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单元设计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56
Course Unit Design Based on Systematic Working Process
――Take "Coating Pencil Hardness Measurement" as an example
LIN Shule, LIU Ying, YE Zhijun
Abstra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film pencil hardness measurement" as an example to try to systematize the work process concept for the design of teaching uni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vidual modular assessment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mastery track and analyz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described herein allows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film pencil hardness measurement. This unit is expected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ideas procedural skill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mote.
Key words systematic working process; course unit design; module teaching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①②目前,这一理论主要运用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整体设计两方面,其课程教学单元根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大步骤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设计。③④⑤⑥如众所周知,整体设计是课程的宏观设计、顶层设计,是单元设计的总领和高度概括;单元设计是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设计,是整体设计的细化,是能否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中的重要保证。⑦
本文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并用模块化理念创设学习情境,将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单元教学目的,尝试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用于教学单元设计。此外,本文在单元设计过程中引入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并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跟踪分析。
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内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灵活性和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开发的,是有序化和整体化的统一。⑧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理解,它是指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包含工作任务的所有具体工作步骤;从课程教学组织的角度理解,它是指完整的工作策略过程。⑨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要四大步骤:(1)分析典型工作任务;(2)归纳行动领域;(3)转化成学习领域;(4)设计学习情境。而课程内容的编排需要按照工作过程展开,.课程的载体需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要求并能传递或承载有效教育教学信息。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原理对“精细化工产品检测”课程中的一节知识《涂膜铅笔硬度测定》进行教学单元设计。
2 本单元的工作过程分析
本课题组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参考张军科等⑩研究成果对“精细化工产品检测”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涂膜铅笔硬度测定》仅是“精细化工产品检测”这门课中“涂料检测与分析”这一章中的一小节内容。由于铅笔硬度的测定是有序的、整体的过程,因此本课题组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根据铅笔硬度测试过程的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见图1。
3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
根据图1的结果,本课题组对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融合“教、学、做、评”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各模块的考核后再进行综合考核,锻炼学生独立进行涂膜铅笔硬度测定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见表2。
4 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检验
本单元的学习效果主要根据综合考核和回顾性考核两方面组成。综合考核主要考查了学生在本堂课上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回顾性考核可以考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
本课题组通过实践,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把课堂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融入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后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涂膜铅笔硬度测试的相关知识,操作也更规范,学生综合考核和回顾性考核成绩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本文所述课堂教学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在于本文所述教学过程通过模块化和单项考核避免学生“走神”而影响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做一体”教学过程中,老师现场显示一次完整的铅笔硬度测定过程需要15~20min,学生需要在这段时间内保持精神集中并记下10多个操作要领,才能在接下来“做”的时候少犯错误,才能让老师在“做”的过程较容易地指导每一位学生。而本文所述教学过程在每个模块中仅需要让学生保持2~5min的精神集中,记下不超过5个操作要领,而且通过了单项考核的学生在综合考核过程能规范操作,因此考核成绩大大提高。此外,本文所述教学过程遵循了分块记忆原理,Z每个模块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避免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零散的检测要领的尴尬。
5 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尝试在课程单元设计过程中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把涂膜铅笔硬度测定过程划分为若干模块并在模块中引入单项考核,通过单项考核、综合考核和回顾性考核跟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涂膜铅笔硬度测定。由于本文所述教学过程避免了传统“教学做一体”在老师完整演示操作过程后学生仅掌握少部分操作要领的尴尬,因此适用于以程序化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上。
注释
① 刘志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5.
②⑧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③ 何晓文,刘红,秦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业分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学院学报,2015.3.
④ 杜世凤,陈爱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5.2.
⑤ 徐微.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法律类课程改革与设计――以“民事诉讼实务”课程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9.20.
