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
1.1地景建筑
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和场所精神等理论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思路。主要特征表现为:地景建筑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同一整体。建筑形态以其连绵起伏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构大地形态,而建筑则整合于城市系统和大地景观系统之中[1]。
1.2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
地景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是地景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的屋面通过延伸、反转、扭曲,实现了与地面的融合与重构,建筑不再脱离地面基底独自存在。倾斜屋面使得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建筑不再拒人之外,斜面和屋顶满足更多的都市活动,地景建筑的屋面成为一个可体验、可接触的引人入胜的场所[2]。
1.3坡度问题
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是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使用功能和景观设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主观体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坡度的大小会影响人的行走速度以及生理和心理感受。如果地景建筑的屋顶坡度过大,往往不利于人的行为活动,人走在上面会感到吃力并且具有危险感,难以诱发其他活动[2]。同样也不利于植被的种植,甚至在暴雨时出现泥土的滑坡现象。在地景建筑形态越趋复杂化的趋势下,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屋顶界面坡度的因素,提高屋顶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下文将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一种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我们希望将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融入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运用GH软件对非线性屋顶进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依据人体工程学中对于行为活动的坡度要求,对屋顶的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改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2.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2.1设计目标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地处延庆县,毗邻八达岭长城、海坨山。总建筑面积21298㎡,包括国家地区展厅等四个园艺展厅和办公、接待等功能。国际馆场地为世界园艺轴上的一处三角形场地,东西两侧为国际展园和中国展园,北侧毗邻湖区。方案设计之初,我们从世园会的场所特征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平等、无国界”的性格出发,确定了“地球.家园”的主要设计立意。运用地景化设计手法,将建筑消隐在大地景观之中,将参观游客引上屋顶,在建筑屋顶营造一个绿色的、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突出园艺博览会绿色和园艺的主题(图1)。
2.2建筑形体的推敲优化
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依据园艺展厅10m净高的使用要求和将游客引上屋顶的设计构思,生成了建筑形体——将四个园艺展厅设置在中心和端处,同时在三端形成三处观景平台,建筑的三边高度降低,形成自然起伏的坡地,建筑屋顶与大地直接相连,将人流引上屋顶空间,与场地轴线相呼应,形成建筑的主入口。接下来,通过对屋顶进行高程分析,优化建筑形体,使屋顶开放空间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我们运用grasshopper编写一段逻辑,对屋顶界面的高程进行模拟,得到屋顶界面的高程点和等高线(图2)。依据高程分析的结果,调整优化屋顶界面的高度,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位于屋顶与大地相连的斜坡之上,通过调整入口的高度,使入口坡度更加舒缓;同时优化屋面起伏造型,创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通过对建筑形体和高度的优化,实现建筑体量消隐,使建筑融入园艺和景观之中,符合生态绿色概念以及地景建筑的特点。游客伫立屋顶草坪上,可远眺海坨山,俯瞰世界展园和中国展园,观赏花车巡游,沿中心坡道缓缓而下,可观赏各国家地区各式园艺作品,为来宾创造多视角的观展体验。同时拉长了参观流线,创造了更多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充分扩大了场地条件。
2.3坡度分析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在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上,根据场地周边的景观与建筑的形体,我们确定了建筑主入口和观景平台的位置以及大致的参观流线。接下来,通过对非线性屋顶进行坡度分析,对屋顶的游憩空间和游览路径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我们在grasshopper中编写了一段简单的逻辑,对屋顶界面的坡度进行模拟(本质上是将非线性的屋顶转化一个网格面,求得网格面各点的倾斜角度,进而得到坡度),得出了屋顶界面各点的坡度和坡度分布情况(图3)。分析结果表明,屋顶界面的坡度范围在1.2%到24%之间,符合覆土种植屋面的坡度要求;屋顶界面的坡度分布均匀,较为平缓,在三端形成三处舒缓的平台;外环屋顶的坡度变化较大,内环屋顶坡度变化较小,在内外环衔接的三个端处,坡度较为平缓。对于坡度设计参考,在地形学、景观设计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中,都有对活动空间坡度的规定与描述。在自然地形中,坡度值在3%以下称为平坡地,对人们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坡度在3%~10%之间称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需设置台阶、台地等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园路主路的纵坡上限为8%,正常人与残疾人都可以接受的路面坡度为5%以内,大于5%的要设计残坡道,残疾人坡道8%为最大坡度,范围在5%~8%内[3]。对种植屋面而言,屋面坡度应小于50%,当坡度大于20%时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地景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一种室外空间,往往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将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看作是一种室外景观设计,可参考景观设计中对人活动场地的坡度要求,局部考虑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最终确定坡度值在3%以下的区域可作为人的活动区域,坡度值5%~8%可设置坡道,坡度值大于8%需设置台阶。接下来,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和人体工程学中相关的坡度要求,设计游憩空间的布局和路径。屋顶观景平台要位于坡度小于3%的区域,对于路径坡度大于5%的需要设计坡道,大于8%的需要设置台阶。在满足室内功能空间净高的前提下,对屋顶形态进行微调,使屋顶端处的观景平台坡度更加平缓。路径空间要尽量远离建筑边缘,尤其设置台阶的区域要靠近建筑内侧,以增加游客的安全感。在坡度小于8%的区域,可考虑路径空间与屋顶绿化的相结合,使游客能进入绿化区域,丰富参观体验,激发更多的自发,得到最终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方案(图4、5)。
