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伯牙绝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1

一、学生的话语意味着自由精神的舒展与勃发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写道: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对着天空之花绽放。学生的话语是来自天赖的声音,生动鲜活,富有生命的丰富色彩和思想的独特内涵。这些自觉、自动富有生命意蕴和个人色彩的对事物的观点表达,是学生自我本真的话语,无论真与伪都将是个体鲜活生命的有益尝试,是他们生命成长的真实绽露,意味着自由精神的舒展与勃发。

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是《轻扣诗歌的大门》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在品读诗歌和搜集诗歌后,笔者让学生设计了一本精美的诗集,他们用稚嫩的笔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如胡希写的《瀑布》:一群快活的野娃娃,抱着雨丝“哧溜”一声闪电般滑下来。许平写的《树》:春天的树,是鲜花姑娘的比美的舞台;秋天的树,是果实宝宝安眠的摇篮。陈菲写的《月夜》:夜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我是一个走动着的问号,我提着月亮这盏明灯送给老师,照亮她每一个不眠之夜。

这些话语自然率真、充满童趣、富有想象、非常清馨。一个孩子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是我们教育者最欣赏的。儿童在思维上、话语上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萌芽,这种思维逻辑是感性直觉的思维,是属于音乐逻辑、想象逻辑、诗性逻辑。正是这样的思维才造就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才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人感动的灵性以及悟性,才能真正领悟学生话语的诗意和睿智,才能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奥妙。

二、教师的灌输导致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在教育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用自己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经常有教师备课写教案时,不仅设计好了要问的问题,而且将学生要回答的答案也写上了,预设好让学生说。

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老舍先生写的《养花》这一课,在课要结束时,他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要像老舍先生学点什么?学生们不解,师微笑启发,说:“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说:“养花真累呀!”紧接着,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向老舍先生学习他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有的说要向老舍先生学习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说……能学习的精神学生都讲了。这些都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满意得不住地点头。

殊不知《养花》表达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作者是“情动而辞发”,是针对客观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为而作”。作者的“情”和“有所为”,既可以是思想,也可以一是种个体体验,更多的是作者基于人的价值思考的一种审美情趣。对读者而言,是“披文以入情”,通过语言文字去“沿波讨源”,捕捉和把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的人文意蕴,进而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这才是语文教学需要品评的内在价值。

而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却建构了一种规范约束的教育环境氛围,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点被放逐,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忍受着教育。师生共享的智慧碰撞变成了一种缺乏教育意蕴的缺乏生机的知识活动,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生命热情的激发和升华被扼杀了,个性和灵性受到束缚。渐渐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享受真实的快乐,发言就会言不由衷、口不应心,导致失语。

三、呼唤教育者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呼唤教育者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话语权的回归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赢得了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语文教学应该建构自由话语的环境,关注生命本真,尊重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不要总是有成人的“成熟”的观念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要让他们敢说愿说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语。

片段1: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我爱春天》,学生纷纷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忽然,坐在前排的一位小男生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春天,可以吗?他惶恐至极,老师迟疑了一下,然后微笑地走到小男孩身边,摸摸男孩的头说:“不用怕,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呢?”小男孩勇敢地抬起了头,说:“我奶奶一到春天就会咳嗽,春天里雨水不断,奶奶在小摊上卖菜,经常被淋湿,咳嗽更厉害了。”师微微哽咽,使劲点头,该生小脸通红的坐下,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片段2: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师说:我们来想象一幅画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白雪、霞光等时,钟子期会说什么?学生模仿句式连续发言: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善哉,皑皑乎若白雪,善哉,灼灼乎若霞光……师说:“伯牙和子期,好一对知音呀!我和你们,也是知音呀!”他弯腰热情拥抱发言的学生,又说:“这是最高级别的表扬!”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言语环境,给学生支持、尊重、激励、接纳,学生敢说愿说他们真正想说的话了。师生的交流产生了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相融相通,使学生获得一种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形成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课堂上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教育成了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了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