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半期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半期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半期总结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1

本年段共有学生557人,10个教学班均来自各个小学,有不少是留级了二年或三年学生,并有不少有吸烟、打架等不良嗜好。学习成绩也有十几名学生两科总成绩在10分以下,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工作指导思想

围绕尤溪五中工作计划,结合本年段实际情况来落实我们的日常工作,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质量。

三、工作方法与措施

1、抓德育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及文明习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

3、结合政教处,开展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把学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4、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学生无故旷课两节,及时家访,旷课两节以上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做好家访记录。

5、抓常规教育

配合教务处做好日常常规检查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6、加强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定出每周备课内容及各时间段,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语文组每周一第三节,数学每周二第二节,英语每周三第三节,政治组每周四第三节,历史组每周四第四节,地理组每周五第三节,生物每周五第四节,由正负片段长点名检查。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整顿班风,召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仪容仪表规范〉〉等主题班会。

2、动员未注册学生返校

3、教师节

4、规范月活动

5、考风考纪教育

十月份

1、国庆晚会

2、月考

3、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4、家访

5、观看片,写好观后感

6、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十一月份

1、半期考试

2、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3、学生座谈会

4、半期家访工作

5、开展“一帮一”活动

十二月份

1、召开全段学生大会

2、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3、第二月考

4、元旦晚会

一、二月份

1、月考质量分析会

2、加强特殊生辅导工作

3、仪容仪表检查

4、各项活动检查,总结、落实工作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3

一、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演化的科学,它以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为研究对象,对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史分布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对确定地层的形成时代,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寻找沉积矿产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地质问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它以地层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下面三大方面:

(一)沉积发育史

地史学要研究地层沉积的过程和顺序,也就是要弄清楚地壳中的岩石,哪些是先形成的,哪些是后形成的,哪些是同时形成的,恢复岩石形成的历史。根据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沉积物按沉积的先后,上下有序:先形成的埋藏在下面,后形成的覆盖在上面,一层接着一层。据此,地质学家总结出:岩层在未发生倒转之前,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即下伏岩层较上覆岩层老。这一简单实用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但是,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确定岩层形成的具体时代,也不能解决不同地区地层的对比问题。古生物化石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进化原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因而,不同时代就生活着不同的生物,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就含有不同的化石。年代越老的地层,所含化石的构造越简单,越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越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化石构造越复杂,越高级,和现代生物越相似。因此,同一地区不同层位所含化石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则属于同一时代,这就是生物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形成时代,研究地层形成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史学也要研究地层沉积的环境,也就是要弄清楚地壳中的岩石,哪些是在大陆中沉积的,哪些是在海洋中沉积的,沉积时受到哪些地形、气候的影响。根据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化石和岩性能确定岩石的沉积环境。例如:某地层为深灰色石灰岩,含大量海生底栖动物化石,这套地层应是在浅海中沉积的;另一套地层为紫红色砂泥岩,含淡水双壳类化石和少量植物化石,这套地层则是在较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条件下的大陆环境中形成的。应用这种分析方法,可弄清地层的形成环境,确定各地史时期的海陆分布范围和古气候状况,重建当时的自然地理面貌。

(二)生物演化史

地史学要研究生物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发生、演化、迁移、绝灭等现象及其原因。即从地壳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的演化史。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地史学与古生物学的侧重点不同,地史学强调生物出现、绝灭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关系。故地史学在研究生物演化史时,具有严格的时间、空间概念。

(三)构造运动史

研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分析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推断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地壳的构造发展史。

通过生物演化史、沉积发育史和构造运动史的研究,最终弄清地壳的演化史。这就是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二、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的关系及其分科

(一)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的关系

地质工作中,要确定岩层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就必须用到古生物化石;要分析地层剖面的沉积发育史,也必须用到古生物化石;要弄清地史中生物的出现、绝灭和演化规律,就必须充分了解古生物各门类的

转贴于

分类、构造、生态等。可见,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是地质学中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支学科,古生物学是为地史学服务的。

(二)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的分科

古生物学分为古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又分为无脊椎古动物学和脊椎古动物学。近几十年来,为了获得更多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寻找石油和煤炭,必须进行地质钻探,在有限的岩心标本中,要得知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环境,就需对形体微小的古生物门类或古生物体某些微小部分进行研究。因而,形成了古生物学的另一分科——微体古生物学。它包括微古动物学如有孔虫、介形虫、牙形刺等;微古植物学,如孢子、花粉,微藻等。此外,还有研究古生物与古环境关系的古生态学,研究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痕迹的古遗迹学。现代海洋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人史密斯(w.smith)及法国的居维叶(g.cuvier)建立了生物地层学,使地史学从一般地质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分支学科。但在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偏重于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没有离开地层学的范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地史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下列一些分科。

