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1
本地品牌大打广告
据了解,AC尼尔森最近的报告显示,在很多快速消费品品类中,本土生产商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土品牌频频出现在保健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前5位品牌排行榜当中。洗发水当中的舒蕾、护肤品中的大宝和小护士以及洗衣剂当中的雕牌,在市场份额上也超过了国外品牌。
本土生产商咄咄逼人的势头也反映在广告市场上。根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数据,2001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整体广告投放达5270万人民币,而本土生产商的广告花费所占比例竟高达71%。而2001年的前10位广告主当中无一例外都是本土品牌。
多数品类增长迅速
该报告称,在中国27个食品(饮料)及非食品品类当中,有23个在2001年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其中13个品类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酸奶(酸味奶)发展最快,销售额增长了39%。排名其后的有速溶咖啡(37%)和婴儿谷麦类食品(23%)。2001年出现负增长的品类有头发定型产品、电池、有汽饮料(运动饮料)以及鞋油。
最大的快速消费品品类出现在食品(饮料)行业。尽管出现了负增长,有汽饮料的销售额仍然居各品类之首。销售额最大的另外4个品类是洗发水、护肤品、方便面和洗衣剂。
零售市场结构演变
AC尼尔森认为,快速消费品主要品类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现代通路,即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和便利店的发展。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2
一、市场版图
1、各国奢侈品市场消费份额
2、二线城市在市场版图中异军突起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以外地区的财富增长孕育了大量二线城市奢侈品消费者。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只有30%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70%以上居住在一线城市以外。二线城市作为奢侈品消费未来的主力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有鉴于此,近两年来,奢侈品集体突破一线城市的布局战略,把未来的增长点押宝在成都、哈尔滨、大连、重庆、西安、无锡、福州、温州以及宁波等二线城市消费者身上。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二线城市正成为大品牌搏杀的新战场,那里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
比如,在中国已有20家门店的Prada,下半年在成都、广州、杭州开设了5家新店。这两年来先后登陆长沙、福州、厦门、武汉和石家庄等城市的Gucci,2011年计划在中国增设13到17家新店,大都开在二线城市,比如重庆。在中国22个城市开设了27家专卖店的LV,则已落户成都、重庆、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温州以及南宁等地。
二、消费偏好
(一)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排名
(二)中国消费者最青睐品牌来源地排名国家(地区):1、法国;2意大利;3、中国香港:4、中国大陆;5、英国;6、美国;7、日本:8瑞士。
(三)奢侈品境外消费远高于境内消费蓝皮书透露,2010年中国人境外消费奢侈品已经是全球第一。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了在法国、意大利、英国主要区域奢侈品商业的消费数据,发现有效购买数据中65%以上为亚洲人,中国人又占其中的75%。亚洲人去年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累计达690亿美元,而中国人就累计消费了500亿美元。中国人在国外消费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消费严重外移。
三、消费心理
1、炫富心理特征明显
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显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没能太多地享受生活,所以希望在子女身上得到心理补偿,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导致有些小学生就用最好的手机、最好的书包、最好的钢笔。中国经济刚刚腾飞,人们初尝财富的魔力,在物质追求上难免会有浮躁心态,因此出现这种显示身份的炫耀性消费现象。
2、品牌文化关注度低
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销售增长,是中国奢侈品文化认识增长的3~5倍,许多奢侈品消费者甚至不知道其所消费的品牌的原产地、原产国。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是奢侈品即可,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因此,许多人在品牌选择上并未考虑品牌内涵与自身气质是否相符,更不会关注品牌所代表的文化。
3、各线城市消费者品牌认知梯次
现阶段中国一线城市消费者相对较成熟,买名牌已趋向理性,品牌忠诚度也较高。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认识也已开始起步,他们愿意尝试各类品牌,有着非常大的培育潜能。
四、资本市场
1、奢侈品牌扎堆赴港上市
“到香港去上市”,眼下正成为欧美奢侈品行业最新的时尚。2011年5月至今,包括意大利知名奢侈品品牌Prada在内的多个奢侈品披露了在香港IPO的进展,包括二手奢侈品零售公司米兰站,以及6月即将在港上市的旅行箱生产商新秀丽。此外,美国手袋品牌蔻驰(Coach)5月初主动对外披露了香港上市的计划。市场预测Prada的市盈率将远高于在欧洲和美国上市的其他奢侈品公司。市场人士指出,香港资本市场历来活跃,又靠近奢侈品最热的中国内地,像Coach这种并无资金压力的公司上市就是为了营销,而对有融资压力的Prada,则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2、国内首个奢侈品基金诞生
专注于全球顶级消费品行业以及相关股票的国内第一个奢侈品行业基金——富国基金诞生。富国基金称其开发的全球奢侈品股票型基金已经获得证监会的批准,并将于近期公开募集。投资奢侈品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把买奢侈品的钱再挣回来。以路易·威登为例,受益于亚洲市场的强劲需求和欧美市场的复苏,该集团2010年净利润飙升73%,创下历史最好业绩。
五、市场趋势
1、消费力继续上升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11%以上,中国人均年收入亦持续上涨,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年均实际增长9.7%。同时,我国大部分居民的消费方式已由自我积累型向消费信贷型转变,消费模式已由趋同化向多样化转变,消费结构也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正逐渐增强,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与此同时,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已升值约20%。经济的空前繁荣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推高了中国人的消费力,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因此,中国奢侈品市场将持续获得消费力的支撑。
2、税率下调
目前,我国内地进口高档消费品的综合税负较高,通常需要缴纳进口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三项:进口关税从6.5%—18%不等,增值税为17%,消费税则高达30%,累计需要缴纳最高超过60%的税费。
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是:内地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而造成价差的首要原因是进口关税。商务部已表示,中国将进一步下调进口关税,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降低幅度基本定在2%——15%左右,化妆品、高档烟酒品种将先行。随着税率的降低,海外奢侈品消费必将逐步回流国内。
