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匠精神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1
中国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性人才的涌现,同时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铺垫,重振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主旋律的主题思想,更是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针。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主流思想的教育,获得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内涵和发展的重要性,与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提到“工匠”一词,不少人会想到做木工的匠人。曾经有电视节目《大国工匠》,真正意义上从匠人匠心的角度出发,挖掘我国各个时期和地域的匠人文化,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也不同,凭借着自身的悟性和不断的努力,成为某一行业顶尖的人物,其高超的技艺水平是无人能替代的。这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著坚守,持之以恒,并不断创新。这就是传说中的工匠精神。
大多数匠人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精益求精。主要就体现在其职业的操守,对待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认真钻研;每一个产品,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对待,追求极致和完美;每一道工序的设计和完善,都需要亲自上阵,使得自身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对于新技术和新科技,也保持着不断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执著追求,从而打造出其特有的品质,使其他品牌无法超越。
二、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重要性
(一) 顺应国家的领导方针
新?r期的企业培养方针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我们至少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追求尽善尽美的品质和产品,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展更多的新工艺,从而独创品牌的效应。这不仅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素养和品质的法宝。
(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报道数据显示,大多数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多数都集中在日本、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中有许许多多的匠人,传承和发扬企业的王牌精神和精湛工艺,秉持着一种屹立不倒的匠人精神。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具备这种精神,会严格要求每一个产品的细节,从而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在百年的风霜中屹立不倒。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三)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在传统的社会中,为了能够为供需双方提供对等的价值度量,产品和质量即使优良,也不会大面积地传播出去,即所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动脉,各种企业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和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被打破,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动方,掌控着市场的动向。此时,产品质量就成为企业形象的唯一衡量标准,一些有瑕疵的产品在这一时期无处遁形。因此,企业需要匠心精神,职业院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从而在信息化社会中站稳脚跟。
(四)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培养的是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迫切希望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一毕业就直接上岗工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学生也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帮助学生促进自身专业技术提升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甚至是每一个零件的细节,以工匠的态度指导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为更多学生提供实习经验的同时,使其能够提前体会匠人精神的内核,使技术和思想共同进步,从而为企业和社会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促进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五)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的需求、适应生产和管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要求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同时也需要具有严格、认真的职业态度,敬业、专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企业才愿意为员工提供岗位。因此,在工匠精神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除了让学生具有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一种崇高的工匠精神,从而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和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一)弘扬和建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下工夫,努力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匠人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化锻造。例如,教师在进行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和课件等,为学生讲述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以解牛闻名于世的庖丁、亲手拼接航天之翼的女工程师薛莹以及各行各业驰名中外的领军人物,为学生讲授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匠人精神的核心和精华。同时,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演讲和活动,跟学生畅谈匠人精神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就?I创新教育将匠人精神纳入其中
高职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培养创新和服务性人才,使其能够创新发展工艺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和思想基础。因此,在进行职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匠人精神为基本的思想内核,为学生设计生涯规划,培养其创业意识和服务的精神,促进学生具备主动就业和创业的意识和思想,为其提供更多选择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在课程教育中融入匠人精神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专业课的学习和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中心环节。教师科学地设置课程形式,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设计教学的重点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把传统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顾虑到专业的特点和未来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市场的结构和特点,准确把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就业能力为基本的导向原则,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规划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匠人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彰显出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学特色。
(四)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体现工匠精神
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会学习到许多关于技术经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生产和服务。但是,只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国匠人精神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特点等客观因素,在保证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其进行技术和个性化培养,使其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和水准。学生精通一门技艺的同时,会得到不同职业类型的迁移,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五)实施现代学徒制,体现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由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以及行业的专家组成,使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因此,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互帮互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想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发展,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升华。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共同提升,通过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为学生传递出精益求精和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校企合作塑造工匠精神
一样的材料和一样的技术,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也各有不同。工匠精神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参观真正的流水线,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就实现学和工的交替作业。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于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2
摘 要:重拾“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贯穿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其职业道德建设,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耦合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教育;杨秋月(1994-),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持人:李梦卿;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5A100),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1-06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显现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只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一句足可见对“工匠精神”之追求。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的精心雕琢、孜孜不倦地改善工艺的职业追求和信念,更要不断吸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进而创造出新成果。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地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阐释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推进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到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要求职业院校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优秀基因,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耦合关联。
(一)本质内涵相通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逻辑内涵上存在紧密耦合关联,具体表现为三个向度:逻辑起点、逻辑条件、逻辑结构,即回答了为何必须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并行、如何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哪些具体内容上相关联的问题。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然而,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乏、“工匠精神”缺失,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的逻辑起点正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对接工作岗位以及由此引起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各种危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条件耦合,只有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精细化发展的前提下,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工匠精神”培育高度一致才能形成。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更要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兼顾通识课程、文化课程的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现出对产品的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技能型人才也应讲究精细化培养,使之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结构耦合表现在二者都是通过“政府-社会-职业院校”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培养。在横向结构上,包括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教育教学层面等多个向度;在纵向结构上,包括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精神理念两个层面。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横向和纵向逻辑结构上协同共治,是有效支撑制造业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价值取向一致
