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调查报告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村与城市;村民与市民;认同与差异;城乡差距

一、丹东市城乡差距的表现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就业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 丹东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丹东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增长到2100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900元人民币。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非常缓慢。

2、丹东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成扩大趋势。丹东城乡收入比例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5:1,扩大到2012年的3.83: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城乡教育差距

1、丹东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都比农村的高。尤其是大专以上的人口,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相对丹东市城来说,农村教育升学率明显偏低。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三)城乡医疗差距

目前,丹东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差,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有得地方一个村还没一个医疗点。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城乡生活消费差距

1、丹东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镇消费的增长快于农村。从人均消费量上分析,2012年全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05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045元,城镇居民消费高出农村水平10005元。同时从居民消费增速的角度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快于农村。

2、丹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五)就业差距

1、丹东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这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前景良好。

2、农村失业人口高于城市。丹东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现在还有大量失业人口。

二、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影响

(一)丹东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已经成为影响丹东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有专家根据基尼系数分解法做了测算2002年至2012年,城乡差别对丹东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3%和57%,说明城乡差别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变动的贡献率分别104.58%和83.54%。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别及其变动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因素。

是城乡居民消费差别及其变动也已经成为影响丹东居民总体消费差别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分析,2002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已经由56.3%下降到4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48.5%下降到38.2%。这两组数据表明,农村市场的消费份额在逐年下降。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之一。

三、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丹东城乡差距在解放前就存在

在解放前,由于政府的统治,官僚资本的积聚,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搜刮,造成了农村长期贫困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的倾斜。

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以城市为中心,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的策略,在农村征收农业税,支持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丹东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它的城乡产业特性有关。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速度必然要慢于县城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缩小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对策

(一)首先要改革丹东现行的城乡制度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过去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无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动。因此,必须对城乡户籍制度作出彻底改革,才能适应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要推进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一是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改革,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障碍;二是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开通城乡劳动力市场。

2、鼓励农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当地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给农村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丹东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1、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改变原来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

2、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村校舍进行修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继续推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并且给予相应的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初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0

一、引言

我校地处广州市南沙区西部边缘,属于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近些年来,南沙区的社会经济事业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这既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硬件方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挑战是经济上去了可是人的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成才观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升学的压力一直困扰着学校。另外,市场经济在构建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以上这些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失衡,心理素质下降,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这对社会、家庭及中学生自身成长所起的作用都是消极的。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与生理症状的厌食相似,是一种生理意义上对知识的厌食行为,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本调查从我校学生厌学状况入手,对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鱼窝头第二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共850人。共回收84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25份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鱼窝头第二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厌学的总人数为346人。其中七年级8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0.3%,八年级116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3.6%;九年级142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6.7%。男生25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30.3%,女生8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0.3%。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1.有24%的厌学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成绩差,进而对学习不敢兴趣。

2.有16.5%的厌学学生沉迷于网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能够找到成就感,进而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

3.自控能力较差:3.9%的厌学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行,上课不遵守纪律,有想学好的想法,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4.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提高学习没有信心。

5.父母离异,有2.2%的学生因为父母的不和,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多疑等心理。

6.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由于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

四、厌学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信

1、自我评价不当。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标志。自我评价是否恰当可能激发或压制人的积极性,由于长期学习成绩较差,未得到他人的认可,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甚至产生对自己潜力的怀疑,悲观、缺乏自信,因而压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

2、基础差、学习困难。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成绩一直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低人一等的悲观自卑心理,加上意志力差,进而惧怕学习,产生厌学。

4、消极心理。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于是很多学生就有"混"的想法,准备初中毕业后就去上职高,无法努力学习。

5、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厌学心理与以往研究一致:男生比女生厌学心理严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本身好动、贪玩,较难长时间安静下来学习,喜欢成群结队,再加上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男生人数多一点,从业人员男性为多,男性就业范围较大,对初中男生产生更大的诱惑;社会不良风气对男生更容易产生影响,容易引起群体厌学。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厌学

1、溺爱过度。一些父母溺爱孩子,从吃、穿、用一切满足孩子,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使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习惯。自私和依赖性强,学习积极性相对缺乏。

2、期望值过高。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专心于学业,长出息,长本事,能够出人头地。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接受不了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急功近利,对学生训斥、打骂。结果,适得其反,会导致学生厌学。

