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费用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1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公司中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物流管理,但是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协调销售与物流两个部门,每个部门还是上下道的承接关系。物流管理工作也没有细化,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工作上。因此,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不能很好的控制。
二、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及物流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思路落后,不能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当今,部分企业物流管理思路落后,认为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仅仅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及交付管理,只要做好这几项工作不出差错就行了。没有考虑到如何整合各项物流工作,降低物流费用,同时缩短物流时间,尽快将企业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2.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没有协调管理,无法协同控制物流费用
在企业中,销售管理人员与物流管理人员各自分工按部就班,两个部门之间没有就如何促进销售、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总体销售费用等工作进行很好沟通协调。比如,销售人员有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货物尽快交付,不管货量大小以及交货时限,一律要求物流进行快递送货或者加急送货,这样销售工作是完成了,但是物流费用也上升了;物流人员也可能为了降低物流费用,一定要等到货量达到一定时才发货,这样交付到客户的时间就被延长,导致客户投诉甚至拒收退货,给公司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3.物流部门内没有进行整体管理,物流费用无法有效控制
许多企业由于产销量大,在总部之外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相应分支机构下也设了物流管理人员。因为总公司物流和分支机构物流分属于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总公司物流没有直接权力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物流,只能在业务上指导,这两段物流工作没有直接整合,无法发挥总体上更大的作用。
4.物流服务项目没有细分,物流费用不能准确核算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部门没有对公司销售配送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对市场上物流服务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物流供应商谈判物流合同时,没有细化物流服务项目和计费标准,导致合作中许多物流服务不能明确界定,费用不能明确计算,核算相对笼统,物流费用控制就更不必说了。根据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的物流成本只是总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成本与其他费用混杂在一起,所反映出的物流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但却是使企业管理者无法把握企业实际物流成本水平,有效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5.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知识有限,物流费用控制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是从仓储部门、发货运输管理部门等人员直接转为销售管理中的物流人员,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不足,没有物流总体费用意识。企业也没有进行对开展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这样,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物流费用控制也难以全面开展。
三、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的对策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想让企业销售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降低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就必须要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和有效控制物流费用。笔者就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提出如下创新对策。
1.改进物流管理思路,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对于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主要涵盖成品仓储、干线发货、二次配送、客户退货返回等)应从总体整合,寻求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从总体将业务量承包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再通过与其获得的其他物流业务再整合,给予企业比较合理优惠的各项物流服务单价,从总体上控制单位物流价格,降低物流费用。
2.销售与物流部门协同降低物流费用
企业的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就工作交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作进行沟通,达成实现两个部门目标的管理标准。主要有:销售部门制定紧急送货及普通送货的总量控制及考核目标,通过提前与客户达成订货意向,选择普通送货,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第三方物流尽可能开通直接送货线路,减少经过企业在分支机构设立周转库中转的运输量,减少环节,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销售部门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合理设立分支机构周转库。在满足销售的情况下,减少分支机构周转库在库量,减少仓库租用面积,降低物流费用;由于物流存在最低起运价,销售与物流部门共同商定客户直送最低起运数量,销售人员取得订单货量不得低于该数量,合理降低物流费用。
3.实现物流整体管理,有效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中的物流人员,原来其管理都由分支机构进行,总部物流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应改为业务工作管理、考评由总部物流部门统一进行,分支机构物流费用预算及控制纳入企业总部物流统一管理,从总体上严格控制物流费用。分支机构物流人员应做到减少分支机构在库量,减少从周转库发货给客户的数量,改由从企业总仓直发给客户,减少货物中转环节及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
4.物流服务项目细分管理,准确核算及控制物流费用
