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包含着空气、水和生物等,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这个客观世界进行了改造。但是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其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严重,这和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没有进行重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大气环境监测可以通过数据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找到环境保护和改良的措施。现在,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重视,因此,保证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更好的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要先进行监测计划的编制,同时也要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同时对分析测量系统也要进行明确。环境质量检测要保证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同时也是最终产品,监测数据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环境监测数据一定要保证具有精密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来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在进行实际监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要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监测的数据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样的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内的污染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比较。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在环境监测方面也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但是,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2.1 量难以保证
监测数据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是和检测现场的随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样品的检测结果在很多大的程度上是由采样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环节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过程中出现了长期被边缘化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采样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而且很多的采样设备也出现了陈旧的情况,这样也给采样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样就使得环境监测质量出现了很多的不可控情况。很多的现场采样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省略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采样的样品出现失真的情况。在对工业废气进行采集的时候,存在着采样时间比较随机的情况,这样就使得采样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个瞬间的情况。
2.2 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监测数据出现了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国家环保部门对监测网络建设在逐渐的重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3 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好地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因此,可以对环境监测结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同时对实验室内的质量也要进行控制。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其质量控制大致体现在采样环节、样品分析与数据
理环节、报告审核环节等。因此,本章节主要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3.1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3.2 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
3.3 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质量保证提供体系认证。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监督网要求就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其主要对该部门有关监测工作予以监督,其中各质量监督员必须对质量负责人负责。针对质量监督员的任务,其主要负责查找出该科室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处,并根据权限范围予以适当纠正。如果存在的问题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其必须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此时由质量负责人带头开展纠错工作,以此规范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4 结束语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一定要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也是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更好的对环境情况进行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是会遇到一定的问题的,因此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p华,王薪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汶川地震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50.744平方公里,海拔1996米~4764米,年均气温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与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0.986°N,103.364°E)。汶川地震和其高强度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的3大断裂上频繁发生,震中位置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中心断裂带最近处与九寨沟景区相距不过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对九寨沟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为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观测景区关键生态指标,实时跟踪分析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1.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空气质量实行三级标准,据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监测,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见表1),对比地震后的观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说明: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值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了九寨沟景区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作为监测断面,通过将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监测结果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进行比较以及同一监测断面震前震后监测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来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对九寨沟景区的水质造成影响,其监测结果如表2。
3.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沟景区的灵魂,水量和水位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质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
4.植被、动物
植被和野生动物痕迹是反映景区生态自然保护效果的主要依据,有关植被和动物痕迹监测结果如表3所示。
5.地形地貌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处于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边缘,其构造部位是北沿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在32°~34°N之间蜿蜒西去,受青藏板块的影响而发生北移,九寨沟景区正处于该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过监地形地貌测表明,九寨沟景区内总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但也存在4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其类型主要有崩塌(危岩)、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其中崩塌(危岩)24处,占60.0%,泥石流10处,占25.0%,潜在不稳定斜坡5处,占12.5%,滑坡仅1处,占2.5%。(见表4)
6.自然景观
通过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自然景观对比观测,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受地震影响较小。景区内自然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为其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景于一体,体现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三、汶川地震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评价分析方法
本文拟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子,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对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是采用实地勘察、监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数据变化情况,将其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相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和保护处。
2.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技术路线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主要评价分析技术路线是从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五个方面监测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变化情况。其中鉴于九寨沟的水是景区的灵魂,对其水体监测是对比分析的重点,包括水质和水位监测,涵盖水位、流量,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PH、DO、BOD5、NH3-N等指标。此外,对动植物足迹和痕迹跟踪、地形地貌的监测、大气指数的监测也都给予了较充分的对比。
