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文化论文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1

(一)精神的概念“精神”在《辞海》里大致有下面几项意思:“一是指心理状态、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二是指心神和神态的指向程度;三是指精力、活力;四是指神采、韵味;五是指内容的实质。”这五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指人的主观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是对人的情绪、意志、心理以及心境的描述;第二是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

(二)检察精神文化的概念同样,在研究检察精神文化之前,我们先得探讨一下检察文化的概念和定义。检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目前检察理论界和法律文化研究者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但是都莫衷一是,没有统一、精确的答案。关于检察精神文化,孙光骏在该书中指出:“检察精神文化是由检察工作而产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检察精神文化作为检察文化在理念层面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决定着检察文化的特质,代表着检察文化的层次,引领着检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检察文化的核心要素。”

二、检察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检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检察精神文化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检察精神文化因素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构建科学、和谐的检察精神文化就会因为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因此,“务实、为民、廉洁”价值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使检察机关深刻地认识到,仅仅办好案件、做好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核心价值观没有树立,检察机关也缺少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文化认同的力量。因此,价值观的建立关系到检察机关的社会信用和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等,是构建检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检察职业精神职业就是人们根据社会分工不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职业精神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职业精神是人类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群体,高素质的职业群体必须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所追求的事业坚定地尊奉着一种内在的共同职业精神。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肩负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查处贪污贿赂等艰巨职责,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检察精神文化之于检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检察精神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内容检察精神文化从属于文化学,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检察文化的三个维度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检察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文化的心理要素,也即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文化的行为要素,也即是文化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文化的物质要素,也即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检察文化亦不例外地由此三要素构成:检察精神文化、检察行为文化和检察物质文化。检察精神文化是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它体现检察行业的特点,反映检察工作和检察工作活动规律,是由检察工作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综合。检察精神文化作为检察文化在理念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决定着检察文化的特质,代表着检察文化的层次,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检察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检察文化的本质是从哲学角度上分析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相区别的本源性特征,从我们对检察文化的定义可知,检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价值观念”、“检察传统”、“工作习惯”、“思维模式”等精神层面的要素,最终在文化传播、传承中最为稳定和自然的传递机制也是由这些精神要素所构成的。另外,从哲学上对检察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历史凝结而成的,检察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存在样式。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依靠器物、文字、声音、图像等可感知的要素表现并传承的,其实,这方面的要素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为关键的还是依靠人的精神理念、思维习惯、文化传统等精神层面的要素进行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精神是一种根源性因素,具有先验性的色彩。因此,虽然从文化属性上讲具有多重属性,但最本质的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2

(一)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是中国人对天地最初的基本的思维,该思想认为人与天不是处于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思想后经董仲舒进一步继承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的重要观点。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三、结束语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3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4

1.1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未经筛选的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失,他们过于注重享乐而忽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精神上的养分,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能够感染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纠正他们的负面心理。文明、健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极端行为与不良精神状态,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优良精神文化,几千年来,传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如今的校园精神文化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深深铭刻在大学生的青春记忆里,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有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应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树立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更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各类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社团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2.1.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2.1.2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2.1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2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3.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1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3.2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3.2.1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3.2.2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3.2.3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3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3.1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3.2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4.结束语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5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具体体现:(1)产业引领,改革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2)对接场景,建设基地。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3)引用“5S”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4)校企共建,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5)就业导向,重德强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1)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2)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

精神文化论文范文6

伦理观则是指是人们对这些道理和准则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伦理观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与社会集体关系、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中以及处理与自身精神追求关系时应当秉持的态度和追求的方向。第一,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5]。它要求大学生除了对自身负责,还应对他所处的社会及集体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第二,“仁爱”意识。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推己及人[6]。大学生应持有的仁爱思想包括孝敬父母、尊重教师与树立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的“博爱大众”的情怀,进而营造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以及为建构仁爱、友善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第三,诚实守信意识。诚实守信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为人处事中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业、求职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讲信用、不弄虚作假。第四,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处理与自身精神追求时坚持勤奋努力、保持生活欲望的简朴、节省以及努力向上、永不懈怠。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刻苦勤勉、不畏艰辛;在生活方面强调节制、不讲排场;在婚姻恋爱方面强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抛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婚恋观。

高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高校精神文化一般通过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优良的校风、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来营造伦理氛围以及组织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与洗礼。他们所营造的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浓厚的服务与奉献社会的氛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环境、注重学术与科学的良好风气、勇于改革与批判的创新精神氛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及举办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各类典礼和活动具有感化、启迪大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大学生在这些氛围和活动的熏陶、引导、激励与软约束的作用下养成关心社会与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仁爱”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以及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等正确的伦理观。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有赖于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伦理观,所以大学生正确伦理观一旦养成,又可以反过来巩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成果。

2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及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归因

2.1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伦理观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状况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伦理观存在问题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论点的学习以及各种资料的搜集发现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目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把个人利己主义作为人生价值取向,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能积极融入班集体活动中,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从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二,仁爱思想匮乏。当代大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习惯于接纳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社会和他人。部分大学生不知感恩、不懂得关心、理解父母,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等;一些大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更缺乏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其人格和劳动成果;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部分大学生不能做到以诚待人、团结互助与关爱他人。第三,诚信意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弄虚作假严重以及信用意识缺乏。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求职履历造假以及在评奖评优、入党、竞选干部等问题上投机取巧、以假乱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以及随意违反协议约定等。第四,缺乏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伴随着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席卷校园,相当一部分自制能力弱的大学生未能幸免地传染上了这一精神病毒。一方面,他们盲目攀比、挥霍浪费、追求享乐、不愿刻苦学习、去偏远地区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持有扭曲的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婚恋观,在面对恋爱及婚姻的选择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经济地位等外部条件,而不是其人品或有无上进心等内在品格。