由于销售活动中的物流送货种类多,必须通过细致调查,充分调研后与第三方物流谈判,与其达成每项物流服务单价。如干线运输单价,每个地点仓储单价,二次配送单价(如城区、15-50公里、50-100公里、100-300公里等等),一趟运输多点送货计费单价,送货返程带货返库价格,加急费用等,以及每项物流项目的服务时限。产生的物流费用就能明确核算及控制。
5.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中分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可以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等支付形态记账。或者按功能分别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计算企业物流费用。
6.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
离开了现代物流就没有真正的服务质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实现。企业发展物流和控制物流成本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引进相关人才,对现有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的水平,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更好地为企业销售服务。
四、结语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2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3
菲林试验是有机化学中一个著名的试验。菲林试验确立于1848年,然而在国内外有机化学教科书和其他文献上,关于菲林试验对醛酮鉴别的适用性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菲林试剂与醛反应,生成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与酮不反应。菲林试剂可以鉴别醛与酮;菲林试剂与脂肪醛反应,与芳香醛不反应,与酮不反应。菲林试剂可以鉴别脂肪醛与芳香醛及酮;只说水溶性的脂肪醛能还原菲林试剂;说法不明确。“典型的脂肪醛起反应”,“有些芳香醛不反应”;美国《化学教育》杂志1960年第4期RalphDaniels等人将有关反应分为三类:第一,生成无色溶液,同时有黄色到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属于这一类的化合物有葡萄糖和其它还原糖、α-羟基己二醛、乙二醛和丙酮。第二,发生复杂的变化,生成红色或深棕色胶粘的沉淀。上层液体可以是蓝、绿、棕、黄或橙色。沉淀不是氧化亚铜。属于这一类的化合物有:乙醛、巴豆醛(2-丁烯醛)、肉桂醛、3-羟基丁醛。第三,试剂的蓝色溶液保持不变,有或没有不互溶的有机层。属于这一类的化合物有苯甲醛、一般芳香醛、异丁醛和丙酮。鉴于这种情况,给有机化学教学带来不小困难,而且教学实验中也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有不符的地方。我们用在水中溶解性不同的18种醛和6种酮反复进行了多次菲林试验。
1实验方法
1.1菲林试剂的配制菲林试剂Ⅰ:溶解34.6g五水硫酸铜晶体于足量蒸馏水中,然后稀释至500ml。菲林试剂Ⅱ:溶解173g结晶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及50gNaOH于足量蒸馏水中,然后稀释至500ml。
1.2实验方法在试管中加入1ml菲林试剂Ⅰ和1ml菲林试剂Ⅱ,摇动,使混合均匀,微火加热至沸腾,移离火源,加入样品(液体样品0.1ml~0.15ml,相当于2滴~3滴;固体样品则加0.1g,研细后加入),充分振荡,置于沸腾水浴中加热3min。析出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状沉淀者表明为阳性反应。如沉淀物外观为暗红色或深棕色树脂状,可倾去溶液,用乙醇处理沉淀一、二次(每次约1ml),此时如果析出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状沉淀,亦表明为阳性反应。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观察。
2结果及讨论
实验结果见下表1和表2。
表118种醛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情况(略)
注:“+”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按《海氏有机化学辞典》正丁醛为非水溶性,异丁醛为水溶性。
从表1可以看出:水溶性醛类都可与菲林试剂起反应,生成氧化亚铜沉淀。非水溶性醛类与菲林试剂不起反应。乙醛、巴豆醛在菲林试剂中置沸水浴上加热,的确如Daniels等人所说,常产生红色或深棕色胶粘的树脂状沉淀物,但并非没有氧化亚铜沉淀。实际上,试管底部沉淀下来的氧化亚铜的量相当明显,虽然两者颜色酷似,但树脂状物为块状,而氧化亚铜为结晶性粉末状,摇动试管,可看到结晶性粉末状的Cu2O散开。如果按本文所述的用乙醇处理,树脂状物可溶解,而Cu2O不溶于乙醇。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用水洗涤后便清晰可见。将之于显微镜下观察(10×40),并与用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体作比较,可以看出:乙醛、巴豆醛所生成的暗红色结晶性沉淀与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形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乙醛、巴豆醛与菲林试剂能起反应。需要指出的是,乙醛、巴豆醛与菲林试剂反应生成的Cu2O与树脂状物的相对量与实验条件关系很大。如果进行菲林实验时,不是把盛混合物的试管直接置入沸水中加热,而是先置于冷水或温水中慢慢升温到沸腾,则生成大量树脂状物质。如果升温时间足够长,几乎可以全部生成树脂状沉淀物。因此,严格按照实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肉桂醛与菲林试剂于沸水中加热3min没有沉淀析出,也没有树脂状物质。肉桂醛有机层浮于菲林试剂溶液表面,剧烈振摇,也无树脂状物质生成。肉桂醛与菲林试剂充分混合后,溶液出现微绿色,并非反应迹象,而是肉桂醛的黄色与菲林试剂的蓝色按照“三原颜色”原理形成绿色。将苯甲醛与肉桂醛延长在沸水浴上加热的时间,发现苯甲醛、肉桂醛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惰性。从两者水溶度及结构分析,两者都是非水溶性化合物,结构上都无羟醛缩合的必要结构,在菲林试剂中确无树脂化的可能。异丁醛与菲林试剂反应时生成暗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也与Daniels结论不一。甲醛与菲林试剂反应,不仅能生成Cu2O沉淀,有时还能形成铜镜。这是因为甲醛被菲林试剂氧化成甲酸的同时,生成的Cu2O沉淀继续被还原成Cu。这与加入甲醛的量有关,也与试管的洁净程度有关。糠醛在菲林试液中全部溶完,加热1min就可产生大量的Cu2O沉淀,反应迅速,结果明显。菲林试验的沸水浴中加热时间,通常文献记载,加热3min~5min。本实验采用加热3min。出现沉淀的时间先后不一,没有一个明显的可作鉴别的时间界限。
表26种酮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情况(略)
从表2可以看出:酮类都不与菲林试剂反应,这一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
4结论
4.1水溶性醛类与菲林试剂起反应在所试验的18种醛中,水溶性醛类(不仅是水溶性的脂肪醛,还有水溶性的糠醛)与菲林试剂起反应,一般2min~3min即可形成沉淀;非水溶性的醛类与菲林试剂不起反应(不论是脂肪醛还是芳香醛);酮类与菲林试剂不起反应。
4.2进行菲林试验时要注意菲林试剂溶液要先用微火加热至沸后加入样品,样品加入后要立即充分振荡混合并立即置于沸水中加热;沸水浴加热的时间严格控制为3分钟。
参考文献:
[1]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邢其毅.有机化学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4]吉林师范大学等五院校.有机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土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当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得到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向获得新增设用地使用权的县、市征收的使用费,即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会对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不仅会关联到耕地保护制度是否能落到实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建设用地的扩张得到遏制,同时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措施也能够更有效地实施。
1 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的使用渠道无序
根据相关规定,土地的开发利用,田地的建设及维护等土地整治项目的费用应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专项开支。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首先,由于相关费用支出的规定界限不够清晰。土地的开发 、耕地的改造常常会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项目内容混为一谈,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具体界线。其次,支出费用的金额难以协调。某些项目所占比例偏小,比如田地的维护、拆迁及建造、土地的复耕等,而某些项目的建设比例则过大。最后在费用支出的范围内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出现。某些地方机构常常把中央、省以及地方下拨的补助或退还的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将这部分费用擅自占用甚至挪用。
1.2 财务管理中存在不足
在某些土地整治项目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疏漏。例如:资金的擅自挪用,主要存在于项目核算方面;奖金、补贴等发放标准不明确,招待费用的管理不严格、白条坐支等现象挤占项目专用资金;项目专用资金支付过程欠缺依据、手续过于简单;项目资金清负不及时,甚至项目验收时仍有应付未付的现象;后期监管不严格,项目验收之后,对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不透明、验收意见整改缺乏监督、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明确等。
1.3 分账核算制度执行有欠缺
国家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提出了分账核算的要求,但却一直未能有效地实施。某些地方财政部门未将中央、省下拨的资金或省退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与某些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单独分账,导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核算不够完整、连续,也因此不能明确的反映该项费用使用的总体情况。某些地区违反分账核算制度规定,实施两级核算,有些地区甚至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一部分统一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账核算制度的执行。
1.4 稽查范围狭小
首先,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稽查监督范围不够广,“财政收支”明显重于“项目管理”。其次,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的纵向链条不够长,重“会计核算”轻“过程管理”。稽点放在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具体项目的会计核算上,对土地有偿使用费的预算下达、拨付、使用、结余处置等环节和情况,缺少应有的跟踪与检查。另外,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重“支出规范”轻“绩效管理” 把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的规范性作为稽点,却忽视了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而随之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更对其缺少相应的关注与评价。
2 完善措施
2.1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得以完善的前提是严格立项审查
一是要审查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环节是否合乎相关制度,是否能与项目的环境和规模相匹配,是否按照科学研究的评估及结论进行决策。二是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模式从项目立项、资金到位的原有模式转变到按进度拨款,验收后统一结算的科学管理模式。按进度拨款的管理模式可以杜绝省级财政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直接下拨到县、市从而造成的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
2.2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得以完善的关键是使资金的用途得到规范
随着土地的开发整理和田地的基础建设发展形势的加快,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要求和范围已经成为国家财政部及国土资源部的当务之急。一是明确相应比例的基层国土部门基本农田的维护费用已经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一部分。二是调整了土地整治项目支出中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用的支出比例和定额标准。如在经济发达和人均耕地偏少的地区,拆迁建设已成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点,应适当提高项目中拆迁费用和建设费用的比重。三是对擅自挪用,挤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为私用等发乱纪行为做严肃处理。
2.3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得到保障的是分账核算的推进
虽然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都已经做出了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施行分账核算的要求,但一直未能找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因此,建议财政部门对设置专门账户,单独核算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结余,并且按照不同的土地整治项目设置明细账,分类分算。在分账核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管理,同时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分账核算的管理水平,达到分账核算管理水平要求。
2.4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得以完善的保证是审计稽查得到加强