3.评价分析结果
对比表1的大气指标数据,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三个水质监测断面的多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此,汶川地震对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年5月~7月九寨沟景区内的藏马龙里沟、孔雀海、黑角桥三处水文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态变化,没有发生突变现象,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水循环系统没有造成影响。汶川地震后,在九寨沟景区内也没有发现因地震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和受伤个体,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群体性异常现象和规模性迁移(如表3)。因此,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无明显影响。通过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监测结果表明(如表4),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内没有出现新的堰塞湖,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没有出现裂缝、垮塌,湖水也无渗漏现象,主要自然景观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分析可知,除景区内出现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都未造成直接影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后期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尽管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可能持续5年~10年,而九寨沟距地震断裂带的直接距离很近。归纳起来,震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策略建议有:
1.科学评估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与受损状况,加紧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与总体布局。
2.进一步保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针对地震造成的保护区内森林损毁、山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启动灾后景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3.加强震后景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应加强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4.深入开展震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五、小结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内许多风景区造成的破坏是全面的、巨大的,但是对九寨沟而言,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等多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景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而言,汶川地震没有对九寨沟景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震后的次生灾害不容小视,而且九寨沟景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带上,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Deng Q,Chen S,Zhao X.Tectonics,seismic activity and dynamics of Longmenshan Mountainsand its adjacent regions.Seismology and Geology,1994, 29(3):389~403(in Chinese)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关键词 PM2.5 线性插值 Box-Cox变换 主成分分析 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71
0 引言
从长春市2014年10、11、12月份月平均PM2.5浓度以及优良级天数监测结果(数据来自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可以看出:这三个月长春市优良级天数比例均小于50.0%,几乎整个冬季都处于连续污染状态,雾霾问题严重,再加上严寒的天气,使得市民易于感染呼吸道疾病,甚至加重比如敏感、哮喘病等类患者的病情。因此准确预测并及时公布大气环境状况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刘小生等①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PM2.5浓度预测研究;彭斯俊等②提出了一种基于ARIMA模型的PM2.5预测模型;陈俏等③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回归法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这些文献通过研究个别因素对大气环境状况提出了预测方法,但是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往往是不同气象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尤其是ARIMA模型只突出了时间因素在预测中的作用,没有考虑到外界具体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着预测误差的缺陷,当遇到外界发生较大变化往往会有较大偏差。
本文旨在用与PM2.5浓度相关性强的因素,综合考虑PM10、CO、NO2、SO2四项指标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提取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准确度较高的大气环境预测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预处理
1.1.1 补充缺失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天气后报网,共研究PM2.5、PM10、CO、NO2、SO2五项指标,个别日期(共4天)的数据缺失。这时,我们使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插值法补全缺失值。
1.1.2 Box-Cox非线性变换④⑤
将原始数据中PM2.5、PM10、CO、NO2、SO2等因子依次记为、、、、,因事先由散点图分析可得,PM2.5与PM10、CO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虑到变换的简便性最终选定对PM2.5、PM10和CO做变换%d的值为0,记变换后的PM2.5、PM10和CO为、和;对NO2和SO2进行Box-Cox变换的过程中,最优%d的取值是依据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原理来确定,由SAS统计软件计算得到,最终选择NO2和SO2的最优%d值依次为0.5、0,经过Box-Cox变换后的NO2和SO2依次用下列符号标记:和。
1.2 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⑥是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成分且不止于损失太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解释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以简化,提高分析效率。
2 结果
2.1 主成分分析
本过程主要通过SAS软件⑦实现,详细程序参照附件。输出结果(表1)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41,呈现非常强的相关性;
与,与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6800以上,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他变量之间相关性则相对较弱。不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假定条件,这也是本文选择主成分回归的主要原因之一。
输出结果(表2)给出了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上下特征值之差、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1.34%,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7.69%,因此,只需前面两个主成分就可以概括这组数据。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各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可以写出前三主成分得分:
2.2 主成分回归
现在用对前两个主成分和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主成分回归方程为:
=3.93932+0.36567Ha0.01363 (3)
但是斜率的t检验p值0.4123>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认为与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需对模型进一步的调整。
经过多次对u和主成分、、之间进行不同模型模拟对比分析,最终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做最小二乘回归,输出结果如表3。虽然信息量从原来的87.69%降到了79.78%,但截距和斜率的t检验p值
为了得到和、、、之间的关系,运用R软件⑧编写计算系数的函数代码作变换,得到还原后的主成分回归方程为:
3 结果分析
3.1 残差分析
回归方程通过了t检验,只是表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但不能保证数据拟合得很好,也不能排除由于意外原因而导致的数据不完全可靠,比如异常值出现、周期性因素干扰等。借助SAS统计分析软件以回归预测值作横轴,以残差 =Ha作纵轴,将相应的残差点画在直角坐标系上,得到残差图如图1。
从残差图上看出,残差是围绕随机波动的,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相关性问题,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满足的。
3.2 预测
为了更好地反映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对2015年1月2日到3月27日的PM2.5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对比。预测曲线图如图2,除了少数几天PM2.5预测值偏差较大外,其它模拟效果比较乐观,而且相对误差相对较小,很大程度上接近了PM2.5的实际观测值。进一步地证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短期的PM2.5趋势和水平。
4 结论
本文利用长春市2014年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建立了大气环境预测模型,并预测2015年1月至3月的污染物PM2.5浓度,通过将其与实际值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运用此模型在PM10、CO、NO2、SO2各项指标已知的情况下,能够对PM2.5进行准确性预测。
模型的判定系数和修正分别为0.9225和0.9221,均方残差平方根为0.1866。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能够很好地反映并及时公_大气环境状况,让公众更加精确地感知到本地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还可以有的放矢地治理大气污染,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污染源头。
注释
① 刘小生,李胜,赵相博.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PM2.5浓度预测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5):1-5.
