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升
一、引言
适应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容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朝着“四化”——职业教育系统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信息化与资源共享,培养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意识、教学方法技巧和职教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行了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影响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国内研究信息化教学方面理论较多,但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比较少。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研究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和发展优势,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最终能否生存或生存更好的问题等等。因此,研究探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理论价值,也将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现实价值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培养和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社会所需求的劳动者和创新者,而作为主要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职教能力更需要随之大步提升,因此,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现实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曾在2002年3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其宗旨就在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精神指出,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来实现并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3.实践价值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荀子在《劝学篇》中写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代圣贤们就实践懂得借助工具促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要有与之配套的高性能高应用的一定先进性的现代教学技术装备和设施。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深度融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潜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经过调查和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巧妙运用技巧和适当的方法,再加入教师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教力,往往教学效果、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就很高。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保证学生在就业或创新创业岗位上获得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持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与内涵
厘清信息化教学能力前,先弄清信息化教学,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传授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等教与学的互动、协作的行为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义与内涵的逻辑基础。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内还没有严格上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与内涵。刘喆、尹睿(2014)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赋予教师教学能力的新的内涵。张筱兰、郭绍青(2012)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实质就是教师对所掌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运用水平。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等能力。武马群(2014)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驾驭这一过程并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能力,二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的运用、技术与装备的掌握、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师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王卫军(2009)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发展能力中的核心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可以描述为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为支撑,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与其进一步融合,以传授知识、解疑知识、探寻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等表现形式,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为目标的教师自身发展的教学能力,这个能力是教师职教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动态能力过程。
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1.课题研究设计本课题研究主要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区域内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含专科、本科),针对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相结合的方法,共30个题目,由教师基本信息、职业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实践(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建议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问卷发出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无效问卷10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2.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内在表现力。所以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职教能力,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重心。依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意识比较强烈,95%的教师认为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85%的教师经常使用或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能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付诸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但与此同时,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好信息技术”的问题时,63.5%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技术水平与能力”。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极为强烈,但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讲师职称的教师一般每周平均授课12学时以上)、科研压力较大(教研课题、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社会服务)等原因,造成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明显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比较少,同时也反应出教学质量不高的困惑。(2)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在调查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卷中就教师而言如何看待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68.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7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教师的电子版教学内容或PPT”。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或职称为助教或无职称的教师,教师们在访谈过程中反应出对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说的较为模糊,表达不够清晰与准确。(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和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素养能力模块,调查中发现,85%的教师在问卷中问题“教师是否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中选择了“非常需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问卷中68%的教师在问题“信息化课堂教学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师教学面临着的挑战”中选择了“比较大”。在问卷中84.6%教师对问题“你认为信息化教学是综合教学素质的其中一种表现吗?”选择“是”,反应出教师们对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技能与素养的认可。教师们在访谈中普遍反应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或接受信息化继续教育比较少,常落后于社会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遍期盼进一步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以便于在教学中得以应用。(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调查中95%以上的教师在问卷上或口头上期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跟上信息发展步伐,及时补充相应的科技知识、掌握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或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培养教师与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广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上有一定的感知,但一时转变与引领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受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受教学备课时间与科研压力的影响,往往不得不放弃研究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或方法的运用,形成了在民办高职院校转变与引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潮流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难度。2.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弱,对各类设备的软硬件操作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由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及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影响,教师们对新软硬件的操作应用还处于不熟练或未知阶段,如:MOOC的制作操作、新兴媒体软件及APP应用、移动设备及无线设备的操作与应用等等。3.受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受资金、生源、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及时提供或过时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造成教师上课时受到相应制约,教师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易造成得过且过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4.教师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知识、技能与素养很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因教师授课量大,再加上教研科研工作与职称晋升等压力,造成教师们平时受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机会少,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对外界信息化发展应用出现滞后的现象。影响到教师对信息化知识了解、应用技能提高和信息化综合素养的提升。5.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所调查的广州地区各民办高职院校(专科、本科)中教师们普遍反应是“没有相应的能力评价标准与机制”,对于评价课堂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出发,笔者提出如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1.意识与观念的转变与引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较大变化,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并积极进行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2.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从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所需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让教师有设备可用,有设施可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3.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校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让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带动教学改革,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相应知识、技能等。如掌握相应设备软硬件操作的基本能力,鼓励和要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课教学设备、MOOC、电子白板等)组织实施教学;掌握一定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MOOC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式、探究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构建场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模拟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MOOC、视频公开课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等等。学校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技术环境同时,积极通过各类赛式、活动来引导和激发教师的热情,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教案大赛、信息化课件制作大赛、网络公开课教学、MOOC课堂等等形式。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举的方针,引导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来。4.不断加强师资教育培训与实践,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积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的信息化教学师资教育与培训,确实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不断创造教师终身学习氛围。如选派教师进修、请专家培训、观摩课、公开示范课、网络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校企合作实践、国际合作等等形式,以此来不断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5.形成良好的互动性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水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与体系,学校顶层设计,各部门合力协作,形成一套良好的含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的互动机制与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让教师从被动方转为自觉主动方,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6、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教学反思与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教学素养的体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决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的使用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多个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叠加、处理和输出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能够创新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来改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与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七、结语
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均非常关注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经费、学生生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相对较为薄弱的地方,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需要各高校不断努力探索,任重道远,希望不久将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有大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我们教育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哲.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7):61-64.
