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1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5.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GPS-CORS站)。基地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还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承担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年创收近100万,实训基地现已具备“造血功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孟贤军,翟振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4-6.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3]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程测量;以岗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24-02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工程测量,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乃至运营管理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在设计阶段,场地地形图、平面图是设计的依据;在施工阶段,将工程设计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测量放线等都属于测量的范畴;在其运营管理阶段,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离不了测量。目前,像我们这类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现场从事项目施工工作的较多,即使几年后晋升为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也离不开测量工作或管理工作。因此,测量技能就成为了土木类专业学生的最实用、最急需的基本技能。

一、工程施工测量人员的岗位职责

所谓“岗”就是指任职岗位,即从事这个岗位的职责、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1]。对于建筑行业的施工测量岗位,基本可归纳为三类[2]:一是测量工,他们只负责仪器具体操作,是在技术员、测量员的详细具体操作指令下,应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或RTK等测绘仪器设备来完成具体测量任务,而自己并不具备独立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程中往往只是作为测量辅助人员来使用的。二是测量员,既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巧,也具备独立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作中,他们只需技术员发出简单总体的任务指令,而无需详细的具体操作指令,便可完成一定的测量任务。在工程测量实际中,他们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三是测量工程师,他们既具备仪器操作技能,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也具备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力。在实际工程中,他们无需别人发出工作指令,自己可以根据工程进展来安排相关的测量具体事项,可以独立完成单项工程的测量工作。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测量员和技术员或施工员。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特别是一线施工人员)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都需经历从低到高的岗位转变工程。第一阶段,就是一般的“测量工”,这个阶段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与毕业生掌握的仪器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所接触的工程项目难易程度有关,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当然也有1~2个月的。跨过这个阶段,就进入了“测量员”阶段,这时他们就成为技术部的一员,与技术员一起工作,其所需时间长短同样由个人的工程素养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后阶段,即成为“测量工程师”=“技术员+测量员”,也成为了技术部的主要成员、骨干甚至负责人,开始指导其他技术员、测量员开展工作,这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与个人的具体岗位升迁有关。

二、工程测量教学的现状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测量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各种测量仪器工具的技术性能、操作方法及其使用技术等,具有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测量和放样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测量技术问题,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科学领域的理论、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土木工程测量工作中电子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数字水准仪、GPS测量、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等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高程传递等技术已经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而目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多数仍然使用传统模式,以测量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为根据、以高差、角度、距离测量为内容开展教学,对新兴的工程测量仪器、技术等内容介绍甚少,即使有些院校已经购置了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现代测量仪器,单由于课时、场地等原因,只是在实验课上以观摩的形式进行,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了解往往仅限于简单的使用,对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甚至不知,更谈不上结合岗位、部位、阶段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测量方案并实施,致使很多毕业生工作后遇到工程实践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和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了“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

三、“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1.“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教学为实际工作服务的目的,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出发,以岗位执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递进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将他们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与工程测量的三个不同层次岗位要求对应,将其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即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综合任务实训(专业实习)三个阶段,以项目作为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全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在真实生动、严谨有序的训练中提升测量综合技能,加快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实现岗位提升。

2.“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工程测量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对应,开展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①根据行业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需求与教学内容对照,设定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②通过对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对测量工作各层次岗位和一些典型测量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职业能力需求不断优化项目式教学内容。③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按照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需求,选择对应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三段式”的模块化课程。④组织编写“三段式”教学方案并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同时,不断总结优化,与企业技术骨干、相关院校专家一起编写“三段式”教学的配套教材,共同使用。

四、结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现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内容[8],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现场测量人员的不同层次岗位要求与教学各阶段相对应,构建了特色鲜明、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模式。自2001年以来,我们按照“三段式”教学模式在99-1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堂、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教学,使学生的测量技能实现阶梯式提升,逐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直接步入第二层次(测量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明浩,田秀政.基于以岗导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30.

[2]梁斌,沈杰.“三阶递进”培养“准测量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0):145-146.

[3]毛颖.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1):115-117.

[4]马咏梅,.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3(2):132-134.

[5]赵盘珠.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建筑科学,2013,4(3):60.

