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报关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训报关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训报关总结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海关商品归类课程;教学

G712;F76-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商品需求日益增大,这就促进了报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这也给报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说,报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报关单填制能力、商品归类能力及与海关沟通交流的三大核心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之一的商品归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是否顺利通关及其他海关业务,同时也关系着报关企业的利益。2013 年,海关总署决定取消报关员考试,决定一出,立即引起了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及报关企业强烈的关注。报关员考试的取消对学校、学生及企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教育界及行业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考试改革背景势必影响海关商品归类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适应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报关从业人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一、《商品归类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商品归类是海关非常重要的基础业务。对货物的准确归类是海关通关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要求报关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而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商品归类的基本方法。

在历年的报关员资格考试中,查找商品编码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通过对成绩在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绝大多数考生在商品编码这一题型的得分都在20分以上。也就是说,要想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查找商品编码题型的准确率必须在50%以上。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对申报商品进行准确、快速归类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改为:通过相关报关水平测试),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商品知识匮乏

《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共分为21类97章,囊括了进出口贸易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面较窄,很难准确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进而无法找到正确的商品编码。尤其是对于编码手册中的化工类、纺织类、机电类等商品,学生背景知识匮乏,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待归类商品的具体特征,这就给查找商品编码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实物商品时,学生的知识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商品,更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商品编码[1]。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技能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实操性极强,而大多蹈叩仍盒5娜慰谓淌Χ济挥性谝幌叽邮鹿槔喙ぷ鞯木验,并且很多任课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来自于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任课教师在商品知识的储备方面和归类规则的运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实训条件有限,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训条件较好的沿海院校,该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商品归类实训室,提供实物商品供教学使用。但此类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实训商品种类有限,像大多数机电类商品就很难见到,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就是实训条件较差的内陆院校,该类院校主要依靠 PPT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极少数学校购置了相关的归类软件,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实物归类的现场气氛,学习兴趣较低,遇到具体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三、海关商品归类课程定位

《海关商品分类》是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学生在海关出版的《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当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高职报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报关工作,必须具备快速、准确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做报关工作,要会填写报关单,如实地申报进出口商品的名称、成交价格、原产地等信息,而报关单上有一项,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编码”,海关根据编码来征收关税和进行统计,所以,学生不会查找商品编码,报关单就填不上,关税税率也不知道,自然无法完成报关工作。当前尽管报关员资格考试已经被取消,但是海关改革的趋势将要从海关审单--查验--征税--放行,更一步简化,放行之前的审单、征税环节将由前置变成后置,其中征税环节将会由进出口收发货人(报关人员)自行决定、申报纳税,海关监管的重点将从放行前的审单、征税变成加强放行后的稽查。在这种情况下海关商品归类的正确性将变得尤为重要。

四、《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方法的总称。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元素注入到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基于网络(通讯)空间架构迅捷交互的平台,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2)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应用包含了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自身特征,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科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记录和考核评价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

《商品归类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载体,利用 “归类通” “归类达人”和 “2016 年最新海关 HS 编码查询系统”等教学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布置与具体业务对接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资料,用 PPT 形式呈现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以伞类商品归类为例):

(1)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即第12类第65章的相关内容,解答上节课程布置的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归类通”网站,了解第66 章在商品编码查询系统中所处位置及特点。再次,要求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本章章注的相关规定,并向学生强调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导学生利用 “全关通”网站学习第66章的品目结构。

(2)案例教学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信息量比较大,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吸收效果不好。通过教师对实践中和历年报关员资格考试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可以巩固学生的归类方法,帮助学生捋清归类思路,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案例让学生练习一部分相关题目,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丰富商品知识,让学生从练习中找到成就感。