当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耦合效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学生将在毕业后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成为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2]。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代表着制造业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通过《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的播出,人们了解到工匠在产品和服务上,表现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心制作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达到工匠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发展速度的加快,与其联系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更要从价值取向维度出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实践内容统一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既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价值远远大于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政府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具体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行业企业的支持、整个社会营造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等尤为关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教学组织侧重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工匠精神”,与工匠在不断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相一致。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更新周期缩短,产教融合趋势更加显现出来,在提高实践教学开放性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方面,职业院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准备相匹配,甚至企业的高级专家或技术能手被职业院校聘请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担任实训实习指导、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融合度。职业院校要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整合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势互补和共享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也要端正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合作资源,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而培养优质高效的人才。同时,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之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逐步向工匠精湛技艺靠拢,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及师傅的科学引导,使之在实践中彰显出来。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问题分析
审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耦合的条件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是“工匠精神”传承延续的重要载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校企深度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体系,要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配备与储备问题、技术技能的积累创新与传承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要解决培养、培训不同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适应[3]。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层次,高职专科学生要想进一步学习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失去继续接受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技术的传承与交接。近两年来,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有11所本科院校全面转型,2015年又有7所本科高校获批全面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并提出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等要求。然而,很多省份在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都不能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导致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层次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与不连贯,难以培养为未来职业准备奠定坚实基础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都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技能型人才专业水平与工匠卓越技能相符合。高水平的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关键能力、为工作和社会服务奉献的职业素养等都是技能型人才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必须具备的。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岗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关键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工匠精湛技巧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同样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于工匠的精湛工艺,真正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职业技能不高、岗位适应性不强、缺乏竞争力;在校企合作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建设理念、管理方式、主要内容、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难以量化平衡,致使学生无法从实习实训积累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感受企业文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做中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条件,影响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水平。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科学实施职业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效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未来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认知不够明确,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等,影响了技能型人才树立坚定、专业、敬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影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职业院校在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方面不够重视,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工作指导只限于表面,不能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个性特征给予科学的指导,有些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和资金力量薄弱,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未来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还对自身在职业院校学习所获得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工作问题的关键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和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导致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对职业预设过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普通很高,但就业稳定性不足,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是对其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社会价值的评价和认可,是从事未来职业的最基本的心理期待,是在工作岗位中维持工作热情的不竭动力。然而,学生的坚定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职业院校和教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人生价值观。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高职院校的积极探索、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仍然存在有效体制不健全、互惠共赢局面难以真正形成、校企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烈等亟待解决的难题,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以达到工匠熟练的操作水平,难于传承工匠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存在明显的价值追求差异,虽然政府逐步完善其制度设计,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文件,但缺乏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财政支持,也没有有效的协调机构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校企合作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以有效衔接,以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求难以很好地对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目前,由于校企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合作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也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养成精湛的技巧、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而这些又恰恰是“工匠精神”培育所必须的基础保障。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精准耦合策略
正是因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适应等问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愈加强烈呼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愈加强烈呼唤“双师型”教师提质增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充分的师本支撑;愈加强烈呼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培养达到高水平职业能力与良好职业精神的统一。
(一)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强调“做中教、做中学”。“现代学徒制”中的“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是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融合、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新范式,有利于传承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其教育性质与过去相比,从狭隘走向广泛,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封闭走向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4]。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学生的技能培养更侧重于现实工作场景过程中将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为学生选配合适的企业技能专家和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综合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可以结合院校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和“双主体”交替的育人机制,建立“双主体”教学方式、“双体系”课程体系和“双标准”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达到人才培养的优化。中国古老的“师徒”文化精髓、优良的“工匠精神”内涵值得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要使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创新,有必要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有效推广和实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使“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推进技能型人才养成对学习、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匠精神”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和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在构建工作过程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都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把以人为本、敬业乐业理念贯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方面,在类型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使其真正发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优势;在来源结构上,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校企双方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水平,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兼职教师既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又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既是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又是学校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指导师傅。这些兼职教师的引入,改善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密切了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特色[5],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尤其重要。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入职标准、职称评定体系、激励机制和职后培训的专项经费、有关申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题及项目经费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及导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作,需要职业院校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探索与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转变,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转变。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院校本身治理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学生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树立坚定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基础,并坚定信念和意志,选择积极的职业行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行动诠释职业道德内涵。我国古代工匠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这样一种“向善”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义上铸造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6]。因此,职业院校应深入剖析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做好在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与工作岗位中具体的职业道德标准相对接,增强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不断破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困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习得“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关键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要重视始于职业学校教育、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匠精神”的养成。
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历史延续。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耦合关联,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不仅是职业院校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2]朱雄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4.