[6]刘锦涛,王士革,张伟,等.《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四川建材,2015,(6):305-308.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4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应当注意高水平教师的引进,现在不少高校的环境艺术专职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应当注重博士研究生、教授、高级工程师级别的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他们往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并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有助于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其次,“变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实践应用型教育理念。”可以定期进行对教师进行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的讲座与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去;再次,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项目设计,可以采取与当地一线设计单位合作的模式,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反思和总结;最后,可在校内开展“传帮带”活动,请具有深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帮助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以保证教师队伍长期建设的完成。

2.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由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众多,且不少高校专业偏重不同,导致高校之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甚远,没有形成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还有不少高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是不易理解,这也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目的。若要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要注重根据专业方向设计相应课程内容,利用基础课发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基础课为后期的专业课形成充分铺垫;在专业课的设置中,也必须要注重课程深度,专业课绝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用软件、学会画图,而是通过专业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科、形成专业的设计思维,必须要将专业课形成体系,让学生的设计思维在专业课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其次,要注重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融合,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实践的重点是在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让专业人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个切身的体验过程,在设计课程中尽量选取实际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磨练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应当在一些理论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例如在建筑史或园林史课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古建筑、古园林实地测绘,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

3.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实际设计当中,仅仅依靠常规的课堂教学知识,是无法满足需求的,设计是一个积累、实践的反复过程,而面对社会急切的需求,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地理因素,经常带领学生在本市或是去周边的发达城市进行考察实习,并建设一定的固定实习基地,方便实践课程体系的形成,通过实地考察,开拓学生的眼界,有助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学校可以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一些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输送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培训及锻炼。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面对工作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并能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行政管理能力。

4.建立校内工作室,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建立校内工作室非常有助于帮助师生共同学习、实践,学校为师生提供相关设施与场地,由专业负责人或带头人牵头,建立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的校内工作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关系,承接一些实际的设计项目,并积极参与相关设计竞赛,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项目设计和课题性研究,有效地将平时课堂上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工作室模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增加,有助于教师为学生设定更符合其自身特长和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且学生通过工作室模式可以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程测量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在我国产生了跨越式发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业的飞跃发展也提升了我国人民对居民住房以及公共建筑建设质量和设计的要求。但实际建设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的要求,建筑工程中频频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楼房桥梁倒塌,墙壁不到一年就出现裂缝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国家和人民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因此建筑工程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测量是测绘技术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直接应用。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测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测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程测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地面测量和数字化测绘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方法、手段、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测量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扩展, 而且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1 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现代是建筑搭起的时代,社会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建筑工程的发挥。建筑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任务,但也是精细活,尤其是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每天都要不断的测量,哪怕只有一厘米的差别也会对整栋大楼造成威胁。工程测量是整个建筑工程开始施工的前奏。例如要建立一栋高楼大厦,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设计内容,在建筑地按照比例测量整栋大楼的占地面积,长和宽以及内部构造的线条长度等等。万一少了数据或数据不对,则会对后续工程也产生影响。工程开始施工后,也要进行测量工作。例如对于门窗的设计,门窗通常都有固定的规格,所以门窗的长宽要符合某一个数据组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则会给门窗安装增加难度,因此在这些细节之处也应特别注意。例如在桥梁建筑中,桥下每一个桥墩之间的距离必须相等,桥上每一根锁链之间的距离也必须等距,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桥身每一个部位承受的重量相等,不容易发生桥梁倒塌事故。在高楼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房屋垂直性的测量,保证房屋整体都是垂直地面而建,防止倾斜建成危楼。此外,除了对工程测量实施的重视,测量手段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数据的精确度和整个施工效率。因此建筑工程的测量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但是近些年来,各种建筑工程问题频频出现,又暴露了我国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不足,桥梁倒塌,房屋倒塌,使人们对国家整个建筑行业产生了怀疑,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原材料质量差,施工团队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工程测量的不重视。目前在工程测量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下几个问题。

2.1 整个建筑行业对工程测量不够重视

我国一位重要建筑学家曾经说过,伟大的建筑就是由大量的数据和无数的建筑材料累积而成的。由此可见一些专业研究者对工程建筑中测量的重视程度。还有一位著名建筑家曾说:“我的人生是一座设计精细的高楼,不允许有一厘米的差错。”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者普遍忽视了测量的重要性,就连高级工程师也不重视工程测量工作,常常草率了事。

