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2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技术分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本文介绍了高职“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近年的教学实施与改革历程,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指出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亚宁,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48-349.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3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方参与、分项考核”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教学成效显著。企业认可度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 多方参与;分项考核;评价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6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68-03

收稿日期:2015-04-24

作者简介:刘梅(1972-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对国家示范校建设作出了规划和指导,其中改革评价模式是七个重点建设任务之一,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观,构建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全面分析广西纺织区域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深入、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评价模式改革方案》,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纺织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加大学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的力度,通过过程考核、常规考试、技能竞赛和德育考察,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在专业教学、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等环节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劳动部门的面料设计师、针纺织检验工的考证,引入社会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其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及考核全过程中来。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发掘和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2 构建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评价体系框架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项目团队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方参与、分项考核”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由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评价、考证评价、实习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模块组成的评价体系文件。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结构图见图1。

2.1 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

大部分核心课程如《纺织材料鉴别》、《纺织面料设计》等课程均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块由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过程性评价占60%,成果性和总结性评价占40%,将学生作品、成果、参与各类技能比赛的成绩和社会活动效果纳入课程成果性评价。见表1。

项目/任务式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占60%比重)主要考核学生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情况,由若干个任务/项目组成,每个任务的评价内容包含综合素质占30%,专业能力占70%。综合素质主要考核学生的考勤、卫生安全操作规范、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团队合作等;专业能力主要考核项目工作过程熟练程度、工作进度和产品作品质量等等,具体专业能力项目可根据不同课程进一步细化。每一项考核指标均确定分值比重并采用学生自评20%、组评30%和师评50%的评价方式,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项目任务进行评价,学生对本次项目任务过程及课程表现进行记录和自我评价,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企业评价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定。

2.2 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评价

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的评价由4个模块组成(知识运用能力20%、实践技能20%、学习能力30%和综合素质30%),注重过程考核,可以采取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以理论基础知识运用为依据,以行业标准为测评标准,通过实操训练,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在对应岗位职业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基本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2.3 专业理论课程评价

学生理论课程评价由3个部分组成(综合素质占30%,学习能力占30%,知识能力占40%)。知识能力通过阶段性测试、课堂练习、段考和期考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习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完成作业及课堂表现、活动表现情况。其中每项的细化比重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

2.4 考证课程评价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相应考取工种为纺织面料设计师、针纺织品检验工和织布工,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各占100分, 理论和实操都达到60分以上方能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2.5 顶岗实习评价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根据学校制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实施。专业实习成绩由实习阶段小结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和实习鉴定成绩3部分按30%、50%、20%比例组成,以百分制计分,实习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

3 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情况

3.1 选择实践班并指导实施

项目组选择了纺织12、纺织13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进行实施,首先召开全体专业教师会议,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解读、宣传和说明答疑,统一认识。召开学生动员会,就学生考核评价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说明,并就企业参加评价的相关事宜与企业技术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3.2 开展实践研究并适时监控对比

2013/2014年上学期对纺织12、纺织13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行,每个评价模块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实施,并与2012/2013年下学期的学生表现进行对比。2013/2014年下学期开始,在纺织专业全部课程进行实施并进行实施前后对比。2014/2015年上学期,将该评价模式推广至针织工艺专业和棉检丝绸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实施。通过对比,总结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以确保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4 完成情况及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使用新的考核评价模式以后,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成效显著。企业认可度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测评合格率达98.2%,企业对学生评价优良率达85.0%,毕业生双证率达99.0%。

4.1 课堂教学效果改善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总评成绩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平时参加各个项目、各个任务及作业、课堂等方面的表现,不再单纯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评价结果,学生意识到平时过程表现的重要性,学习态度逐步端正,逐渐自觉遵守上课的规范要求,促进他们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次作业和项目。

以过程性评价为载体的学生新的考核评价体现了对学生日常工作行为的管理和评定,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评价,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记录,认识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充满自信,比以前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从各班级的《项目任务评价》中学生的“过程记录”和“课堂表现”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评价,说明了新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4.2 实施新的评价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部分课程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评价,将学生平时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等纳入考核的范围,增加了社会活动、作品质量和竞赛成绩的比重,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任务,体验完成作品的喜悦。通过社会活动和生产/操作实践,学生养成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动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普遍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模拟生产岗位情境中初步获取和建构职业能力。学生技能水平稳步提高,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获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

4.3 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企业(行业)、社会、学校、学生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生学习的评价,形成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控意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在健全学生的人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互评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企业参与评价突出了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的作业活动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转化,明确专业技能的重要地位。

4.4 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参与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将改革设想和目标渗透在教学评价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编写了专业技能实训教材,初步构建了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以及可操作的评价方案。而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掌握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这将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在反思与探索中,教师实现了理论的升华与能力的提升,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了关键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评价改革实践通过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促进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将以上能力作为评价内容的重要方面,并将之渗透在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中,使教学评价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5 评价体系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5.1 在考核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个体发展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4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鲍学军

2010年,浙江省首批1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破土而出,如一圈圈涟漪荡漾出浙江省中职学校发展的新纹路;2012年,三批次共4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及首批35所省级中职示范校已颇具规模。由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校长参与并组建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给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示范学校一个交流、互助的新平台,以寻求中职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之路。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2012年10月23日,由协作会牵头,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在宁波外事学校举行。

