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1

一、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材的某些习题有深化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师仅仅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第4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有对学生提出另外任何要求,也没对题目增添任何引导性问题和补充性材料。学生受自身的探究意识和发现意识的限制,虽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能摆几种?”的问题,但不会对摆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摆成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不会对题目进行纵向到底的探究。这样,习题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习题的内涵未充分挖掘,自然学生的认知未得深化,教材资源被白白浪费。为深挖这类习题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性、引导性的问题。如上例提出:这几种摆法的长、宽是多少?周长和面积是多少?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生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长。

……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补充处理,学生就不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不只关注原题问题答案的正确上,还注重对习题的深度探究。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意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站在对习题的延伸性开发的高度,谨慎、合理、适当地对教材的这类习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总是不完善的,教材例题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但教材的编者又以编排的部分习题来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完善性,应当以教学习题为载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如互逆关系这一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并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只是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四则运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互逆关系是对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有理解和掌握的缺陷的一种补充,因而要让等式的性质和互逆关系在解方程中同行。就单以互逆关系中的除法各部分关系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香蕉这一课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内容,但各册教材都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本册第八单元“除法”中“长颈鹿和小鸟”的“练一练”中的第2题中蕴藏着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这一关系。这才充分利用了教材习题资源,才符合编者的意图,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完整。于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第7题填表是我们利用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的好时机和好内容。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乘法、除法计算和上例得出的关系式,更能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此罢休,应擦掉填满了的表格中的“15”、“25”,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除数=被除数÷商。此时学生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才是完好无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完全的,教学才是大功告成。

三、生成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的有些习题含着生成性和提醒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观察、解答、反思、比较等思维活动显现出习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就生成了学生的认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第3题提醒我们解答这一题所需要的不是计算的知识,而是和、差变化规律等知识(第1小题除外),从而去寻找解决这题所需的知识。学生所需这一知识从哪里来呢?是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第2题和第81页第3题等习题中生成而来的。就看第81页第3题只把它作为作业,不考虑它的生成性,不透视出其隐含的知识,那是不到位的教学;到位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对习题观察、比较,生成差得变化规律与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巧妙地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题目。

四、提示学生的认知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2

1 课前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

1.1 吃透大刚,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再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设计。

1.2 深钻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们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几”,它的难点就是必须让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也就是把基数和序数区分开。“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把钥匙,其余的内容便迎刃而解。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1.3 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设计教案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案设计,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分为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教学目标的编制、了解学情研究学生、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编写。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平淡,枯燥无味,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得好“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深刻生动性、形象风趣性、亲切自然性,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调动起自己的感官,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灵,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3 教师要有课堂的驾驭能力

在一堂课中,教师应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和教学容量,教学结构清晰,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管好学生的课堂纪律,而是要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课堂节奏的调节,抑扬顿挫的声调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去。小学生注意力集中能持续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要充分利用好这段黄金时间,在此以外的时间要组织学生做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巩固新知识,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就少了。

4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技术支持。教师不仅要学会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要善于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以便充实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信量。在一堂好课的课堂教学上,多媒体课件是必须要运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多才多艺,这样才能教出符号时代要求的学生。

5 教师在授课后要有所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国内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多于应用研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纲领性、指导性的政策,但尚没有统领全国、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致使提出的评价理念显得理想而空泛。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就是探索基于学科素养的全方位、过程化、综合性、客观性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学业结果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业水平提高的同时关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考试负担,让“乐学”与“乐考”代替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乐学”“乐考”学业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由于新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考试改革无论从其功能和价值上,还是考试内容、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都应体现相同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所以,我校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学业日常评价(此部分占学科学业评价的20%),评价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将“乐”的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与阶段性的评价中,注重整体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流程,把好常态质量关与单元验收关,使评价日常化、教学导向化。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业展示活动(此部分占学科学业评价的80%)。

我校在课程“变轨”、课堂“变样”的基础上,将评价“变式”,期考“变脸”,改变了过去凭试卷、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模式,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小测试、小演讲、小展示、小表演、小模拟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及综合素质。

“乐学”“乐考”学业评价方式有以下特点:

1. 趣味性――让孩子们乐学乐考

期末考试的日子,小学生们一般是端坐在教室内“沙沙”作答。可是,我校期考的情景却让人耳目一新。在一个个星光小舞台上,考场被布置成温馨的“快乐游园会”和“开心游乐场”,考题变成了一张张富有童趣的卡片,考分被不同数量的星星所取代……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游园”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考试。

一年级语文“拼音大观园”,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挑选着、采摘着……原来,这些形状各异的漂亮卡片就是拼音题卡,根据题卡上的“通关密码”到相应的评委老师处辨识手中的内容,完成拼音的考查,就能通关。“小小演说家”活动室,则变成了几个小小的舞台,孩子们自信、大方地进行着口语表达,俨然一个个小小的“超级演说家”!而一年级数学“开心摸一摸”的活动现场,更是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是“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每一次的“摸一摸”都让孩子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美好的想象!而在“快乐走迷宫”的活动室里,只见孩子们在垫子铺成的迷宫上忽左忽右,灵活跳跃,这哪是在进行学业测试,分明就是在参加一个有趣的游戏呀!

