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课程库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05-02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迎来春天、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需求。[1]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教学水平、办学理念、科研实力,不断推进、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持续优化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安排,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规划,制订培养计划,努力提高本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向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前行。

一、当前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校研究生管理已有几年的系统试验、运营,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化,但在培养环节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程库多而杂。目前,学院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课程库多而杂,除了正常开出的课程外,还有一部分是存档课程,导致学生在做培养计划时,耗费大量时间,甚至把存档课程做进培养计划。即使在课程库可开出的课程中,也存在同一阶段有相同的课程名称。

2.课程开出时间混乱。学院课程库中的课程开出学期分为:秋季、春季、春秋季。本来,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有规范性,按照公共课开出时间,合理安排学位课、选修课的开出学期。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某些专业秋季、春季课程皆开出不均的状况。甚至某些教师,因为个人科研的原因,随意调整自己主上课程的开出学期,甚至出现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的现象,导致学生选课被动,使教务员下达教学计划出现混乱现象。

3.学生公共课选课随心所欲。研究生院统一安排的课程有公共英语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从2014级开始,公共英语课形成一个课程组,学生在选课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随意性。但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因为系统不存在限制性,往往不会按照研究生院课程安排的规定时间进行选课。

二、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研究生的培养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基础,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是规范研究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2]。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现代化高等院校建设的基础建设,充分体现着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贴合程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的高低。

调查显示,国外众多的世界一流高校,结合各国教育体制,针对本身培养特点,研制成功了适用自身教育体系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研究生管理系统[3]。反观国内高校,虽然有开发相关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开发一套成熟完整的信息化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或者说更多的是边应用边开发,没有整体交接计划,不能合力形成统一,最后造成系统繁复冗余,各部门单独运作,对相互配合造成困扰[3,4]。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已经基本完成研究生管理系统基础建设,各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举措也在稳步推进。系统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受到各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过去,很难完成的数据统计工作及规范化管理工作等,现在都能很容易地完成。实践表明,应用该系统可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和加强研究生的规范化管理。

具体作用为:

1.促进、加强研究生的规范化管理。

2.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3.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4.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面管理。

三、加强信息管理中课程库建设的紧迫性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展开调研,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教学管理调研实践,以相关运用实践为基础,采取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的研究方法,查阅文献,参阅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访谈各学院相关人员、任课教师,征求他们对课程开出学期的意见和建议。观察培养模式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分析适用条件、优劣势[5],整理相关数据或访谈,找出合理有效的方式或方法,提出可行的课程库整理途径,形成各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开课的规范性。剖析探讨课程设计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可行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有章可循的排课管理模式,探索信息化管理在培养环节的落实与推进。

四、目前研究生课程库的状况

通过对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导出的全校研究生课程进行归类整理,了解学校研究生课程库目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对本校18个学院的教务员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存在于以下方面。

1.课程库庞大。目前,研究生管理系统中的课程库1484门,其中必修环节220门,各专业开出的文献综述57门。

2.课程开出学期分布不均。系统设置秋季学期开出课程561门,春季学期开出课程364门,春秋季开出课程559门(含220门必修环节课程)。

3.相同课程名称多而无规范性。系统中,相同名称的课程普遍存在,针对不同层次使用相同课程名称。从系统导出课程看,其中76门课程有两个相同课程名称,22门课程有三个同名的课程名称,16门课程有4个相同的课程名称,6门课程有5个相同的课程名称……其中,各类专业英语16门,自然辩证法一门课程就有11门相同课程而存在不同的课程代码。

4.课程类别多且混乱。目前,系统中的课程库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必修环节、补修本科课程、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实验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些课程类别,别说任课教师、选课学生,甚至教务管理员也难于分辨。

5.课程库代码难以识别。2012年,研究生院曾对课程库进行了一次代码重新编辑,规定课程代码为七位――“两位代表学院+两位代表学生类别+三位代表课程编号”,但系统中仍有47门并不按要求编码的课程,甚至有“py”、“vm”、“zb”开头的课程编码。

