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学目标”陈述应具体、可操作
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崔允郝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又能准确叙述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效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用具体、可操作的词语表述,像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做到一目了然,目标表述越清晰,教师课堂教学就越容易把握,教学效率就越高。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买木雕的少年》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细化的:(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运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四个字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少年的语言、动作描写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的内心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就更明确,教学设计就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就更容易操作。
二、“教学目标”细化应融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三维目标既不是三种目标,又不是三种目标简单叠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理清三维目标,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只有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红润、移植、幸运、袭击、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通过质疑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心理感受;(4)借助课外资料,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通过对目标的细化分解,使三维目标设计融为一体,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增删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
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中心,揣摩编者的意图,抓住文本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遵循孩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大胆对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增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2
“文”,即语言形式,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披文见道”为目标定位,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取书面语言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情感等信息。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这种以“披文”为手段,以“见道”为首要目标取向的阅读,方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一种更主要的阅读,它是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取有关社会生活、百科知识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信息。这种以文道兼得为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语文阅读。课内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对精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就会失去本性而异化。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威尼斯的小艇》)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把认识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点作为首要甚至全部目的。而有一位老师教学时,则出示一句话:“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让学生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通过自我品读和玩味、小组研讨和交流,学生明白:“像独木舟”具体写出小艇的窄和大体模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不仅形象地勾画出小艇向上翘起的外形特点,而且使之充满美感;“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不但具体形象地写出小艇的灵活轻快,而且赋予它动感,好像就在读者眼前蜿蜒游走。作者通过巧妙设喻,使小艇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使作品语言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清新的美感。通过玩味赏读,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消化吸收了课文语言,积累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大大丰富了有关小艇的表象,对小艇的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语文阅读。“文”的学习已置于首要位置,“道”的获得也因此而强化。
二、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
在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教师是主宰,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失落了应有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过程,无疑,这是一大进步,但运用中,常见的则是教师让学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直面课文,走近阅读对象;或者课堂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答问的表演舞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还权于学生,强调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下面是《可爱的草塘》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味地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生自由地读。师巡视,倾听,提醒学生:让老师一看到你读书的表情,就知道你真的喜欢所读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这个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草塘”比做“大海”,让我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让人一读就深刻地感受到茫茫的草塘没有边际,像大海般广阔。
生:我喜欢的是:“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话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有层次。
生:我补充。这句话不但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还写出草塘大得很,没有边际。
师:你读书真认真啊!
生:我喜欢“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草塘的草很绿很绿。
师:能抓住关键词具体谈谈吗?
生:“发光”和“鲜亮”这两个词用得好!
生:我还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令人百看不厌。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特别是句中“欢笑”和“翻滚”这两个词把草塘当作小孩来写,写出草塘的动态,把草塘写活了。
师:是把草塘当小孩来写吗?
生:(思考片刻)噢,是把草塘里的草当作活泼可爱的小孩来写。
生:我也认为这两个词用得好,我还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他才会说这草是在“欢笑”。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读这句话时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准确把握住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指导者,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突出的表征是:在不背离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度的、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我们必须让学生拥有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权,以及适当的制定目标的参与权;在不误解或不曲解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对课文的自我感悟、自我诠释权;对教材和教师讲解的质疑权;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决定权等等。只有把这些权利真心实意地还给学生,才能实现主体的切实回归。
三、综合共振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写作的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吸收的听读,而鲜见学生表达的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阅读是写作的附庸的观点,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沟堑的做法,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使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主张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用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获取语文能力提高发展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请看学习《林海》中“林”的部分的教学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1)“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2)“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3)“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4)(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依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大兴安岭中“林”的总体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在这里,教师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读训练,让学生消化吸收课文语言;同时有机地
进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用比喻句说大兴安岭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林”的特点。积累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而表达则促进了积累和吸收,获得互动效应。在吸收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开放广博的教学视野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自我封闭的。表现在:其一,空间上,囿于课堂;其二,资源上,限于课本;其三,即使鼓励课外阅读,也只是偏于学生个人的喜好。“源”的衰微,终至“流”的枯竭。学生视野不宽,语言积累不丰,阅读能力不强,写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室的四壁,沟通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教学资源上,既重视课文的阅读,也重视课外的时文、古文的阅读;既广开书本阅读的资源,又另辟屏幕阅读、网络阅读的新途径;不但鼓励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更多地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在自然、社会、思维各大领域广泛涉猎,变“偏读”为“博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也强调课外阅读的指导。对如何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获取阅读高效益的途径等加以因势利导。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以求更好地发展。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3
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生成更多精彩,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巧”字:
一、运用的时机“恰巧”
多媒体课件有动听的声音、丰富的图像、醒目的文字,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发挥最佳效益。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来设计最佳的演示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恰巧”出现。
讲适时:
1.开头出现,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紧紧抓住“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习《比尾巴》时,可以先出示课件:猴子、松鼠等多种动物分别展示自己的尾巴,热闹非凡。老师在一旁解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请小朋友来做裁判。他们比什么呢?”引入课题的同时,也在学生心里埋下求知的种子,为下面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中间出现,启发思维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当人们思考问题发生困难时,借助于实际操作或直观形象会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小动物是怎样画画的?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我分别展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过程。学生思索的闸门被打开,思维被拓展、激活。他们兴奋地嚷道:“我明白啦!动物们的小脚丫长得不一样,他们画得画当然不同了。”
3.结束出现,知识迁移
