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C语言;教学模式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C语言以它的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优点愈来愈受到程序设计者的青睐。但是,C语言内容多,语言逻辑性强,对于高校的初学者来说,学好并不容易,为此,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在教学中采用了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将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
一、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E-learning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集合了两者的优势,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指导者的“主导性”与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双主结合。混合式学习应用于教学中,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混合式学习教学需要硬件教学环境和软件教学环境。硬件教学环境包括: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开展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学生集体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实现学习者个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软件教学环境包括:通用的计算机软件和支持网络学习的虚拟网络学习平台。
2.教学实施
充分利用软硬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面授、上机和网上交互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室讲授C语言知识,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相关软件把所讲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和理解。上机实践时充分利用好计算机中心机房,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让其能够把面授时接受到的知识很好的在电脑上实现出来。网上交互讨论是教师和学生课外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利用虚拟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完成C语言的学习。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虚拟网络平台上的习题测试,分阶段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充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平台给老师留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进行交流,也是一种学生对教师评教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实例
在讲述循环结构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对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进行了充分的讲解。在上机实践中,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很好的练习,也达到了三种循环语句的教学目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也有相应的题目和问题留给学生,是对面授和上机充分补充。例题,利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输出如图1的图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虚拟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对程序的调试,至少得到了两个程序:
1)#include
main()
{
int i,j,k;
for(i=1;i
{
for(j=1;j
printf(“”);
for(k=1;k
printf(“*”);
printf(“\n”);
}
for(i=1;i
{如图1
for(j=1;j
printf(“”);
for(k=1;k
printf(“*”);
printf(“\n”);
}
}
2) #include
#include
main()
{
int i,j;
for(i=-3;i
{
for(j=1;j
printf(“ ”);
for(j=1;j
printf(“*”);
printf(“\n”);
}
}
四、结论
实践证明,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软硬件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蓝墨云班课;学习环境;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2-0106-04
混合式学习
1.概念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2000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提到“E- 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1]因此,“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思想开始逐渐被认可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由于研究背景、分析维度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不尽相同。“混合式学习”是对单一的网络化学习进行反思后提出的,尽管混合式学习的“混合”可以体现在学习理论、教学媒体、教学理念等各方面,但究其本质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其他形式的“混合”在此基础上运用、融合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何克抗教授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和理解[2]:“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应用研究现状
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教师、培训师等对其在企业培训、继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美国教育部[3]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的元分析以及陈纯槿等[4]对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研究均表明,整体而言,混合式学习比纯粹的网上学习和面对面学习更有利于改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是显著有效的,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传统的面对面接触学习仍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模式。因此,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对改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前景。
当前高等教育中主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活动,而网络教学平台并不适应当前移动学习的趋势,也无法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紧密地衔接起来,存在诸多缺陷,如不适用于移动端、登录过程繁琐、缺乏资源更新提醒、师生交流不及时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无法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相结合,难以实现混合的及时性与同步性,导致混合式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该现状,有研究者将社交媒介应用到教学中,如徐梅丹等[5]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王倩等[6]探究了微博应用于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这些都是对混合式学习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也都在短期、小范围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交媒介不是专业化的学习工具,娱乐属性过强,将其运用于学习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信息点跳跃、干扰信息多等。
因此,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急需适应于移动、泛在学习特点的专业化教与学辅助工具或平台。笔者认为,专门为移动环境下教与学设计的教学辅助云平台(工具)蓝墨云班课可以为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支持。
蓝墨云班课平台的选择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移动教学助手APP,提供IOS和Android两种版本,且对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蓝墨云班课主要适用于移动端的云平台,但也有相应的PC版平台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需求。本文主要讨论移动端蓝墨云班课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蓝墨云班课平台为移动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把教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云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基础,为教师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堂管理、资源推送、教学评价等服务,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提醒、个性化学习资源、讨论交流等服务。
