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1
北京时间6月11日17点38分。还记得电视中那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吗?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和耀眼的火光,中国2F火箭顺利地将神舟十号飞船送上了天空。在小小的飞船里,搭乘着中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他们将访问“天宫一号”,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在深邃太空的灿烂群星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6月20日10时许。“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北京时间6月26日8时7分许。一朵红白相间的伞花从天而至,穿越云层抵达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州十号返回舱安全着陆,胜利凯旋。至此,神舟系列飞船圆满完成了第10次发射回收任务,今年距离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恰好10年。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2
在这太空课的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科学梦张力无限”是宇航员王亚平告诉我们的,她在太空中做的实验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令我大开眼界。
这堂课的四个问题,恐怕我一辈子都会记住。太空中如何称体重?单摆现象在太空中是什么样的?陀螺现象在太空中还存在吗?太空中水珠会坠落吗?对于太空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会在太空建立基地,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变,将来我一定也要参与到对太空的探索中去。
感谢这堂有意义的科学实验课,感谢宇航员,感谢你们把我带进了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科学梦张力无限!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3
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实现软着陆。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15日23时45分,“两器”完成互拍成像。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満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对接,6月23日实现手控交会对接。6月25日,神舟十号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取得成功。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3.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因此,人们未来有可能利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无耗散的边缘态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脑发热问题和摩尔定律的瓶颈问题。相关成果于3月1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 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高校的科研人员对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H5N1禽流感跨种间传播机制的研究获得重要突破。两项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5月1日和3日《柳叶刀》和《科学》杂志。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陈化兰团队一项研究表明,H7N9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存在较大人际间流行的风险。相关成果7月19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中国科学家10月26日在杭州宣布,自主研发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该成果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合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同攻关完成。
5. 天河二号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6月17日,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二号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优越性能,在第41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11月20日,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国际TOP500组织正式了第42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再次位居榜首,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6.世界上“最轻材料”研制成功
浙江大学研制出一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在结构韧性方面也十分出色,可在数千次被压缩至原体积的20%之后迅速复原。此外,“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18日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并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7. 世界唯一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研制成功
9月6日,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中科院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并发现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棱镜耦合专利技术,率先发展出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先进技术。目前,中科院在棱镜耦合器件上已获中、美、日专利。我国科学家已应用该系列装备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国深紫外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8.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由中科院院士侯建国领衔的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6月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还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撰文评述了这项研究。
9. 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研制成功
8月24日上午,目前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完成制造,并从四川德阳市顺利发运。台山核电站是我国首座、世界第三座采用EPR三代核电技术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东方电机为台山核电站提供首期全部两台核能发电机,单机容量高达1750兆瓦,是东方电机迄今为止制造的技术难度最高、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核能发电机。东方电机开发设计了转子线圈装配新工艺、定子线棒制造新工艺、护环装配新工艺、油密封系统装配新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4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初二:邹澜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5
“叔叔,请问您在飞船发射升空的时候紧张吗?”
“叔 叔,在 太 空中怎 样 吃 饭、睡 觉呢?”
……
现场听课同学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课,让孩子们如此兴奋和喜欢呢?
原来,这是一场精彩的“太空课堂”授课。2015年11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联合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发起的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山东站活动走进山东省青岛市。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张晓光亲临“太空课堂”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受到了授课现场同学的热烈欢迎。
当张晓光身着出征服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富有浓郁航天科技教育特色的青岛市黄岛区太行山路小学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阵阵欢呼声,能与心目中的航天英雄面对面交流使同学们无比兴奋,早准备了一肚子的问题要向张晓光叔叔请教呢。
在“太空课堂”上,张晓光从自己成为一名航天员的亲身经历讲起,结合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以航天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并为获得“雏鹰争章”的少先队员们颁发了太空奖章,寄语同学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加入中国航天队伍,牢记国家的尊严与使命,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攀科学高峰,为伟大祖国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贡献一份力量。
授课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被英雄航天员张晓光叔叔的精神所感染,在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张晓光耐心地为这些对太空、对航天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一一作答,精彩的阐述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整个授课过程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既加深了青少年对航天知识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神秘太空的向往,受到在场学生的热烈欢迎。
2013年6月20日,张晓光曾作为摄像师于中国最高的讲台―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在失重环境下,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图像传回地面课堂,与王亚平、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共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本次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山东站活动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办,二院208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承办,得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基金会的指导与大力支持。
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于2014年5月7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少将亲授第一课。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启动一年多来,通过在《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开辟“航天员与小读者面对面”互动栏目、举办“太空课堂院士名家进校园”“太空课堂走进中西部地区”“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间掀起了关注航天、热爱航天、探索航天的热潮,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成为传承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技术、放飞航天梦想、凝聚中国航天事业创立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 成就。《军事文摘・科学少年》作为面向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教育的权威刊物,将始终以“为孩子插上梦想飞天的翅膀”为己任,继续推 进全国中小 学生“太空课堂”活动在全国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激发他们认识航天、关注航天、投身航天、筑梦航天的理想与情怀,让中国航天事业薪火相传、永续辉煌,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小链接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6
如图1,在斜面的一端释放一颗钢球,我们发现钢球从左边滚下后,会沿右边的斜面滚上,钢珠将上升到与左边释放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点.如果不考虑摩擦,钢球会上升到与原来高度相同的点.不改变小球的位置,只将右边斜面的倾斜角减小.钢球还是会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时通过的路程会比原来长一些.如果把右边的斜面变成水平面.钢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就会一直运动下去.
这就是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他针对当时“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个统治物理学的力学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小球之所以一直能够运动,不是因为受到了力,恰恰是因为没有受到力.也就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理.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伽利略的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实际在实验过程中,摩擦是不可能不存在的.没有摩擦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而且我们周围的物体,总要受到这个或那个力的作用,不受力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的.
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用到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如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理想模型法等.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就应用了推理法,这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
前面我们学过的“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用推理法得出的.如图2,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时.不可能将空气完全抽尽.因此玻璃罩中不可能出现完全真空的情况.我们是根据玻璃罩内空气越少,闹铃声音越小,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的.
虽然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的.2013年10月在“神舟”十号的机舱内,王亚平太空授课开始前,聂海胜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的动作(如图3).由于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的状态.因此聂海胜可以在空中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而这在地球上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今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为确立正确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学即用,练一练: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B.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
C.它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
D.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出来的
2.分别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滑到铺有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和玻璃的水平面上,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4所示.实验结论可以反驳下列说法中的哪一条?( )
A.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缓就越慢
B.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