3.总结
总的来看,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形体优化,结合屋顶开放空间的构思生成形体,通过屋顶高程点的调整优化建筑形体。(2)坡度分析,编写grasshopper程序,分析非线性屋顶界面的坡度。(3)设计,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对屋顶开放空间进行布局设计和路径规划。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是地景建筑与参数化分析方法和地形学分析方法结合的一个小实验,是坡度分析与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屋顶开放空间坡度参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坡度标准。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空间的坡度设计只是影响人主观体验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充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种方法设计出的屋顶空间能对人活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多大的作用,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但是,将地形学中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与参数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引入建筑单体设计中,并参照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步行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屋顶开放空间,这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这种方法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地景建筑坡度问题,是一种将地形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新方法,也是对地景建筑和非线性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新探索。
作者:孙若宸 孙宗列 郭 骏 霍续东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陈昱彬.当代城市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规划;方法
Abstract: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commercial complex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meet the moder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commercial complex building is introduc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our country commercial complex, with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and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ercial complex; architecture desig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民众的生活水平随着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提高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房屋建筑的使用范围不再限制于单纯的居住用途,人们的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标准也由于自身审美标准和物质享受的提升而提升,人性关怀的注入成为了当下现代建筑的核心灵魂。纵观现代建筑整体环境而言,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容格局的精心设计,都呈现出一派新生状态。“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就是在充分考虑到用户业主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务实的设计态度去分析思考建筑细节,进而使用户业主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实现现代建筑的设计目标。
商业综合体建筑则是将写字楼、住宅区域、会展中心或会议中心、购物中心及公园等城市生活功能空间中的三项或三项功能以上的建筑个体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性建筑体,该建筑总体就被称之为商业综合体建筑。这种建筑模式能够使得城市的功能空间彼此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不同时段的多样化城市生活都能够通过商业综合体建筑加以适应,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
商业综合体产生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问题
经济环境是促进新生建筑诞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丰富化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需求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催生了商业综合体的诞生。结合我国国情来看,人口的激增导致人口聚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紧张程度,作为该密集人口的核心区域,综合产物的就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建筑综合化的完善,商业综合体建设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作为引领城市精神的标志建筑系统,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属于加速阶段,无论是发展成熟的省市大城还是正处于发展旺盛期的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项目都是这些城市积极投入的建设对象,就目前状况来看,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设计的整体性不够强,主要表现于设计的系统性能方面;2.业态的功能占比不当,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过大,不太符合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业态商业结构分布方面的占比也不太合理;3.针对项目交通的流线设计方面存在缺憾,特别在停车系统的设计方面,没有持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规划,整体太过于单一;4.商业综合体中大型的内部开放空间占比较少,因此对于顾客来说没有驻留的吸引力。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方案讨论
笔者结合自身的设计工作实践经验及近代商业综合体较为著名的设计案例的分析来看,该性质的建筑物应该将设计研究的重点放在科学实用的设计模式上,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进行规划研究,以便设计模式的长远发展。
3.1整合设计的合理规划
