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1

我两个弟弟的孩子都是我家乡一所重点中学比较不错的学生。每当在电话里问及他们的考试成绩时,弟弟们都会告诉我说,这两个孩子数理化乃至英语都学得不错,惟独语文让他们特别头痛,尤其是害怕写作文。尽管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看书,而且读过不少文学作品,如古典文学中的《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着,以及外国的《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等,并且坚持期期都在看《读者》杂志。由于远在千里之外,我总是搞不清他们学不好语文甚至害怕语文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我家孩子也是一名初中生。从周五晚上到周六整整一个白天,他都关着门在房间里写作文,直到天黑也不出来。我推开门问他:“你的作文究竟要磨磨蹭蹭写多久?”只见孩子在那里望着天花板发呆,眼里噙着泪水,一肚子的委屈。我说:“你把你的语文书给我看看,我不相信写作文究竟有多难。”打开他的那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

1.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绝对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了。联系你的家乡剧种,就此展开讨论: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符号 标志设计 设计方法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准确精练的形象传达给观众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和中国的传统符号一样,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很多设计者由于受到西方设计观念的强烈影响,在进行标志设计时,习惯于先从包豪斯基础教学体系的构成出发,尝试做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在设计完成的最后”只是少许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感。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设计,导致在处理标志造型时只是狭小地从简化字母、字体,以及从抽象的角度入手进行设计,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形式感、商业感比较强,但久了也便让人觉得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性。因此如何从中国传统符号中吸取借鉴,是现代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传统符号是中国民族文化漫长的积淀而形成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符号起到传承文化文明传达信息的作用,它是人类为了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不断发展变迁中,创造了很多的图形符号,图腾、象形文字、吉祥图案等都充满了先人创造的智慧,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多种含义,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我们必须把标志设计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符号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利用传统的文字进行标志设计

1.象形文字与标志设计

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对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它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简练的图形符号,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足迹。标志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创意图形化、符号化的过程,象形图形因其本身具有的性质及特点,运用在企业标志设计中,必将更具文化性、社会性和感染力,这也是将传统象形图形现代化的关键。如2010年世博会邵宏庚设计的“世”字形标志,在设计构思初期,以“以人为本”为设计雏形,继而进行思想的定位。在构思阶段,从中国传统图案中寻找、借鉴“人”的造型原素,在甲骨文、钟鼎文、汉像砖、古代岩画中寻找人类足迹,寻找象形的符号。

2.书法篆刻与标志设计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所以在标志设计中可以吸取一些书法艺术的形式,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使标志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陈绍华先生设计的“申奥标徽”在表现手法上也应用了感性化的较为自由的书法笔触效果。

篆刻也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文字设计艺术,书体应用,印文构思,款式处理,刀法把握都很有变化,为文字类标志设计创造了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其构思为“京”字,以中国传统的印章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生动地表现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而人的造型同时形似“京”的神韵,蕴涵浓重的中国韵味。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以此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界奥运会的庄重承诺。边框处理使用篆刻的缺边异形手法,以求整体外形的饱满及古朴厚重之感,Beijing及2008字样采用汉字竹简文字的风格,自然简洁而流畅,与会徽图形、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3.汉字与标志设计

中国文字以图形、象形文字为基础,文字本身极具图形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表意特征。以文字作为符号的形式来进行标志的创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新导向。汉字作为信息媒介的一种视觉符号,本身包含特定的造型理念,人们凭借对文字独特意味的“形”来传递信息,通过对形的认识、理解并将之转化为形以外的“音”与“义”,并由此产生交流与沟通,了解信息传达的真正内涵。字符包括汉字、字母和数字,由于文字本身认知性强,传达信息直接、明了,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许多著名的标志就是由文字设计而成的。如北京大学的校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设计的。它用篆字“北大”二字组合在一起,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使“北大”二字适合在圆形中。这里篆字“北大”已经过加工变化,字的笔划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减少了书法中篆书用笔的随意性。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朴素大方,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二、传统吉祥图案与标志设计