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管理技能,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在培训中使从业人员了解有关招投标、合同、工程管理的要求,掌握项目的规划,预算会计核算等知识,同时熟悉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的要求。二是加强日常稽查。将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工作常态化,及时发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整改,并督促项目的承担单位及时落实,以确保规范有序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三是健全审计的机制。竣工结算审计报告必须作为所有整改项目竣工验收的必需材料,并把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作为的一项制度加以保留固定。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这项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将会对土地的管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监管力度,对违法乱纪现象作出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鲁建平. 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J]. 浙江国土资源, 2009,(09)
[2]张晟南. 提高认识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辽宁省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视频会议[J]. 国土资源, 2011,(03)
[3]李倩. 问题出在资金之外――中国人民大学张占录副教授谈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J]. 中国土地, 2009,(07)
[4]国土资源部全面清查农村土地整治等问题 严查农民“被上楼”[J]. 村委主任, 2011,(05)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建筑,节能降耗效益成本法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能源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节能。所谓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1.建筑节能降耗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成本管理论文,而且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 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重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这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是由中国矿业大学经贸学院财会科研组朱学义教授提出,并于 1993年4月25日发表在《成本与价格资料》上(1994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后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瞿文莹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分别编著研究生教材《高级成本会计学》和《成本管理研究》,瞿文莹教授在《高级成本会计学》第十五章第三节中做了介绍,李定安先生在《成本管理研究》第七章第五节对此进行专门介绍。
综上所述,所谓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趋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
2.1效益成本法的效益分类
(1)按耗费产生效益的期间可分为当期效益、滞后效益(包括投资性滞后效益和决策性滞后效益)、延期效益三种。
(2)按耗费产生效益的行为层次可分为决策效益、挖潜效益和投资效益三种。如下图所示:
决策效益
节约效益成本管理论文,如节水、节电、节料、节费、节资等
降损效益,如降低废品损失、盘亏毁损等
成本性经济效益 挖潜效益 质量效益,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收入等
扩展效益,如增加生产、扩大销售等
投资效益
(3)按耗费产生效益的单位可分为内部单位效益和全厂综合效益两种。
(4)按耗费产生效益的对象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
2.2效益成本法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分析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对企业内部可计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所谓耗费效益系数,是指每元耗费可取得多少可计量的经济效益,常用成本效益分析、专家调查、历史数据测定等方法确定,一般应用于决策效益成本和投资效益成本两方面。(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所谓经济效益剖析法,是指利用实际核算资料剖析经济效益关系中的各项因素,并通过实际调研,揭示其中最薄弱、最有潜力的项目作为主攻方向的一种方法。(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有两种支出方式:①全额挂钩支出,即全部耗费都从所创效益额中支付。②单项奖励支出,即对承包单位或承包人按项进行专门奖励,正常耗费仍按现行办法进行。(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途径进行结转。
2.3效益成本法的主要特征
(1)耗费同效益挂钩。即从耗费上计算效益;从效益上反省耗费,效益奖励反过来又列作追加的工资费用。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又不是责任单位(责任人),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最主要的特征。
(3)核算具有阶段性。虽然该方法也按现行成本计算期进行费用的归集与结转,但核算项目上的更替和时间上的断续已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核算方法具有辅。一方面它在现行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使用;另一方面它又借助于管理会计中决策成本等方法。因而核算有帐内、帐外之分。
(5)核算对象领域管理目标相统一。效益成本法从单项效益的核算入手,最终是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这同企业管理的分目标和总目标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也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过程。
3.效益成本法在建筑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3.1科目和账簿的设置
为了集中反映建筑节能降耗所需的费用同效益的关系,效益成本法在现行核算的基础上还要在资金占用类增设“效益成本”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反映创造建筑节能降耗效益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直接费用以及计提的效益成本奖,贷方反映结转的效益成本,月终一般不留余额。该科目按效益成本的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其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成本管理论文,格式如下:
效益成本明细账
账户:挖潜效益成本
年
凭 证
摘 要
借 方
贷方转出
月
日
字
号
节约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降损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质量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扩展效益成本(效益额:元)