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形成过程及沉积顺序,根据化石确定岩层的相对年龄,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这是早期地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沉积岩相学:根据化石类型,埋藏情况,古生态和沉积物的特征,来重建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沉积环境。

古地理学:根据各个地区古生物的生活环境,沉积物的性质及分布范围,分析各时代自然地理面貌和气候变化,确定出海陆分界线并绘出古地理图。

大地构造学: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壳运动的性质和规模,岩浆活动的特点,来划分地壳各个部分的演化类型及演化范围,以确定其构造性质及大地构造分区。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历史中最新阶段演变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对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和研究农业地质较重要。

岩浆活动史:研究地史中各种岩浆活动的先后顺序,岩浆岩的产状及形成时代。

从上述各分支学科可以看出,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

三、研究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目的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4

1 最佳技术集成

1.1 营造果园通风透光环境

(1)行间有1.5米作业通道,树行有可能交接的果园,可通过疏缩行间枝或隔行间伐的办法,使行间射影角小于49°;每天,保证树冠下的果实有3个小时的直射光。

(2)株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如果连成树墙,交接率以不超过10%为宜。

(3)单株树冠应改郁闭型为通透型,亩枝量控制在6万~8万条,树高保持3.5米以下,尽可能呈开心形。树冠内膛不存在寄生区,注意控制全树大枝数量(小冠疏层形主枝4~5个,小冠开心形2~4个,自由纺锤形10~15个小主枝,细长纺锤形15~20个侧生枝,松塔形23~25个各类枝型,高纺锤形25~35个枝组)。不论何种树形都应留够枝间距:骨干枝间距1米以上,大枝组间距60厘米以上,中枝组40厘米以上,小枝组20厘米以上,可保证果果见光,着色正常,并能减少枝叶磨果。

1.2 改变修剪手法

(1)改截、缩为主变疏放为主。 截缩过多,会刺激抽生旺梢,恶化光照,加重果实缺钙,同时,增加用工,提高成本。疏、放可缓和树势,增加成花数量,改善内膛光照,修剪工效可提高2~4倍。

(2)拉枝开角。用剪子开张角度已基本不用(里芽外蹬,背后枝换头等),而改为用绳子、支棍、装土塑料袋等开张角度,直立强旺枝需拉到90°~120°,个别也可拉向朝地生长。尽量用绳子代替剪子。

(3)用PBO取代环剥或扭梢。 环剥只是幼树上临时用的保花手术,不宜在结果树上连年使用。连年环剥易造成树势衰弱,枝干病害、烂根病加重,果实质量不高。为了促花,建议用PBO(旺树200倍、中庸树300倍、弱树400倍,或碧护6克/亩,尤其弱树,可节省手术用工3~4个。

1.3 培肥地力

(1)以叶分析数据为主,提出施肥方案。在6—7月份,用对角线或5点取样法,每株树取东西南北中5个部位,各5张正常叶,阴干,分析营养成分,与标准样对照,提出施肥建议(适当参考土壤测定数据)。

(2)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1.5%以上,不足者每年补充相当量的有机肥,以秋施基肥方式为主,施入根系大量分布层。目前提倡增施有机无机生物肥,如“龙飞大三元”无机有机生物肥(分别用缓释剂包衣成黑、白颗粒),蒙顶底肥,丰润原生物肥,盈丰家园生物肥,其中生物有益菌数量在0.2亿~2亿个/克,可促进有机质分解,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并刺激根系发育,强壮树体,丰产优质。一般施用量400~750千克/亩。

(3)多种途径补肥。多数苹果园施肥量少,树体贮藏营养不足,影响开花、坐果,容易受晚霜危害。所以,在基肥不足时应多途径补肥:

①枝干涂肥。近年在山西运城,辽宁辽西、辽南,河南,陕西渭北等地区兴起枝干涂肥热,在树干自地面20厘米处向上涂80厘米左右的蒙力28或氨基酸肥,果农反映较好,叶浓绿,果大质佳,丰产稳产。时期在萌芽后,花期,花芽分化期,用量每亩10千克。