6.大纲修订、课程英文名称有待完善。系统中仍有419门课程未做大纲修订(不含必修环节),626门课程(含220门必修环节课程)未有英文名称。

7.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率高。从近三年开课情况来看,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可开出课程496门(含必修环节49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82门;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可开出课程498门(含必修环节38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91门;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可开出课程590门(含必修环节36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44门;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可开出课程413门(含必修环节22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30门;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可开出课程498门(含必修环节32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33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可开出课程642门(含必修环节13门),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65门。

五、完善课程库系统管理的对策

前文对研究生培养管理环节信息化的重要性做了强调,指出培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整理反馈得到的师生意见,进一步归纳为如下几点意见。

1.缩减课程库数量。在系统中,凡未修订大纲的课程,一律做存档处理。为了有效缩减课程库数量,可将课程性质一样的而存在学分学时不一致的课程进行合并。对全校各专业开出的57门的文献综述,可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合并为36学时2学分的一门课程,因图书馆资源丰富,也有师资,可委托图书馆开出。必修环节,可以作为全校性必选课程,各类别研究生必修环节由研究生院统一代码、统一归类。对两年(含两年)以上不能开出的课程,一律做存档处理,不再开出。

2.统一课程库类别。建议将课程库课程类别中的公共英语、政治课划为公共必修课,各专业必修课划为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划为专业选修课,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活动划为必修环节。

3.规范课程名称与编码。从课程库中发现,无论是博士研究生课程还是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都有相同课程名称的现象,如《土壤学研究进展》,容易引起学生选课混乱。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程名称,毕竟博士生与在职专业硕士所涉及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一致。

4.按比例划出开课学期。目前,系统设置秋季学期开出课程561门,春季学期开出课程364门,春秋季开出课程559门(含220门必修环节课程)。建议研究生院做出开出比例: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做5∶5或6∶4开出,对于339门设为春秋季开出的课程,依据各专业情况划归到秋季学期或春季学期,确因选课人数较多的专业选修课,经主讲教师申请、教学院长及研究生院审批的课程才可做春秋季开出,以保证各类型学生在研一阶段修完所有课程。

六、对当前信息化管理的展望

信息化管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日益重视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对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理想模式。当今,社会无论从政府到企事业单位,各项管理都开始实行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是学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环节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田学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林振调.基于PDCA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2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布置作文题: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写的是我们家狗和隔壁狗“恋爱”的事;二狗子写的是他捡到了一支钢笔;三愣子写的是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干活;四毛子写的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写的比他们高明多了。但结果想必大家都猜得到:二狗子、三愣子、四毛子都因为“思想先进”受了表扬,我却因为“胎毛还没褪尽,就这么下流”挨了批评。

我的诸如此类的“思想问题”在那个年月照例被换算成政治立场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即使成绩拔尖,我也没戴上红领巾,没得过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

天下事多“始料而不可及”者,我这样的人后来竟“混”进了教师队伍。

2004年,我的教师生涯遭遇“师德”瓶颈。按规定,教师上岗前须参加省里组织的多门课程的培训和考试,其中就有“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课我们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我听得昏昏欲睡,快要下课的时候,老教师带有总结性地说了句:“没有国家,哪来我们个人!”一句话激活了我头脑里“思想的火花”,我在下面嘟哝了一句:“没有一个个‘个人’,又哪来的国家!”

