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物流;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经济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协调好企业复杂的经营活动,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去思考、解决问题能够使决策者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理清整体结构,抓住重点,从而做出正确而持续有效的决策。系统思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寻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开始重视以系统的观点来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以有效协调与供货商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其实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流管理及物流管理系统

1.物流及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可以定义为企业从订购原材料,一直到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第三方物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企业物流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各个物流活动,以及物流过程中的整体计划、决策、实施、控制等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从采购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到销售给分销商或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

2.企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物流活动有运输、库存管理、装卸搬运、生产、包装、配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用料控制等。装卸搬运也称为物料搬运,物流的各个主要环节和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依赖装卸搬运活动进行衔接。用料控制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情况,是生产部门与库存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

根据企业具体的物流活动可以将其物流管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的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实施人员的理解误差可能造成实际行动偏离计划,或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必须及时变更原来的计划,这就需要企业有监督控制部门对企业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各种情况的变化及时反应,以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

另外,为了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数据交换,企业还应设置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

所以,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具体分解为如下子系统;

计划分析子系统、采购子系统、运输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客户服务子系统、监督控制子系统。

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如图1。

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过程如图2。

(1)计划分析子系统根据销售子系统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生产子系统提供的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等资料,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2)采购子系统根据生产计划以及库存管理子系统反馈的库存情况及时采购材料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运输子系统则根据祠料采购子系统提供的采购情况、产品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严格部署自己的运输计划,以保证材料以及产品能准时到达,提高效率,优化企业客户服务;(4)库存管理子系统根据运输子系统提供的材料及产品的入库。出库情况,生产子系统提供的产品生产情况以及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管理库存;

(5)生产子系统按照生产计划组织安排生产;

(6)销售子系统根据生产子系统提供的生产情况和库存管理子系统提供的产品库存情况制定产品的销售计划,销售产品,以及处理与销售产品相关的其他事务;

(7)客户服务子系统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提供客户服务。

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都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企业通过网络将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及时反映到所需信息的其他子系统,使其他子系统能根据所需信息及时做出自己的决策,并快速行动,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这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中比较关键的一点。物流管理是将企业的整个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只有保证信息交换的通畅,才能确保各个子系统按照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来进行决策,以避免出现由于信息不通畅造成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偏离整体目标。

监督控制子系统则是对以上各个子系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对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偏离计划,偏离物流管理整体目标的活动,以及由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的情况及时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并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快速的反映到相应部门。

这些子系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每一个子系统出现差错就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运作,进而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协调好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目标的关键。

3.物流管理系统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物流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进而使物流管理工作单纯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同时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供货率以及优化客户服务的目标,寻求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物流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总成本,优化客户服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物流管理的具体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快速反应:快速反应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物流管理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从装运方式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上宋。

(2)最小变异量:最小变异就是尽可自S控制任何会破坏物流系统表现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

(3)最低库存: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存货可用性的高周转率意味着分布在存货上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4)整合运输: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一般来说,运输规模越大及运输距离越远,每单位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转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5)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某些对产品生命周期有严格需求的行业,挥手已流向客户的超值存货将构成物流作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订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

4.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个系统中一个系统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物流管理系统的失败。因此,物流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流畅。利用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建立网络,使每个子系统的情况能及时反映到其他相关子系统,以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及时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并据以决策。

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过程如图3。

二、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1.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问题

物流管理系统涉及企业的很多部门,由若于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业绩评定方式,如果每个子系统都按自己的目标来进行决策,就很难做到各个子系统劲往一处使,难以保证企业整个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绩效评估措施,切实将各个子系统协调起来,使每个子系统做决策时都能从整体效益出发,从而为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2.物流管理全程优化

物流管理整个过程中通过分析计划,计划实施,以及对整个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保证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努力促使整个过程成本最低,整体效益达到最优。有些情况下,局部系统实现优化会导致整个物流过程的劣化,管理者在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将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生产、销售以及客户服务看作一个整体,必要时局部系统要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个系统最优利益的实现。

3.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预测问题

从整个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组织生产以及销售计划都基于企业对市场情况的分析预测,如果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不准确,则会影响企业以后的一系列决策。如服装生产企业,如果对市场上服装面料以及流行款式把握不准确,企业在分析计划引导下,购进原材料并组织生产,则只会导致企业大量产品滞销,积压在仓库中,给企业带来损失。然而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性,则企业的预测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因此,对那些能够预测的一定要尽可能准确预测,对于不能预测的则一定要准备有效的应对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新中,程国全,王转.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李苏剑,游战清,胡波.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美]罗纳德叫.巴罗著,王晓东,胡瑞娟译.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1.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必备技能。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特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践操作和初步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信息化管理在物流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操作。