中国传统图案主要是指具有一定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图形,它们含蓄、简练、重气韵。论精神,是东方特有的意向的造型方法。如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凤型、如意形、饕餮纹样,除了龙,还有凤、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这些吉祥物也被许多品牌作为形象代言人而采纳。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如“方胜”图案被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成司标,而且很成功。陈汉民在评价其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再看中国联通的司标,司标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信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中国邮政电信总局、中国移动总公司的企业形象也用了吉祥纹样“回纹”。

利用约定俗成,在中国民众心中已经形成共识的吉祥图案应用到公司固有的内涵之中,创造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这是很好的一步棋,使其设计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当然,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司标设计的形象虽源于传统“方胜”图案,但又不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象的再创造,使司标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功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计现代标志时要从中国传统符号里面吸取借鉴,把中国元素符号与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有机的创造融合,只有传统,才是民族固有的、切实的发展基础,是我国现代标志设计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桥梁。只有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才能在世界设计界立足。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3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要丰富学生的经验世界,注重个人的经验与社会精神文化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个人对社会精神文化的转换和内化,从而生成对小学生的主动、健康的德育教育价值。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之中,要注重渗透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从而使小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主张,并树立良好的个人信念和道德品质。

一、借助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链接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教育,可以将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搬入德育教学课堂之中,结合地理区域优势特征,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和渗透。例如:在成都某小学的德育教学之中,可以营造浓浓的三国文化氛围,使小学生呼吸到三国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适当推介一些三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引领小学生进行学习和体会,如:三国谋略、三国人物、三国诗歌等,还可以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三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体会到具有中国特色概念和含义的标志和符号,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结合民间文化资源,融入“民间剪纸艺术”、“中国结”等传统制作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仁爱、守信、立志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从而获得小学生的自我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完善和提升。

二、由学生身边的生活着眼,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从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习惯出发,要对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加以弘扬和传输。例如: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老爱幼”文化内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以“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活动,让小学生每天做一件尊老爱幼的生活小事,从学生的日常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品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向学生宣讲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美德,诸如:孔融让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历史故事和典故,从而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渗透。

三、推广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可以采用推广和坚持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学校可以开展以下德育教育活动:

1.在开学典礼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坚持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作秀小学生”的主题系列活动。

2.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可以利用学生的晨读时间,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经典的诵读时间,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诸如:让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书写自己对于经典诵读的感受;可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将古诗词制作经典诵读的读书卡等。

4.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学科相整合,使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科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陶艺课、剪纸课、棋类课、书法课、绘画课等,这些学科课程内容可以充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获得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5.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课堂传输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地域历史特点和地理特点,实地调查区域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并指导学生将实地调查的传统文化知识撰写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感知,提升德育教育情感和传统文化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4

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它以一种独特的哲学基因塑造了中国传统建

筑特有的审美特征,使其具有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特有的艺术形象,

反映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精神和哲学理念。

【关键词】礼乐文化、传统建筑、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在整个中国建筑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它以一种独特的哲学基因塑造了中国传统建

筑特有的审美特征,使其具有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特有的艺术形象,

反映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精神和哲学理念。

一、礼乐的意义――礼之序,乐从和

所谓“礼”,并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明礼貌,而是中国传统社

会观念的基础。“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礼”原本是

指祭祀山川天地、列祖列宗的仪式,后来引申为道德伦理秩序。其精

神就是秩序和和谐;其本质就是上下尊卑、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的等

级伦理秩序;其职能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

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自周代以来,历代都把“礼”当作文化的主体

第1页共9页

框架。“礼”文化已成为三千多来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形式。在历史

的长河中逐渐所形成的这一整套社会伦理观念在建筑中得到充分表

露与强化。中国传统建筑规制的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或改变或充

实,但总原则始终是被惜守的,这就是礼制。

“乐”是“礼”的派生。“乐”原本一种娱乐活动,指在祭祀的

时候演奏音乐等,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艺术。

它是礼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礼的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其本质就是调和各个等级类别之间的

