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主要就是指能够影响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称,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水资源、土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这些都是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现象,林业资源作为我们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大肆破坏,出现了过度消费的现象,造成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一、林业生态与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其气候资源,是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体系中所有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说当人类过多的砍伐树木之后,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地表,植物死亡,无法耕种。在我国过度砍伐现象仍然严重,在福建低山丘陵区,山区树木资源被无节制开发,水土流失严重。虽然生态文化的提出符合时代的主题,但是生态文化作为抽象的物质很难通过文字进行解释,因此通过林业生产将生态文化物质化,让人们了解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当今社会,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林业作为可再生资源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下合理规划林业生产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的关键。在我国林业生产虽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问题仍然很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砍伐严重,而且质量不高。尽管加强了人工种植但是经营水平不高且树种过于单一。所以,在林业生产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不合理砍伐,要充分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林业的生产发展是以林业的生态为基础,只有实现了林业生态有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的林业生产推进林业生态体系的完善,可促进林业生态的持续发展。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他们共同发展。
二、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观念陈旧落后,依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林业经济采取的管理措施全部以增加利润为前提。对于当前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没有考虑到林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割裂,没有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二)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结构缺乏多样性
林业经济以森林资源作为发展基础,需要充足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到位,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并且质量和数量都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林业经济缺乏管理,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所占经济发展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林业经济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林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与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科研成果缺失,导致林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不高。与此同时,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管理制度的制约,缺乏科学指导,使林业经济的市场运作混乱,管理制度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植树造林扩大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大肆砍伐树木,使大面积地表失去了防固能力,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说要想减少水土流失就要积极的植树造林,只有地表覆盖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变林业生态环境。所以说,在进行植树造林的时候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栽种适合当地物候的植物,尽快增加植物覆盖,使更多的地表被覆盖。
(二)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种植方式来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植物成长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采用科学规划是必要手段。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的科学技术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遭受自然破坏,其主要是由于天气干旱以及一些病虫侵蚀导致的,由于植被本身稳定性就较差再加上受到一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面积植被死亡,所以说在进行植物栽种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另外还要注意栽种空间的设计,要注意将不同品种的树木混合栽种,要栽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这样就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扩大林业产业的整体实力
林业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产业实力的壮大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开展,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建设新要求的提出,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实力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核心。各林业企业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作业,开展多形式加工工作,对野生动植物加以利用,并带动旅游业和种植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逐步转变林业发展经营方法,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扩大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生态网络工程
由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是最基本的保障。还要结合时展,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林业生态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依靠政府、各社会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建立林业生态网络工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轻养护重建设的理念,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种植与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树种,经济发展能为林业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合理的林业建设也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另外,还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资金管理。白城洮北区林业局应该与本地的政府密切配合,坚持集体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效地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逐渐提上了国家工作重点日程中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环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走一条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势在必行,对当今社会也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做好宣传工作,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并做好人与社会、森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我国林业建设水平的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工程科学,2000,08:1-17.