以《菜园里》为例,该课是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蔬菜的特 点。在内容完成后,老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照着课文介绍那些蔬菜瓜果的特点,将认识事物与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地完成了课外扩展。
讲适度: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但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些老师板书用多媒体展示,指导朗读放录音。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像一个放映员,其威信与亲和力将大为下降,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尽如人意。而且,多媒体运用得太多太滥,会给学生太强的刺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一节课中要把握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应立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呈现的内容“新巧”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课件中多角度展开想象或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构思“新巧”的多媒体作品,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金鱼为例,创设了三种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画面一:当小主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二:当小主人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这位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三:当小主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难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小金鱼又会有什么表示?学生看着熟悉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语言流畅、生动,把小主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有关圆明园的废墟的图片、圆明园曾经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世界名人有关圆明园艺术的论述片段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之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展现学生的“灵巧”
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潜能,让个体差异大的学生各得其需地进行学习。有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情况,信任学生,让学生用“灵巧”的双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要学的内容,还可以学会收集、归纳、整理、组织语言材料。最后老师把有特色的学生课件展示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共享。这样,既深化了学习的内容,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创造。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4
我参加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也已经多年。在组织本年级教师举行教学研究课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两种不同的教学场面:一种是课堂上的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积极开启智能机器,共同用手中的金钥匙去打开知识之迷的大门。另一种是课堂上的教师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直至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木然置之,毫无兴趣,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有二十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经历的我,深切体会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和设计:
一、提出质疑。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应的问题情景,通过疑问的方式来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景中通过分析、判断、比较、思维,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过程。像语文科,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课文,实现语文知识的再创造。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果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进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他们就会自然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阵:“同学们看,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种办法才能最好最快地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在这时候,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解谜,而是先肯定他们的回答都正确。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的情况下,我便转了个话锋: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只是拉弓,不用箭,“嗖”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诱惑,求知心切,学生们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的阅读、思考和探究。
二、引导争议。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当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一般情况下,某个问题的解决往往离不开讨论,当学生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自然会得到问题解决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学习内容的主动权和解决问题的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例如:在学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先说说认识到了一个什么道理。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的说:“不是‘仗势欺人’,也就不是仗着某种势力欺负别人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来欺骗别人,不是仗着老虎的势力来欺负别人。所以不能说仗势欺人。”还有的说:“这篇寓言还告诉人们,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也值得学习……”。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赞同的理由是: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骗了老虎脱了身,说明它很聪明,学会保护自己,所以它值得我们学习。而反对的理由是:狐狸是只狡猾的家伙,它向来总是欺骗别人。大人们不是常说“你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吗?这就说明狐狸是坏蛋。面对学生们的争议,我都点点头,表示赞赏。因为学生们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那是很不错的。最后,学生们在我的点拨、说明下,达成了共识,轻松、愉快地给当节课的学习划上了完满的句号。
三、开展游戏。根据需要与可能,教师还可以通过猜谜语、摘果子、开火车、逛商场、角色表演等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玩耍中进行拼音识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精神实质。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部分的内容。鉴于学生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景:请几个学生上来表演――个子高的那个扮演船夫,其他几个分别拉住前面的一个的衣服代替船身。我一边用录音机播放课文的朗读过程,一边让那几个在愉悦的朗读声中穿梭于讲台和每列课桌之间的空地。通过角色们的精彩表演,使全体学生身如其境地感受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而轻松地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最终突破了教学难点。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同样可以通过角色的安排,让学生根据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戴头饰表演对话部分的内容。通过对话、表演,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品质,进而激发他们形成优秀品质的欲望。
四、允许笑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表达应生动有趣,幽默诙谐,才使得学生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大家都知道,言语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之一。教师的言语得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起来就顺心顺意,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那抑扬顿挫的言语表述,的确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连教师的举动也同样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课一边配上某些必要的动作是很重要的。但不应是习惯性的动作,因为课堂上常做一个动作,学生看惯了也一定会产生厌烦。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动、幽默的言语,形象、逼真的动作配合授课,让学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快快乐乐地学习,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甚至是显著的教学效果。相信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授课,随时都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五、启发思考。具体要求和做法是,教师不要把课讲绝了,应留有充分的余地,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给学生思考、联想,使他们透过有限的视线去展现无限的事物。学会思考,善于联想,是新时代对学生的期望,它可以确保学生开阔思路,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极富有天真的想象这个特点,我在教《燕子飞回来了》这篇课的结尾时,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大家喜欢做一只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小燕子吗?大家带着老师飞到各自喜欢的地方去看看好吗?”不出所料,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地说:“喜欢。”然后纷纷抢着要带老师去看祖国各地面貌的巨大变化。此时的课堂教学氛围特别活跃,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的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的课文内容,也
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祖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宽松愉快的自豪感。
需要补充的是,不仅低年级的课文教学可以创设想象空间,中、高年级的课文教学同样是可以的。比如:在《小珊迪》一课中,课文中间并没有写到小珊迪叫弟弟还钱的内容。而我们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教学情景:小珊迪被马车撞倒,两条腿被压断了,他是由人抬回家的。看到这情景,小利比吓呆了……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小利比接下来会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分角色表演补充省略号之处的内容。这样的设计安排,不仅能顺水推舟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会很快地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悟人物的优良品质,同时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六、指导合作。合作探究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中,离不开分组讨论、个别辅导。分组讨论一般又以同桌两人组或上下桌四人组为单位,具体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相互之间及时沟通,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等优良品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合作探究的学生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情景创设、实践操作等环节来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并进行内化。由此显而易见,合作探究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激励,一种创新。它自始至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共同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研究、讨论方式和活动计划,这也是当今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值得一提的是,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模式。至于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和共鸣,包括那学有主见、思有创意的亮点,更能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尽情地享受求知的欢愉。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所说的几种,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们还可以让学生猜想、惊讶、沉思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多留心观察,大胆探索尝试,就一定能研究和总结出更多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