关系。因此可以看出礼乐的职能不同,礼别异,乐求同,礼用以分别

贵贱的等级;乐用以缓和上下的矛盾。正所谓“立于礼,成于乐”(《论

语・泰伯》),礼乐合一,“乐”与“礼”相融相合,随着“乐”的作

用,“礼”的规范性就更强了。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在强调“礼”的

同时,也都没有忘记“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其统治。

二、礼乐合一,情理并重

虽然礼乐的职能不同,本质不同,但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理念

却是完全不可分离的。所谓“礼乐”文明,即礼与乐二者不可分割,

不可偏废,具有一致的内在精神,具体时间过程中相互配合,共生共

行,相辅相成。礼乐作用的发挥是互相配合的“礼斋乐灵则戚,乐赉

礼灵则言兮”(《郭店楚墓竹简》),礼乐合一,以乐承礼。

儒家这种礼乐合一的人生理想渗透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各

个层面和环节。当然对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既是物质资料又是文化

第2页共9页

产物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

与伦理价值重视相依相伴的,建筑不但要满足使用要求、审美愉悦,

更要体现伦理秩序。这便是典型的礼乐合一的体现。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建筑意

匠们总是在追求一种数理关系与浪漫情调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必是建

立在礼制的基础上的,所以数字的和谐形式就被赋予了礼制的规范内

容,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礼乐合一、情理并重的独有的理性精神,从

而致使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概念就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数学模式,

进而数就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三、礼乐文化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大到聚落布局、城市规划,小到单体建筑或是群体

建筑,我们都能发现“礼乐文化”的存在。

1.城市规划――择中立城

城市村落的选址问题一直是历代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择中立

城”一直以来也是古人选址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主要缘于古人

的方位尊卑观念。在古人看来,居中为尊,左右次之。“欲近四傍莫

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所以历代都

城的选址多以“天下之中”而自居。

在城市布局上也追求主城居中,轴线对称。以体现王者至尊的礼

制思想,其余建筑大豆左右对称布置,进一步烘托这种至尊氛围。《考

工记・匠人》中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第3页共9页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足以看出当时的礼

制精神影响之深。

2.单体建筑――细部等级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一

言两语就能到破,大到整个建筑的形制规模,小到其中一个斗拱的出

挑形式数量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建筑中处处可见礼乐精

神的表现。

我们最早接触的建筑等级之分便是屋顶的形制:其按尊卑等级来

分便是:重檐庞顶―重檐歇山―重檐攒尖一单檐庞顶―单檐歇山一悬

山―硬山排序;同时建筑物的高度根据其地位的高低也有所不同,

《礼记・正义》中明确指出“天子之堂九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

三尺”;此外建筑的色彩甚至彩画的内容也都有高低贵贱之分,金、

朱、黄为最高等级,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次之,用于百官

邸宅,而庶民庐舍就只能用最低等的黑、灰二色;彩画的等级则以用

金多少来区别等级,按和玺―金琢墨石碾玉―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

金―墨线大点金一墨线小点金……来区分;其它诸如城市内的道路宽

度,城墙的高度等也都根据其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正如《礼记》

所言“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

3.群体建筑(住宅建筑)――四合院的等级尊卑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不突出单体,而是以群体布局来强调礼制、秩

序。这一点可以从明清的北京城依然可以得到例证。而表现更为简单

第4页共9页

具体精致的要数北京四合院了。四合院可以说是礼乐精神的缩影。四

合院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并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四合院之