[2]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5,03:89-102.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2
1.1建设成就齐齐哈尔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东岸,是黑龙江省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观鹤节、绿博会为发展平台和突破口,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百万松树进城”、“拆扒建绿”两大工程的实施,加快了该市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的步伐。3年来市区植树120万株,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绿化投资近亿元,相当于前10年总和,人均绿化面积已达7m2。由于齐齐哈尔市近些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我国第一批“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是黑龙江省最早荣获此殊誉的城市,并先后获得“绿色食品之都”“生态旅游之乡”等美誉。这些荣誉获得足以证明齐齐哈尔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
1.2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尽管齐齐哈尔市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家生态市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先进城市相比,差别更是明显。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与其环境建设是成一定相关性的,环境建设好了,就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打造知名度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发展平台,因此,进一步加大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齐齐哈尔市由于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平原区,西部邻近内蒙古,处于风口区,市域沙漠化倾向逐年增加,造成城区风沙较大,这是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中主要面对的问题。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水源污染事件逐年增多,尤其是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比如2005年3月25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榆林师范学院饮用水源被污染,结果造成百名师生中毒,重庆、成都、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报道有关城市饮用水源被污染,使自来水发生变质,造成中毒、居民恐慌等事件,于是当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加强饮用水源的安全管理,以保证居民能够喝到卫生清洁的自来水,国家建设部则制定了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与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以保证城市居民基本的健康安全。齐齐哈尔市城市自来水近年来尽管没有大的问题出现,但曾经发生的浏园水厂自来水问题及齐齐哈尔市向阳村由于垃圾污染造成该村浅层地下水污染使该村居民基本健康受到威胁等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及相关媒体报道。因此水环境安全,尤其是饮用水源的净化、安全管理是齐齐哈尔市面临的又一重要环境问题。
2问题成因分析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齐齐哈尔市市区存在植被总量不足,尤其是城市,即城区周边大片城防林较少,对风沙阻隔功能弱,对于像齐齐哈尔市这样风沙较大的环境条件,而没有大规模构成完整体系的城防林,城区的主体生态环境不会根本改变。针对齐齐哈尔市目前的环境状况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自然因素齐齐哈尔市地处中国内陆寒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夏季干燥,冬季漫长而又多风沙,温差较大,植被生长期短,植被建设较为困难。
2.2经济因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投入较大的建设活动,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受“东北现象”的困扰,齐市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低迷状态,城市财政困难,各项投入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防风固沙林与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更是如此。
2.3行政因素往往是政府的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对生态建设相对弱化的情况较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随意侵占,蚕食绿地、对水源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时常出现。另外,行政管理中的条块分割,部门利益、官僚作风也是城市生态建设出现弱化的原因之一。
2.4观念与认识上的偏差在生态建设中,观念与认识的偏差表现在:一方面,口号上重视,在工作落实往往社会效益让位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生态建设中,只重视城区绿化,往往对城郊的大片区域忽视,或只重视居住区的绿化,道路绿化,对江滩、江套城郊防护林重视不够等等。
3措施及对策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将会营造起齐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
3.1加大郊区植被建设总量与合理布局。植被总量不足是影响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城郊大片环城林没有形成体系,零碎而规模小。齐市地处嫩江沙地,郊区有近28.7万hm2沙区面积,占嫩江沙区面积(2747万hm2)的10.4%,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1.4万hm2,占嫩江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hm2)的3.7%,这是齐市城区沙尘主要来源。结合城防林建设加大郊区防风固沙林体系构建、完善与提高,进而形成齐齐哈尔城市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同时在近郊环城营造1000m左右的环城防护林,构建齐市“贴身”防风沙绿色屏障,这将极大改善齐市的风沙危害,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更为优质的生态环境。
3.2加大城区园林绿化的数量与质量。在老城区改造及小区建设上要设计相当比例的绿化空间,增加植被盖度,并与植被建设相衔接,形成现代城市与自然森林交互错落、彼此镶嵌的良好人居生态景观。齐齐哈尔目前城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为2951.6hm2,绿地面积2846.5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30hm2,绿化覆盖率为28.5%,绿地率为2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m2。按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城市园林绿化建成区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12m2,绿地率≥38%,可见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相比,齐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快城区园林绿化步伐,增加绿化总量是齐市建设“生态市园林城”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
3.3加强水环境质量建设。通过建立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使污水、垃圾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地表江水与地下水的污染;通过在水源(包括嫩江及各支流沿岸、湖泊、水库及地下水源等)周围及附近营造较大规模的水源涵养林,营建起植被-土壤净化体系,使生产及生活用水得到自然净化,在源头保证水质安全。同时在水传输过程中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从而保证各类用水安全。
3.4强化政府行为,严格执法,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法制保证并能严格执行下去,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坚强后盾。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3
按照生态县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以“生态学”为视角,以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创新为根本,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具体包括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噪声防控体系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生态学;生态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生态县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支撑与保障,是促进生态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生态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环境建设却经常被忽视,生态环境体系尚未构建,资源浪费与污染现象并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理论依据,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中尚没有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题研究,针对该问题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生态县建设措施、规划编制、路径探索等总体研究中或通过典型案例形式呈现出来,综述如下:部分学者认为,生态县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划定功能示范区以及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等;部分学者提出应当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使其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部分学者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重要环境工程项目,通过重要工程项目带动整体建设;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开发清洁能源来推动生态县环境建设;部分学者提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应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其他学者也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改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国外研究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县(市)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1990年著名的“城市生态组织”阐述了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十项原则;1997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设计了框架;与此同时,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书,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其他研究也都集中在重新利用、循环回收、能源保护、能力修复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县(市)环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现实问题展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少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理论依据的研究,或相关理论探讨不深入、不全面,不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难以把握生态县环境建设问题的实质;(2)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门研究,即没有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不具体、不详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3)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研究,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单个问题解决的层面,欠缺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的阐述和论证。