3、家长决定孩子的命运。有的家长凭借手中的权利、社会关系为子女谋取好的出路,优厚的生活待遇,使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父母,因有优越感、自满感,而放弃了自我追求、丧失了学习动力。

(三)父母离异

家庭的破裂,对成长中的孩子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社交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心理。有些父母为了尽量地减轻痛苦,尽可能地回避问题,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纠纷当中。但是,孩子们仍有可能会产生成绩下降等问题。

(四)社会不良影响导致厌学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努力学习没有用,关键要建立一张四通八达的社会关系网,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难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以及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制外界诱惑,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将时间用于学习上。

(五)教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课程的单一,教师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其次是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信息灵通的好奇心等。

五、对策探讨

由于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多方面入手。

(一)开展励志教育,树立学习自信心。

家长应该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典型模范的引导教育和劝导,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二)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作为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刻不容缓。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逐渐明显,单纯的行为教育效果不大明显。对于厌学的学生要有效的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帮助学生能换个角度重新看待自身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不再过于片面或绝对化看自己。

(四)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因此这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补偿法)减轻心理紧张。

(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社会、家庭应该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作为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为了升学的思想。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表率作用,带头学习,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作为老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成绩不能过于看重,更不能只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偶尔犯错,要耐心的引导,而不是指责与批评。

(六)建设我校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了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要多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以便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以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如: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些有益的书,并引导学生懂得用零花钱去买些有用的书,然后看谁读的书多,谁做的笔记好。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有事可做,有事可谈,多花时间读书,少花时间写信,在书中找到他们的黄金屋。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热爱科学知识。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3

一、市高新区引进项目的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园区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上下努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和推进招商安商“百日行动”为契机,以招大引强、推进大项目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园区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原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现在的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从原先的黄土山坡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路灯通明;从原先的山间小村变成了现在排列整齐、规划有序的大工业园区;从原来的人口稀少变成了现在的人声沸腾,车水马龙。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呈现出蓬勃生机。今年1-5月,市高新区基础设施投入3600万元,占年初目标的36%;实现工业总产值34.59亿元,占年初目标的35%;主营业务收入35.15亿元,占年初目标的35%;实现财政总收入5281万元,占年初目标的40%;引进亿元项目5个,合同投资65亿元,实际引进内资7.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97亿元,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二、影响园区项目落户成功率的一些主要原因:

园区项目落户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向更快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制约项目落户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建设配套不足,配套功能不强

园区虽已编制完成了12.7平方公里的分区规划,开发面积近7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但因高新区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连续几个翻番,绝对数呈几何增长,但自身可用财力仍然尚显不足,项目进区任务还十分繁重。而随着市高新区进区项目的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落户,迫切需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跟进,矛盾显得十分突出。高新园区离市区虽只有10公里之多,但因隔了一条禾埠河,市区的一些市场和资源又不能及时有效利用。因高新区座落在县城,招工、子女入学、通信、有线电视、娱乐设施等都和县共享,县从自身招商引资的角度考虑,必然首先考虑自身的需要,再考虑高新园区的需求,增加了中间协调环节和成本,降低了项目落户的可能。

(二)相关资金扶持有困难,资金出现瓶颈

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银根紧缩,高新园区区内一些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因缺少流动资金,一直难以做大做强。省、市有关部门及金融单位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未取得实质性效果。据统计,目前全市金融单位已向高新区新办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3亿元,但园区企业的资金远远超过3亿元。另一方面园区上级扶持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建设资金的不足,影响了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影响了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们想通过相邻几个园区资金投入进行比对(见下表)。

据测算,完成二期开发建设资金缺口2.5亿元,在高新区起步阶段,自身可用财力杯水车薪,造血功能不强,上级财政扶持资金锐减,银行贷款未到位,企业土地出让金回收滞后,建设资金筹措十分艰难。而随着市高新区进区项目的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落户,迫切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项目落户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相关成本增加

市高新园区内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两大支柱产业,但随着国际市场价格不稳,美元走低,通膨压力加大,资金成本增加等因素。增加了企业配套产品的运输成本等其他管理成本,同时也影响了一些大项目落户的信心和决心。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尤其是人才技术市场、物流市场化等和产业配套乏力,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三、发挥地税职能,提高园区项目落户成功率的措施