于礼乐精神,与中国农耕社会宗法制度完全契合。

四合院的等级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门、建筑的规模、样式、间

数;局部布置;油漆颜色;装饰物件等等,这些细节均可看做第二点

所说的单体建筑细节的等级表现,所以在此不再详细叙述,而主要讨

论一下四合院的平面布局方面。

“礼别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主,谓之礼。”同城市布局一样,

礼在建筑群中的体现也是形成一元构图――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

向的空间序列发展,主次分明。不同的是在这种平民居住建筑群中,

礼乐文化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

幼的尊卑有序。因此,住宅在格局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体制的来源

――家族制。而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这种宗法制

度的影响,反映了这种形制的封闭思想、等级观念的本质,成为正宗

的家族形制所需求的产物。

四合院的正屋多坐北朝南位居尊位,堂屋中供奉“天地君亲师”

牌位,接待贵宾,举行家庭礼仪;长辈住正屋侧室;晚辈住在厢房,

亦有兄弟尊卑之分,兄东弟西;佣人住在倒坐或者罩房等偏僻处;未

婚女子则住在女墙之后的内院,外人不得入内。如此严密的平面布局,

体现了一种严格的宗法罗网,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的

森严感和家族权威的神秘感,其内涵是保卫封建等级秩序。

第5页共9页

四、小结

纵观中外建筑文化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意

境美,其蕴含了中国传统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而其中“礼乐文化”

对其地影响尤为深远。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的体现,是一种礼制与艺术

高度结合的反应。对于当今世界来说,礼制的的那种严格划分等级界

限的本质内容是应该摈弃的,但从艺术角度上说,那种突出重点的建

筑群布局方式,运用序列空间的组合来造成特定精神氛围的手段,则

是在许多地方仍然可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礼”的建筑秩序和“乐”

的审美理想早就开始了它在各类建筑中的实践,这一点值得我们去认

真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汉民,邓洪波,陈和.中国书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沈福煦.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5

关键词:水墨动画;水墨精神;传统文化;意境;多元;发展;数字化水墨艺术

一、经典水墨动画的成功

水墨动画是在动画传入我国以后,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产生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并且在世界动画领域里也是独一无二的。水墨画风格与动画技术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方法,把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带入到动画中,给世界动画艺术带来了一颗闪耀的东方之星,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一样,水墨动画讲求意境和韵味,注重笔墨意趣,水与墨的晕染,笔势的呼应,真实的让水墨画活了起来。

1960年,上海美术制片厂拍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该片一问世便轰动了全世界。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形式引入到了动画的制作中,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空白的联想和轻灵淡雅的画面使得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片中小蝌蚪的造型是参照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形象而设计的,花、草、鱼、虾等的造型也都是来自其花鸟画作品中。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的是活动的水墨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但原画师一样要用铅笔在动画纸上设计主要形象和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心地加好每一张中间画,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的动作并且能把连续画面上的动物或者人物的墨色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恐怕世届上没有哪一位画家可以做得到。

在水墨动画片《牧笛》的制作过程中,国画山水大家李可染先生对片子做出了悉心的指导,这部动画片是田园诗一般的作品,充分的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笔墨的表现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在影片中瀑布和山泉的表现上更为的突出。影片中虽没有刻意的表现泉水的形象,但是对水边的山石的刻画足以表现得出泉水的空灵清雅。浓墨湿笔,墨色随着山泉渐远而渐淡,运用空白法使得泉水流动的感觉更加的生动。该影片背景设计还聘请了山水画家方济众。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派景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幅闲淡宁志的放牧图,也是一首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让观者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感受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纵观中国动画的几十年,中国水墨动画可以说是绝唱。曾有国际评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那一时期的动画达到如此高的评价,原因是在于融入了自己的特有的民族艺术精神,建立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上,使得动画本身就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又让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工具――计算机,它使得水墨艺术极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当今时代水墨动画的步履维艰