[3]李进.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0.
[4]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9.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3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提高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一种精神”[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具有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4]。学习兴趣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宝贵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再加之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6]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高职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专业的发展与美好前景,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精心打造教材
现在的企业要求纺织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一方面负责对面料生产安排、生产工艺的监控、产品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和专业设计人员从事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及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按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工作。现有的教材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遵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质量观,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为主要内容,打造校本教材并出版。
专业课教材是专I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院对教材质量的不断推进,体现学院“工学结合、培养现代班组长”教育特色,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校本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化纺系染色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及时体现到教材中。综合江阴周边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最终产品为任务导向,汲取大量有关各种面料染色的项目,然后精挑细选,精心打造成若干个教材的项目,再结合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同时创新教材结构,用纤维分类代替传统的染料为主线的教材结构。根据纺织纤维种类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从经典产品到最新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纤维特点、染色理论、染色工艺、设备选择及常见质量问题。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每节配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为了延展相关理论知识,每节还配有知识拓展部分;形成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实际使用教材,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依托当地行业优势,再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正式出版教材。
新教材从纺织行业、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提取精华,更新旧的无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更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新知识,让学生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专业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对自己做的产品尽力做到最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吸收,仔细观看相关视频,认真揣摩具体操作,鼓励在线讨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方面有所作为;到了实验室,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对一丝不苟执行的学生大力表扬,做实验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对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与赞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试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
对于实训,实训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训指导任务书,观看课程资源中有关企业加工同类产品的流程和工序视频,要求他们熟悉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进入实训室,先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能够较轻易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能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职业风采、感受实训快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具体操作、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个中间产品、每一个织物成品,对加工面料成品的检验、验收严格按照国标或者美标执行。如对学生所做的面料染色小样与所给标准样的色差,以美标的最严要求色差为标准,凡是大于该标准的一律打回重新调整工艺条件打样。当然,对于胜利完成打样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鼓励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能一丝不苟地准备、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几年前,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没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
为此,染色工艺教学团队凭借众多校企合作企业,搜集素材、拍摄视频、录制实际生产、制作微课,将结果用来制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共创国家资源库,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企业实际生产录像、作业、自测、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教学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前在平台上对布置的资源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参与的在线讨论、在线练习、课后的在线复习、作业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能力与素养方面等情况在平台上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依据他们在平台上不同阶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定,为学生学业的过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自觉主动地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管住自己的同时对专业慢慢热爱起来,不由自主地专注自己的纺织专业,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也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7]。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学生工匠精神自然而然逐渐形成。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获取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做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专业课教学者坚定地、专注执着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匠心筑梦,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4]余国政,陈咏梅.大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25.