专业建设篇

专业建设,执转型发展之牛耳

专业建设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浙江省的中职教育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先进理念和新思路。而浙江职教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理念很新的同时落地有待提升,形式很新的同时内涵亟待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胡野教授在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上所说的这番话,无疑点出了在座77所学校校长正在努力思考与探索的中职学校发展路径。而要牵住浙江省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示范建设和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专业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盘活立体资源

作为制造业大市,温岭市对于泵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越来越多企业感到人才吃紧,纷纷向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言,希望加大与泵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常规会议上,企业的诉求被及时地传递到了校领导面前,校领导当即决定开展调研与论证。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高校专家力量,泵制造与控制专业这一新专业最终出炉。泵制造与控制专业由学校与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作开办,两校合作编写了《泵的结构与原理》《泵的检测与运行维护》等一系列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在启动新一轮专业建设之前,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再智再次审视这个人才培养的命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中职培养内容与高职教学计划相衔的宗旨下,钱江集团、利欧集团、中马集团等温岭市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型宾馆与专业酒店,兰州理工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都纷纷被纳入到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成为该校专业建设的坚强后盾。

“要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盘活学校所拥有的内外资源,由内而外、自上而下,为专业发展增添合力。”江再智校长这样总结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

注重区域特色

专业建设的路径见仁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紧密联系区域特色”。在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有这么一批专业教师固执地坚守着他们的专业文化。绍兴是一座纺织业发达的城市,依托当地纺织行业,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迅速衍生出纺织技术及营销、服装、染整技术等一批骨干专业。不仅如此,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还与相关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组成了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产、教、校际之间和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通过行业、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把脉专业架构,确定专业相关岗位及核心技能,构建起了与企业人才标准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独有偶,地处外向度高达125%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决定了宁波外事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的商务外语专业(群)着眼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依循多语种教学和专业模块交叉建构的思路,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增长点,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商务外语特色专业学校,每年吸引到不少高分生源、普高生源报名就读。

“所谓示范学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要做成示范,而是指要有引领的基本氛围,更要有若干个示范专业作支撑,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的拳头专业,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胡野教授如此解读示范学校的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篇

课程改革,统示范建设全盘棋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在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行业企业生产要求的示范专业之后,如何提升专业质量是学校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最忌盲目启动与理念断层,统筹好改革示范学校建设的全盘棋,课程改革最关键!

让课改具有行业气质

将企业商业类设计工程引入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参与团队活动,开展团队协作,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团队出力,共同完成某个项目……这是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课堂练兵”的模式之一。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现状,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启动了“项目驱动·工学交替”专业课改。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专家、企业协作开发,完成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但具有很强的行业融入度,更注重追求新鲜度,用该校副校长黄伟伟的话说,就是要让课程改革具有行业气质。在数控专业推广活页教学项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程度和职业岗位需求,努力探索合适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情境框架、教学内容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体化课程引领课改

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站点为营、模块循环”的运行模式,以典型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课堂。不仅如此,不同班级在同一时段所学习的模块课程并不相同,轮换交替以实现循环运作。以汽车发动机维修学习工作站为例,前半周1班学生进站学习,后半周换2班学生来此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不动、班级轮转”的教学构想。该校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

从最初只在汽车维修专业的两个班级搞试点,到一年后的12个班级,再到目前已经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覆盖到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层面的32个教学班,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不仅做到了“教、学、做”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实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

成立国内首家“汽车医院”是学校学习工作站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统筹该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方式。教师将学生在汽车医院里遇到的维修难题整理成教学案例,并反馈到技师班、高级工班的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各阶段的课程及学习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不断提高。

自定义理实课程比例

在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校长朱云福看来,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与普高课改思路大相径庭:“普教课改往往自上而下,且具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而职教课改恰恰相反,它是自下而上的,是百花齐放的,并不拘泥于形式。”对此,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李建军深有同感:“中职课改没有固定模式,有很多创新的余地。”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大刀阔斧地出台了课改方案,对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分配,并取消了会考制度。该校课改偏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课程,使其侧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始,引入“演讲与口才”等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甚至允许高二年级不开设英语课,高一年级英语课则强调实用性,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书法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希望全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期待各位中职校长都能成为‘改革家’,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高迎春殷切寄语。

人才培养篇

路径设计,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长期工程,然而不少中职改革示范校却仍徘徊于规划原点。找不到路径设计的起点,曾让雄心勃勃的校长们在建设之初备受困扰。“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强调专业性,其最终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为宗旨来培养人才就是路径设计的逻辑起点。”胡野教授援引高职改革示范校的建设经验,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为建设路径的起点。

尝试多种模式 实现校、企、生三赢

早期曾采取来料加工模式,试行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学校实训设备的损耗远远超过来料加工所得,而且学生得到的技能训练类别有限,得不偿失。

尝试半工半读模式,本意是想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但是这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模式却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反对,甚至有学生被当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将杭州一家经纬导航仪企业引入学校,但是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校企双方在合作初衷上存在巨大分歧。学校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但是企业却倾向于用熟练工,这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多岗位轮训,而且其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有待商榷。