2.2 测量人员不足,对测量设备的保护不够

由于测量工作的危险性和艰难性,很多人最初选择了这个工作,但一段时间后又会想方设法离开。因为测量工作常常要在野外跋山涉水,经受风吹日晒,一般人难以忍受,所以从国内整个大局形势来看,从事建筑工程测量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对测量工作的不重视,测量工具也比较落后,如此测量的结果自然不准确,而且外出测量时在工具运输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对设备保护不重视也会产生磨损,造成测量结果误差偏大。

3 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出现具体错误

3.1 轴线定位错误

轴线定位错误造成的后果会相当的严重,能够造成整体建筑物的定位错误,涉及到规划布局和前期的设计工作全部否定,可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3.2 单根桩位定位错误

造成这种错误的因素较多, 因桩基础测量定位的过程比较繁琐和其特性决定。这样的错误在施工中很常见,如在基础开挖之前发现,通常都可以补救,如在开挖后发现,则处理和补救比较困难。总之,无论怎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较大。

3 .3 造成测量放样错误的原因

造成测量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对红线交点和设计图纸尺寸未复核或理解错误。对所交的红线点没有全面的与图纸上的建筑尺寸复核, 因为红线放样是根据设计图纸相关座标定位, 这个过程是一个错误容易出现的地方。当红线交点和设计图纸不符合的时候, 假如按照有误的红线点来进行施工测量,错误就会出现。

(2)对图纸理解错误。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联体大型基础工程与建筑物相连接的工程中。一般设计出图时,可能将其分成几张图纸出图,在测量放样的时候,会造成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出现错误。

(3)绘制施工桩位编号图的时候,尺寸标注出错。桩基础施工单位会对设计基础平面图桩位编号出图。在原来手工描图时,这类错误较少出现,现在大多用CAD绘图, 造成这类错误出现的较为频繁, 如不及时改正,就会引起施工测量时出错。

4 提高建筑工程测量效果的措施

4.1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转变建筑行业中不重视建筑工程测量的错误观念

转变观念是解决建筑工程测量问题的根本,而且此项措施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的过程。除了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进行相关培训,更要从高校专业教育着手转变观念。专业从业者对专业的认识从大学教育开始形成,在学生初入专业时就灌输建筑工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自然会贯穿这种思想。同时要培养专业人员肯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经常要经历风餐露宿的工程测量工作要迎难而上,能够坚持。

4.2 加大对测量设备的投资力度

测量设备是保证工程测量精确的硬件基础。建筑工程对数据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候要精确到厘米甚至毫米,所以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不仅是一项体力活,也是脑力劳动。国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数据感官能力有一个较大的差距范围,利用感官进行建筑工程测量不具有利用价值,因此要增强测量数据的精确性就要在设备的精细程度上下工夫。加大测量设备的投资力度,采购既能保证测量精确度,价格又不高的先进设备,这样既能保证建筑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成本。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顿时促进建筑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高楼大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拔地而起,掀起了建筑热潮。与此同时住房建设、工厂建设等逐渐升温。一味对速度的追求自然会造成对质量的轻视,这种弊端最近几年尤其突出。但是事物是矛盾发展的,发现了一方面的问题自然会促进其对立面的发展。建筑工程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逐渐在法律、制度、机制和人员培养上对建筑业进行整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对我国的建筑不再有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黄玉婷.论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科学之友.2012.

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范文6

为了消除定位过程中误差带来的影响,介绍了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系统类型和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原理和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一步总结分析其优缺点,提出了今后将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 位置差分 伪距差分 相位平滑伪距差分 载波相位差分

1 引言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设计、建设、控制和维护的,第一颗GPS卫星发射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系统全部运转[1],成为覆盖海陆空三维立体空间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日益发展,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从传统测量和军工相关应用扩展到许多崭新的行业,包括通信、电力、城市地下管道、交通、公安、LBS等。尽管GPS定位简单,能快速实现实时定位,但是由于GPS卫星定位过程中,受到卫星星历误差、钟差、SA误差、对流层误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GPS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差,难易满足高精度定位的需求,限制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消除定位过程中误差带来的影响,在GPS定位中引入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利用差分定位技术,中国海事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建立了搭载GPS参考站的播发台,构建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获得不低于5m的在航定位精度[2],于2002年正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差分定位技术在海洋导航、房产测量、车辆管理、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应用[3]。