[5]林培锦.勒温场理论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6):69-71.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4
【关键词】稠油;深抽;井筒降粘;工艺技术
前言
稠油储量大,开采价值大,但开采粘度较高,稠油的深抽和降粘一直是制约稠油开采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稠油深抽与井筒降粘工艺技术,旨在为稠油开采提供参考。
1、稠油深抽工艺技术研究
1.1稠油机、杆、泵设计、稠油的胶质含量较高,沥青质含量较多,粘度高,密度大,因此在开采的过程中比较困难。根据稠油抽油的特点,深抽过程中机、杆、泵设计应当保证抽油机的功率较大,抽油管较粗,冲程要长,冲次要慢,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深抽效率,有效避免设备出现故障。
1.2油管的选择、稠油粘度和密度较大,抽油杆在下行的过程中阻力较大,而稠油上升过程中与油管之间的摩阻力也较大,为了降低抽油的过程中稠油与油管和抽油杆之间的摩阻力,应当尽量选择管径较大的抽油管。此外,还应当合理的选择油管的壁厚和刚度等级,不同性质的稠油开采过程中的泵挂油层不同,这就对油管的刚度等级和壁厚形成了不同的要求,油管壁越厚,刚度越强,则能够满足泵挂油层越大,但为了考虑投产后油管的互换的方便以及防砂工艺的实现,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1]。
1.3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内稠油开采主要采用修正古德曼图法来确定抽油杆强度的方法以及抽油杆柱的设计。修正古德曼图有横纵坐标,其中横坐标表示抽油杆承受的最小应力,纵坐标表示抽油杆承受的最大应力,在修正古德曼图中会显示出抽油杆的疲劳安全区,只有抽油杆应力的坐标点在此区域内,才能够保证其不会出现疲劳破坏。抽油杆柱的应力不仅与杆柱的材料相关,与稠油的腐蚀性也有关。对于稠油深抽来说,如果油井的深度超过1000m,则需要抽油杆能够保证足够的下入深度,为了降低悬点荷载,且保证悬点荷载能够在抽油杆上均匀分布,抽油杆柱的设计方式一般为上端粗,下端细,通过粗细级次不同的杆柱组合,来实现杆柱较深的下入深度。具体到某一个稠油油井,则应当根据此油井的加深泵挂要求以及降粘工艺等要求选择一定的抽油杆强度,以每一级次抽油杆柱等不应力均匀相同为设计原则,以稠油举升设计软件的计算为基础进行合理化设计。
1.4生产参数设计、稠油深抽有着冲次慢、冲程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冲次下抽油杆柱会有着不同的摩阻力,冲刺越快,则抽油杆摩阻力越大、灌载越大,液柱的摩阻力也越大,这也是进行长冲程、慢冲次深抽制度的原因所在[2]。在参数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长冲程、慢冲次的要求,同时要综合考虑油井中稠油的负荷,一般来说,稠油油井的负荷大,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负荷值合理的设计参数,例如冲程参数、冲刺参数、抽油泵泵径参数等等。
2、稠油井筒降黏工艺技术研究
2.1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稠油化学降粘工艺技术指的是向井筒中加入一定的化学药剂,通过药剂的化学作用实现稠油粘度的降低。一般采用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化学药剂,其能够将稠油原油中的油珠分散到活性水中,从而形成水包油形态,此外,水溶性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抽油管壁以及抽油杆上形成水化膜,水化膜能够降低稠油粘度,避免稠油直接与管壁和油杆接触,有效降低了抽油杆和抽油管壁的摩阻力,从而实现稠油深抽。稠油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的成本较低,同时能够简化地面的集输工作,因此化学降粘工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稠油深抽研究的主要对象。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的关键在于降粘率,而降粘率则与稠油原油以及地层水息息相关,就目前来看,国内主要的化学降粘剂虽然品种较多,但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稠油性质和地层水性质来合理的选择化学降粘剂。
2.2电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电加热降粘工艺技术是当前稠油深抽广泛应用的一种降粘技术,其主要分为电缆加热、电热杆加热和电热油管加热三种形式。通过电加热能够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提升稠油原油的温度,实现稠油粘度的降低,促进稠油原油的流动,从而实现稠油深抽。高粘度稠油对温度敏感,温度每上升10℃,则稠油原油的粘度下降50%,而温度逐渐降低,则高粘度稠油粘度逐渐升上,最后停止流动甚至凝固。在电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油层的深度及稠油的特点来合理的确定稠油的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同时尽量选择含水量较低的稠油油井。下面对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电缆加热降粘工艺技术及电热油管加热降粘工艺技术进行具体分析:2.2.1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分析。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除了需要常规的稠油深抽设备外,还需要配置电控柜、电热杆及电三通,在深抽的过程中通入交流电,加热电热杆,从而提升稠油温度,降低稠油粘度。电热杆外部是空心杆,空心杆内部是电缆芯,为了使电缆芯工作时的温度保持平衡,在空心杆和电缆芯之间充填淀子油,保证散热均匀,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设备损坏。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的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地层造成损坏,保证了稠油开采的持续性。我国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都试验了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降粘效果较好,但其故障率较高。2.2.2电缆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电缆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为,将三芯加热电缆在油管外部固定,接上三相电源,深入稠油油井,通入交流电,电缆加热的热量通过油管传递给井筒内部的稠油原油,从而实现稠油原油的加热、降粘。电缆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的功率范围一般为40-60W/m,在70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实现有效控制。辽河田曙三区的稠油粘度较高,在使用电缆加热降粘技术后,降粘效果良好。电缆加热降粘技术的下入深度较大,但相较于电热杆降粘工艺技术而言,由于利用油管传递热量,不对稠油原油直接加热,因此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可能会对油管造成损害。2.2.3电热油管加热降粘工艺技术。电热油管加热降粘工艺技术中,控制柜将电源变压器输出的电能进行调整,传送到油管,实现油管加热,之后经油管下部套管,形成回路,油管作为热源对稠油进行加热[3]。这种降粘工艺技术能够直接对井筒内的稠油原油加热,效率较高,地面设施埋于地下,相对安全,且油管抗拉强度较大,因此适用于稠油的深抽,但电热油管加热的投资较大,成本较高。