例如在对伞类商品归类时,可以利用 PPT 课件讲解具体的商品编码案例 (案例一般来源于报关水平测试真题),通过讲解图片信息、商品特性、归类依据和商品编码等案例要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类习惯[3]。最后利用 “2016 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查找与案例商品相关的申报实例,_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待归类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3)任务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限时 PPT 作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制作内容必须与本章商品相关),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图片,介绍商品特性,写出归类依据,最终给出商品编码,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和 Office 办公软件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4)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强调,并且要求部分学生现场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纠错过程的印象。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完成 《商品归类基础实训报告册》,并对本堂课的实训项目进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复杂且实践性强的课程,院校方面应积极的利用校内资源,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期,一定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归类方法。对于内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瑾.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J]. 中国轻工教育,2008,02:92-94.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2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5、组织课程知识竞赛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3

关键词:双证融通;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21-02

“双证融通”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实施“双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入职前实现职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双证融通”制度是对“双证书制”的进一步发展,即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制度源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融通”)。2004年7月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国百所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约500所高职院校正在围绕“双证融通”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将“双证融通”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既是落实教育部文件,对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认可并推行落实的措施,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是培养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举措。实施“双证融通”既可确保在高职教育中体现“双证书”的水平,同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又可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双证融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07年,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下简称报关专业)开始实行“考证促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2008年,报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确定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在高职教学中,要真正使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必须贯彻“产学合作”的思想,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改革,按照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从而保证职业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使重构的“双证融通”课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不仅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还要在教学中将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改革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双证融通”的实施,还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积极实行“以证代考”,建立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大纲,确定职业能力考核方案,同时,引入社会评价体系,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行业需求相衔接。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目前,我院报关专业所有教师均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通过引入企业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积极鼓励教师指导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从而使教师更真实地了解企业与行业,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管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很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争取行业的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

“双证融通”的实施效果与应用价值

我院的报关专业已完成了“双证融通”模式的课程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及标准,有效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培养的高职人才逐步得到了社会及行业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上升,逐步形成了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改革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对珠海市国际航运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海关、检验检疫局、珠海水运协会等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调研后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和总结,从而确定了报关专业4个基本职业岗位,即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再依据这4个岗位确定了学生应该熟悉的典型工作流程和应该独立完成的工作项目,继而确定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企业需求的学习情境。为了让学生在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各岗位的实务操作技能,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实施“一体化”项目教学和情境式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将过去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变实训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训室,真正做到教学“理实一体”等。此外,为了在专业中顺利实现“双证融通”,报关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先按照23门专业课、7个专业实训模块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质和职业单项技能,然后,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即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轮岗技能强化培训等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例如,在2007级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将已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先安排到珠海市建龙报关行进行一个月的报关业务强化培训,再安排到珠海市新宏安物流公司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既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又体验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在这种真实性的职业锻炼中,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考核方式上,我们也突破了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实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并明确了每门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双证融通”课程均实行“以证代考”,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化考试代替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期末考试。同时,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了考核方式。此外,除“考证”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教师 在“双证融通”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培养了多名具备“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为提升学生考证的信心,帮助学生复习备考,并使专业教师熟练掌握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报关专业对专业教师实行了“持证上岗”,即讲授“双证融通”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持有与学生相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资格证”、“国际货运资格证”、“高级物流师”等。这是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推动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保证。报关专业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职业资格证”是佐证“双师”素质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2008年,我院成功申报了校级课题《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并着力在经济管理学院逐步推行“双证融通”制度。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双证书”的通过率已达95%以上,有20门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实行“以证代考”,改革了考核方式,更为学生乐意接受,培养的学生由于持证在手,更受企业欢迎。我院还建设了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报关实务与实训》、《国际货运操作》,已完成了基本的实训教材和配套的多媒体题库,丰富的课程资源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与企业合作的校本教材《码头集装箱操作实训》也进入操作阶段。此外,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将与珠海市乃至广东省行业协会合作,将国际货运类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点引入我院,建设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配套的高质量综合实训中心,使我院成为珠海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开放性考证、培训的重点院校。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师资不足 我院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高校的研究生,比较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教师能适应实训教学的要求,除了要求所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之外,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持证上岗”,这个“证”指的就是与报关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报关员、国际货代员证书等等。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在实施“双证融通”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自企业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仍然十分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素质教学人才依然紧缺,“管―教―学”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不能满足现有办学规模和专业群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制约报关专业整体实力提升的“瓶颈”因素。我们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与行业引进等方法,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与“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相对应的教材建设薄弱 我院实施的“双证融通”教学改革尚无全国统一的高职高专教材,尽管专业组织教师自编了部分专业教材如《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操作》、《国际货运实训操作》等,但仍不能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课程开设难度增大,与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期待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解决实训教材问题。

