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掌声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1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既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整体感知,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打乱课文原有的顺序,主要把第1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进行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学生经过品读后发现以前的英子忧郁、自卑。然后以“后来,英子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地引入到第4自然段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由忧郁到开朗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三板块:聚焦“掌声”,感悟内涵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看文中描写了几次掌声,再要求学生划出掌声响起前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由动作神态想象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理,引导他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体会英子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腿脚残疾,内心有千般委屈、万般无奈;接着让他们“移情想象”:当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如果你是班上的一员,你想通过掌声对她说些什么?当英子演讲结束后,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的英子在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悟这两次掌声背后同学们所要表达的情: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与信任,第二次掌声是对她精彩演讲的肯定和赞扬,从而体会到同学们对英子的那份浓浓的爱,体会英子从掌声中找到的自信。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48-01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来推测、揣摩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往往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究其实质,是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
在教学设计中,许多年轻教师不会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武断地认为“学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有不少教师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觉得“很烦”,为了解决这样的烦恼,教师习惯于把教学问题切细、再切细,问题空间小了,学生就“只能这样想”了。因此,要解决“一听就懂,一做还是不会”的数学教学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一、弄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利用一张圆形纸片,折一折,创造一个角。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简单对折一次就马上举手,认为自己“已经创造了两个角”。遗憾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过程中只呈现了“对折两次,产生一个角”这种正确的结果。课后反思时,我才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实际上,在建立角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个“尖尖的、戳人很疼”的东西,知道了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意识到角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中,“两条直直的边”是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差异所在。那么,在设计上述活动的同时,应该能够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两种估算方法,还需要思考:(1)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一问题,学生会主动选择估算解决吗?如果多数学生选择用竖式精算,那么怎样组织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2)学生会选择“104×49≈100×50”这一新的估算方法吗?如果多数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教师又该怎样引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因为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彰显“以生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弄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误认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一位学生”,或者认为“只有一个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错误的,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误区。首先,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几十位有着独特思维方式和思维起点的学生。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面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但这种差异就是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其次,几十位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可以分层把握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分层把握学生可能呈现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结果,并将之转化为生成性材料。
我在设计教学时,对学生探索可能生成的材料也觉得难以把握,于是组织了课前调查。我在从两个四年级班级中随机抽了一个小组(共23名学生),就上述学习任务进行测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水平:1、在正方形内任意涂一块,这些学生仅知道“0.1比1小”;2、把正方形平均分为4份、9份或别的不同份数,涂其中的1份,这些学生不但知道“0.1比1小”,还知道了“0.1是几份中的1份”,有了分数的意识;3、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1份,这部分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0.1和1/10之间的关系。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腔肠动物;课堂展示
从2012年秋季开始,冀教版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材开始推行新版本,通过与以前老版本的比较,新版本的编排更加合理,完全体现了生物学最近十年的教学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讲解更具有条理性,使学生对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新版本的内容难度加大,其中动物章节部分知识点涉及到大学生物系学生才学习的《普通动物学》的内容,这无疑给任课教师与刚接触生物学知识的七年级学生增加了难度。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动物章节内容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不产生畏难情绪,本人以“腔肠动物”章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本节内容教科书以探究实验“水螅的观察”导入课文,但是水螅对广大学生甚至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动物,其体型微小,且在实验室培养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生物实验室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本人通过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下载了“显微镜下水螅运动及捕食”的视频。由于显微镜将水螅的身体尺寸放大了接近200倍,水螅的身体结构特别是口和触手的形状十分清晰,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相对于教科书给出的模式图,该视频无疑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对本节“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的身体结构及运动捕食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如,水螅的捕食主要是通过触手上面的刺细胞产生的毒素麻痹被捕食对象,再通过口将食物送入消化腔,食物在消化腔中进行消化。水螅的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而出芽生殖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手绘出芽生殖的过程简图或者以PPT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便能一目了然,铭记在心。
本文还列举了其他海水中常见的腔肠动物,如珊瑚虫、海葵、海蜇等,其中珊瑚礁的成因以及海洋动物与珊瑚礁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以教材给出的内容不易掌握,我推荐土豆网中的教学视频“探索―海中之城”来进行课堂展示。本人通过对比10个班级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反映(5个班级进行了该视频的演示,另外5个班级仅仅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差异十分明显。在进行了教学视频展示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珊瑚礁的成因及珊瑚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理解透彻,并能进行适当的拓展;而未展示视频的5个班级教学效果不理想,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对珊瑚礁的成因作出解释,对珊瑚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完全不明白。
显而易见,本章节内容还是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视频展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尤宏伟.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J].教学与管理,2005(1).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媒体设计力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媒体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恰当设计传统的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为该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绽放课堂生命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究竟怎样,如何提高教师媒体设计力呢?对此,我们对区域进行了现状调研。
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能力现状调研
调研发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认为恰当设计媒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项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的理念不够清晰。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媒体时因专业性不够导致“未用”或“滥用”媒体,使用媒体与组织学生学习方式不够清晰。
2.对教具、学具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意识较差,喜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而厌旧(传统的教具、学具),对教具学具利用不够恰当。制作学具耗时,不易保管,导致学具被忽视。
3.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缺少主创性,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成品课件,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个别教师还习惯传统媒介教学过程,对现代化教学媒介不太熟悉,不够了解,不太接受多种多媒体教学,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实际使用的功能非常局限。大部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演示课题、例题、习题或者提供一个情境。
5.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个别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老化,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师正常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设计愿望减少。
怎样做到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认知环境,“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本质的机会”做到让学生通过媒体的使用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大挑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课题研究组搜集了一些理论书籍,挑选了婺源县“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具、学具的设计和使用”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仙居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明确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合适的媒体,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如下作用:
1.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跟前。”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以,通过教具、学具进行直观、动态和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会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思考。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数学课标也强调基本的活动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所以,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3.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教师精心追问,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用了哪些思考方法,获得感悟。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静心、踏实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思考的反思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延续至今,也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统率媒体设计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媒体时,现代教育思想更重要,既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精心设计并使用好媒体,更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使教学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更加生动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帮助!