实行订单培养模式,试行之初成效明显,但随着订单培养模式的逐渐深入,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企业作大量投入却招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而学生即便被录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跳槽的也不在少数。

……

作为浙江省中职校长中敢想敢做敢创新的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几乎尝试了时下中职教育领域所有最炙手可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来料加工到半工半读,从引企入校到订单教育,三门职业中专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勇敢尝试的背后,是校长谢卫民希望找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的质朴心愿。

直到有一天,一家核电企业到三门职业中专招人,企业老总与学校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之后,找到了谢卫民校长:“你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是有问题的,一个专业的成长与教学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勤奋,还需要考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就是这几句肺腑之言,让谢卫民校长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此番借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机会,他也期待着能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推进一层。

在探索多种模式的经验之上,三门职业中专开始寻找真正能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且能够持续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该核电企业合作,在参考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设立了核电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关注学生培养。由于核电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学生毕业后能找到较体面工作,这个专业自设立之初就不愁生源。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思想第一、身体第二、技能第三,强调以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学到未来所需的思想与技能。

核电企业能招到大量有对口专业技能的一线员工,学校能够为该企业员工、大学生、专科生提供核电相关技能培训,专业教师通过与核电企业的合作提升了自身技能,并指导学生为企业提供技能服务……经过实践检验,这个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利可图且可持续的。谈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迭,谢卫民校长笑着补充道:“没有什么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中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应当在不断变化的职教大环境下,寻求最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义!”

站在人性化视角

关注职业发展

改变将中职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做法,让学生既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又能获得较好的学习平台和工作机会,同时也能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桂众的理念与谢卫民校长不谋而合。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在烹饪专业推行“1+1+1”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同时还需接受企业岗位素养与技能的感知教育;第二年,学生开始半工半读,两天半在学校继续学习,三天半到企业轮岗实训,休息一天;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系统实习,实施专业专向技能实训。“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非常人性化。”黄桂众校长解释道:“我们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烹饪专业相关全部岗位的训练任务,这样一来就能改变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情况。”再辅之以双导师制度,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关,该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赢得了企业的青睐,企业将在实习生中录用20人的计划变更为40人全部录用。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还在机电专业实施了“334”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专业部署“引企入校”模式,在化工专业采取“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培养模式……学校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标准实施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在启动改革示范校建设之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大多数中职学校一样,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技术成长”教育上,关注首岗就业率。然而参加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启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让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们意识到:中职教育应关注“生活的教育”和“全人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由此,学校于2011年起架构了3大模块16个项目的能力体系,并组建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注重岗位基础能力、职场核心能力、社会通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综合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双元模式 强调中高一体

“示范校要成为政府的铁杆学校、企业的好伙伴和老百姓的贴心人!”援引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的话,浙江商业总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向所有参加本次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的校长们提出这样的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是影响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关键任务,我们的中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学校结合温州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并合作开办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实验班”。将企业技术力量和高校科研力量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服务为载体,以企业资源为借鉴,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建构起具有“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特点,且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该校副校长黄伟伟表示:“这些任务与标准均按照企业的现实需求而设,并力求中高职无缝对接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性、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技能转化成技术的衔接性,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显著区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数的50%,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定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强化实践性教学方面身先士卒。与此同时,借着职教集团的办学优势,集团成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进入工作现场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也为更好地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师资建设篇

师资锻造,强示范引领执行力

无论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的成长,示范校建设都是良好的契机。诚如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倪国兴所言:“我们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成果,而是为了将这些项目融入学校日常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一位名师、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能够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作为教学理念的最终执行者,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中职示范校共同关注的首要议题。

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

戴震班工作室、张任工作室、李策工作室、莫建斌工作室等一批台州市市级工作室的成立,成为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从探索期步入发展期的重要转折。因为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该校除了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聘用专业人才、送教师下企业、派教师外出培训等常规师资培养工作上之外,更着力打造一批由该校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用江再智校长的话说,是“希望能够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手握两项国家专利、近期研发的产品就达6项之多,钳工专业教师戴震班就是在名师工作室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

工作室采取导师培养制度,由工作室负责人针对团队成员的不同个性特点和能力专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方案,明确不同成员的具体研究方向。工作室团队共同开发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课题,让团队成员在分析、研究、解决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为每个工作室提供专项资金,由工作室自主规划使用。除此之外的培养方案制定、研究专题选择、考核评价要求等,都由导师决定,学校给予导师尽可能多的自。”江再智校长表示,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以团体为评价单位,仿佛是一个集约化了的教科研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的热情,也有效地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形成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做法是为中职教师的成长搭一架梯子、铺一个平台,鼓励年轻教师往名师的方向发展,成为专业带头人。学校给予名师和中层干部一样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挑起教育教学的大梁。校长李建军坚信:“在师资建设中首要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再鼓励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进而带动一个专业的崛起。”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建立起了专业带头人工作室。该校重视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坚信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专业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吸引力。数控专业的模宝宝工作室集结了该专业三位教师及九位企业骨干的力量,利用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开展协作工作,致力于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阀门工作室利用学校已有的生产设备解决了当地三家阀门生产企业工装改进的技术难题,不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还让成本下降了近3/4,三家企业每年可增产值90余万元。学校通过承接企业难题,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技术优势,组织团队进行项目攻坚,从而带领其他教师尽快成长。

