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1

本文试列举两个教例进行“小题大做”。

一、关注练习过程,练在实处

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时候教师只关注练习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练习的训练过程,使得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熟悉和把握每道练习题的教学功能,精心设计练习环节,突出训练的实施过程,力争让学生练在实处,练有实效。

教例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第89页第3题。如下所示: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找到答案匆忙完成填空,使得这道题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道练习题的主要教学功能:

1.为以后进行除法的试商做准备练习。(次要)

2.有关乘法口诀的进一步训练,熟练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主要)

请注意本题是被安排在“乘法口诀表”一节的练习中,因此我们认为此题更多的兼有对乘法口诀的进一步熟练、巩固的作用,同时包含了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初步意识的渗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将这样一个“小题”做大一些:一是将“一问”扩展到“三问”;二是不但要“解出结果”,还要“说出理由”;三是先由师生共同研究一个例题,再让学生仿照进行练习。

教学片断:

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的问题。

例:( )×4<29

1.在(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

学生解答后并说明理由。

S1:括号里可以填1,因为根据口诀一四得四,(1)×4=4,即(1)×4<29。

S2:括号里可以填2,因为根据口诀二四得八,(2)×4=8,即(2)×4<29。

……

2.( )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S1:括号里最大只能填7,因为1~7中,7最大。

S2:因为根据口诀四七二十八,即(7)×4<29。

3.( )里为什么不能填8?

S:因为根据口诀四八三十二,(8)×4=32,已经大于29,所以在括号里不能填8。

请学生完成其他类似的五道练习题,并进行反馈和讲评。

解读分析:“小题大做”的教学过程将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的训练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六道小题涉及六类口诀的回忆和运用,突出了《乘法口诀表》中某一类口诀的整体记忆和运用的训练。同时用说理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其中还有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逆反性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从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确实让“小题”起到了综合训练的“大作用”。

二、关注学生困惑,分散难点

伴随练习的过程,学生会有许多困惑或者困难的地方,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课本上的练习题很有讲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多了解一些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的心理特点,善于分散练习的难点,形成合力,集中攻破练习难点,保证学生的练习有向、有序和有效。

教例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第87页第5题。如下所示:

在这道题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乐于用课件动漫演示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此题很新颖和有趣,而看不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多次观察到学生在练习中的茫然和无助,他们不仅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弄不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角”可以进2个洞,而某两种不同的角却又可以进同1个洞。其实这道题的知识背景涉及角的分类,根据三角形分类标准不同,按角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按边特点可分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样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蚂蚁就可进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2个洞,而锐角等腰三角形和钝角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进1个洞。如果学生不清楚此题的基本解题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顾此失彼,进错洞或漏进洞。

教学片断:

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的问题。(课件中每只蚂蚁被编了号码)

1.以等边三角形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该蚂蚁应该进哪个洞,并说明为什么?(根据所分类的特征进洞)用连线的形式完成该题。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解答此题的基本要求(即根据分类连线进洞)。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这只蚂蚁又应该进哪个洞呢?(引发思维的碰撞,试图破解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两种不同的连线方式后再追问:为什么这只蚂蚁(三角形)既可以进“等腰三角形”的洞,又可以进“直角三角形”的洞?

S1:……

S2:……

小结:因为这些三角形的洞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有的是按边分,有的是按角分,所以有的蚂蚁可以进两个洞。

……

3.让学生独立完成其它蚂蚁进洞的连线练习。

4.进行小组和全班的反馈与检查。

解读分析:这道课本练习题,乍一看,有趣,简单,但放手让学生完成时才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对分类标准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会出现连错线、漏连线等诸多情况。因此教师在学生做练习前通过充分的备课(备题),关注学生练习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将解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力求分散练习的难度,形成思考问题的恰当坡度。同时将解题示范与仿练有机结合,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明白要求、理解原理、理清思路,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则有效地减少学生练习时的错误,充分体验到练习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课本练习的许多“小题”构成了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完善和提升技能以及培养和训练思维的平台。我们要加强对练习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困惑,采用多元的练习方法,“小题大做”,练到实处,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道题的功效。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几何 学习方法 探讨

1. 概念和定理的学习

在平面几何里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和定理,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习几何的基础,是进行推理论证的依据。

1.1概念要注重理解它们的含义,会画其图形,并能用几何语言表达。

例如: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作线段的中点。不能满足于记住,而要进一步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如点A、B、C在同一直线上, AC=BC C是线段AB的中点。反过来,如果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BC,或者AC=BC=AB,AB=2AC

=2BC。由此可得对于线段AC、BC、AB三条线段任知道一条线段,根据上述关系式可得其他线段。

1.2定理不能死记硬背,更不能以为自己背过了就会应用。

必须分清其条件和结论以及适用的图形,否则会使理由说的不充分,证得的结论不可信。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条件有二;