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和规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如下:《物流技术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工程》等。作为同一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些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部分章节存在重复编排,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三是现有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跟不上时代、理论落后于实践,可操作性差的问题[3]。

2.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多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Internet、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很大,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服务技术在不断变化;又例如ERP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基础技术的提高。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有的教材中信息技术术语定义、引用也不一致,实用的例子较少。总之,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基本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或者在校内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应达到的综合目标。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缺乏,教师水平差别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学历的师资不足,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4]。

二、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完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搞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前,随着物流这个新兴专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材编著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大部分物流信息技术教材属于引进理论式,对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吸收消化工作尚未完成,还未与中国的物流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以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前提,提出以能力体系而非学科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并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来确定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应适应我国高职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和紧缺物流人才培养要求,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基本范例。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流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方法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运作形式与操作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此基础上动手操作,完成实践过程。我们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构建教学网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与仿真实验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力求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关键。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及对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物流人才熟练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的使用,从而掌握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建设一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高学历、高层次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第二,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第三,引进或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学历和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QZC024)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197-199.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260-262.

[3] 张铎,柯新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165-167.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在分析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标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从建设机制、运营机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研究了政府主导型城市物流公共信心平台的发展模式。

1引言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是城市物流领域的神经网络,联接着城市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企业运作型、政府引导一企业运作型。企业运作型模式缺少政府的统一引导,缺乏对本地区物流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往往会导致重复建设。政府引导一企业运作型适合于物流市场基本成熟,专业化、骨干物流企业培育成功,以及信息化基础较为坚实的城市。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物流市场及其主体正处于整合初期,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发展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最合适的。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规划或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然而实际建设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不乏涉及政府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角色和地位的错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缓慢。目前,关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是关于政府主导型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本文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2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内涵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就是不同主体在城市范围内对物流共用信息的提取和规范化,支撑物流企业系统功能的实现以及相关部门行业协同管理的信息系统。

2.1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标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有:为政府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提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强政府宏观决策能力;为行业管理协会提供信息支撑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为物流市场提供信息环境支撑,提高物流市场整体效率,并促进物流市场的规范化运作;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接入平台,引导其信息化建设,减少重复投资。

2.2功能需求

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城市物流信息平台总体功能应包括:保证货物流通的快速性、可靠性、准时性;为企业提供电子数据交换能力,如为企业连通银行、保险等部门,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全社会物流资源,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资金周转和管理成本;提高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对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管理与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研究

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中,政府直接参与信息平台运作的具体工作,全面把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全局和发展方向。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和实施等工作基本上完全靠政府职能部门或下属事业单位完成。

3.1国际经验

(1)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从政府长期规划角度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日本政府先后于1997年4月和2001年7月两次出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促使物流信息平台从出现到壮大。香港政府正在推动建设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着力打造一个区域级的开放、稳定、安全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投资为主。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进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时,对于关系区域乃至国家物流发展的物流信息平台,多由政府投资。新加坡的Portnet口岸物流服务平台、德国汉堡的Dakosy服务平台、荷兰鹿特丹的W@ve服务平台、美国纽约一新泽西港的FIRST平台都是完全由政府投资的。

(3)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在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建立了一套数据、通讯、安全的标准体系。最典型的标准就是EDI的标准体系。

3.2建设机制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属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它投资大、回收期长,没有哪个企业有能力或愿意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建设。政府负责确立物流发展的宏观战略,组织制定建设规划;抓好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的环境。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平台建设规划,明确在平台建设中的职责,确保总体规划的协调;指导平台各不同子系统的建设工作,注意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

3.3运营机制

该模式下,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营主体为地方政府部门,信息平台的日常运营工作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一类是政府增加编制,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信息平台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第二类是由政府部门指定相应的事业单位或非盈利企业,由其按照政府要求负责信息平台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日常运营维护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年运行维护费包括硬件设备运维费与系统软件运维费两部分。

3:4实施策略

(1)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

(2)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纳入到专项规划中。地方政府应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纳入到专项规划中,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明确安排。并且应尽快出台类似《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划》的文本,从整体上确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发展重点、建设组织、技术指导和项目推动力量等内容,改变以往的一般性号召,明确鼓励、限制和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

(3)建立协凋机制。为有效落实建设方案,确保按照建设要求及进度推动项目进行,应成立项目执行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进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协调,做到目标导向,责权分明,任务落实。要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讨论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纠偏。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4)保障数据来源。协调各系统现有资源,为平台各接口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交换的模式和制度。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推广RFID技术。

