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1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赵裕春研究员认
为,数学能力主要 有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等三种,探讨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 及其各自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程度如
何,这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现代数学教育心理领域研究
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问卷测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试图寻
找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别影响学习数学的程度大小;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与学的
效率提供 一些心理学依据。
二、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
本调查采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研究协作组编制的《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验
(三年级)》。这 套测验由62个试题组成,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概括和推理以及空
间关系等三方面。这套“测验”经过 全国性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难度相
当,鉴别力强。
(二)调查过程
选取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91级)的全体学生(120人)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团体测验的 方法,严格按《数学能力测验(三年级)实施说明书》进行。全套测验共
62小题,分两次做完,每次一节课 ,评分按统一标准进行,满分62分。收回有效鉴卷
111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
表1 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
(附图 {图})
从表1的结果可知,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概括
和推理)和空间关 系的知觉能力分别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P
值小于0.05),也就是说,在这 一测试中,该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
本能力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分别比全国同等水平的 高。从数学教学这一侧面来看,清
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整体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小学生三年级数学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以学生的三种数学能力测验成绩为自变量,
并将三个自变量的 值统一转换成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分数(Z分数),进行多元回
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数学成绩对三种数学能力回归有效性的检验 复相关系数 R=0.433 回归变
差 u=2443.929 F=8.232 剩余变差 Q=10588.487 sigF
=0.0001
结果表明,这一回归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即是说,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数学成绩的差 异,能够由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
知觉能力的水平差异做出解释。
既然这三种数学能力都对数学成绩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它们中哪个影响更大?为此,
进一步将三种数学 能力对数学成绩做三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 概念、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对数学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数概念 基本能力 空间关系 标准偏回归系数 (β) 0.297 0.183 0.2
26
t 4.55 2.77 3.28
p 0.000 0.008 0.000
上表数据显示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β[,概念]>β[,空]>β[,基],且三
者的β值均具有极 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这一结果说明,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 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其次是空间关系的知
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
力,基本能力(概 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较高。
2.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三者的知觉能力,都显著地
影响着学生数学成 绩;且这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能力,其次是
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 概括和推理)。
(二)建议
1.应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结果,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
用数概念的能力, 即β[,概念]>β[,空]>β[,基]。由此,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 力培养。从测查看,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
学的成功经验在于重视数概念的教学。然而,有不少小学 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
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 仿做过的例
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 ,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
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 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
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 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
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2.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
学生掌握空间关系 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
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 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
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 根据我们的结果分析,影响小
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的影响程度仅次 于运用数
概念的能力,且比基本能力(推理和概括)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不能忽视
空间关系 知觉能力的发展。而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空间关系的知觉能
力很低,在有关空间关系的8 小题中,学生答题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0.4%。可见,重
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裕春主编:《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测查与评价(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教育科学出 版社1987、1989、1991年版。
2.(日)四方实一著:《算数问题解决四心理》,明治图书昭35。
3.白先同编著:《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2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我还阅读了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参。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两个班体育和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本学期制作了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并上已经传到学校ftp。
2、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开张了8次小组实验探究课和5次演示实验课,其余为课件演示课。在体育课上,开设了健排舞《我的小苹果》、小足球课、队列练习课、迎面接力赛、前滚翻练习、花样跳绳练习和仰卧起坐练习。体育测试定位仰卧起坐和队列练习两项。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3