蓝墨云班课平台的主要功能特点有:①管理班级。该平台提供“图案”签到功能,教师发起签到活动并自由设定签到图案,学生在自己的移动终端完成签到,整个签到过程十分便捷、省时。②学习通知和资源。教师在课下将学习计划、学习要求和作业通知等以文字的形式发至云平台,把课件、微视频、图文资料等教学材料上传至云平台,系统会及时推送消息提醒,督促学生按照通知利用学习资源做好预习、复习工作。③开展教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云平台发起课堂互动投票、头脑风暴、当堂测试等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下,教师利用云平台组织答疑讨论、交流互评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④学习记录跟踪与教学评价。云平台采用“经验值制度”(教师的通知、资源、活动、测试都伴随着经验值,根据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给予相应的经验值,经验值可作为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教师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并做出统计,教师可以查看整个班级的签到情况、资源学习情况、讨论情况、测试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
蓝墨云班课平台有机结合了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社交媒介应用于混合式学习的优势,规避了两者的不足。蓝墨云班课平台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相比,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平台支持,有更及时的动态提醒、更简捷的登录方式、更条理化的资源管理、更紧密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衔接;蓝墨云班课平台与社交媒介相比,提供更专业的学习服务,有更小的信息干扰,更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另外,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注册与使用也十分便捷。教师创建好自己的班课,系统会自动生成邀请码,教师将邀请码告知学生,学生下载蓝墨云班课平台至移动终端并注册,根据邀请码进入班课即可。
综上所述,选择蓝墨云班课作为移动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的辅助教学平台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可行性。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设计
笔者主要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设计,可以为实际教学过程提供参考。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需要开展前期分析,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课程的知识类型是否适合采用该设计。
1.学习环境的设计
贺平等[7]认为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杨开城[8]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组合。可见,学习环境是在学习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软、硬件资源,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支持空间,主要包含物理学习环境、资源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等。
(1)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需要网络环境。因此,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另外还需为学习者配备便携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iPad等)。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网络速度越来越快,智能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流量资费越来越低,在大多数高校,移动化混合式学习的物理环境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构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选择网络状况良好、能支持整个班级同时流畅上网的教学场所,能提供免费无线网络则更为理想。
(2)资源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蓝墨云班课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个关键部分。学习资源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拓展资料等,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蓝墨云班课平台支持Word、PowerPoint、视频、Flash等多种类型文件的下载或直接播放。教师应在课前对相关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整理、数字化,增大其易用性,然后上传至云平台。这些学习资源应该是根据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建构知识,也能与面对面学习相互配合,优化整合后的信息资源。
(3)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可以从学习者动机的激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两个角度进行。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平台上提供符合学习者需要、能引起学习者注意、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学习材料。同时,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适应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能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蓝墨云班课平台提供了答疑讨论区,具备互动投票、点赞的功能。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该平台现有的功能特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互相评价等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情感学习环境。
2.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前阶段。教师预习通知、学习要求,上传预习材料、预习自测题至蓝墨云班课平台,同时开展答疑讨论活动。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学生会及时收到该班课资源更新的消息提醒,进入班课即可直接查看通知,下载学习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上传合适的预习资源;另外,教师可以设置任务驱动和奖惩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完成预习,如完成预习可以增加经验值、获赞等。学生可以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至答疑讨论区,教师、学生可以在线对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分析解决一部分问题,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节约时间。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自测情况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困惑,并据此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2)课中阶段。教师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与传统课堂不同,教师应遵循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组内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组间进行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线上讨论,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一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引导每个小组往正确的方向讨论学习。根据学习需要,教师可以发起课堂投票,让学生进行互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3)课后阶段。教师可根据课前和课中学习的知识点设置测试题,让学生及时巩固复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蓝墨云班课提供多种类型的测试题:自测题――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可获得经验值,一般用于课前预习阶段;客观题测试――由教师事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设置好正确答案,回答正确才可获得经验值;主观题测试――教师设置问题,人工查看每位学生的解答情况,可点赞,获得教师点赞可加经验值。测试活动结束后,学生端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答案和获赞情况,学生间可以点赞互评。课后阶段,教师也要发起答疑讨论,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疑问。课后阶段对蓝墨云班课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课下缺乏讨论交流的难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对增进情感和改善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结语
尽管蓝墨云班课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移动端云平台,但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为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期待蓝墨云班课平台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为混合式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可能,使移动化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入更多的高校课堂。
参考文献:
[1]CEO Forum Home page[DB/OL].http://ed.gov/technology.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
[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A Meta 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DB/OL].www2.ed.gov/rschstat/eval/tech/evidence-based-practices/finalreport.pdf.
