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课堂教学

引言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是教育中的重点。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解能力差等特点的存在,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思维导图相关内容介绍

1.1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思维导图概念已经逐渐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主要措施[1]。详细来说,思维导图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本质是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记笔记,可是记笔记的方法又与传统的记笔记方法不同,它并不是对文字简单地摘抄,而是充分应用图文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摘录[2]。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吸引力,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记忆,实现了知识点的有机转化,让知识的学习更加创新化[3]。正是因为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存在的优点太过明显,所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浓缩成具体的知识结构,进而真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2.1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英语单词的教学中的应用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单词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体现出英语学习的好坏。但是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学习不久,面对大量的英语单词,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单词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速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记忆,形成思维扩散,通过对单词含义、结构、引申内涵的思考达到思路重新整理的目的。如果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突然对学过的单词含义记不起来,就能够通过该单词的近、反义词以及相关联词的联想,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到night的时候,该单词的后缀是ight,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其他后缀为ight的单词,形成一个“ight”后缀知识点,这些相关联的单词形成固定的知识结构,能够加深学生对单词学习的理解记忆。

2.2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对单词学习掌握情况较好,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快速阅读的学习。如果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引入到快速阅读的教学上,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单词,然后借助关键单词的关联性单词对阅读进行理解,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到“At the weekends”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取关键词“weekends”提取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导图教学。

2.3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话题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通常都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话题写作除了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较高之外,还要求学生可以将单独的单词组成优美的句子,学生需要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如果不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话题写作的话,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将会拖慢他们的学习速度,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在话题作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清晰的图例来实现话题作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到“自我介绍”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模式,通过思维导图模式联想跟“myself”有关的单词,如头发、眼睛、身高、嘴巴等身体器官单词,还有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单词。

2.4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学习,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措施。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在黑板上将所有知识点一一呈现给学生,并且各个知识点之间轮廓非常清晰,形成了一个知识整体,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到一张知识结构图当中,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弱项,然后加以改进,帮助学生发现难点,切实做到有效复习。

3、结语

总之,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要想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起步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相瑞,袁华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6(07):49-51.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3

在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功能的基础上,尝试将“班班通”所配备的平板电脑设备应用于教学,从而探索现代化教育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借助腾讯街景软件平台,将北京的著名景点360度环绕实景录制成微视频片段,以凸显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没有去过北京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了解景点信息。

利用思维导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掌握写邀请函核心内容的能力,并制作英文写作指导教学微课,以帮助学习存在困惑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平板电脑自主学习微课,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教材分析

本课是牛津译林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话题为A Day Out,该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和情感,充分展示了该模块的主题。其中,Task这一板块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成写作,所以基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师需要重构教材Task部分的文本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英语常规教学中开展学生写作教学,是一项较难的学习任务。本课试图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提高听、说、读等能力的基础上达成写的目标。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独有的画面生动、声音形象、信息充足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巩固本课及相关的重点词汇、句型及其用法;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构建写作思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逐步掌握撰写邀请函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掌握邀请函的写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所呈现的直观环绕式全景视频,了解首都北京的景点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环境与准备

平板电脑、微课、移动展台仪、导学案、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首先,教师问候学生并作自我介绍,同时展示北京旅游宣传片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简短交流,导入北京旅游情境,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迅速进入教师的课堂。

其次,呈现好友的邀请函,并播放录音,以明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一份邀请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录音、观看邀请函视频,能在练习听力的同时,快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

首先,教师示范制订北京一日游的路线,并请学生合作展示其成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使用平板电脑,通过观看腾讯街景地图的微视频,能直观地了解北京景点的信息,为旅游线路的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极大地提升参与热情。

整合点使用说明:利用平板电脑使用腾迅街景地图软件,只要输入地名,就可以在平板电脑上360度展示该地点的实景。但在实际过程中发现,网络中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效率。因此,不能为了上网实现技术而淡化学科的本质。于是,我制作了旅游景点优化微视频,在保留街景地图360度实景展示的基础上,精简信息,突出英语学科的教学特性,让技术为教学服务。

