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2
课程改革强调初中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为基本任务,如何提高学生审美情感成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难以提高。文章分析情感启发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利用情感启发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情感启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除了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审美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传统教育方法对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不利。因此,如何利用情感启发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是当下语文教学需思考的问题。
1.情感启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提高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可以快速有效的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者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需不断交流总结,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如诗词《西江月》教学,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对诗词情境进行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明月清风,疏星稀雨,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样一幅祥和之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感启发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1]。利用情感启发教学,可以避免古诗词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目标,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情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情感启发式教学不仅包括古诗景物的描绘鉴赏,也是对作者创作心境的剖析,融于景、赋予情,进而理解作者所之景的意图和内涵。如古诗《钱塘湖春行》教学,映入眼帘的是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但这种单纯的理解无法领悟景致的内涵和作者创作心境。利用情感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的鉴赏心境与作者创作心境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领悟作者创作时的闲情雅致,领略西湖美景。
2.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情感启发教学
2.1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审美情境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把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转化为鲜活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诗词描绘场景,体会诗词内在情感。如古诗《江南春》教学,教师在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会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形成一幅千里江南、莺歌燕舞、绿叶红花、生机昂然的图画。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关于江南水乡美丽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江南美景,领会作者创作心境。
2.2反复诵读古诗,升华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逐渐品味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很多古诗是借景抒情之作,作者通过某一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或看法。鉴赏古诗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自身经历、创作背景,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使学生把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词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反复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古诗情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2.3仔细推敲字句,提高审美意识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关键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推敲。诗词的本质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推敲,引起情感共鸣,领悟诗词内涵。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关键字词或诗句含义,很容易出现曲解诗词内涵的现象。如古诗《玉楼春. 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中的“闹”,把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眼前景致的喜爱和向往。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在此句中不仅是一个名词,给人春天将至的感觉,满目绿色、春气逼人,春风吹过江南就变绿了,生动而形象。若把 “绿”换成其他的字,如“到”“过”“满”,表达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由此看来,字句推敲对古诗鉴赏意义重大。
【结 语】
情感启发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审美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感启发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3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的积累,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很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因此,一定数量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些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生活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刻。二是以情怡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来流通浸润学生的心田。以情怡情。三是体会创作之精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从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体会创作之精妙,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背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了解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人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增强文化素养和古诗词的积累。
三、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1 理解字词。加深理解。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知识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2 联系实际。把握诗意。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写作时代背景就是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这样就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宫廷对百姓的盘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而且面对官府、朝廷的盘剥是多么的无奈,这也是诗人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3 揣摩意境,体验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透过文字,看到诗人内心蕴藏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讲得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始终隐藏的情感、哲理体会得更深入。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难得一聚却又即将各奔一方时,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企盼。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4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历史悠久,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本,无论在语言、内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中国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好古诗,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以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当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体味古诗文特有的诗韵。想要深入体味诗歌的韵味,就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很近。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街上卖对联,写对联的人多了,年味越来越浓,仿佛可以听到那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了,师生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燕子忙着筑巢,我们吟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重阳节到了,我们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了解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诗词内容分类吟诵。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吟诵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渗透归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按类别将所学古诗进行整理。最常见的是按照四季顺序归类,只要老师一提到描写四季的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写春景的《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钱塘湖春行》;描写夏景的《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写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们对这些诗信手拈来,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除了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更要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灵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和寄托。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读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拓展阅读;古诗教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意境美;文化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指根据古诗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相关诗篇,以促进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古诗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当拓展,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知识积淀。但传统教学的三部曲“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让古诗美韵尽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大胆拓展阅读教学,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受到更多的诗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积累的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选出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吕岩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比较交流: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的切入点有什么区别?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生动有趣,刻画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诵读表演,学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感悟,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拓展,加深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诗含蓄凝练,再加上大多数古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碍。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知识铺垫,搭建情感桥梁,实现与诗人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拓展:
“是啊,诗人的行为不仅让行人觉得奇怪,在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首诗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读《归信吟》,初知诗意。
(2)议:你从孟郊的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3)想象说话:模拟孟郊与行人的对话。
(4)反复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书不甚了解。“恐”字在这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的怪异,决定了这句诗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归信吟》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对家书的感性认识:家书与其说是用泪写的,不如说是诗人用一颗思乡的心,用一份恋家的情写的;家书送出去了,诗人的心也跟着飞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转换、激情引读中,诗人反常的举动便显得合情合理,学生读出了思乡的诗人,读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深沉的爱。
三、适量拓展,领会意境美
古诗的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根据表达的需要,诗人把语言高度浓缩、概括,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留白”。教师应该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因为只有“入境”,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级上册《春天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整合资源,适时拓展,将学生带入春天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观诗色”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主诗――《横溪堂春晓》(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绿”之后,即进行互文拓展:
“春天仅仅是绿色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些诗句,闭上眼睛想象。从这些诗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带颜色的春天的诗句。)
(1)引导学生用“从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小结。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鲜艳的花,诗人笔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啊!