我的一句“嘟哝”,引来满堂惊惶的目光,一阵阵窃窃私语如涟漪般在课堂里荡开。我说错了吗?我们自小就被教育去做“铺路石”、“齿轮”和“螺丝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讲“奉献”和“牺牲”。我并不完全反对。只是不愿意作为“齿轮和螺丝钉”去“奉献”和“牺牲”,因为“齿轮和螺丝钉”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后面这些话,我当然只敢在心里“嘟哝”,并没有用这些话跟须发皤皤的老者针锋相对。然而,我也知道,我“学习态度不端正”、“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已经坐实。

接受了数周的培训后,是“教师职业道德”考试,考卷上最后一题,也是占分值最大的一题是“材料分析题”,说某大学为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出台新举措,如果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问题,导师要一并受罚(大意如此)。考卷上照例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我像很多聪明人一样,从加强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对这样的“新举措”大赞特赞一番,也就没事了。只可惜这时我的“思想”又出了问题。我觉得,“新举措”也许能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所助益吧,但目的并不能证明手段正确!研究生是成人,是完全自足的道德实践主体。若照“新举措”的逻辑,该“一并受罚”的不止是导师,还应该包括研究生的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乃至幼儿园老师,甚至研究生的父母,因为他们在研究生尚未成年时,就参与了对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无疑应该对研究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负有更多的责任。

我为我的“较真”付出的代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考了三次才算通过。

暑假前对教师进行学年考核,我的教学测评和科研测评,都排在前列,可惜“师德”测评的排名没有进前20%,所以只能放弃对我的“推优”。“师德”也开始被执行“量化考核”了!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76-03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日前,国家统计局做了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的统计发现,自2008―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依次为:104.6429、115.8623、127.9466、137.4584、143.6008万人。同时,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同志也曾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源泉。由此可见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而教育质量也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更是成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然而,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态度消极,整体学术氛围浮躁,学术成果水平不高却依旧是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袁本涛、严建林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的分析中就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首创能力差。朱红、李文钊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发现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而且创新能力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李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国研究生中存在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经验严重匮乏等现象。更有学者直接用“四个简单”概括了我国当前研究生的科研现象:(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应用;(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所以虽然我国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同志也曾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然而,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已悄然而逝,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依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研究生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创新力量之一,其创新能力高低并不仅仅会影响到一个院校、一个单位的创新水平和科研实力,更重要的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诸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政府对人才的投入少。(1)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岗位少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很多公司都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做出了要求。而为了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在校的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在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上完之后不专心于科研而出去寻找一份兼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论文的压力,对于毕业后只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将毕业论文草草了事,好好兼职则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及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证书也已然成为了其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面对需要更强更多实践能力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会在应聘者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有更多更高级别证书的学生。这也更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在校期间选择在外兼职为非专心科研的热情。(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会受到物质保障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大小。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对与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人均经费逐年减少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及外部条件支持的研究只会成为无米之炊,几乎不可能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W校、导师以及学生所形成的短暂利益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研究经费投入的产出率不高,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而且由于经费只有少部分用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1)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区分了研究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并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入学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十分类似,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区分,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却并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游走在两者的边缘,既想搞好学术研究又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果导致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到很好。(2)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扩招,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开始失衡。再加之,导师个人的教学、研究甚至是行政任务的繁重,使得导师更多的采用“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即使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也往往是以“打工”的模式进行,完全按照“boss”的思路和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缺乏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3)研究生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研一,一年的时间既要学习公共课,又要积累专业课的知识,仓促的时间安排使得研究生虽然各个科目都略有涉猎,但是皆又不精通。由于研一广而浅的学习,并没有为研二做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成为了研究生不能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直接原因。最后,由于学校资源及科研经费的缺乏,研究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甚至是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十分贫乏。

3.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经济压力大,家庭和谐氛围缺乏。随着研究生面临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大,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研究生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日益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给处于重压下的研究生们以更大的社会不平衡感,导致更多研究生犯罪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不要说专心于科研,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即使是其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较好地进行。

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读研动机不纯,习惯性思维束缚。随着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地增加,我国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大量扩招计划适时的为“迷茫”的毕业生们架起了另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参与马上就业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选择报考研究生来逃避这眼前残酷的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研究生的办学宗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研究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为了给未来的工作铺平道路,大多数会选择通过考证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实力,抑或参加各种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并非一心专注于科研。

