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贸易型企业 管控 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诸多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运营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营风险加剧。国有贸易型公司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环节,在行业价值链缩水的情况下,还要面对产品价格信息透明、企业加大直销力度抢占贸易商客户、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商业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国有贸易公司还可能遇到供应商或者客户不履行合同、甚至可能遭受到合同诈骗、骗资骗贷等重大经营风险,那如何有效管控经营风险呢?
在今天复杂的经营形势中,传统单买单卖的贸易模式显然略显单薄,当遭遇到市场价格大跌、客户资金链断裂时,贸易公司的风险便会突显。在新经济环境下,能否突破现有模式,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发挥贸易平台优势的挑战摆在了贸易型企业的面前。
一、积极探索组合销售模式、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在适应经济形势、应对市场变化情况下,贸易公司进行商业模式的变更显得尤为迫切。挑战即是机遇,当普通的生产企业在要面对超大型客户时,会由于销售的独立性和分散性,无法形成合力,不能以集团整体形态与超大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很多产品只能一对一地与其对接,造成销售资源的重叠与浪费,且与竞争对手在质量、价格层面进行简单的竞争,没形成差异化优势。这对贸易型公司而言便是商机,可以搭建起有效的商务平台,以生产企业的产品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为服务内容,以物流管理为供应链支撑的全新组织架构的搭建,创建一种如全新的大客户采购模式,收益将辐射所有合作的生产企业及技术科研院所,其有效落地与实现,更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组合销售模式的全新探索。
在探索创新产品组合销售模式过程中,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能以牺牲生产企业利益来做大客户,要用开拓的设计思维,不断梳理客户需求,梳理过程中抓住其细微处进行转换、创新,同时加强与客户沟通,将我们的数据库与供应商、客户的数据库进行对接,用成熟稳定的产品进行磨合,技术创新创造价值,配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提供与技术创新合为一体,打造“产品直供、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的组合型产品包。产品包完善并达到规范化、程序化、流程化、系统化,才能进行复制和推广。同时要建立了捆绑销售、利益分享、业绩考核的高效运行机制,使合作业务有了组织和体系保障,进而真正发挥国有贸易型企业作为商务平台的协同与整合资源的集中优势,大幅降低经营风险。
二、强化供应链、财务管理关键环节,完善相应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要管控住贸易风险,除了贸易模式外,还必须从管控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业务梳理入手,对融资性贸易和有风险的业务坚决停止,从源头规避业务风险。结合最佳业务实践,改善业务管理模式,适应灵活多样贸易组合。根据实际业务处理,将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统一管理客户信息,统一业务数据管理,相关领导和部门实时查询,实现销售策略和信用管控有效执行。紧抓贸易业务关键点,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对应管理,细化合同分类,建立标准流程,合同签订分类、分级审批管理,根据业务形态制定合同模板,防范合同风险,提高审批效率。经营业务中,要重视框架协议、年度合同的评审工作,从客户评审、法务、物流、财务等多个方面加以把关,保证和任何一个合作单位的贸易条款都是风险可控的范围。强化订单的管理,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的衔接管理,保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订单勾稽模式,使得单笔业务能够直接判断预期毛利。对贸易合同中的购销直接勾稽,使业务线条更明晰,便于利润分析,后期统计定制开发业务管理报表,统一台账、报表样式,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对账,对贸易业务进行多维度统计与分析,实现各模块高度集成。
其次,加强供应链管理,公司要对商品进行全流程集中管理,取消由公司下面的业务部门自选物流单位,管控仓储、货权等环节,由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统一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合作,集中管理。对运输、仓储、货代、报关等业务全流程管理,管控物权和风险。物流集中管理使物流费用更为规范、透明,保障了订单的准确执行,逾期报警,使用量化指标实现系统控制,不符条件拒绝执行。物流集中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指标化,运输、仓储、货代、报关环节的集中管理,库存管理实时信息报警,货权转移业务严格管控,储、运、票、款集成化管理将大力减少业务部门私自放货、违反公司规定进行违规行为,业务风险大幅降低。且要注意做好实时库存台账,实时反映各类库存物资的真实库存及物料出入库动态,统一货代和报关公司管理,可以优中选优,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费用,挖掘潜在利润。全面采用批次管理功能,加强每批物资的来源、去向追踪管理,这样能抓好货权管控,监控商品流转,切实降低货权风险。财务管理环节,要注重核算及时准确,合同执行信息实时掌握,强化信用额度管理,实现有效资金监管,大幅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注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摆脱纷繁事务,实现由事务性财务向战略支持型财务转变。
再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业务细节,不放过每一个风险点,用制度规范、用流程监控,防控风险。对于业务管理、发货、库存管理、报关、报检单据管理等要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要出台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中增加约束与惩罚力度。
三、利用现代化的先进信息系统,支撑贸易业务有效管控与科学发展
