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郭明义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1
郭敬明的青春似乎很长,长到送走一部分青春老去的80后又迎来一批更死忠的90后粉丝,而他依然不动声色地沉溺在忧伤文字与大把华丽的青春故事中。可是,别指望从文字中看到真实的郭敬明,因为他真的是个丰富多元的人。
“你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我就是什么角色。”
有人说,郭敬明的读者都成长了,而他自己却还在做梦。从最初的《爱与痛的边缘》到如今《小时代》,郭敬明的文字始终是青春与小我,他难道不是已经而立之年了吗?
这简直是大众对郭敬明最笨拙的一种揣测。
因为出道十多年,郭敬明太清楚“青春”的特性了:无论每个人的青春如何短暂,但永远有人正年轻。他只要认准这个永恒的话题,就总能更新换代出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所以,即使有一部分粉丝会在长大一些之后离开郭敬明,但喜欢郭敬明的人就像一茬一茬会新生的韭菜,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郭敬明的文字里体味着自己的青春,在相仿的年龄用相似的心境。
作家郭敬明很懂自己的读者,而作为偶像郭敬明,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很懂媒体,很懂自己的粉丝需要什么。他希望青春永驻,形象完美。他吃燕窝、敷面膜、戴美瞳,出现在媒体面前的他时刻都要保持完美形象。他很在意“郭敬明”三个字在整个出版界以及粉丝心目中的分量。决定亲自执导《小时代》之前,他只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他个人品牌的损伤,“我以前跳到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失败过,如果我栽在电影上就会死得很惨。”没错,郭敬明几乎是一个品牌,而不是一个身份单一的作家。
他有时候表现得像个爱美的少年,有时候却强势得像个不允许失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坚强男人。这样的郭敬明偶尔就会误导了大众。“我很矛盾,你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我就可以扮演什么角色。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前提是我不撒谎,但是我会选择他们想听的说。”这样的解释多少有些圆滑,可他又亲口承认自己确实圆滑。
需要什么,给你什么,圆滑地保护自己,这是偶像郭敬明对待公众的法则。或许是种妥协,或许,这正是郭敬明的聪明之处。谁说妥协与顺从不是一种更好的进攻方式呢。
“如果在好莱坞,我应该是生产商业大片的导演,而不是文艺片。”
因为郭敬明在他早期的书中常常提到自己对王家卫电影的狂热喜爱,所以当听到他说:“如果在好莱坞我应该是一个生产像《2012》这类商业大片的导演,而不是文艺片。”这句话时,不禁有点小小震动,原来郭敬明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年作家,而是一个努力做事的商人了。
虽然他一再坦诚地说:“我现在就是一个商人,我享受名利和物质。”但每一个读者初次认识郭敬明,都会以为他是个忧郁的文艺青年,于是在《小时代》之后的一片关于郭敬明“拜金”的口诛笔伐中,他再次淡定甚至骄傲地表示自己原本就享受物质而且把它看成成功的一部分时,大众对郭敬明又抹去了一些误解。看来他真的是个时而文艺时而物质的多面人,每一面,他都想做到极致。
大概作家郭敬明从来没有想过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作品,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梦想,他只是用一种文艺的方式去圆自己物质与名利的梦;大概作为导演的郭敬明现在依然深爱王家卫式的文艺电影,但他根本不是你以为的只为热爱便一股脑做事的少年,他很清楚什么才能带给他最大的收益。于是,《小时代》被影评人痛骂,他却笑得更加春风得意,因为执导电影这件事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目标达到了,这就是导演郭敬明的成功。况且,被骂被质疑,早都是他习惯的事情了。
商人郭敬明身上倒是没有丝毫常见于青春作家的感性,更没有艺术家的玻璃心。他理性对待事业,一切遵从商业规则。人们常常用“精明”一词来描述一个成功的商人,在郭敬明身上,这个词应该分解成“精”和“明”两个字。“精”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的文字中都能看得出,华丽唯美的词汇难道不是精致的吗?精致与精细始终都是郭敬明作品的特色,包括他的电影,唯美画面和华丽戏服,所有的东西这位商人他都做到最细致;而至于“明”,更是成功商人最不可或缺的秉性,明确目标、明确方向,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眼前这位精明的成功商人郭敬明了。那么他的成功,还会有人非说是幸运与偶然不可吗?