3、消费后劲巨大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低龄化现象十分明显。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满45岁。45%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在18岁至34岁之间,而这个比例,在日本和英国分别为37%和28%。全球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年龄最小的就在中国。所谓“由奢入俭难”,如无意外,这些年轻的奢侈品消费者必将终身成为奢侈品品牌的拥趸,消费后劲巨大。
4、奢侈品消费将获地方政府支持
首先,高端品牌一般对其落地地点的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其高知名度和品牌所代表的高档次,奢侈品的落地将极大提升当地的形象;
其次,奢侈品落地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额和消费人流,从而促进周边地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奢侈品的招商将获得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3
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7%的正在创业人数量清楚地表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地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创业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是否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呢?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是什么呢?为此51job做了关于“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这个调查共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北京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上海市的受访者为12.8%,广州市的受访者为11%; 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受访者中外商独资本占到26.8%,民营/私营企业达到31%,国营/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九成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上文提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创业的冲动占到了九点五成以上。而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是持何种态度呢?调查数据发现,观点是支持。其中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占到49%,将近一半。而有42.6%的受访者这表示“不反对,不识为一条出路”。仅有余下7.3%的受访者坚决反对,认为风险太大。所以,从前两项数据叠加说明,起码九成多的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是倾向鼓励的。
众人眼里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及劣势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九成多的受访者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让学生得以借鉴,看清自己。在三个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优势“年龄”、“知识”、“政策鼓励”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有句广告语叫:“年轻无极限”就很好的诠释了众人的观点。而其次,“知识优势”的比例占到了25.4%,这一选项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对如今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丝怀疑。同时有11.4%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优势必有其劣势。在上文,“大学生创业调查”中发现,“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依次成为大学生自认的三个缺失。而同样的选项,在社会人看来,他们的依次顺序是否还是如此呢?从数据排行上看,似乎没有变化。但仔细查看百分比就能发现,“资金”的比重明显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会经验”有所上涨。占在社会人的立场可以发现,社会经验概念虽然抽象,但他们已摸出些门道,而“社会经验”恰恰是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基于这个理论,此项数据也几乎达到了三分一之。这也从反面提醒了我们,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社会经验?对于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是否有清晰认识?资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it业最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领域
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这份调查问卷,结果众人眼里最适合的创业领域和大学生自认为的有着很大出入。首先,it行业占居榜首,达到30%,服务业第二,有19.6%的占有比例。快速消费品为12.3%。其后,产生了各群雄行业割据的场面,娱乐/体育/休闲、贸易/进出口、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检测等)、批发零售、广告/公关等5大行业均在5%的比例上下徘徊。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您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如果某天在招聘网站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公司现招聘××职位,公司属于大学生创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正在找工作的你会不会动心呢?调查发现,40.5%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16.8%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很难说清,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多数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这点也与社会九成多的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对应。
当然持鲜明观点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会或不会的理由”回答中看到,愿意方说:“因为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得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不愿意的一方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风险太大,可能会浪费时间。”……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根据2009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下,全球消费者的信心都在急剧下降,日本、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指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平均而言,发达市场59%的消费者和发展中市场43%的消费者计划在2009年削减开支,消费降级的势头非常强劲。
金融危机带来消费降级
毋庸置疑,这场危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由于消费者对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买东西更讲求实惠、实用,而且诸如奢侈品和高档品,一些消费者可能就不会特意去购置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费趋向理性化已然是这场危机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消费降级现象走入人们的视线,究竟会带给我们的生活哪些改变?