(5)加快企业诚信和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在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中安全保障非常关键。应根据《电子签名法》等法规,基于市场竞争原则,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独立第三方的电子认证服务,保障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物流信息交换和使用的安全。

(6)规范流程。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涉及到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等各个环节对内对外的各种业务流程,这些环节对统一业务处理的流程千差万别,如果全部将这些流程直接利用电子手段固化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对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

(7)加快对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应积极推动物流技术教育机构的发展,加大对物流信息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一支培训队伍,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物流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

一、前言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作为21世纪主要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速度、广阔的配送范围、较强的反应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赛迪顾问的《2006-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8.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2007)。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物流的滞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电子商务可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相关问题,但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流通时间与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电子商务及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

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将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把握,有效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2)物流标准化。其基本原理是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通过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效率化。在物流活动中,要求广泛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备,高效率地开展物流作业。(4)物流规范化。即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的行为,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是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6)物流国际化。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面对全球大市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从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物流服务日趋国际化(沈吉仁、王洪波,2006)。

2.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组建通常有自建和外包两种。自建物流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求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能力自己组建物流系统,即使有能力,也要面临巨大风险。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一般依靠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拥有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可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全球必要的地区建立物流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到哪里,商品就配送到那里,从而扩大商机,赢得市场,能适宜电子商务柔性化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商务运作。(2)可实现物流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多个用户和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作。(3)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物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基础,拥有较丰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经验,有利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4)可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投入,使其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杜文、任民,2004)。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技术薄弱,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市场秩序混乱,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3.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结构。第三方物流为了能为全球电子商务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达到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目的,需要不断开发、应用物流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系统,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等内容。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它是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彭扬,2005)。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以下要求。(1)根据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支持物流分析决策及战略规划。(2)将信息技术切入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例如,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Web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工作,使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各方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2.建立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系统。物流标准系统是实现第三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基本保证。它包括物流各类设施设备及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也包括如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需要对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作业的有效衔接,因此,对物流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但这些

标准仍不完善,且应用推广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标准化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难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运作,如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其自身的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不仅造成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增加,而且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刘春梅,2007)。物流标准系统的建立有以下要求。(1)首先要做好物流大系统的基础统一标准工作,例如计量标准、物流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用语及核算统计标准等,这是实现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前提。(2)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修订及完善,以使各种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3)加强物流标准的协调和组织推广工作,实现标准的统一归口管理。(4)我国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从而降低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3.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物流技术系统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的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黄华峰,2007)。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第三方物流开展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快速准确地完成物流配送任务,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系统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技术系统的建立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1)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即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应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2)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物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扶持。例如,制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等。

4.建立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目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大体包括三类: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颁规章,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许多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低,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物流市场混乱,形成无序竞争(魏方,2007)。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需遵循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例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需要用系统化思想和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调整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及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促进第三方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5.建立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是由多个物流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从服务功能看,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鞠颂东、徐杰,2007)。建立以柔性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可从三方面入手。(1)完善物流组织网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可考虑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各地分散的物流资源,盘活存量物流资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物流组织网点,满足电子商务的全球服务与运作。(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运输网,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分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四通八达、通畅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物流结点建设。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和物流现状,考虑其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并通过这些结点将各种物流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和先进的物流网络。(3)健全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网络传输实现货物在物流网络内的实时跟踪,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fzgh/ghwb/115zxgh/P0200709263974

39711702.pdf,2007-9-27.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11):23-26.

[3]杜文,任民.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5-165.

[4]彭扬.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90.

[5]刘春梅.完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76-77.

[6]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4.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5

    按照我院对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模型,并能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相关的工具解决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是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比较短,且物流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6],使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院校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是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6],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我院《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强调与理论教学衔接的同时,重视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可概括如下:①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技术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要点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具体步骤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③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系统、全面和可行性为原则[4]。在结合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已开展的实践教学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成功的实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我系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设计出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此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该课程的4大类实践教学项目和每类实践教学项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下面详细分析该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流程。

    1《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

    1.1实验类项目与内容配合《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管理流程设计实验、单设施重心法选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库存控制基本原理实验和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实验等。这些实验类项目可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4]。关于前三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所用到的实验技术工具可详见相关文献[4,8]。下面以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和实验内容的分析为例进行说明。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①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三种典型移动方式的特点;②掌握不同移动方式下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求解,能绘制加工示意图;③掌握含运输时间的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生产周期公式的推导;④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的算法流程,能够设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计算生产周期,而且能精确绘制加工和搬运甘特图。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包括:①系统开发平台:MicrosoftWindowsXP;②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③程序算法流程图设计工具、加工与搬运示意图绘制工具:MicrosoftVisio2003;④报告撰写工具:MicrosoftWord2003。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要完成的内容包括:①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在给出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让学生推导含运输时间的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②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形绘制工具,完成实验背景资料中生产周期问题的计算;③分析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算法流程,并完成系统的设计(要求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数据有效性验证符合规范要求),用②中计算出的结果数据验证程序的正确性;④利用开发的程序,绘制背景资料中可行方案的加工与搬运图形,并借助该图形分析最少的搬运次数。