[2]武马群.首要问题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中国教育网络,2014(05):63-65.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103-109.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教学信息化;教师素质;信息素养;终身学习
一、教学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变革作用
(一)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一次变革
教学信息化是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而产生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一次深刻的变革。教学信息化正在迅速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视、听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对信息和知识的吸收、加工及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及能力,均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信息化完全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得到了科学的组织和整合,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反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教学信息化促使教学关系发生转变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现代教学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汲取者和协作者,教学媒介由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求知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则由传统的课堂演绎分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为主的课堂多元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促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课堂内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联系、沟通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远程的作业布置、收取、审阅、批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所学知识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钻研,教学信息化使教学关系以全新面貌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二、教学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和挑战
(一)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思想已经被“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所取代。现代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一位“灌输者”,而是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并实施有效激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组织、管理和监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协助者、学习伙伴和评价者,能够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在互联网和教育网等网络上搜集和处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还要求教师具有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对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能力,要求这些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确实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设计和开发能力
教师应具备利用多媒体和多元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能够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并设计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教师还应当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深挖掘,及时将最新的信息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以此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学科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当具备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能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识别、筛选、加工、处理和开发对提高教学效果确实有作用的有效信息,防止教学信息的重复冗余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
除了会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教学内容和信息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外,面对教学信息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信息化下的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对课程整体框架设计能够同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对信息化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能够对教学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各环节。教师还要对以往的教学研究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和研讨,从学习他人的经验中得到进步和提高,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学习的终身化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搜集学习信息,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提高。作为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扩充现有的知识储备,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进行知识的横向学习和扩充。这不但是教学信息化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生活各领域,而信息化给各级各类教学更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面对这些改变,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否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改变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重新塑造教师角色的崭新形象,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转变呢?本文探讨这一问题,并以《审计》课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教学设计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只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虽然他们每天都与课程打交道,但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来开展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比较单一、低效,教师难以实现自我决策。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势必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材执行者转换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
以《审计实务》课程为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和审计专业一般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审计工作程序为导向,审计工作任务为载体,建立工作任务项目化的教学体系;课程直接对应审计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的工作内容,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各审计任务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新型的教学思路必然要求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一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准备,现在普遍应用的ppt和authorware软件等都是很好的多媒体形式,但是这些必须提前精心准备。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下,各项任务要如何开展,如何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审计过程的必备技能,这些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设计才能达到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常进行探究式教学,基于问题或案例展开教学过程,这时,教师的角色就不能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教师的作用,作为引导者,教师如何成功的组织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呢?第一,通过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活波、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第二,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第三,对学生学习效果即时识别、诊断和反馈,即时进行个别指导和调整,因材施教。
以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为例,在考虑是否承接业务时,可以创设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学习情境,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采取自主探索、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每个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分析了解的情况,决定是否承接审计业务。教师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指导学生的程序和方法,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证据等。
教师在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和学生交流,探究问题,不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相互沟通,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技能,而且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三、考核评价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考核评价中应该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和期末成绩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过程化考核。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从单一的评价者变为:
一是考核评价方式的设计者。以《审计》课程为例,明确课程质量控制标准,构建由社会同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小组互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等。
二是学生情感的教育者。《审计》课程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审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成熟的过程。以“审计初步业务和活动”为例,在考虑是否承接审计业务时,首先要评价客户的诚信情况,其信用风险高低情况;其次要评价事务所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情况。这些都是审计岗位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要合理分工,共同协作。这些情感需要,使审计课程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问题,而是融入学生未来工作的情感需要。
四、教学反思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后教师的反思。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什么?教师的角色和传统教学中有什么不同?许多教师已经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在和专家、同行、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质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教师、学生大大扩展了学习半径,一方面能直接和专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能在互相交流中反思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以审计课程为例,著名的微博账号“马靖昊说会计”“汪本良注册会计师”都是业界专家,他们的微博和微信内容不仅专业而且有趣,还免费。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可以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还能向专家直接求教。在这其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上的“权威”了,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综上,审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转变角色,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怡青.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当代教育论坛,2010,(2)
[2]于丰,杨小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中国建设教育,2008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0引言