1 节俭重新回归社会。经过这场危机的洗礼,消费者开始节制自己的消费需求,纷纷采取更有节制、更明智的消费模式。人们开始主动反思或者改变原先的生活主张,重新思考着现代的节俭生活。如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淘二手货、装修新居开始奉行极简主义、回家过年过节开始流行拼车等,节俭已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同样的,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的消费者减少了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吃饭方面的花费。据统计,有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同时消费者还会减少诸如旅游、休闲等消费,努力压缩开支,以求平安渡过金融危机。
2 品牌替代现象普遍化。品牌替代有两种,一种是国内品牌替代国外品牌,一种是中低档品牌替代高档品牌。金融危机中,人们往往更加爱国,购物时也常把国货作为首选,而且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人们通常会选择次一级品牌来代替价格高昂的高档品牌。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如租车、邮政、家用清洁剂、纸制品以及床上用品等品牌降级或替代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是烟民,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常常会选择近似口味或自己能够习惯的其他低档品牌来替代。
3 重新认识高端产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和提升人们的购买信心,但是消费者还是死死地捂紧口袋,特别是对高端奢侈品的需求下降的幅度更是让人记忆深刻。美国贝恩公司在2008年10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奢侈品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增速仅为3%,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报告还预计,2009年,高端消费品市场将面临6年来首次衰退。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公布数据,2009年一季度营业额为40亿欧元,同比下降7%。
4 消费品的价格弹性系数变大。价格弹性即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指某一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最近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所谓“土豆效应”又称“土豆悖律”,就是消费者合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其理论根源就在价格弹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会更加敏感。
企业如何应对消费降级
金融危机下大部分企业的销量和利润都出现急剧下降现象,市场竞争也更加惨烈,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才能出奇制胜,不至于在金融危机中灰飞烟灭。
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也是企业制胜最重要的法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要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手段、不断挖掘管理潜力、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竞争力。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金融危机也会给那些管理完善、实力强大的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金融危机中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会濒临破产的边缘,此时有实力的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改变价格策略
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
1 灵活应对价格结构的变化。在金融危机下,持续上升的企业成本和不断下降的消费需求,两者可能会引起价格的剧烈变化。如果企业不对定价政策保持高度关注并对市场作出快速响应,企业可能一下子就会进入危险的境地。
2,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多种功能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或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产品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维护了市场占有率。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两头都可以用的新式口红,一个口红两种颜色,一上市就很受欢迎。
3 调整赢利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入研究分析自身的赢利能力和服务成本,通过减少发货频率、减少销售支持服务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订单等措施,降低客户服务成本。在服务成本的压缩下,重新调整自己的价格和赢利预期,保护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
4,改变定价思维。市场规律表明,“优质服务、低廉价格”是刺激消费的正道。用服务第一取代价格第一,通过增加产品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心,这才是定价的新思维。如中国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不少旅游景区用提高门票价格的方式,结果高票价挡住了不少消费者的脚步,反而导致了景区收入的减少。
