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1
【关键词】 商品流通企业 会计核算 改革
想要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良好发展,对会计核算的标准进行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对商业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仍然是当前相关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发展
对于商品流通会计来说,其核心业务便是商品流通业务,主要包含商品的采购、销售以及储存三个部分。相比于其他行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在于:商品的购销是其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商品的生产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另外,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商品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商品管理为重点,与此同时,商品流动企业中资金的流通程序通常是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在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与所有会计一样,都拥有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但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商品流通用业务,在核算过程中侧重于管理方法也与其他会计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行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会计便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有针对性的会计门类。
二、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改革
1、内容结构的改革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太大差异,在资金的反映方面,都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以及专用基金三类。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将其称为“三段平衡”。诚然,这种内容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非常合适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核算内容结构越来越表现出其不适应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从宏观角度出发,核算内容结构的构建应该以资本保全为基础,从而最大程度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企业经济活动的税后利润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另外,将传统的“三段平衡”法废除,将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内容结构中的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调整,分为资产、负债、损益、所有者权益等四个部分,使企业产权关系进一步清晰,从而确保企业的资本能够保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
2、相关科目的改革
这一部分的改革主要是新增了以下两个科目。
(1)商品采购
这一项目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对商品购进过程进行核算,从而将商品采购过程中使用的资金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也可以对商品采购的资金计划进行核实,监督在途商品的状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商品采购”这一科目,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地对商品采购成本进行核算。所谓的商品采购成本,主要指的是商品进货原价,也可以说是企业为商品进货所支付的所有价款。在我国,购进商品过程中所产生运杂费,也都需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所花费的费用中。从商品进出口的角度来看,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需要以到岸价格为准,如果存在以离岸价格成交的情况,商品的进价则包含这个过程中的运杂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2)商品降价准备
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为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或商品质量与定价不符等原因,经常会出现降价处理的情况。在降价过程中,商品的售价很可能会低于商品进价,从而产生经营损失,如果降价力度较大,企业这一阶段的经营利润便会大幅削减。在国外,存货的计价也是以实际成本为依据的,如果企业的存货价格低于进货成本,那么在计量过程中就会按照低于成本的市价完成计量,业内将其称为“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运用这一原则,能够保证在存货价值降低的过程中,企业这一阶段的损益也相应减少,从而维持每个会计期间之间利润的均衡性。因此,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增加“商品降价准备”这一科目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以预计库存商品可能发生的降价,从而在降价之前为降价损失做好充分的准备,达到减少企业损益的目的。
3、流通费用的改革
在对企业商品流通费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汇兑损益等内容。其中,企业的经营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购进商品、储存商品、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如运杂费、广告费、装卸费、工人佣金等。企业的财务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包含贷款利息、相关手续费等。企业的管理费用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租赁费、房产税、劳动保险、人员福利等。汇兑损益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涉外经济活动过程中,外币存款、现金、结算、债务等过程所产生的汇兑损益,调剂外汇也包含在内,如果数额相对较小,也可以将其放入到企业的财务费用中进行核算。另外,企业的外币存款在记账过程中需要折合成人民币,并将外币名称、金额以及折合率等因素登记清楚,在记账过程中,可以按照业务发生国家的外汇牌价当做折合率,但一般情况下运用的都是中间价。在一段经营时期结束以后,企业需要将账户余额折合成人民币,改革之后原账户与外币账户余额之间的差额,便是汇兑损益的列账。
4、销售折扣的改革
商品流通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为了将商品推销出去,或急于收回货款而给对方一些销售折扣,在商品发运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质量因素或品种问题而给对方一些销售折让,因此,也需要在会计核算中进行销售折扣的改革。销售折扣主要包含商品的折扣与现金的折扣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具发货票时,采用的是商品的零售价,但在流通领域的批发货零售环节中给予折扣;后者主要应用于企业进行商品赊销活动中,为了促使对方尽快付款,企业会设置一个折扣期限,在期限内付款便可以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销售折扣又包括“总额法”与“净额法”,在改革以后,不论商品折扣,还是现金折扣,都采用的是“总额法”。而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过程与销售折扣基本相同。
5、利润分配的改革