整合的概念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将一些零散的事物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系统与公共资源之间的科学共享协调,该设计核心就在于组合内容为设计的中心要素,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整体。就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概念不难看出,该建筑的核心机制就是对各个功能空间进行高效、合理、科学并有机的合理设计。由于综合体所涉及的功能空间十分庞大,几乎涉及到了城市生活中所有的建筑基本功能,其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且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功能有:居住功能、办公功能、零售功能、酒店功能、娱乐功能、会议功能、休闲功能、公共设施以及停车场地及设施等等。而商业综合体就是通过整合各个功能的协同作用来进行设计的。再具体点说,协同作用就是对城市生活运作的组合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内在的关联性和组合可能性,依据这些理论内容来进行综合体设计规划,常见的关系组合有以下几种:
互补互助型:综合体子系统的空间通过各个区域的功能互补来构建完整的建筑主体;
竞争比较型:若某些个别的子系统在使用功能方面有些重复,又或者因为相似功能的系统区域在空间设计的时候被设置在同一区域,在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和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产生集聚化效应;
系列型:系列性的空间设计是最为常见的区域组合设计,该设计模式下的子系统在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互通性,经过相互转化从而达到组合效果;
主从型:子系统的组合以某一主题系统为主,设定中心子系统,其他子系统则以组合的作用性质辅助该子系统功能的实现。
以上子系统功能组合类型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设计模式,而在进行商业综合体的建筑施工时, 还是要结合当地城市或区域的民众生活规律和消费倾向来进行设计规划,采取某一种或多种设计模式组合来完成综合体的设计规划,将其建筑功能发挥至最佳状态。
3.2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设计
就我国目前一些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来看,建筑设计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了建筑体的中外部空间上,而综合体的内部空间远远不及中外部空间的丰富。通常情况下,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开放空间都是用来提供给商家开展促销活动或某些公共信息宣传活动以及消费者购物休息和行走的内部公共空间,像内广场、室内商业街、引导空间、边庭、中庭又或者是露天商业街等区域,都属于具有特色的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水平交通空间、节点式空间、线性街道空间以及垂直交通空间是常见的几种设计结构。针对内部空间开放设计而言,该空间的设计策略可总结为一下几点:
竖向高差的调整变化。在对综合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高差调整设置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广,内部空间地面标高的改变能够将空间改变的特点加以突出,并且可以在内部较大的空间中创造出二次空间,进而使得个空间的不同功能实施得到满足;
开敞和围合的变化。我国绝大多数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空房空就都设置在顶界部分,因此其封闭程度只能够取决于建筑的侧界面的尺度和形式,或开敞或封闭,都要考虑到顶界处的各种限制;
对空间进行诱导性设计。商业建筑的特点和购物环境氛围的创造是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设计所要突出的重要内容,只有突出了其诱导性,才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建设目标;
空间层次变化设计。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开放空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或使用者眼中的空间画面不再单调,进而使得内部空间的景观产生远中近的变化层次感。绿化、隔断或高低差的空间设置都能够使空间的层次感得以凸显,从而达成步移景异的设计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商业综合体建筑性质概念的介绍入手,就现行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和标准作出了探讨,像城市机能的考虑、整合设计的合理规划以及内部空间的整理设计等等,一些关键设计问题的提出都在本文中有所涉及。笔者相信,通过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将会呈现出更为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振华. 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设计的新趋势[J]. 广东建材. 2010(07)
[2]区少媚. 商业综合体设计新趋势[J]. 设计. 2011(09)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广场空间调查与分析 心理需求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hangsha Furong squareFurong square crowd, and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ehavior of crowd psychology demand, explore meet all kinds of users demand for multi-level square space,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Furong squar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ideas to create a popular city square space.
[keywords] square spac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sychological needs;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场位置、布局及周边环境分析
芙蓉广场位于长沙中心商业区,交通主动脉芙蓉路与五一路交界处,四边为街道限制,空间开放,人流量大(图1)。街道对面为银行,写字楼等高层商业建筑,竖向上则与商场、超市等公共商业场所结合布置,既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又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层次(图2)。此外,广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较长,东西向较短,因此,广场出入口多设在东西两侧。西侧三个,直接与街道相连;东侧两个,南侧一个,分别通过台阶与负一层商场相通。广场整体布局合理,可达性较好。
广场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
活动类型及内容
芙蓉广场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决定了广场使用人群的活动类型及内容。
必要性活动
由于芙蓉广场位于长沙中心区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点上,不可避免地承担了部分交通功能。因此,作为人行交通的捷径,直接穿越广场成为广场使用人群的主要活动之一。而此类人群正在进行的活动大多具有必要性,且目的性强,如上班、购物、候车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广场空间环境关系不大(图3)。
自发性活动
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活动称为自发性活动,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对芙蓉广场而言,由于其周边商业气息浓厚,居住人口密度较大,因此购物前后在广场上散步、休憩的人群以及午后、傍晚及节假日在广场上进行短时间休闲放松的周围居民,成为广场使用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类人群及其活动与广场的空间布置密切相关,要求广场必须具有较舒适的自然和人工条件,如日照、通风、视野、景观等;还要能够基本满足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与领域性、开放性与安全性等。