其次,运用思维导图层层推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并制定旅行计划的基本要素,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拟定的北京一日游计划(如图1),这样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既熟悉了旅行计划,又有效地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自己制订计划明确了思路。

整合点使用说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制作微视频导航,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选择对应的路线。在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北京一日游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拖拽、放大及屏幕捕获功能。但电子白板只是教学手段,不是所有地方都要用到电子白板功能,应本着有效整合的原则,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相应的电子白板功能。

再次,呈现好友邀请函,并借助微课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写邀请函的基本要素及书写格式(如图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学生最终完成自己的邀请函,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3.多样操练

首先,展示芜湖名胜景点的部分图片,启发学生讨论去芜湖游玩会选择的地方和活动,并制订自己的旅行计划,邀请朋友来游玩。

设计意图: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来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采取分页展示邀请函格式和一些有用的短语(如图3、图4),让学生完成一封邀请函。教师可以提供两种信件模式:一种是酌情给出印有部分提示的信,另一种是请学生自由创作(如下页图5、图6)。然后,通过移动展台将学生的信展示出来,进行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辅助指导学习存在困惑的学生,通过设计不同任务的导学案优化分层教学效果。

整合点使用说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展台的批注功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注。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平板电脑中的微课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撰写邀请函。

4.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文明旅游视频,告诉学生无论到哪儿都要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这样才能保护环境,并与人分享优美景色。

设计意图:利用公益视频,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情感教育。

5.家庭作业

请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邀请函加工润色,并利用网络上传至安徽教育资源网云平台教师的个人空间里。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在课后与教师互动,有利于学生延伸学习。

教学反思

1.平板电脑

用真实的触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课堂学习,能提升其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2.思维导图

作为学生活动的环节之一,思维导图的应用突破了学生活动内容单一的局限,为他们提供了更具有选择性的训练环节,相应生成的路线更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3.微课

本节课中,微课的使用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夯实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的微课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很好地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移动展台仪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积件;研究性学习模式;微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媒体正飞快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及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积件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积件及其基本特点

积件是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的,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运用教学信息资源的一种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的特点主要有:

1.基元性

积件库中的素材以知识点为基本元素,每一个知识点便是一个基元模块,以此实现分类、构建、检索等功能。

2.开放性

积件库是将积件素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的,因而不论何时何地,教师或学生都可将最新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使积件库不断丰富以方便自己和他人使用。

3.通用性

基元信息是不随课程体系结构、教材版本等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积件素材依然可被灵活选择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4.可积性

积件系统中基元信息可根据需要进行重组和变换。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积件是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设计、组合、管理、运用、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二、基于积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系统的组成

依托Theol网络教学平台,笔者设计了一种基于积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基于积件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模块是教学资源积件库的构建。一般的,这一积件库收集的方式主要有:

(1)教师提供的微教案、微课件等资源。这类资源一般由教师亲自制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经过了多次修改,因此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网络教学积件资源库中的主要资源。

(2)特别制作的针对某一典型问题的资源。

(3)由资源建设者根据资源库的需要收集的微型素材。

三、积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1.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2.将积件应用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各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型积件创设情境

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创设情境”环节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创设一个包含学习对象的情境。问题型积件应具有短小精悍且主题突出的特点。

(2)启发思考――通过微视频积件提出问题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明确学习对象,其次要在研究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富有启发性且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类问题去探究学习。

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应对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分类,并且构成难易程度适中又互相联系的知识模块,且为每一模块设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利用微视频或思维导图等形式提供,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并完成知识信息的内在深化,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实现了角色互换,知识信息的传播也由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转变为师生双向构建。

(3)自主探究――积件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模式因采用“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故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环节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某一教学目标主要依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4)协作交流――积件库的良性建设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因每个人获取的资源不同,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因而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些好的思想可再形成积件丰富积件资源库,使积件资源库得到良性建设。

(5)总结提高――积件有助于学生自我总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利用思维导图等积件对当前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迁移与深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结合其他学习者的反馈,能够较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且进行深刻的自我总结和评价。