(1) 对角线相等

(2) 平行四边形(即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样才能得到矩形结论,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分 不清就会造成“顺次连结某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是矩形”的错误。应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包括矩形,但不一定是矩形。

2. 例题和练习题的学习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学习,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解题技巧的培养,而且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智力等方面能发挥独特的效应。有些同学“课堂上听得懂,一做作业就头疼”的毛病,就是对例题和练习题处理不当,每一个数学题目就像一个完整的机器,有许多个小零件组成,哪一个部位有问题都很难达到目的。例题起了个导航的作用。在教师讲例题前,我们应充分思考自己动脑动手,自己寻找突破口,然后听教师讲解,进行对比比较,概括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归律。对于练习题,我们不能满足于会做某个题,而应达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

3. 证题方法的学习

我们跟老师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学会某个题,几何证题关键是分析。不会分析就不会证题,几何证题的分析思路可分两条。

一条是分析法。即根据已知或题设推到结论,不过几何题目一步就能推出的很少,由条件引发联想,有时会有几个中间结果。

已知中的条件不只一个时,常从其中一个条件联想,对每一个中间结果随时联想,直到结论,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证明。

另一条是综合法。从结论入手,寻找结论成立须具备的条件,已知中已有时,这样的题不多,也简单。若没有把这些条件作为结论,继续倒着推上去,最后与已知条件一致时即可。不过注意有些题目需要两头凑。

4. 学习后的总结

数学题目浩如烟海,千变万化,要想把所有的数学题目学完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由例及类,由此及彼,由点及面。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归纳总结。

4.1常见辅助线的总结

平面几何难学其中难点之一就是辅助线的添加。辅助线是沟通命题中已知和求证结论的桥梁,因此添加辅助线是几何证明的重要手段。困难在于千变万化,方法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确添加的大致条件有二,一要充分审题,搞透题意。二要熟练掌握基本定理几基本图形的性质。如圆中一些常见辅助线。

(1) 见弦作弦心距,应用垂径定理。

(2) 见直径连圆周角得直角。

(3) 见切点连圆心得垂直。

(4) 见切线作过切点的弦得弦切角。

(5) 两圆相切作公切线或连心线。

(6) 两圆相交连公共弦或连心线。

4.2 基本图形的总结:所为基本图形,是指反映概念和定理的图形,在做题中它有两个作用。

一是可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解题途径。二是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要添加的辅助线。如相似三角形中常见的图形有

(1) “8”字型(包括平行型和非平行型)

(2) “A”字型(包括平行型和非平行型)

“子母型”。 再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的基本图形中需要记住的结论很多。除直角相等外还有两组相等的角,还有互余的角,任意两个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射影定理,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和斜边上的高的积等等。我们在做题时要善于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抓住本质,排除赶扰。

5. 善于归纳总结,熟悉常见的特征图形。

举个例子,如图,已知A,B,C三点共线,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等边BCE,如果再没有其他附加条件,那么你能从这个图形中找到哪些结论?

如果我们通过很多习题能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如果有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就必然会出现一对旋转式的全等三角形的结论,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BE≌DBC,在这对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得出EMB≌CNB,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这些结论也会成为解决其它问题的桥梁。在几何的学习中这样典型的图形很多,要善于总结。

6. 熟悉解题的常见着眼点,常用辅助线作法,把大问题细化成各个小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在我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时,要善于捕捉可能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例如,在一个非直角三角形中出现了特殊的角,那你应该马上想到作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因为特殊角只有在特殊形中才会发挥作用。再比如,在圆中出现了径转自:http://,马上就应该想到连出90°的圆周角。遇到梯形的计算或者证明问题时,首先我们心里必须清楚遇到梯形问题都有哪些辅助线可作,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个例子说,如果题目中说到梯形的腰的中点,你想到了什么?你必须想到以下几条,第一你必须想到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第二你必须想到可以过一腰的中点平移另一腰。第三你必须想到可以连接一个顶点和腰的中点然后延长去构造全等三角形。只有这几种可能用到的辅助线烂熟于心,我们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常见的着眼点,试着去作了,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只要我们想到了,一定要肯于去尝试,只有你去做了才可能成功。

结语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3

一、任务说明

(一)任务及目标

1.任务内容

2.任务目标

(1)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这个单元的内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增强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说明

在三角形单元复习课中,常见的习题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出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按角和按边进行分类,以选择的形式巩固三角形的分类;②出示一组小棒,以判断的形式巩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类练习侧重于记忆的简单回顾,虽然也能复习相关的知识要点,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究的动力。