建立教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相比于请高校专家和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座,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在鼓励教师“走出去”方面的力度更大。在副校长江会平看来,只有开门办学,让教师走出三尺讲台,去接受更多的企业元素和企业文化熏陶,才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更能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充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感慨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给各中职学校带来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陆志松将送教师外出学习的脚步跨到了国门之外。感受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职教氛围,将更多优秀的职教理念引回国内,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教学当中,陆志松校长给老师们的学习压了重担。

校企合作篇

校企合作,破转型升级之难题

提升中职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的建设任务。要完成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目标,首先要求各中职改革示范校具有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破难的关键。发挥职教集团的合力、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好校企订单班的培养……在座的校长们要利用好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探讨,共同破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的重点与难题。”浙江省商业学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呼吁道。

从服务的视角启动合作

2011年,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组建起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拉开了学校与当地纺织类企业之间深度合作的序幕。结合“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启动“轻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工程”,年培训劳动者达8216人次,为绍兴地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而这组数据,还只是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所做培训中的一部分。

作为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企业,绍兴县舒美针织有限公司等一批纺织类企业优先享受到了学校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帮助。而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不但打响了品牌,也让企业认识到学校完全有能力解决企业在生产、转型、技改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渐渐的,主动找学校开展各种形式技能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依托于职教集团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开始从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简单交换合作,向着更加深远的层面转变,变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全方位合作。

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与浙江省纺织品与染化料质量检验中心签订《联合创办纺织品检测中心协议》,合作成立“纺织品检测中心”,在为绍兴纺织企业提品检测服务的同时,也让学校能够直接将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当中;成立全省第一家为外商提供公益的“绍兴县外商服务工作室”,通过政策宣传、经贸对接、教育培训等服务,既为外商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升了绍兴县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为学校外贸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开启了更多可能。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让倪国兴校长喜不自禁:“借助职教集团的平台,既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更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真正推动校企合作步入了深水区。”

产学研联合体创新校企合作

“于学校,示范校建设是促进学校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大好契机;于地区,示范学校能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于全省,示范校建设是提高我省职教发展的有力抓手。”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对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的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来面对中职教育转型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令他欣慰的是,许多中职学校已经走到了职能部门前面,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其中,产学研联合体模式就是校企合作领域典型的创新之举。

三门职业中专的制版专业在生产石窗的过程中运用产学研联合体模式,集生产、教学、研发于一体,生产场所既是教学场所,也是产品研发场所,不仅制版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此进行技能学习,而且艺术设计、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至少5个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共同参与实习训练。谢卫民校长最初的构想就是通过石窗企业来拉动学校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带动尽可能多的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真实训、提升技能。

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有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湖菜四个研发中心和弘毅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以及一个在建的省级“机电产学研联合体”。计算机教师团队为吴兴科技创业园提供紧密型外包服务,机电教师团队为航天企业研发和生产18个品种的宇航级产品部件,烹饪教师团队为湖州大酒店开发湖菜新品种……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带领着他们的学生一起加入到产学研项目中来,通过与企业的反复交流、切磋,让师生在帮助企业完成研发的同时,也让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已经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了然于胸。

内涵建设篇

内涵提升,扬中职教育新风范

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人才需求,这是中职教育需要坚守的三大阵地,也是提升职教吸引力和办人民满意的品质职教的关键所在。关注并服务中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有个性、有内涵、有素养的新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各中职学校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内涵的建构,渐入佳境。

国际化品质教育

在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眼中,理想的中职教育应该是去功利化、精致优雅、兼具品质与品位、生源堪比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家长愿意选、学生乐意学的一流教育,是家长、政府和社会都满意的品质教育,是呵护生命、静待花开的快乐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职教夙愿,宁波外事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之初就将“快乐”元素融入建设细节,将文化内涵囊括进建设范畴。作为宁波外事学校国际化特色教育项目,宁波TAFE学院就是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处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国际化氛围浓厚的宁波,加之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七大语种的教学设置和国际化办学的固有优势,当宁波市教育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确定官方战略合作之后,宁波外事学校当仁不让地成为中职学校代表,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悉尼TAFE学院合作共建宁波TAFE学院。

宁波TAFE学院采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中高职贯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沿用澳方原版教材和教学评估体系,并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发给澳大利亚英语等级证书,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还能获得悉尼TAFE学院所颁发的文凭和宁波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仅双文凭制就吸引到大批有志于出国留学或打算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而校内交换生计划和毕业后可直接申请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部分高校就读本科课程的吸引力就更不用说了。这让不少高分学生不惜放弃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希望进入宁波外事学校学习。

将示范校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重要抓手,宁波市教育局对于示范校创建工作格外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每年斥资2亿元用于中职免学费计划,为职业教育立法的做法更是开全国之先河。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李丽表示:“要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接轨世界。”