②根外追肥。根据树体需要,花期喷硼,幼果期喷钙,生长后半期喷磷钾肥等,一般结合打药进行。

③根注。用液体施肥枪,将蒙力28加水100倍,注入根系分布区,深度20厘米左右,每亩用量20千克蒙力28。

1.4 改善土壤管理制度

废弃清耕制,提倡生草制或覆盖制(秸秆、杂草或覆膜、或砂石),一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二是可稳定水、肥、气、热、微生物五大因素,维持果园自我良性循环。在年雨量500~600毫米地区,果园行、株间可行生草(自然或人工)制,每年刈割3~4次,留茬高度在7~8厘米,在雨前,可给草施化肥,以无机换有机,草长越盛越好,刈割次数多,产草量高,有利于沃土壮根。在作物秸秆丰富地区,也可在树盘,树带或全园覆草,厚度20厘米,可增加有机质含量,并能保湿保温,防冲刷,节省除草用工等,由于水分温度状况稳定,树势也壮,有利于丰产优质。在干旱果园,尤其西北黄土高原,靠自然雨水养园,近年树带覆盖膜或砂石,也有壮树丰产效果。

1.5 调控水分供应

在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或雨量不均的果区,应增加灌溉设施,为了节水,应建立滴灌和微喷系统。在需水临界期和果实膨大期保证水分供应。在干旱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果区,采用集雨窖、树行起垄覆膜也有保水提墒的效果。在特别干旱时,为防止果实萎蔫和树叶脱落,应采用树上挂注水袋,树盘安放2~3个渗水桶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

1.6 调控树势

为生产优质精品果,必须有壮而不旺的树势,旺树和弱树的果小、产量低,品质差。故此,应用综合措施将树势调控到中庸健壮状态。办法是:

(1)通过修剪措施调节。旺树轻剪、长放、多留枝、多留花芽多结果,以缓和树势;弱树适当重剪,少留花芽,少结果,以增强树势。

(2)通过肥水调控。旺树控氮,以氮稍不足为最好。注意控水,尤其成花期,尽可能造成相对干旱的条件,以缓势成花。弱树则相反,增施氮肥,加大前期肥水供应,促进春梢生长。

(3)通过生长调节剂调节。旺树在成花期和秋梢生长期分别喷布华叶牌PBO 200倍液,以抑制旺长,促进成花,增加养分积累;弱树喷PBO 400倍液或亩喷6克碧护(强壮剂)均可复壮树势,增产优质。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5

摘 要:睡眠是一种自然功能,我们通过睡眠完成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过程。然而,失眠或其他形式的睡眠障碍在现代社会呈现持续存在并上升趋势。对睡眠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睡眠障碍不仅因生物学因素产生,而且也由文化差异导致。本文对国内外睡眠障碍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作简单介绍与评价。

关键词:睡眠,睡眠障碍,文化因素,综述

引言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帮助恢复健康,大部分人每夜都需要7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睡眠才能最好地恢复体能。正如莎士比亚借麦克白之口所说:“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宴上主要的营养。”

然而睡眠总是被忽视,在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昼为夜”。这样的结果便是――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病,除了那些做“睡眠生意”的人,没有谁是赢家。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10% ~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高发病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

睡眠障碍概述

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在睡眠期发生了怎样的特殊生物化学变化以解释其恢复健康的功能,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睡眠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图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睡眠的生理过程正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过程,通常每晚个体都要经过3-4次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正是在正中交替过程中,人类完成了生命中最神奇的变化。

关于睡眠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一种认为睡眠是由于从脑干上升到大脑皮质的醒觉冲动受抑制而引起的,认为由于外来刺激被隔断,不能使大脑皮质保持醒觉的兴奋状态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睡眠是一种被动存在;另一种认为睡眠是由某一特定部位所发生的特殊性中枢抑制作用产生的,这个特定部位就是所谓的“睡眠中枢”,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抑制现象。还有学者认为,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开启通向诱导区(中缝核、孤束核)和觉醒诱导区(如蓝斑头部),并通过上行激活或抑制系统利用特殊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或异化,从而产生睡眠或觉醒。

沈晓明在《发育和行为儿科学》一书中指出,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在DSM诊断系统中,所有那些引起明显的个体苦恼情绪或致个体的社会、职业等角色功能受损的极为严重和频发的睡眠问题被归类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大多数学者对睡眠障碍的概念都定义为: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各种障碍。