本文从原理和算法两方面,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对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优缺点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今后将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研究方向。

2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概述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DGPS)是指安置在某一固定地点不变的接收机和安置在移动物体上的另一台接收机同时连续观测相同的GPS卫星,根据参考点的已知坐标,计算出参考点坐标的改正数,并通过数据链发送给移动用户,以改进移动载体的定位精度。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原理图

GPS定位的前提是接收到4颗及4颗以上的可视卫星信号,由于定位环境复杂多变,定位时存在误差的可能性极高。通过对误差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可将定位误差分为三类:一是接收机的共有误差,例如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电离层误差等;二是GPS信号的传播延迟误差;三是接收机固有误差,例如接收机噪声、多路径效应等[4]。具体的误差估计如表1所示。利用GPS差分技术,第一类误差可以完全纠正,特别是星历误差和卫星钟误差;第二类误差可通过校正模型纠正大部分;第三类误差则难以纠正。另外,美国政府于1990年实施了SA政策,通过对卫星钟实施抖动(δ过程)和对星历进行处理(ε过程)来阻止他国获得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结果[5]。由于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出现,使实时定位精度从100m降至15m,破坏了SA政策的军事效力,美国政府于2000年就关闭了SA。

表1 GPS定位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的误差估计[6]

定位误差 GPS DGPS

卫星星历误差/m 100.00 0.00

卫星钟误差/m 5.00 0.00

电离层/对流层延迟误差/m 6.41/0.40 0.15

接收机噪声/量化误差/m 2.44 0.61

接收机通道误差/m 0.61 0.61

多路径效应/m 3.05 3.05

UERE(rms)/m 100.40 3.97

水平位置误差(HDOP=1.5)/m 150.60 5.95

垂直位置误差(VDOP=2.5)/m 251.00 9.91

从移动站接收到改正数数量的角度进行分类,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主要有:单站差分GPS、局域差分GPS和广域差分GPS。单站差分GPS仅仅从一个参考站获取差分改正数,随着移动站与参考站之间距离的增大,差分改正数的精度迅速下降。局域差分GPS利用多个参考站提供的差分信息进行平差计算,参考站需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和均匀度,移动站与参考站之间的间隔一般在150km以内,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差分改正数。广域差分GPS区分GPS观测量的各种误差源,分别计算不同误差源的改正数,降低了移动站与参考站距离的强依赖性,提高了实时差分定位的精度。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根据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实时处理和测后处理。GPS差分实时处理要求参考站和移动站之间建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以便将参考站的修正值及时传输到移动站。GPS差分测后处理是测量后统一进行数据处理,不需要实时的数据传输,事后可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易于发现误差。

3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比较

根据发送的信息内容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包括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差分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相似,移动站通过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改正数,对自身的定位结果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四种技术的差异在于,移动站接收的改正数在内容、格式、长度上不一致,导致其差分方式的技术难度、定位精度和作用范围也各不相同。

3.1 位置差分

(1)位置差分原理(见图2)

位置差分是最常见的GPS差分定位技术,主要原理是参考站上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4颗或4颗以上的可视卫星信号并解调,解算出参考站的测量坐标。因为定位时会受到卫星星历、卫星钟、对流层等的误差影响,解算的测量坐标与参考站真实坐标之间的存在差值(即改正数),移动站接收到参考站通过数据链路发送的改正数后对其自身坐标进行纠正,实现位置差分。

图2 位置差分原理图

(2)位置差分算法

假设参考站测量坐标为,参考站真实坐标为(x0,y0,z0),参考站测量坐标与真实坐标的改正数为(?x,?y,?z),即:

移动站接收到参考站发送的改正数后,利用自身定位坐标进行改正,即:

式中,为移动站自身定位坐标,(xu,yu,zu)为改正后的移动站坐标。

3.2 伪距差分

(1)伪距差分原理(见图3)

伪距差分是应用成熟度最高的GPS差分定位技术之一,参考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得与所有可视卫星的测量距离,同参考站真实坐标与各卫星的真实距离进行比较,通过滤波器求出测量距离和真实距离之间的偏差(即伪距改正数),然后参考站将伪距改正数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利用伪距改正数纠正自身测量的伪距,最后,移动站通过纠正后的伪距解算出误差较小的坐标值。

