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学论文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1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生活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生活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2

手绘是通过素描,色彩等的准备,草图,正稿,上色,调整五大阶段对设计效果图的一种表现技法。在设计中,美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在高校设计教学中,计算机绘图表现的出现,使手绘的表现形式的应用变的越来越少,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大学生对手绘设计方式比较排斥,往往忽略了手绘设计的优点,手绘表现手法有它独特的魅力,在设计基础训练及教学方法中是计算机电脑设计无法取代的。在现代社会各种具有科技含量的传统描绘工具运用于设计表现的流行趋势中,手绘之所以能够显现出描绘力度感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亲切的感受。能使画面体现出手绘的生动和个性感觉。所以传统的手绘总能受到公众的欢迎。手绘的描绘工具有铅笔,钢笔,马克笔,水粉笔,水彩笔等各种工具。单从手绘的描绘工具来看,铅笔给人单纯,单一,质朴的感觉;钢笔具有线条粗细有序,色调一致的特点;马克笔具有色彩的纯度高,使用方便,用笔轻松的特点;水粉笔具有随意,笔触清晰的特点。水彩笔具有色彩透明,细腻的特点等。从手绘的描绘工具来看,那么手绘的弊端也有很多,比如,工具的复杂性,对设计者的绘画能力及设计创意的要求比较高。由于手绘绘制出的作品要求相当精细,所以比较花时间等。传统的手绘在电脑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简单画一条曲线,手执笔的轻、重、笔痕的深浅是计算机目前不能完成的。简单说就像是在一幅平面作品上用硬笔签字一样。计算机只能借助其他仪器来刻、画、挤、压。但与手绘的效果截然不同。总之,计算机设计与手绘的相结合,在设计师的高超本领,资深的经验中,才会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加完美化。

2计算机应用于设计教学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的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了设计课堂。运用计算计辅助设计教学和传统的手绘教学方式,在教学结果上是相一致的,都是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计算机能开发学生的大脑,随时能捕捉到设计的灵感,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资料,获得层次丰富,色彩协调,设计精密,个性多样的设计作品。计算机设计无论是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能轻松的运用计算机来完成变化多端的作品,还可加入音乐等设计内容,使设计手法多样化。这是手绘设计无法完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有成就感。现代设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在各种辅助工具的配合下,取代了过去的画笔和颜料。在现代设计的表现处理上,计算机教学体现了极高的应用价值。根据创意的需要和各种各样画面效果的表现,计算机可以模拟各种各样的手绘工具并且可以提高效率。用计算机存储的各种各样的素材描绘出不同的画面。计算机还可以在现代设计例如插画,给插画带来新的运用于新媒体的插画形式。