    1.2调查分析类项目与内容调查分析类项目与内容设计考虑的要点是强调学生能有效利用理论教学所学到的原理、方法和模型,突出学生在调查中自主参与、与人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分析类项目主要包括:某企业物流战略的调研与分析、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应用与比较、某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情况调研与分析和某大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调研等。

    ①某企业物流战略的调研与分析。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物流战略的相关内容,并掌握该企业制定战略的相关过程。项目的内容是调研某企业的物流战略,并对该物流战略定位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方案或建议。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物流企业或者有物流战略的生产企业,分析目前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以及采取的相应企业战略;针对企业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分析该企业物流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层次和作用,并分析该物流战略定位的合理之处以及不太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本组认为合理的物流战略方案;针对本组的分析和设计结果,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听取他们对分析结果的建议,之后改进相应的方案,如此反复直至得到管理人员的认可为止。每个小组将上述调研、分析、改进物流战略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

    ②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应用与比较。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供应商选择方法的实际应用,对于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利用Excel工具进行求解计算,并能对应用不同供应选择方法得到的优质供应商做出评价,分析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项目的内容是选择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完成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并分析不同方法选择出的供应商的差别,比较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项目要求包括: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查阅相关材料,选择一个综合多种因素供应商选择的案例,案例中生产企业选择供应商时考虑的基本指标至少要包括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提前期3个基本因素,其他指标可能会涉及交货可靠性、技术水平、售后服务、地理位置等,同时案例中要有每个供应商对应指标的相关数据(或者在本地选择一家生产企业调研该企业在外购某种零件或部件时,选择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并获取各对应指标的实际数据);选择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其中至少要用采购成本比较法和TOPSIS方法,考虑实际情况可以再利用AHP和ANN方法),完成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在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时,利用Excel软件完成求解);最后分析不同方法选择出的供应商的差别,比较不同方法应用的特点和场合。每个小组将上述分析、设计和对比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

    ③某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情况调研与分析。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在库存管理与控制中采用的方法。项目的内容是选择当地一家小型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选择两到三种物品,对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订货量的确定、订货时间的确定、安全库存的确定等,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企业对这些物品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是否合理。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小型生产企业,了解该企业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情况,并选择两到三种物品,对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之后,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企业对这些物品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物资库存控制与管理方法,给出本组的改进建议;针对本组的分析结果和改进的设计方案,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听取他们对分析结果和方案设计的建议,之后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此反复直至得到管理人员的认可为止。每个小组将上述调研、分析、改进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对于涉及用EOQ模型或其他控制模型计算的内容,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清晰的结果,做出规范的图和表。

    ④某大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调研。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益处。项目的内容是调研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项目的要求包括:首先,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每五人一组;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并调查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了解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其中,包括分析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种类和应用范围;进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效益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调研分析报告。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1 引言。

随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 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1. 08 亿人,年增长45. 9% ,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达到了28. 1%。

电子商务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者统一。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流的保证,而物流则是交易执行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2 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意思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供应建立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的“后勤”( Logistics) 理论。20 世纪50 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 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

3 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网络化的物资或服务的配送活动,包括软体商品( 或服务) 的网络传送和实体商品( 或服务)的物理传送。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也使传统的物流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3. 1 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而当时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自1915 年发展至今已有90 多年的历史。美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最显著特点是:采购、仓储、配送在一体化前提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并成为美国电子商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的日本,物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3. 2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即利用条码、射频、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由于我国物流系统起步较晚,物流自动化作业并不普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近几年来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营。条码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

早在1985 年,美国知名企业沃尔玛便建立了E D 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3 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

在日本,货物一进配送中心,工人就会利用无线的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而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3000 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这一举措将会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计算机公司戴尔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戴尔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 I T 配送。同时,戴尔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电脑,下订单5 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 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电脑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等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

3. 4 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经济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配送过程中,运筹学的运用很重要。

日本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IT 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发展,也对运输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便利。

3. 5 柔性化。

柔软化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产和物流都必须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和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4 结论。

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观念、技术都相对落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着对现有系统的整合提升或重组改造,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只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电子商务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1]余昕。 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 对外经贸实务,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