“因为我是郭敬明。”
看得出,现在的郭敬明已经越来越从容,面对诟病和质疑,他永远头脑清晰而且面对微笑地就能给对方还击。在《小时代》的剧组中,初次做导演的郭敬明在所有专业演员、专业技术人员面前依然强势,他说:“因为我是郭敬明。”
“郭敬明”三个字,从一个爱写作的少年到如今而立之年的成功男人,分量沉重了不少。当年那个青涩的男孩,那个曾经谦虚的偶像如今越发自信了,他说他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梦。此时谁都明白,这句话没有年少轻狂的冲动,而是一份尝到了成功滋味后的自信与底气。
因为他是郭敬明,所以他的成功被以为是理所当然。
但是如今他轻描淡写地说:“为了工作,我每天只睡3小时,7年没有休假,没有时间谈恋爱。而别人在玩,在网上刷微博骂我,那么我不成功谁成功,今天的一切都是我应得的。”在自己上海的别墅中,郭敬明常常对不同媒体说着这样的话。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2
摘要: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是当今影视创作中的热门现象,随着新版《西游记》的上映,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电视剧改编的特点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反响。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54-01
一、改编的缘起
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为影视剧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古典文学名著的文本符合影视剧本构成的特点;其次,古典文学名著存在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多观众自小就接受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提到古典文学名著,大都略知一二。因此,对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拍摄,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这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批潜在的受众群,这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的先天优势。因此自十九世纪末电影产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第一个公共电视台成立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便成为影视拍摄史上比较活跃的题材。
二、两次热潮
以四大名著的一轮上映为标志,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古典文学名著登上荧幕。这些电视剧秉承“忠于原著”的改编理念,发挥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的确立,大众文化开始萌芽,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一个追求目标。此时,随着《水浒传》的播出,四大名著完成了第一轮荧屏之旅,由此掀起的第一次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热潮结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剧的商业娱乐功能得到更大的开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早已取代了对文化的需求,翻拍重拍名著蔚然成风,形成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
(一)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80年代初,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荧屏,成为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央视的《西游记》也在筹划和拍摄之中,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982年开始,边拍边播,直到1988年,全部25集才完整与观众见面。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收视效果,在今日仍有非常高的重播率。80年代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经典作品―《红楼梦》。本着宣扬文化,普及名著,教育大众的目的,由红学专家与电视剧工作者共同组建了创作团队,执行“遵循原著,慎于翻新”的改编理念,共同完成了这次的改编工作。但电视剧的结局并没有采用通行本中高鹗续写的结局,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这部电视剧在精神上与原著的契合毋庸置疑,直到现在也被观众誉为最忠于原著、难以超越的一次改编。90年代,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两部《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相继播出。《三国演义》依旧延续80年代的拍摄特点,主要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水浒传》拍摄在大众文化开始兴起的90年代后期,在改编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忠实性不再是唯一的指向,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一次改编热潮,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承担着文化宣传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四大名著的改编,期间也有一些其他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如《儒林外史》《聊斋》等,但这些电视剧社会反响一般,远远不及四大名著。
(二)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二次(21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掀起了又一轮热潮。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数量空前。题材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前未被改编过的经典名著如《西厢记》《隋唐英雄传》《牡丹亭》登上荧屏,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则进入翻拍重拍时期,仅《聊斋志异》的改编就有五部之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在两年时间里,四大名著就轮番上映,回想它们第一次的改编却断断续续十余年之久。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改编剧不再以“忠于原著”为唯一标准,而是转向“忠于观众”“忠于市场”。与上一轮的改编相比,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弱化,主要功能由文化传播变为了商业娱乐。“大多数名著改编,也许都首先不是来自于当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和利益驱动。”i这一时期的改编剧得到的评价远远不及第一次,特别是商业炒作模式受到很多的诟病和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次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热潮同第一次相比也有自身优点。第一次热潮中的改编剧由于恪守遵循原著的原则以及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在人物的塑造上十分模式化,而第二次热潮中,创作者对人物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解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不是简单能用好坏、忠奸来定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第一次改编热潮时期侧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都被舍弃,如《红楼梦》中对梦的描写,《西游记》中道教的义理色彩等,使改编过于严肃和写实,第二次热潮时期这些内容得以重见天日,还原了原著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3