[4]陈纯槿,王红.混合学习与网上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69-78.
[5]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
[6]王倩,王健,李晓庆.微博应用于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8):85-87.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36―05
引言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众多高校都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良好的网络环境等。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并没有随着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简称BL)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BL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1]。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与课程体系的组织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转换成为“知行并举”的课程体系,以面向具体领域实践的能力体系为主线,而将知识体系作为其条件或基础。本文将以刘成新等编著的“网络教育应用”教材开设的课程为例,参照黄荣怀教授提出的BL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以期实现在学习中灵活提供学习资源、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及提高学习效率等目标[2]。
一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学习现在已经在全世界的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几乎没有可以指导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方法,究竟应当如何设计一门混合式学习课程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对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和现实的认识,黄荣怀教授提出BL教学过程是由四个不同的关键教学环节所组成(图1)[3]。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一般包括课程导入阶段、具体教学过程阶段和考试评价阶段。对于BL,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与传统课堂教学类似,主要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组成。
二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以使师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网络/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与考试评价方法形成共识。
在BL的教学环境下,课程导入包括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内容。
1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一般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资源,补充教学材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等。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中,课程导入阶段的教师准备包括:
(1)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确定实践项目
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必须事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掌握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的应用;能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理解教室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育应用;了解网上教学应用开发的新技术。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小组采用协作方式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中,项目由教师确定。授课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和培养目标提出4个实践项目,项目内容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践项目的制定与研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各种不同教学应用系统的特点与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设计与应用各类系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奠定适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情境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创设《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情境时需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具有多种信息通道的传播功能,它们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第二,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形式展现,根据我校使用的天空教室软件创设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撑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主要包课程资源、项目内容、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展等模块,能够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讨论、学习评价、作品共享等提供支持。
2 学生准备
(1)知识储备与特征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教育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网页制作等专业课程,同学期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因而具备学习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基础。
经过近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在协作能力方面还需锻炼。为了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选择实践项目
课程基础内容教学(共5章,约9周教学时间)完成前,学习者必须登录网站选择实践项目。学习者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上述4个实践项目中进行选择。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只需完成一个综合课题的研究即可。教师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确定协作团队人数,以3-4人为宜。在实践项目的选择中,还需明确各自的任务,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三 活动组织
本门课程网上学习活动主要借助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集体课堂教学约占9周左右(共18个教学周,每周3课时)。网络学习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也提供了各种必要的网络学习工具。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借助平台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则以项目为核心来组织,另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络以外的交流活动。具体的活动组织如图3所示。
根据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具体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安排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1 课堂面授
学生大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旦改变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仅让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学习活动安排中,首先还是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与基础内容的学习。
课堂面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可能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能表现为讨论或报告等。《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面授时间为9周左右,面授内容为课程的前五章内容:第一章,网络教育应用概述;第二章,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第四章,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第五章,网络教育平台与技术。在这个环节,学生应按照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课堂答疑,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等其他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2 小组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实验室为主,主要采取网上协作学习方式。它是由一系列“学习阶段”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深入学习,另外需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课程以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为依据,以时间为轴线,采用小组协作的组织方式,将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项目准备、中期汇报、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总结。
(1)项目准备
该阶段的目的是要每个小组成员形成一份设计方案,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对项目的各项主要工作合理安排。学习者选定项目后并接受分组后,应在一周内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交小组设计方案,要求由组长负责提交方案,方案必须清楚阐述项目设计平台、项目开发步骤、各阶段任务分工、时间安排、计划使用资源等内容。此方案一旦确定并提交,将由教师提交至网络学习平台上公开。