② 彭斯俊,沈加超,朱雪.基于ARIMA模型的PM2.5预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6):125-128.
③ 陈俏,曹根牛,陈柳.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大气污染浓度预测[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1):250-252.
④ 张诚.基于Box-Cox变换的城市火灾起数的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⑤ 胡宏昌,樊献花.广义Box-Cox变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5):17-19.
⑥ 何晓群.应用回归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4
关键词:极端天气;科普;环保;活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高温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地震、洪灾无情而至,干旱致农民饮水困难、颗粒无收,而今这些常见的气候灾害,却侵扰我国大部分地区,并趋于频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极端天气的影响为契机,以大队部为载体,为队员开展一系列环保教育的活动,使队员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内化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一、了解极端天气的影响,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近几年中国的极端天气的具体情况,了解极端天气给全国带来的影响,从客观的数据上感受极端天气带来的后果,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亲自动手查询,体验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队员们开始有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雨露,幸福快乐,而严峻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他们未来的生存,队员们开始萌发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查询极端天气的原因,逐步提高环保意识
主要研究极端天气――高温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温的次生环境因素产生原因,总结孩子们身边能接触到的影响因素,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1.高温形成的原因
高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与热能累积、温室气体增加有关。热能累积,全球变暖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
2.次生环境因素产生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气环境污染:城市建设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
(3)酸雨:由于天气干燥而自燃等自然因素;工业污染、纸张需求量猛增等因素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破坏了生态,增强了温室效应。
通过对极端高温天气形成原因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了。
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我校大队部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作为强化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
1.走进大自然中,感受环保的重要
我利用学校组织的春、秋游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周边的绿色公园,观察花草树木生长、四季的变化、动物与昆虫,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认识到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才能实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走进家庭社区,做环境的小主人
环保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只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在环保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他们环保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使其成为具有环保主体精神的人。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带动家人、邻居共同进行环保,充分调动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性,组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社区循环网。
四、回到学校,逐渐形成科技环保技能
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一次次深刻的环保教育过程。震撼着队员们的思想,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内心发出了强烈的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回到校园,营造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氛围。
1.营造环保氛围,争当环保小卫士
“戴红花、夺红旗、争当环保小卫士”是我们学校的系列环保活动,采用积分方法进行评比。如,收集一节废电池可以得一分,并获得一朵粉花;收集十张废纸得一分;收集一个塑料瓶得一分。累计5分,即5朵粉花可以换取1朵红花,由此类推,5朵红花可换取1面粉旗,5面粉旗可以换取1面红旗,根据红旗数评选“环保小卫士”。学生在环保活动中实现着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同时又为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在体味成功喜悦的同时,迈出自我教育的一步。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
每逢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环保日和资源日,我们都给学生组织有关的活动。例如,植树种草、环保画、环保手抄报比赛、节水方案设计、保护动物百人签名、青少年保护动物观点调查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逐渐形成环保技能。
3.撰写环保小论文
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调查,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主题,他们撰写了质量不等的环保小论文,或许很多还算不上小论文,但是一份份记录翔实的报告、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条条合理化的建议,无不显示出孩子们参加环保、热爱环保的自觉性。
五、内化环保意识,最终在全校形成气候
经过了一系列的环保活动,目的是为了使环保成为队员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通过此次活动,我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变干净了、教室变干净了、整个校园变干净了。在每个教室都可以看见一则《环保小守则》,相信这些守则已经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这项事业,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使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定能保护好自己“暂且”还很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国向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困扰,尤其是2013的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更引起了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我国公民环境意识普遍不高,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思势在必行。
一、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1、我国污染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尤其是一些污染正迅速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1)大气污染:在我国,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2000万吨,我国三分之二的工厂需要燃煤这些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加速了大气的污染,尤其是近年来蔓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更是凸显了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
(2)水污染:据统计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6.4%。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中,11个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62%的断面达不到三类水质,我国有90%的湖泊、城市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村3.6亿人饮用不合格的水。
2、污染原因
(1)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大量搬迁到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引进这些企业。
(2)一些企业为了取得利益最大化,不正常运行环境保护设施,偷排漏排废水废气,把环保设施当作检查应付的摆设。