本土化阳光教育

除了在同类学校中起到榜样和标杆作用,更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自己的品牌——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对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目标的解析,是其日后在示范校建设中引入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5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摘要:“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涉外商务管理、涉外会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与处理、结汇风险控制等各项专业技能以及沟通协调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对“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研究,以期解决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与问题处理能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75-04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作为国际贸易实务、涉外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领域单证相关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工作方法,掌握制单、审单、处理单证问题的能力,熟悉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具备外贸业务及沟通协调能力,从而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商务岗位群(国际商务业务助理、国际货代助理等),具体包括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孤立零散,不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传统的教材以不同单据种类划分为各个章节,学生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单据流转过程的情境意识,难以将零散孤立的各个环节的单据联系起来,如表1所示。学生往往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不明白各单证之间的流转程序与基本联系。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单据样本陈旧,与现实脱节

在单证课程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的内容,比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该文件由国际商会编制,2007年已经完成全面修订,更新为第600号文件,简称《UCP600》。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搜集和运用有关信用证的案例和实训内容仍然主要依据《UCP500》(1994年)的版本进行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与实际工作脱节。高职院校单证课程所使用的实训教材通常要求使用近三年内出版的教材,尽管近年来单证教改取得很大成绩,有一批优秀教材出现,设计思路符合现代职教理念,但大多数教材的实际内容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单据样本和案例,与目前实际使用的单据有出入,不符合企业现实情况,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须从头开始学习,延长了上岗工作的适应过程。

(三)实践教学手段单一,与实际情况不符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实训主要采取填写纸质空白单据的方式,而现实中外贸企业主要采用电子制单软件缮制单证,两者存在巨大鸿沟。学生习惯了手写单据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电脑操作和电脑制单、审单。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各纸质单据制单实训往往依据不同的案例背景进行,如填写商业发票是以某文具公司出口业务为背景填写,填写货运单据以某电池出口企业为背景填写,信用证审核以某纺织品企业为背景填写等等。学生往往填完后一头雾水,不能明确这些单据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清楚出单的顺序。由于实训教学手段单一,单据前后关联度不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四)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课程改革缺乏动力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师资来源以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为主,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没有企业经验,从学校到学校,对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不熟悉,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缺乏掌控能力。同时,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方式,一时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甚至有抵触情绪存在。因此,课程改革缺乏动力。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就国际商务单证的教学而言,要求培养学生熟悉外贸企业基本运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外贸业务活动涉及的各种单证(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与进出口相关的单据)的基础之上,根据合同以及结汇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的要求,办理、制作相应的单据,提高对各种单据的处理能力。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和大量的模拟仿真实训,能够懂得商务单证基本知识、熟悉单证工作的操作与管理、熟练掌握制单的技能和技巧等。

在教学安排上,可根据项目化教学的思路,打破课本章节,根据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岗位能力由完成初级制单工作向基本胜任处理单据问题的单证管理能力的突破与提升。因此,可以由易到难地设置该课程任务,完成从最初的“走进单证部”到以一单实际的进出口业务为工作背景的全套单据缮制和审核的项目教学活动,如表2所示。

(二)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法之所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实景教学法。实景教学法是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条件下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是仿真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不受上课地点及时间的限制(地点可选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配景教学),同时能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体验与实际工作一致的业务操作安排。

实景教学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仅就“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堂教学方案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准备阶段——建立“模拟企业”。“模拟企业”指的是在校园内构建虚拟公司,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直观地模拟外贸公司的业务处理与单证操作流程。构建展览模拟企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硬件部分包括外贸环境中的办公场所和电脑设备,通常包括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网络配置要求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外贸企业管理软件、外贸制单软件、报关报检软件等。

第二步:实施阶段——开展业务。在“模拟企业”中,学生能够以外商、工厂、外贸公司等不同身份参与到一次实际进出口业务的运作中,进行“洽谈进出口合同——签订国内加工合同——缮制报检报关单据——缮制运输单据——结汇单据”完整单证准备与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理解单证的基本工作及职业发展目标。

第三步:评估——归档总结。完成业务操作后,每个参与实训的学生需要撰写实训总结,分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收获与经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态度、业绩等),评选最佳单证团队。

2.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工作组商讨解决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评估和反馈。

例如,在进行单证课程教学中,涉及“收汇风险的预防与控制”这一情境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支付方式(电汇、跟单托收、信用证),让学生工作组(出口商小组、进口商小组)针对各种结汇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完成风险评估报告,最后完成汇报总结及“最佳报告”评选。

又如,在同一种支付方式(信用证)下,由进口商小组模拟向开证行申请开立不同类型的信用证,学生工作组(出口商小组、进口商小组)需要分别完成分析总结。出口商小组完成资金安全性分析,进口商小组则要进行企业资金流动性分析,通过答辩环节(学生组成“专家团”提问考核学生“工作组”)如回答“防止信用证欺诈的措施”等相关问题,完成课程设计。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举例子”、“讲授参考答案”,而是设置案例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方法与能力,在开放性的答案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最终得到能力的提升。

此外,还可在知识导入及知识拓展环节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提前布置讨论主题,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展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信用证基础部分的教学安排中,可提前给学生一些信用证样本,由学生分析各自属于什么类型,是通过什么流程开立及流转的。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从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

(三)改革教学考试制度

将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改革为过程化考核,在整个学期课程课堂教学及实训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填写单据出现问题时,要全套单据重新缮制,教师依据错误数量、返工次数评定学生的绩效成绩。