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及各类公共活动。由于芙蓉广场公共活动较少,且在空间布置上未注意交往空间的营造,导致此类活动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同伴、健谈的中老年人群以及因儿童游戏而相互交谈的家长之间。但是,此类活动可以由另外两种活动转化而来,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改变广场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数据统计与分析
调研过程与数据统计
由于小组调研数据不够充分,本人根据论文需要,并在同学帮助下,对芙蓉广场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补充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统计的方式,时间为周日,天气晴朗,广场使用人数较多,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下午14:30—15:00,对东南角路口进入人群进行观察,并分别记录该人群中直接穿越广场和停留在广场上的人数,分别为17和26人。
下午17:00—17:30,对西南角路口进入人群进行观察,并分别记录该人群中直接穿越广场和停留在广场上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7人。
统计结果如下:
下午14:30—17:30,每隔1h对广场逗留人群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绘制以下表格:
数据分析
以上数据显示,芙蓉广场使用人群中必要性活动发生率偏高,社会性活动发生率偏低,而在非节假日时间段内此现象更为明显,这也是芙蓉广场平时较为冷清的主要原因。(图7)
由于以上三种活动类型常常以一种交织融汇的方式发生,因此,为达到芙蓉广场积聚人气的目的,设计必须从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合理布置空间布局,创造人性化的、宜人舒适的广场空间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停留,进一步转化为自发性活动,同时通过公共活动的举办及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使广场变得人气旺盛。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吸引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停留
对于常见的事物或特征不明显的环境,人们往往会觉得平淡无奇,甚至视而不见,但新奇、超越平常尺度,或是从未见过、特征鲜明的环境空间却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利用人群这种喜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在广场设计中巧妙利用造型、色彩、光影等手段,创造独具个性、富于变化的形象或具有意境美的情境,往往可以吸引穿越人群驻足停留,并进一步发展为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图8)
满足各类自发性活动人群的心理需求
休憩、散步、观赏,无论进行哪种自发性活动,人群对广场环境都有一些共同的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广场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景观优美,环境清洁宜人,服务设施的使用舒适方便等,但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广场空间布置又有不同的特殊要求。
休息
这类人群多以坐的形式为主,同时伴随思考、打电话、读报刊杂志、观赏周围环境等其他行为的发生。同时,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空间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广场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因外部条件、行为、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而造成的需求差异。
广场选址应尽可能多的接受阳光,以满足人群冬季活动需要,同时应提供遮荫区域,避免夏季太阳直接照射;此外,由于长沙多风多雨的气候条件,布置座位时应注意背风或设在挡风物体旁,部分座椅还应设遮雨设施,以满足雨后使用人群的休憩需要。
相比之下,年轻人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较大,老年人次之,儿童对空间私密性要求最小;而性别方面,女性的领域性意识要稍强于男性;此外,行为差异也是影响空间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读书看报、玩手机、吃东西的人群对周边景观的可观赏性要求较低,而观赏的人群对空间通透性及周边景观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为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应划分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
如图所示(图9),根据边缘效应理论,在绿化四周和空间边缘设置座椅,形成私密、半私密空间,给人以亲切、安全之感;同时在台阶、植坛、矮墙
等构件设计时充分考虑其辅助座位的功能,形成半开放、开放空间。
散步
调查显示,芙蓉广场散步的主要人群为老年人、照看婴儿的家长及结伴而行的年轻女性和情侣。因此,广场的主要步行道应耐磨、防滑、平整、顺畅,并在有高差的地方设置平缓坡道,以满足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而其它观赏性空间的小路则可适当采用粗糙质感的路面材料进行铺装,以创造不同的行走体验。
此外,无论哪种类型的散步人群,都希望在行走过程中看到宜人的景观并体验轻松的户外生活,因此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铺装材料的图案及色彩组合,并沿途进行多样的植物配置,布置不同的休闲娱乐空间,从而提高广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创造多层次、多变化的步行空间。(图10)
玩耍
在适宜儿童玩耍的区域内,应强调安全性设计,如地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护栏杆进行加密,在明显的位置设置安全指示牌等。同时,空间要尽量开敞,通透性要强,并在空间边缘合理设置座椅,以便家长在照看儿童时休憩使用,并保证儿童在小范围内玩耍时始终在家长视线范围之内。
创造引发社会性活动的空间环境
与以上两种类型的活动相比,社会性活动的人群相对复杂,小到同伴和情侣,大到几十人参加的公共活动。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按人群的不同行为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划分不同层次的空间区域,既要有综合性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图11、12)
此外,大多数广场上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局限于同伴间的交往,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设计中可利用陌生人群间“情景式亲密”的心理效应,即因彼此邻近或同处于一个环境而引发亲密感的现象,营造有利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空间。比如座椅成角布置,有利于引发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创造向心空间并增加广场上的文艺演出、演讲、群众聚会等活动,增加陌生人间的交往机会,赋予广场更多无穷的活力。
广场评价及改进性建议
优点:
广场出入口布置合理,可达性较好
中心雕塑优美灵动,可以吸引部分必要性活动人群驻足观望
广场铺地平整防滑,且通过纹理变化与雕塑呼应
东、南两面配以棕榈等乔木,西面则有高层建筑遮挡,使广场在一
缺点:
广场吸引点不具变化性,不能吸引熟悉广场的穿越人群及周边路过人群
未设遮雨设施,缩短了广场活动发生时间,尤其是在梅雨季节
植物种类配置及季节性色彩搭
配上有所欠缺
