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原则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原则论文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择原则;教材;学生

2007年,随着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书的出版,掀起了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热烈讨论。王荣生指出,“‘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界亟待解决的研究命题。

之所以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内容被置于研究视野之外,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实在难以给予一个明确的“内容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呈现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表述。[2]由于“能力”和“素养”是抽象的,无法规限具体的教学内容。于是,这就造成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随意甚至杂乱无章。一堂语文课似乎可以被锻造成任何想要的模式,任何被纳入到课堂中的内容也都有其合理解释的一面。一堂语文课结束,老师不知道自己教的内容是否适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不同于其他数理学科,语文教学结果的呈现不是即时性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并且影响深远。语文课堂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将直接指向学生最后语文能力的培养结果。从教学内容到最后的教学结果,中间有一段微妙的时间发酵。如何让这种发酵走向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那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什么呢?

一、以语文教材为根据

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教材编撰策略的具体体现。而教材编撰策略目标即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地。因此,语文教师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语文教材为根据,与教材编撰策略有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语形式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中的言语形式。[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教育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等要相应弱化。如小学四年级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当然要让学生体悟这种生命哲学,但是如果语文课只是停留于此,就变成了品德教育课。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作者为什么会从“种子”、“飞蛾”等小事物联想到生命的伟大;文本背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文章段落的组织对习作有什么指导作用等。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透过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习言语形式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习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等。因此,言语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价值所在。

1.2依据教材的学段要求

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为例,我们会发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审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个学段。低年级位于螺旋底端,它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随着学生个体成长,教学内容的重心会逐步偏向语文能力和审美的培养。教材的难度要求,也会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梯度变化。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对精读课的要求是: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6)开展合作学习。(7)组织好全班交流。”[4]

到四年级下册时精读课的要求就变成:

“(1)指导朗读、默读。……(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4]

对比两个阶段的精读课要求,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仅有关联性,而且由易到难,上下承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它的涵盖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学体裁在各个年级段重复出现,一堂课的承载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教材的学段要求进行取舍,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逐一渗透到课堂之中。

1.3 依据教材选文的特色

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是“文选型”的[5]。编入教材的选文特色不一,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文时,一定要抓住选文特色,集中教学内容,从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了”。有些选文属于优秀文学名篇,

二、以学生学情为基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并获得最终的生成结果[5]。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来源于教材本身,还来源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使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转化。

2.1 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还要注意到班级内部学生的能力差异。有些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是“炒冷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却还有难度。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分析。对于学生都懂的内容不要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需要考虑是否属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师的辅助引导,学生能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度预设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现,以满足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布置预习任务是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运用的教学手段。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能力储备,为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切实的依据。

2.2 教学内容动态调整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心理变化具有不可预设性。课堂教学活动受学生影响,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情况的静态分析,而课堂的即时调整则是对课堂的动态把握。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正、调整和补充,才能使其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认知。本人在教学《井底之蛙》一课时,意图引导学生讨论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的讨论。但是,一位学生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天天待在井里不出来。”这个问题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却很有意义。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马上抛出下面的问题:“是呀,青蛙为什么从来不跳出井呢?”同学们从这个切入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些说“小青蛙从小就在井里长大,他从来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有些说“小青蛙担心去外面有危险。”有些说“小青蛙喜欢井里面的环境,有食物也有水,还冬暖夏凉。”学生们的想象丰富有趣,我又接着问:“如果青蛙跳出去后发现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美丽,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又展开很多联想,如“小青蛙会和小鸟成为好朋友,一起去探险”、“小青蛙会说外面的空气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学生们的想象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课堂中,像这样的思想小火花时常出现。教师应该要抓住好的契机进行引导,而不能拽着教学设计按部就班。

需要强调的是,动态调整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原则,而不能被学生的随意牵引,将课堂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之中。如一个教师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同学们从“化石”中引发讨论,讨论目前化石的种类,年代等等。这位教师没有把讨论及时制止,于是这语文课就变成了科学课。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等同于课堂无作为。语文课的重心需要时刻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动态的调整需要适度,也需要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1996.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2-01

1 自主原则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这种个体差异性在推进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个体差异性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灿烂多姿。不敢想象,一个所有人长着相同面孔,说着相同腔调的语言,举手投足一模一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人类社会一定没有牛顿,没有了爱因斯坦,也不会出现霍金。古老的中国的“私塾”正是以个别教学的典型代表。个别教学,正是满足这种个体差异以及需求的差异的最好教学方式,它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引进,以寻求教学规模为出发点的班级授课制替代了寻求个体差异的个别教学。应该说,班授课制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整齐划一的目标、内容、方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两者之间格格不入,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在班级授课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只能是自主学习。