一、本《通知》只适用于以下范围:
在教学、医疗、科研和工农业生产单位直接从事教学、医疗、科研、技术工作的讲师、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含建筑师)、农艺师以及中、小学教师。
二、在《通知》规定的延长上述人员退休年龄的条件中,“确因工作需要”,一般系指以下几种情况:
1.已承担的工作任务尚未完成,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损失的;
2.新学科和特殊专业急需的;
3.边远地区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所需要的;
4.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到工作急需的单位后能发挥较大作用的。
“身体能够坚持正常工作”,系指身体健康,能坚持八小时工作。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4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生活中的细节。我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每次碰到捐款,父亲总会对我说,一定要捐,多捐点,咱们家怎么说比他们好多了。去年中央台报道患白血病的维吾尔族学姐阿依努尔的故事,父亲看完之后立马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捐款,当我说捐了一百的时候,父亲连声说好,好。
父亲和郭明义在一个问题上的认识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在经济上不是富有的,在生活上不是顺利的,但就在我的周围,我看得见看不见的角落里,还有那么人比我更艰难,更不顺,他们需要我的帮助,需要社会的救济。不以顺逆量是非,不以穷达度胸襟。
一件事让我惭愧了好久,看了郭明义的事迹,心里更是阵阵不安。暑假里,我跟几个同学在镇上办了一个假期辅导班,在村里招学生,每人200,上一个月的课。村子里一个孩子特别想上,但是家里很贫困,我去她家询问,她妈妈说,家里仅存的一点积蓄要留着给自己做手术,孩子想上,但上不起。我听了心里特别难受,尤其是那孩子就在她妈妈旁边,用一种充满渴求的眼神看着我。我当时就想,说什么也要这个孩子过来上课,就是我出钱也行。但说的时候,我犹豫了,我说,没关系的,真想上的话,我可以跟同学商量下,把她的学费免了。然后我就走了。我一下子变的很矛盾,要不要让她免费来上,学费免了,那车费、吃饭的费用呢,是不是也要我出?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贫困,那其他学生呢,她们也让我免怎么办?我踌躇了,继而投降了,向我那种“省事”的念头投降了。
辅导班完了的时候,我又见到了那个孩子,我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残忍,特别懦弱,郭仁朋,难道你连帮助一个贫困孩子多读点书的勇气都没有吗?当时为什么要想那么多的不合适,不便宜,为什么就不能一句话告诉孩子,你过来吧,钱的事不用多想,难道你就缺那几百块钱吗?孩子家里那么贫困,为什么自己就没想着尽力帮帮她?大学两年里,如果你学到的都是那些怎么将事情办得舒服,办得漂亮的“术”一类的东西,而没有民胞物与,周济穷困的“道”的东西话,那就太失败了。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 影视 造型 审美 化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1
一、影视化妆师的创作
电影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化妆造型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妆师是影视人物外形的创作者,化妆师的创作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我们要以文学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根据剧本所提供的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等特点,来构思人物造型,运用我们的电影化妆手段将演员形象和角色形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影视化妆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二、影视艺术造型的综合性
影视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多界面、多感觉、多信息、多维度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在利用影视造型的时候,要认真的推敲、细心的分析其中的造型构图、光影声色以及表演、场景等方面。
例如《落叶归根》这一部被誉为“黑色幽默”的电影,看了之后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电影将不同的包袱、笑料穿插在前、中、后,而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对待朋友的仗义,则最为感人。在影片当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反复的出现的银幕之内:当老赵将推尸的车子弄坏了的时候,乐观的他用大轮胎滚着、推着尸体继续向前,而且还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深情而感人,观众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感慨悲伤。田野的宽阔美丽与故事的心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落叶归根》运用影视造型的语言将人物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
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 色彩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7)
[2]蔡峰. 浅谈影视艺术中的造型元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郭明义的故事范文6
我是来自岩头小学的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说到文明美德,谁不曾听妈妈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呢?谁不曾听爸爸讲起张良拾靴的典故?谁不知道郭明义20年来无偿献血的故事?知道,我们都知道,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美德上空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我们在他们的陪伴下成长,因此,我要说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还清晰的记得雷锋的一个小故事: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又拉着一个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 雷锋见此情景一把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把自己的军衣披在孩子的身上,抱起孩子,冒着风雨朝樟子沟走去……雨水顺着雷锋的面颊不住地往下流,军帽、军衣好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滴着水……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他们母子送到家,大嫂眼含热泪对雷锋说:“同志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送我这一路的情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