合计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R&,D投入,市场占有率,医药生物企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创新作为主要的驱动力,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医药生物企业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创新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目前,国外企业已经把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的投入仍然偏低。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企业是否要重视R&D活动?R&D投入的多少是否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营绩效?如果这种影响存在的话,具体如何影响?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对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力求深化对企业发展理论的认识,为我国医药生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市场占有率既能反映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因此本文分别从R&D投入与企业竞争优势、R&D投入与企业业绩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一)R&D投入与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任何先进技术和产品都会过时,都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取而代之,而且产品周期也随之变短。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只有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用新产品代替旧产品,比竞争对手提早开始新一轮市场生命周期,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形成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长久不衰。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即,一种是在同质产品的生产上由低成本所带来的低价格竞争优势,另一种是由产品异质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R&D投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自于R&D投入在价值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通过自身价值活动来获得低成本和(或)差异化的能力。R&D投入的方向不同,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形式也不同。
1、 R&D与成本领先。
李心合(1996)指出: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十分明显。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则产品消耗高,生产损失大,生产效率低,成本水平高。因此,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进工艺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根本途径。
张艳华(2006)运用企业内生理论,分析了R&D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她指出,产品成本的80%取决于研究开发阶段,其余20%在生产阶段可以控制,因此,企业加大R&D投入后,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便拥有了成本优势企业管理论文,采用成本策略时,可以让渡更大的价值给消费者。
2、 R&D与差异化。
刘金材、顾丽琴(2005)强调了新产品开发对企业的意义,他们指出:开发新产品,能增加商品品种、数量和市场供应,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对企业来说,可以增加其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张静中(2007)发现:企业要想使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生产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换句话说,必须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自主创新,运用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出新产品,将新技术转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正如王荣、武博(2001)在研究中总结的,企业可以通过R&D,开发出性能卓越、价格便宜的产品去开辟新市场,占领或扩大已有市场;也可以通过R&D,研发出独特的工艺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学者们纷纷尝试用数据来说明R&D投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Sharmistha(2001)通过对1996年54家加拿大中小企业的研究,证明了:企业产品创新的程度与R&D投入密切相关,并且产品创新程度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强。
杨梅英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出北京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其企业竞争力以及竞争力各构成指标的(偏)相关系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和当年的竞争力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管理论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点加大R&D投入。
(二)R&D投入与企业业绩
Jooh Lee和Eunsup Shim(1995)分别抽取了美国和日本的6个高科技行业中的143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研发费用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研发,并把研发作为企业战略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冯·布朗(1999)认为R&D投资对企业价值存在“加速化陷阱”,并不是正相关关系,即由于R&D投资的增加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之间的非正相关关系所引起的高风险。
Hsieh, Smishra和Gobeli(2003)采用美国1975~1996年的医药和化学业的数据,以纯利润、营运收入、销售增长、托宾Q值为因变量,以R&D和固定资产为主要的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R&D投资的获利要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大。
Valdemar, Mogens, Tor and Erik(2004)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将时间定为1995~1997年丹麦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选择制造业公司年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与收益显著相关,并且其积累的收益率大约在9~12%。