“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从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这个增长就是生成,就是效果。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的概念,完全有别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钟启泉教授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国内研究自主学习,以及通过自主学习实现高效教学的名校不少,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琅口中学等。其中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理念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保证学生每节课不间断自学 30 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评判,个别不会的由教师指导,所有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从而解放了教师的“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后进生面积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的痼疾。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同样只讲几分钟,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练习达成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洋思中W真正实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那就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洋思中学的的高效不是“教”的高效,而是“学”的高效。这里的学,即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目标。

2 对话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课堂既应有深沉的静思,也应有热烈的讨论。对话,应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对话的基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均应是“问题”这座桥梁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问题”首先要避免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似的“满堂问”。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在分析文章主题以及人物形象或价值取向时通常会有与不同的个性化的见解或疑惑,这样的问题也许并不一定是老师预设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也许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能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不探究明白不罢休。问题也可以是师生或生生对话过程中碰撞出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言堂犹如一潭死水,让人生厌,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却如同一湾清泉,往往能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起一丝丝涟漪,学生畅游其间必能收获无尽甘甜。

3 读写原则

多年来,语文语阅读教学通常是“为读而读”,相当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教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即关注文章“写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前者重文章内容,后者重文章表达形式。只关注文章内容的教师通常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把文章的字面义、引申义等弄清楚而不得不翻来覆去地咀嚼,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嚼碎了再喂给学生,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背好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没有了个性化的理解。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达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几乎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怎么写”,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文章线索、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部分教师反对“教课文”,主张“用课文教”,关键是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教学生学会写作,他们忽略学生“言为心声所发”的写作需求,把表达技巧、写作方法作为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关阅读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息,既有“阅读本位”论,也有“写作本位”论,前者以阅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后者以写作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从写作教学研究转型阅读教学研究,他彻底否决了传统的为读而读的阅读教学,甚至不赞成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定位,他认为阅读教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教会学生书面表达――写作。显然,管老师的“为写而教”观点太过偏颇。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促进书面表达,也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以阅读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值得表明的一点是,新型的教学关系并不反对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学,倡导学生学习形式的变革。在这里,既不赞成教师主体论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是课堂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权威,也不赞成学生主体论的没有原则的学生自由发展,为所欲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尊重、对话。

参考文献: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英文电影 片名翻译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1.引言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进一步提高,作为现代艺术手段与形式,英文电影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英文电影以其高投入、离奇的情节、宏大的艺术效果吸引人的眼球。当然一部好的英文电影需要有个吸引观众的影名,影片名是对一部电影核心思想的关键影射,对语言要求独特,再加上其中包含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其意义更加鲜明。本文在此基础上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

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就片商的目的看,他们不仅要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还要产生商业价值。刘宓庆(1999:49)指出:“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即有社会效益),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而不应拘泥于原语的可读性程度。”“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1999:48)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观众水平参差不齐,对片名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译名的可读性是基本要求。如“Sound of Music”,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译为“音乐之声”,就被广泛接受。

2.2信息原则

语言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这里的信息不仅指形式的信息,更包括原文的语气和风格。因此一个贴切的译名不但要在意思上准确,还要在风格和语气上忠于原题。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每个字、每个词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如“Pulp Fiction”译为“黑色追缉令”;“Meet the Parents”译为“拜见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译为“鳏夫二重奏)”。

2.3审美原则

中国观众对电影名的审美期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从形式上来说,西方人崇尚语言简洁美,而中国人讲究语言对称和谐,尤其喜欢那些表现力强、匀称悦耳的四字词语。大量的英文电影的四字格中文译名受到观众的喜爱,如“Fugitive”译为“亡命天涯”;“Happiness”译为“童年往事”;“Beautiful”译为“美若天仙”……体现在内容上,观众喜欢那些具有丰富文化韵味和联想意义的词,如“淑女,君子,情”……

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验相同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直译。英文电影名采用直译可直观地反映其内容,易于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地保持原语的民族特色,使译语读者逐步熟悉并接纳异域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电影名“The age of innocence ”译为“纯真年代”;“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King Kong”译为“金刚”;“Star Wars”译为“星球大战”等。

3.2音译法

如果说直译是把原语按字面的意义进行翻译的话,音译则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多为人所知,翻译之后不会让人费解。这时应尽量采用已有的定译,不要重译,如:“Jane Eyre”译为“简·爱”;“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Elizabeth”译为“伊丽莎白”;“Aladdin”译为“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译,因为通过原著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3.3意译法