广场北面部分空间私密性过强,天中不同时间段充分接受阳光的同时,提供遮阴区域,满足人群因季节性差异而产生的需求差异
空间层次分明,基本可以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差异
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合理,尤其是座椅布置,充分利用“边界效应”,
为使用人群提供了方便、舒适的休闲环境
未考虑“人看人”的需求,使用率较低
座椅形式不够多样,材质为石
材,冬冷夏热,不具人性化
广场高差位置未设坡道,不方便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
广场上缺少多样性的社会性活动发生
改进建议
服务设施更具人性化:增加可拆卸的遮雨设施,延长广场活动发生时间;在有高差的位置设置坡道,方便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适当增加木质座椅,提高休息人群的舒适性。
局部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广场北部适当增加出入口,改低矮乔木为高大乔木,如梧桐等,既能增强空间的通透性,又能丰富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吸引人群使用;充分利用草坪的功能,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植物配置,为晒太阳的人群提供更舒适、更宽敞的空间。(图13、14)
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活动的多样性:适当增加廊道或高大乔木,并在廊道或乔木下合理布置座椅形式(如图所示),以增加下棋、聊天等小集体社会活动;设置向心空间区域,以增加集会、表演等集中性社会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社会性活动,积聚人气,使广场更具活力。(图15)
【小结】
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在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只有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并抓住不同类型行为间的转换关系,有针对性地创造多层次活动空间,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舒适、亲近宜人,富有活力与凝聚力的人性场所。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火车站门户;空间设计;复合性
ABSTRACT:Portal space station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to the complex nature of urban space.Around the railway station square layout of the lot of urban design mixed-land, railway land, residential land, commercial land 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focusing on building a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and pedestrian system, the green landscape as a binder, the purpose is to raise the lot of urban land complex features.
KEY WORDS:Railway station gateway;Space design;Mixed us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火车站门户空间是一种高复合型的城市空间,是空中门户、路上门户与水上门户三种门户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人流量最大的城市空间。从区位上说,大部分火车站门户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并和中心区保持着便捷的交通联系;从功能上说,火车站门户是城市与外界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的重要通道和场所,具有相当高的复合型特点;从形态上来说,火车站门户是旅客和游人进入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窗”。火车站门户在区位、功能、形态上的独特性,时期成为城市门户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火车站周边土地建设密度高、强度大、用地类型相对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其三维城市空间具有高度复合性,同时也决定了用地功能与空间的重构是这类地段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2.设计目标
火车站门户空间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城市。门户空间与周边城市地段在功能上的协调互补和空间上的渗透融合才是其优化组构新系统的重要途径。提升火车站周边地段的城市用地复合,是一个核心的目的,但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模糊的目标。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从形象、模式、生活和活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1.城市新形象:新型城市级中心
2.城市新模式: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共生
3.生活新社区:促进城市活力,丰富市民生活
4.经济新发展:城市经营取得良好收益
3.交通系统
火车站地区作为未来城市级中心,承担着全市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对外联系等职能,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尤为重要。
(1)提高区域内的机动性水平
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提高区域内的机动性水平,增强交通的多样性及选择性,进而增强区域内的交通可达性。
(2)合理组织过境交通及到达通
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使过境交通及到达通相互分离,减少不同性质交通间的冲突。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提倡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及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4)积极倡导绿色交通
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发展自行车、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形成一个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相结合,互为补充的风景宜人的新型城市中心。
为尊重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的原则,在火车站地区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环境,通过林荫大道、商业街,以及庭院式广场、公园,将各商业区及居住中心联系起来,形成步行网络系统。
根据步行交通的特色,可以将步行系统划分为:商业步行系统、绿化步行系统等两类。商业步行系统由火车站核心区商业步行街、商业街两侧林荫大道以及各公共设施间的联系通道组成。绿化步行系统强调步行的休闲性,绿化景观的舒适性。
研究确定火车站地区及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在主要客流走廊上布置公交干线。公交线路可以分为:对外联系公交线路及区域内公交线路两类。
对外联系公交线路是火车站地区与枣庄其他城市中心及居住中心间的公交联系。由于火车站是重要的城市级对外交通设施,并且火车站地区一般也是城市未来的中心之一,因此应加强火车站地区与其他城市中心及居住中心间的联系。