随着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已经日新月异,各种先进的动画技术以及西方审美理念的进入,动画已经逐渐被“洋化”而丧失民族本性,变得不中不洋。时至今日,中国水墨动画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变得异常的黯淡,八十年代以后水墨动画片少之又少,几经消失了。缘何昔日赢得那么多赞美和讴歌的水墨动画会如此的消沉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中国动画电影辉煌也随之瓦解。动画片的商业性太强,水墨动画片工序复杂而且成本较高。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动画公司纷纷的抢占中国动画市场,使得国外加工片这种省时省力赚钱的行为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水墨动画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另外,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逝去,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得水墨动画这种制作工艺复杂又耗时耗人耗钱的动画艺术步履维艰,呈现出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还有就是日式和欧美动画片得影响,以及我国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知之甚少,使得青少年对国产动画普遍不感兴趣。而且,因为水墨动画讲求意境和水墨精神,周边产品开发就显得比较困难。

三、多远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数字水墨艺术走得更远

其实,水墨动画还是有一些发展的。比如,2009年9月,由德国niko tziopanos执导的CCTV水墨宣传片《相信品牌的力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由郑大圣执导的主题影片《和谐中国》:由米格新推出的水墨风格游戏《国宝传奇》等。这些都说明水墨动画要想适应市场经济主导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也要多挖掘各种可能性,让水墨艺术进入到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只是水墨动画单一线的发展。

最近还流传一些水墨装置、撞水撞色艺术片、水影动画等,虽然还不成熟,但多方面的发展与尝试必会给数字化水墨艺术带来新的契机。既然纯粹的水墨动画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今天举步难进,那么我们可以更多的尝试把水墨艺术用数字化的手段运用在更宽广的媒介上,不一定只是单一的水墨动画片,可以是宣传片、广告、游戏、手机界面等,也可以运用到电子书中,或者供艺术家创作数字水墨艺术装置以及创作文艺小短片等等。深度与宽度的同时拓展,才能迎来数字化水墨艺术的又一个巅峰。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真正的艺术还在于它深刻而感人的民族性语言,仅仅拿来的“艺术”终究将会失去自我。也许水墨动画仅仅是本土动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如何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以及更为宽泛的本土动画发展壮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片.张松林.中国电影年鉴.1982.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精神;审美人格超越

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是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镇。大学语文应在兼顾其它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当前“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诉求,极需将传统文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精神培养突显出来。当前,大学语文选有足够的古代文学作品,这颇有眼光,无疑将民族文学乃至文化精神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习,扩充学生的古典文学知识,提高其古诗词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素养,尤其汲取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包括文学)的深层人文精神,可为以造就具有新型人格的民族新人为最终目标的现代人文精神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呢?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学及文化的百花园中徜徉遨游呢?就现实情况和教学实践,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加强民族深层文化的渗透,扩充学生古代文化的知识视野和人文视野

儒道互补,再加上释(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所选课文要兼顾各家作品,先秦诸子选有孔子(如《樊迟、仲弓问仁》,参照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版,下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等)等儒家作品,以及老子《道德经》(节选)、庄子(《秋水》)等道家名篇,以及中国文学的源头与儒家中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典范《诗经》,还有南方楚地文化的奇葩《离骚》,以及儒道相济的著名史家司马迁的作品(《报任安书》)等,而苏轼作品(《前赤壁赋》)则是儒、释、道结合最成功的典型。通过这些儒、释、道作品的贯通式讲解、相互勾连,使得这些文化中的最有价值、最富创造、最具民族色彩的思想精华充分展示出来,并巧妙透析出它们的差异及内在联系,尽量整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蕴浮雕般予以揭示。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古典优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极大开阔其视野,激发求知欲和对于几千年文化精华的热爱,也能深透地理解原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开启他们运用古代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思考人生,以熏陶心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极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另外,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人和人的生存,注重在社会现实中的“当下”生存智慧,以及化解深层人生困境的策略和途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优势。讲授时,可从思想内蕴和最深处入手,利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并联系实际加以诠释,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化难为易、以情动人、声情并茂。