(二)观摩案例深度思考,体会媒体设计智慧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典型课堂案例,体会教者设计及使用媒体时的智慧。每次观摩,先将听课教师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具、学具使用设计两个组,交代听课思考问题和交流任务。我们观摩了一些全国、重庆市赛课,《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度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等,教师感受到了媒体设计富于智慧,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
设计智慧一:取材自然,科学。如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切物成形导入新课这一片段: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电脑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认为的这个角在哪里?(指出: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电脑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看这个环节,取的材料是土豆,材料好找,辅之以课件演示切的方法,省去了教师繁琐的操作交代,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利于学生自己快速进行操作。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是深刻、有效的。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设计智慧二:大胆创新,凸显本质,扫清障碍。以前,教师讲《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用的教具大都是几根定长的小棒,小棒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第三边时,会产生认知的争议。而孙老师使用的学具是画在透明胶片上的有厘米刻度的定长的一条线段。画的线段细,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粗度造成的争议,能更好地抓住认知本质。细究之,从学具的误差控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再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而强震球在《角的度量》中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
设计智慧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突破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中,在学生讨论被剪成的线段的长度是3cm、5cm、8cm时,这样的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的学具已经很难说明了,这时,课件的出现,两条短边慢慢下移,下移,看似围成了,教师追问:是不是围成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放大镜的出现,使学生看到,两条短边还没有真正连接到一起,老师引导:有时眼睛也会欺骗人的,要用数据说话,短边继续下移的话,就会和8cm这条边重合在一起。加之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设计智慧四:开放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学习。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便于展现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差异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良好资源。如孙贵合老师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直接给一条16厘米长线段的胶片,让孩子剪3条正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多大气的设计啊!有能围成的,也有不能围成的。能围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边的,有等腰的,有一般的。
(三)实践操作掌握技能,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根据教师媒体设计存在的困惑,课题组安排了同伴引领互帮互学培训。一是专门针对数学教师用软件调用放大的米尺、画长方形、画圆等几何图形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二是专门教授老师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PPT资源,删掉、修改部分内容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三是专门培训教师使用七巧板、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材料的方法。这些培训让老教师能很自然地融入了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设计和反思能力
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课题组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践运用有关方法。课题研究教师每月集体交流一次,交流自己这一月中设计使用媒体教学效果好印象深的一节课例。这种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媒体和反思能力。
如有老师交流《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量1厘米宽的双面胶、橡皮、透明胶、1厘米宽的小盒,活动体验好,而且电子白板中的直尺,更加清楚明白。《认识圆》一课中,老师认为多媒体动画演示4种轮胎的自行车运行表演,生动有趣的行驶动画一播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无不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从演示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理解车轮做成圆形的理由,学生由看、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得到精彩的解答。
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们梳理出了教学中有效设计使用媒体的注意事项:(1)突出目标,凸显数学本质。教师要科学准确操作教具,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在使用教具中,必须让学生有自己发挥主体思考的余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2)注意契机。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在精心设计媒体资源时,还需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必将彰显更好的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2006.