实践表明,设计方案的提交与公开对小组的后续研究与协作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而由组长负责提交设计方案,有利于网络监控小组成员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使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各司其职。
(2)中期汇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不易监控,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在设计方案提交4周内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进度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活动的记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小组协作如何,对本阶段研究有何感想;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如何调整等。
(3)项目成果展示
作品是衡量小组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学习者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都可以从作品中反映出来。根据提供的4种实践项目内容,成果的形式主要以网站与教学系统为主,一般在第17个教学周开展。教师预先公布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在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学习者参照评估方法对成果进行评价。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该项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60%。
成果展示可以直接考查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实践开发能力,考察小组问题的解决中及最初设计方案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成果展示与提交也有利于学习者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4)项目总结
课程要求学习小组在项目成果展示的下一周进行项目总结,以各小组组长为代表。要求总结中阐明以下问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分工及成员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法、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后续研究展望、心得体会等。实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总结深刻,对各自研究过程能进行全面回顾,明确自身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体验丰富,总结是研究者对获取的知识的再度升华。
四 学习支持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支持,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提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帮助。具体来说,包括支持工具的提供、支持人员的配备及问题的答疑与内容的辅导。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中,使用了BBS、QQ、E-mail、聊天室、答疑等5种不同的交流工具,对学习者从理论、技术与学习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与辅导。
1 学习支持内容
(1)理论与基础知识答疑与辅导,指导学习者后期项目。
(2)选择或展示优秀的项目案例。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教学网站与教学系统,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案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4]
(3)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设计方法的指导与交流协作的管理与协调,使学习者尽快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尽快转变观念。
(4)技术问题的解决,处理网络学习及协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故障或难题。
2 学习支持效率
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其他相关支持人员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必须在48小时回复。
五 教学评价
由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学习方案,表现出教育信息的不同传递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混合。很难想象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国外部分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5]
结合《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混合式学习更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评价类型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见表1。
在评价内容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外,针对项目实践的各个阶段都提供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学习者个体、同学和教师根据这些评价项目和标准对阶段成果进行审核、评份,每个阶段得分依据一定比例计算而成,即:
各个阶段得分=教师评分×60%+同学互评平均分×20%+作者自评分×20%
有关三个评价主体评分的比例分配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上比例是师生在讨论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协商而定。实践表明,这样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成人学习者自我意识较强,学习功利性较强,自我评分偏高,同学互评给分较低,而教师给分一般比较客观、公正,因此,三者给分需要控制。而有关各自比例分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更正。
以上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教师、同学和学习者自身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和个性化的培养,使其由评价客体变成评价主体,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同时,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探究方向,保证评价的公平和公正,而同学互评实际也是全体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协商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三者的结合使评价更科学、合理。
六 结语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理念回归,既是一个发展,又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前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后期的项目实践综合,实现了在教学活动上横向以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为主线,纵向以每个理论知识点进行串连,每个知识点为一个学习单元,学习单元之间又以项目开发的流程来连接,相辅相成。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每个任务和整个项目。经实践证明,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既可以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相信随着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随着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化,混合式学习将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带来优化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3] 黄荣怀,周跃良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征;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96-0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在职工程硕士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运输与土建学院、机电学院、电气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集中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98%,并使用SPSS数据同时分析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以访谈法进行辅助和补充。高校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由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时的学习喜好和学习需求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在线学习条件、课程形式、学习评价、应用方式、认可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学习终端喜好、学习时长倾向、学习评价时机等13个二级指标。问卷经过了小范围试用并多次修改完善,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研采取直接施测和间接施测两种方式,即包括研究者自己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委托北京交通大学相关学院同学或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研究者自己完成。问卷回收后,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由研究团队合作进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喜好
(1)常用在线学习终端。
回收的140份有效问卷中,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在线学习终端中以个人电脑为主,占66%,其次是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分别占28%和5%。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手机与无线通信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个人电脑仍旧是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
(2)常用学习交流工具。
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有微信、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等。由于不同通信工具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学习者在选择使用学习交流工具时,会同时使用多种交流工具为学习服务。在职工程硕士学生选择学习交流工具的调查结果如下页图1所示。