本文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并以“生态学”理论为视角专门研究生态县环境建设,同时将环境建设置于整个生态县建设中统筹规划与设计,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制度的创新;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将水环境建设、大气环境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生态学”与生态县建设
关于“生态学”,高兹、莱易斯和福斯特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虽表面可解释为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在理念、方式与行动上存在缺陷,但实质原因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偏差。因此,“生态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要从制度和人际关系角度来不断改革所有不完善之处,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理论不仅认为社会制度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而且其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阐述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性。“生态学”理论在为社会主义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现。生态县(含县级市)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终目标。基于“生态学”的生态县建设,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关系,即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生态学”与生态县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以“生态学”为指导,使之成为我国生态县建设的理论支撑,构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从而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益路径。反过来,生态县建设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涵,为“生态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源泉。
三、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及其分类
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规定,生态县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其中,涉及生态县环境保护的指标共有21项,可分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是县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县域水资源环境、防治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县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与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工业用水重复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化肥施用强度及农村灌溉达标率等内容。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是县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治县域重要污染点源、实施总量控制和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和依据,主要包括县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及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内容。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是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县域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及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等内容。噪声防控指标是县域防控噪声污染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县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危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县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隔音或消音处理等内容。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的主要内容。以“生态学”为导向,强调对以上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强调制度形成与完善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保障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有效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县建设的进程,推动生态县建设的创新,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四、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开展河道整治与雨污分流整治,加快县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贯彻实施国家水法律法规,加强县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水价机制,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型工业管理,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加快县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县域湿地系统,逐步修复县域水生态系统;实施以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水体水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县域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二)县域大气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加强对县域内各种炉窑的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监管,对未实现达标排污的企业限期治理;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实行县域排污总量控制;加强民用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开展县域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市政、运输、堆放和地面的扬尘污染;及时清扫路面,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加强城郊结合部扬尘污染防治,防止通过空气输送对城区的污染。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探索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发展替代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县域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环保技术。(三)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构建。推行县域生活垃圾袋装化,实行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监管;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密闭式的垃圾压缩式转运站,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区停留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建设县域可再生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立县域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促进物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建立县域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县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区生活垃圾处置以焚烧为主,结合卫生填埋以及综合处理等多种处置技术;非城区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综合处理为辅。(四)县域噪声防控体系构建。禁止县域街道、广场、公园内组织的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量过大、严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音响器材;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场所,居民区内有噪声排放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降低声源强度;调整县域工业布局,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噪声外泄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县域内高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在夜间和午休时间使用;合理调配建筑工地砖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智刚.城市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1999.13.2.
[2]麻朝晖.论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补偿机制建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3.
[3]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4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翠兰 单位:贵阳市花溪区溪北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5,20:108.