地税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在推进项目建设中,做什么,怎么做,应大有作为,通过实现发挥地税的职能作用,为园区项目落户作出地税部门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地税聚财的财政职能,提供项目落户财力。一个园区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尤其是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地税部门作为财政收入的主力军,理应发挥聚财职能,为项目落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一是树立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理念领先一步,就是领先一个时代。秉承高起点、高标准的理念,市高新区在项目引进和发展方面才有新突破。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一个地方税收收入规模的扩张,归根结底取决于项目的发展,而一个地方项目的发展又主要看当地的高新园区和工业园区,市高新区的经济定位为全市的经济增长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区,在全市的经济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健,抓住了项目就是抓住了发展,抓住了项目就是抓住了机遇;二是实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地方税收政策。切实调动县(市、区)引项目进市高新区的积极性。采取政府引领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继续执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税收政策,鼓励县(市、区)引项目进高新区,再次形成“举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以做大高新园区这个大蛋糕;三是做到依法收税,应收尽收。园区在兑现对项目的承诺时,也应对项目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对该收的税收,一分不少地收上来,公平了项目竞争的环境,又维护了税法的尊严,还为园区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从长远来说,只有高新区这个“经济蛋糕”做大做强了,项目才会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项目落户了,经济发展了,地方税源才会更加丰裕,高新区的财政收入才能有大的提高,基础配套设施才能有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才能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扶持园区和项目的发展,兑现项目落户的优惠政策。也只有高新区做大做强了,园区才能提供更多的融资资产给金融部门担保,金融部门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高新园区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良性循环,项目才能更好地下定落户的决心。

(二)发挥地税优惠的调节职能,承接园区支柱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园区受到各界的关注,单纯依靠减税让利吸引项目落户,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公平法治原则。在国家税收政策宏观调控下,税务部门尤其是地税部门的减免税空间有限。但是项目落户又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因此,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前提下,税务部门应重视发挥好税收优惠的调节职能,承接高新区的产业对接。一是减少支柱产业项目的费用性税金。在管理权限范围内,依法落实有关地方税费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使用税等费用性税金的减免。用活《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部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加强后续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4〕939号),园区内大都是新成立的企业,费用性税金的负担比较重,土管部门应加快对高新园区内企业的未使用的荒山荒坡的认定,地税部门依照此规定可减轻企业的费用性税金的负担。针对园区的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这两大支柱产业,建议园区还可实行费用性税金的奖励政策,按产业贡献大小和产业带动效率,对园区支柱产业的费用性税金的地方可用财力,给予返还。既规范了园区的税收秩序,又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鼓励园区高科技项目发展。园区的支柱产业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企业,有多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在按照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对园区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如:亚洲最大的破伤风抗毒素生产企业-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国内唯一定点生产生物源农药的天人集团,加快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更快更好地扶优天生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使其能成为生物制药的骨干企业,尽早上市。使园区生物制药这一支柱产业因地税政策的调节得到长效发展;三是落实支柱产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园区的支柱产业生物制药固定资产属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属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四是积极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在项目新增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定额每人每年优惠4800元税额。园区的招商项目大部分已招聘下岗再就业人员,但很少有项目对招用的下岗再就业人员进行认定而享受这一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园区内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服装鞋帽行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这一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加大宣传这一政策的现时,加快对园区项目下岗再就业人员的认定,落实好这一优惠政策,增加对此类支柱产业项目的吸引度;五是认真落实营业税起征点调高政策。对纯营业税户,城镇居民个人自主创业项目,在高新区经营营业额低于5000元的,免征营业税。对起征点1000元以下的小项目,不予征收,在税收征管上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按园区现如今个体小项目经营只是温饱的状况,更应用足用活用好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小项目,达到补充大项目和配套支柱产业的功能。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4

执行:孙尚如 苟德培

一、调查指标与方法

1.影响力(包括关注程度、信赖程度等)

2.考察框架

本次调查主要考察都市报纸汽车周刊的新闻版面及广告版面的读者关注信赖度、信息的有效度、读者反馈度、对报纸的贡献、版面经营思路等五个方面,以期反映出汽车周刊的整体发展趋势及对成都地区都市报纸公信力的影响程度。

如图(1―1):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区域覆盖为成都地区汽车销售集中地以及政府机关、学校、商业机构等50余个与汽车行业联系高度紧密以及汽车主要消费群体所在地等单位,总调查样本数500个,其中有效样本数473个,采取了走访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别了解等调查手段,获得了大量较为翔实有效的调查数据。

如图(1―2):