朱卫平、伦蕊(2004)通过以广东省某市的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人均利税额和竞争优势系数来代表企业的绩效。他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程宏伟等(2006)利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检验了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总体看,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水平偏低,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充分肯定了R&D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深入分析了R&D投入对竞争优势、企业绩效的影响,尽管研究者将市场占有率作为度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未能将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本研究在对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影响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论文,利用上市医药生物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整体来说,技术创新能力较弱,R&D投入偏低,各个行业对R&D投入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具体行业具体分析。医药生物行业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R&D能力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医药生物这个行业进行具体研究。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
(一)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可知,企业不同R&D投入可以获得不同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工艺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引起生产工艺的技术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拥有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产品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质量或特征的差异,开拓市场新的领域,提高市场份额。概言之,企业的R&D投入通过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再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作用。据此提出假设H:企业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正相关。
(二)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随着新会计制度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的实行,我国上市公司有关研发费用支出的信息披露状况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本文将研究期间定为2007、2008和2009三个年度,选取了在我国沪深两市2006年12月31日前上市到2009年12月31日止还存续的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ST公司及欠缺任一年度所需的研究数据的样本。
通过严格筛选,最终选取了28家医药生物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所有数据来自于巨潮咨询、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网站上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
(三)研究变量选择
1、R&D投入指标的选取。
企业R&D投入主要包括营运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投入、设备与设施及场地的投入和创意思想投入等。由于一方面创意思想投入缺乏客观、可量化的标准企业管理论文,且创意思想主要由研发人员提供;另一方面设备与设施的投入可以折合成货币计量并入财力投入中,所以企业R&D活动的投入大多主要反映在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上。因此本文选取R&D费用(K)和技术人员数(L)作为R&D投入的考核指标。
2、市场占有率指标的选取。
市场占有率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整体市场占有率、为所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本文选取相对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标。相对市场占有率是指相对于最大的竞争者或三个最大的竞争者的市场销售量(额)的比重。相对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成长速度,也反映了市场上企业竞争的强弱变化。在28个样本中,本文选择市场销售额最高的代码为600062的上市公司作为基准,来计算相对市场占有率。
3、控制变量的选择。
上市公司规模是公司市场占有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本研究将公司规模设置为控制变量。由于R&D投入对公司的固定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本文选取公司资产总额来反映公司的规模。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各个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同它们的市场营销努力成正比。所以本研究选择企业的营销努力作为另一个控制变量,并且用企业的市场销售费用来衡量企业的市场营销努力。
(四)研究模型的建立
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于考察投入产出关系的模型,因此,本文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中为因变量,表示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上市公司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人员数,和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费用,是回归方程的截距项,是回归方程的残差项。
(五)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的相关性检验
首先我们利用2007~2009年三年的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通过SPSS16.0软件处理,得到结果如表1、2、3三张表:
表1引入/剔除的变量a
模型
进入变量
剔除变量
方法
1
M
K,L,SIZE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2
K
L,SIZE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3
SIZE
L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a. 因变量:SHARE
表2 模型摘要
模型
R
R2
Adjusted R2
误差估计
D-W
1
0.789a
0.623
0.618
0.178573736
2
0.860b
0.740
0.734
0.149062052
3
0.883c
0.779
0.771
0.138321314
1.921
a. 预测因子: (常量), M
b. 预测因子: (常量), M, K
c. 预测因子: (常量), M, K, SIZE
d. 因变量: SHARE
表3系数a
模型
非标准的回归系数
标准的回归系数
t
Sig.