现代化的先进风险管控管理,依靠过去传统的手工作业已难以支撑,必须在公司整体管理要求下,以信息化系统为工具进行支撑,建立以购销合同为索引,监控合同执行各环节风险,对合同签订、货物收发、货款收支、收益核算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在事前和事中防控业务风险,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实现“经营模式专业化、核心业务集中化、业务流程标准化、资源能力共享化、全球供应链协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切实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先进的信息系统以业务流程节点控制为核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将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梳理,让内部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更加规范化,尤其是数据统计的规范,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无缝衔接,减少内部反复的单据传递、数据核对、数据统计等工作,解放部分重复性的工作量,从而让业务人员及财务管理者更多专注于内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梳理上,提高效益。同时,其能进行实时的采集和统计,在业务控制的必要节点就进行统计,比如订单成本计算的数据管理;这样大大降低内部报表统计的风险并优化报表速度。其将财务模块和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等业务系统高度集成,保证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将财务数据上最大的工作量(业务单据记账及统计的工作)从原来的手工录入的状况下提升到通过系统完成自动的业务帐和财务帐的同步,并通过必要的管理规则的引入,将财务数据上需要的管理元素进行控制,在内部控制上也进行了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的管理,比如客户的应收账款的控制:通过信息系统严格控制款到再发货,没有款发货单添加不了的管理流程,这样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且有效的提升了财务资金管理能力。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2
1997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深圳进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试点。这是《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出台后第一批试点地区。8月,中国首批3家中外合资贸易公司在上海浦东新区诞生:东菱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中技一鲜京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的外方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日本、美国、韩国。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打破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传统模式,是外贸领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定性为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外合资经济的企业形式。合资外贸公司的注册资本中方公司所占比重不得低于51%,外方公司所占比例应在25%以上,法定代表人应由中方公司委派。首先,我们要明确民族经济这一概念。理论界认为区别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经济,标准是企业中的民族资本是否居支配地位。有学者把民族企业界定为中方股份占51%以上的企业。这样看来,民族工业除了包括国有的企业外,还应包括那些由中方控股或居主导地位的企业,以及使用中国民族品牌的中外合资企业。外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必须由中方控股,至少在其发展成熟之前要把握这一性质。其关键在于限制外方通过增资扩股进一步扩大对合资外贸公司的经营决策权。
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构建意义
(一)给国有外贸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经历了重重障碍,可以说是步履艰难的。我国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出口比较单一,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在费用上花费过高。缺乏一定的规模,在供应上没有固定的货源基地,内部管理“粗放化”,经营机制不健全,政企不分,自我约束机制较弱,且外贸经营秩序无保障。虽然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外贸企业的体制改革,提倡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外贸宏观调控机制不能与放开的经营权同步,这是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其效益滑坡的宏观因素也是复杂的。主要有:(1)1994年的外贸体制改革,并且实行外汇收人结汇制和银行售汇制,使国有外贸企业从过去单一的靠行政手段向逐步依靠经济、法律、行政的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外贸企业经营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进出口计划为目标,长期实行由国家统包的保护措施已减少或消失,主要通过“三率”(汇率、利率、税率)来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批准了一大批生产企业和内贸企业进行自营出口业务后,市场竞争激烈,使国有外贸企业业务量缩减,利润下滑。(2)1995年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但企业出口退税款不能及时、足额地收到。巨额的应退未退税款占压住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流通不畅,且负债使其利息负担加重。据统计,仅退税率调低一项,就使整个外贸行业经营出口效益一年减少300~400亿人民币;(3)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国外物价上涨,致使我国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4)1996年大幅度调低关税,取消了部分进口商品的配额和许可证控制措施;出口退税的继续下调,银行对部分出口企业的优惠贷款取消使国有外贸企业呈现出低迷状态。中外合资外贸企业管理办法的颁布,为国有外贸企业在主营业务上与外资,尤其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综合商社的合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以及世界市场贸易自由化,对外贸易将成为一个更加自由进人的领域,为适应这一要求,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以寻求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是联合联营的一种模式,其资金结构使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利用外资得到实现,可解决资金供应不足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分散经营风险。该模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协调的有效竟争外贸组织结构。