(3)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我国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使用量的2.5倍,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垃圾的乱存乱放,机动车的增加致使大量尾气排放造成污染。
(4)赋予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仍需加强,对污染环境的个人和企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
二、现阶段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虽说近年来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及各方面的影响,公民对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十分模糊,根据本人在环境保护工作期间的调查,许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只局限于街道垃圾、更有人认为环境保护局的权限仅仅是管理街道卫生及清理垃圾,仅有少数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概念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公民对环境概念有一个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参与保护环境,才能正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知道,环境概念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做到参与保护环境呢?例如某地有一项目要开工建设,本来该项目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很少,甚至无污染,而有的公民对环境知识了解有限,在受到一些错误舆论的影响下,更是在网上甚至社会上谣传该项目污染严重,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抵制该项目的建设,所以要让公众正确了解环境概念
三、怎样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1、政府设立环境课堂。我们都知道火警电话119、报警电话110,可是知道污染环境投诉电话12369的又有多少?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遇到坏人了打110,遇到火灾打119,可见教育对公众的重要性,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教育也要从学校教育抓起,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的社会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就是为环境保护之后的发展考虑,就是为环境的未来考虑。中国接受教育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搞好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小学到大学设立环境课堂,让公众从小就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公众在小学就了解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环境,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放射性等等一系列知识,只有在学生时代对环境有了了解,才能更理性的去做好环境保护,做好监督,做好参与。如开展以小队、班级、全校等为单位的捡垃圾、环境宣传等活动等;在高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开展调查走访活动,了解周围的环境现状,并让家人、朋友、同学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大学校园中,可以让大学生参与主题会、情景剧、研究性课题等出发,让学生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认真策划和组织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并以身作则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总之,通过加强学校的保护教育工作,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让青少年学生将环境理念和意识弘扬开来,促进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政府加强舆论宣传。
公民生活在社会中,结合日常生活加强环保宣传,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非常有用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就导致了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从而也就注定了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这方面的概念,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是不相适应的,我们要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己主动的自觉地参加到这一利人利己的行列当中来。将环保理念也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公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公民的环保意识才会得到积极地提高。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充分抓住媒体这一宣传阵地,让媒体正确合理引导公众去认识环境,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要加强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主要媒介的环境教育宣传,清晰系统地向公民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森林等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害关系阐明清楚,并将当前的环境现状分析开来,唤起公民提高环保意识的决心,让公民切实感受到环保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结合日常生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展开环保教育,促进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例如,可以通过在居委会(村委会)搞讲座宣传、印发册子宣传、播放视频电影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去做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娱乐问答节目,让公众在快乐中了解认识环境。让公民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让公众从小事做起,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提高环境意识
公民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既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就是把人的切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通过使人们获得更大的环境权益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2015年的新环保法赋予了环保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的权利,要大力宣传新环境保护法让公民懂得如何去维护自身利益。
三、总结
党的十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绿色消费的理念,唤醒与提高公民的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把绿色理念深入到生活之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公民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总体目标之中。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际上对于中国人综合素质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京津冀;生态文明圈;构建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观尺度的典型大都市功能区碳排放过程模拟及优化调控研究”。项目批准号:41271186;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资助(5040108)
[作者简介] 刘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北京,100101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6-0053-0004