2.3掺稀降粘工艺技术、掺稀降粘工艺技术指的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稠油井底注入稀油的一种降粘技术,通过稀油与稠油原油的混合实现稠油粘度的降低,同时其能够增加井底的压差,为稠油深抽提供了条件。掺稀降粘工艺技术降粘效果较好,且能够提升稠油开采的产量,但此种技术要求较高,稀油掺入之前要进行脱水,而掺入后势必会与水混合,还要进行脱水,消耗能源,此外,在抽油量提升的过程中会对抽油设施产生一定损害,且稀油与稠油价格有差异,这种掺入会造成经济损失,并不适合大规模使用。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研究了稠油深抽技术以及稠油井筒降粘技术,分析了几种降粘技术优缺点,旨在为稠油的开采和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诚.塔河油田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5
[关键词] 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012-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and calcitonin (CT)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related indicator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CI). Methods 120 early CI recover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nerve function defec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light, medium and severe categorie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cranial MRI. While, 6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in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as control group in this research. Through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GRP mRNA, CGRP, blood calcium (Ca2+), CT and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after CI were studied. CGRP mRNA was measured by RT-PCR. CGRP and Ca2+ were measu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in our Hospital. CT was measured through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CGRP mRNA was expressed with its relative expression (RE). Results CGRP, CGRP mRNA and CT were detected both in the 120 patients and 60 healthy persons.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was positive related with CGRP mRNA (RE) and serum CT (r = 0.508, 0.510; P < 0.01, P < 0.05), during early CI recovery period. The change trends of CGRP and CGRP mRNA (RE) were consistent (P = 0.000).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study,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ed CGRP mRNA (RE) were all combined with server nerve function defect, while restored well 6 months later, gradually shifting to the medium and light nerve function defect. Conclusion CGRP and related indicators CGRP mRNA, Ca2+, CT can reflect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and prognosis after CI. Early CI recover period,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is positive related with CGRP mRNA (RE), CGRP mRNA (RE) is positive related with CT. High value of CGRP mRNA (RE) generally exists in patients with server nerve function defect, the higher the CGRP mRNA value (RE), the bette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Nerve function defect degree; Calcitonin;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原因是脑部血供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1]。降钙素(CT)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有α-CGRP和β-CGRP两种,能够扩张脑血管、保护和恢复损伤的神经元和介导神经免疫系统调节的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多种影响。CGRP mRNA是细胞核CGRP DNA转录产生的核糖核苷酸链,其在细胞的核糖体内翻译生成CGRP。由于CGRP对CI患者诸多方面有利,笔者对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GRP相关指标的关系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内科住院的CI恢复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2±4.6)岁。颈内动脉系统梗死7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48例。Adams分型:大梗死(>5 cm,超过1个颞叶)31例,中梗死(>3.0~5 cm,小于1个颞叶)47例,小梗死(1.6~3 cm)25例,腔隙性梗死(
1.2 纳入标准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CI诊断标准[2];发病为0.5~2个月;为CI恢复早期(0.5~1个月)至恢复中期(>1~2个月);意识清晰。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研究期间死亡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原发脑血管病导致CI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内分泌疾病、精神疾病;资料不全者。
