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本科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具有学术研究无法取代的价值。在于国外的学科碰撞当中,外国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科,他为高校学生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因此,外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学主线往往被分为两条线,而教学内容则被分为三个不同的模块,在教学方法上一般还是遵循文学史的发展历史。从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往往倾向于西方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1]
一、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歌德于1827年所提出来的,根据歌德的观点,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学的本质属于一种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不管是民族文学还是世界文学,都体现出了人类在文学方面的重大进步。[2]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之后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相融合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沃伦在对歌德进行研究之后,世界文学除了歌德所提出的内涵之外,还指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学的总和,另一方面也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沃伦也进一步指出了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意义。[3]根据沃伦的相关理论,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对所有的文学进行的研究。但是在我国国内的研究当中,世界文学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当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是文学关系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文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同时研究是以一种跨学科与文化的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研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比较意识与兼容的特色。[4]但是对文学关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关系是一种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概念,在对文学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国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的强调消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同质关系。我国高校根据国外文学教学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文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同时对不同作家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发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外国文学的教学对于每个外国文学教师来说都是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既然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也必须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现阶段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深入的调查,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往往过度强调学生知识的传输,而并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往往采用一种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大都整齐划一地依据世界文学发展的先后年代,分国别地逐一讲授不同国度的文学。从时间上,漫漫数千年;从空间上,纵横跨度辽阔,涵盖全球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学。旧模式制约了我们讲授的全面性和应有的深度,没有真正从世界视野的角度,讲授和指导学生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在研究各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综合出人类总体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了。[5]
二、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一种都呈现出一种不太景气的状态,大量外国文学的教学课程被严重挤压,有关外国文学的相关研究与会议也大幅度减少,许多教师都没有了解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信息的途径。[6]另一方面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的办学经费被严重挤压,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图书馆无力购买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外国文学阅读量不断下降。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授课当中由于需要介绍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导致许多课时被严重浪费。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校园的人文精神被严重削弱,许多大学生都出现较为功利的心态,许多学生都积极参加勤工俭学与各种商业活动当中,这种较为浮躁的状态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成年,都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许多来自于贫困地区的本科生在城市当中感受到现代文明对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一方面有感于自己家乡与家庭的贫困,从而迫使自己产生较为功利化的心态,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当中往往将精力放在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当中。这部分学生由于家乡的贫穷落后,在大学之前基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在大学阶段虽然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但是由于心思并不放在学习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会过多的进行相关的学习。[7]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中古传统文学的影响而走上文学学习的道路,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在思维方面往往并不是很适应,这也使得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程重点内容
外国文学的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介绍。在进行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向学生讲述外国文学的发展变过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文学特征,同时讲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与特征。[8]在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科学以及艺术等。在文学史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时间的发展将脉络理清,让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并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在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注意学生学会了什么之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即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名家作品的赏析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作品分析的具体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观摩与赏析,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鉴赏与评析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阶段外国文学的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开设以针对不同国家与文学流派的文学选修课,吸引那些对于外国文学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挑选部分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在教学方式多样化拓展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水平对教学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以及学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学水平,同时引进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9]
(三)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文化形式,任何作家在创造的过程当中都必然会受到其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外国文学与政治、经济、艺术、哲学以及自然学科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不同民族文学的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正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环境,因此必须要对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研究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并对我国现阶段本科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最后总结了对应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卉.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2,02:145-148+175.
[2]支斌生.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教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2:74-76.
[3]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中学外国文学教学调查分析[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91-93.
[4]潘利锋,张能泉.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06:92-97+113.
[5]刘意青,邹赞,聂凤芝.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04:3-7.
[6]李安.外国文学教学中经典作品的解读策略———以《哈姆雷特》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2,11:65-69.
[7]田晓宁.“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6,01:173-176.