(3)引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师:春天是一幅画,画里有什么呢?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教师凭借敏锐的语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适度拓展,感受文化现象
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杨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则是思乡的代名词……小学古诗教学,以一首带多首,通过对几首具有相同意象诗词的学习,初步感受文化现象,符合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经・采薇》(节选),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学生不难理解。对于其间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拓展: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啊!生离死别,难免伤情。柳谐音留,表示挽留。诗人这里明写景,暗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你们知道吗?从《诗经・ 采薇》开始,柳便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杨柳从此成为了古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读读背背,粗知大意。
(2)小结: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不能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这里无须对所拓展的诗词进行过多的赏析。教师对“折柳”意象的解释意在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而相同意象诗词的拓展则是促进学生对“折柳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
古诗中,凝练优美的语言、深远悠长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值得学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就应该有效进行拓展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程 芳.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9).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7-0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高年段的教材内容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通常会有一个单元的内容为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记载,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也一样散发着熠熠的光辉。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古典文化作品,对于学生了解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古诗词的教学枯燥,不如现代文阅读那样生动和丰富,因此教学中只是注意朗诵而后背诵,学生熟练地背诵了,但是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学美则没有深刻领会。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一、营造氛围,促进兴趣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而不好把握。古诗词更是教师教学最感头疼的一部分内容。短短几句话,怎么能讲40分钟?于是一遇到古诗词的教学,老师就感到头疼,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古诗词高度精炼,意境优美而深远,老师应该很好把握诗词的内涵进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前给学生描述出诗词要表现的意境,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将诗词的写作背景描述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横沙道中》,课前我做一些在准备,也让学生搜集辛弃疾的资料,然后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接下来我先为学生描述了这首词的大致景色,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唯美地介绍了作者所写的环境和意境,那些景色描写的绝句,我用现代语言进行稀释:月色朦胧的夜晚,一钩新月高悬天边,不知道是谁碰动了树枝,惊飞了一只喜鹊,扑棱棱地飞走,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了声响;清风徐徐,疏星朗朗,鸣蝉声声。一群农人站在稻田里,t望一望无际的稻田,畅谈着不久的丰收景象,河塘里青蛙呱呱地鸣叫,叫声里带着暑天的燥热。这时候几滴雨点落下,哦,真是好雨,给这酷暑降温了。我这样描述后,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学生也被老师的讲述深深打动。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开始朗诵诗词,并出示全诗。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很多。
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
古诗词都是经过几千年淘洗后沉淀的精华,而且每一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经典的词句,使得整首古诗流传下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品,经过了时代传承,流传至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词中的重点词句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在这首词中,教师应该抓住“谙”“红”“火”“绿”“蓝”等关键词语,理解作者从一个侧面描写春天景色的写作手法。抓住描写色彩的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理解文中所要描写的江南的景色。学生通过色彩词汇的分析,领会了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功能,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词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背诵强化积累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增加积累,还是丰富文化素养的途径。因此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是知识增加积累的手段。背诵的前提是熟读,古诗词具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断句、重点字词的音节朗诵等,充满感情的朗诵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成诵。背诵是强化记忆的手段,是丰富积淀的途径。古诗词的朗诵教学应该是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词读多遍其意也自现。所以读是理解的先导,只有熟读才可能成诵。古诗词的朗读要注重断句、注重重点字词。古诗词的韵律明晰,朗朗上口,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诵和背诵。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趣味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辅助作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烘托教学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多媒体具有声光色的优势,尤其适合古诗词的教学。利用互联网以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远意境。网络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只要认真搜索并灵活使用,都可能成为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帮手。古诗词多是写景、抒情的内容,但是作者的写作角度却不同,通过不同角度,选取了不同的景色,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字词句都生动有吸引力。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势在必行。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方式,是老师应该认真对待的话题。如何提高效果,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振宝.让古诗词在教学中流淌美的音符[J].文教资料.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