一位负责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一位有知识的教师也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对学生的作用效果。经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越发感觉到“力不从心”,自认在课堂教学中很卖劲,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的聚焦程度并不高,课堂上玩手机的不乏其人,教学目标时常不能很好达成。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表观原因在于教学实施中近乎习惯化的传统教学方式与行为,其深层原因却在于支配习惯化教学行为方式的教学思维习惯。这种教学思维习惯已被固化,从本质上没有脱离依托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讲授式教学观念,有时即便有所“更新”,也只是动动枝节,并无实质性突破,教师仍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与中心,学生成了配角或被边缘化。当今,随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自然会得到提升。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熏陶洗礼的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工业化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方式与习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以改造学生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健全学生人格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来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彻底走出以往讲授式、填鸭式“一厢情愿”传统教学思维樊篱,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融合,在行动实践中不断改造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行动在润泽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断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情感,课堂上才可能更好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功能地位才可能更好彰显。因此,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自我修炼,在自觉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就尤其显得重要而紧迫。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有必要在全面学习、反思整合内化、对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三方面多下功夫。
1.1在全面学习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学信息化理论作指导,这种理论不是书本上静态的理论,也不是他人主观世界中内隐的理论,而是其教学信息化建设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主观世界中内隐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它来源于外在的教学信息化理论,包括书本、网络及其它新媒体、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等承载的有关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若没有或缺少这些前提与基础,其教学信息化理念的确立就无异于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建立健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必须加强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内容学习。比如,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法规文件。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与建构教学信息化理念也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教育学、职业教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此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整合信息化元素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第三,深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即在于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改进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以信息化教学取代纯说教式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革命,以教学理念的革命为先导。无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理念建构涵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训练。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宽泛,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浮光掠影,也无需面面俱到,择其基础的、前沿的、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最为关联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予以重点学习。一是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具备网络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网络环境的维护保养。二是学习新媒体技术。主要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微博、微信、QQ、短信等新媒体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学习新媒体技术不仅要学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在操作上下功夫,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1.2在反思整合内化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与训练,要将外在于己的知识技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理念高度并正确指挥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有一个反思整合内化的过程。孔子曾提倡学习要多加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过程中要思考,学习之后又要进行反思。学习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不仅要对系列学习内容逐一进行再思考,还要将各部分内容贯通起来予以整体思考、寻找联系并序化整合,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予以同化。比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等系列学习内容之间并非孤立,在对其单一思考基础上进行贯通思考予以整合聚焦形成概念化认识,并同化于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或对已有知识经验系统进行顺应改造,学习内容才可能真正内化,形成具有信息化新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也不可少,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不仅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消化,对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学习场所的选择、学习思维习惯及有关学习行为等方面情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扬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系统注入良好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方面元素,丰富其教学信息化理念内涵。
1.3在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任何一种新质教学理念取代传统教学理念都有一个巩固的过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的形成亦不例外。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深度反思,不失为巩固其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的一种好方式。教学信息化理念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存在价值的生命力状况在指导服务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其指导服务教学实践的效果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反观指导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进而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修正完善,或使之在思想体系中进一步明朗化留下深刻印痕进而起到加固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予以深度反思的过程,就是将教学实践与教学信息化理念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在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促进教学信息化理念不断步入科学轨道并在教学思想体系中扎根留痕的过程。
2结语
任何思想观念一经形成,要改变就有难度。正因为如此,包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内的教学人员,要让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落伍,始终能以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课程实际相契合的教学行为方式组织教学,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更多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学思想改造,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将教学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拥有幸福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丁志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导航[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4]刘智.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6(3):76-77.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教科研活动;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探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实行网络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教师的一个重大考验,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有效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将信息技术实际运用到课堂教与学。
1.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教育方向,对学生的高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前进,而网络信息化技术是当前时展的主流,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将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加快培养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2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 年)》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来优化配置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实时信息,随时掌握行业第一手资源,快速适应实时更新的数字化信息时代。
1.3 提升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在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先进的科技发展优势,早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开始实行信息化教育建设,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应用到对人才的培养中,并不断改进创新,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实行信息化教学建设相对较晚,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十分不利于对未来人才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推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历练,以培养发展型人才。
2.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2.1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及时制订符合信息化教学的校园建设标准、教学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同时,针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需加强“顶层设计”,建造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首先,高职院校引导教师深入认识、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培养方案,理解掌握带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以确保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在学生中顺利实施,并达到有效的教学成果。其次,为确保信息化教学的顺利推进及发展,保证职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完善信息化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完善职高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注重学生对实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反响,进行相应的调查调研,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一切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为主要目的。
2.2 培养人才梯队,发挥教师的辐射效应
在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认识、理解、学习并逐步掌握据为己用的磨合过程中,不同教师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那么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就会迅速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力量,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教师梯队。针对教师梯队,可以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信息化人才教育的主力军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培训、合作交流、名师空间课堂与竞赛活动,带给教师们课程教学示范的同时,向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传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理念,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持续发展。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需全面提升,针对教师所开展的综合训练和培训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实现信息化先进技术与高职学生课程学习的目标整合、内容整合。采用开放、协作、创新、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来重新审视教学改革。充分分析学生的现状、需求、习惯,开创更具有实施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开放的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虚拟的视频课程教室、仿真实训平台等等,激发学习兴趣。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形成创新的多层次、多方向、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与服务面向的结合度、融合度与认可度,实现人才培养与高职资格、岗位规范相对接。高职教师要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内容与方法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高职技能竞赛、高职资格考证、岗位实习实训的水平,切实提高高职能力与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庆礼 .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 [J]. 科教文汇 ,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