[2]李光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心理障碍;公安院校;射击;治疗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34-02
射击是一项以静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它要求射手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持久性、协调性和一致性。随着当今对警察技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动机和态度不同、性格和气质不同、意志力的强弱不同、世界观和理想不同,即使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不尽相同,其获得的成绩也就出现了差别。因此,如何将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射击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使学生在射击教学考核中具备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
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射击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注意障碍。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产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惧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此畏惧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2.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射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射击运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射击运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3.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射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枪械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而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因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单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射击教学中还存在一种丧命的恐惧障碍,即担心实弹射击时枪械走火、失灵对自己生命造成伤害。在射击教学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加射击学习(在实弹教学中更加明显)。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4.疲劳障碍。疲劳障碍是指在射击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此外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射击教学环境不佳(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枪械不规范)等也会使学生心情紧张烦燥、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帮助和指导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改变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目的。要调整好学生学习射击时所需要的心理状态,最关键的是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细心和耐心,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精神状态给予安慰、关怀、启发、诱导、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完成好射击的教学任务。下面提出几种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1.心理疏导疗法。做好学生实弹射击前的心理准备,充分估计实弹射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整好最佳的心理状态,树立实弹射击的自信心,激发斗志,保持平衡的心态,放开束缚,射出自己的水平。提高自信心,稳定情绪,多考虑实弹射击中如何发挥技战术,不要考虑实弹射击成绩的结果。此时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以调整,不要过分强调实弹射击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总之,稳定学生实弹射击的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放下包袱,一定能够克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取得实弹射击的好成绩。做到实弹射击的成绩好不骄傲,实弹射击的成绩差不气馁。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动力定型,掌握技能。
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也称为学习疗法。此种疗法是把动作技能分解成若干单个动作,在这些单个动作中,大多数技能是“患者”已经掌握的,新的动作技能较少,使“患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动作技能上体验成功的感觉。主要是锻炼“患者”坚韧的意志。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战术训练中。此外,学生在射击过程中要经得起失败,不要因为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和悲观失望。失败是成功之母,射击训练也是如此。
3.情绪激发疗法。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心理反应,不仅影响我们生活、学习中许多环节,当然也会影响到心理调整。情绪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而且速度很快,有时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射击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身体锻炼的结果、运动竞赛的效果、运动奖罚等来激发学生参加射击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娱乐、放松疗法。娱乐疗法是通过有趣活动使学生学习射击时将焦虑有效得到分散和转移,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将自身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放松是通过人的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达到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目的,使人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由于这些具体放松动作能够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可使学生在临场射击时生理机能与心理调节达到最佳效果状态。
5.团队支持疗法。团队支持疗法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由于引起心理障碍的部分因素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不良评价,对于心理不成熟易为他人评价所左右的这一类型学生在学习射击时更需要团队的支持。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6
陈曦工作室研究探索的“三主”创新性课堂中的“三主”,内涵为“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三好”天性:好奇、好问、好动,突出“三点”表现: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达到“三新”效果: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三主”创新性课堂实践研究,为我们指明了课堂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一个成年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在教学上的改变,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尤其对我这个拥有13年教龄的老师来说更难,但不改变就意味着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在“三主”教学理念指引下,我尝试改革课堂教学,让新课堂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一次实践,我虽然了解了“三主”理念,并跃跃欲试,很想一试课堂,但教学《掌声》时我挨了一个下马威。思量几天,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体现“学为主体”呢?我对教学流程梳理了四个板块:关注掌声,进入学习;抓点连线,重点感悟;拓展训练,练笔升华;送上掌声,总结提炼。对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自认为不错,于是自信满满邀请导师陈曦来听课,总认为会得到肯定、表扬。然而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我犹如被泼了一瓢冷水,从头到脚都是。过去自认为教学挺不错的我现在满是迷茫、彷徨,甚至不知所措。这是自教书以来我不曾有过的痛楚。在随后的修改中,陈曦校长做了一一指导。不断思考她的指导,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尤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试图放手,但放手仅是一种形式;二是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三是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都是老师直接给出和强加给学生的。
带着问题我常常陷入沉思,并试着在平时的上课中改变。我根据陈曦校长的指导修改了整整一周,教学设计改了又改。终于有了底气再请陈曦校长和黄玉军、付海老师来指导我试讲。我将教学流程修改为:掌声响起,进入学习;开放质疑,抓点连线;回环上升,语言运用;送上掌声,总结升华。从这四个板块的设计中不难发现,变化最大的就是开放质疑,课堂中学习解决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是这堂课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我才真正找到了“疑为主轴”的关键起点。
带着激动的心情上完课,自己觉得有了进步。但随后的评课又让我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陈曦校长如是评说:“学生质疑了,但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关闭了。老师又开始牵着学生在走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当时只觉得:路怎么这么难走啊?几周付出的艰辛为什么离成功依然那么遥远?满心的酸楚、满心的丧气,我觉得上好一堂课实在是太难太难。
但是箭在弦上,还有一周就要和另一位工作室的老师PK了,现在放弃吗?我能放弃吗?带着问题和解决方法我再次起行,教学设计又经历着慢慢的修改,定稿后又找陈曦校长指导我现场说课。我将教学流程再次修改为:掌声响起,继续走进;整体感知,开放质疑;聚焦探疑,回环上升;运用语言,总结升华。这次修改的主要特点是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疑,老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课堂展示了学生学习的变化……课上完后我才发现:我在课上不再讲得很多,不再背教案,不再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功和进步。
一堂课经历了三次修改,我从迷茫中走来,在阵痛中尝试,在蜕变中醒来。一路激动、灰心、酸楚、痛苦、改变,形成学生质疑、由疑探研、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的课堂。这样的反复磨砺与尝试,使我学会了放手,上课的感觉也轻松了不少,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大为拓展,参与性更强。这才是课改呼唤的“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