最早有关睡眠障碍最突出的研究是Economo关于“昏睡病”观察的记录和巴甫洛夫在条件反射实验期间观察到的狗陷入深睡的现象。1880年,Gelineau首次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是第一个描述这一综合征的人,1916年Henneberg也使用“猝倒症”命名了那些发作性睡病症状中的情感性肌无力患者。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开始对发作性睡病进行探索和研究,Vogel首次正式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睡眠始发的REM现象。1965年Fishgold出版了《夜间正常睡眠与病理性睡眠》,开始了临床工作者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Manaceine在1894年对狗完全睡眠剥夺的研究,与Patrick和Gilbert在1896年首次对人睡眠剥夺的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睡眠剥夺对于多项心理生理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睡眠障碍的分类

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联合会颁布了《睡眠和醒觉障碍诊断和分类》(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and Arousal Disorder,DCSAD)是国际上第一个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它将睡眠障碍分为四大类: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称为典型的失眠症(insomnia)、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这种分类方法是以失眠症状为基础的,使用起来较为容易。但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某些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监测标准未被包括在内。而且,“周期性腿动”既可导致睡眠障碍又是过度嗜睡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造成临床分类的混乱。

1997年,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制定了《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以及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分手册》。ICSD将睡眠疾患分为三大类:睡眠障碍(dyssomnia)、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继发性睡眠障碍(secondary 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按病因学再进一步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和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三型。内源性失眠是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性失眠,外源性是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是由于睡眠调节障碍所致。睡眠行为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通常情况下,睡眠行为异常不会导致严重失眠。继发性睡眠障碍多与精神、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ICSD包括84种睡眠疾患,其中43种疾患可导致失眠,主要是指睡眠障碍和继发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病因及诊断

睡眠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原因、生物易感性等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这些易感条件会和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2.心理社会因素

对导致睡眠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睡眠期待:失眠者对其睡眠需要的时间期望不现实,如“我需要睡整整8小时”,或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如“如果我只睡5小时,我就不能思考,不能工作”。

(2)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主张婴儿独床独睡,而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则有所不同,如东方,孩子在头几年与妈妈同房间,有时则同床而眠。他们认为不能对孩子的哭喊充耳不闻。而美国大多数儿科医生建议父母忽视婴儿夜间的哭喊。文化规则可对睡眠产生负性影响,美国就是这样,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则导致压力,最终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3)内心冲突:很多患者在出现失眠之前的睡眠就处于正常人的边缘状态,比如有些由浅睡眠者发展而来。那些在正常人群中可能自然发生的、偶见的夜间睡眠较差现象,对于失眠患者,则可能强化其习得性阻睡联想(learned sleep-preventing associations),并使得这种习得性阻睡联想不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失。

(4)不良睡眠习惯:Adan及同事的研究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孩子常常在父母在场时睡得很好。父母在场成为孩子睡眠正常的强化物,一旦这种强化物没有出现,孩子就容易出现失眠。而且如果这个孩子脾气相当坏,父母就更有可能为了照料入睡困难的孩子而出现在孩子的身边。

(5)错误的认知:许多患者对夜间失眠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当经过一段时间仍不能入睡时,患者的情绪会变得焦虑,并伴随相应的负性认知活动,如对睡眠绝望和自责等,这些负性的思维活动会进一步提高其焦虑水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应激与环境因素

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因素。诸如考试、预知的重大事件发生前等急性应激事件往往会在短期内干扰我们的睡眠。临近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往往多少会出现一些入睡困难或整晚无法入睡。Gross和Borkovec(1982)进行了一项研究,睡眠好的实验者被告知第二天必须进行一次演讲,结果发现实验者的入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急性应激所致的睡眠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环节睡眠失调。除非那些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失眠患者才会觉得有必要去看医生。生活方式等长期的应急事件也会干扰睡眠,如退休或缺乏有规律的活动会导致日间睡眠过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睡眠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会逐渐提高。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温度异常等改变均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喝茶、吸烟、喝咖啡、看恐怖电影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规律,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工作、“三班倒”等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睡眠障碍的诊断

1.诊断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所提供的病史,其次需要借助客观检查方法。目前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多导睡眠图(PSG),它综合了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眼动图(EOG)、肌电图(EMG)和呼吸描记器等多种生理检测仪,可收集睡眠中的各种生理变化。有研究表明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和PSG相应指标间的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信息和记忆加工过程,从而使睡眠与觉醒的区分显得模糊不清而出现主客观不相符。肢体活动电图(actigraph)是记录睡眠时手臂移动的次数,将其转入电脑中,以确定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FNE(第一晚效应)的影响。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夜帽和微动敏感床垫等。