在考核成绩构成中,除了课堂考核成绩外,还应增加顶岗实习单位考核成绩。学校运用这种第三方考核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检验教学质量,客观评价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形成能力证据,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与操作技能水平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水平。学生需要将在学校所培养出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学校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延伸至校外,从继承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从间接性学习到直接获得知识的学习,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以赛促学

在单证课程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安排外贸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设置单证技能比拼环节。竞赛内容包括单证基础知识部分和单证操作部分。具体包括:国际贸易常用的国际结算方式、贸易术语及国际惯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开立的英文信用证的格式与内容;与信用证业务相关的各种单据的内容及其应用;单(单据)、证(信用证)审核的要点;使用英语书写相关单(单据)、证(信用证)业务信函;依据合同正确填写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照合同审核国外开来的信用证;依照合同和信用证要求,缮制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汇票、保险单、产地证、报关单及其他相关单据;熟练使用Excel和Word电脑软件及外贸公司常用制单软件缮制各种单据。

通过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五)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培养师资

单证课教师应该在积极参加学校培训,在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之余,主动深入企业调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实施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单位,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让教师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为相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节约成本,也可使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获得很好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力得到提升。

只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教师不断涌现,才能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的单证课程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单证技能人才,使学生学有所成,使教师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崔玲.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覃蔚.以CDIO教育模式建造《外贸单证实务》新的课程架构[J].物流采购与研究,2009(28).

[4]钱建平.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0(4).

[5]古培红,黄静.探析《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工学一体化教学[J].海外英语,2012(20).

[6]杨梅.后精品课程时代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学模式改革[J].时代教育,2013(10).

[7]龚发辉.岗位对接 以教学创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改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8).

[8]胡炜.关于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中).

[9]陈小明.国际商务单证实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3(3).

[10]崔艳芳.岗位需求与高职国际商务单证教学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1]陈明舒.基于物流岗位的商务单证实务教材的研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12]许艳秋.高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教学探索[J].林区教学,2012(6).

[13]张建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设计理念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14]俞培燕,郑艳.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15]王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16]刘永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6

作者简介:何文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理学硕士;汤健雄,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际贸易专业硕士;邢大成,广州蓝尔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511450)

*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全面发展理念的高职现代服务业专业‘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和商贸类专业校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基于“双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对基于经营实体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改革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关键词:双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生产性实训

一、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完善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决定》给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校企合作却存在着“校热企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一些企业即使通过减免税收甚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其积极性也不大[1][2]。特别是商贸类专业,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基本流于形式,即使开展了一定形式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比较简单,难以做到与企业的真实商务贸易业务相结合[3],学生直到毕业实习才发现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实习岗位针对性也不强[4],校企双方对对方的需求不了解,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5][6]。为此,必须探索基于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二、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需求分析

要想校企双赢,必须分析参与校企双方的需求,才能理清合作的重点难点,为此以高职院校商贸专业为例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各自的需求。

(一)学校需求。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寻求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获得实际应用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教师熟悉职业岗位需求、获得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总是最积极的,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的目标包括:一是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真实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带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三是推动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促进教师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业企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四是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减少合作过程中重复和无效的投入。

作为校企合作主要参与者,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特别是随着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教师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职业岗位工作案例也往往是从课程教材中获得,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岗位实训则是如做习题般教学生,课堂教学仍然以教知识和教材为主,无法用企业真实业务流程展开。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师下企业锻炼,但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下到企业也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特别是外贸业务的所有流程都会直接面对外贸客户,企业不会轻易交给无任何经验者负责,所以通过下企业获得的锻炼极其有限。因此教师最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运营经验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一是需要企业产品知识、市场业务案例和外贸平台的实际应用经验,要有真实的产品、真实的市场、真实的业务和真实的外贸业务平台;二是需要企业岗位的真实业务流程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为课堂教学带来真实案例和业务流程;三是需要项目经营的真实经验,获得外贸业务的实战经验,从而加深对整体业务的理解,为专业课程教学积累企业实际经营经验。

(二)企业需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主要寻求两方面的收益:一是获得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包括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转换或者管理咨询服务、毕业生人才储备、员工的教育培训;二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包括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降低运营成本和利用学生的角色特点提高产品的销售额。但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成果转换或管理咨询服务的能力有限,毕业生的知识素质不如本科毕业生,校企合作对外贸型企业的智力支持有限;而校企合作也难以为外贸企业提供直接经济效益,特别是合作初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而言,企业对高校的教育培训有更大的兴趣,一是高校在教育培训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优势和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教学能力,为企业开展各类员工培训;二是高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提升通道;另外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当前外贸企业人才留用成本极高,毕业生离职率比较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只有专科层次,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展业务、产品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可以提高毕业生外贸业务水平和对企业的认可度,可以为企业降低用人成本。

对于直接参与企业实践和人才培养对象的商贸类专业学生,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看法:一是在校学习和企业岗位需求落差太大,毕业时对岗位工作要求认识不足,不少毕业生试用期间离职,造成企业投入应届毕业生的培养成本升高;二是外贸岗位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培养,但部分毕业生缺乏回报企业培养的意识,通过外贸岗位的培养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后,就会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不能融入团队甚至出现离职,给外贸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带来困扰;三是学校教学不能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陈旧,例如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高校外贸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企业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培训成本。

