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细化设计论文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1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表现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造型丰富多彩:亭台楼阁、殿堂榭舫、廊轩厅斋,并且各代建筑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宫殿之古朴威严、隋唐宫殿之华丽恢弘、明清宫殿之宏大壮美。在园林建筑之中,亭台楼榭、山石花木、池沼溪流,皆因地制宜,可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其他如寺院的肃穆庄严,清远宁静,沉定人心;民宅的古朴亲切,生活气息浓厚等。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在虚拟世界中开荒拓土,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多数国产网游中,对游戏建筑的造型设计,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进行创作,即便个别游戏为了游戏风格的统一加以夸张,但其背后的传统风格依然显而易见。在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的场景设计中,亭台楼阁的造型设计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这种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直接转化让游戏场景更给人真实感。它的模型制作精良并结合中国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如亭子横梁上的太极图,配合木质对联的装饰,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这种对文化元素的汲取、解构、整合也是很多游戏场景设计的惯用手段,用来增加画面美感;大殿朱红色柱子配合鎏金的龙纹装饰,皇家气派尽显无疑。之所以对“门”大加修饰,因为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变中,门变得越来越厚重庄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建筑体现出的威严与温馨、辟邪与祈福、驱恶与迎祥、高尚与正直、血腥与祥瑞,所有这些都是借助“门”这个独特的载体,糅合、统一、发扬并展示出来的。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元素,维系了游戏基础世界观的架构,符合了人们传统的理念,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达到了商业性、社会性与艺术性和谐共融的效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也极具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民族性也被运用在网游设计中。在网游《梦幻西游》中,Q版的游戏风格难掩徽派建筑的神韵:高墙翘角、黑瓦白墙。在《天下3》中,九黎这一关卡的建筑造型独具民族特色: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建筑的底层,整体造型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种穿斗式的造型便是设计师借鉴了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造型设计而成的(图2右)。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徽派建筑还是民族建筑文化,对游戏艺术创作尤其是场景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体现

欧美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造型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这源于欧美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多样:罗马式、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种种鲜明的造型特点也是游戏师最佳的灵感与取材来源。在游戏设计中市井文化同样不能忽略。在诸多欧美网游的建筑中,比如小酒馆、铁匠铺、民房都是根据欧美传统建筑石木搭砌的特点来设计的。玩家对于游戏世界观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对任何一款网游都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二、游戏景观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宫殿、园林对游戏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北方以恢弘大气的宫殿群落闻名,南方以山明水秀的江南园林著称,二者也成为游戏设计师的设计源泉。中国宫殿建筑斗拱硕大,金黄琉璃瓦铺顶,配有绚丽的彩画粱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在国产网游中,宫殿造型的场景可以提升游戏自身的文化品位,需要设计师加以艺术化的创新。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这种建筑文化恰恰为游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场景。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网游自然景观设计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画在技法上也深深影响了网络游戏在自然风景上的构图设计。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这样可以让画面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位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表现壮美景观的磅礴气势。

三、结语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路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对于形成内部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就会重视创新、尊重人才、赢得客户,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缺乏优秀文化的企业,就会像一个没有创业激情的人,终将为市场所淘汰。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模式,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质视觉层、行为制度层和核心层。

(一)物质文化

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内部形象建设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产生影响,从而体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外部形象建设包括对企业的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以及营业环境的设计,从而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二)制度文化

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如行为、公关、服务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渗透于企业一般管理制度中的企业文化核心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文化的相关制度,如企业的行为准则、员工着装规定以及企业利益维护制度等内容,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核心价值观

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所有活动应遵循的准则,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强调精神文化建设能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局限于文化的表面形式,而应当将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深层的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要建立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把表层的企业文化与深层的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一)提高思想认识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市场危机时不被击倒,才能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既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一头抓住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另一头抓住了发展社会先进文化这个枢纽,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一个企业若没有灵魂,就不会有竞争力。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因此,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功必备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作风和企业形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为企业建设一套成功的价值观,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所鼓励的,什么是企业所反对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如何提高企业对社会的价值。一个企业的行为取向也是由企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凝聚着企业决策层和全体员工的思想理念,从而使大家的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三)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和“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时代,企业更加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信誉、形象的集中体现。品牌价值的核心是信誉,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信誉的管理。企业应当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才能使企业品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如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长期坚持“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诚信经营理念,才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永不褪色。而前几年中药毒胶囊事件的屡屡曝光,让我们看到品牌的建设如果没有诚信经营为基础,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发展多块、品牌价值多高,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企业只有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文化氛围,员工队伍才能成为充满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工作团队。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要依靠企业领导,更要依靠广大职工。作为企业文化灵魂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主要是职工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职工群众共同创造的企业历史,离开了职工火热的生产经营实践,就无法形成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人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首先,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人。对内,是为职工;对外,是为消费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五)强化领导的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管理建议