以积件思想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系统克服了传统学习的固定性、机械性等缺陷,以知识点的灵活组合来适应变化的教学实际,可以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为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字:教师导;学生学;化学有效教学

Abstract: the teachers to teach to the students, the eff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fully embodies the teachers guide the benefit,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integr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and become the leading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Keyword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chemistry eff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有这样的叙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 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展现知识的发 生过程。

一、导与学的融合

(1)教师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体现老师的导。以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一旦进入被动学习方式,就会产生惰性,进而影响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点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积极探索。在导与学之中引导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状态。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会应用知识。

(2)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方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讨论与交流,导出概念,最后反馈评价对概念进一步的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目标。

(3)教师通过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以获得提高能力的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惰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做好这些教师需精心准备和设计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并按排好检查预习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采取各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方法,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精神,培养他们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课堂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精心创设的良好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的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乙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的“酒”,酒的主要成分及各种“酒”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的方法及使用的化学反应原理,点明本课时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一种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设置问题以完成教学过程,指导和启发学生对信息的点评,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互动。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以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双主体;数学;教学模式

所谓“双主体”数学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教师为主导”和“以数学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交互为主体关系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尊重师生的生命价值出发,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思维一直活跃,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就实现了师生之间交互主体地位的相互转换,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师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和体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从而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体现。

一、课堂引导,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该阶段他们情感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致部分学生的情感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厌恶性的情感对学习产生了反作用。若能在课程一开始就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生物能力和记忆能力。

如在上小学四年级《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每人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其中方法之一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剪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如……为本节的研究方法做一些隐性的启迪。当引入课题,明确目标后,笔者先为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知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实物教具拼图),观察对比,模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实现公式的推导。当中,有学生想出不同的推导方法,教师不马上说出谁对谁错,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们自己操作得出结论后结合例题讲解。教师小结学生的多种推导方法,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做专项练习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小结出:求梯形面积要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并能用之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学生们都很兴奋,练习时更起劲,课的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二、协调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

基于“双主共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要求协调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引导,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描述或者在黑板上写下的关键词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当然还要在两者之间共同协调发挥才能做好,在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后,学生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工作,将知识点有效吸收。在这其中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指导工作,二是对于学生知识进行适当评价。总之,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自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有关的小数乘法问题,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些小数乘法算式,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并从中找寻规律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三、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创设、维持积极的课堂群体心理氛围

课堂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相应出现一定的变化和波动,并且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效果。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能对此有所察觉,还应善于调动和调整。

如在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学习那段期间。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兴致很高,感觉很新鲜。但学了两、三节课后,学生出现厌倦的情绪。老师这时候就要多想想办法了,因为这个知识非常重要,不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口诀,还要掌握它所表示的意义、简便之处等。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方式,它又会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我们可以在每一句“口诀”身上下文章。让孩子找出横排的口诀与竖列的口诀有什么规律,找出规律后,通过游戏“看谁最机灵”,把打乱的所有口诀重新排列好。小组讨论的气氛热烈,孩子们也就喜欢玩和学了,这样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形式,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而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它会使人精神懈怠,因为没有成就感的激励,继而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比如,三年级的“米和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概念。这时,“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提出课的目标与要求,然后集体到户外学校操场跑道上进行实地测量,让学生分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去完成课的内容;找出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同时积极参加进各种预设的活动中。各小组通过思考、讨论选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因为是学生们集思广益,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所以学习起来很投入。整个课堂上欢笑、研究探讨声响成一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本来可能枯燥的课堂因为受到学生的喜欢也就变得精彩。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好处,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局限的,单靠书本上的信息所想出的画面是单调的,但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的画面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课文知识。比如,在教学有关小数的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出菜市场的照片,老师通过买菜付钱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在课件中呈现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之后提出类似“买每千克茄子2.6元,买17千克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据情景图片便可轻松列出算式。

五、结语

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随着教学的主体变化而变化。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离开了教师巧妙之“导”,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学”。因此,不能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双主”作用必须有机结合,方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