4.样本采集情况

调查执行时间是2010年1月1日~2月1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之方式。对于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先确定了重点区域,然后采取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个别了解的形式进行样本采集,对象主要是成都地区汽车营销人员、车主、公务人员、教师、公司白领等群体。我们将汽车销售经理以上高管、高级汽车营销人员、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统称为汽车营销人员,将机关工作者、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统称为机关/教师/科研人员,将自由职业者、个体/私营企业主统称为商业服务人员,将其他公司职员等行业人员统称为白领阶层。对于深度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成都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汽车版》2009年8~12月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结合深度采访得来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

如图(1―3):

5.指标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问卷数据的汇总可以看出,在调查区域覆盖层面上,基本上调查样本总体中汽车销售公司、4S店、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商业机构,分别占了调查总体的18.5%、55.6%、31.7%和9.7%、7.4%,占调查单位总体的96.3%,这部分调查样本总体所涵盖的受众对象也正是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收入水平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阶层,其中商业机构及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占了41.4%,调查对象占了39.8%,这部分调查对象是汽车消费的重点对象之一,这充分说明本次调查的样本总体选择基本上涵盖了都市报纸汽车周刊的核心受众群,从而保证了此次调查依据的充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调查结果及深度分析

1.读者关注与信赖程度

如图(2―1):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最受读者关注和信赖的汽车周刊为《华西都市报・汽车版》,但是我们注意到《成都商报・汽车版》关注度和信赖度与《华西都报・汽车版》分别仅相差5和5.5个百分点。因为《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汽车版面少,尚不能与《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相抗衡,所以成都地区汽车周刊竞争的格局为:《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两强相争,而《华西都市报》略胜一筹。

2.信息覆盖的有效度和读者的反馈度

如图(2―2):

根据上图调查数据显示,在都市报纸汽车版、新闻版块内容方面,消费者最关注的是新车及车市介绍与自身利益关联最密切的内容,同时希望都市报纸汽车版能够提供更多的消费信息,以引导其消费行为,消费者也希望都市报纸汽车版块中得到汽车文化知识与娱乐,对汽车产业政策的解释和业界的深度评论,而车企业和经销商展示以及都市报单独或联合汽车厂商所搞的各类活动与策划这些都市报汽车版强力推出的内容,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消费者更高程度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报纸与广告商――车企和汽车经销商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自娱自乐。

在都市报汽车版广告内容方面,消费者对大幅广告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但更期待汽车版广告能够更引人注目、引人品味,同时也能更经典,给消费者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值得都市报汽车版编采人员注意的是,消费者厌恶那种没有贴近消费者的任何见解的广告和软广告式的新闻内容,对大幅广告持“可以理解,但很烦”意见的消费者并不占多数,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已经充分认可广告是汽车版赖以生存的支柱这一现实。从这一点出发,汽车版块的经营应更加注重广告内容的编采,不论是图片广告还是软广告应首先为读者提供一种可量化、可吸收、可欣赏的“物超所值”的模式,而不仅仅是报纸与广告商之间的一种交易。

3.成都地区两大都市报汽车版8―12月份内容分类汇总

如图(2―3):

根据图2―2、图2―3的内容汇总分析,《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版面数量、新闻版面数量、广告版面数量上相差无几,《华西都市报》略多一些,但在半版以上的大幅广告数量、专栏个数及出现频度、专栏涵盖面上却有较大差距。其中,《成都商报》半版以上大幅广告数量上比《华西都市报》多出29.5个,两报比例约为2:3;专栏数量上《华西都市报》比《成都商报》多出33个,两报比例约为3:1;在专栏覆盖面上,《华西都市报》更为全面,栏目设置更为灵活多变。

4.成都地区两大都市汽车版专栏汇总

如图(2―4):

根据图2―2调查数据显示,汽车版新闻版块中消费者最关注新车及车市介绍,有6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关注该版块内容。在此版块中,通过对报纸内容进行分析汇总分析,《华西都市报》共开设专栏17个,占用版面114个,在数量上《华西都市报》占有绝对优势,远远超出成都地区其他报纸。(加注)

5.成都地区都市报纸中汽车周刊对报纸贡献效果

如图(2―5):