1前言

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其中,人的竞争居于核心地位。而对体制尚未健全,金融创新能力相对滞后,无人才优势的农村信用社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研究挖掘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化要求的高素质合作金融队伍,是关乎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的意义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就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全体干部职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优化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使其转化为经营活动的巨大力量。因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

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员工只能满足传统业务的经营,缺乏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够担当改革和发展重任的核心人才。因此,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的当务之急。

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信用社面临着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挑战。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独家提供信贷服务,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用社只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在金融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3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和管理落后,整体队伍素质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更远。

3.1农信社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人员需求量相应增加,系统内招工、近亲繁殖以及非金融专业入社成为基层农村信用社人员来源的主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老化,应变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在“大才小用,小才大用,庸才重用”的用人不公现象。

3.2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大量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的人才资源,而中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造成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3.3农信社人才资源管理落后

由于创新意识不强,导致人才资源管理缺乏活力。特别是终身制现象普遍存在,冗员较多,人浮于事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劳动市场僵化、择业机会不平等,致使人才资源浪费严重,限制了劳动者潜能发挥,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提高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开发人力资源是农信社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紧紧抓住“用才”、“聚才”和“育才”三个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农村信用社逐步过度到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人力保证。

4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管理策略

4.1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农村信用社的人才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的人员素质。对什么是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应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信合员工应当认识对金融业这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最大的财富既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现有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将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门户之见,拓宽选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树立选人的新眼光,用人的新观念,看人的新视角。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从原有的学历教育、单纯的技能培训等旧方式的束缚中争脱出来,积极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倡导学习型文化,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学习型团队。

4.2加快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移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智力引进。把智力引进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不拘一格面向社会引进人才,逐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员所受的专业教育较多,知识新、观念新、有活力,势必给信用社带来新的生机。农村信用社应对他们委以重任,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信用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员工退出。采取有情操作的方式,推行员工退出机制,鼓励员工自谋职业。信用社根据统一的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员工与信用社签订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后,与信用社脱离劳动关系。

4.3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人员规模大、冗员多,整体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队伍调整和系统培训的办法,一方面淘汰一批素质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冗员,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人员增量的调节来改善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信用社系统主体队伍已经形成,必须立足实际,靠系统性的培训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银行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金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充电”和“补课”。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经济社会;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规划

当前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关于如何理解城镇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城镇体系规划等若干概念问题。

我们所说的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所谓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或―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就政府行为而言,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表现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部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但是,这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转变职能、建立整体观念和强调协调。

首先,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第二,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第三,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第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第四,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再次,要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对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陛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同时注意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第五,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雾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第六,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5

一、首先研究大跨度桥梁的范围界定

顾名思义,跨度较大的桥梁即为大跨度桥梁;目前《桥规》规定:单跨跨径大于40米的为大桥,一般认为单跨跨径大于100米的桥梁即为大跨度桥梁。大跨度桥梁不仅是技术范畴的概念,也是历史发展的概念,如1970年代,跨度大于50米即为大跨度桥梁。在结构形式上主要有斜拉桥(适用跨径200~1000m),悬索桥(曾经是600m以上跨径的唯一结构形式),其它组合体系桥梁等。

大桥主要是指规模大(长桥)、跨度大两种情况,因此大桥不一定是大跨度桥。

二、大跨度桥梁的发展趋势

在建桥材料上,逐渐走向多样化、复合化、轻型化。结构形式上新结构新形势不断应用。结构理论上细化、系统完善和成熟,施工方法上无支架和大型化。应用领域上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建设管理上开始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三、大跨度桥梁精细化管理应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1)大跨度桥梁应用情况

从项目施工角度来说,大跨度桥梁精细化管理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投标管理、前期策划、组织管理、产品清单和责任矩阵、后台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分包管理、进度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财务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审计与监察、综合事务管理、收尾管理、作业层建设、项目文化建设、后评价、监督与检查等方面。

四 其次研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1)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落实到各管理者。其运行逻辑是设定目标和关键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工作方法与训练,最终形成工作机制。

(2)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①细化。②量化。③流程化。④标准化。⑤协同化⑥严格化。

(3)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效益的最大细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管理的最优化。实质上就是要改善项目的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等各个方面[18]。

(4)精细化管理模型体系

精细化管理下的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体系可分为流程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

五、精细化管理在我国大跨度桥梁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精细化管理在我国大跨度桥梁项目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有些已经应用到企业施工生产的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首先是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理念的冲突,其次是过度重视制度化而忽视人的作用。接着是过于强调财务管理,没有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和大跨度桥梁项目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大,很难实现标准化等问题。