两个小时的时间,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个益智类的活动,或游戏、或闯关、或挑战、或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孩子们手中单一的成绩单变成了一张张漂亮的汇报单,呆板的分数变成了一颗颗小星星,除此以外,很多孩子身上还贴满了“拼音高手”“词句达人”“诵读明星”等各种奖励章,那份自豪与喜悦就甭提了!孩子们津津乐道:“这样的考试真有趣!”“这样的考试很好玩!”“真想再玩一次!”

2. 自主性――发挥孩子的个性与特长

改变了学校利用同一张试卷统一进行测试的现象,淡化考分评价,注重能力考核,鼓励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巩固知识,按照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模式,发挥特长,展示个性。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词句跳跳棋”:学生通过掷骰子决定题目内容,骰子停下来的时候正面是几,就走几格,接着完成所在方格的测试内容。“美文转转乐”:学生通过转转盘选定要考查的题目序号,依据序号拿取题卡。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书香诵读园”:学生通过投掷磁铁飞镖(镖头为小磁铁,不具危险性),根据环数抽取题卡号(环数取整数)。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度量新世界: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度量工具(尺、米尺、皮尺)度量或估测物体的长度(物体由学生抽取),建立1米和1厘米的概念。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生活小超市”:学生在三个情境处模拟超市选物、称重、装物,完成指定任务,感受、认识克与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孩子们通过采摘“水果”、转转盘、掷骰子、选购物品等形式,自主选择考题和考试模式。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背、或演、或画、或量、或算、或拼来完成学科的考试,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 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1)考试内容的多维化,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内容为主。但学生能够背诵的概念、公式,并不等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正确应用,所以要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明星照相馆”,就是要求学生辨认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用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数学的“智慧新时空”“时间小主人”、语文的“趣味故事园”“快乐识字园”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2)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变单纯的知识评价为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全面评价。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如书面测试、口语交际、演讲、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如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考试分别设置为五个闯关环节和五个游园活动,每个关卡和游园项目都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完成。这些关卡和游园项目的设置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运算、推理、空间感知、几何直观、数据分析等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同样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需要,单是如何适应和参加这种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就对学生提出了超出“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其他素质的要求 。

(3)考试结果的多效化,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所以应根据考试的目的,灵活选择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淡化分数评价,注重能力考核,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如语文的“书写小能手”“小小书法家”“笔韵书法园”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书写的正确、书写的美观、书写的姿势。所以,“乐考”形式下的考试结果是多效化的。

三、总结与反思

(1)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有哪些难题待破解?“乐考”不只是减负,更是教学评价方式的进步。我们怎样建立孩子的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跟踪,真正做到关注孩子的未来?

(2)如何落实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考试形式的变化,将倒逼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教学理念的提升。未来,如何将“乐”的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与阶段性的评价中,仍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技术活儿”。服务于教育诊断、服务于教学改进的评价与测量工作,还有进一步做好的空间。

(3)如何实现“乐学”“乐考”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可持续推广?评价方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决不是推行一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如何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结合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实现“乐学”“乐考”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可持续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4

一、构建“疑”境,让学生想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疑和问的关系:“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这句话就是要让学生每天都要有疑问,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疑而问,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疑的:开始以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数宝宝的故事”,想听吗?在数字王国里,骄傲的9总以为自己很大,经常欺负最小的0,0可难过了,这时又瘦又高的1走到了0的旁边,1和0一起想了个好办法来对付骄傲的9. 同学们:“你们知道,1和0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吗?他们在一起怎么就能对付骄傲的9呢?”. 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的争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而且不少同学还说出的自己的不同见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中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 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于是我在教学中能充分地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探索知识,还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想法,我带的学生大部分养成了敢问的习惯.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一节课,课外知识你知道吗?第一名是冠军,第二名是亚军,第三名是季军. 教到这时有的孩子就站起来问起了我:“老师,那第四名是什么军呀?”其他同学都傻呵呵的看着他说:“第四名什么军都不是?”. 这时我发言了,鼓励这是一位非常爱动脑筋的同学,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告诉你们第四名是殿军,全班同学发出了惊讶的声音,觉得我和这名同学都不可思议,觉得好厉害呀!