一、构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此项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不仅要通过中央各职能部门来推进,更需要大力调动地方积极性,省区一级是我国的行政管理地域单元,是地方利益的总代表,也是协调资源环境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直接主体。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加突出的整体性特征,区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也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最重要载体。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2012年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二五”期间,要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污染,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PM2.5年均下降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年均浓度下降6%。在2013年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京津冀地区制订了最为严格的目标。而根据环保部2013年5月份全国空气质量月报,京津冀地区是唯一低于全国平均达标率的地区,低32.7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5月份只有27.4%的天数空气质量达标。这充分说明了京津冀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二)以区域联动解决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关键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城市间大气污染又相互影响,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成功实践,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空气质量改善历程均表明,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京津冀地区平均每公顷地表每年接受到的降尘量大约是1.2吨,相当于每平方米每月有 10克降尘。降尘中包含着大量的污染物质,将气体干沉降计算在内,京津冀区域平均硫(硫酸盐和二氧化硫)沉降量为每公顷每年65公斤;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以及气态氮氧化物)每公顷每年沉降为60公斤;有害重金属3.3公斤;另外,还有0.6 公斤致癌物质多环芳烃(16种)沉降。
华北地区应建立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将山西、内蒙古和山东等地纳入京津冀区域防控范围,实现华北大区域的联防联控,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划、标准和总量减排体系建设,加强执法联动,统一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区域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完善区域环境监测及预警网络,建立统一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合作机制,为各方环境质量监管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度,同时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确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当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发生时,按国家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减少重污染的危害。
(三)推动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协同发展
构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有利于推动环京津冀北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环京津冀北地区与北京、天津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一直承担着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任,但却与两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内物质人口流动的频繁加剧,致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然而,三省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直接受到区域生态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三省市的生态依存度较高,环京津冀北地区必须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优化生态功能定位。相反的,作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发展,也给环京津冀北地区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要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环境的一体化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的区域优化,积极开展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寻找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
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京津冀三方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北京应协助河北搞好沿线污染源治理,以此来保障南水北调来水质量。此外,京津冀各地政府应在国家水利部的主持下出面与当事方一起明确水权归属,协调解决京冀和京津分别在拒马河与泃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矛盾。在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北京应加快和加强大兴、通州、顺义、平谷等邻近冀津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并将运行与维护费用开支列入预算,例如大兴黄村东南方向凤河流域,力争流入冀津的水质达标,不让北京的垃圾危害冀津。
京津冀经济圈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完善、巩固京津冀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共同谋划开发建设重大能源项目,进一步加强省级电力、煤炭、天然气的产销合作,解决能源短缺约束,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京津冀生态文明圈差异性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圈要分为差异性和整体性两个层面:一是各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圈的构建。北京、天津、河北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诉求、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差异性,也就决定了三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系统特点的差异性共同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圈;二是从区域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整体构建,分为空间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便捷快速的交通以及最重要的生态产业的发展等。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京津冀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天津滨海新区有1214km2的滩涂,曹妃甸有31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空间;有大港油田等油气资源和丰富的海盐资源 。此外,河北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铁矿、黄金等资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农业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蔬菜、水果、禽、蛋、鱼等生产基地。
京津冀地处太平洋沿岸,毗邻渤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是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所没有的。煤炭、铁矿、海盐、石油、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易于开发投产;资源互补性强,便于规模化开采;匹配条件优越,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因此,近代以来形成了大型和较大型的矿区,历史悠久的如唐山开滦煤矿、冀东铁矿、长芦盐场等。由于该区地处复合大陆的特殊地质环境,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该区富含主要为煤炭、油页岩、泥炭和铀矿床等固体燃料矿产,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二)生态环境控制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
作为人口聚集带,京津冀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和城市扩张,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冲击与破坏。而生态环境尽管得到了局部治理,整体上生态日益脆弱,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严峻的区域环境问题对京津冀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其中水环境、水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需要从整体流域的视角来解决现实问题。京津冀地区的未来整体区域空间策略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层面结合水资源、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来制定调适策略,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制定新的战略以构建水安全格局,达到人居环境水安全 。建立“首都区域生态环境控制”体系的目标在于制定保护和恢复京津冀地区环境基底的规范体系。唯有环境基底健全,人居环境才有可能健全,才能达到生态与社会安全。