2.诊断标准

目前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各有不同,但主要以DSM-IV和ICD-10为主,下面的表3是对两者简要的对照:

睡眠障碍的治疗

对睡眠障碍治疗的研究集中在针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上。目前常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苯丙胺、哌甲酯、莫达非尼、氟西汀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法,辩证施治的中医理念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是否可以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手术与物理治疗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学者Kuhlo的气管切开术,开创外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先河。1981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ulli.van首先报到了使用CPAP(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结果,之后进入利用电子设备治疗的新时代。美国最大两家CPAP呼吸机制造商年销售额可以高达4.56亿美元。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认知治疗能帮助患者重建功能失调的信念和态度,有助于逐步减少睡眠用药,达到完全康复。大部分学者也都肯定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关键是要选择适合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等仍是谜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effrey S. Nevid, Spencer A. Rathus, Beverly Greene 著,吉峰,杨丽,卢国华等译.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A・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赫罗尔德,费策著,强朝晖译.睡商 : 清醒的头脑来自健康的睡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生物半期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青稞;新品种;特征特性;良种繁育;地膜栽培技术;甘藏区

中图分类号 S5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037-01

1 甘藏区青稞新品种特征特性

1.1 甘青2号

甘青2号为春性品种,生育期111~117 d;幼苗直立,叶片深绿,叶耳白色,株型紧凑,株高86~114 cm。穗脖弯垂,穗长6.9~9.4 cm,穗粒数44~52粒。籽粒黄色,椭圆形,角质,千粒重42.1~48.8 g,含粗蛋白11.2%、赖氨酸0.49%、淀粉65.26%;抗倒伏性强,耐寒耐旱,落黄好,单株分蘖0.75个,分蘖成穗率70%,在1995—2002年的生产示范中,产量为3 465.0~5 545.5 kg/hm2,较康青3号增产8.9%~23.7%,较肚里黄增产13.4%~33.6%,适宜在海拔2 400~3 200 m的高寒阴湿区推广种植[1]。

1.2 康青3号

康青3号俗称白青稞,为春性品种,生育期108~125 d,属中熟类型,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叶耳紫色。株高88.5~121.0 cm,茎杆粗,坚韧,抗倒伏。全抽穗,穗脖弯重,穗长四棱,长芒有齿、窄护颖,穗长6.6 cm,小穗密度中等。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4.6~48.2 g,籽粒黄色,椭圆形,饱满、硬质,含粗蛋白10.36%、淀粉67.25%、赖氨酸0.51%,较抗条纹病、抗旱性好。一般产量2 925.0~5 647.5 kg/hm2。适宜在海拔2 400~3 000 m的青稞种植区推广种植。

1.3 肚里黄

肚里黄又名锉青稞,为春性中熟类型品种,生育期110~125 d。其穗下节短,仅18~25 cm,旗叶鞘包裹着直到成熟,故名肚里黄。幼苗直立、叶绿色,旗叶耳微红色。株高90 cm左右,株型紧凑。茎杆黄色,粗细中等,蜡粉多,弹性较强。穗不抽出(半抽穗),穗长方形,黄色,大小均匀,长约5 cm,穗脖和穗长相直立,小穗着生密度疏。长芒、有锯齿、黄色。外颖脉紫色、窄护颖。穗粒数35~42粒。千粒重40~45 g。籽粒淡蓝色,椭圆形,大小均匀,饱满硬质。籽粒含粗蛋白12.4%、赖氨酸0.48%、淀粉61.03%;抗寒力强,较抗倒伏。喜水肥、耐阴湿。中感条纹病,麦鞘毛眼水蝇危害较重,一般产量为3 000~3 750 kg/hm2,适宜在迭部县海拔2 400~3 200 m的高寒阴湿地区种植[2]。

2 良种繁育技术

2.1 良种繁育

良种繁育种子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灌排水方便、向阳、栽培管理条件好的地块。技术要求比一般大田水平高,适当增施磷、钾肥,株行距要比大田小,以便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管理要精耕细作,严格去杂去劣,收获时要单收单打,最好比同作物的其他田块先收先打,并要单独贮藏,严防混杂变质。种子田的面积应根据翌年该作物播种面积、播种量、繁殖系数和贮备种子的数量而确定。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种子田面积(hm2)=播种面积(hm2)×公顷播量/种子田公顷产量。