由下页图1数据可以看出,微信、QQ等实时通信工具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者在使用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
(3)一周在线学习时长。
由访谈可知,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难以集中。本研究对在职工程硕士这一特殊群体一周内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将近80%的被试者一周中用于在学习的累积时间为2~6小时,即对在线课程设置时,为使学习者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资源不宜过多,一般在4小时左右能够完成学习为宜。
(4)学习终端与学习交流工具选择的相互影响分析。
不同的学习交流工具在不同终端的运行模式和性能不同,本研究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选择终端进行学习和选择学习交流工具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如图2)。
结果表明,无论学习者选择哪种交流工具应用于在线学习过程中,个人电脑始终是学习者最为常用的学习终端。但手机因其便携性更有利于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加之它的智能化不断增强,也逐渐成为学习者用于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之一。
学习终端对交流工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微信具有跨平台性、开放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学习者无论选择何种学习终端,微信都是学习者最常用的交流工具。
2.课程形式
(1)学习者的资源类型偏好。
常见的在线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资源、演示文稿、演示动画、其他辅助文档等,学习者在进行在线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的选择结果如图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课程视频和演示文稿仍旧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类型。
(2)课程结构需求。
一个典型的在线课程平台应包括公告栏、课程说明、会议室、班级列表和学生主页、作业/测验、评价、元数据、同步协作工具、多媒体资源库、文档上传区、日历、搜索工具、书签、导航模型等模块。其中的课程页面上包含的内容有课件(视频+习题)、课程讲义、课程信息(学习目标及考核方式等)、讨论区、学习进度等。本研究就学习者对主要课程结构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课程内容本身仍是学习者特别需求的部分,包括视频和测试试题、课程信息、课程讲义等。
(3)课程学习单元时长需求。
学习单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课程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本文就学习者对课程学习单元的时间长度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职工程硕士认为比较合适的长度是10~15分钟,占比49%,次之是5~10分钟,占比33%,少于5分钟的占比4%。因此,在建设在线课程,对授课单元进行分解时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工程硕士对时长的接受度。
(4)课程资源长度对学习者一周在线学习时长影响分析。
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长有一定的要求。本研究就在线课程基本资源时长对学习者学习时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结果表明,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分钟内时,50%的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2~4小时;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15分钟时,绝大多数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4~6小时。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对学习者的学习累积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5)学习者对在线课程授课人员的期望。
在线课程模糊了学生与教师的界限。在线课程中的讲授人员可以是教师、教辅人员、企业人员、行业专家,也可以是以往的优秀学生。不同主讲人员有着不同的授课特征,在职工程硕士对授课人员的期望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结果表明,即便是在线课程,在职工程硕士学生仍然期望授课人员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
(6)授课单元时长与资源类型、学习终端类型的关系。
本文就学习资源类型和学习者所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学习资源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钟时,使用演示动画或视频合适。如果超过5分钟,学习者对演示文稿或其他文档资源的需求逐渐上升。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联系。当授课时长在5分钟以上时,个人电脑优势突出;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时,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手机等便携式学习终端。
3.学习结果评价
学习评价是整个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实施者不同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中的评价时机和评价实施者的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就评价时机来看,“教学视频后紧跟几道相应的习题”和“每单元后有单元习题”是学习者更为倾向的评价方式,即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更能接受和喜爱的评价方式;就评价主体来看,学习者更加侧重于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4.在线学习应用方式
在线学习根据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纯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纯传统的面对面学习三种模式。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将在线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的应用需求,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组合模式。
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面授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5.认可度调查
在线课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等优点。但在线学习不利于情感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本文就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吸引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在线学习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利用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进行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的特征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如下。
(1)在线学习过程中,在职工程硕士常用的学习终端仍是个人电脑。它对学习资源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正常播放;对学习交流工具的要求主要是实时性和易用性。
(2)在职工程硕士一般周累计学习时长为2~6小时,不同的学习终端、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资源类型和单元授课时间对学习者的累计学习时间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大多数学习者具有较高效的学习时间,单元授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为宜,学习资源类型以视频、动画和传统的演示文稿为主。
(3)学习者更加期望在线课程中授课教师仍旧为传统面对面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评价过程倾向于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的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4)在线学习不能够取代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它是传统教与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线教与学和传统面对面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才是适合于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5)在线课程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在线课程吸引在职工程硕士的主要方面,也是传统课堂教与学过程的重要补充之所在。
2.建议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针对以上结论,在建设在线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展开。
(1)构建以视频、动画、演示文稿等为主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根本支撑,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习者以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在线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构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模式。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矛盾”使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在线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将在线教学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适用于在职工程硕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3)突出形成性评价。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更不同于传统的培训,它具有学位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重性质,形成性评价能够实现对在职工程硕士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勤.浅析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4(7):99-102.