⑥ 黄君羡,李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⑦ 黎华,刘柳.如何进行高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视频编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45-02
《视频编辑》是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后期制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后期编辑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传统的《视频编辑》课程教学往往按照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和顺序教学,使课程内容变成了简单的Premiere或AE等相关软件操作,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我们对《视频编辑》进行了改革,通过对视频编辑岗位的调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以“视频编辑与制作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明确岗位技能,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任务,确定学习情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软件操作技能训练过渡到影视后期制作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对策划师、摄像师、编辑师等视频制作人员岗位能力的分析,遵循企业视频制作流程,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将《摄影与摄像》和《视频编辑》等课程进行整合,并补充了项目策划、脚本撰写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创意策划、脚本撰写、视频采集、编辑合成等岗位综合技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工学结合”,强调职业性、实践性、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体现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对视频制作岗位工作流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为:项目分析、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合成、渲染输出、交付客户。
根据视频制作的实际工作流程,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我们将《校园公益宣传片》制作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并根据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分为9个学习模块(见表1),在每个学习模块中提炼典型工作场景,教学内容的安排强调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实现螺旋式上升。在学期初,任课教师就会向学生下达《校园公益宣传片》的制作任务,他们自由组合为多个小组,宣传片的制作和课程教学进度同步,学期末每个组必须按时提交作品。
三、课程教学方法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所有的课程内容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每个教室配有投影仪,学生人手一台高配置电脑,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交叉进行,及时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操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评”四位一体。
2.项目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每个模块的学习都由项目驱动,包含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制作四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分析现有素材,进行人员与时间规划,制作步骤设计,直至实现提交作品。
3.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来源、层次比较多,既有文理科的差别,也有艺术生与非艺术生之分。其中一部分学生前期已经具备了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有所学习和了解,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内容较少。所以,根据此特殊性,在开课伊始,就向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每一类别的学习目标。
4.角色扮演
模拟企业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创意策划、文稿和分镜头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前期加工和后期合成全部由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最终制作一部完整的视频作品,真正做到学做结合,一专多能。
5.校企合作,企业教师进课堂
“校企合作”是“工作课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我们和山东新视觉数码培训基地、济南娃娃文化传媒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专家不仅全程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还会每学期进课堂为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每年暑假都有学生到该公司的影视制作基地进行实习,切身体验影视制作的工作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影视创作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个主题明确的视频短片,课程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和理论测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作品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上交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
学期末采用作品大赛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作品大赛要求每个组提交自己的原创校园公益宣传片,然后模拟项目竞标的形式,每个组阐述自己项目的创意策划、设计思路、制作流程及实现方式等,回答企业专家的提问,并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打分。
期末理论考试不采取期末统考的方式,便于教师控制。而是与Adobe认证相结合,学生全部参加 “Adobe 中国产品专家”认证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拿到Adobe的产品专家证书,并将该成绩做为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也为我们的双证书培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只有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才能在现阶段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孙春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42-0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与网络应用的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只是规模的扩大,表面的发展,忽略了高职院校实质性内涵的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然而,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关键阶段,只有彻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并分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的效果。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就课程体系而言,本文认为主要经历了四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见图1)。
(一)“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纵深发展,通常分为三段,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模式一直是高校的主流,然而,自1980年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校单独列出以来以后,为了使课程体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在“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1]。为了能对这一阶段改革前后进行对比,本文用图示予以说明(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改革后将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改革的趋势是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课程完全并列开来,有明显的分界,并没有将职业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仅仅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其整体导向实际上还是理论为主。故此,相对“纯理论课程体系”来说,本文将之命名为“理论课程体系”。
(二)“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此之前,高职教育实施的“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只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并没将实践课程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其课程教育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这个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就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此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集合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施的,体现一种专业知识面宽的局势,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我们称这部分为“宽基础”部分;“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学习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这主要体现教学中的“活”――“教学模块设置的活,学习模块选修的活”,然后针对相应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
(三)“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与基于学科知识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项目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新范式,是为了行动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此阶段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通过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因为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以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应该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并确定课程的顺序。整个过程我们图示如下(见图3)。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作过程是此阶段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是课程开发的导向,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全程参与职业活动为序展开。在教学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项目课程的开发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上手操作;但这种课程模式存在不足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以往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团队的观念更新等还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有时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将所有的课程都改为项目课程还难以实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教学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量资金投入等。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从而构建相应课程体系,可以说是从工作过程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单向过程,而并没能很好的并有效的施行工作过程及课程的双向研究,这就使得“项目课程”存在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这样问题,为此,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重视,该模式体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间的双向研究,如图4所示。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
总结本文所述四个变革历程,可以得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职业岗位的联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向研究到双向研究的过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按照综合情境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导出-学习领域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六步法)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一)综合情境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综合情境分析是通过调查研究对职业岗位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及社会分析的综合分析。而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都能做到先对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专业的课程进行开发;然而却缺少从更广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以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本文就认为不仅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企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予以综合分析。企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岗位职员需求、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及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到国家层面的分析,分析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行业发展需求、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通过实时的综合分析,开发的课程体系实时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最终还是要反馈到岗位的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所起的作用就是保证岗位分析的适时性,我们可以表示如图5所示。
(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的调研,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三)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最终编制出功能类似于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方案[4]。学习领域以培养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四)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前应对相应学习领域进行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故此,如何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真实要素就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核心。前文提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双向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促进与反馈的过程,即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境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学习情境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完成设计。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六个步骤的实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与“评”的结合、促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效果
通常的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对比如图6所示。
从图6我们可以得出,课程的开发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不仅强调理论(应知)与实践(应会)的结合,而且强调工作任务中的任务关联,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的关联与扩展,这些知识的关联与扩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以看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企业的岗位设置,引导企业进行岗位调整,从而重新知道课程体系的开发,体现教学与工作双向互动循环促进的过程。
迄今为止,国内高职院校通常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方法从注重理论的提升发展到不仅注重理论的提升而且还注重相关技能的提升。而工作过程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基于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技能、理论与价值观的加和,如图7所示,总体趋势还注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含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特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1-6.