3教学反思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3

关于怎样处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某种注重经验性实践活动,轻视系统性理论抽象的倾向。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在具体的社会服务中主要依赖于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理论的指导。这种倾向长期影响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影响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建设。更多的学者则强调要重视实践,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中国则是从理论开始,带动实践的展开,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务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尤以实践为教育的目标与致力方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管他们在学校里是接受理论教育多些,还是做实务多些,他们能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能说明问题。为此,笔者对该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从而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该卷该给专业已经毕业并正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再寻找其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14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还有部分在读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没有在高校接受过社工的专业教育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考虑到在读的研究生在本科时接受了社工的专业教育,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次对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填写的问卷计算在有效问卷内。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却没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经历的不符合调查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28人中,性别构成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学历构成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专科生,本科毕业生是这次调查的主体,占总调查对象的82.8%。毕业学校为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工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这四年开始从事社工的最多,分别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岗位既有机构社工、也有项目社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社区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妇女社工、残障社工、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管理或项目管理等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最长的已经满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从开始从事社工的毕业生,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他们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经从事社工几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认为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术。具体情况如下:33人认为在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5.8%;59人认为比较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46.1%;35人认为有一点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7.3%,有1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获,占被调查者的0.8%。20人认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占被调查对象的15.6%;70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54.7%;36人认为有一点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28.1%,有两人漏填。17人完全赞同理论知识学好了,在实践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占被调查对象的13.3%;52人比较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40.6%;50人有一点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赞同,占被调查人数的3.9%,4人漏填该题。有1人认为理论学习比实践重要,15人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112人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一样重要,占被调查人数的87.5%。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卷中的十门课程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分别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对于课程设置,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这样就有106人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针对特定实务领域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有1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9%。关于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理论课程(这一题为多选),被选择排前三位的课程是个案工作86.72%(111人)、小组工作82.03%(105人)、社区社会工作62.5%(80人),其余的则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0.94%(78人),社会心理学54.69%(70人),社会工作概论41.41%(53人),社会学概论26.56%(34人),社会工作行政23.44%(30人),社会政策概论16.41%(21人),社会保障概论6.25%(8人)。关于理论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安排,4.69%(6人)认为很合理,44.53%(57人)认为比较合理,43.75%(56人)认为一般,7.03%(9人)认为不合理,考虑到被调查者来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课程时间设置上不统一,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题目了解被调查者对各门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的看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综合各学校情况看,同一门课程在各个学期开设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对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老师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满意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有效果。被调查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要学好专业理论课主要在于授课教师对实务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实训法进行理论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在对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5.5%;49人感到比较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38.3%;48人觉得一般,占被调查对象的37.5%;23人不太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17.69%;1人很不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0.8%。对于怎样学好专业理论课,17人认为主要是学生努力,占调查对象的13.4%;27人认为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占调查对象的21.1%;8人认为老师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占调查对象的6.2%;74人认为老师要对实务熟悉,占调查对象的57.8%,有1人没填。关于最适合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题是多项选择),具体情况如下:54.7%(70人)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54.7%(70人)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86.7%(111人)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50.0%(64人)选择“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放映电影和案例等;53.9%(69人)选择“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建议采用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有60个被调查者写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被调查者建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的10门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有人建议理论课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门别类地上各门课程,而是整合各种理论及实务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被调查者建议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习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应当先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学习更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论课程比较枯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之前先花10到15分钟玩热身游戏。有人提出让学生去讲课,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将教学内容布置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进行教学讲解。更多的建议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以下的建议:借鉴国外及香港协青社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以轻松、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多分享老师们的实务经验,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模拟、情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机构探访和交流。

3.对专业老师的建议,建议者提出因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着多样化的流派和相龃龉的理论观点,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引导和反思,因此,老师不能仅空讲理论,而要与具体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相结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二是相关的实务经验要充足。教师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对理论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理论水平符合现在社工发展状况的需要。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到有经验的高教调研,以及参加权威专家对社工的培训。积极参加实务。要用踏实、努力、负责态度去影响学生。