[8]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2-8.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2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上,如果达不到与时俱进,就会被学生所忽视。按照目前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以教学引导的方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从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同时,并没有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虽然外国文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各种教学技巧,以给予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的空间,但是其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却无法达到文学审美的高度。此外,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课外时间一般会着意巩固主课的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程则不会过于重视,那么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以使教学计划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课程考察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课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要接受考查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考查的内容更偏重于文学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寻找捷径。他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也仅限于熟悉,而不会过多地深入领悟和思考。背诵课堂笔记和到图书馆查找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代替了阅读原著。外国文学的知识考查成为了一种模式化。在毫无欣赏意趣,同时又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越来越忽视,甚至于有学生认为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欣赏外国文学课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2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网络教学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网络的虚拟教师来实施教学内容的。
2.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外国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欣赏,长期以来都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欣赏的途径。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种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各个领域,图文并茂的动态文学表达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学欣赏的主流。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感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拘泥于那种沉默式的文字交流和简单的语言沟通,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多变的表达方式。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取向和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媒体视听设备,并将校园网络充分地运用起来,以吸引学生对于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效果在校园网络上创建外国文学教学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成分交流。教师可以首先将下一次外国文学教学课程教学计划在外国文学教学空间中,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接受到通知之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围绕着教学技术搜集相关的准备材料并进行整理。以外国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这部作品的资料,同时还要寻找一些《王子复仇记》的资料。要求是将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对比。鉴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学课堂就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来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整理后的资料传送到教师制定的教学平台上。之后,外国文学教师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的参考资料进行展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进度交替地播放《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片段,以带动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令学生对于《哈姆雷特》的教学内容深有体悟,而且还会以比较的方式加深外国文学的理解。以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获得的这种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对其进行人为地分隔,就会导致其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片段,而无法从宏观的角度达到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
2.3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调动起来,并不需要教师亲自板书,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需要的教学知识,教师只要共同网络传递就可以了,方便而快捷,而且不会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进行实施引导教学,其引导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授课教师可以在网络授课空间中展示哈代的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哈代的了解阐述哈代在所创作的作品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特点,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的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搜集相关的信息,经过整理之后,对于哈代以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环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辅助教学环节可能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并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都有所延伸,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完全抛弃,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学生的需求而将教学模式加以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教学被放置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并且被巧妙地通过多媒体课件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但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难懂。教师原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要的作用是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发起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并挖掘其对于外国文学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即利用网络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师集中讲解,对于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并接受教师的品评,这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来看“,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堪称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案,其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实现自主化学习,从而使这一学科的教学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上更趋于个性化。
从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上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迎合了外国文学的教学特点,而且在教学上,可以在网络虚拟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外国文学教师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评价者,将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其引导下贯穿起来。另外,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极具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相背离的情景出现,此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将这些“小插曲”充分地运用起来,并将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人生教育 道德提升 审美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卓著,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学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人文学科则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高尚品德的精神成人,它们共同担当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高职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外国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精神探索的历史,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起着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的作用。外国文学作为高职教育人文学科一门重要课程,在重塑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担当。