[2]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4
为能结合中心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很好的配合中心领导启动进新业务,建立健全中心管理制度、全疆固体废物监管工作的制度、程序和规范;快速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建设项目的进程,特制定20xx年监管科科室工作计划,以确保科室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快速度、高效率、有条不紊地展开,成功完成中心领导交办的所有任务。
一、工作指导思想
监督管理科各项业务的开展必须坚持的哲学思想,遵循“抓主要矛盾”、“动态的看待和解决问题”、辩证地处理工作中遇到地困难和障碍。在新业务的开展上,既要借鉴和学习同行业(如内地固体废物管理业务的开展情况)的经验,又要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发展和创新,大事小事追求最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极力打造实力派业务科室,为树立固废中心良好形象做贡献。
二、工作实施原则
确立《新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为下半年工作重点,同时开展制度建立、业务学习、固废调研、工作程序等业务。坚持每项工作没有不重要,只有最重要的原则;在重点工作上投入更大精力的同时,不轻视其他工作的重要性。
三、工作内容和进度
(一)建立工作制度
1.制定新疆固体废物监管工作制度、办事程序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全疆固体调查方案、固体废物监督管理办法、固体废物违法排放查处和出发条例、疆内外危险废物转移的管理程序、固体废物污染纠纷处理办法等。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6月30日前
2.协助办公室建立中心内部主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中心职能、科室职责、职工考核管理办法、职工考勤制度、中心会议制度、车辆制度、固定资产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和培训制度、印章使用制度等。
主要负责人:
制度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4月26日(草拟稿)
(二)制定办事程序
1.制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制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办理程序、制定进口废物申报初审办理程序。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林
完成时间:20xx年7月15日前
2.制定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报告表的技术初审程序、制定重大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处置工作程序。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10月30日前
(三)开展业务学习
1.法律法规学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xx版)。
学习方式:自学+交流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5月1日前
2.固体废物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法律概念和范畴、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来源、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国内、国外)重点掌握焚烧技术工艺;电子垃圾、工业固废的概念。
学习方式:阅读书籍、结合工作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5月15日前
3.固体废物处置技术、政策,主要包括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人工水平防渗建设、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等。
学习方式:阅读书籍、网络查询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6月1日前
4.固体废物排放和处置标准,主要包括,《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关于执行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问题的通知》、《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时间自定)
(三)推进项目建设
经20xx年4月25日中心工作会议确定,《新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是本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室要配合中心领导积极推进该项目的进展,协调各相关部门(土地、工商、设计等)做好每项工作,充分估计日后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制定应对方案。
危废项目建设工作进程计划如下:
略
四、预期工作成果
(一)理顺全疆各地、州、市环保系统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建立完善的垂直管理体系。
(二)建立中心及科室各项制度建设和程序制定工作,并在20xx年底能使各项制度优化和完善。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一、电子商务课程介绍
《电子商务学》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可以使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企业和个人,系统地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和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各种以电子方式实现的商业贸易活动。
《电子商务学》是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启蒙及导入性课程。它把电子商务专业所要具备的经济、管理、技术和法律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以及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中的应用概况,给予提纲挈领的介绍,使学生从总体上对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知识体系和电子商务的国内外应用情况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今后分门别类详细学习各类、各门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涵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 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商务学课程设计
1. 课程的性质
《电子商务学》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课程,是做为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它是将学生从传统商务引向电子商务的桥梁,是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入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础概念框架,掌握各类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能够将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工作实践和网络化生活,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现代商务人才。同时通过本课程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广阔应用前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灵感,培养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兴趣。
2. 课程目标
在课程培养目标上,以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培养思路,以“有品位的电子商务职业人士、有思想的网络业务开拓者、有使命感的网络创业者”为核心目标,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网络推广与促销为平台、提升实践技能为宗旨,实施项目教学”,即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以网络推广与促销作为切入点整合课程内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想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在得意电子商务实验平台自主构建电子商务学习情境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通过营销职业岗位网上推广与促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把课程内容设计为3个学习情境、10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依据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序化。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教学要求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方法按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思路,要求实操模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并能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相衔接。每个教学单元都设有与理论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课堂实操项目,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熟练程度。每项实操内容都分基本操作任务和附加任务,附加任务满足较高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实操项目尽可能借助互联网上真实的商务环境和资源完成,引导学生将课堂实操任务延续到课外,提高实践能力。
(1)构建主义教学过程。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情境创设:包括实操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建设,各类实训基地、实操教学平台、教学资源。
自主探索:采用行为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可以开展基于网络课程个别化自主学习、基于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性学习。
协作学习:实操过程使用角色模拟、小组分工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实操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习效果分析和课程成果等。
(2)多样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全真仿真教学 。大多学习性工作任务我们都采用了全真教学,如传统商务突破、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淘宝开店等。可对于B2C、B2B电子商务交易、客户关系管理等教学项目,实施全真教学难度很大,我们就进行仿真教学。根据来自企业的背景资料,构建虚拟项目,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基础知识;提出并思考一些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②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校内外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动态,进行自主式学习,开展在线交流。通过网上答疑,学生提出问题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所有问题和答案都在网上,以供其他同学参考学习。通过热点话题的网上讨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课程建设、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
③采用多媒体教学。教研室要求教师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5. 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试使用的是过程性考试方案。过程性考试方案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