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1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问题;建设工作

农村信用社作为扎根农村并且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农村信用社管理和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不断出现工作开展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农民群众工作中的质量。为了使农村信用社在未来能够继续保持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特点,需要针对出现的会计工作的问题进行解决,加强管理会计建设。

一、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所以服务地点多集中在农村。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是农村信用社的会计人员多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的会计人员主要是在与农村信用社服务点周围招聘的,所以整体的教育水平不高,只是能够在经过相应的学习后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存在不足的问题。同时会计人员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都较弱,所以在信用社工作后工作意识和工作素质提升的程度一直动较低,再加上信用社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工作重视不足,导致会计人员不能够在信用社内获得更为使用的财务知识和会计技能。

(二)内控工作实施不足

农村信用社要想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完善运营和管理,同样需要在信用社内实施有效地内控工作。但是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对于内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较低,所以大多都没有在信用社内部建立针对财务管理的内控机制,内控工作也很难开展。虽然有部分信用社建立了内控机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实施力度不足的问题,多数的内控工作都是停留在简单浅显的阶段,缺乏内控工作的执行人员,没有深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优化。内控工作实施不足直接会造成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优化信用社的管理工作。

(三)财务体制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工作开展都需要依照信用社内的财务制度才能够完成,因此信用社需要完善的财务制度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农村信用社现在普遍的财务机制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与信用社运营不适应以及财务机制较为陈旧落后。农村信用社的财务机制很多是在几年或者十几年前建立的,但是对于财务机制的更新力度较低,再加上农村信用社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时期,所以财务机制逐渐不能适应现有信用社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工作在现行财务机制下不能够有效地反映信用社的管理和运营的真实情况。

(四)缺乏监督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新时期不能够有效地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监督机制,同时由于信用社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监督机制的完善一直停留在口头,没有真正落实。信用社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在信用社内部也无法成立相应的财务监督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会计人员都存在懈怠的思想,在会计工作中没有尽心尽责地完成。更有严重的,会计人员在相关工作中存在修改财务数据而侵吞信用社资产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工作,很难及时地发现此类问题,造成信用社的资产流失。

二、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措施

(一)提升会计人员工作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完成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加强管理会计建设工作中也应该重视会计人员的重视,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达到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目标。农村信用社要想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需要解决信用社内部会计人员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信用社招聘会计人员时,需要提升招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技能和资质后才能够接收。而对于信用社内部的会计人员,单位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学习培养课程,系统地学习现阶段下的会计知识和会计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结果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将相关结果应用在单位内的其他工作中,推动信用社工作整体都能得到提高。信用社需要在单位内设置学习要求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主动学习并达到现阶段信用社运营的要求。

(二)加强实施内控工作

农村信用社要想推近自身整体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必须推进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这对于优化信用社的会计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信用社需要在单位管理层以及财务人员的工作参与下建立内控机制,由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能够保证内控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能够覆盖信用社内的各个工作。针对信用社内的会计工作,内控制度需要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提升财务处理和核算的能力。同时还需要通过内控机制下的会计工作来控制信用社的费用开支,使信用社的运营更加经济合理。信用社需要重视在会计工作中实施的内控工作,只有在内控机制的有效实施下才能够保证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为合理,会计工作的结果也可以有效地反馈到其它部门的工作当中,并通过内控工作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优化。

(三)构建完善财务体制

有效的财务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开展高质量高效率会计工作的基础,为了加强管理会计的建设工作,农村信用社需要完善单位内的财务制度。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制度大多数脱离信用社的运营实际并且不能满足信用社未来的发展要求,所以需要重新构建财务体制。构建财务体制,信用社不仅需要考虑单位自身的运营状况以及农村发展的形式,同时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政策、单位以外会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单位的发展需求,这样建立的财务机制才能解决以往财务机制的不足。同时信用社需要对财务机制实施定时更新机制,对财务机制的实施效果通过会计工作的数据进行考评,对于其中不适合信用社运营的部分及时调整,这样可以使财务制度更为长久地应用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发展中。

(四)建立并实施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会计能够得到有效地发展,信用社需要对监督机制在单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重视监督机制在相关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需要在信用社建立监督机制,该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包括会计工作同时需要对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各个部门工作进行监督。信用社需要建立监督部门,以监督机制作为监督工作的基础,对信用社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会计工作中的信息都是最真实有效的。监督工作也需要针对会计工作开展,对会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结果进行监督,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以及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当发现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时,监督部门需要及时做出处理,通过相应的处罚使信用社各项工作都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三、结语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时期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会计工作出现不少问题,信用社需要结合国家发展形式,增强管理会计建设力度来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合理更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旭.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2]徐英玲.做好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者,2015,29(10).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2

当前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力度,而由于我国文化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让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因此如何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来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就成为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我们努力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如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都能够在新农村全面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积极推动力量。

首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各项生产技能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群体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境界与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去。

其次,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大发展,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等方面的焕然一新。虽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能够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能够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有效抨击残余的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能够防止诸多消极不良风气的死灰复燃。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在农村建立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来全面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文明下乡,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尽晓天下大事,能够帮助她们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够为他们在工作之余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从而改变农民朋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文化品位与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农村范围内的总体风貌,从而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积极、和谐、健康、文明。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研究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但是仅仅了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还远远不够,如何真正发挥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应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思考的重要关键。