利润分配的核算也需要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核算系统中,企业税前的利润分配非常详细,但也相对冗杂,增加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核算时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简化与规范,构建起“未分配利润”这一新的概念,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利润分配”这一科目,设置更加清晰明朗的细分科目,如“应交所得税”、“应付利润”、“盈余公积补亏”、“盈余公积提取”、“未分配利润”等,以便于对企业分配利润的准确科学核算,减少这一项目的核算时间,提升核算效率。
6、会计报表的改革
在对国际相关领域进行调查与研究以后,参照国际惯例,我国也需要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包括内容方面与结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将传统冗长的报表调整成为三张主表与两张附表的形式。其中,三张主表分别为“损益表”、“企业资产负债表”以及“企业财务变动表”,前两项为月报表,最后一项为年报表;两种附表则分别为“利润分配表”与“销售利润明细表”。在企业对外报送的过程中,主要是报送主表,因此,为了方便企业相关财务会计人员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报表的格式、结构、项目、内容等要素,在每一个行业的报表中都是相同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商品流通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依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制定的,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商品流通行业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包括内容结构、相关科目、流通费用、销售折扣、利润分配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道平:《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16).
[2] 桂良军、惠楠、王彦伟:商品流通过程成本控制探究――基于商品流通企业视角[J].会计之友,2011(26).
[3] 张英: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基于农校会计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的设想[J].会计师,2012(18).
[4] 梁小红:刍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增设“行业会计”课程的若干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5] 朱廷辉、马宁: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0(36).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2
一、存货流转的进货费用处理方法选择
(一)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成本;再在季末根据季末存货确定本月销售成本。该方法简便易行,在商品流通企业较为常见。但该方法会将第一、第二个月的成本差异挤入第三个月,对进货费用处理结果也有较大影响。
【例1】企业第二季度月进销情况如表1,企业上季度平均销售毛利率为20%0
(1)进货费用直接记入存货成本,见表2。
(2)归集进货费用在期末进行分配,见表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种方法将进货费用全部记入每个季度第三个月份,商品流通企业进货费用较大的情况下,出现利润不均衡的情况;第二种方法将进货费用分摊至各月,利润波动小,减少利润调节的机会。因此,采用毛利率法进行存货收发成本核算的商品流通企业,应采用先归集然后在期末根据销售情况进行分配的方法进行核算。
(二)其他存货核算方法理论上,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采用除毛利率法以外的其他存货收发核算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及零售价法。进货费用处理方法的选择一般不会影响当期会计结果。
[例2】企业本月进销如表4。假设该存货的计划单价为60元;存货的零售价为95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进货费用处理方法选择对成本和损益影响不大。批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在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组织批发商品流转,其业务具有交易次数少,单次交易金额大,异地交易比重大等特点,因此采购商品时发生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商业零售企业一般经营商品数量多,而且经常同批购进多种商品,适用先归集进货费用期末再分配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简化会计核算。企业可以选择商品收发方法进行进货费用处理。在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存货销售成本(含进货费用)最高,可以起到节税作用。反之,如果该商品价格下跌,可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成本核算。当该种商品存货价格波动较大时,宜采用加权平均法、计划成本和零售价格法进行存货成本核算,使销售成本较均衡,从而合理反映企业成本利润。
二、存货日常管理的进货费用处理方法选择
商品流通企业往往一批购进多种商品,若不分情况将进货费用进行直接分配,直接记入存货成本,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也不可行。同时,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也不可能对存货进行不分巨细的管理。因此,需对不同存货根据特点和对企业的作用、所占地位,结合存货日常管理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核算处理方法。首先,结合存货日常管理进行进货费用分配,根据存货特点和所占比重将商品进行分类。将金额大、品种少的存货为设为第一类;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的设定为第二类;存货品种繁多、价值金额较小的设定为第三类,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一般为7:2:1。其次,针对每类存货选择不同的进货费用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一类存货在企业非常重要,应采用个别计价法进行收发核算,先按大类设置二级明细,再按存货个别类设置三级明细。同时直接将进货费用在购进时分配记入个别存货采购成本。其他商品按产品的品种设置三级明细账,先将进货费用归集。再在期末按产品品种在已销和未销产品之间进行分摊。第二类存货企业可以在购货时先归集,期末再按品种进行分配。然后,再在已销和未销商品中进行分配。如果该类存货种类较多。按大类设置存货和进货费用的二级明细账,对大类进行成本和进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如果该类存货的种类较少,按大类设置二级明细账,同时按品种设置三级明细账,进货费用在期末按品种进行分配。第三类存货品种多、金额小,从总体上进行管理即可。根据该类存货特点,凡是划分为该类存货的进货费用不再进行分配,按照大类设置明细账,对进货费用进行归集,期末在已销售与未销售商品间进行分配;若该类存货归集的进货费用较小,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3
关键词:售价金额核算 缺陷与应用质疑 新准则实质取消
存货包含“库存商品”,它是商品流通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库存商品的计价方法是确定商品流通企业销售成本和销售价格的重要依据。准则第三章“计量”部分规范说明了:存货成本包含的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即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即“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明确取消了移动平法均和后进先出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尽管准则没有明确取消,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了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本文仅就其否定或取消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社会客观条件及内在成因进行剖析和诠释。
一、售价金额核算的内涵及会计处理方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至今仍在一些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其基本要点是:把商品管理和商品核算密切结合起来,建立实物负责制度,并通过商品的售价总金额和实地盘点制度,对各个实物负责人所经管商品的数量进行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售价核算,实物负责制”。其内容主要包括:
确定实物负责人,建立实物负责制;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一律按售价记账,明细分类账户按实物负责人设置;由于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售价记账,所以还要设置“商品成本差异”账户;记录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建立商品盘点制度,定期实地盘点商品。通过定期(月终)实地盘点商品,以核实库存商品实际数量和按售价计价的总金额;再和明细账上的售价总金额进行核对,以确认和稽核实物负责人是否履行经济责任;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加强商品价格管理;健全进货验收制度和销货收款制度。
(一)售价金额核算法规定的程序
第一是实行实物负责制,即划分实物负责小组,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调价、削价、缺溢等建立相关的手续制度。第二是建立会计二级核算体系,即划分二级核算单位,按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按售价金额核算商品的进、销、存。第三是执行规范的商品盘点制度,即定期进行商品全面盘点、账实核对,如遇实物负责人调动、商品调价应进行临时盘点。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会计处理规定
为了正确核算商品的进、销、存业务,一般应设置“物资采购、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购进商品时: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采购成本贷记“物资采购”账户,将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对于结算凭证和商品入库同时发生的业务及结算凭证先到、商品验收入库在后的业务,均按上述程序进行处理。对于已经验收入库的商品,在月末结算凭证尚未到达,则应按商品暂估价入账,即按商品的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的暂估价贷记“应付账款”,将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下月初用红字冲回,以便下月在结算凭证达到后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时,按正常程序通过“物资采购”和“库存商品”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进行处理。
销售商品时:每日营业终了,各实物负责人应根据当日的主营业务收入、交款单或送款单和进货凭证以及其他有关凭证,编制“商品进销存日报表”,将其和有关凭证一并送财会部门据以记账。在售价金额核算法下,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仍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每日按商品售价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和销货款的收取情况;二是每日按已销商品的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并注销库存商品。之所以平时按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是为了正确反映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商品销售后,必须按售价及时注销库存商品,因而也就相应地按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待月末再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把按售价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调整为进价成本。 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销差价率 = [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 [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三)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特征
商品零售处于商品流通领域的最后环节,在业务经营上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零售企业一般是综合经营,商品品种和规格复杂;同时零售企业以终端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交易额小、交易次数频繁,一般不需要填制销货发票。其次,零售企业商品的库存量一般不大,通常以保证市场需要和商品流转能顺利进行来确定库存定额,加之多数企业商品销售和储存都由柜组直接管理,库存情况举目可见,不需要通过账目掌握商品数量变化情况。第三,凡购进的商品都要立即订明售价,以备上架供售;所以,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很多方面,大都从售价出发,而不是从成本和利润核算角度来考虑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化 会计核算 盈亏影响
1 存货核算问题
1.1 新旧准则变化
1.1.1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与存货的采购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取消了原准则所归定的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不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致。
1.1.2 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根据调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这样就造成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留转相互脱节,同时,取消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法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1.2 新旧准则下具体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甲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其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本期从美国购入某种油漆30万吨,每吨价格为5600美元,当日汇率为1美元=7.5元人民币,进口关税为113400元人民币,进口增值税为233478元,发生运费为15000元,货款、税额及运费均已付。假设该批油漆销售1442070元
新会计准则处理:
购入时:
借:库存商品(30*5600*7.5+113400+15000)1388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33478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68000美元)
1260000 银行存款
361878
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1687221.9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42070 应交税金-应交销向税额 245151.9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88400
贷:库存商品: 1388400
毛利额=1442070-1388400=53670
原准则处理:
购入时:
借:库存商品(30*5600*7.5+113400)1373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33478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68000美元)
1260000 银行存款
346878
销售时:转贴于
借:银行存款 1687221.9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42070 应交税金-应交销向税额 245151.9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73400
贷:库存商品: 1373400
毛利额=1442070-1373400=68670,二者毛利额相差15000即运费。