一、关注课堂实验,打好探究基础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要拓展探究的空g,必须打好探究的基础,我们老师就要关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验
备课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做的事情,我们每个老师也都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备课。作为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或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通过简单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如三年级上册《生命离不开水》一课,动手实践部分: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孩子们就想到了生活中常用的榨汁机,在没有提供这个机器的基础上想到了用刀切碎,在杯中捣烂,过滤、把过滤后的残渣挤一挤。这些都是他们结合生活想出来的办法,这样的动手实践,比我们单纯地提供物品,直接教孩子如何挤出西红柿的水更有意义。对于一些较深或较抽象的内容,可由教师由浅入深逐个提出;也可有意暴露实验教学中的矛盾,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改进实验教学。同样是这一课,有一个研究小草喝了多少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实验设计时,要保证水被小草喝,而不是蒸发了,我一上课就在班级窗户玻璃上弄了几滴水,实验设计时这几滴水已经消失了,学生发现水会跑到空气中,从而想到了要给水盖个密不透风的盖子。
2.开齐开足,注重方法引导
我们的科学课学生很喜爱,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会带着他做实验,所以我们的课堂实验要创造条件,把每个实验都做好,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中加强实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做实验,课后没有老师也能重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3.做好学科课程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语文、数学、品德这些学科中都会有相关联的内容,比如,语文课文中就有关于富兰克林和避雷针的故事,科学课《踏上青春路》就要画点线图,这就是数学课的内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肯定事半功倍,这也是备课时备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语文阅读的要求,提高学生科普书籍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我们的教材,关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会更轻松,也会更感兴趣,也方便了他们把所学内容加以应用。
二、开展家庭实验,拓宽探究途径
最近我们正在学校推家庭实验的建设,希望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营造这样的环境。家庭实验室是什么?不要想得太复杂家庭实验室,不是在家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学校实验室,需要很多的专用仪器。只需要一小块属于孩子自己做实验、观察、制作等活动的场所,可以是阳台、书桌……甚至是厕所;一些常用的工具、器材,如尖嘴钳、镊子、螺丝刀、电池、剪刀、胶水、空饮料罐、矿泉水瓶、纸盒等。简而言之,家庭实验室是孩子在家中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制作的一方小天地。这些角落在家长的帮助下,变成孩子们的家庭工坊、家庭模型修理厂、家庭植物园。
开展家庭实验活动有什么好处?
1.结合课堂,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赞可夫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这就是家庭实验室存在的魅力。我教学《简单电路》,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中能掌握基本的联接方法,但是课后不实践,到六年级参加科技活动,安装电动模型时,我发现学生已经遗忘了。开展家庭实验室以后,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的实践,如做一个小电筒、修理一下电动玩具,电路的知识就得到了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固化为技能,帮我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2.补充课堂,培养长期观察的能力
涉及生物、天文方面的内容,往往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记录,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比如《种子的萌发》,我让学生课堂学会了如何观察、比较,利用家庭实验室,回家每天观察种子萌况,我和语文老师商量布置了观察日记,全班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指导部分学生形成科学小论文。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更长的时间观察了月相的变化、气温的变化……
3.有意引导,全家动员,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实验室的建立,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更好的完成小实验、小探究。学校制定了家庭实验活动指南,运用微信平台推送探究活动内容,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家长有抓拿,乐于和孩子在家开展活动,用好了学生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庭实验室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是科学课教学的延伸,更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基地。
三、改变作业形式,浓厚探究氛围
作业时学生巩固练习的主要方式,科学课的作业不能只停留于在作业纸上完成的练习,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很深的影响。
寒暑假是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的大好时机。以前的《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注重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练习,科学作业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我们学校对寒暑假作业进行了改革,用校报的形式,分年段布置了各个学科的寒暑假作业,比如暑假我们设计了:一年级 “纸片托水”;二年级按要求搭建纸桥;三年级制作雨量器并进行观察和记录;四年级“鸡蛋撞地球”;五年级“比比谁搭得高”。要求用图片的形式记录各自在家的活动过程,开学后在各班进行了作业的检测,并组织各班优秀选手参加校级的比赛。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其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对“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并了解,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改动的一个实验板块是: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这个实验改进后,变静为东,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操作简单又卫生。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水和空气的比较。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目标是: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为本节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探究实验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内化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拓展延伸教学”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以“乌鸦喝水”动画故事,激趣导入,这样导入比较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时,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吗?”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一:利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
提出问题之后进入验证环节,瓶中装有一些水,有一块橡皮泥和几根吸管,在不倾斜、不挤压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想出了用管子吹气的方法,并上台演示,果然利用空气可以挤出瓶中的水。实验成功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探究二: 听话的乒乓球实验
方法一:将一个乒乓球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压入水底,先让学生猜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随后学生验证,发现乒乓球也随着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方法二: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没有办法让乒乓球到水底、在水中、再到水面?”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设计的方法。此后,学生亲自验证,搜集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更多事实。用拧瓶盖、瓶上扎小孔等多种方式控制空气在瓶中的进出,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基于清晰的事实,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对比探究,深入探究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抽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保证实验公平)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空气被压缩的应用,对新知识的强化,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七、说预期效果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5