调整促销策略
消费者在变化,企业的营销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企业必须定制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反映当前环境且不会忽略长期稳定性。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
润的增长要少30%~44%。
促销活动对市场部来说可能是一件例行性工作,但是要在金融危机下做好促销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能否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例如很多商场把促销从“满180减138”改为“满80减55”,这样做虽然利润率降低了,但由于销货量扩大,总利润却并没有减少。
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提升创新能力
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而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消费者常常会被一个产品的技术、功能和情感益处的声明所征服,这可以为商家提供挣钱的好机会。单凭提供折扣不足以在衰退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然而,创新是保护利润率的最有力杠杆,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现在的能源危机现象越来越突显,企业如果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既方便又省钱的新能源产品来,同样也能在金融危机的市场上独领。例如在金融危机面前的中国电气工业企业大全集团,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之路,2008年产值增长50%。
消费降级背后的转机
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市场上的奢侈品消费大幅减少,但是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2009年2月的统计,在过去的24周,美国午餐肉的销量陡升了9%,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升幅最快的时期。另外,在食品行业、学生用品行业等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升幅,这一切都说明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市场仍有消费升级的迹象。
1 消费升级依然可见。尽管在金融危机下,消费升级现象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泰国进行的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和97%,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不会有改变或降低。有数据显示,中国家庭中儿童消费和学生消费占整个家庭消费的1/3左右,而且很刚性。这是因为受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亚洲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另外,一些单身年轻人、丁克族以及收入稳定的空巢老人的消费仍然没有降级,他们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愿意支付更高一些的价格。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5
就在获知中国石化长城油超越国际品牌而登上消费者忠诚度榜首(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公布的“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显示)的时候,笔者发现了长城油的另一个亮点:在油行业率先实施了“全程协销计划”。
油虽为工业品,但长城、统一、昆仑等品牌却突破了传统的工业品营销运作模式,把工业品营销消费品化,推动了油的营销进程。协销的营销模式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运用比较广泛,然而长城油将其延用到油的营销工作中,第一个吃起了“全程协销”这只螃蟹,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长城油打出“全程协销”这张牌,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更是传统协销理念的延伸。在通常情况下,协销是生产厂商为了达到市场覆盖、实现销售增长的目的,通过投入人、财、物等各类组织资源,全面、系统地支持经销商拓展市场,或者说协销是生产厂商向经销商提供系统的营销支援。
协销模式,推动厂商角色的转型
其实,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渠道扁平化趋势的增强,不少快消品企业都在苦苦思索:经销商在企业销售业务运作的价值链过程中,到底贡献出了多大的增值空间?经销商在整个销售业务过程中承担了一个怎样的职能和角色?现在的经销商急功近利者居多,如何让他保持与企业长期战略一起前进?
针对目前同质化竞争和终端为王的市场特点,需要厂家更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并设计针对不同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推广,这也要求企业做更加精细、更加专业的市场拓展工作。这将促使企业和经销商都不得不面临转型:对于产品拓展、网络建设、市场精耕、营销推广等需要很高专业技能和较大投入来做的事情,是企业无法回避的职能和角色,经销商无法替代;而对于产品在广阔市场中流通所需要的资金、仓储、配送、时间、费用、关系、服务等事情,则是经销商无法回避的职能和角色,企业也无法替代。