汽车周刊对都市报纸的贡献,消费者更认同其为信息供应者和社会影响者,汽车版举办的评选与颁奖活动应更紧密联系消费者的观点。

消费者对于汽车版举办的各类评选与颁奖的评价中,排在调查结果前两位的指标是沟通商家与客户关系的良好平台和促进商家改进工作的有效武器,分别有60.9%和36.4%的消费者选择这两项指标,说明消费者对成都地区都市汽车版的高度认可和信赖,还有32.1%的消费者选择了扩大报纸与厂商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汽车版在提高自身和汽车业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的良好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9.5%的消费者认为汽车版举办的各类评选与颁奖是报纸与厂商的自娱自乐,这不能不引起都市报纸汽车版编采人员和汽车厂商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些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报纸没有完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这些评选与颁奖活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看广告商的脸色”行事。

6.《华西都市报》8-12月份举办的各类评选和颁奖等重要活动汇总

如图(2-6):

7.《成都商报》8―12月份举办的各类评选和颁奖等重要活动汇总

如图(2―7):

根据图2―6、图2―7对比,我们发现,《华西都市报・汽车版》和《成都商报・汽车版》均高度重视各类评选和颁奖以及车展等活动的开展,原因之一毋庸讳言是出于经济利益,每届车展均能带来大量的广告投放。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两家都市报纸都想借这些评选、颁奖等活动来提高报纸的影响力,这正是《华西都市报》举办的中国车市传媒大奖、中国汽车时尚流行趋势大调查以及《成都商报》举办的中国(成都)车市总评榜和中国西部车市总评榜等评选活动均冠以“中国”字样的原因。

8.成都地区汽车周刊经营思路的读者期待

数据显示,图文并茂、引领时尚是消费者对汽车版的最大两项期待与要求,根据图2―3中关于两家都市报配图数量的数字可知,新闻版面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华西都市报》的配图数量为2166幅,大大高于《成都商报》的1863幅。另外,在配图设计水平上,通过报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华西都市报》经常采用大幅的、时尚的、色彩炫目的、寓意深刻的大幅图片甚至是漫画作为配文图,特别是在像广州车展报道专版、中国汽车时尚流行趋势大调查专版等重大活动报道上以及汽车娱乐版块上经常出现,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成都地区是中国都市报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对于目前成都报业两营对垒、捉对厮杀的总体格局而言,《华西都市报》可谓略胜一筹:中国西部唯一一家连续4年挺进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然而,异军突起的《成都商报》在地域特色、本埠发行量、房产版块等方面强势的冲击也是清晰可见。两强相争,究竟谁家胜出?2010,谁又将引领辉煌?各祭宝器、各显神通的成都报业正让我们拭目以待。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职;外贸实务;项目教学法

外贸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培养中职技能型外贸人才的必修学科。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外贸实务课程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致使所培养学生的外贸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技能型外贸人才的需求,这已成为中职学校与社会对接的瓶颈。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外贸职业技术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外贸课程进行一定教学方法创新。本研究通过调查,旨在为外贸实务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调研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对鄞州区中职学校展开调查。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国际商务组内教师团队,包括曾经教授过外贸实务课程的教师,现在正在教授该课程的教师,还包括未教授过外贸实务课程,但对该课程有一定了解的教师。

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笔者先与教师们进行了广泛交谈,了解和总结他们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26份,回收12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围绕着外贸实务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现有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比较这三大方面,笔者作如下结果分析:

(一)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约76.9%的教师曾经或现在正在教授外贸实务这一课程,他们对外贸实务教学有切身感受,了解课程特点。可见,调查对象对本研究具有一定话语权。50.0%的人认为外贸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50.0%的人认为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枯燥。在外贸实务课程能培养中职生哪方面能力的问题中,有71.2%的教师认为外贸实务课程能培养学生理论与实操同步发展的能力,而仅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或仅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各占14.4%。

由此可见,外贸实务不是一门纯技能训练的课程,它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比其他技能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但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操同步发展的能力。教师如何在把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桥接,这成为教师急需解答的难题。

(二)现有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调查显示,85.7%的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以传统讲述为主,14.3%的教师以讲授加其他教学法进行授课。就教学效果而言,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学生能接受知识,但是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一般,远没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认为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占71.4%,有28.6%的教师认为独立思考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后发现,一线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人人参与,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三)项目教学较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但仍待改进