1.4 健康对照
从体检科纳入60名健康对照,其中男36名,女24名,年龄42~75岁,平均(57.5±3.6)岁。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对照和神经功能缺损轻、中、重型四组间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42、0.735,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5 检验科指标检测
1.5.1 CGRP和血Ca2+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凌晨空腹采肘静脉血。CGRP检测采EDTA抗凝血取血浆,用CGRP试剂盒(美国REAGEN公司,批号:2013120083)基于酶联免疫法原理检测。采集不抗凝血,取血清检测血清Ca2+水平,在生化仪(美国YSI29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CGRP最低能检测到0.7 pg/mL。这两项指标由我院检验科负责。
1.5.2 血清CT的检测 免疫荧光分析法(PentagastrinTM,Cambridge Laboratories Ltd,Newcastle,United Kingdom)检测CT。本实验基于两个抗Ca2+的单克隆抗体,其中1个在固定相,有特异的11~23个氨基酸序列(E1P10),另一个生物素化,有特异的17~32氨基酸区(J1P9)。本实验最低检测到1 pg/mL,男性正常上限18.4 pg/mL,女性正常上限7.8 pg/mL。
1.6 实验室指标检测
1.6.1 mRNA阴阳性对照试验 TT是一种MTC细胞系,来自于ATCC(编号 CRL-2005,Riode Janeiro Cell Bank),是CT和CGRP mRNAs的阳性对照。细胞生长于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Invitrogen Corp.,Carlsbad,CA),加入10%胎牛血清(Invitrogen)、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置于潮湿、含有5%CO2、37℃的细胞培养箱中。滤泡细胞癌的弥散组织作为阴性对照[1]。
1.6.2 定量RT-PCR检测CGRP mRNA 每个患者采血4 mL置入EDTA管内,全RNA分离以及cDNA合成,用3.5 μg全RNA合成cDNA。cDNA通过NanoVue Plus分光光度计(GE Healthcare,Buckinghamshire,United Kingdom)定量,当A260/A280比例为1.8和2.0时认为实验数据可以采用。全RNA用TURBO DNA-free kit(Ambion,Austin,TX)的DNase处理,使用oligo(dT)12~18引物(Invitrogen)和1U的RNase OUTTM,通过Super-Script Ⅲ Reverse Transcriptase试剂盒(Invitrogen)逆转录为cDNA。重组核糖核酸酶抑制剂(Invitrogen)原为30 μL,用超纯去DNase/RNase的蒸馏水(Invitrogen)稀释到60 μL。新合成的稀释的cDNA 2 μL用于20 μL PCR扩增(含有10 μL 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以及2个特异mRNA靶(CT或CGRP),每个引物200 nM)。所有引物用Primer 3 software合成,避免引物结合位点和相似转录物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物如下:CTF,5′-ATCTAAGCGGTGCGGTAATC-3′;CTR,5′-CTTGTTGAAGTCCTGCGTGT-3′;CGRPF,5′-CCCAGAAGAGAGCCTGTGACA-3′;CGRPR,5′-CTTCACCACACCCCCTGATC-3′;RPS8, 5′-AACAAGAAATACCGTGCCC-3′;以及RPS8,3′-GTACGAACCAGCTCGTTATTAG-5′。每个标本序列RT-PCR(qRT-PCR)扩增3倍,40个循环,使用7500 RT-PCR系统(Applied Biosystems,Foster City,CA),根据操作手册进行。所有样本(3倍)在相同的PCR循环条件下进行。循环阈值(Cq,formerly Ct)通过Applied Biosystems软件获得,用均值和SD≤1表示。CGRP mRNA表达通过CI治愈患者血液样本标准化。CGRP mRNA 的相对表达(relative expression,RE)=2(Cs-Rs)/2(Cn-Rn)进行计算,Cs是CT或CGRP 样本的Ct循环数,Rs是每个标本RPS8的Ct值,Cn是健康对照的CT或CGRP Ct平均值,Rn是同一个体RPS8 Ct值。
1.7 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参照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主要包括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8 CGRP mRNA分组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将重型神经功能缺损者分为CGRP mRNA低表达(1000,9例)两组进行分类研究。
1.9 随访情况
在研究初期(CI后2周内)、随访3个月(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GRP、CGRP mRNA、Ca2+和CT检测。
1.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CGRP mRNA(RE)、CGRP mRNA和CT转变为对数,经计算方差齐性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使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方法(ANOVA)。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因变量,以各型神经功能缺损的CGRP相关指标得值为自变量进行对数线性回归模拟,分析CGRP mRNA与CGRP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描述CGRP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法分析指标的诊断价值、切点、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CGR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120例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血液中均能检测到CGRP、CGRP mRNA、CT。CGRP的变化趋势与CGRP mRNA(RE)一致(P = 0.000),均是在健康及轻型、中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中处于较低值,在重型神经功能缺损中处于较高值,见表1。由于CGRP和CGRP mRNA(RE)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笔者对两个指标中的CGRP mRNA(RE)进行重点分析。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GRP mRNA(RE)呈正相关(r = 0.508,P < 0.01)。ROC曲线的CGRP mRNA(RE)分布分析预测CGRP mRNAs的RE切点为8.3,AUC为0.964。此外,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比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有更高的CGRP mRNA(RE)均值。见表1、图1。