“双证融通”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的重要载体。目前,我们使用的不少软件产品确实具有实际运作的企业特性,但不能充分满足“考证”教学的需求,还需要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教学软件;在硬件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还不能完全做到与生产一线需求同步,需要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真实性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完成“考证”实训。

以上种种不足,都需要在专业成长与学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加以改进。在“双证融通”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较大困惑是:(1)如何使学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与行业真正需要的岗位能力相对接;(2)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的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考评转变为过程性的、形成性的考评。目前,我们准备在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1+X”的职业标准鉴定新模式作为研究重点:“1+X”中的“1”代表国家职业标准鉴定的内容,“X”是指在国家职业标准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企业、高职院校等组成职业鉴定专家队伍,依照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特点,对职业资格的标准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有真才实学,得到市场认可,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标准的调整与开发,对促进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类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大农.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职教论坛,2010,(17).

[2]刘敏.“考证促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巴世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4

关键词: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特点;教学困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39-02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 072.7亿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8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开始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也呈现大幅增长,月度进口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度出口值也列历史第四高位,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这也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随着对外贸易的复苏及其持续发展,专业外贸公司和拥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加和扩大,对外贸易报关业务量增大,报关人才相对紧缺,社会对报关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将达到630余万人,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这个大背景下,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开设了《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还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职业院校以及重点大学均有所不同,其《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安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尝试找出普通本科院校《报关理论与实务》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境,试分析应对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普通本科院校《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特点

1.课程自身特点

《报关理论与实务》作为各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首先,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规范性的学科,内容散、细而繁多,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但其又不像其他许多课程那样,可以相对自由取舍课程的有关内容。其次,该课程实践性很强,课程很多内容如报关单填写、商品税则归类、各种贸易方式下的报关程序等都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模拟仿真或者实际操作来更好地掌握。最后,该课程时效性较强、变化快,紧密联系我国对外贸易和报关业务的现实发展状况,结合我国最新的报关业务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导致时效性比所有课程都突出,需要不断充实新的理论、新的政策、新的规定[1] 。

2.本科教学目的特点

普通本科院校对《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国家对进出境货物监管的各种制度,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为从事国际贸易、报关、报检等工作和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二是通过对国际贸易过程中进出境货物海关的通关流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类通关作业,掌握特殊海关监管货物的前期、进出境、后续管理工作,为综合运用报关业务知识去开展工作。三是资质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获得报关员资质证,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由此,不难发现,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与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的是,不仅仅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同时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努力实现“应试”与“应用”的兼顾。

二、《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困境

1.重视教材,知识更新不够

《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时效性及政策性很强,国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其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注重课本知识,对相关的政策以及外延知识没有进行及时补充。任课教师就当前的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关于相关的政策变化等没有及时把握。不注重外延知识的补充,往往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出现教学错误,同时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案例,如果不去查找收集相关案例,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学校对于《报关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教学仍采用的是课堂教授的方式,这样一种黑板+讲授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不但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易产生依赖情绪,同时也很难将课程中一些知识点讲好讲透。

3.课程教学难点难以化解

本课程中有三个教学难点:一是报关业务程序。我国海关对进出口货品按照其所属类别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由于海关监管货物种类较多、内容繁杂、实践性强,学生作为初学者对于这类知识几乎没有感性认识,又难以抓住重点,因而容易混淆各种海关监管货物的通关流程要点,成为教学中较难突破的难点。二是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报关单的填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原始的单证全部是英文,这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很多学生仅仅在阅读单据的过程中,甚至还没有开始填写报关单之前就已经产生畏惧心理。报关单填写过程费时、费心、费力,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其填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三是商品归类方法和技巧。进出口商品归类是海关监管、海关征税的基础,归类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顺利通关,尽管在商品归类中总规则只有6条,但商品种类千变万化。要真正把握其规律,熟悉商品分类目录,并灵活运用却很难。所以,必须掌握进出口商品归类的方法与技巧,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正确归类[2]。

