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1
新宜分部开园仅4年,为东部新城带来了优质的幼教资源,200名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普惠规范的学前教育。温馨舒适的环境,年轻专业有活力的师资,科学合理有序的一日活动安排,赢得了周边老百姓的放心、舒心和幼儿的开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幼儿园东边的4间门面房约300平米,迎江区政府早在2013年就交付幼儿园使用,现已立项、设计完毕,即将招投标,加固装饰以后,再过一年,新宜部将有10个班的容量规模。
在墨幼总部的引领下,根植分部的新环境新特点,新宜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教研发展之路。市级课题《主题背景下幼儿混龄体育游戏的活动设计及指导策略研究》正是立足于新宜特有的地域环境,心有灵犀的老师们琢磨而成。围绕一个大操场,全园的孩子倾巢而出,与其一团乱麻,隐患倍增,不如老师分工合作,分而治之,让幼儿打破班级的界限,大带小,小学大;大领小,小促大,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增强体能,协调动作,而且还能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帮助,学会妥协。这对于3-6岁自我感觉膨胀的幼儿,是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
师资队伍建设与塑造,一直是墨幼近年来紧抓不懈的中心工作,理论素养的提升需要终生学习的理念,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幼儿园决策层、领导层的铺就。跟着课题行走、集团大教研、好文章大家读、技能比赛、道德讲堂进课堂一系列活动,已成为推动墨幼教改课改的幕后之手,期待墨幼走得稳健,走得“马蹄疾”。期待新宜成为集团的“急先锋”,教研之树扎根、开花、结果。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的
岗位(群)人才需求定位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带,如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到本世纪后,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2.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基本符合以下趋势:(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把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操作型”人才是不全面的,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1)优化衔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基础知识的重复或缺失。(2)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应在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三个方面定向选择。(3)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主要由各单项能力要素组成。(4)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种思路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之下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工作领域的任务分析为起点,分析设计知识点,采用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架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过程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按模块化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图2所示内容。
重新解构后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是抛开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赋予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系统性的新内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描述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选择;开发
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意义下,承载了数学学科特殊的教育任务,在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使得学习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深刻性、高度抽象且又普遍适用上,因此,学生在接受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时,会本能地思考数学概念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它们将来的发展,研究性的课题常常由此而产生,但是,并非所有因此而产生的问题都适宜用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功能在于能使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分析和深入思考中。不断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并上升为自主使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和数学中一些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那些与学生现有数学基础相近的问题,那些经过学习、思考、试验、争辩之后,能够为学生展开一片数学新天地的问题,才是研究性学习需要的问题,一般来看,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取材于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应注重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也应注意对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机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是很强烈,目标大多也不很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很多学生在选题时一味关注强调题目的研究价值。或者提出的课题超出自己的研究范围难以实施:或者研究方向比较偏,所以可研究性比较小,研究面偏窄:或者就是因惧怕完不成任务,随便选择题目,而没有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就做出选择,导致研究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自然结果也不会乐观,选题应该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相一致,能够应用到以前或现在的学科知识,课题要与自己擅长的部分联系密切,才能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和创新性才能。
课题的选择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和首要的一环,因为课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之一,整个学习活动都要以选择的课题为依托开展学习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个好的课题的呈现和提出,是成功和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比如我们提供学生课题的同时。帮他们分析哪些课题更适合选择,城市的孩子对于超市并不陌生,可以以“超市中的数学”作为研究性课题,既贴近生活,又便于学生收集资料,若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无从下手,开放性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课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最后的研究结果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可能也会呈现多种可能,研究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
经过与多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的教师表示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实际上还是会落实到教学上,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但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必须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基础知识既可以熟练掌握,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勇于思考和发问,提出新的设想和问题,更有动力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超市中的数学”在提出的同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去体会数学的存在不仅仅是数字的呈现,还会联系到统计、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理解、巩固、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应由教师去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开一个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介绍问题的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引出,也可以就学科领域的某些问题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课题的选材方面,课后习题中的思考题可以是一个备选课题的起点和导线,教师可以加入社会热点和历史事实,或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领域作为问题的背景和切入点,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条件下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引导学生尝试作出解答和可能性分析,总之。教师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是引导性的,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再次,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性学习的实践性,这是十分重要而又经常被忽略的一点,中国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的成绩好。但是科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却相对差一些,在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急速增加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这种创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是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涉猎不同方面的知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科之间也有一定的融会贯通性,另外,知识的获取除了间接方式之外,直接经验是最有效而且深刻的学习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中数学为例,高中数学的公式和定理多半是以直接方式呈献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导入的阶段对公式进行阐释和解析,使学生明白学会运用,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完全打破教师课堂主导的地位和授课方式,因为学生可能对公式的存在和推导过程有很大的兴趣,这种一知半解的求知状态,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机械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我们都很清楚的是,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以章节区分的,但是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是积累性的。就像砌墙一样,自下而上的一块砖一块砖摞起来,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研究性学习就像是这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自己对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归纳和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得出结论,在这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目标是一致的,而学生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却是不同的,这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和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当中了,如此,不但是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是学习主体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尝试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看到一个问题的多面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创新。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的补充,它是实施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师生可以自拟其他课题,更提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和开创性意义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和内容一定是可行的,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潜力的材料和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和引导,起着组织者的作用,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领路人。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 特点 现状 目的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网络课程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在
4 课题开发思路
正如研究任何其它专题网络课程开发项目一样,我做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也经历了从选题,调研,熟悉开发环境,查找类似的相关系统的资料;系统概要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功能模块测试,系统调试和系统试运行和修改。下面的流程图(图1-1)反映了我的基本的思路和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2001(3).
[2] 朱凌云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1).