图3 伪距差分原理图

(2)伪距差分算法

参考站的GPS接收机解调出星历文件并计算出可视卫星的坐标(xi,yi,zi),利用参考站真实坐标(x0,y0,z0),求出可视卫星到参考站的真实距离Ri:

(3)

参考站GPS接收机测得与所有可视卫星的伪距ρi包含各种误差,与真实距离存在偏差,即伪距改正数和伪距变化率:

(4)

参考站将和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在测得的伪距基础上加上伪距改正数,利用改正后的伪距ρ解算移动站自身坐标,改正后的伪距为:

(5)

3.3 相位平滑伪距差分

(1)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原理(见图4)

伪距差分本质是对参考站与移动站之间的观测伪距值进行求差,尽管无法避免伪距值的随机误差,但大大降低了两伪距值的共同系统误差。另外,载波相位测量的精度较测距码测量的精度高2个数量级,但是载波相位整周数无法直接获取。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在两测站求差的基础上,在两历元间再次求差,利用历元间的相位差观测值对伪距进行修正,消除了整周未知数,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

(2)相位平滑伪距差分算法

假设利用伪距差分纠正后的伪距值有如下关系:

(N+φ)λ=ρ (6)

其中,N为整周数,φ为观测的相位小数,λ为载波波长,ρ为改正后的伪距。

在连续观测过程中,N是常数,参考站的接收机对相位φ进行计数,设接收机连续跟踪卫星j个历元,则有:

由上式可以求得近似的整周数λN:

(8)

由式(6)和(8)可得到相位平滑伪距后的伪距为:

(9)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滤波形式实现差分动态快速定位,即:

3.4 载波相位差分

(1)载波相位差分原理(见图5)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参考站上的接收机连续观测卫星,移动站接收自身卫星载波的同时,又接收来自参考站的载波观测量和参考站坐标,实时地处理数据,解算自身的坐标结果。实现载波相位差分有两种:改正法和求差法。改正法与伪距差分相似,通过载波相位改正数进行改正实现定位;求差法是利用参考站和移动站上载波相位观测值求差实现定位,具有单差、双差、三差求解模型。

(2)载波相位差分算法

参考站接收机连续观测第j颗卫星,求得伪距观测值和伪距改正数分别为和:

(11)

式中,为参考站到第j颗卫星的真实距离。

用参考站接收机的伪距改正数对移动站的伪距进行改正:

(12)

式中,为移动站的伪距观测值,为移动站到第j颗卫星的真实距离,(Xu,Yu,Zu)为移动站坐标,(Xj,Yj,Zj)为第j颗卫星的坐标,?dρ为同一观测历元的各项残差。

对于载波相位观测量:

(13)

式中,为起始相位模糊度,(t1-t2)为从起始历元至观测历元间的整周模糊度,λ为载波波长,为相位的小数值。结合式(12)和(13)有:

(14)

令为起始整周数之差,只要保持卫星不失锁,则N为常数,并令为载波相位测量差值,则(14)式可表示为:

(15)

从上式可知,N为常数,?dρ也可视为常数,利用参考站和移动站同时观测4颗相同卫星,求解出移动站坐标(Xu,Yu,Zu)。

4 总结

本文从差分原理及主要算法两方面,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场景,如表2所示: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和算法已相对成熟,在测绘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地理位置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得到蓬勃发展,手机定位是位置服务的重要环节,改善手机定位精度已成为行业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优势,可创造性地将不同的差分定位技术引入手机定位中,利用差分改正数修正手机定位的结果,从而提高手机定位的精度,满足大众对位置服务的需求,扩大LBS的应用范围。但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需要较长的定位时间,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将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技术性,为解决手机定位精度提供另一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国昌. GPS理论、算法与应用[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 刘基余,孙红星. 导航卫星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 海洋测绘, 2011(4).

[3] 袁新强. 浅谈差分GPS(DGPS)技术的广泛应用[J]. 山西建筑, 2009(14).

[4] 黄俊文,陈文森.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5] 霍夫曼-韦伦霍夫.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及其他系统[M]. 程鹏飞,译.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9.

[6] 张勤.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