协销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对推动厂商角色的转型至关重要。企业要做好协销工作,必须要清晰地界定厂商之间应该承担的职能和角色,如此方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联盟,资源互补、技能互补,否则难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张戟先生对协销是这样界定的:协销,是一个以推动企业销售业绩持续增长为目的、整合企业所特有的资源、运用一套系统化的专业管理体系、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拓展、帮助经销商疏通和完善分销网络、促进产品顺畅流通的过程。
营销趋势,油行业亟需协销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油市场也就逐渐从工业品转化为消费品,油企业需要更密集、更灵活的渠道来开拓市场。又由于油产品本身很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销售渠道也几乎是路人皆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跟进。同时,这个行业里,国内品牌在面对国外油巨头的猛烈轰炸时也一直在苦练内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原来工业品的销售渠道不能适应新的竞争需要,渠道变革势在必行。然而,变革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快速消费品的协销营销模式呢?中国石化长城油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于今年2月26日,在经销商年会上率先提出了“全程协销计划”: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协助全国各地经销商共同开展渠道的密集分销和终端网络的开发维护,携手各级经销商共同做强、做大市场。
协销体系,保障与经销商双赢
协销是一种充满着诱惑力的模式。从厂家角度来看,协销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积极主动地与经销商建立联盟关系,帮助他们解决销售中的问题,和经销商一道把销量做上去;从经销商角度来看,协销不是“只做厂家的高级帮运工”,而是和厂家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身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不再是做着“风雨飘摇”的“孤儿”生意,而是拥有一份比较稳定的事业。双方真正实现“双赢”。
根据消费品常规的营销模式,“全程协销”的范围包括产品开发、品牌宣传、销售支持、售后服务等等全套流程。
产品开发:质量可靠,适销对口
长城油在产品开发方面始终注重质量,“任何时候决不牺牲质量”,质量就是生命,这是赢得经销商和消费者满意的基本条件。长城保证全国经销商销售的产品都一定是合格的,确实保障经销商的利益,不仅在发货前认真做好检验检测工作,而且在销售过程中,长城还会专门派出人员去各区域经销商那采集样本,然后统一运回公司检验,确实保证销售的是合格产品。因为如果产品质量不行,即使你的服务做得再好,广告打得再漂亮,也不能留住消费者。
怎样才能研发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油产品呢?长城油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由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国外油未必适应本土车辆,比如道路路况、车辆状况、环境状况等,而长城立足于本土民族品牌,更了解本土市场,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在中国使用的油产品。但是,怎样才能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呢?长城油建立了市场的研发体系,要求研发人员亲自到市场,和消费者亲密接触,为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在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自己的研发课题和方向,这样有针对地研发出来的产品才能把握消费者需求的脉搏。为了保证这项研发体系的顺利实施,长城油还把研发人员的业绩与市场结合起来,增强研发人员的市场意识。
在产品上把好了关(质量可靠、适销对口),也就为实现与经销商双赢、让消费者满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宣传:高端切入,空地结合
面对油市场竞争新格局,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紧贴市场,树立更高的品牌形象,积极调整产品销售布局,针对不同区域,多管齐下加大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的开拓力度。在此情形下,长城油立即启动了剑指高端市场的“争峰行动”。
“争峰行动”重点围绕高端市场突破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市场营销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品牌传播为核心,加大高端市场开发,选择重点产品实现突破。把长城油威龙系列高端柴油机油作为推广的重点和主要切入点,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茂名、武汉等五大销售中心加大力度启动区域局部市场,以广泛分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推广,迅速提高其产品销售量;在汽油机油推广上,以长城油金吉星和吉星为主,加强对汽修厂、换油中心、汽配店等单位的推广,进一步提高“长城油”品牌的形象和价值。
品牌宣传方面,除了央视强势广告的空中支持外,公司还制定了统一的招贴、单页等平面广告模版和品牌推广会模版、产品推广会模版、会议布置模版及会议安排流程模版,组织产品推广活动。这给经销商在品牌宣传方面创造了优势条件,给其在市场推广方面扫清了障碍,更重要的是经销商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
销售支持:深度分销,亲密协作
前面也讲到,协销一定要在特定区域市场开展,对市场的精耕细作不能盲目,一定要考虑区域市场本身的客观条件。与现在流行的厂家绕开经销商直插终端不同,长城油实施的“全程协销计划”强调在厂商与经销商的亲密协作下共同展开深度分销和终端建设,由长城油提供技术支持、营销策划、管理策划和专业协销人员,并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和交流,与区域内的经销商共同制定区域内的产品推广方案和网络规划,协助经销商在市场“精耕细作”,全力协助经销商开拓市场。