[3]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刘清.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5] 潘华东.网络使教研走向信息化[j].信息技术教育,2004(14).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5
2015年5月28日,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举行《新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会议特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谢绍?一行专家5人到校指导论证,深圳市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主任段先清主持论证会。参加本次开题会的还有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张文华博士、宝安中学特级教师杨军、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组全体成员和家长义工代表。
开题会之前,与会专家在玉龙学校校长黄美芳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新生活课程配套特色功能室,现场观摩了学校首届“生活节”系列活动之小学一到三年级的“生活技能大比拼”和四至七年级的“厨王争霸”烹饪大赛。
开题会上,课题总负责人、玉龙学校校长黄美芳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她详细介绍了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研究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员分工、研究阶段、预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接着论证组专家相继发言,就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性提出建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博士从 “特色主题化,目标行为化,文化物象化,课程结构化,项目个性化,办学合作化”六个方面对学校新生活课程前期研究成果给予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谢绍?主任从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的编写、校本教材的规范完善和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玉龙学校的新生活课程紧扣时代脉搏,使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自立自强并且心灵丰盈、精神丰厚,课程的设置有梯度、可操作、能落实、易推广。最后,汤贞敏院长对玉龙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开发探索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组继续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成效,并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
根深而枝横云天,历久而推陈出新。自2014年9月起,玉龙学校在建校初期就本着“小学做活,中学做实;九年一贯,全人发展”总体办学思路确定了办学理念“生活为源,发展为本”。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理念,围绕生活离不开的“衣、食、行、情”四个方面,着力进行新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造生活教育特色,引导每个孩子学习“七会”:一会收拾整理;二会煮一手好菜;三会烘焙;四会写一手好字;五会一门乐器;六会武术(健美操);七会剪纸。
到目前,玉龙学校新生活课程已经开发出《君子文化》《烘焙篇》《整理篇》《烹饪篇》《悦读篇》《理财篇》等校本教材,并配套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学校配套建设了专业功能室(整理室、烘焙室、阅读区、快乐厨房已经投入使用),为新生活教育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玉龙学校新生活课程成果之烘焙饼已经走出玉龙、走出龙华、走出深圳,为玉龙学校新生活教育亮出了第一张名片。(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供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6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主要还是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文在对台州周边区域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设置了基于cdio的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岗位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软件体系结构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软件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来源于近20年软件研发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软件体系结构发展历史短,形成过程还在逐步完善中,理论强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学术特点。软件设计原则、方法、技术是对以前软件开发过程的经验总结,设计软件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快速地运行具体项目。软件需要考虑项目功能的需求和商业因素,因此软件的设计是一门艺术的设计。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成才的实施过程,在职业人才的形成过程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了决定性作用。原有的培养计划由于体制、培养模式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目标缺乏了解,对学习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明确;单项技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强于职业技能,强调自身的知识能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对所掌握的技能不能融会贯通;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必要的认知与体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情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差,对抽象的理论感到乏味;软件的设计是从整体架构层面考虑复杂的用户需求,缺乏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开发中。
3.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数量达到了630万人,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率在所有行业中属于最差的级别。软件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保持30%的增长速度,即便是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5.6%,而软件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为每年25%。从表面上看,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基本持平,但人才供需的实际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软件产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培养的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而企业对人才需求也近乎苛刻。
二、cdio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集中概括了“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从项目的研发到运行,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开发过程。cdio模式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主,指出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和社会环境的融合,并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案例导学,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素质。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优秀工程师的必备素质,包括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通常选择一些直观的、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例题,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将问题抛出,学生分析用户需求,构建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分析、讨论、识别设计的软件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和解决方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软件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和风险分析能力。
第三,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是软件开发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1名组长负责,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小组,直接和教师或其他小组联系;在课堂外,组长是本小组的项目领导者。在组长的安排下,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拉近了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距离。
第四,项目驱动。系统的开发、设计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践、运作,是有一个项目系统化的设计过程,是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精髓的体现。以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为驱动,以cdio教学模式为指导,将cdio的四个阶段有机地融入项目中。第一步,构思。学生先对项目的研发背景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炼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及解决方案,写出必要的文档资料。第二步,设计。对系统进行建模,设计出相应的软件体系结构,进一步分析、评估。第三步,实现。设计软件进行必要的软件测试,使软件能正常运行。第四步,运行。对设计的程序进行修订、完善。将教学过程融入项目制作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掌握了每个阶段的成果,完成了具体项目的制作,了解了工程制作过程。
第五,能力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的理论考试,注重软件开发、设计能力的考核。以学生提交项目的运行情况为主,根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进行答辩。首先由组长介绍项目的总体情况、分工情况等,然后由各成员汇报各自承担的工作,最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以学生做答来评定成绩。每个小组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提高了学生工程能力。
三、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岗位能力分析。一是职业发展过程设计。将学生职业发展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发展初期。上班初期,从文档等资料整理开始,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及设备、局域网建设等技能。第二阶段,职业成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进行静态网页的制作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第三阶段,职业成熟阶段。能在软件开发技能方面有提高,掌握基于b/s模式三层架构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掌握基于手机的移动应用系统的开发,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第四阶段,经过在岗位上的锻炼和实践,基本能独当一面,独立研发信息系统、大型网站的建设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等。
二是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程能力,掌握gui、web、移动应用程序等的开发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了解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基本架构,会在java和.net两种平台上编写程序和测试程序。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承受挫折,学会与人共处。继续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
四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为:大学一年级开设office高级应用、数据库管理、网站美工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基于cms的网站开发技术、java面向对象编程、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局域网建设与安全管理、xml应用、软件工程、企业资源规划实施、java web应用系统开发、.net web应用系统开发、.net企业级商业站点开发课程;大学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毕业设计、java移动应用开发、c#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然后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