众所周知,外国文学课不仅是文学课,更是一堂完整的人生教育课。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作家或作品的简单分析上,应充分挖掘作品深层意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虽遭命运网罗,却与之坚强抗争,即使未能改变命运的发展轨迹,却彰显了人的独立意志的高贵;(1)但丁《神曲》指出依靠理性和信仰的引导,经过苦难的考验可以到达至善至美的境地,强调了知识和信念的重要性;堂吉诃德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一位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斗士,为实现理想,他不顾恶势力的强大和周围人的嘲笑,单枪匹马去“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浮士德身上表现出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他的积极实践,不懈追求的精神给人类重要的人生启示;(2)桑提亚哥提供给学生一种面对厄运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精神永胜的信念;萨特的存在哲学告诉学生,人生虽然是痛苦的,但应积极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其哲学可以看成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动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总结人物的宝贵人生经验,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引导学生努力进取,乐观坚强的对待挫折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道德完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社会环境熏染,功利主义,道德失范已出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人们对他人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也日益丧失,道德伦理丧失势必影响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思考对疗救社会弊病起着重要作用。但丁强调了信仰的高贵,只有依靠信仰、精神之爱,不断进行道德净化才能抵达天堂;浮士德揭示了人的“先人的灵境”的崇高道德美;雨果塑造了一个严刑峻法后仍不知悔改却被善感化的典型形象冉阿让;托尔斯泰勇于自剖,通过行为达到自我拯救,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复活;艾略特提供了一套救治现代人道德陷落,精神缺失的方法:同情、克制、舍予。(3)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这些方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救治目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无作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加强这一内容的开掘,充分发挥生动形象的“道德模范”的道德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破除社会环境的不利熏染,勇敢担当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提升高职学生道德素养。
外国文学凝聚着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外国文学教学本质就是审美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责任。德国思想家、文学家席勒明确提出文学的审美作用,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变成审美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充分注重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在外国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性的发展。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出发,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把外国文学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享受。外国文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蕴美、意境美、艺术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已将追求美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以致追求美始终贯穿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人类美的高贵典范:希腊神话的神奇与瑰丽;古希腊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悲壮美;雨果笔下的爱斯梅哈达、加西莫多的人性之美等等。这些美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审美滋养,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审美殿堂,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审美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勇敢担当起重塑学生人生健康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完善道德,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责任。高职外国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4
一、在教师之间贯穿主体间性原则
目前的外国文学课程虽然是汉语言文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但课时很少,一般为古希腊文学开始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结束,为大三上半学期课程;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结束,为大三下学期课程,上下学期各54学时,西方现代派文学另开选修课。而外国文学教研室一般为3-4人,3人的居多,每人负责一段授课。
如何看待这种授课方式呢?这样授课的好处是有助于教师对于某一阶段文学的精进,但是却容易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使教师失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视野。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教师与教师之间需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首先,应该打破这种分段上课的方式。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是很适合分段授课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恰好分为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等各个方向。外国文学就不同,特别需要系统化,整体化的意识。一个不懂古希腊文学的老师是很难讲好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最适合的就是分为小班授课。例如有些师范院校常常是150人以上的一个大班,只用一个老师讲课。学生吸收的往往就是这一个老师传输的思想与知识。如果分成三个小班,三个老师同时开同门课,教师之间则会更好地商量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对话就会得以进行,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上课进行比较,会对教学有促进。
三个老师同时开一门课,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引入集体备课方式。现在有些外国文学老师,上课时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观点,却忽略了基本的知识点。如果集体备课,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该讲什么内容,采用哪种方式,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怎么处理,这样就可以让教学进一步规范化。当然,这绝不是限制学术自由,也不是要求案讲稿。教师依然在可以讲完基础知识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确实可以避免有些老师上课自由散漫,信口开河。外国文学教研室的老师集体备课,是小范围的主体间性的应用。因为外国文学有时候也涉及比较文学,比如中外文学关系等,有时候也不妨邀请一下中国文学的老师,促成大范围的合作。集体备课有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
考核方式也是需要集体出题,集体阅卷的。目前,由单一老师出卷、阅卷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老师为了阅卷方便,习惯出大量主观题,客观题很少。由于主观题一般不设标准答案,学生答题往往需要迎合出题老师的意思。集体出题,合作商量出哪些题目,可以做到主客观题结合,试题的覆盖度更全面,考核更合理一些。
总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间性,提倡的是教师间的合作、平等与对话。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合作互助关系,也是教学中值得追求的良性互动。