血Ca2+及CT水平在神经功能健康及轻型和中型缺损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Ca2+在重型神经功能缺损与健康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重型神经功能缺损者CT水平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T呈正相关(r = 0.510,P < 0.05),见图2。在重型神经功能缺损CGRP mRNA(RE)低表达的患者中,Ca2+水平、CT均值都较低;CGRP mRNA(RE)高表达的患者中,Ca2+水平、CT均值都较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3.453、839.334,P = 0.001、0.000)。
3 讨论
3.1 CI后恢复早期时,CGRP与CGRP mRNA、Ca2+和CT有关
CGRP mRNA合成CGRP蛋白,后者是一种免疫连接蛋白,遇到刺激时释放,影响即时反应以及神经系统的信息流。本研究结果证明了CGRP mRNA(RE)与CGRP的表达同步同方向变化,提示了CI后CGRP的表达迅速升高。CGRP由记忆T细胞分泌,调节树突状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生成,参与免疫运动、迁移和黏附。CGRP在很多免疫器官如淋巴结、皮肤、肺等中广泛存在。在神经免疫轴中,CGRP是关键神经递质,具有高表达的特征。研究已经表明,CGRP具有极明显的调节Ca2+和血压的生理功能[3],在CI发病初期就呈现高水平状态[4],以调节机体的神经免疫平衡。CGRP在骨髓中广泛分布,直接与造血祖细胞相连,影响造血细胞集落的分化[5],促进干细胞生长[6],促进伤口愈合[7]。CGRP对肌肉损伤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协调化学因子的分泌,诱发肌肉修复[8]。因此,CGRP作为神经免疫递质,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必要的造血、维持血压和离子平衡,以及促进肌力恢复。本研究发现CGRP高表达的CI患者恢复较好,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
本研究也发现:在重型神经功能缺损高表达CGRP mRNA(RE)患者中,患者体内Ca2+较高时,CT也较高;患者体内Ca2+较低时,CT也较低。表明CI后恢复早期,CT能调节Ca2+至正常范围。研究表明,细胞内核糖体合成蛋白时,CT mRNA与CGRP mRNA一同被转录[9],CT和CGRP同步合成[3]。因此,CI之后患者机体内CGRP升高的同时,CT也升高。而CT主要功能是降低机体血钙血磷的水平。
综合其他研究及本研究可得出结论:CI后恢复早期,CGRP与CGRP mRNA、Ca2+和CT有关。CGRP与CGRP mRNA(RE)变化趋势一致,细胞内核糖体合成蛋白时,CT mRNA与CGRP mRNA一同被转录,CT和CGRP同步合成。CT主要功能是降低机体血钙血磷的水平。
3.2 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GRP、CGRP mRNA、Ca2+和CT有关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包含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2]。Liu等[10]研究了颈动脉闭塞的CI沙鼠模型,认为相比与对照组,catalpol显著提高CI沙鼠CGRP及意识状态(P < 0.05或P < 0.01),CGRP和意识状态同步增加。田桦等[11]探讨高压氧联合银杏活脑胶囊治疗CI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中CGRP含量的影响,认为随着患者意识的恢复,CGRP也升高。因此,CGRP与意识具有正相关性。Luebke等[12]认为,αCGRP减少导致前庭眼球反射减少,使水平凝视功能降低,CGRP与水平凝视功能密切相关。Matic等[13]通过动态计算层析和正电子发射层析扫描,认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增加了CGRP,增加了肌肉血流量和代谢。Yamazaki等[14]认为CGRP-IR NF是神经源性炎症和血液供应的重要介质,可能反映肌肉与疼痛的状态。因此,CGRP与肌力密切相关。笔者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也补充了上述研究: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GRP、CGRP mRNA、Ca2+和CT有关。
CT与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Nakazato等[15]研究表明,日本人群中CT在CI患者中激活修饰蛋白1(RAMP1),人类RAMP1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rs3754701、rs3769048、rs7557078、rs1584243、rs10199956、rs7590387)。单体型RAMP1是CI的易感标志物(P = 0.002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CT与CG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946),并且CT能调节血清Ca2+水平,促进CI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因此,CGRP及相关指标CGRP mRNA、CT、Ca2+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能反映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CGRP及CGRP mRNA(RE)均值越高,重型神经功能缺损时四项指标均达到最高水平。CGRP mRNA(RE)高于1000时,重型CI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预后较好。
3.3 CGRP能反映CI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一直属于热门的课题。不仅医生关心,患者及其家属更是关心。很多学者建议通过护理方法达到CI恢复的目的[1-2]。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全程护理、个体护理等诸多护理技术,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供了新思路,认为可通过CGRP调节CI后早期恢复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以达到恢复的目的。本研究结论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周亚伟等[16]发现CGRP对CI后恢复非常敏感。Liu等[17]通过研究认为CGRP参与CI进展,CGRP可以降低动脉血压(P < 0.001),梗死体积(P < 0.05),脑水肿(P < 0.01),血脑屏障通透性(P < 0.05)和水通道蛋白4及其mRNA表达(P < 0.05)。此外,CGRP治疗改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增强基底膜,可以防止血脑屏障损伤和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本研究也显示CGRP mRNA高表达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笔者通过研究认为,CGRP mRNA(RE)在10 000以上时,重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几乎都能恢复到中型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良好。CGRP越高,患者恢复得越好。