[2]潘峰,林金洪.林业有害生物在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116-117.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5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6)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坝;滹沱河;影响
1引言
在我国目前的水力发电事业发展中,建设水坝就是为了能够蓄水并应用水力发电。然而在实际水坝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到水坝建设对当地河流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优化水坝建设及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避免因建设水坝引发河流生态环境破坏问题[1]。建设水坝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也会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是把“双刃剑”。以滹沱河为例,当前水坝建设对于我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人士的广泛关注,故而在实际建设水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2]。滹沱河是海河西南支子牙河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同时也是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3]。滹沱河主要分为南北两岸,其北岸部分从行洪治导线开始,一直到北岸的大堤,为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已结合现状建设大量的果林、用材林,形成以种植密林方式为主的生态防护带,面积约319.1公顷。然而,在实际滹沱河大部分流域内,虽然当地政府一直在制订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但基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大体生态环境的破坏现状,仍需要优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4-6]。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中,由于水坝的拦截,使滹沱河流域地下水的水位在不断下降,并形成区域内大漏斗景象,恶化滹沱河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从而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不仅是要对滹沱河流域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同时也应该理顺水系关系,实现对滹沱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达到水坝建设兴利除害的目的。
2建设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滹沱河流域地表水的影响
滹沱河原本是常年性河流,据历史资料中记载[7],在明正德元年间一直到清同治十三年间,滹沱河发生多次水灾。并且,关于昔日的滹沱河,雨季滹沱河的水域就能够达到一望无际的状态,而到了旱季,滹沱河流域的沙洲也呈现出一幅浅滩罗织、轻舟横渡的景象。而如今,国家投资在滹沱河的上游修建岗南水坝和黄壁庄水坝后,基于建成水坝联通石津干渠,导致滹沱河黄壁庄水坝下游段变成不行洪的干河滩,也只有在特大水年,水坝弃水时,该段滹沱河流域的河道才会有水。水坝的建设导致滹沱河部分的河流湿地也渐渐演变成为河滩沙地。并且,由于水坝作用的影响,滹沱河部分河段的河流,也变成一段一段的污水河,河流周围的居民对此是苦不堪言,也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滹沱河河道断流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且滹沱河两岸土地也在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由于建设水坝,滹沱河流域的水源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也会导致河流流域内大面积的耕地减产。在不同时间内遥感检测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分布情况[8],数据内容如表1所示。在滹沱河流域内建设水坝,减少了滹沱河流域上游水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在滹沱河建水坝之前,一部分滹沱河的河水渗入到地下,少部分的水留在空气带之中,大部分的水则直接补给下游的地下水。在滹沱河流域建设水坝后,不仅截住了上游地表水往下游的流动,也截断了上游地表水补给下游地下水。并且,在有些水坝建设过程中,应用垂直防渗处理,也截断了向地下水渗漏的补给途径,导致滹沱河水坝附近的地下水位下降。针对滹沱河石家庄段,在1960—2014年,其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9],如表2所示。
2.2对滹沱河植被分布的影响
在滹沱河流域修建水坝,导致滹沱河流域内植被分布面积不断减少。因为建设水坝会对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产生影响,导致流域内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滹沱河流域内的草地、林地退化,植被分布面积也不断减少。大坝的建成搅乱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地质过程。它拦住了上游入海的沉积物,将本不属于海洋的下游沉积物带进了海洋,沉积成为三角洲。由于筑建大坝之后,河流的流速在下游加快,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度增强导致下游河谷加深,河谷的沉积作用平衡被完全破坏。由于河流基本无负载,沉积作用微弱,无法形成心滩等河谷中的沉积作用产物。在下游的末端,松散沉积物沉积,沉积作用加强,但没有上游的沉积物补充,造成了三角洲上游的水土流失,滹沱河流域的河流入海口三角洲衰退,植被被吞噬。并且,在水坝排水时也会产生人为脉冲,致使那些依赖周期性洪水而生存的植物由于种子萌发时间上的错误而不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发芽,从而导致滹沱河流域植被不断退化。
2.3对水文的影响
在实际中,修建水坝会导致滹沱河河道流态发生变化,使滹沱河河流与上、下游水文特征发生改变。修建水坝,将会彻底改变滹沱河原有的自然季节性流量转变模式,从而消除了水文出现的极端变化。在滹沱河修建水坝,还会引起滹沱河流域内的河水温度、河流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切断滹沱河流域内生态网络间的联系,使滹沱河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滹沱河上游建筑大坝之后,由于水坝蓄水,水面上升,纵坡降减少,局部侵蚀基准面抬升,河水流速减慢,下切作用减弱,流水侵蚀减少,搬运速度和能力减少减弱,泥沙无法带出,河流的沉积作用增强,导致泥沙在水坝底部形成沉积,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三角洲也会朝着水坝的方向渐渐产生递升,导致泥沙的颗粒逐渐变细,使水坝逐渐淤浅[10]。湿地及沙地面积变化,如表3所示。在下游,由于源头提高以及上游沉积作用增强,河水几乎不带任何负载,下游地区平原的泥沙量减少,造成下游被海岸侵蚀。由于负载少进而导致河流活力增加,下蚀作用增强,河流下切的深度会增加,原下游河床内松散的沉积物会被流水侵蚀而使河谷加深,下游平原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崎岖不平。