・高职研究・基于“双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双实体”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不如工程类专业深入,主要是商贸类专业难以抓住校企双方的契合点,特别是难以获得企业实质性的支持。根据以上校企双方的需求分析可见,要使校企合作长效运行,必须建立基于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基于“双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所谓校企“双实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学校共建经营实体、在企业共建职工大学(企业商学院),实现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共建经营实体

外贸生产型企业处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熟悉国际贸易市场运行体系和规律,掌握产品最新技术动态、市场行情和营销策略,拥有大量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经验丰富的技术和业务人员,而这些正是学校和教师所需要的,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这些优势资源和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由校方投入合作场地和部分教学实习经费,以企业外贸产品、营销模式和管理体制为依托,注册成立国际贸易经营实体。校企双方选派专人参与经营和管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由校企双方选派,建议财务管理由校方派人负责),学校专业教师成为经营实体准员工(不领报酬,计算校内教学工作量),专业学生则是经营实体的员工。经营实体实行独立运作,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直接面对市场运作,同时又是学校的教学型企业,承担生产性实训任务。

(二)校企共建企业商学院

高校具有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拥有较完善的师资队伍,有学科理论研究团队,有广泛的教育培训社会资源和经验体系,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和经验优势正是企业员工培训所需要的。因此应该发挥学校教育培训优势和企业实际运营经验丰富优势在企业共建商学院(或企业职工大学),对企业员工开展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礼仪、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可以开展学历教育、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向同行企业和社会开展培训,扩大企业影响力,开拓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企业增值业务。

(三)校企“双实体”合作实践

2015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蓝尔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开展“双实体”合作。一是在学校正式注册经营实体――广州蓝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了董事会,董事长和法人由企业方法人担任,公司总经理由校方参与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方派出的项目负责人担任副总经理。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并提供企业运营所必须的交易平台帐号和相关资源的费用;企业提供公司注缘木费和相关资源,派出具有丰富外贸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经营管理和业务指导。双方以此经营实体建立学校国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在蓝尔迪公司成立蓝尔迪商学院,学校派出师资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并面向其他企业和社会开展跨境电商、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等培训。

广州蓝尔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派出副总经理进驻学校经营实体,学校委派专业主任对接实施,在国贸专业选拔50名二年级学生,在其中选拔英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25名学生进入外贸业务实战,另25名学生进入外贸跟单实战,并培养选拔班长、组长等角色。外贸实战的学生按企业运营方式将人员分为诚信通组、出口通组、敦煌网组、速卖通组、美工组、推广组等六个小组,选出六位组长。2016年5月公司进入运营状态,学生在校企双方教师指导下开展诚信通、出口通店铺装修,产品关键词、产品归类、子账号设置等工作,店铺装修完成后,参与项目的学生全日制地进入产品营销、接单、谈判等实际外贸业务,每天进行早会,下午召开询盘总结会,每周每月制定计划,基本形成了公司运营机制,并由学生接待国内外询盘和交易,达到预期效益。

四、构建基于经营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共建“双实体”的基础上,学校着重围绕学校投入场地、设备、平台,企业投入管理人员、产品、商业模式共建的经营实体,双方打造营盘式经营团队,销售合作企业产品或服务,构建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产生经济收益,逐渐实现独立运作、收支平衡,确保经营实体可持续发展。

(一)甄选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心态非常重要,但由于校企合作本身的外部性大大降低了企业参与合作收益率,降低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投资上的分配。[2]面对需求各异的市场,高职院校要甄选真正有意愿合作企业,企业大小、所在行业、地理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合作企业应该是具有拳头产品的外贸型生产企业。单纯贸易公司合作,学生很难把产品理解透,经验不够的学生员工也就很难达成交易。二是合作企业应该选择比较通用以及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产品行业,比如服装、食品、化妆品、文具等产品行业,这样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商贸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产品。三是企业应该是中等以上规模,企业要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人才储备库观念,注重中长期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规模大且具有创新和发展的文化特征、基础岗位对新员工入职培训时间较长的企业,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7]四是地理位置与学校的距离不能太远,跨区域的合作企业往往难以实现实质性的合作。

(二)组建营盘式运行团队

经营实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的流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仅三年时间,毕业后必然发生离岗;二是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岗位和角色经常性地会发生变化;三是为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岗位工作人员会随教学进程发生变动;四是学生寒暑假期间面临流动变化等问题。这些变动对于一个正常的企业的冲击是难以承受的,为此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军队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运行模式的学生团队。具体做法是,每个岗位选拔2名以上高年级学生负责人,由负责人在中低年级中选拔成员,形成传帮带的运作机制。每个岗位都有一定数量的高中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升上高年级的学生继续选拔成为负责人,每个岗位的学生数量要能确保学生上课或者寒暑假期间的轮岗。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营盘”,确保经营实体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实体运行过程中,将高年级学生培养成师傅,让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以师傅的身份带领中低年级学生。大一见习、大二跟岗、大三顶岗实习的循环机制,形成“营盘式”的运行团队。

