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字:传统文化美术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耸逗捅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荡的21世纪浪潮中站稳阵脚的根底,其所透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因而作为培养素质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渠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鉴于此,就我国美术专业院校来说,相关教育者应结合美术专业大学生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偏低的实际,积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夯实思想教育基础,以确保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术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在全民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应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事实上,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美术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根据我国在2008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报告所得,在普通高校,学生对问卷的正确率只有62.27,而在美术类高校中,正确率只有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相对较低。此外,我国还进行了美术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占了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传统文化教学的则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学生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传统文化在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观念、民族精神、国家意识、社会理想和人生取向等,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1.1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年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重点,“天人合一”更是被视为了人生的理想境界。老子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法地则天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强加妄为。在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今天,美术院校的学生思想也开始呈多元化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其实作用。倘若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以引用,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兼备道德、尊重、顺其自然规律的素质型艺术人才。
1.2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爱国主义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历年来也有无数的诗词作者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歌颂和阐释。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深入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课,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1.3传统文化中的人际观和社会观
随着社会经济消费水平的上涨,学生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冲击,这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待人际和社会的态度。基于这种形势,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能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毒害。而我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和为贵”,倡导“仁者爱人”、“有容乃大”的博怀,追求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得当代高校大学生当中道德素质弱化的现象不断滋生。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时展实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资源,并把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
(三)有利于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工作贯穿了党的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同时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美术院校传播和贯彻党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主途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将有助于贯彻新时期党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进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宋效峰,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石彩霞,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蚌埠23303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54-04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经过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思政教育专业既有自成体系的学理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在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培养模式显然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有必要调整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该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践和训练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次,不放松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激励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完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来实现。
(一)在实践层面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化对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1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步骤如下(参见图1):
(1)教师示范。开学伊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步骤,让学生做好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之后授课教师主讲本课程的前几章,作为示范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授课过程,将其中蕴含的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甚至较高的要求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研究生在教师的身教中领会课堂教学注意事项。在已明确的步骤引导下,教师的教与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对授课教师方式的研究,对教师应具品质的研究等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2)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自主学习的开始,首要的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在教师示范之后,研究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完成了对此课程内容的分工。目标确定后,进入备课环节。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结合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授课方法的引路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每位研究生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把备课的电子稿与PPT演示稿发给指导教师,然后依据老师反馈的意见,对讲稿与演示稿进行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时,研究生才可以最终定稿。在备课过程中,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阐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支撑。这种时候,研究生必须掌握另一种实践能力,即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文献检索能力。文献检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资料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加,纠正授课学生暴露的不足,并从教学准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及时明确的指导。这样,在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实践中,研究生获得了实用的课堂授课方法,并锻炼了其实践的能力。
(3)师生评课。所谓评课,实际是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发挥评课特有的反馈功能,促进研究生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结果与评优活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此环节,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参加听课的本专业研究生,每人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表,以此作为评课的标准,对授课研究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当场打分。并以该生获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优的依据,来角逐院级或校级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奖项,可取得相应的获奖证书,从而建立起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让研究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尤其是与课堂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社会,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受到对社会上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他们学习途径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然还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原则性要求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一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机构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任务,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对研究生潜能的挖掘。以下介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实现途径:
(1)走进社区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
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区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如何利用社区的这个特点,努力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可以在专业教师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将学校周围的几个社区联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定时、定批次地走进社区,根据各社区的社区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采取侧重于专业所学,开展专项的社区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研究生可能会接触形形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强化研究生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强化过程的显著作用体现在:使研究生缩短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研究生走进社区生活,利于社区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负着普及知识、将大众化的任务。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必然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在各社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内涵,让广大人民及时、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出台,始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群众思想大致趋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可见,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区、学生、学校是互赢、共赢的正确选择。
(2)参与企业工作。侧重于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技能,是研究生教育后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学生进入当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负责企业的某项活动或协助企业管理,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在实际的岗位锻炼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由学校教育到社会岗位的过渡。同时,问题源于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更能近距离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逐步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从中审视周围的生活时,会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在理论层面上,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
关注理论创新,是对研究生质量和综合水平在理论层面上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可使研究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一些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在注重学位论文创作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创新能力。
1 培养课程论文写作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从各自的视角发现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遵循学术工作的规则,条理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课程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课程论文要符合原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诚信为学术道德规范,以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式为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
2 培养课题申报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渠道是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术领域。然而现实状况是,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申报课题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条件的学校,专业教师可鼓励支持研究生申报校级课题。随着将问题论证、发展为可行性研究课题到立项、结题等步骤的结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与技能,还提高了对专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
3 培养学位论文的阶段性研究能力。学位论文的创新,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学业学习的过程,是其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会有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部分理论的形成,为了更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程度,有必要将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基础,指导学位论文的深入创作。
二、以教师为主导,确定其导演者的身份定位
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采取导师个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导师个人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在评优纠错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将不足教给学生。导师始终处在导演的位置,引导学生前行,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集体针对研究生学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创建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的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把对硕士研究生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分为三部分:课程学习考核――在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如作业、课程考试等),加入新的评价元素,即加入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优结果;理论创新探索与成果考核――在只限于学位论文达标的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将课程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以量化形式纳入考核之中;社会实践学分考核――把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并予以成绩认定。如某高校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的调研、实习为2学分,教学实践为1学分。通过指标性的限定,吸引、鼓励研究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以兼顾个人与社会为导向。追求两者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工作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是要造就一批政治素养高,立场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仅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要求更高,其自身素质的高低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以期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奠定基础。
1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地转变,研究生培养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划分,我国的研究生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不脱产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特殊类研究生,即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种类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只有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制定符合研究生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才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1.2 研究生群体特性的变化
研究生作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群体,在年龄、知识、人生阅历、心理素质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其他受教育群体本身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随着80、90后日渐成为研究生的主体,研究生的群体特性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加强,自我意识明显。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科门类众多,个人专业培养方案差异大,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分级教学的实施导致研究生课程学习较分散,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独立,班级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减少,致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活动独立性相对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明显,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并且研究生人生价值取向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成才,注重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2)价值观念多样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深入,作为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研究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研究生往往处于自我主体性与客观现实性的矛盾冲突中,导致研究生采取多重选择的人生态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普遍,不仅表现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对工作环境的挑剔和未来就业工作的报酬要求上。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3)心理压力较大。在学习上,不仅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还需要学习专业课;在科学研究上,不仅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还需要独立撰写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在经济上,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生活开销,很多还需支付恋爱和家庭的日常开支;在就业问题上,研究生多希望谋求更好的职业和追求更舒适的就业环境。这些都使得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短短两年至三年时间里,面临的压力更集中,其心理问题也更多,也较之其他受教育群体更需要好好地调试。
1.3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客观困难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的动态,近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生思想的道德素质要不断提高,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手段单一;三是网络环境对研究生的思想影响较大,数字化网络时代信息量大,部分研究生辨别能力不强,致使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四是在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调动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主要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党建工作、以及以研究生社团组织为平台,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等。但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研究生自身多样化的发展,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拓宽现有的工作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再挖掘现有途径的深度,采取研究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 结语
总之,为了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应当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挖掘研究生,又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4] 巴图,闫立志.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6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