4.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报关工作极强的可操作性要求报关实务教学必须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报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恰恰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一是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大多偏向于理论的教授,实践课时较少。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充足。实践教学条件需要有较大投入,购买一套口岸报关仿真系统就需要上万元,海关报关实务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此缺乏基本的实践教学条件。三是没有足够的从事报关实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人员不稳定,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缺少具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三、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充分备课,及时补充课程外延知识

备课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老师准备的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和教学质量。备课的重点不在于把书上的内容都背下,而是在理解好知识点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书本章节的安排与设计具备整体概念。而针对报关实务这样一门实务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把握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还应在选用的教材基础上,以当年最新版本的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作为补充,同时还应该通过报纸、网络等收集信息资料,根据实际报关业务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保证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同步。平时注意收集实际业务中的合同、报关单据等资料,用于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演示介绍,使学生熟悉报关实务资料和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内容复杂,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当克服传统的单一以黑板+讲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讲课者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心组织,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避其弱点,取其优点。可以将课堂教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法穿插运用,让课程内容丰富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讲授+提问讨论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来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的局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的每章节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共同作小结,让学生明白这一阶段需要掌握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们回答的内容可以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方法又同时与合理的安排教学导入相结合,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任课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动脑,深入研习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启迪教师的思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沉闷,能够主动思考,领会教师意图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多媒体+案例分析

多媒体教学目前已经普及,在对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完善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教材基本为文字表述的局限,将重点概念肢解,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重要业务过程图示,使学生思路整理更为容易,业务操作流程更加清晰。多媒体课件还应增加一些图画和声音,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看起来赏心悦目,学起来生动有趣。运用案例分析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完一般进出口贸易报关程序、加工贸易报关程序、特定减免税报关程序、暂准进出口报关程序以后,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例如,对于暂准进出口报关程序的案例:“上海公安局邀请境外一无线电设备生产厂商到上海展览馆展出价值100万美元的无线电设备,并委托上海某展览报关公司C办理相应手续。上海展出后又决定把其中的40万美元价值的设备运到杭州展出。设备从杭州返回后,上海公安局决定购买其中的20万美元设备。境外厂商为了感谢上海公安局赠送了5万美元的设备给上海公安部门,其余设备退出境外,作为C公司的报关员应办理哪些手续?”让学生自己假定为报关员应该要做哪些工作,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最后教师再把知识框架总结。这样可以加深所学印象,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3)仿真实训+分组实操

将报关实务流程进行仿真模拟,从大量报关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报关业务流程。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海关等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报关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从而增强学生对报关工作的了解和兴趣。所有单证选自实际业务中,真实性强。通过这种实训,缩短了书本与现实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重构课程知识点,击破课程教学难点

对于课程中的三个大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可以将其知识点重构,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将报关单填制、商品编码的查找放到每一个报关程序里面进行学习和练习。无论是对于一般进出口报关、特定减免报关、暂准进出口报关还是其他进出口报关都需要经过对商品的编码进行正确的查找,做好相关的单证的准备。因此,单独对这两大块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感到学起来枯燥无味,如果将这两大块知识与报关程序知识进行整合,按照情景化进行不同的比较学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及时运用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4.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1)应建立仿真实验室,模拟实际工作情景

利用学校已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训实验室,购买报关教学用的仿真系统软件,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并通过上机操作,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掌握有关的应知、应会知识,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前实践机会少,对业务的感性认识少,缺乏全面把握等问题,使我们的学生快速熟悉概念和操作方法,为毕业后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打下基础。

(2)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发挥学校校企合作的作用,与一些公司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选择一个实际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使得在校学生到企业见习或者实习,更直接地接触到有关如何报关的工作,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培养“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搞联合科研项目攻关等,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将企业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业务能力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使普通高校也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本科生,大大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国际货物 实训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岗位英语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