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凸显在两个点上,第一是“让学生从7根小棒中,任选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能围成几个三角形,并把所有的三角形写下来”,学生能想到一种答案、两种答案,难度并不大,但如果要把所有的答案都罗列出来,就需要进行有序的思考,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要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写出所有的答案,又要判断是否能组成三角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是“把这些三角形先按边分类,再按角分类”,把这5个三角形按边分类,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但让学生根据边的长短,先想象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三角形的形状,再按角进行分类,这样的练习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这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任务教学

教学从课件呈现任务开始:从7根小棒中,任选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能围成几个三角形?把所有的三角形写下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答案写下来。然后组织同桌相互交流,再进行集体反馈。教师可以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写出所有的答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后,组织交流,从而揭示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形成板书(如右图)。

接着,继续呈现任务:把这些三角形先按边分类,再按角分类。此时,教师将印有表格的练习纸(如下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按边分类,再按角分类,在表格中写出三角形的名称。交流时,先反馈按边分类。在按边分类中,(6,6,6)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用集合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

然后再反馈按角分类。对于学生来讲,根据边的长短来按角分类,具有很高的挑战性,教学中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来反馈。

第一层次:寻找想象的参照物。

让学生思考:哪个三角形是能确定的?为什么?学生根据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60度,推断出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把这个三角形作为接下来判断的依据。

第二层次:提供想象的拐杖。

接下来判断(6,6,2)是什么三角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以(6,6,6)为拐杖,去想象从(6,6,6)到(6,6,2)是怎么变化的?预计学生能想到把两根6厘米的小棒作为腰,把底从6厘米缩短到2厘米,但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其变化过程,往往难以表述清楚。这时,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用三支同样长短的铅笔,来演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接着,教师再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其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去观察三角形整个形状的变化和三个角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越来越窄,越来越高,顶角越来越小,两个底角越来越大,但两个底角再大也只能是锐角,从而断定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三层次:验证想象的结果。

有了前面的经验后,研究(6,6,8)时,先让学生思考、想象从(6,6,6)到(6,6,8)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想象三角形越来越扁了,顶角越来越大,两个底角越来越小。然后用课件演示其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去判断想象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合理。课件呈现三角形(6,6,8)时,预计学生对“到底是什么三角形”这个问题的争议会很大,那怎么办呢?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直角三角尺去验证。最后,继续想象由(6,6,8)到(6,6,10),会变成什么三角形,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活动经验,阐述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第四层次:进行适当的操作。

最后一个三角形(6,8,10),无法用前面的方法去想象、去判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怎么办”,预计有学生会想到用“画”的方法,也有学生会想到用“摆”的方法。考虑到此教学环节的时间关系,教师可以在投影仪下用3根长分别为6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小棒搭一搭,再用直角三角尺来判断。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4

一、对学法指导的再认识

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尤其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知识点直观,例题设计典型,练习题有针对性,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在导学案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内相互探讨。因此,合作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当堂达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自学、合作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学法指导,更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习惯。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因此学法指导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把知识点、能力点以探究问题形式呈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学习数学的氛围很浓,学习效果就明显了。学法的掌握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讲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获得了哪些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与发展。

二、学法指导要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5

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妙言携语的导语。好的导语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像桥梁,连接着师生的情感通道。导语的言语要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力求练达而雅趣,“情信而词巧”。有如“景色初展,鲜花含露”。下面介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导语应用方法:

 

析题直入

即对所讲内容的标题进行解释以导入新课。如在讲“黄金分割”一节时,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当你打开电视观看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的主持人一般不站在正中或台角,而是在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这是因为他们巧妙地应用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遵循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门窗、书本、课桌的比例确定也都符合‘黄金分割’的尺寸。同学们‘黄金分割’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讨论入题

将教学中出现的模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的话题要能展开,教师要适当引导。比如教“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一节,学生往往把三角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另一类是等边三角形。从而违反了分类遗漏的原则。对此教师从实际入手提问:“有两腰长为5cm;底边为8cm的等腰三角形应该归为哪一类呢?”话音刚落,讨论热烈。教师抓住关键及时引导,巧妙点拨,使学生从迷雾中解脱出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故事引入

要讲《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时,本人是如此导入:“传说在古老的阿拉伯,某富商有11匹骏马分给三个儿子。1/2分给长子,1/4分给次子,1/6分给小儿子。这位富商死后,三个儿子都不知道该怎样分。正当无计可施时,一位聪明的老人骑着一匹马来到他们的面前。老人听明原委之后,便把自己的马牵入他们的马群之中,共有12匹马,然后分起马来,老大分1/2,得6匹马;老二分1/4,得3匹马;小儿子分1/6,得2匹马;剩下一匹马还给老人。这样把分马之事圆满的解决了。听完这个故事后,请你想一想,要不是老人借一匹马出来,这份遗产就难按遗嘱分了。这就是数学上的‘有借有还’。数学上用‘有借有还’的道理。能帮助人们解瘊很多问题,其中配方法就是例。”