四结语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4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必然反映在两者的规模上,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规模会对社会教育的规模产生影响,反之亦然。所以,本文选取了民国时期的学校数量及社会教育数量作为变量来反映两者的关系。文中涉及的数据来源于1934年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及1948年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其中包括1912—1945年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小学校的数量。1928年以前部分年份数据缺失,本文事先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到其估计值,最终得到1912—1945年完整的时间序列,并利用Eviews7.2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首先,我们考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运用计量软件Eviews7.2,对社会教育组织(SJZZ)、学校教育(XXZZ)、高等学校(GDXX)、中等学校(ZDXX)及小学校(XXX)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它们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具体到各层面,社会教育与中等学校及小学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小学校与中等学校、高等学校三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的相关性高于高等学校与小学校相关性,但小于中等学校与小学校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教育与小学校的相关系数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小学校的数量在学校教育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小学校数量几乎等于学校教育总量。虽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具体相关关系的得出,需要对它们建立合适的回归方程。具体步骤为:第一,检验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对小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及社会教育组织,4个变量的原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全部包含单位根(见表2),表明原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第二,检验一阶差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4个变量的原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序列(见表2),即4个变量都是I(1)过程(即一阶单整),可进一步对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及协整关系检验首先,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LR、FPE、AIC、SC、HQ等5个评价最佳滞后期的指标中,有4个显示最佳滞后期数为3,据此建立VAR(3)模型并对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首先计算回归方程的迹值,然后与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和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等假设前提下的迹值比较,如果回归方程的迹值大于假设条件下的临界值时,那么就拒绝其前提假设;反之,则接受其前提假设。Johansen协整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显著性水平5%下只拒绝了4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水平下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对于最大特征值的统计量检验也得出相同结论。进行回归分析后结果得到表5所示结果,据此可以写出社会教育与其他变量的协整方程。这个方程是长期均衡方程,u^t是误差修正项。从所估计的方程中可以看出,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对社会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中小学的数量庞大,分布较广所致。由上文可知,学校主要为社会教育提供师资和场地,因此其规模越大,能够为社会教育提供的资源就越多,就越能促进社会教育发展。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小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78.5%。在高等学习和小学校不变的情况下,中等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267%。高等教育则对社会教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高等学校的建立需要太多的资源从而挤占了社会教育的资源所致。在中等学校和小学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增加1%,社会教育将减少22823.35%。不过由于小学数量大大超过中学的数量,所以虽然其增加比率较小,但从总量来看,其对社会教育产生的作用比中学产生的作用要大。而高等教育由于总体规模不大,其对社会教育的总体影响也不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出4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变量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选择由VAR(3)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表6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小学校是中等学校变化的原因,中等学校也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小学校是社会教育变化的原因,但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较大,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较弱的影响,不是学校教育的Granger原因。这与上述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相呼应,也符合两者关系动态变化的事实,即虽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互补性依赖,但是双方依赖的强度是不一样的,社会教育显然更加依赖于学校教育。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对资源决定权控制的集中和资源对组织的重要性共同决定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4]。社会教育向提供学校教育提供的某些资源并不是关键或必须的,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等。而有些资源对学校教育来说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如研究材料的来源和验证的场地、就业和实习机会等等。社会教育仅是社会活动中的极小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社会教育存在的基础,学校教育提供的理论来源、师资、场地和设备等等,都是社会教育所必须拥有的。其中最重要的师资,绝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培养或直接提供。因此,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依赖程度。也就说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要远大于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这是由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教育的一大任务是要对失学成人开展补习教育。而这些失学成人之所以失学,主要原因便是小学教育不发达,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应该是一种竞争关系,即小学校的发展会抑制社会教育的发展,但是上述协整方程的结果告诉我们小学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小学校与社会教育历年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两者之间也不是一直呈现反向变动的趋势。如图1所示小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对规模变化呈现4个比较明显的阶段:1912—1928年,1928—1936年,1936—1940年,1940—1949年。在4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符合小学校对社会教育具有抑制作用的竞争性特征,即呈现负相关。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小学校表现出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特征,即呈现正相关。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动态关系变化可知[3],在弱共生阶段,即在1912—1928年和1940—1949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抑制性,而在强共生阶段,即1928—1936年和1936—1940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促进作用。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学校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而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的Granger原因,双方的竞争性与共生性关系的变化趋势,解释了两者的相对规模变化趋势。

二、结论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5

社会课是集中培养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社会课于1916年在美国正式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社会课是一门和语文、数学相并列的核心课程。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计划将社会课正式列入其中。由于社会课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社会课教学的教师,都缺乏对社会课基本性质和功能的熟悉。由于受传统的知识教育观的束缚和长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遵守教科书中知识点的讲授,对于社会课教科书所呈现的新的内容结构和所需要的教学活动还不能适应。多数教师不知应当如何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也很少考虑利用“活生生的现实”去充实和完善教科书内容。首次编写的社会课教科书内容在体现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也给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探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索。

二、实验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课的教学实验探究的目标摘要:站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立场上,依据国家颁布的社会课教学大纲,确立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社会新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的统一协调发展。

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摘要:

1.构建整体性的学生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我们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划分为摘要:

(1)情感、态度目标

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喜好和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

尊重各行各业工作价值和劳动的态度。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祖国国土、文化,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动探求知识和探究新问题的喜好。

(2)技能、能力目标

初步的判定和思索具体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

初步的参和、合作、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

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选用适当形式(图画、表、数字、文字、言语等)表现身边社会事物、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把握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

初步熟悉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

初步的环境常识和对环境新问题的熟悉。

初步的地理、历史常识。

2.充实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学习内容

社会课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跨学科和以专题构建的单元内容两方面。因此,我们拟通过专题设计的方式,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和突出综合性的特征。

社会课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性。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和具体事实出发去理解、熟悉社会,而不是脱离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从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出发去熟悉社会。尽管社会课教科书已在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大,因而教科书在呈现具体和现实性的新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约束,它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可能适宜于各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改造。其中包括收集和利用现有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收集和整理区域性人文、地理、历史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单元内容。

3.构建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构成社会课学习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摘要: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着重探索它们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熟悉的学习过程。