若在火车站地区设置公交首末站,为公交枢纽,不仅服务于火车旅客,也服务于市民对火车站地区商业设施的使用。在长途客运汽车站设置公交次级枢纽。公交站点根据线路走向及合理的站点距离(600-1000)米进行统一规划,站点300米服务半径的覆盖率在50%以上,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在90%以上。在主要公交客流走廊远期可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道,疏解主要干道的交通拥堵。
4.景观系统
火车站地区是城市门户,也是未来城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反应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城市特色,多层次、多类型的原则,建设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景观系统。
火车站地区开敞空间由绿地、广场、通道、节点构成。绿地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带状公园;广场主要是火车站站前广场、商业休闲广场、生活广场。通道主要包括交通性通道、游憩性通道。节点主要是景观节点。
火车站地区开敞空间通过通道进行组织,由通道将各绿地广场串联起来,在通道交叉点等重要地段设置景观节点。
组织火车站地区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成尺度宜人、空间丰富、层次感强的城市空间。
围合、半围合、开敞空间:
核心区城市空间氛围围合、半围合、开敞性空间。
开敞空间主要有3个广场,广场周边由低层及多层建筑界面限制,形成视野开阔,景观丰富的开敞性空间。广场也是城市的主要开放性空间,在景观设计上以硬质场地为主,结合草地等软质场地,以及雕塑、喷泉等标志性景观,成为市民生活的中心舞台。
B.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
从空间感受角度出发,核心区城市空间可分为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主要为3个广场空间以及长途汽车站前广场,公共空间提供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场所,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
半公共空间主要为各大购物休闲及办公楼房的自有绿化广场。半公共空间是各大型公共建筑的配建公共设施,满足各大型公共建筑的人流集散功能以及提供城市景观。
私密空间主要为各居住区内部的集中绿地。位于各商住及商业建筑围合空间内部,处于相对较为宁静的环境之中。居住区内部设置有集中绿地,满足各居住区内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5.结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火车站广场普遍具有较强的综合,对其进行城市设计需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对广场的总体布局、空间体系、交通体系、环境设施、文化内涵和生态体系等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诸要素达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增强市民的交往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茹斯·康罗伊·戴尔顿.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J].世界建筑,2005,(11):41-45
[3]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26.
[4]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空间开始向集约化和立体化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综合化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作为融合了交通、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筑,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心和焦点。在此背景下,对多功能多空间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进行解构,并对其中的节点空间设计进行研究,不论是对它自身发展,还是人们更舒适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相关概念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以轨道交通枢纽为载体的建筑综合体的有机复合整体。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建筑综合体是“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包含了多种交通方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因此在轨道交通的枢纽节点上,往往发生着最密集的人员流动,这些流动的人群随之又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各种需求,这时,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就会积聚大量的城市功能,其中突出的是交通、商业、服务、甚至文化娱乐等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空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将城市活动当中的若干功能空间按照一定序列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或者一组建筑当中去[1]。
节点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词汇,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lvin Lynch)提出的,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一书中有这样的定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集中点。”他同时也概括了路径、边沿、区域、标志四个概念与节点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五要素[2]。
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来说,节点的设立是形成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环境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区域之核,它是各类公共设施和人群聚集处,同时也是综合体空间认知意象中的要点。节点处往往会发生更多的活动,有更多的可意象特征,人们借助于这种节点空间可以满足心理上一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在头脑中对周围空间环境形成深刻的感受和记忆。
二、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功能特性
节点空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且不同类型建筑的节点空间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探讨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出入口、路径交叉点,中庭。
1、出入口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是一种特殊的节点,是端点。因其具有“进入”这样的战略意义,使之成为整个空间体系的起始点。入口的形态既可以是独立式的,也可以是由地面建筑内部进入的出入口;可以是水平出入的,也可以是下沉式的出入口等等。
虽然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入口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入口空间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功能特性:一是过渡性。入口的空间形态具有过渡性,是存在于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介空间。在交通上,建筑入口发挥着集结、疏散、流向转向、过渡等功能;在空间属性上,它既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向渗透,又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向外延伸;在功能使用上,它既是综合体功能的延续,又能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连。二是象征性。入口空间往往是建筑的象征,成为外界认知该建筑空间的第一站,承担着“起点之美”的责任。它需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引导人群进入其内部空间中。