六 基于关键过程域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及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现状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1)关键过程域分为组织过程和管理过程。组织过程分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技术储备,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管理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竣工与收尾阶段五个阶段。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分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扩展体系(PMBOK Guide Extension-Construction)。其中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含9个知识领域,即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集成管理。结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建设工程扩展体系,最后确定为以下12个项目知识管理体系: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信息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人员、项目团队文化、范围管理

(3)根据我国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现状,又可以增添分包商管理、工程文档管理、财务管理及索赔管理4个知识体系。

(4)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结合我国自身的建设流程、文化背景、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对国外的PM3模型进行改进,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①第一维度―成熟度等级

当前,许多PM3都使用了确定的改进过程等级,用以构造和表述模型内容。大型工程管理成熟度模型在综合CMM、OPM3等几种模型成熟度等级基础上,将成熟度划分为四个逐步上升的梯级,依次是初始级、提高级、成熟级、持续改进级。

②第二维度―大跨度桥梁项目生命期及阶段

本文主要从施工单位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进行相关分析,因此大跨度桥梁项目生命周期可分为投标准备阶段、投标阶段、实施阶段、运营与维护阶段

③第三维度―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域

根据国际 PM 和美国 PM 协会制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对其管理要素进行分类、精简调整,并结合我国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实践需要,将评价指标域设计为投标阶段、 施工管理(包含进度、成本、费用、管理等)、收尾管理五个方面。调整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与大跨度桥梁项目生命期阶段性大致保持一致,二是可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三是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各项管理指标进行评价。

(4)精细化管理下的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大跨度桥梁项目成熟度管理模型第三维度―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域,建立精细化管理下的大跨度桥梁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精细化管理综合评价为一级指标,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域为二级指标,然后根据各各评价指标域的范围,来确定三级指标。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后,对其进行评价指标的相关性,鉴别力分析,筛选出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精细化设计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五进台区;营销管理;营销精细化

五进台区是指以台区为单元将营销管理责任和指标进行分解,做到指标到人、责任到位,通过台区的线损管理、电费回收、计量管理、客户停电管理和优质服务等五项工作指标对台区责任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实现量化考核的目标,从而提升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实施五进台区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由于历史原因,电网企业存在网架薄弱、基础管理松散、员工责任心不强等管理短板,找出一条能符合电力营销工作特点的工作方法势在必行。只有将管理重心下移,责任延伸到每个员工,拓展到每个岗位,才能打牢企业发展的基础,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模式应势而生。

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我们选择最小管理单位——台区作为管理切入点,结合营销精细化管理工作重点,提出了“五进台区”管理,“五进台区”就是赋予新时期电力营销新内容,在台区精细化管理平台上干专业的事。

二、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模式

按照精在事前、细在过程、管在质量的管理理念,我们始终抓住基础管理、指标测算、硬件改造、考核兑现等四个关键环节,在细、精、实、严上做文章,深入推进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工作。

1.注重基础环节,突出一个细字

基础信息的录入工作量大、要求高。为了加快推广台区精细化软件应用,将软件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和图表总结成“一图四表”,即:台区低压接线图、低压线路明细表、台区信息表、低压集表箱明细表、低压客户明细表,及时下发各供电单位,有效地避免了现场登录和微机录入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2.注重指标环节,突出一个精字

工作量指标,按照不同台区、不同供电区域测算台区管理员的基本抄表户数;售电量、售电均价指标,按照近几年用电结构变化情况,结合电量增长点、萎缩点及现行电价测算确定;线损率指标,参照理论线损计算及实地测算,结合年度综合指标进行科学计算、合理下达。

3.注重改造环节,突出一个实字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改造资金,进一步明确了项目改造思路,将高损台区改造、计量项目改造、防窃电改造、标准台区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首先完成10kV开关、台区总表计量装置改造,满足线损四分考核要求;按照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优先安排三高两低(高电量、高电价、高线损、低电压、低可靠性)项目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注重改造质量以及效益对比分析,确保改造取得实效。

4.注重考核环节,突出一个严字

考核能否按月兑现是推动责任负责制工作常态运作的关键所在。为此,制定出台了《绩效考核细则》,与各供电所签订了《绩效考核责任书》,供电所实行月度工作计划制度和月度绩效考核制度。在“成绩论英雄,贡献定绩效”的促动下,极大地激发了全员的内在动力,做到了一线工作目标简洁明了、减压上任、直奔主题,推动管理创新,实现管理到位。

三、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主要做法

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工作责任唯一,工作落实到人,绩效考核到人。主要做法有五点。

1.线损管理进台区

第一,周密部署、完整实施了台区现场资料的严格采集、营业普查、基础资料的录入、10kV配电线路图和台区客户分布图的绘制、各台区的合理划分等基础工作。第二,建立线损三级分析制度与月度分析例会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供电所分析工作,突出基层抓基础。第三,利用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对线损异常的线路和台区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痕迹化管理。