1.3 对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的准则变化分析及举例来看,对企业盈亏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商品流通企业期间费用成本化,虽然对企业的利润总额无影响,但会直接影响商品销售的毛利额,增加了企业计算毛利率的透明度,随着毛利额的减少,继而为商品流通企业带来降低流转税负的好处。二是由于取消了对当期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如果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改用其他方法后,当期发出成本会相对下降,存货结转价值抬高,期间利润会相应增加;反之,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时,对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改用其他方法后,会使当期发出结转成本相应增加,期间利润相应减少,而存货结转价值降低。三是将纳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生产周期较长的设备,对此类需凭借对外借款,并经过相当长的生产周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其当期的财务费用就会相应减少,而经营利润则会相应增加。
2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问题
2.1 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2.1.1 新准则的规范的范围变小了,即新准则只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范了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而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将原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1.2 新准则规定对有控制权的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原准则所规定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变化的原因;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解释“尽管权益法可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些损益的信息,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但理事会注意到,这些信息已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并且不需要向其单独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对于单独报表来说,重点应集中在投资资产的业绩反映上。理事会的结论是,采用成本法编制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因此新准则的规定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做法。
2.2 新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的不同处理 权益法核算。非同一控制下的某企业年初出资350000员购买甲公司25%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购买时甲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
新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50000
贷:银行存款 350000 原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50000
贷:银行存款 35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150000
假设上述股权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应摊销15000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000
假如出资额为20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新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5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
原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5000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50000
2.3 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的准则变化分析及举例来看,对企业会计盈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投资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的影响。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时,如果该子公司处于盈利状态,会响应引起母公司会计报表利润数额的减少和资产数额的减少;如果其投资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将使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利润和资产同时虚增。二是在权益法核算下,其购买价格低于购买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则不在计入资本公积,而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导致企业当年盈利增加。三是在权益发核算下,其购买价格高于购买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超出金额不再影响以后年度的利润总额。
3 收入的核算问题
3.1 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准则对收入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即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3.2 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变化及会计核算来看,新会计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虽然在销售时按照销售价格的现值来确认销售收入,但毕竟在商品发出的当期来记录销售收入,而原准则则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因此就销售当期而言增大了当期的损益,继而增加了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
从以上三个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影响的会计核算来看,新的准则体现了简单的原则,比如长期股权差额核算的取消,同时体现了通用性原则,比如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确定与其他企业一致,古人云:变则通,通则变,我相信这次会计准则的改变一定更好发挥会计在经济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5
关键词:存货准则计量 公允价值 资本化 存货计价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63-02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该准则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速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存货准则是财政部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会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原准则做了一些变动。从新存货准则的内容上来看,新存货准则扩大了存货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引入了公允价值、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改变了存货发出的记账方法等有关内容。