由于中英两种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影响意译的准确传达,不能实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既然是意译,就要以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持中文片名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英文同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乃成功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虽无可厚非,但逊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翻译的:“The Wizard of Oz ”(“绿野仙踪”);“Ghost ”(“人鬼情未了”);“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All Colors of the Rainbow”(“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4.结语

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内容、片名来源、语言功能、风格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目的论,以音译、直译、意译翻译方法为手段,同时根据受众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进行电影名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4

客观性(objectivity)一词有多层含义:有时被用于表示某一类陈述即科学主张的性质,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真理性”;有时被用于表示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程序”;有时它也被用以指称合格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精神面貌,这时它被称作“客观态度”。

作为具有产业性和事业性二重性的产业化媒体,一定程度上受这两重性的影响,近年来,该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对客观性原则的扭曲使得“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等仅仅是吸引读者的广告词而不是办报宗旨。

1.新闻客观性扭曲的表现:归结起来,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扭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消息来源的扭曲、语言修辞的扭曲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2.消息来源层面的扭曲。

3.语言修辞层面的扭曲。

4.意识形态层面的扭曲。由于媒体产业化与事业化二重性的特点,导致了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扭曲,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媒体产业化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具体的分析为:

一、首先对产业化媒体的二重性作相关了解

1.产业性,受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决定,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媒体作为市场主体,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必然以赢利为目标,是经济和政治的共同要求,归根结底,媒体除了将占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作为目标, 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赢利。否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媒体将无法生存,必将被市场淘汰。

2.事业性,媒体作为大众的舆论工具,要求其必须真实客观的进行报道,追求最大的公信力。传统的媒体,其大众传播的特点是它大众传媒名字的由来。

大众传媒既是党和政府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工具,也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具有公开性,开放性,阶级性的大众传媒,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将整体利益,社会利益记忆公众利益作为其追求,公众给予其公信力,媒体利用这种信任,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舆论功能。媒体的事业性决定了它本身的公信力。

二、产业化媒体产业性和事业性对新闻客观性的不同影响产业性和事业性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新闻的客观性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产业媒体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其媒体产品既作为精神产品而存在又决定了其作为物质产品而存在。

媒体是党和国家向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是必需的,即其社会性占第一位。商品属性则居于第二位。新闻报道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反应真实的现实就是其客观性之所在。

1.媒体产业化对客观报道的积极影响,媒体的产业化相辅相成,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事业化的发展,同时对客观性发挥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体产业化和事业化的共同发展是在寻求二者的共性。

2.产业性对客观性的负面影响媒体的产业性对事业性的充分实现起到妨碍作用,即产业化对客观的报道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 实质上体现的是产业性和事业性的最大矛盾, 产业性作为媒体的一大特性,新闻报道必须考虑到这一特性,受到其影响。

3.有偿新闻和有意倾向性报道的出炉,产业性妨碍客观性原则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媒体产业化在新闻领域的变种,新闻领域的腐败的有偿新闻和倾向性新闻,严重的侵害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被采访的单位个人通过钱来收买媒体,然媒体美化他们,即为有偿新闻,这样所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三、正确处理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关系,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产业性和事业性对产业化媒体影响并重。单方面的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对新闻媒体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其客观真实性。要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媒体的党性原则。我国媒体的性质有党性原则所决定,当产业性和事业性产生矛盾时,须坚持党性原则,即把事业性放于第一位,我国该产业所有制的区别,导致了我国与西方纯商业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以及操作方法上的不同。 所以彻底的市场化道路不适合发展我国的媒体产业,进行一定的市场取向改革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 将社会效益放于首位,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开发,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属性统一。

2.坚持新闻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就会使新闻失去公信力,让公众对其失去信任。大众媒体的角色就会丧失。

3.加快新闻事业的改革。传媒也得立身之本,即采,编,播部门与其他不能分离,实行的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式, 从而保证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争端 WTO规则 原则 程序

2006年3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迫于国内铁钢工业的压力和政治需要,宣布从2006年3月20日起,美国对大部分进口钢材征收30%附加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此背离自由贸易原则的举动,几乎引起所有向美国出口钢材国家的抗议和反对。中国、日本、韩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和俄罗斯都纷纷表示将做出回应。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如何运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规则解决此争端,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笔者就美国大幅度提高进口钢材附加税案,谈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该考虑的原则与程序问题。

一、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贸易争端主要遵循的有关规定有: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和1979年的《关于通知、磋商、争端解决和监督的谅解》(简称《东京回合谅解协议》),20世纪90年代,乌拉圭回合又改进并完善了关贸总协定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达成了《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谅解》),共27条。《谅解》声明,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机构的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这一权利与义务,该机制是保障多边贸易体系的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的核心因素。