2、路径交叉节点
林奇认为:“节点就是一些要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是简单的聚焦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2]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路径交叉节点是认知空间序列的变奏点,是人移动方式的改变。
人们受节点的视觉刺激,从行走的状态转变为驻足观赏或停留休息状态,因而节点具有聚集作用。交叉节点空间通常位于综合体空间的交叉、转折、收放处,又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接作用。
3、中庭
林奇认为:“某些集中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2]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中庭是最重要的核心空间形式,是综合体序列空间体系的中心和,也是人流聚集、交通转换、活动多样的场所。
中庭主要有以下特性:一是多元信息性。中庭汇聚了生态景观、商业购物、工艺装饰、文化氛围等众多信息元素,引导大众参与。二是主题集中性。中庭提供感受周围商业环境的视觉场所,提供可记忆的空间坐标和方位感的依据。三是交通枢纽性。中庭构成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整体空间的交通枢纽,不仅提供交通组织的场所,如自动扶梯、电梯、等,便捷而有效,还同时提供“步移景异”的效果。四是贴近自然性。通过中庭可以引入自然采光、绿化、水景等,唤起人们对面城市生活的回归与自然的认同。
三、设计要点
1、出入口
1.1 引入象征性符号。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节点应引入象征性符号,如造型独特的门、活跃城市气氛的水体、充满地域特色的雕塑、隐含文化气息的牌坊等,用这些符号与入口节点处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多维向整合,为人们从城市空间进入到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内这一过程提供了优美的前奏。
1.2 创造城市中介空间。入口节点的存在决定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空间隔而不断的关系,使彼此之间互相渗透。通过虚化入口形象、与主体建筑的架空部分结合等方法创造城市中介空间,使原本生硬的过渡变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渐进感。
1.3 利用下沉广场过渡。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入口节点空间设计成下沉广场形式不仅迎合了其过渡功能特性,还能有效调节人们进入综合体的心理感受。在下沉广场的处理中,为使人们得到完整的空间感受,应把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口部高度、位置以及广场的深度和宽度放在一起考虑,同时保证下沉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尺度关系在一定比例范围内,经过人们使用后的评价来看,一般围合下沉广场的建筑界面高度与广场的宽度比在1/2到1/4之间时,人们往往感觉空间最为亲切舒适,并且视线良好。另外在节点设计中,配合下沉广场的入口空间环境及各要素应尽量使用亲近人体的尺度,同时选择符合城市空间特点和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等[3]。
2、路径交叉节点
2.1运用“主题单元”强化节点。主题单元通常是指在一组有特征的同类事物中被反映和认识的典型特色。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同类节点并存于环境中,需要一个主题统领全局,或是水系列、石系列、树系列等自然元素,或是叙事的雕塑系列。同时通过对元素形态分析,又能创造出干变万化的空间氛围。如水的应用,有供静思的枯水,供游戏的浅水,供欣赏的瀑布,在整体环境塑造中,取得“大同小异”的艺术美感。各节点空间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主题的统一又强化了人对整体环境的认知。
2.2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路径交叉节点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是对人们具有强制性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会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能让人们更清楚的定位和做出方向选择,从而更方便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3、中庭
3.1尺度、比例适宜,具备整体感。中庭开放空间的尺度会影响到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中庭的尺度应该根据比例需要和具体条件来确定。
3.2正确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使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观景视野。中庭的顶面通常是自然光线和外部意象的重要采集点,处理好顶棚的通透和界面的围合,自然赋予了中庭强节点的作用。
3.3流通空间有明确的导向性,滞留空间要有较好的凝聚性和围合感。中庭空间也应考虑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的处理。空间划分应利于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变化,把握好共性空间中个性空间的设计[4]。
四、结语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设计研究对完善使用功能、强化空间可认知性、丰富建筑与城市外部空间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当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应当对节点空间设计予以关注,重点设计好出入口、路径交叉节点、中庭等重要节点,使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李澍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高静瑶.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城市化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4)
[4]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7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养老地产 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天津养老产业背景及趋势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户籍总人口为996.4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87.4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81%;根据预测,到2015年,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230万。目前天津市面临着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将从哪里找到出口。
1.1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养老地产发展