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想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这是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创新建设,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岗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了紧密的联系,能极大地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08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的一员,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而国际货物英语是物流专业新开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英语教师通过和物流专业教师共同下企业调研,考察了多家物流企业,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对国际货运这一岗位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了国际货物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获得基于工作任务的国际货物英语课程开发的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岗位主要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一)明确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国际货代基本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掌握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在国际货代公司各个岗位熟练使用专业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达到能熟练利用基本的专业词汇识读、填写单据。素养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专业英语在国际货代业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业务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国际货物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货物企业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际货物这一岗位的十个典型工作任务:(1)公司业务介绍及推广;(2)客户服务;(3)包装设计;(4)运输;(5)仓储;(6)委托承运;(7)日常沟通;(8)认识国际货运基础单据;(9)报检;(10)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以这十个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展开教学并进行了国际货物英语教材的编写,本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市2009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二、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是要改变当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以与特定工作岗位职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我校胡杨政教授在多年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6p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应用到了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货物岗位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国际货物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具体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profession,是指以物流职业英语内容为教学主线;position,是指以国际货物这一职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教学模块;procedure,是指以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point,是指以工作过程中的语言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performance and practice,是指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训,提高学生在物流,特别是在国际货代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

现行教学模式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少。其表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加强了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做好“以行动为导向”。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当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其优势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案例还必须具有针对性。为此围绕国际货物岗位的十大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精选我校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北京空港物流企业的实际典型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别强调讨论、研究。

(2)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在实训中制订工作计划并分配工作任务,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例如我们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中海关报关过程教学部分就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通过同学的角色扮演强化了报关单预录入、报关单审核、报关单放行等报关过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根据承接的模拟项目,组建实训小组,各小组负责完成利用国际货物专业英语包括业务的洽谈、客户的服务、单证的识别与填写等工作任务。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将英语教学工作分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多个教学模块。同时,将英语教师进行分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单个企业开展细致深入地调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准确把握个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师资模式

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建设中,双师型专业英语师资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实践培训中专业英语教师而临很大难题,英语类的教师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即使完成理论学习后,也缺乏感性知识。因此,专业实践培训从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讲解,让英语教师结合业界实际情况和专业所需,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加强职业能力的素养。通过专业实践以亲历体验、发现、研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建构或重新建构对专业英语课程及课程目标标的认识。

  课程建设中,我们体会到: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共同来完成。专业教师协助编写教材,开设专业讲座等方面给予英语教师帮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合作教学:(1)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学习要求;(2)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3)共同交流教学思想与观点;(4)共同学习并编制教学大纲、教材;(5)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学术讨论会、专业信息展示会。

在我校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英语和物流专业教师体现出了最大的协助合作精神,通过共同下企业,调研国际货物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任务,还多次召开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的座谈会,由专业教师给英语教师提供专业书目,进行专业讲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的专业资深人士和物流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策划和教学顾问,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四、建设课程实训基地,保障课程质量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工作”上,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校内实训教室和仿真模拟教室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实践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和采取的措施之一。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大量国际物流企业聚集北京,这为我们建立和开发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协商,我校拟与某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物流中心协议作为国际货运英语实训课程开发基地,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并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实践基地。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岗位综合实训 模拟教学 物流市场

传统的物流教学方式学生实践能力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变化,无法满足企业对操作型、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为提高学生对多岗位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按照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过渡,笔者研究、实践了与物流市场接轨的职业岗位(群)综合实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训中的一个项目“构建企业真实工作情景,仿真海运货物出口操作”为例,说明如何“虚实结合”开展该项岗位综合实训。

一、项目设计思路

运用以掌握实际岗位操作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根据海运货物出口业务中涉及的岗位群、岗位职责、运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设置“虚实结合”的模拟公司,充分利用市场运价、船期等信息资源,仿真海运集装箱货物出口流程,模拟业务员、操作员、报关员、堆场箱管、码头道口管理员、码头受理、船公司箱管等岗位业务操作,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核心,运用“做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综合运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替代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岗位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海运集装箱货物出口业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二、实践内容流程