为使经营实体真正正常运作,校企双方选派的人员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事业心强、团队运作经验丰富、极强的奉献精神、熟悉财务制度、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执行计划能力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团队建设经验方面,负责人能够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依据企业工作岗位组织原则分工协作,将人员分成若干个小团队,项目负责人要具有高度的计划性、亲和力、协调能力,懂得公司运营机制,才能把人员安排和分配到具体岗位上去;奉献精神方面,项目开展起来后,很多业务特别是跟进销售业务,不仅在工作日工作时段内完成,在周末也会有业务需要跟进,团队的打造也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因此双方人员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具有中高管理层级方面的经验对项目的顺利执行很有必要,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需要人、财、物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如果团队双方没有中高层人员,又没有中高层支持,就难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配合项目的运营。

(三)建立收支平衡的运营体制

在建立团队的基础上,还要能够让经营实体面向市场实现收支平衡。为此首先要形成经营实体的运营管理机制,高年级顶岗学生要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经营实体成立营销部、美工部、销售部、跟单部和行政部。行政部负责公司的行政、人事等管理;营销部负责营销策划、产品推广、官网管理;美工部负责电商平台网站构建(装修)、产品拍摄和美化、图文编辑等;销售部负责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对客户进行询盘和销售,分别以阿里诚信通、出口通、速买通进行内贸、外贸、零售等销售工作,跟单部负责售后跟单工作。其中销售部工作量和难度比较大,也是公司运作的重点,以平台帐号为单元划分工作岗位。将高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以顶岗的方式负责销售工作,并严格按照外贸企业的要求和市场规律实施绩效考核;二年级学生则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实行跟岗实习,协助高年级学生进行业务操作;一年级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到经营实体进行见习,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为高年级学生做的工作,包括进入美工部、跟单部或者营销跟岗实习。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制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和业务传递过程中形成自循环机制。学生的绩效考核既作为销售业绩提成的依据,也是专业课程学业成绩的考核依据,通过加强管理和学生双考核提升公司的销售业绩,确保公司能够相对独立运作、收支平衡。

(四)推进工学结合,构建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双实体”的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人才培养,要将企业人才需求、市场最新技术、营销方法和贸易手段教给学生。但经营实体也有盈利目标,这既是企业的现实要求,也是教学过程和学生积累经验的需要,更是经营实体形成良性循环、相对独立运作和建立长效机制的需要。要解决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让企业有所回报等问题,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全盘考虑,为此可以在经营实体的基础上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管理、团队组建、营销策划、销售业绩管理、实训教学等统筹安排,实现教学实训和外贸经营双赢。一是将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最新市场营销策略和技术手段等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将经营业务作为专门的实战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重构课程标准。二是为经营实体销售业绩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形成营盘式的团队后,要给团队制定业绩目标和激励措施,高年级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期间,实战课程的成绩要有团队销售业绩的考核指标,另外实习薪酬待遇按销售业绩提成。三是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动态更新,实战教学的指导教师对经营过程中完成的各种销售项目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案例,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进入课堂;将获得的各种订单、国际询盘按业务流程形式进行归纳,形成实训指导教材,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实训项目;将与客户谈判的记录交给低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四是将实战课程的计划规划能力纳入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教学实现,通过运用电子表格制定工作、学习计划形式推动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的计划规划能力。

(五)整合专业课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对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进行了改革。一是将专业核心课程按典型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将原来14门课程整合为10门,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实务整合,商务谈判与业务实战整合;与合作企业开设产业背景的“企业产品认知”课程,讲授塑料包装制品、纺织品等行业通用产品知识。二是构建了国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和自主学习课程模块的“4+1”模块化课程体系。[8]其中根据外贸业务主要划分为外贸业务、外贸跟单两个主要业务位,设置“外贸业务实战”和“外贸跟单业务实战”两个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另外根据国贸专业特点设置创业教育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从第五学期开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能力进行选择,达到要求的学生还要提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外贸岗位无缝对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五)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商业意识、预算能力、外贸技能培养

大学生商业意识薄弱,为此加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现商业机会的能力;将预算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接入各环节,要求在价格预算上判断是否有商业机会;通过外贸实操实战,促进学生学会抓住商业机会。在此基础上,将产品、预算、项目经营、外语等内容整合进入专业核心课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引入合作企业产品,将实际产品融入商品学、商务谈判、贸易实务等课程教学。二是加强业务核算能力培养,每个业务流程的背后都有费用发生,业务员在谈判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判断费用,对于整笔业务是否能盈利至关重要,这些业务预算能力培养贯穿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市场营销、会计等课程。三是重视项目经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进出口业务课程中,学生通过扮演进/出口商角色进行模拟训练,利用软件实现报价、预算、谈判业务等流程模拟,将专业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进入生产性实训后,利用项目平台,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经营,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把学生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项目植入低年级教学,让高年级学生讲解亲身经历,形成活生生的案例,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岗位认知。四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主动性。对国贸、商英等商贸类专业学生来说,外语是开展外贸业务相当重要的工具,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就应该要求学生两两结对学习,手机下载可可英语等APP,重点学习APP中外贸英语等模块,让学生养成每天学习英语一小时以上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能军.构建协同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10):79-82.

[2]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102-107.

[3]俞学伟,陈亮.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1):57-60.

[4]郑运权.高职国贸专业中的外贸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46-49.

[5]沈时仁.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商贸类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9-80.

[6]马粤娴.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