以终端管理为例,厂家派出的终端管理助理将及时协助经销商开展各级油终端的拜访维护,协助终端进行促销以及搜集市场信息和竞争品牌各种信息,及时传递给长城油,在薄弱地区甚至还将协助经销商建设市场终端和加强对二、三级市场的渗透工作。
客户服务:春风理念,及时高效
在现代营销理论中,维护现有的客户群体比开拓新的客户更有效,成本更为低廉。品牌忠诚度也体现在维护现有客户群体所取得的成效上,而其核心手段就是服务。
长城油围绕“顾客满意”,启动“春风服务”活动,要求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中;把品牌忠诚度建设的理念渗透到整个销售工作,渗透到经销商的销售工作;把让消费者满意的理念渗透到面对客户的每个环节中去。使客户在与公司的互动中感受到长城服务的及时高效和温暖体贴,从而增添了产品的超值感。
建立日趋丰富的“常见问题知识库”,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处理、解答高难度问题,保障不同需求的客户都可获得个性化的满意服务。比如有的客户存在用油的疑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要一个电话或一封邮件,长城油立即派出专家,并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
通过免费电话咨询、网站回复、亲临现场等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为客户科学使用油产品提供帮助,为客户提供从售前咨询到售后服务等全套流程的技术全面解决方案,并建立了包括北京、上海、茂名、重庆、武汉的五大客户服务中心,既做到全国客户信息的集中管理,也确保了对各地用户服务需求的及时响应,确保用户对长城油产品放心使用。服务方式由拨入式服务转变为拨出式服务,及时主动地将油分公司的产品、促销、政策等信息传递给终端客户,提醒应注意的问题,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形成由“消费者”、“客服中心”、“科技中心”到“公司管理层”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真诚的服务。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6
作为中国春天百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春天百货)的主席,陈启泰终于期盼到了春天百货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这一天。挂牌上市当日收报2.55港元,较招股价格每股1.95港元上升0.6港元,涨幅30.77%,当天交易涉及金额为26.2亿港元。截至发稿日(2010年3月30日)股价仍维持在2.60港元。
这样的成绩对于被经济危机肆虐了近一年的中国百货业来说,实属不易,对于曾经多次上市未果的春天百货更是如此。春天百货几经坎坷的上市之路也可以说是百货业中众多企业的缩影,如今成功上市是否意味着中国百货行业IPO时代的来临?在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的大环境下,百货业的价值在何处?
挣扎
上市、融资、实现规模裂变,是许多企业最大的梦想。然而,每次在梦想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却又幻化为泡影,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春天百货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上市未果的痛苦挣扎。
成立于1999年的春天百货,其最初发起人包括法国巴黎春天百货以及宝姿时装母公司宝姿国际。春天百货最早一次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是在2005年的10月,当时正是春天百货进行重组的伊始,一直到2006年2月,春天百货在重组期间,欧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的3i集团购入共计31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自此之后,风险投资机构频频以各种方式进入春天百货。根据春天百货的股东名单显示,3i集团持有将近10%的股权,而包括Portico Global Limited、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韩国私募股权机构KTB,以及维众创投等机构也分别拥有0.56%-4.23%不等的股权。
2007年底,春天百货曾经计划冲刺上市,当时初步集资规模5亿美元,并获得了包括富力地产、中国食品,以及Lloyd George、Pictet、High-Bridge_一家基金公司共计约7500万美元的股份认购,保荐人为瑞信。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的巴黎春天似乎应该就此上市,3i集团北亚地区总监许晓峰也表示:“当时春天百货正在积极与香港各方沟通,争取在2007年底完成香港发行上市的工作。”然而由于市况突然逆转,春天百货上市的计划就此胎死腹中。
2008年春天百货上市计划重提,再次公开表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上市。然而由于市况持续无回暖迹象,香港股市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牵制下一路走低,不仅春天百货上市的计划再次成为泡影,同年11月还招致花旗集团旗下风险投资基金抛来的一纸诉讼,要求春天百货以3796.73万美元的价格回购花旗集团所持有的春天百货股份。
此次诉讼源自2006年花期基金前后两次认购春天百货发行的无抵押可转债,总计2000万美元。这两次认购的无抵押可转债的最终期限为2014年,然而双方在春天百货2007年8月的重组过程中,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协议中规定,若春天百货不能够在2008年9月30日前按照计划在香港上市,那么花旗基金将有权把所有的春天百货股份返还宝姿国际,并且以89%的溢价收回当时入股春天百货的资金。
然而春天百货2008年上市计划最终成为泡沫,而截至同年11月13日花旗基金也一直没有收到相应的款项。于是花旗基金一纸诉状将春天百货告至法庭。
市场变化的因素属于不确定的、不可控因素,不论是企业还是风险投资机构,都会受累于市场环境的恶劣,春天百货不仅因此迟迟无法上市,更是因此吃了官司。