1.多边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各成员国不针对其认为美国违反贸易规则的事件采取单方行动,应采用多边贸易机制解决方式,由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DSB)解决,并遵守其规则和最终裁决。

2.统一程序规则。 美国与各国的钢铁提税争端可能要经过磋商、调停、专家小组与上诉复审四个程序最终解决。

3.协商解决争端的原则。 世贸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和持久多边贸易体制,以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要为争端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应相互给予同情,并就此提供充分的磋商机会,以达成双方满意的结果。

4.自愿调解与仲裁原则。 无论是斡旋、调解还是调停,都必须在美国与争端各国的同意下才能进行,可在任何时候进行,也可在任何时候终止,仲裁程序也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双方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为基础,并接受仲裁裁决的约束。

5.法定时限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新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严格具体地规定了各个程序执行的时间,如果一方在时限内没有行使权利,另一方可立即推动进入下―阶段,或者程序将自动进入下一阶段。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的审案时限与当事方的诉讼时限一样严格而具体。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整个程序所需时间原则上只有31个月,与原来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相比大大缩短所需时间,提高了效率。

6.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 我国、欧盟和日本等成员匡均认为按有关协议所获得的利益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美国所采取的钢铁提税措施的损害,世贸组织应迅速发挥作用,提出撤销该举措、补救措施,以及授权该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他义务,求得成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7.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 《谅解》第12条、21条和27条等条文都规定了一些照顾发展中国家原则措施,例如专家小组报告应该明确写明已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差别待遇和更优惠的各项规定,并给予提供其他的法律咨询与帮助。我国则享受该原则,如果我国对美国此举投诉,专家小组会给予我国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和提交有关的证据。

二、贸易争端解决应遵循的程序规则

1. 磋商程序。磋商是争端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为解决问题或达成谅解进行交涉的一种形式。当一方提出请求磋商时,被请求方应在10日内做出答复,并应在30天内进行磋商,以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果被请求方未在规定的期内做出答复或进行磋商,或者争端当事方在收到磋商请求后的60天内通过磋商不能解决争端,投诉方可请求成立专家小组。在紧急情况下,各当事方应从收到请求日起不超过10天进行磋商,如果在收到请求后的20天内未能磋商解决争端,投诉方即可请求成立专家小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鼓励贸易争端的双方首先通过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任何磋商请求均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应予保密。美国应在收到欧盟等任何一个国家请求的10天内做出答复,30天内真诚地磋商,其他国也可书面申请参与磋商,以达成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2. 斡旋和调停程序。这是争端各当事方同意之下自愿进行的程序。若在提出请求磋商的60天期限内,已进入斡旋、调停,则该方必须允许留出60天的期限,才能要求设立专家小组。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文艺学 教学改革 “三创”教育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艺学教学围绕“三创意识、三创精神、三创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相关改革,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有利于我们把握和运用。同时,“三创”教育原则的科学实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其想象力,开发其情商,发挥其潜能,从而得以运用美学的思维去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创造和创业。 

 

一、优化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在传统的文艺学教学中,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且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对实际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这种情况不仅使文艺学教学的各门课程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也没能使文艺学的基础理论化为学生思维的真正成果,不利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实际应用。针对这一现状,在“三创”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有必要在现在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课,定期举办讲座与专题性学术讨论会,并且改变以往文艺学学科各门课程设置各自分立、互不关联的局面,建立“立体”的课程结构,使这一课程结构分为3层:基础层——知识优化层;中介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为提高教学效率,不同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课侧重知识的优化,课程重点是在系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拓展和提升;选修课侧重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掘专业选修课的延伸性、自主性、开放性等课程优势,帮助学生精读原典,了解文艺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理论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艺学的兴趣和能力;专题课侧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文艺理论美学基础,提高他们对于理论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分析能力,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撷取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塑造出完美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现代人格。 

二、形成多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文艺学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语义建构场,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交流或探讨某个共同的问题而构成的。然而,传统的课堂主要是采取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这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抑制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文艺学教学长期在这种框架中进行,难免存在着知识僵化、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因而难以有效地解释现实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难以有效地介入当下大众的实际文化活动、文艺实践、审美活动。“教师应从教训者的高位上下降,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的低位上上升,二者形成一种互相激发、共同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①因此,以培养学生“三创”精神、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需要为目标,建立文艺学课堂一套多维度的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本身多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效果。

如采用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以启发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愉快、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如讨论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地平等交谈,沟通各自的审美感受、审美志趣,以便丰富各自的审美经验。根据教学目的,采用多向传递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及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以智力能力提升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 “三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