2.4对滹沱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实际中,修建水坝会改变河流流域内上、下游的水体,阻断河流流域内生物运动的天然廊道,因此,建设水坝会使得河流流域内的生态系统紊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仅会使水坝河流流域内的水生动物种类减少,也会使鸟类生物种类减少。孙砚峰等[11]等人在其研究中,采用样线法于2008年9月~2009年11月对滹沱河中游湿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217种,隶属于16目52科。其中,候鸟(包括旅鸟、夏候鸟、冬候鸟)169种,留鸟46种,迷鸟2种;优势种26种,常见种69种,偶见种122种;古北种148种,东洋种23种,广布种46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在进一步分析后表明,任何一种生境遭到破坏都会对该地区鸟类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修建水坝的过程中,会改变滹沱河沿河流分布陆地的生态系统结构,转化滹沱河流域生态的传统分布格局,从而会严重影响滹沱河流域内依靠这些生境生存的哺乳动物与鸟类,降低生物多样性。在修建水坝后,也会淹没滹沱河流域原有的河滩,从而会导致滹沱河流域内原有的甲鱼、乌龟等爬行动物失去原有的产卵场所,导致当地的龟鳖数量越少。
3致使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3.1技术因素
我国水坝建设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实际中,因技术问题的存在,导致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缺乏建筑材料,并且相关水利建筑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在水坝建设中较少使用建筑机械修建水坝。正是由于技术的制约,不仅没有合理设计河流开发规划方案,也导致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如今,我国早已突破技术制约,技术制约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实际中,还应该运用科技的方法设计建设水坝,才可降低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2资金因素
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还面临资金方面的制约。在水坝建设中,由于水坝发电投入十分巨大,且水坝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方面,还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水坝建设工程的效益回报时间也在不断延长。因此,在水坝建成后,获得水坝建设效益资金的时间较为延后,也就不能在水坝建设早期,运用效益资金做水坝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导致水坝建成后一直到获益之前,其水坝区域河流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利于水坝区域的河流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工作。
3.3生态因素
在实际中,基于社会角度分析,修建水坝利国利民;而基于生态角度分析,则百害无一利。建设水坝是发展水利发电事业的前提,纵观当前我国的水电发展事业,不论是“怒江水电开发”,还是“三门峡大坝工程”,这些项目均对当地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这些项目建成后得到的水电效益不容忽视,但是,这些项目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应该被忽视。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问题,要想更好解决建设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应调整生态限制,优化应用先进的生态保护决策,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出发,在建设水坝过程中注重环保,最大限度降低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优化制定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
4.1合理制定水坝建设规划工作
虽然建设大坝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同时也有一些优点,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在建设水坝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难以回避的不良影响问题,合理设计水坝建设规划工作,使建设水坝不会影响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滹沱河水利,使其发挥积极影响。虽然如此,也应该在水坝建设中,权衡利弊,优化转换水坝建设观念,尽量降低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水坝建设会引发较大的河流生态问题,与此同时,水坝建设又可以提升我国对水资源及水电的开发利用率,因此修建水坝依然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设水坝过程中,为降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在科学可靠的水坝建设规划下,有效利用建设的水坝,实现防洪、用水调度功能。同样,在水坝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在水坝运行的过程中,分析水坝对滹沱河河流及水坝周边水文环境、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正视生态环境变化问题,找到解决对策,缓解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水坝也可以改变河流流势,还可以改变水量对河流、河道、河床的冲刷,避免发生水灾。在建设水坝中,合理设计水坝建设施工方案,不仅可以降低诱发水坝周边地质灾害(地震、崩岸、塌陷)几率,也可以降低水坝建设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应该注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水坝建设规划工作,科学化、人性化做好水坝建设的前期规划,把建设水坝以及水坝运行对滹沱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维持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水坝建设规划前期,可以认真做好生态评估,分析建坝对生态带来的影响。在水坝选址时,可以根据滹沱河不同表3滹沱河湿地及沙地面积变化情况河流、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对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积极做好生态补偿。制定科学严格的水坝建设操作方案,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建设中进行合理、科学、规范的施工,使水坝建设不会对滹沱河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