[2]孙志松.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及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04-105.
[3]杨九民.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贺超波,付志文,汤庸,等.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5):58-60.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3-85.
[6]董威,文艳军,李暾,等.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6):51-55.
[7]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5(7):60-65.
[8]刘潇.基于网络资源的院级在职研究生在线课程管理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1(11):31.
[9]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3.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范文6
一、翻转课堂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法简介。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Model)是指学生在家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如交流和探讨、答疑和解惑,课堂成为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最早在美国流行起来的,对于我国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很大的影响。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有两个相关教学理论:一是掌握学习理论,是指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适当的学习条件,学生对于知识都可以很好的掌握;一为混合式学习理论,它是指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结合,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和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回到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为实现学习理论提供了桥梁[2]。
2、课下知识传授。进行翻转课堂模式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视频。教师需要对课下自主学习目标和课上协作学习目标进行明确,教师将制作好的上传作为共享资源分享给学生。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注意力这两方面考虑,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题突出,内容精悍,并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后,教师将微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学习。同时学生还要自主学习,下载老师分享的视频自主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视频中的重点、难点进性理解,做笔记,方便课上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沟通[3]。
3、课上知识内化。协作探索,在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中,老师可将学生遇到的难题、难点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研习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使课堂更有针对性以及更有效率。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带动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最后进行交流展示,在课堂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结束后,学生都将自己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促进学生的进步。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纸笔测试的结果评价,可通过调查表、访谈、小论文、学生学习档案袋等表现性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4]。
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1、随机抽取80名医学专业学生,对这80名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翻转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两组各40名学生,同时进行期未成绩测试。测试完成后,对两种教学组的结果加以统计。据统计显示,翻转课堂组在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及论述题全部优于传统课组。所以,可以判断采取翻转教学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且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更好。见表1。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老师把与教学相关的具有典型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材的理念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相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且提高学生的联合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案例通常是选择曾经的具有典型性的病例或者的某此专业期刊与医学著作等,这些典型案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案例教学法具体应用如下所述:其一,由此专业的教师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需要学习相的关知识,主动积极的去查阅相关资料,对于这些病例的特点与最终检查的结果加以了解和熟悉。此后,老师组织全班的学生,把案例展示给大学,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为学生总结案例,对于学生的对案例的分析思路进行评价。能过教学证明,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和临床实践能力[5]。
三、结语
临床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因此,根据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应当博采众长,才能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的学习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这些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提高。
参考文献
[1]孟立锋,杨端云,粟胜勇.基于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7,01:28-32.
[2]周海燕,李晋源,贺利苗,王征,唐晓珊.临床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与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2:151-153.
[3]刘秋庭,涂鄂文,谭莉,李晓辉,王照,杨敏慧,朱惠安.临床内科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5,05:98-100.
[4]谈帅,张德玲,王红艳,许艳,陈秀荣,陈景霞,李中峰,赵丽.OSCE模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2.
[5]卞华,毛秉豫.LBL结合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07:6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