一、新准则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允价值的使用也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有利于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助于合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所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存货准则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它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另外,原准则中对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规定了专门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准则来作规定,这与新准则的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都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作专门的规定。
二、新准则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存货的相关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借款费用可以包括在存货成本中,此处的存货是指需要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新存货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包括固定资产,以及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作和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比如,符合借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机械制造企业的用于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存货都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因此其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在新存货准则中,把借款费用纳入存货成本更符合实际成本原则。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对于那些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与当期收益无关,其带来的效益与以后某个或多个期间相关,将其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存货成本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点上新准则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款项的企业,所发生的利息可以资本化。使得部分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生产周期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企业利润表中期间费用减少,营业成本增长,但营业成本增长的幅度小于期间费用减少的幅度。短期内企业收益:将增加,长期看企业总收益不变。其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将增加,流动资产合计金额增加,总资产合计金额增加。短期内企业的权益将增加。最后流动比率增长,销售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增长。由此看来,因借款费用可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与生产有关的借款费用数额巨大,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和利润,提高此类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存货计价方法
新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趋同。移动平均法是指以存货结存数量和每批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出存货平均单位成本,每次收入存货就计算一次加权平均成本。该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避免了市价变化带来的风险。但如果企业进货批次太多,则计算较为繁琐,I作量较大,因此使用此方法的企业较少。后进先出法比较符合配比原则,得到的利润也接近实际,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现行获利水平,同时销售成本也能够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得到补偿,企业期柬存货成本可以维持在原来较低的水平上,体现了会计处理的稳健原则。当市场价格处于不断上涨时,后进先出法有利于企业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但是,由于后进存货的成本先结转,期末存货的计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出现低估存货成本现象,而且也为人为地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当存货市场价格偏高时,企业可以通过多购买的方式抬高当期销售成本,降低当期利润。
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会产生较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甚至资本的筹集等,所以任何企业都应当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利于企业经营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新准则下,企业通常采用的方法仅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从而减少了企业在方法选择上的空间。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同时,避免了资产自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
四、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存货成本的规定,使其与一般工业企业相同。原存货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只包括存货的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而运杂费、保险费、差旅费、仓储费等则应该作为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存货准则中,企业可以选择将原先计入营业费用的,与存货采购有关的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在此方法下企业的存货在当期没有完全销售出去时,这部分采购费用将随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结转到下一期的资产中,从而导致了当期利润的增加。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如果将存货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则当期利润下降。新准则消除了原准则有着明显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痕迹。有利于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的比较,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着力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立场也是相吻合的。而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的来看,该项改变的必要性也值得肯定。但是商品流通企业的购入商品往往品种繁多,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摊会增加相当大的工作量。
新存货准则除以上分析之外,还有许多细节性的变动,如存货的定义、转日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等。由于存货在许多企业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准则的变动将使其会计处理产生较大的变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使自己成为既熟悉本企业自身业务,又精通相关会计准则的“内部专家”。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6