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可以有摘要:公共交通、野营生活、购物、乘车(船)、下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人际交流体验,如和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和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交谈等。它们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的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模拟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或情境的模拟活动,模拟体验活动可以有摘要:人物模拟活动,如模仿父母工作或照顾家人生活,模拟售货员、售票员、司机、老师、医生、护士、法官等工作情形;场景模拟活动,如碰到危险时(失火、煤气、交通事故)、碰到非凡情况时(拾物—失物,救人—被救)等。

体验学习拓宽了学生理解和熟悉社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熟悉、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通过具体的探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其包括发现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经常伴随着失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经受和体验失败本身就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和探索科学新问题不同的是,对社会新问题的探索最终可能没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新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索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思索新问题,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3)解决新问题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新问题出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的、关联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索新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和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同时形成评判社会新问题,评判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解决新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来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新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索解决和解释新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熟悉和方法的非唯一性是社会学习的固有特征。

为使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我们将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作为社会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讲授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优势摘要:

a)小组学习可以给更多的学生、非凡是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和发言的机会。

b)小组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多种角度熟悉和思索新问题,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和信息渠道,并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c)小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种参和感、责任感。

4.构建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态度、言语指导和行为指导体现出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摘要:

(1)面向全体的原则。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和社会课的学习,就要求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参和和表现机会,非凡应当给予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内向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机会。给予每一个儿童以同样的关注是使其获得自信、主动参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2)尊重个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课学习活动多样性的特征,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经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所获得的熟悉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当熟悉到,学生个体在思索上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尝试错误,苛求熟悉一步到位往往使学生陷于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索的原则

无论是在探索思路、方法选择或是具体操作中,都尽可能地不提供“标准件”,给予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以此改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靠性和盲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思索能力。

(4)关注过程的原则

在社会课指导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意义。要作到有效指导,就必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喜好和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和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碰到了哪些困难和新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5)强调多边互动的原则

教室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主要条件,为使学生间的交流能够在一种更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探索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来改变交流者之间的接近度和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参和交流、扩大交流。

5.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社会课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知识的把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索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则为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果都显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价原则摘要:

(1)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因此,作为社会课学习的评价,学生把握知识的多少、记忆程度如何不是评价的重点,而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和了学习,在探求新问题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新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方法的把握程度,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合作态度和方式,是否学会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和管理方法等等,才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

(2)评价的多样性原则

社会课教学的特征在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问题的喜好和关心不同,探求的角度、方式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答案和学习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对于多样性的学习结果假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则限定了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显然是不适宜的。同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具有个性的社会思索能力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类属于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内容,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也是不适宜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对于有些成果,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的范围、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新问题、观点的恰当性,操作水平等,可以采用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但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学习中建立的自信心,激发的探求欲望,和人交往的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查阅、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将主要采用观察、记录、特征描述、教学过程分析等定性评价的方式。

(3)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社会教学论文范文6

中职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学科与职业教学相学原则,秉持着文化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面紧密的结合学生的专业。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中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个性,更加贴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在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特性,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教材中的思想。例如在进行先进人物《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汇与句式让学生感受社职语文教学结合中会生活的教学实践口苏省南京浦江中等专业学校先玲陈到邓稼先身上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让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知识范围来进行一些先进人物的举例。让学生充分领悟到高尚伟大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专业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例如在针对园林专业或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类似于《苏州园林》等建筑类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感受苏州园林制造的精妙与美,从而对专业对应职业产生自豪感。针对机械专业、电子专业、汽修专业等学生,可以强化说明文的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来进行“修理电视机”、“网页制作”等说明文。又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专业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绘画荣国府院落方位图、对于文科专业学生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王熙凤的语言和对话,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与沟通能力。

2.与社会生活结合,强化应用文教学

中职教学是为了就业做充分的准备,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寻找专业对口的职业。学生在日后就业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要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例如应聘信、自荐信、合同、总结、计划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专业来进行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写自荐信、在自荐信中要将自己的优势、特长等充分的展现出来,另外一组扮演招聘单位,针对招聘草拟招聘广告,其中包括招聘条件、待遇、要求等。两组人员准备好后开展现场模拟。在完成招聘模拟后每组学生都要书写总结,将模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一一列出,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会让学生对专业就业有着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