VIF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0.114
0.027
4.158
0.000
M
8.929E-6
0.000
0.789
11.632
0.000
1.000
1.000
2
(常量)
0.077
0.024
3.259
0.002
M
6.195E-6
0.000
0.547
7.903
0.000
1.496
1.496
K
5.076E-5
0.000
0.420
6.057
0.000
1.496
1.496
3
(常量)
0.048
0.023
2.075
0.041
M
4.650E-6
0.000
0.411
5.564
0.000
1.976
1.976
K
3.798E-5
0.000
0.314
4.473
0.000
1.784
1.784
SIZE
3.654E-7
0.000
0.292
3.751
0.000
2.194
2.194
a. 因变量:SHARE
表1显示了逐步回归的过程,按照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贡献程度的大小,逐个引入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三个解释变量,即销售费用、R&D费用和企业规模,从而建立了三个模型,剔除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解释变量技术人员数。由表2可知,三个模型的Adjusted R2分别为0.618、0.734和0.771企业管理论文,显示了随着三个解释变量的引入,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即拟合优度变化显著。当解释变量增加到销售费用、R&D费用和企业规模三个变量时,方程的拟合程度最高。最优模型即第三个模型的D-W值(杜宾-瓦森检验值)为1.921,接近于2,可以认为该方程的残差不相关。表3显示了三个模型的回归系数、常数及t检验结果,可见,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企业规模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均为正,所以可以认为市场占有率与销售费用、R&D费用、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个模型中三个自变量的VIF(方差膨胀因子)的值均在10以内,说明自变量为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企业规模,因变量为市场占有率的模型中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由于截面数据中可能存在异方差,导致回归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所以本文利用上步回归得到的普通残差的绝对值和市场占有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来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如表4,结果表明普通残差的绝对值和市场占有率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208,p值为0.057,略大于0.05,表明有可能存在异方差。
表4Spearman相关系数
SHARE
w
SHARE
相关系数
1.000
0.208
Sig. (2-tailed)
.
0.057
N
84
84
w
相关系数
0.208
1.000
Sig. (2-tailed)
0.057
.
N
84
84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模型估计造成的影响,本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进行修正,权重为此前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普通残差绝对值的倒数,再次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
表5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SHARE
回归系数
t值
Sig.
VIF
K
0.385
5.173
0.000
3.488
SIZE
0.191
11.222
0.000
1.596
M
0.510
8.214
0.000
3.555
Adj R2
0.972
F
961.176
D-W
1.881
可见,修正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修正的判定系数从0.771上升为0.972,表明修正后的方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的数据。方程的D-W值接近于2,可以认为该方程的残差项之间是不相关的。研发费用、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三个自变量VIF值均小于10,可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三个自变量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R&D费用支出、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与市场占有率具有显著地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是正向的。
为了检验是否已经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再次对修正后的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与市场占有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如表6:
表6Spearman相关系数
SHARE
w1
SHARE
相关系数
1.000
0.190
Sig. (2-tailed)
.
0.084
N
84
84
w1
相关系数
0.190
1.000
Sig. (2-tailed)
0.084
.
N
84
84
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与市场占有率的等级系数的p值从0.057上升到了0.084,显著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此可以认为模型的异方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六)简要的研究结论
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技术人员投入与市场占有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D费用支出、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与市场占有率具有显著地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是正向的。
因此,医药生物企业应该更加主动,把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首位,加大R&D费用的投入,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本研究表明,企业科技人员数与市场占有率不显著相关,但是医药生物行业的高科技性质决定了其对人才需求之高,高素质人才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医药生物技术进步的方向,所以我国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李心合.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降低企业成本的根本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 1996(03)
[3]范光杰,陈光.竞争优势:创新产品选择条件下的波特观点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
[4]SharmisthaBagchi-Sen.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 Factory, the Firm and theProduction System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Vol.77, No. 1, p77-79
[5]杨梅英,熊飞,管弦悦,王楠.R&D投入对北京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 2007(S2)
[6]Jooh Lee and Eunsup Shim. Moderating Effects of R&D onCorporate Growth in U.S. and Japanese Hi-Tech Industries: An Empirical Study[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995(2), volume 6,p17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