春天百货与花旗基金的这桩公案直至2009年5月才得以了结,在双方签订的清偿协议中,花旗基金将所持有的春天百货6.15%股份悉数转让给Bluestone。Bluestone是2007年7月24日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成立的公司,是PIEL的全资控股子公司,而后者由陈汉杰、陈启泰兄弟各占一半股份,至此花旗基金所持有的春天百货的股份再次回到陈氏兄弟手中。
回暖
两次上市未果的春天百货与业内其他同行相比,已经落后一步了。早在春天百货上市之前,大商股份、百联股份、广百股份等先后上市,而与春天百货有着相差无几盈利水平的百盛集团早已在2005年登陆香港交易所。从并购案层出不穷的2007年就可以看出,当时内地百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将包括春天百货在内的百货业都带人了低谷。“金融危机对百货零售业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曾公开表示。
但“2009年9月以后,随着经济回暖,百货业的销售又呈现了积极向上的局面。”楚修齐表示。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百货企业的发展势头也很出人意料,“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有的零售企业同比增长在30%以上。像河北省的沧州、唐山、迁安等地方百货企业,增长在30%-40%。”
春天百货终于搭上了这次百货业前进的列车,实现了上市之梦。
不过,春天百货这一次迟到的上市是否意味着百货业的新一轮发展时期再一次到来?国信证券商业贸易分析师吴美玉表示,消费复苏正当时。“我们将零售行业周期演进过程分解为两个方面,从长周期看,受益于消费的持续增长,中国零售业处于长周期上升通道;从中短周期看,受经济波动、价格等因素影响,中国零售业中短周期呈现周期波动的形态。”
本轮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平稳复苏,零售景气亦开始回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5%,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为16.9%,这也成为自198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两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25052亿元,同比增长17.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
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消费量得到了保证,而居民对于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在提高,购买力在增强,这对于百货行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在零售行业整体兴旺的形势下,东北证券分析师罗广怡认为百货行业将在先期受益。“一方面缘于百货公司主要销售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商品,需求弹性较大,在旺季作用下,业绩超预期增长值得期待;另一方面,百货行业的低基数效应还可以延续,从调查报告选取的可比百货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变化情况来看,二者均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低谷,增速分别只有4.67%和-7.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行业业绩在2010年上半年仍能保持较大的增幅。”
随着百货行业的整体复苏,加之上市百货公司如新华百货、广州友
谊、广百股份频频发出开店公告,国内百货行业再一次出现复苏迹象,百货业公司的扩张和发展将快速行进,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资本的运作必将更加频繁,其中必将有一批符合标准的百货公司带动新一轮的上市热潮,或者依据发展战略在企业之间进行重组或并购。
资本
每一家优秀的百货公司背后必然有着风险投资的身影,弘毅投资、贝恩资本、TPG、凯雷集团、3i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都曾对百货公司进行过投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仍然以上市不久的春天百货为例,在2005年10月获得3i集团3100万美元注资之后,春天百货的增长令人瞩目,仅在两年内其收入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就高达100%,而春天百货的各种店面数更是迅速增长。根据招股说明书,春天百货2006年至2008年的销售额分别是1.71亿元、5.01亿元以及7.18亿元;三年的利润分别是4610万元、1.36亿元以及1.74亿元人民币。对此,3i集团合伙人及联席中国主管张明明表示:“在过去四年里,春天百货可观的业务增长和创造的价值,有助于它们进一步巩固作为中国高档豪华商品百货集团的品牌。”
作为风险投资机构,仅仅为被投资的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是不够的,附加价值才是更为企业所看重的。3i集团作为有着数十年投资历史的私募基金,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地投资过100多家消费品行业的企业,因此对于全球消费品领域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带给春天百货更多的经验与指导。
风险投资机构进入百货行业并最终推动百货公司成功上市,春天百货与3i集团的故事并不是第一个。早在2005年,华平投资就以9000万美元、每股作价1.48元获得了银泰百货35%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银泰百货的发展目标。
资本的作用在华平投资银泰百货的投资线路中可见一斑。相比较于同样在香港上市的百盛集团和金鹰商贸,不论是门店数量还是经营范围,银泰百货都不及前两者。不仅如此,银泰百货还在香港股市低迷之际,将招股价从4-5.2元调高到4.36-5.39元,然而却依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主要就是源于华平基金的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