主要包括项目准备、学生择岗、模拟操作、轮岗实践、讨论交流、项目总结等实践环节,详见表1。

表1 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

三、组织和实施中的关键控制要素

(一)实践场地布置。实践场地布置要考虑固定岗位、非固定岗位对工位的要求。固定岗位开设对特定服务对象开放的服务窗口,例如船代、码头、海关、检验检疫、船公司箱管、空箱堆场、货代仓库,其工位一般设置在实训室周围,工位前预留空间供客户排队;非固定岗位需要经常离岗外出办理业务,例如货代业务员、操作员、报关员、车队(代表司机及其集卡)、货主(代表托运人),工位布置要开放,方便人员进出。然后,根据岗位间的业务衔接关系、仪器教具配备要求、所需工位数,布置各岗位的工作台如图1所示。

(二)实践仪器教具配备。需要的仪器教具有:1.复印机、投影仪各一台;2.13个岗位标示牌,每个“职员”各需1个胸卡、1份岗位职责说明书;3.业务员、船代分别配备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码头配备的电脑需要连接投影仪;4.采用替代模拟法,配备虚拟的“货物”“托盘”“仓库”“集卡”“空箱堆场”“集装箱”“封条”“重箱堆场”“集装箱船”;5.学习角配备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课件、教材指导手册等各种学习资料。

(三)物流单证配备。实训开始前,货主、操作员、仓管员、车队、箱管、空箱堆场、船代、码头、检验检疫局、海关、外轮理货等岗位根据表2备齐所需物流单证。

表2 岗位所需物流单证

(四)印章的配备和使用。签字盖章具有双保险的作用,几乎每张物流单证上都会涉及签字盖章问题。本次实训共准备14枚印章,各岗位配备的印章如表3所示。实训配备印章的主要作用有:1.与企业实践一致;2.分清责任,成绩考核有依据;3.强化学生的责任心;4.增加模拟教学的真实感。印章使用要求:1.妥善保管,不得外借;2.选择正确的印章盖在相应单据指定的地方;3.盖章前必须签上自己的真实姓名。

表3 岗位印章配备清单

(五)市场资源获取途径。1.集装箱出口运输任务:打开“锦程物流网首页>>在线货盘”,看到很多货盘咨询,点击任何一票货物对应的“查看”,可以看到货物运输信息、货主联系方式,以此作为工作任务交给“货主”。“货主”负责补齐所需运输信息、单证票据。2.市场报价查询:打开“锦程物流网首页>>运价”,根据要求输入有关信息,可以直接查询海运整箱运价、海运拼箱运价、陆运运价、报关报检费用、仓储费用,根据公司联系方式打电话咨询更多信息。另外,百度、阿里巴巴、专业货运网上也可以搜索到一些报价、公司信息。3.船名航次船期信息:船公司网站上可以查询到这些信息。

(六)实践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实践过程质量监控,并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

实践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有:1.学生自检,向教师反馈问题;2.教师随时抽查;3.各岗位清楚与其他岗位的衔接关系,尤其固定岗必须清楚自己的服务对象,检查提交的单证是否齐全、正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被发现工作有失误时,失误制造人、经手人都要扣分。

实训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方式及分值比例是:1.出勤占10%;2.轮岗实践岗位数量占30%,每轮岗一次获得10分,满分30分;3.任务完成总体质量占40%,要求单证缮制正确,熟练应用专业术语,遵循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4.学生自评、互评占20%。

四、情景构建“能实则不虚”,实践活动“与市场接轨”

本次综合实训对市场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学生围绕主题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物流从业者作为我们免费的“教师”,将物流市场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弥补了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陶丽莉.导游专业“教学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7-19.

[2]孙彦平,郑汉金.“国际货运”课程实训教学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31-132.

[3]王岩.高职模拟公司制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0-22,37.

[4]高欣.“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物流课程教学中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371.

[5]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