4.2做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在人们修建水坝、通过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一定要学会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减少建设水坝对滹沱河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建设水坝,也应该分析水坝对流域内生态价值带来的损失,避免因水坝建设对滹沱河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得不偿失的负面结果。在实际中,科学合理的规范水坝建设工程,降低水坝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不仅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及维护传统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失衡局面,发挥积极影响。水坝使水力成为一种清洁强大的动力和能源。针对滹沱河流域建设水坝中,降低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利用水坝调控滹沱河的河流流量,缓解和预防滹沱河流域发生旱涝灾害。通过建立水坝,还可以改善周边河流生态环境平衡,对干旱地区带来水资源补给,将洪涝地区的水资源转化到干旱地区,在改善水坝周边农田环境中水资源的平衡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此,在滹沱河流域内,在水坝修建完成后,也应该及时对滹沱河河流及滹沱河周边的水文、生物、水环境等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对滹沱河流域生态进行补偿性恢复,以保证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具体而言,既可以在滹沱河流域大力建设生态湿地,又可以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无极、晋州、深泽等地,利用现有河漕及水坑,恢复水生植物,完善生态修复措施,以降低水坝建设对当地河流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4.3做好滹沱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治理水坝给滹沱河流域带来的水污染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全面清理排污源。围绕滹沱河下游排水的正定、正定新区、藁城、无极、晋州和深泽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排入滹沱河的水质。其中,重点是封堵入河排污口,除污水处理厂排口外,其他排口全部封堵;清理河道内垃圾;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建2座、升级改造4座,实现沿途城镇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扩建长安、藁城、无极、深泽4个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尽可能减少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生活污水;开展滹沱河下游两岸面源环境综合整治,杜绝污水直排、垃圾随意倾倒等污染隐患;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阻止罐车向滹沱河流域倾倒污染物或偷排污水的行为,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其次,可以治理河道底泥和污水。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晋州、无极和深泽入河排污渠,建设预处理设施,投加新型复合高效水处理物化凝聚剂的方法,可以快速凝聚、分离溶存在污泥中的有机或无机类污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属和部分有害盐类,治理河底污泥,通过物化剂再次降低污水处理厂排水浓度,确保入河水质达标。
4.4强化政府部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效力
政府部门在保护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中,也应该加强对水坝建设下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力度,可以合理规范滹沱河流域的水坝开发、利用工作,并强化实施开展关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活动,促进滹沱河流域能够产生生态修复能力,降低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滹沱河流域忻州段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草案)》,通过立法,采取一些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持在建设水坝过程中实施节水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结合人工措施,通过工程措施对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用人工修复促进滹沱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使滹沱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政府部门在每年滹沱河汛期发生强降雨后,当地的水文局应该从降暴雨开始时,加强对滹沱河流域行洪水质监测工作,及时开展降水、滹沱河的洪水以及水质状况等雨水情信息的搜集整理,为滹沱河水坝行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虽然目前我国的水电事业获得稳步发展,但是仍需不断加大水坝建设力度,才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水电实力。因此,针对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进一步缓解水坝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该增加国家在水坝建设方面的投资,缓解水坝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有效克服滹沱河水坝建设中的技术、资金制约,确保水坝建设能够符合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