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贯穿主体间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外国文学老师在开始讲解一个作家时,通常会从介绍作家的生平开始,然后介绍时代背景,之后是主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等。基本上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常常因为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不够,谈不出多少个人看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到学期结束,学生的头脑里充满了老师灌输的知识和思想,成了老师的“传声筒”,严重缺乏个人的思考。对于外国文学这样一门极具西方人文精神的课程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顾明远先生早在1981年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时代在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已经是势在必行。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各有各的任务,应进行分工、合作。具体到外国文学课程,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基础差,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老师对于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部分可提前布置,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提前预习,对作家作品有一定了解,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学生却由于提前没有预习,缺乏了解,更谈不上理解,而不知老师所云的情况发生。
这方面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2007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尔曼创立的。他们录制了教学视频放到网上,让学生提前观看。目前,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教学改革方面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外国文学老师也可以提前做好课程视频,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应该会有一定效果。但是翻转课堂并不能全部取代魍辰萄АM上学习和与教师当面交流学习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为此,有的学者提出了“混合式课堂”的观点。[2](P1)学生看完老师的教学视频后,一样可以自己做视频,对老师的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可以有所补充,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提出问题。这样双管齐下,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都靠学生讲解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的点评与进一步系统化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不足。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有难度的教学阶段,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广泛收集资料,多角度地分析与说明。外国文学教材虽然几经更改,但是,还是存在了很多过时的观点,“A级论”主宰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新时代下的外国文学老师,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介绍学界争议,但绝不要形成话语霸权,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哈姆雷特》为例,如哈姆雷特是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教材上基本都持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他并不是人文主义者。老师在介绍学界的各种观点的时候,就要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倾听学生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在学生之间贯穿主体间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之间的主体间性也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切忌只提问有限的几个优等生,一定要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各个得到表现。一个学生发言完毕,可由其他学生补充并做评价,彼此提高。在课堂讨论环节,也要注意充分发挥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交往行为”。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都要避免,在学生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文稿记录。有的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也可以在大家帮助下进一步整理成文。
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表演法。像《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电影,上课时可以表演一些精彩片断,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小组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学生分为10-20人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例如老师布置一项任务时,一个小组的同学就可以分工进行。每个小组可以选出组长,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分配不同任务。有的负责资料收集,有的负责课件制作,有的负责小论文的撰写,有的负责最后的总结。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学生要相互配合,培养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结语
主体间性理论进入教学,不难发现,教学活动变得灵活起来,变成了多重主体的“交响乐”,而不再是教师的“独奏曲”,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二重奏”。“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主体间的交流活动。”[3](P39)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进行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大胆的突破与尝试,是值得提倡的。
注:本文为廊坊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基于省级精品课建设的廊坊师范学院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课题编号K2015-01。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2]郝岚.不只是翻转课堂,应该是混合式课堂――也谈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应对[N].天津教育报,2015-6-25.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5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研究为用。研究型教学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内容载体,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成果的获得去教学,而是为教学去展开研究、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考量学生在教师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状况。教师会把自己适合的科研成果转用到教学中去,而学生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所得到的学术结论也可以转化为公开的科研成果。所以,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应明确其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科研模式,即教学为本研究为用。其次,师生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设计、预设了教学中各个环节并和学生一起执行课程教学方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退居一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置,教师观察,以平等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讨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从词义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偏正词组,“研究型”限定“教学”这一中心词。从词组结构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各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推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学最终建立。作为课程任课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本课程特点,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贡献建设性思路。不同的课程或一个课程的不同内容即不同教学类型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这些与教学类型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步骤到教学内容类型到典型教案的设计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外国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此为本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思路、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铺垫基石。