为鼓励学生敢问,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目的. 对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鼓励学生敢问:

首先,构建和谐、平等的数学课堂. 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乐于参学习过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其发挥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学生答错了鼓励重答,答不完整地鼓励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鼓励再想,不清楚地问题鼓励发问,不同意见的鼓励争论,教师讲错了欢迎学生指正. 其次,在教学中,我充分做到尊重每位学生,尤其关爱后进生,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得到教师的疼爱,使这些后进生逐渐地敢发言、敢提问了,慢慢地爱上了我的数学课,从中我感到了一丝成功的喜悦.

三、构建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提问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 这就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构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留给学生提问、创新的空间.

如:在一次数学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先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多,接着让他们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题思路. 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先恐后,不少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了这样一个剪法: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变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 对此,我不做评价. 稍顷,一名学生站了起来,对此剪法做了个评价:“这种剪法太浪费材料了,不可取”. 我想到了另一种剪法:从左边2个角中剪掉2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剪掉的2个小正方形拼到右边. 这样做材料全部用上了. 这位同学讲完以后,全班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种思维智慧的火花感染着我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 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又开始从不从的角度来审视这道题目了,再次投入了紧张的思索中.

这时,我们班的“小数学家”张鑫同学站了起来,自信地说:“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老师也讲过的,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正方形的面积大了!”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数学课代表杨一凡猛然想到了另一种剪法:“把长方形从中间分成2个正方形,左边正方形再分为相等的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小长方形,作这个长方形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右边的正方形作长方体的底,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长、宽都是20厘米,高时5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纸盒. 这样剪,材料一点不浪费,而且得到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讲完后,全班发出了啧啧地称赞声!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工作十一年,每次与家长交流时,家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这些孩子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的孩子有依赖心理,不会独立学习。为此,家长们一筹莫展。我认为,致使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根据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等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使用的方法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感官上刺激他们的兴趣。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中,有些学生总是不能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名称(例如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模型,让学生先眼观,再手摸,最后进行汇报交流,比对二者之间的异同;也可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的其中一个面描一描,看看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们一边动手一边动口,在玩中学,不知不觉就已经了解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在这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听课习惯的培养

学生除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外,还要让他们了解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会听课、会思考,不懂就问,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各抒己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培养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在相互讨论中,在汇报交流中,让每位同学都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完整,让别人都能听明白。一人发表看法时,其余学生要学会倾听、思考,可以相互交流、补充、评价,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多鼓励,让学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后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习惯。课堂中学习的新知识,需要在课后做小部分练习进行巩固掌握。此时,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板书要规范,格式要清晰,教师工整的板书也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习惯,在完成每道题之前,先要大声的读出题目要求,弄清题意后仔细思考解题方法,再书写。最后,学生可在家长的帮助言堂”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引а生多动脑筋,积极思维和讨论,允许学生犯错误而后改正,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某个学生出现的个别错误,可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分析其错误原因并改正。

四、措施性原则

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6

一、联系生活,巧设情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材中许多例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或者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疑问心重、加上活泼好动的特点。我校老教师及优秀教师做的很不错,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多与同事合作,同时也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精心设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要从这些方面多思考、多抽时间深入学习研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特点,尽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采取了对话的形式引入:我:星期天,想不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学生高兴的一起说想。紧接着我出示了游乐园的主题图(课前准备好的),看,这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你能从中找到角吗?比一比,看谁最先找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们一个个都认真的寻找,有的还标上记号,有的还发现这些角大小不一样。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么高,我也加入他们当中,进行游戏互动,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角或拼或摆出角,通过游戏活动并自己总结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与发现,并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二、创造机会,动手实践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或实物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让学生将不同数量的水果分成3份,应该怎样分呢?分的结果点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理由,学生很快将课前准备好的水果分成了3份,学生对自己分的结果看起来都挺满意的,我将其中几个学生的分法展示如下:

方法1:15个桔子每份都是5个。

方法2: 10个苹果每份分3个还剩1个。

方法3: 12个梨每份都是4个。

方法4: 8个香蕉每份分2个还剩2个。

我:你们认为以上哪种分法更合理更公平呢?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合理,因为3份分的一样的。

生:第一种和第三种分的同样多。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在数学上呀,把物体分成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于一些一下看不明白的题目,不能准确理解,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时,大多是文字,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再加上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普遍较低,这时正确运用简单的图画,就能使题目由难变易,具体形象化,这样就更方便解题。如:把20个胡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不一会,就知道了答案。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师生互动、平等互助、自主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轻松、自然、和谐、平等的学习,展示的是最真实的自我。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带有或者不带有印章的水彩笔打乱放在桌上,让学生自己去分一分,看谁分得合理。我话还没说完,小家伙们就争先恐后的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粗细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印章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分好后我叫了几名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有个别讲不清理由的学生通过同学的互相帮助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到知识、而且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及时予以肯定的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好的教师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应主动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不仅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而且要激励学生、发展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即便知道某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要让学生把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表述出来。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付面。不论结果如何,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赵启泰主编.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