 

焦点透视

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关键语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了解,以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廛《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即会用“数学语言”(数字,定理,公式等)表示“普通语言”。再指出对行程问题中有相遇、追及、航行等问题,必须理解掌握,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有关概念及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关系。

 

轶事吸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吸引学生。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如“纸上谈兵”讲到学生在平时做几何练习题时,只是注重分析问题而没有具体写出表达过程。

游戏进入

游戏导入新课,即新奇又具有刺激作用,能深深地潜入学生的头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授“简易方程”时,说:“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加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好了,只要你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我的最后结果是15。”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对!”学生高兴地回答。“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吧!”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向老师提出要求。老师不慌不忙的说:“好,方法是‘简易方程’(板书),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会了。”游戏导入,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很受学生喜爱。

 

设问反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学问,关键在“问”上。教师适时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登堂入室,探索“所以然”的秘密。导入的设问方法很多,有直问和曲问,宽问和窄问,单问和复问,明问和暗问等。如问学生:“-3 与(-3) 相等吗?a +b 与(a+b) 相等吗?”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悬念吸引

等边三角形练习题范文6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确定好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它重在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将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归纳,连片成网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学生面对的都是已经学过的内容,但是这些知识大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而实质上数学的知识是有系统、有联系、有结构的。因此,加强自我梳理能力的培养是复习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从三角形的特性、内角和以及分类这些方面梳理相关知识,找准联系和区别,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所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加以系统总结。在课中,把学生的作品充分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及整理内容。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质疑、补充、评价。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这样的教学。非常清晰地把知识之间的关系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比较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三、对比思辨,突出特点

有对比,才有鉴别。如在复习“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选择身边的事例。如某超市近几个月的营业情况,家乡近几年人口变化情况或气温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等。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交流这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所传达的社会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进而体会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相信在这样对比、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定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四、巧设练习,提高效率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但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应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在精选的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同时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复习课上的练习应充分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一)针对性。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易混淆、易错的内容设计习题。如在复习三角形时可设计以下练习:

1 填空。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度,这个直角三角形又叫做______。

(2)自行车的三角架做成三角形,这是由于______。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______个锐角。

(4)一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长12厘米,这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任意两个内角和是______。

2 判断。

(1)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 )

(2)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 )

(3>用10倍放大镜看―个三角形,则内角和是1800度。( )

(二)综合性。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设计某一知识的习题时。要兼顾其他相关的知识。达到“一例带一片”的目的。如在复习“方向与位置”时设计以下习题:

(1)小明家在公园的______方向上,距离______米;公园在小明家______方向上,距离______米。

(2)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如果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20米。他步行去学校大约要用多少分钟?

这里运用简单的一幅图,融“方向与位置”、“三角形”、“行程问题”的知识于一体,题量虽小,但知识容量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复习如果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重复,那么学生自然不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复习“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时设计以下习题:

1 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50度,那么另外两个内角可能是几度?

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4厘米和7厘米,另一条边可能是几厘米?

这种练习,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灵活,学生乐于参与。

“数与代数”与“数学广角”部分

一、梳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乌申斯基曾说:“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针对数学学科系统性强且各知识点教学又往往是分散出现的特点,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的分散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清晰的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复习要求:

1 回忆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整理。

3 将归纳整理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在学生回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示方式,如知识树、表格、大括号、文字叙述等形式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通过汇报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再现学过的知识,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整体结构,完善学生的认知系统。

二、沟通联系,促进融会贯通

复习课教学要把平时学习的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注意层层对比,区别异同,突出共性。例如: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习中就可安排以下几组比较练习:

1 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比较。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而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比较笔算方法的异同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内在联系。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更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2 验算方法,混合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的三组比较练习。突出体现小数与整数加减计算方法上的共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学习方法。牢固掌握计算原理。

3 典型题组练习。例如:

25x(4+12)=25x4+12与24x(5x3)=24x5+24x3这两个算式对吗?

在辨析过程中再次引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警惕性。从而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错误。

三、趣味练习,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对学生培养提出了“四基”、“两能”的目标,复习课必须针对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富有开放性、应用性、趣味性的练习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使课堂教学既有活力,又有张力。

在进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的复习时,教师可以针对复习内容,创设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如:带领学生去公园游玩,通过公园买票规定(1.20米以上须买成人票),引入求小数的近似数练习;买门票环节进行元、角、分的单位换算练习:以发门票的形式进行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练习……在一系列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愉快的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

四、实践运用,渗透思想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