1.教师自身科学知识的准备。农村科学课任课教师大部分是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兼职教师,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但是,既然任教了这一学科,就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研究,使自身具备较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在实验课前,要亲自进行多次实验,对实验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2.精心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师上好实验课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前合理选择、筛选实验材料,准备的实验器材要充足、有效。经过了“双高普九”等专项工作的验收,农村各校的仪器、器材配备基本完善,上课前教师就要到仪器室精心挑选实验所需的各项材料,尽量选择新的器材具。3.科学设计实验过程。学生做实验,老师虽然不做,但要心中有数,实验中各种仪器使用方法、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实验所需时间多少、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等都需要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设计实验过程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如,三、四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时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二)实验中的有效指导
1.实验前的指导。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其次,做好小组分工的指导。小组分工的指导在三年级科学课中尤其重要,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课,对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该如何分工、配合需要教师的详细、认真指导,如,《谁流得快一些》实验,教师首先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三位同学做操作员,一位同学做发令员、三位同学做观察、计时员。第三,对操作过程作详细指导,让学生明确操作过程,如《谁流得快一些》实验时,要告诉学生注意,必须等到操作员已经做好准备,发令员才喊“开始”,三位操作员要同时往玻璃斜面上倒下液体,观察、计时员同时摁下秒表,认真观察并记录下液体流至玻璃斜面底部所需要的时间。2.指导学生合理猜测。在猜测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的思维从零乱变得有序条理。首先,教师要强调科学猜测是有依据的,不是胡乱猜测。其次,要分析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推测。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加上刚开始科学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推测环节中要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思维难度相对较低、现象直观明显的推测。3.在学生动手探究时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自主探究活动是实验教学中的重头戏,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但是当实验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把实验拉入正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指导的方式,尽量少用师生问答的形式,要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还可以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对一些操作难度比较大的实验,教师还可以采用演示来进行指导。
(三)实验后的指导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6
关键词:小课题;探究能力;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形成活动主题的,其实最初学生感兴趣的也是那些自然界形形、变化多端的现象。我们可以以学生提出的这些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出发,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形成小型易操作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学生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什么都想知道,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更多是随意性和盲目性。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定期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生长、校园的环境布置等等,然后让学生讲述各种现象,从现象中提出各种问题,师生共同整理提炼出较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创设情境等手段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仔细观察中思考,提出问题。如,在“校园里的落叶树”的研究性学习中,已到了寒冬,可校园内植物出现反常现象:王晶同学发现柳树、银杏长出了嫩叶。接着老师和大家一起观察,发现其他枫树落叶了,可还有三棵枫树没落叶,依然红艳娇嫩。大家便把“校园里的落叶树”作为本次综合实践的研究课题。
二、引导独立预设,拓展探究思路
猜想与假设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少数学生由观察思考而提出的,其他学生看似认同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大家的问题,深入思考的学生显然不太多。教师这时不应急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应让学生先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猜测和想象,形成假设雏形。再在课堂鼓励学生在猜想假设中进行大胆的想象,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拓展探究思路。
如,三年级“校园里的落叶树”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提出“落叶树为何不落叶”的探究问题后,学生先对校园内的那三棵枫树进行实地观察,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每位学生在此基础上都对这寒冬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断、猜测,经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的引导,形成了几条探究思路:调查种植花木的农户、观察落叶树的地理位置、测量气温以及咨询气象局天气变化。
三、丰富亲身经历,强化探究能力
无论是前期探究问题的产生,还是形成探究思路,都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亲历观察、调查、实验,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去亲身体验,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不要急于向学生公布、传授科学知识。
如,三年级的“走进蔬菜王国”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蔬菜入手,通过采访菜农了解种植蔬菜方面的知识,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种植蔬菜,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在这一长线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采访、观察、调查,初步学会了写观察日记和调查小报告。
四、引导评价反思,形成探究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将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材料。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生相互之间要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别人或自己汇报的研究结果,从别人的汇报中审视自己的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能初步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对自己的成果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也能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对于不认同或不理解的观点可以大胆地反驳与申辩。
研究性学习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领域,以小课题、小项目为研究性学习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三年级尽快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乐趣,积累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活动经验。当然,随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