2.2伦理观问题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归因

大学生伦理观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高校伦理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的显性课程“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第一,缺乏主体性。我国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价值定位偏重于社会和集体本位,一味以社会和学校的需要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标尺。因而高校举办的诸如“艺术节”、“科技节”等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大部分弃置、无视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导致了其在活动中缺乏积极主动性,认为此类活动只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利益没有关系,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参加这些活动是在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学校的工作。因此这些活动也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第二,缺乏系统性。当前,一些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伦理观养成所开展的活动大部分是零散杂乱的,很少有高校将其列入学校发展的规划中,没有确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活动形式单一以及活动后没有及时总结强化效果,不能做到针对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地推进实施。长期以往,这种缺乏系统性建设的行为不能保证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实效性,也必然会削弱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作用。第三,行动滞后性。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全面深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伦理观产生了新的影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肆虐校园,使大学生不免面临伦理选择的冲突和困惑。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及时预防与引导大学生分辨汹涌而来的思潮。另外,伴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师生规模的日益剧增,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精神文化对伦理观养成的作用出现了认识偏差,如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认为无作用,还有的只看到了坏作用和不良影响,以偏概全地否认其积极作用,但又没有立即采取措施来消除认识偏差,而当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伦理问题时也没有马上行动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来纠正。上述种种行动滞后均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

3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策略

3.1加强引导,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主体性

高校精神文化内容繁多,它的构建主体和塑造对象不仅仅包括大学生,但是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化中的特殊主体,因为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主要对象,其文化的构建要服务于他们正确伦理观的养成。因此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主体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逐渐使大学生成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而培养其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能动性与自主性。

第一,唤醒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借助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教师辛勤育人与学生勤学向上风气的感染和熏陶下,引导大学生在伦理观养成过程中掌握“我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教学生“你应该如何做”,使大学生在师生双向沟通交流中从心理上认同并主动接受正确伦理观的养成不仅仅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要做的,更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唤醒其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

第二,培养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能动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友善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引导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成立伦理促进协会,逐渐由教师幕后指导活动过渡到完全放手让大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积极获取与伦理观养成的相关的信息,思考、设计、组织与管理协会的各项事宜并主动参与协会组织的促进伦理观养成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

第三,激发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主性。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宣扬一种自主选择参与活动和自主创新活动形式的理念来激发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主性。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独立地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向协会组织者提议他们对伦理观养成的内容、场所、形式等创造性想法,并通过投票决定采纳何种伦理观养成措施。

3.2重视规划,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观,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将大学生伦理观养成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并逐渐形成高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重视规划,确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探索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以及重视伦理观养成的总结评价环节以增强实效性,以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系统性。

第一,树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大学新生可以在开学典礼、参观校史馆等入学教育中了解学校的历史和辉煌的历程、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们在社会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带给大学新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借机引导大学新生树立重责任、讲奉献、守信用,始终保持勤俭自强的精神和作风的目标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观。

第二,探寻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日常生活中,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一般有常规主题活动式和环境陶冶式。常规主题活动式即每年组织一次且每一次活动都会有一个鲜明的伦理主题,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正确伦理观。根据当前大学生伦理观的突出问题,如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可以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来临之日,组织大学生参加讲演会、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等形式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提高大学生“仁爱”意识为主题,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以及三月份学雷锋月来临之际,组织节日联欢、郊游活动、社区服务工作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仁爱”意识。环境陶冶式就是通过创设优良的伦理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陶冶教育。这种伦理环境可以通过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的校风、友善的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的熏陶和软约束中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如伦理活动组织者可以鼓励大学生创办当今社会倡导的“诚信驿站”即一个全凭学生自觉付费的店铺来营造校园的伦理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唤起与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第三,重视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总结环节。为了保证各种类型的活动不流于形式,具有实效性,大学生应坚持在活动过后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并互相交流沟通感想,而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应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评价大学生伦理观养成情况,坚持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每年评出若干伦理观养成标兵,毕业时评出三名年度伦理观养成标兵,并建立大学生伦理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伦理观养成状况,方便用人单位择伦理观优者录用,同时也鞭策大学生积极主动养成正确的伦理观与争做伦理先锋。

3.3及时行动,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时效性

为了确保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时效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及时预防与引导大学生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对其伦理观养成的影响,及时纠正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学校在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作用的认识偏差,当大学生伦理观出现问题时,立即开展针对其伦理观问题的专题清除活动。

第一,增强伦理辨别能力。面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消极影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以其严谨治学的风范引导大学生积累伦理知识,具备敏锐的思维观察能力,分析国际和国内纷繁复杂的伦理局势,增强大学生在伦理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通过伦理促进协会及时更新伦理观念与活动,积极传播与实践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有利的社会思潮,认识并预防妨碍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社会思潮,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纠正认识偏差。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在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和谐师生交往氛围中与大学生就学校在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进行交流辩论,使教师和大学生认识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伦理观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育人过程、坚持全面的观点看待其不良影响,肯定其积极作用,同心协力致力于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