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实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阿里巴巴实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阿里巴巴实习报告

阿里巴巴实习报告范文1

1 校企合作重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以行业企业的调研为基础,确认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邀请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主持下,根据市场调研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分析、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2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2.1 针对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本专业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成立项目工作小组,根据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共同制订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标准。

2.2 推进“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入国家、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加强“双证融通”教学,提高学生获证率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完成《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助理电子商务师认证课程及实训》、《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页设计》等课程学习后可以直接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网络营销师、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师、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员、计算机高新技术网页制作操作员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或企业认证。实施“双证书”制度,每位学生至少要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2.3 校企共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等8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讲义、实验实训指导书、网络课件、教学录像、在线自测、在线答疑、试题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8门课程全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4 开发理实结合教材或讲义。与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配套包括学习指导、电子课件、授课案例、实验实训指导书在内的课程电子资源。为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网页设计》配套编写3本校本教材或讲义。

2.5 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过程化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以能力考核为主体,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开展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采用笔试、上机操作、现场操作、在线考核、项目成果、答辩等多样化的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化考核、职业能力的考核。核心课程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以认证的形式取代原来的期末终结性考核方式;引入企业的经营、生产项目开展教学的课程,依据学生技能状况与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学业评价与业绩考核相结合。构建以“三方评价”为核心的校外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顶岗实习评价标准。三方评价指标包括校内指导老师对实习资料(实习报告、实习记录单)评价、企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评价和表现评价、毕业生自我评价,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综合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阿里巴巴实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就业导向 能力需求分析 质量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去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8万亿,总量仅次于美国,其中B2C也就是“商对客模式”占到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6%。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未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阿里巴巴集团刚刚宣布,其双11促销的支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在活跃交易省份排名中,浙江省位居榜首。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大量的人才空缺和需求,作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为电子商务企业培养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表现,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互联网商务贸易业务为主线,进行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尤为重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

采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进行课程的开发,对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梳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过设置心理素质、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素养课程,构建以互联网商务贸易业务为主线的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 明确职业核心能力,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对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按照“社会调研分析专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应要求的能力素质——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共育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全过程考核监管保障体系”的思路进行设计开发。

1、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

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紧紧围绕“校企共建、深度融合、岗位主导、系统培养”开展广泛的调研,网络贸易、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网站运营4个典型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吸纳电子商务行业企业人员组建教学团队,召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以职业岗位分析为逻辑起点,通过交流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

3、素质与能力分析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员工素质与能力,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

二、企业对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要求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1、网络交易员

网络交易员应具备商业情报检索、与客户沟通洽谈、合同管理、网上订单处理与支付、处理物流配送业务、使用商务法规、财务核算分析、进行网上采购招投标和进行购销存系统管理的能力。

2、网络营销专员

网络营销专员应具备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商业情报检索与分析、产品图像采集与处理、撰写调研分析报告、运用网络推广工具、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使用网络交流工具和商务网站搭建与维护的能力。

3、网络客户服务经理

网络客户服务经理应具备客户开拓维护、运用CRM软件、与客户有效沟通、文字快速录入和良好的在线交流能力

4、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专员

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专员应具备网站策划、运用网站开发软件、与客户有效沟通、良好的文字语言表达、实施网站管理和良好的在线交流能力。

三、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共建优质课程

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以企业典型岗位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情景,突出网上虚拟实践教学;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行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为主要技能课程配套编写实用的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融自主学习、在线考核、资源共享功能于一体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拓展提供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人员培训、教学指导、学习咨询、资料下载等服务,发挥建设成果的共享、辐射和示范作用。教学资源建设是整个资源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在线考试系统、案例资源、在线实践平台等。

四、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参与真实的工作,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具备职业技能,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实习制度,规范顶岗实习工作,使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工作能力。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企业顶岗的一名员工。为了让学生迅速适应岗位,完成角色的合理转换,顶岗实习工作以“校企联动,项目导向,动态管理”的模式运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项目技术,从而达到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建立学生及企业信息反馈制度,是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召开企业和学生的座谈会及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健全以合作企业实习基地为主,执行“校企结合、项目实践、融会贯通”的指导教育思想,促进顶岗实习学生实现从学生向高素质职业人的转变。实现政府、合作企业、学院、家长、学生五方共赢,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树立示范。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体系。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根据人才质量培养要求制定教学条件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考核标准。

2、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由来自校企行政的专家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每年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专任教师企业进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动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3、整合信息反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掌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及时采集和调整教师数据和信息,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数字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