(二)借助国外雄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和其拥有的国外市场份额,绕过贸易壁垒,流畅资金融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扩大销售规模。这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能够及时根据国际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可利用其成功的顺应市场规则的经营管理方法、销售渠道和经营手段,填补一部分国有外贸企业出口滑坡所空出来的市场份额;还可通过外商企业已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把我国更多的商品打人国际市场,扩大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目前,国有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历了间接贸易、直接贸易、海外代表处、海外企业等阶段,进出口贸易方式随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以及国内竞争格局的变化而受到限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可探索转口贸易、第三国贸易以及推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为目的的多国贸易,还可通过外方在其国内已占市场直接进口到外方国内,因为发达国家从本国企业的利益出发限制较少。随着合资外贸公司向国际战略联盟模式发展,可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消除政治风险,取得更广泛的信息网络和更多的营销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使经营范围的拓宽得到实现。
(三)促进了我国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资进人我国外贸领域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进一步完善以经济、法律为主的外贸间接调控体系,逐步实现主要运用关税、汇率、利率、信贷、税收和其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政策措施调节对外贸易,搞好外贸运行的监测,使其围绕经济效益运行,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合资外贸公司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优化产业结构,与国有外贸企业联合成为综合性对外贸易企业集团,带动出口的增长,在国家的间接宏观调控下实现资产的增值。
(四)有利于外贸经营权的逐步全面放开,为由审批制向依法登记制转变创造条件。为了使企业更直接地走向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国家对外贸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向依法登记制转变,即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无论何种所有制的企业,只需经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国家让企业独立操纵其经营活动,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目标来确定进出口规模。
(五)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为我国参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创造条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贯彻了国民待遇原则,实现了公平竞争,扩大了市场准人的程度,它将逐步发展成为外贸带动型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按国际惯例经营。1997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个主要条款达成协议,我国加人WTO的努力继续取得进展。合资外贸公司将顺应中国加人WTO这一宏伟目标,为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作出努力。
三、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严格审查合资双方的经营与管理状况,把好第一关。按合资中外方公司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合资外贸公司应具备的条件严格审查,精选合资外方,引进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经营作风稳健的外方外贸公司或跨国公司,对其各方面综合研究作出决策,提高引资、引技的质量。合资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水平要先进,能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增强现有国有外贸企业的活力。在签订双方合同时,生产型国有外贸公司要力争保护国货名牌商标,通过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协议。还要注意技术转让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我国已允许外国评估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资产评估机构,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的准确度。
(二)菌家要进行宏观引导和支持。首先,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目前,外商投资方向为规模小、技术档次低、劳动密集型的居多,技术密集型的比重较小,结构不合理。国家应积极引导合资外贸公司以进出口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有利于发展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商品为主。其次,国家要监督其国际收支的平衡,及时予以调整,并尽快完善对国有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私营企业的统一结、售汇制度,统一全国企业的税负水平,以免造成税收流失,管理难的局面。最后,国家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国家要进一步放宽进口政策,除了少数必须攘制进口的商品外,大部分商品实行放开经营,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减少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采取非配额管理和招标竞争等措施来简化手段,实行“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服务,与国际规范接轨;鼓励合资外贸公司间的联合与兼并,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三)完善法规。以《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为基础,抓紧制订和出台有关的经营管理法规和知识产权法,将其纳人法制化道路。为防止各种扰乱外贸经营秩序的不规则竞争行为的出现,我国要制定各种规范竞争的法律以及运用世贸组织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等条款,保护合资外贸公司的健康发展。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3
一、应收帐款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____贸易公司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新型产品贸易的的贸易公司,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根据对该公司的调查,每年因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帐款占企业销售额的40左右,公司允许客户占用应收帐款的平均期限为66天,而实际收到付款的期限比允许的晚。其中到期按时付款的占19,延期付款在15左右,最终未付款占到了赊销总额6左右。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就导致了该公司流动资金缺乏,财务状况恶化,使目前公司的经营举步为艰,最终有可能走向破产的境地。