二、《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形式、方法、步骤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教学,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专业采风,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而其中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种教学形式都可灵活选择、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专题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互动辅导答疑式。课堂专题讲授,教师把某部分教学内容统括在一个论题之下,分解为几个有机的小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讲解,最终完成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刻系统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基本的研究性思路与学习过程,起示范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学习或自主设计研究型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师提前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学生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关于教学题材的重要论题和疑难问题,然后将之提交给教师,师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要集中精力解决的论题和疑难问题,学生课外独立思考及查阅资料获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小论文观点与理论运用的创新性、论述逻辑及语言进行评价。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术研究的全面素养,而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小论文也有可能是质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讨论式,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及广泛了解各种观点、提出与教学题材相关的主要论题,课前学生就论题深入阅读并准备好发言内容,课堂上学生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求见解一致,只需自圆其说、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教师亦据此进行评价。这一方式,锻炼学生就某一论题提炼论点及论据,锻炼论辩能力与口才。读书报告式,主要是学生在自行阅读作品后,将所感所思提炼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报告。这个报告不需要长篇深入阐释,也不需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只需要真实表达能给人启发即可。这一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抓住阅读瞬间的感受与灵感。情景再现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有人物动作与对话来设计的,比如小说、戏剧,通过模拟动作与对话来表演从而体验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还有诗歌通过朗诵,也可以再现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作品,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在朗诵或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互动辅导答疑式,师生在课后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来讨论问题,或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随时能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备课———教学———检验效果———反馈、改进。教师备课,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总设计阶段,选择适于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总设计框架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退隐,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观察者,适当的时候起一个引导者、纠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师生共同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总结,将经验运用到下一轮教学改进中去。
三、《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复杂,时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种类多样,批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学生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外国文化文学相对陌生缺乏感性体验;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需要选择相对自成体系且适宜操作的课程内容来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其被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种教学类型相对囊括某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倾向于训练某种类型研究技能和思维、展现某种研究模式;每一种教学类型具备充分的学术空间,携带多层次的专业信息,而且展现出不同维度的研究视野;每一种研究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原著阅读鉴赏型。这一类型是选取相对接近通俗文学一类的作品来进行研究性教与学,倡导重视文本细读,体会文辞之美且尝试独立提炼作品的内涵与特色。如《伪君子》《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选择文字简洁易懂的英文原著一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及马克•吐温的小说等。要求学生精读某几部作品原著,然后写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关注任何一方面,语言表现力、细节、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内涵;可以用情景再现方式表演戏剧或小说经典情节以加深体会。这一类型是最基础的教学类型,适合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精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判断归纳。作家生平、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探讨型。阅读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将它们与作家人生经历殊经验与独特情感倾向或时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较,梳理其创作中的规律性的思想或艺术特色,探寻作品与作家个人经验及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适于作品与作家经验、时代思潮关系明显的文学现象。可以选择问题式或讨论式来完成此项内容。文学现象多元阐释类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对文学现象的阐释极其多元化。选择一些蕴涵多面、有争议文学现象,进行多元阐释以及前沿理论的最新解读。采用问题式方法,让学生研读作品及各种评论,提炼出重要议题与难题以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关注各种批评理论解读的得与失。此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该文学现象的某一论题,运用某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之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并能形成小论文。这一类型,目的是在学生细读作品和研读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学会将文艺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阅读的实践中去。相似文学现象横向比较或纵向归纳类型。将跨越时空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考察,追问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将文学现象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来审视;关注某一类型文学现象的纵向发展轨迹,梳理文学现象发展脉络,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类型针对相似文学现象,意在总体上把握文学与外在文化的关系及归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类型由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课堂专题讲授型方法来完成,也可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完成局部内容。文学名著与改编影视作品比较类型。外国文学里有较多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屏,对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亮点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可以采用讨论式或问题式来完成这种类型内容的教学。
四、《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6
一、师范学校课堂教学现状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常规的问题,但这在今天的五年制师范学校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曾几何时,培育师资的师范学校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教学质量在悄悄地下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堪忧。