(三)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北京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用地匮乏,农业显形或隐性成本必然急剧上升。农业属于资源依托型行业,农业用地具有资产专用性低的特性,在区际之间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整合资源、实施产业转移,相对于其他行业容易。一方面,把京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涵养与解决区域“三农问题”相结合,以构建环京津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供应产业带为重点,建立有效的投入和产出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战略框架和合作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其共同签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类似文件,通过法规的方式推进合作,构建区域统一市场。
(四)高度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体系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创新实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新兴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区域创新资源的效能;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围绕打造京津冀区域合作平台,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京津冀生态文明圈整体性建设
(一)以区域合作体系为基础构建生态经济圈
1.完善跨区域、立体式、综合性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交通建设应逐步由“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三中心网络式”。未来以京津石三大城市为核心,再加上第二层次的七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区域综合交通网,形成三中心的多层次的网络式格局。一方面,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完善促进区域城市体系;另一方面,可缓解北京交通过度拥挤状况,以促进区域交通均衡发展。
2.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跨区域合作开发
充分利用“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等能源发展战略,鼓励省市间煤炭、天然气、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产销合作。鼓励北京市的企业到山西地区的能源基地独资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兴办煤矿、电站等项目,并将产能输送北京等需求目的地,以缓解北京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煤炭供需矛盾。
3.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体化规划
紧紧围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人口增长、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需求,突出体现土地利用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保障和调节的功能,节约为先、协作为本,大力推进“限制、整合、统筹、挖潜”的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4.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的目标,制定统一的市场拓展计划,包括共同设计旅游产品,共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共同印制旅游宣传品,共同组织对境内外目标市场宣传促销。联合举办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组办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促销活动,形成互惠机制。逐步取消各地旅游市场的各种准入壁垒,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进行跨城市的连锁经营。改变目前旅游咨询服务的行政区域限制,结合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实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
(二)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为支撑的生态安全防护圈
1.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根据综合功能区划确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设由风沙屏障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农田保护区,重要河流渠系、铁路公路干线和沿海防护林带组成的“四横三纵”七条绿色廊道,10个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绿色空间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2.按照“源区控制,通道治理,节点保育”的原则,建设“三区、八道、六风口”的区域风沙防御体系
重点治理坝上、坝下和平原三大风沙源区,洋河、桑干河、壶流河、清水河、潮河、白河、黑河和汤河等八条主要风沙通道,怀安马市口、万全新河口、张北黑风口、崇礼三龙口、赤城独石口和丰宁小坝子等六大隘口。依托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提高防风固沙能力。
3.按照“生态保护为主,生态建设为辅”的原则,建设“九区六道一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重点保护以红松洼草原、松山-雾灵山、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黄金海岸、小五台山和大海陀等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白洋淀、七里海-北大港湿地为核心的九大生物源区,依托河流、山脉及沿海防护林,建设唐河-子牙河谷地、滦河河道、引滦入津水道、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和沿海生态廊道等六条生物廊道,沿滨海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河口与海岸保护区、近海海域保护区,以及沿海防护林,加强生物廊道保护和绿色通道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沿海防护带。
4.实施水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战略,建立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以水环境容量为基本依据,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水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在区域水污染治理系统上,建立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核心,产业点源控制系统、城乡面源控制系统和河道整治系统为辅助的立体控制网络;在排水体系上,尽量采用分流制,建立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沿河大截污管相结合的双收集系统。
5.实施大气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战略,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大气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推进清洁能源使用,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燃煤总量,落实脱硫过程,抓好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治理机动车污染和施工扬尘,加强风沙治理,努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含量;积极防治氮氧化物污染,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科学规划城市道路。
(三)以区域生态补偿为核心建立生态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
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上下游之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标准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科学计算,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
首先,中央和京津两市政府财政每年应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并整合区域目前现有各类补助资金,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补偿可以提供的水资源量和提供的生态服务为基础计算,在补偿力度测算和机制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陈欠的事实、数量及其背后的政策因素、制度根源及该区位的特殊性,使京津冀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长期化。
其次,张家口、承德两市作为京津的特殊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国家应借鉴浙江义乌的水权交易模式,建立跨区域有偿用水机制,健全合理的市场化水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水权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缺陷,可以采用政府调控、区域协调和水权转让机制等方式进行弥补。
此外,京津两市还可为冀北地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冀北地区选择一批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并在生产业、科技信息、市场流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李蕾.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重点产业及金融支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