二、应收帐款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代企业营销的特征之一就是赊销即信用销售。由此可见,一个企业没有应收帐款是不可能的,但应收帐款过多或者造成死帐、呆帐过多又是不正常的,势必使企业有限的资金更多地被应收帐款占用,使资金周转率放慢,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就该公司应收帐款居高不下而言,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忽视客户信用调查和管理
营销过程中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和管理对应收帐款的回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该公司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往往在未弄清客户的资信程度的情况下,就急于和对方成交。这样虽然使公司销售额在不断的攀升,但是反而会出现少赚钱或赚不到钱,甚至赔本的现象。例如,该公司在1997年与广东某公司达成一项150万元的合同,由于未对广东客户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就给对方发货,待付款期限到时,对方无力付款,经调查才知该公司濒临破产,早已资不抵债了,结果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公司的经营状况陡然下滑。
2、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不规范
公司的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一方面是在向客户赊销产品或收回欠款的同时,没有专人对其应收款项进行及时增添或勾销。产生欠款后,催收工作没有具体的措施,一般是由产品销售人员负责催收,而销售人员的精力往往顾不过来。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不够详细,这样一来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3、应对坏帐的措施不够
坏帐一旦产生后,对坏帐的催收工作没有一套详细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在安排催收人员的时候,有时今天是财务部门人员,明天可能是销售人员,甚至还有可能是行政办公室人员,这样一来工作头绪太多,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催收工作中不注意运用各种技巧与方法,对有可能收不回来的坏帐没有应对的方法。
三、对该公司应收帐款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我认为该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应严格加强公司的应收款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日常管理工作,减少企业损失。主要应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客户资信状况调查
在进行商品销售前,销售部门一定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掌握对方公司的详细资料、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调查该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经营者的信誉和能力。根据调查所得到的企业资料,然后与财务部门一道共同分析确对方企业的信用标准,最后整理、分类登记,作为公司的客户资料保存,为在销售中选怎样的信用政策及交易方式作参考,以减少交易风险。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新客户进行调查,对老客户一次交易的履行情况也应在该公司的客户资料中详细记载,特别是对那些虽有一定业务量但成交金额突然变大,或要求放宽条件的客户应重新调查。
2、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财务部门就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
财务管理部门应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向企业管理者反馈以下信息:(1)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2)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内付款;(3)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过后才付款;(4)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可能会成为坏账。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如果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3、采用适宜的结算方式
企业在选择结算方式的时候,应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和企业资金周转的能力来综合考虑。简单地说就是能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在不影响企业资金正常周转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如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
4、不断完善收账政策
当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所欠款项,态度要强硬。如果催收无果
,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一致,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财务部门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5、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本文来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补偿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4
【论文关键词】 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特色 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
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中 华 励 志 网 ZHLzw.Com]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 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
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5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贸易公司;海外子公司;内部审计
作为一般贸易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也是以一般贸易公司形式运营,业务相对简单明了,那么在贸易型公司的子公司中,内部审计主要划分为哪几类呢?依据审计的目的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为管控日常运营风险,应定期对海外子公司的日常业务流程进行审计,可称之为“内部流程审计”;其次,对于海外子公司的关键岗位变动,需进行“离任审计”,主要包括子公司的第一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关键岗位;再次,根据对新市场开发的需要,应进行尽职调查的审计;针对海外特殊事项,为规避运营风险,还需要进行特殊事项审计等。