笔者身在师范任一线教师多年,常听众多老师上完课都在抱怨同一个问题,教师在上面讲得兴致勃勃,而学生总是没什么反应,睡觉、聊天、做小动作的大有人在,他们不关注教师讲什么,讲得好不好,甚至被提问时会毫不犹豫并毫无愧色地回答“我不知道”,脸上表情分明写着“别烦我,忙着呢”。就连考试这样的头等大事,如今有些学生也并不在意,考试时交空白卷的、看半小时就走人的大有人在。这些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降低。这样的学习状态不用说和中小学比,就是和十年前师范学生比也有巨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出现问题,如下这些原因一定存在:一是没有升学压力,考试得过且过,直接导致没有学习的动力。简单考察便可发现师范学校里认真学习的学生都是立志参加专转本考试的学生。二是学生进校后情绪低落、思想消极,对未来毫无信心,充满自卑感,这当然跟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息息相关,这种社会现状和心理是导致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重要原因,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到时都就不了业。三是近年来,由于取消了师范生分配制度,师范招生日趋困难,师范生生源素质一直呈普遍下滑趋势,淡薄的学风一届更比一届盛,这些因素导致校园里人心浮动、学风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何谈教学质量呢,教师再认真,学生无向学之心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教学质量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就能提高的。所以笔者认为师范学校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应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对策
(一)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寻找“出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学校要切实为学生寻找“出路”,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的“出路”包括帮助各专业学生考级考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多数学生参加专转本考试和本科函授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制订合适招生计划,侧重和定向培养社会急需专业人才,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等。学生对未来有了方向,便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要考虑的就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师的努力。
教师的努力当然是解决此问题关键的一环。外国文学课是师范学校的大系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作为教授此课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就以此为例谈谈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相信对师范学校其他课程都有借鉴的意义。外国文学是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它向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它的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会产生陌生感、距离感,造成理解接受上的困难,教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首先,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在内容处理上面面俱到,缺乏对教学内容详略主次的科学把握和合理取舍。其次,教学模式传统,由于这门课较为陌生难懂,也少有学生通读外国文学作品,教师课上只好“满堂灌”,学生听得昏昏入睡,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内容死板,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试全都还给老师,这样的考试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何搞好外国文学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都面临的严峻课题。既然师范教育已经发生如此变化,面临如此困境,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做全方位的思考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外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外国文学史教材也内容庞大,教师首先应该融会贯通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切实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外国文学史分为东、西方文学两大块内容,由于教学时间、师资等原因,师范学校一般只教授西方文学部分,即欧美文学部分。欧美文学又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一般认为,其中近代史是重点,现代史是难点。然而,重点中又有重中之重,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千年噩梦一朝梦醒的时代,成就巨大、大师辈出,应重点把握,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性更无需赘言。但古代史就能忽略吗,古代史是学生的入门课,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讲好了,学生就能对外国文学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兴趣。纷繁复杂的内容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一棵大树,教师应首先把这棵大树成长的脉络展示给学生,理清整本教材的结构和脉络,总结出几千年以来文人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文学发展变化的轨迹,然后展示大树上的绿叶和繁花,学生追踪理解起来会容易许多。即使由于时间关系,教师讲不完教材上所有内容,学生只要掌握了大树的脉络,也可以找到花实现自我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2.提供新观点,营造课堂讨论氛围,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往往是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并乐于思考的。教师仅仅照本宣科,肯定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外国文学是一种异质异源文化,作品中充满了新鲜的人物、语言、风俗民情、伦理道观、哲学观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及时抛出一些甚至不同于教材的新观点供给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有所得。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及科研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在教授《包法利夫人》一节时,多种教材都认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完全是由社会造成的,这种观点显然陈旧落后,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后提出新的解释。尽管学生观点不同,但他们兴致勃勃,深入思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文学的感悟。类似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在教授《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研究讨论,哈姆雷特这么一个视荣誉为第一生命的中世纪的王子,为什么面对着弑父仇人却一次又一次坐失复仇时机,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世纪的核心价值观“人文主义”及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教授《威尼斯商人》和法国作家拉辛的《费德尔》时,可以对比着阅读,引领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个他们极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3.改革考核方法。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考试方式都是一张卷子,内容死板,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全扔给老师,这样的考试对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考核考核方式必须改变。在设置考卷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联系的题目,比如“请你复述一下维特与绿蒂初次见面的场景”,这样就促使学生不得不读原著,品滋味,润泽心灵,这样才是触摸了文学的精髓,这也是开设文学课的初衷之一。
4.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似乎特别适用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多媒体课件、影视片断等音像资料可以在瞬间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朦胧难解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在讲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大题目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一望无际的蔚蓝的爱琴海和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两相对比,学生就可以领悟为什么中西方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大海是希腊人的老师,一望无际的令人绝望的大海恰恰培育了西方人科学、严谨、富于开拓性和侵略性的民族性格,而相对安静富饶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让中国人不必远离家乡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可以维持生活,从而培育了中国人保守、圆融、不具侵略性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恰恰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处。
5.灵活使用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吸引学生最为重要的一点,语言表达不好,一切努力都白搭,教师的语言,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准确、流畅、通俗易懂、抑扬顿挫、适当的幽默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年制师范进行教改的呼声很高,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核心之核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发现才能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能认真探究,必能摸索出一套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