据调查,100%教师尝试过项目教学,但多数认为自己的项目任务不完整,占85.7%,也有14.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项目非常成功。通过这些有项目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反馈,82.7%的教师觉得项目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最明显的优势是学习气氛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还有7.1%的教师认为期末考核更全面是项目教学最明显优势。在对项目教学的改进内容和有效教学评价内容中,笔者设成多选选项,认为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占78.6%,92.3%的教师认为应包括科学的教学过程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并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能力,实现理论与实操同步发展。但是,项目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目的未达成,理论知识被轻视等弊端,这无疑为当前项目教学的完善敲响了警钟。改善项目教学方式,改进项目教学内容,改革项目教学评价已迫在眉睫。

三、调研后的反思

本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采用项目教学符合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要求,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但是,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目前在中职外贸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理论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成教师导,学生学,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二)整合项目设计

由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偏低且直面高职考,如果将外贸实务课本中所有内容都进行项目化教学,容易弱化理论知识,很难达到预设目标,因此应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具体包含两方面。

第一,对每个章节中需要进行项目教学并适合开展项目教学的内容进行项目化整合。根据国际贸易实际工作要求,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全过程项目设计。

第二,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难易,对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述与说明,有助于推进项目实施。

(三)改革教学评价

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承担“精心”的教学设计工作和相应的实施,却难以同时肩负高标准、规范化的项目运作,常常与最新外贸实践操作存在一定偏差。教师所实施的项目教学是否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项目教学中的监控和评估机制不仅要运用于学生群体,包括项目结果评价和项目过程评价,也应运用于教师群体中,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此外,还将外贸专业人士纳入项目运作中,指导项目开展、监测项目进程、评价项目成果,实现项目有效实施。这种监控和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创新项目教学方法,改善项目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程达军.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10(8).

[3]冯永滔.中职项目教学的实施必须关注的四个要点【J】.教育导刊.2010(5).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4-02收稿日期:2016-08-22

课题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JXZL1304)。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青少年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技巧。所以,在该课程设计上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主题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和体会面对服务对象――青少年群体的整个服务过程。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80份。调查取样涉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全部是随机抽取的。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抽样选取了30名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多年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上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认可度高达915%。有272%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298%的学生认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了更多的喜爱”,有23%的学生认为“课程很有意思,不枯燥”,有115%的学生认为“希望以后的课程也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等等。

1设计项目

教师首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项目主题,比如,青少年成长危机有恋爱困惑、情绪困扰、人格危机、学业危机、网络成瘾、就业危机等,围绕这些主题设计项目主题。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会让学生自己设计项目主题。

2学生分组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来确定小组人数,一般是6~8人。小组成员一定要配合默契,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团队建设,各个小组需要完成小组命名、设计口号、设计logo、制订规则、选举小组负责人等一系列建组工作。

3小组项目立项

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项目,并初步提交项目计划书,并且以PPT的形式展示和答辩。教师也给予指导意见,最终确定项目任务书。

4自主学习与项目开发

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就进入具体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成果展示做准备工作,彩排、演练、准备道具等。在该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项目主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活动形式鼓励创新。

5阶段小结与交流

在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各个小组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提交初步阶段成果。各个小组之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他各组成员提出建议和意见。针对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小组从中找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6成果提交与评价

在该课程中,学生喜欢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项目任务书中的服务全过程。例如,个案辅导,从接案到实施,再到结案,学生通过扮演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等其他相关角色,展现服务全过程,从中深刻体会和了解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巧和方法。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项目成绩给出一个合理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对项目教学法不认可

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旦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就开始抱怨,认为困难重重,抵触情绪明显。在开课前,笔者进行了访谈,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项目教学法,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项目教学法中,认为“太难了”“太麻烦了”“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等等。但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收获很大。

2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除了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考验。在教学当中,笔者明显感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比预计效果差一些。

3教师压力增大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它需要教师打破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按照项目内容重新设计教学。”[1]而且教师需要有一线社会工作的实务才能够督导并提出专业建议。因此,教师备课时需准备更多的知识,需要有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能还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去指导学生,这必然会加大教师的负担,增加工作量。

四、结论 (一)项目教学法要嵌入传统教学法中

社会工作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融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鼓励创新,注重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而不是最终的成绩。最重要的是项目教学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明确教师角色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项目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评估者。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2提高教师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了解先进地区的实务经验;鼓励教师到一线社工机构做一段时间的兼职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有团队意识,形成教学团队。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需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考核制度,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2]比如,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专业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情况等按比例引入成绩评定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环节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现在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建设,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广大毕业生成为同时拥有扎实基本功以及操作能力强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