2.电费回收进台区

第一,加强电费回收监管工作,每月电费回收公告,对供电所的电费回收和欠费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同时供电所按台区建立电费回收明细表和陈欠电费明细表,并将责任台区当月电费回收率和陈欠电费回收率列入营销精细化考核,公布员工电费回收情况。第二,台区责任人主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网上和移动营业厅缴费、银电互联、自助缴费等方式,拓宽缴费途径,降低电费回收风险。

3.计量管理进台区

第一,建立计量管理网络,加快台区户表改造进度,完成电能表全电子化覆盖工作,完善计量改造台帐,提升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及防窃电能力,保障供用电双方的合理经济效益。第二,严格执行缺陷处理规定,实行缺陷处理闭环管理。第三,由于海南地处海边,其高温高咸度、潮湿的特点,使得计量装置极易受腐受潮,为此台区责任人每月定期对所管辖的表箱开展清洁工作,保持表箱干净美观,对达到规范要求的计量装置,按要求在表箱贴上“检”字标识。第四,新装客户按《电能计量装置通用设计图集》标准进行安装,做到“线进管,管进箱”,统一计量装置配置,实现计量装置“三个一”目标。第五,加强铅封、客户计量编码管理,设置专人管理,做好领用存记录,抓责任落实,完善表计管理,实现了台区计量规范化管理。

4.客户停电管理进台区

第一,利用营销信息化系统对客户停电时间的智能统计功能,实现数据自动化统计,提高数据科学准确性,减少人为统计差错。第二,建立客户停电时间统计工作的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到对客户停电事件录入率、准确率等指标。第三,坚持每月召开停电分析会,查找配网薄弱环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5.优质服务进台区

第一,创新服务方式,发放服务卡片,一个电话即可找到相关台区负责人,得到相关问题的解释、指导和解决。第二,开展安全用电教育进农户、社区宣传等活动;上门服务,对伤残孤寡老人服务到家。第三,建立大客户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定期走访大客户,协助客户检测电气设备,帮助客户解决用电难题。

四、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体会

1.要抓好台区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提高对台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打破传统,实施台区精细化管理,是新旧管理理念的碰撞,在开展台区精细化管理之初,部分基层人员不理解,存在抵触情绪,一部分人习惯性不想打破原有的“完成指标就是满足,其他不关我的事”的局面。因此,首先从统一思想认识方面入手,向广大基层员工宣传台区精细化管理的优点和意义,同时,采取集体商议、集体讨论的形式,将大家的认识统一到开展台区精细化管理工作上来。

2.要抓好台区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抓好台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建立了科学的考核方案,将台区各项责任指标经过科学的测算,分解到人,落实到人,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切实与员工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一切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要抓好台区精细化管理必须持之以恒

以往有很多管理举措刚开始时轰轰烈烈,但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情况,最终耗费了人力和物力,但显现的成效不大。在六年的台区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台区精细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始终坚持抓必抓紧,抓必抓好,注意克服松散情绪,做到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五、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

通过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工作的推进,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显著改善,营销管理初步实现了一次质的转变。

1.台区降损工作成效显著

台区线损管理工作存在难度大、涉及专业方面广、人员关系复杂等诸多因素。以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为契机,创新思维,集思广益,在台区线损管理上推行“三级”分析机制、精益化管理,制定和完善台区线损管理工作各项制度、流程、方法,做到点和面兼顾,使台区线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数据与2006年数据比较,10kV线路的综合线损由6.87%下降到5.05%,下降了1.82个百分点;0.4kV线路的综合线损由9.64%下降到7.11%,下降了2.53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台区从56.17%下降到6.52%。

2.电费管理进台区工作成绩喜人

通过“五进台区”管理模式,强化抄表、核算管理,细化考核指标,将电费回收任务落实到人,实行指标与绩效工资挂钩,极大调动台区责任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严格执行电价政策,进行电价普查,杜绝“人情电”、“关系电”,实现应收必收,收必收齐。2011年,实现当年电费回收率100%,其中有2个供电所实现无欠费供电所,电费管理工作取得了近年来最好成绩。

3.优质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优质服务进台区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引导台区责任人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给客户发自内心的真诚服务,多渠道地提高客户对电能的认识和对电网企业的了解,不断提升供电企业服务形象。

4.营销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台区精细化工作的推进,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营销管理初步实现了一次质的转变。一是员工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被动工作转变到主动承担责任;二是考核由单一粗放转变为科学量化;三是营销基础资料从缺失转变为充实;四是线损居高不下转变到逐年降低;五是从计量管理不规范转变为标准统一、安装规范,实现计量装置“三个一”(箱体一个不坏,铅封一个不少,接线一处不错);六是营销过程管理薄弱转变为实时细密监控;七是优质服务水平整体不高转变为客户满意度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