与其他城市相比,天津的养老观念相对保守。在养老地产调查中,近6成受调查者对养老地产的概念一无所知,超半数人采取“居家型养老”照顾老人,即由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目前主流家庭结构是一对夫妻需要赡养4位老人以及一个子女。由于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照料老人的负担十分沉重。即便是如此,子女多不愿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倘若他们这样做,会遭到身边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是谴责。因此,尽管养老地产拥有庞大的潜在需求,但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1.2.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设施滞后老人需求难满足
天津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以上。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7.43万人,占总人口的 18.81%。据“十一五”人口规划中期督评信息分析,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333万人,占总人口的35.62%,达到老龄化高峰。相比之下,目前天津共有406家养老院,其中252家可供床位在50个以下,占整体的62%。可供床位在200个以上的养老院只有27家,按照平均每家养老院可供应80个床位计算,全市可供床位3万个,仅有1.6%的老人能够住进养老院,供需比例严重失衡。此外家庭式养老院及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1.3.项目数量少位置偏 “蓝图”虽好难被接受
养老地产项目在目前市场占有份额仅为1%。数量偏少令购房者无从选择。此外, 项目大多位于位置偏远的四郊五县,交通不便,周边配套的不足,无法保证老年人日后生活能够“高枕无忧”。目前大多数甲等医院分布在市区,地段偏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否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成了一个疑问。
1.4.养老地产潜力巨大尚需升级
面对庞大的养老住宅市场,已经有很多地产开发商和保险资金做好准备,准备进入。
各家房企都认识到了养老地产庞大的市场空间,但大多数企业还都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2、设计要求及原则居住功能
居住部分是城市中心区养老院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设计的重点,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理想的养老院居住功能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不应该一切包办,否则反而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老化过程。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划分的依据是老年人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的程度。
2.1.诊疗康复功能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一大核心功能即诊疗功能。其诊疗功能既区别于大型综合医院与一般性专科医院,也区别于社区医院,而是以老年病的综合诊疗为主,
着重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及突发性疾病的第一时间急救工作。在急诊处置区域,应重点应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和骨科突发伤害。在医技部分,应保
证老年人常见病病所需的放射、化验等科室的用房及设备。
2.2.文体娱乐及交流功能
人体进入老年期后,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心输出量、肺活量明显降低,肌肉中能量物质储存下降,参与代谢的酶的活性降低,各种生理机能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增强心肺功能有良好影响,可以促进人体生理机能改善,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保证各部位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养老院为身体活动依然正常的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
3、室外设计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外部空间是介于建筑内部和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两者之间的一种空间类型。从功能上讲,养老院的外部空间要担负起满足老年人特定
的户外活动要求。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个人室外生活环境及群体室外生活环境都是
养老院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大课题。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外部空间可以分为作息空间、步行空间、私密性空间三
种类型。
3.1.作息空间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在户外活动一般以休息、聊天、观赏、打牌为主。因此为老人提供良好的作息空间是重要的。作息空间可设置在大树下、建筑的廊檐下,安排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但不应该在风口,最好形成户外空间的连续的休息点,以供老人休息、聊天、观赏用。作息空间应该满足老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如背面应该有一定的界面,同时利用灌木、水体、平台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地点感。
3.2.步行空间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步行仅仅是散步消遣而已。步行路应力求避免漫长和笔
直。那些弯曲富有变化的小径能使老人的行走更加有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风力的干扰。由于老年人视力减退,方向感较差,故步行通道两侧的方向和
位置应当容易辨别。可以在道路的转折和终点处,安排有吸引力的目标,如植物、
小品或色彩来强化环境的自明性和方向性。同时步行道路的铺设材质应着力推
敲,宜采用质感肌理明显、防护性能好并且脚感适中的材料,以达到安全和对足
底按摩保健的双重功能。
3.3.私密性空间
养老院中住的性格、爱好不同的老人,有些老人喜欢独坐或不愿意被别人干
扰,有些老人受自身条件限制闭门不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己
控制的户外空间换来宜人的阳光、空气、花草,改变一下生活气氛是很理想的。
因此在养老院的户外空间设计中提供一些个人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是非常必要
的。私密性空间应该处在安静的地方,有一定的视线遮掩或隔离,避免成为外界
的视点,如果能面对视景则更佳。
结语
通过几十年发展,养老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在逐步规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内国际环境污染严重,于此同时大量的企业家、政府官员、成功人士出现了大量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如果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地方能够给老人提供安享晚年,并且还能够获得身体活力的恢复,那将会给大量的老人晚年带来无比的生机和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10,北京
(2)巍玉,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5
(3)熊巍俊,关于我国养老形式发展趋势的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第
2 期
(4)孙树苗、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第
4 期
(5)吴碗珊,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