(一)加强引导工作

宣传引导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新农村全面建设,我们在进行宣传引导的工作过程中应该讲重点放在如何丰富农民朋友精神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等方面。具体工作上,应该加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变过去那种传授式、宣讲式的思想传播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例如电影、电视、文艺活动、广播电视宣传等等途径,开阔农民群众的视野与眼界,让农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国家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让农民朋友学习现代社会的道德礼仪与行为规范,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内部环境,促进建设工作积极发展。

(二)加强农业技术普及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3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展课题,并且新农村建设问题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作出相应的改变。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现状,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特色;和谐发展

促进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合理、细致的发展规划是建设的重要前提。

1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法制性,目标不明确

我国虽然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口号,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意识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很多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比较低,编制规划的经验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国家的有关规定存在出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很多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这只是一个工程项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改变村容上,但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

1.2过于城市化,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开始沿用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工作。一味地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够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可能会事与愿违,起到相反的效果。农村和城市在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它们适应的发展规划也会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农村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景观等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建设的合理规划。

1.3层次性有待提高,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层次工作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导致发展层次不齐的严重现象,并且发展规划过程中的内容深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发展建设的规划效率产生不一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受到阻碍。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处在初步阶段,还没有完善的规范标准,对农村进行统一、系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

1.4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是发展的根本,直接指导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没有专业的设计规划人员以及制度编制人员,没有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相关的建设内容是否与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相矛盾。实际发展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违法占用土地资源以及违章建筑的现象,农民房屋大多建在自家土地上,布局散乱,朝向不一,几乎不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在耕地上的房屋需修建道路后才能出行,不仅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可能会引起各种经济纠纷以及社会矛盾,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过多的土地资源被占用,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村民房屋不满足基本防火间距,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污水直接排放或使用明沟方式往低处排放,而群众取水井也常处于低位,饮用水容易被污染。无垃圾收集处理点,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恶化居住环境。多数道路路面宽度仅1米多,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车辆无法避让,行车十分不便,若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火灾现场。新农村发展建设中严重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

1.5缺少资金支持,注重短期收益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有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支持并投入了资金补贴,但是建设资金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虽然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要承担大量的发展规划资金会与农民的意愿相违背。由于多个地区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使得地方政府之间处在着攀比的现象,不深入调查具体的情况,盲目的认为改变的范围越广则取得的成就越大,使得农村在资金不足、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大搞形象工程[1]。新农村建设实质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但是很多的地方建设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降低了农民参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2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所以编制发展建设规划时要与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重点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开展建设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发展建设规划的重点,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利用科学的规划编制方法将传统的单一的生产模式发展成集约型产业结构,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2.2强化建设管理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尊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以高标准进行规划管理工作。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听取规划专家的专业意见,将建设规划成果运用实际工作中。强化建设规划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考核标准,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②编制并贯彻执行合理、规范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划方法,加强各规划部门的交流、协调,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③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质量。

2.3加强分类指导工作,实现统筹规划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建设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特定地区的建设规划。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农民需求,加强农村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制定合理的规划调整模式,优化结构布局。首先设定规划试运行试点,待成功后再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保证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全面、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2.4建设规划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农村自身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农村在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沿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尽可能的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农村的独有特征。以农村的地形、地貌为特征,展现农村的自然风貌,保护各种建筑古迹以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同规划[2]。

2.5加强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以及整体文化素养。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征求他们的建设意见,加强在建设规划过程中与群众的交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内容。如何实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构建乡村空间都是现在急需面对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规划区域的发展建设要求的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俊.探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J].南方农机,2015,(7):54+62.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9-1

1 推进农机化的重大意义

1.1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如何。首先,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要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大力推广和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机械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畜作业,实现了人力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田间作业强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再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机械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快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要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农民致富增收。

2 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繁荣农村经济,可以逐渐改变“农村、农业、农民”在各个方面的落后面貌。所以,农业机械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农民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构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2 农机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大量应用各种农业新技术,而新农村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同样,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形式,更应该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作为重要手段,而这些新技术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进行的。自动化育苗、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都离不开农业机械。

2.3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

农业机械化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是农业的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工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因此,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二是农村的村容村貌的规范、整洁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通过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分不开。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首先要让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更广的经济收入途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1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全面配合实施好各类农业项目,调动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加速农机化发展。

3.2 加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机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老百姓喜欢的宣传方式,及时准确地为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生产、销售和政策、技术等信息。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环保、安全、使用的农机具。二是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加强机具的选型与改进,不断完善机具性能,充分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首先,要加快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解决传统的粮食生产中的效率低问题;其次,要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第三,要引进适应生态的有观赏功能的作物及其机械设施。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5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对吸纳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耕地面积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3%。尽管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城镇化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并且,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便弥补了这一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了共赢。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推移,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要素需求范围,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农村周边地区转移,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城镇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农业传统格局的速度就越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越快,这就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城镇化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更多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动力与补充

党的十八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规划未来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指导思想,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必要补充,更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大机械生产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就又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本就过剩的农业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载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向城镇转移,这也就催促了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自身素质。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由“靠力气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必要补充。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交通不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其次,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据测算,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劳动力比例将达到50%。并且,农村留守人员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往往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农村,尤其是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的热土。如何让这些农民和留守人员过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生活,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农业耕作缺乏充足劳动力,导致许多耕地撂荒、农村住宅废弃、田园荒芜。如何改善农村荒芜、废弃的景象,也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更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

三、总结

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范文6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