综上所述,CGRP及相关指标CGRP mRNA、Ca2+、CT能反映CI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CI后恢复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CGRP mRNA、CGRP均呈正相关。CGRP mRNA(RE)与CT呈正相关。CGRP mRNA(RE)高值一般存在于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之中,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笔者认为:由于CGRP及CGRP mRNA检测技术已经基本完善,而且与CI后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考虑将此技术用于临床,造福于患者。随着对CI的认识不断深入,干预措施不断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必攻破CI后早期康复的难题,使每位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Han Q,Li Z,Gao Y,et al. Phase synchronization analysis of prefrontal tissue oxyhemoglobin oscillations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cerebral infarction [J]. Med Phys,2014,41(10):10270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塞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
[3] Brain SD,Grant AD. Vascular actions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adrenomedullin [J]. Physiol Rev,2004, 84(3):903-934.
[4] Olesen J.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in migraine [J]. Cephalalgia,2011,31(4):510.
[5] Broome CS,Whetton AD,Miyan JA. Neuropeptide control of bone marrow neutrophil production is mediated by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CFU-GM [J]. Br J Haematol,2000,108(1):140-150.
[6] Dong J,He Y,Zhang X,et al.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regulates the growth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in vitro [J]. Peptides,2010,31(10):1860-1865.
[7] Roggenkamp D,K?ipnick S,St?]b F,et al. Epidermal nerve fibers modulate keratinocyte growth via neuropeptide signaling in an innervated skin model [J]. J Invest Dermatol,2013,133(6):1620-1628.
[8] Aihara E,Hayashi M,Sasaki Y,et 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capsaicin-stimulated secretion in the stomach:comparison with mucosal acidification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5,315(1):423-432.
[9] Luo G,Chen L,Pin SS,et al.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receptor antagonists:novel aspartates and succinates [J]. Bioorg Med Chem Lett,2012,22(8):2912-2916.
[10] Liu YR,Li PW,Suo JJ,et al. Catalpol provides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gerbils [J]. J Pharm Pharmacol,2014,66(9):1265-1270.
[11] 田桦,鲁启洪.高压氧联合银杏活脑胶囊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3.
[12] Luebke AE,Holt JC,Jordan PM,et al. Loss of α-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αCGRP)reduces the efficacy of the V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 [J]. J Neurosci,2014,34(31):10453-10458.
[13] Matic DB,Lee TY,Wells RG,et al. The 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 muscle blood perfusion and metabolism [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7):1823-1833.
[14] Yamazaki M,Sato I. Distribution of substance P and the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in the human tensor tympanimuscle [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4,271(5):905-911.
[15] Nakazato T,Nakayama T,Naganuma T,et al. Haplotype-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receptor (calcitonin) activity-modifying protein-1 gene incerebral infarction [J]. J Hum Hypertens,2010,24(5):351-358.
[16] 周亚伟,王敏.血管通过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396-398.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表层工匠;深层工匠;高职教育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4]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