一、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不配套在目前财经学校中,所使用的商业会计教材五花八门,很不统一且缺乏与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由于缺乏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到位,使得在商业会计的教学中重点不明确,难点不突出,对教材内容也难以取舍,而由教师根据教学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心所欲地取舍教材内容,显然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材改革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缺乏与商业会计教材相配套的指导书及相关参考资料,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给学生预习、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不够完善、不够合理
1.教材的范围不规范。商业会计教材是以《两则》及《两制》为理论依据的,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商业、粮食、物资供销、供销合作、对外贸易、医药(石油、烟草)商业、图书发行等企业,我们把这行业合称为商业。现行商业会计教材的范围显然并不包括上述行业,而仅是以其中的商业为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兼顾供销企业或粮食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其他属于大商业范围的企业的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很少或根本不在教材上叙及。
2.教材的内容重复。在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最突出的是第一章,如:会计要素与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而这几个间题已在会计原理中充分阐述清楚,在商业会计教材中就不必赘述,应着重阐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商品流通会计核算应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商业会计教材的特色。
3.教材的某些内容简略不当。由此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便,同时也降件了塑竺色拿,汽丝缈空竖{伞业与终行坪浮些芍算些溥算没有启示银行结算时所使用的不同结算方式的结算凭证图样,或是结算业务的程序图示,这对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也没有接触过任何的结算凭证,这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很不利的。
4.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欠缺新税制与外汇管理新规定等方面的内容。这虽然并非现行教材的疏漏,但新制度规定与旧制度规定的更替,给会计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而有的商会教材虽作了一些补充,但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阐述也是较为简单的。
(三)教材结构不够合理商业会计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二是与教材相配套的复习、练习题.商业会计教材结构不够合理的表现有:
1.教材主体内容的篇章结构不够合理不同版本的商业会计教材的篇章结构,有的较为合理,有的则不尽如人意.比如,按会计六大要素编撰的商业会计教材,虽然思路清晰,线索明朗,但却把一些完整的内容人为地分割成几个部分。例如,商品流通企业的批发、零售业务的核算内容,它们的购进及储存核算业务内容编在“资产”篇;而销售及进价成本计算结转或进销差价的计算结转的核算内容则被分别编到了“收入”篇和“费用”篇里。这样的教材结构,使完整的内容因为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会计要素而被弄得支离破碎,使这些本来有着密切相关联系的内容前后跨跃几篇,在教学上很不方便。
2.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用的练习题或练习题编得不尽完善以现用的某些出版社出版的商业会计教材来说,该教材配套大量的练习题,但与各章节阐述的核算内容相比;练习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题目叙述不清楚,易产生误解或思路混淆。第二,教材例题与练习题不配套或相去甚远,会增加学生解题的难度。第三,练习题不完整或不切合实际,给做题者带来困惑。
二、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改进方向的设想针对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改进的思路是:(一)教材体系上的改进方向
1.制定适合中专特点的商业会计教学大纲。制定适合中等财经类学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大纲,或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改造,使之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教学大纲的制定,可结合我国会计教育与会计需求状况,并借鉴国外会计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制定。然后围绕这份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编写核心教材,并使教材与教学一起到位,让实际教学能按计划进行;使得教学培养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同时,这也将便于各财经学校的教学管理并使各校教学具有可比性。
2.编制适合中专特点的统一的核心商业会计教材。现行商业会计教材版本不统一,良芳不齐。笔者认为改进的对策是:根据较符合中等财经类专业学校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的教学大纲,组织有关中等财经类专业学校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师及有关专家学者统编一本核心商业会计教材,使之符合中专职业教育的需要,从而为各中等财经学校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开展全国性统考创造条件。同时,统一的核心教材与现行制度相配套,使核心教材更为实用,以免教师在备课中花费更多时间补充各方面资料,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此外,统一的核心教材还可以为各中等财经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打下基础。
3.编制与统一的核心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将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内容提要、学习方法及复习思考题阐述清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商业会计知识与实务操作的目的和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教材内容组合上的改进方向鉴于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存在的内容不够完善合理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当编辑一本以大商业为全部内容的商会教材。这本教材在理论上注重反映大商业的特点;在篇章结构和核算内容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大商业通用的部分,它反映大商业不同行业中核算内容共性的部分;下册为大商业不同行业中的核算内容中体现各自特点的部分,它反映不同行业的主要经营环节中本行业具有共同性的业务核算内容。上下册的各章核算内容中都增加新税制与外汇管理新规定会计核算实务处理方法的内容,并在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上明确不同类型的财经类学校的不同重点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本通用和实用的商业会计教材。
(三)教材结构上的改进方向
1.规范商业会计教材主体内容的结构。商业会计教材的篇章结构应该体现出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性,让某一个主要经营环节的全套核算方法及业务完整地反映出来,使得每一主要经营环节的业务核算内容既独立完整,又与其他各环节的核算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相互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