2.2 良种提纯复壮

品种混杂是指一个优良品种杂乱,本品种固有的特征、特性不一致,失去了一个品种的本来面貌。退化是指一个优良品种的优良经济性状逐渐变坏,产量下降,生命力衰退,抗逆性降低,产生了不符合要求的变异。混杂退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生变异;二是生物学混杂;三是机械混杂,即在播种、收获、脱粒、运输、贮藏等过程中,种子发生了人为的混杂,将不同品种的种子混在一起。品种的提纯复壮也叫选优更新,就是对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已经有些混杂退化,采取去杂选优,选出具有原品种优良性状的植株进行单株繁殖,繁殖出纯度高、质量好、具有原品种性能的种子。其是克服生产上用种的混杂退化,提高良种种性,延长良种使用年限,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是良种繁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经常实施[3]。

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青稞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大幅度提高青稞产量的新技术,采用机械穴播,需种子195 kg/hm2左右,比露地栽培青稞常规播种量减少150 kg/hm2左右,具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养分分解作用,并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4]。

3.1 播前准备

播前要求精细整地,做到地平、土绵,上松下实;采用平衡施肥,施足底肥,施农家肥30 t/hm2以上、磷酸二铵112.5 kg/hm2、尿素150 kg/hm2或碳铵210 kg/hm2(氮磷比为1.0∶0.8)。青稞品种选择茎秆粗壮、大穗、抗病丰产的甘青2号、康青3号等优良品种。在播前可将种子曝晒1~2 d,或采用温汤浸种,杀灭种子上的病菌;防治青稞黑穗病,可用化学农药福美双或粉锈宁0.2 kg拌种子50 kg,然后堆闷10 h左右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或40%甲基异柳磷,对水5 kg,拌种子50 kg,堆闷2~3 h后播种。

3.2 播种及播后管理

采用机械穴播,用厚0.006~0.008 mm、宽1.4 m的薄膜67.5~75.0 kg/hm2,要求膜面平整,紧贴地面,膜边压土一定要压好压实,每隔1.5~2.0 m在膜上压1条土带,以防大风揭膜。播种行距20 cm,株距10 cm,每穴播8~11粒,播量为

(下转第41页)

(上接第37页)

195 kg/hm2。播种时应匀速慢行,播种行要直,每行开始要开沟压好膜头,避免穴孔和膜孔错位,同时随时检查种盒和种穴种子数量,以确保播量适宜。地膜穴播青稞田间管理应注意护膜、掏苗、拔除行间杂草。播种后要注意防止地膜被大风刮破和掀起,应及时用土压好破孔。穴苗若有错位,将苗叶压于膜下,应及时掏苗,以保证苗齐苗壮。

3.3 病虫草害防治

迭部县青稞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和金针虫,防治上,用甲拌磷颗粒剂75 kg/hm2或甲基异柳磷15 kg/hm2混入农家肥后翻耕入农田,也可以用砂土混合后撒入播种沟内。粘虫在3龄以前防治效果最佳,应及时准确掌握防治的有利时机,用80%敌敌畏乳油750 g/hm2对水750 kg喷雾;或用50%辛硫磷乳油750 g/hm2对水1 500 kg喷雾,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750 g/hm2对水1 500 kg喷雾;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450 g/hm2对水225 kg喷雾防治。对双子叶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用72% 2,4-D丁酯乳油825~1 125 mL/hm2对水300 kg在青稞四至五叶期喷施;以野燕麦危害为的田块,用40%的燕麦畏乳油2.625~3.000 L/hm2,对水750 kg或混细沙土375~450 kg,播前均匀喷雾或撒施于地表,立即进行浅耕耙耱混入土中,深8~10 cm。野燕麦和阔叶杂草混合危害时,在野燕麦二叶半期至拔节前期用燕麦枯水剂3.00~3.75 L/hm2或燕麦枯60%有可溶性粉剂1.80~2.25 kg/hm2+72%的2,4-D丁酯675~750 mL/hm2,对水450 kg喷雾。

3.4 收割后管理

地膜青稞收割后土壤较湿润,要及时清除废膜,以减少土壤污染,并及时翻耕灭茬,防止土壤板结。

4 参考文献

[1] 旦知吉,刘梅金,郭建炜,等.5个青稞品种在甘南州引种试验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12(2):29-30.

[2] 马其彪,聂战声,李云.高寒山区青稞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2(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