在渗透时,还要对这些思想体系正本清源,拨开迷雾,特别要弘扬催人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部分。当然,有些根本不是消极的,只是客观效果使然,如对待道家文化,就不能仅当作消极颓废看待,而要把握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刚健有力的精神气度。

二、挖掘异彩纷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极大的审美超越

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所放射出的人格品味和人格魅力,流光溢彩,光辉千古,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最绚丽最辉煌的星空。在介绍和分析这些大家和典型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和作品的思想内蕴时,重点挖掘其怎样在当时处境下,摆脱人生困境,从而彰显出特有的生存姿态和人格,将此当作重点,会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灵启迪有不可低估的建设性作用。孔孟的兼时济世、古道热肠;庄子的倔强狂傲、逍遥自在;屈原的高洁超脱、忠贞不渝;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独立不迁;苏轼的超然畅达、随遇而安等,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人格硕果,让学生步入其中,吮吸这些大家光辉的人格风范与本真境界,享用其为整个民族人格铸造所带来的馨芳,则大有裨益。中国文化和文学讲究“知人论世”“作文先做人”“知行合一”等,之所以这些作者及作品获有殊誉,其根本缘由在于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那么,何种人格最充沛、最完满、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核心人格呢?说到底则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正如北宋名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做到:真诚无妄,不断感通化裁;顶天立地,禀承天地之慧命。其中心线索就是目光敏锐、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境界高远的“大人”人格的培养,这是“大语文”观之核心理念。这里不得不提到苏轼的人格。其人格魅力的形成与家庭背景、天赋、才情等有关,还在于苏轼能将儒、释、道互动于一身,兼采各家之长。讲授时,要凸显苏轼在早年学习与为官时期、黄州时期、岭海时期分别主要形成三种人格:政治社会人格、自由人格和审美人格。这样,苏轼是传统士大夫人格的顶峰,对于儒释道人生模式都进行了充分演绎,为寻求民族新的人生模式提供了最大可能。《前赤壁赋》便是三家思想、三种人格激荡融合进行自我抉择的最艺术化的表现。与屈原相比较,苏轼人格更圆润、辉光、博大、豁达,人生困境的抉择与消解更游刃有余,从而把人生扮演得更潇洒自如,代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最典型的人格境界,这是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的最深根源。另外,还有屈原、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大家及作品,一定要站在人格高度讲,从而让学生获得极大的审美超越,人格得以升华。

三、阐发爱国主题,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不管什么思想体系,对于爱国,则不庸置疑。儒道及其他文化的人文精神均把爱国当作永恒信念。而且,古代知识分子不管处境和身份地位如何,都怀有一颗赤诚的拳拳爱国之心,都把读书、做官、为国为民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有人认为古代文学与培养爱国精神似乎十分遥远,实为误解。如屈原、艾青(《北方》)等,均是培养这一主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爱国主题要始终渗透其中。

四、立足现实生活,寻求传统文化的转换与落实

要使学生真正体会传统人文精神,并立足于当下现实有所大收获,必须密切联系时代实际和日常生活,增强学生对现实的体悟与认识。如讲孔孟时,要讲清儒家如何和怎样会成为生活处世之学,如何注重人心与境界,以及如何对于治国有作用,而这些又与当前的以德治国、现当代人文危机、中国科技意识与法律意识弱,尤其是和谐理念息息相关;庄子《秋水》的认识无止境、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等在当前生活节奏极快、精神疲惫之下的纠弊作用;《前赤壁赋》则重点放在苏轼如何解决人生困境方面来讲授。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需要在各个环节和细节处下气力。但首先要开启民族文学的人文视域,让其用民族的心态、眼光、胸襟、情感以及审美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学,从而在民族文化中寻觅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闪耀的粼粼灵光,萌发心智,做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担当者,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民族气象的生命个体,当更为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桑哲.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中玉教授[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4).

[2]王小舒,龙世立.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蒋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与弘扬人文精神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