一、内部流程审计
对于海外子公司应每年就其在日常财务管理流程的严谨性及科学性进行梳理,并对海外子公司本身财务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及执行总部下发各项管理制度的严格性进行监督及管理,这就要求总部每年均需派遣相关人员对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流程审计,一般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下发内部审计通知书,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日期、审计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三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二) 根据初步了解,编制内部审计实施计划,罗列重要事项与问题。
(三)进行现场审计,与相关人员面谈,了解子公司负责人对业务熟悉度及对子公司管理的整体规划。或远程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访谈。
(四)现场巡视,诸如:办公场所、仓库等作业现场,使审计人员取得初步 的直观了解,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帮助。
(五)索取反映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被审计单位应及时提供并对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对所提出的问题及重大事项提供说明和相关资料,实地审计结束时,审计人员应归还所索取的资料。
(六)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取得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作 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1.审阅复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项管理制度和其他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
2.抽查盘点被审计单位现金、存货等各种实物资产;
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
4.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其合理性,并执行“穿行测试”;
5.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询问;
6.复核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
7.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
8.将审计过程、审计证据、审计判断等记录于书面底稿中。
(七)对上次内部审计问题点进行复核,追踪整改情况。
(八)实地工作终结,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等重要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达成共识,初步形成问题的改进方案。
二、内部关键岗位离任审计
内部关键岗位在离职时,尤其作为海外子公司的主要管理岗位在离职时,总部应派遣权威的审计人员对其在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就其在履职期间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是否存在重大营私舞弊行为、是否对关键工作内容进行交接等内容进行审计,主要可采取以下步骤:
(一)了解审计目的:
任职人的离职背景(正常离任审计、违纪离任审计 、其他非正常原因)以及基本任职情况,结合不同背景和离职原因,制定相应审计策略及审计侧重点。
取得职位说明书,了解职位工作目标与职责。
(二)根据初步了解,编制内审实施计划,罗列重要事项与问题。
(三)与相关人员访谈,审核任职者的职责履行情况或者远程通过电话、视频等设施进行访谈。
(四)查阅相关业务资料、财务资料,审核任职期间公司或经办项目的财务状况,落实取得业绩、披露存在问题、明确责任。包括业绩目标的实现情况、所管辖事务的开支状况、公司资产负债状况、盈利或亏损状况以及项目效益状况、所签订的重要合同及其财务结果等。
(五)与相关人员访谈、查阅业务记录,审核任职期间的管理状况
包括部门或单位的组织结构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实施情况;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与职责的匹配性、组织系统的通畅性和效率性;管理风格是否符合发展需求;团队的信任机制是否正常等等。
(六)任职期间风险状况审核
包括管理不善或涉及违规操作导致公司存在风险或面临罚款,如项目失败风险、管理不力或违规操作涉及国家、行业法规风险、业务的法律漏洞或其他条 款导致公司损失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等等。
(七)未决事项审核
包括尚未执行完的合同、尚未结束的项目、财务事宜、技术事宜或法律事宜等等。
(八)其他事项,如可能涉及的舞弊问题等等
三、内部专项审计
内部专项审计是针对财务强相关的、在内部管理出现漏洞的事项,需要专业审计部门或者财务人员对此事项进行审计,调查出现漏洞的原因及相应的责任人并最终出具处理意见。主要应由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定审计调查方案,编写审计计划。
(二)审计部门应根据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及要求,指派能足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或组成调查组,确定调查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明确责权
(三)进行现场调查,与相关人员访谈、翻阅相关资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完成现场审计后,编写审计报告。
(五)审计报告内容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就报告中所列的问题和情况作进一步核实
(六)审计报告逐层上报上级领导审阅,涉及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应将审计报告同时送交人力资源部,由其出具相应的惩处措施。
四、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基本要求
内审人员完成现场审计后,应撰写内部审计报告。
(一)内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 正文 撰写人 报告日期
(二) 内审报告的正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审计调整:针对会计核算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调整意见,并重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审计结论:对被审计单位在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并对影响企业经营的重大事项、相关风险予以揭示。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需单独列示,并详细描述问题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及风险,明确整改期限及相关责任人。
3.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