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个体素质、导师队伍、学校的制度安排、科研外部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协调效应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试图从协同视角,即从全要素创新、全主体创新、全过程创新进行分析,并给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以全过程为线索的几方面建议。

1.设定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在明确区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适合高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的理论型的研究者为目标;对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总体而言,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社会各方要求的优秀人才。

2.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首先,健全研究生推免机制,加大对被推免者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而在进一步加大校内外推免研究生的比例的基础上筛选出优秀的备选者;其次,施行对优秀调剂生的积极鼓励优惠的政策;最后,在研究生复试的过程中,侧重对复试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总之,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以便可以更好地吸引并吸收优秀的生源。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常年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文化知识,因此做课题等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方面,学校应该以开展名家讲坛,学术交流会以及研究生学术活动竞赛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基于学校―研究院―企业联合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这样一来,学术型研究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专业型研究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快、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接轨。

4.积极开设传递“正能量”的课程,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设定。我国研究生课程的选择往往以专业为中心,缺少了一级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而专业课程往往强调各自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不同的课程之间经常出现不必要的重复知识点。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涉猎一级课程之下的相关科目,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更加宽阔的平台。

5.健全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生活补贴的机制。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问题,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家里的经济负担等都增加了研究生学业之外的负担,而在外兼职也是目前影响研究生专心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构建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大幅度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和覆盖面。同时,在考核和评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导师的意见以及事实的情况,不能为了方便而实行平均主义。此外,各个高校要以学年为周期,定期更新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保证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更好地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6.确保导师招生资质,均衡导师和学生比例。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导师的能力是衡量其能带研究生数量的重要指标。(1)以学年为周期,分别从职称、课题、经M等方面对导师的能力进行评估,并确认其下一学年能带领的研究生人数;(2)在评估导师及由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能力的前提下,学校的招生计划倾向于研究能力强的团队,以便提升学院、学校的专业竞争力;(3)在招生的过程中,加大导师的选择主导权,以便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各项能力来保证优质的生源。

参考文献:

[1]王茜.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12-20,18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33):246-247.

[5]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8-10.

[6]孙健伟.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

[7]陈长坤,申秉银.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31-233.

[8]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校课堂;研究生;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4-02

Explor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Initiativ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lass//CHANG Xiulian, HE Tianzhu

Abstract The phenomena, boring classroom atmospher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apathetically, and the teacher saying count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university. Lectures to undergraduate and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exploring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lass is essen-

tial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bring teacher’s aggre-ssiveness and upgrade student’s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lass; postgraduate stud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

1 前言

笔者在高校做了10年的教学督导,听取了大学教师大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迥异。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关系到教师的荣誉和授课积极性,更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和学生所希望的。笔者在2015―2016这一学年里给学生上了3门理论课,其中本科生2门课(生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英语阅读),研究生1门课(高等生物分离工程)。针对这些不同课程、不同授课对象,结合听取的部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尝试对这些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从最后的学生评价结果来看,有的效果显著,有的评价反而不如以前,本文进行总结和反思。

2 研究生课堂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主

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进行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一种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科研活动,或做科研助手。研究生的教材比较灵活,一般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本科所学课程差异很大,有的课程甚至是零基础。因此,在给研究生上高等生物分离工程这门课时,结合学生当下和将来的需要,内容上做了些调整。如训练学生查阅中外文资料写文献综述,学习写项目申请书,学习写国家发明专利,学习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等。当然,这些内容的学习是要与这门课所授内容相关联的。

上课时,给学生布置课题,学生从中外文期刊中广泛查阅资料,写PPT,课上每个人讲解自己查阅的内容。学生在课下做了很多功课,对课题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课上先让同学们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因为需要提问,所以他们很认真听,需要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对内容进行深入和突出重点的点评和讲解。这个方法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果,经过几次训练后,发现他们真的能发现很多问题,也更会提问题和点出不足之处。

在项目申请书的写作学习中,教师先讲解项目的分类和不同类别的特点,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讲解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和省自然基金的写作范例,让学生了解项目各个部分的写作要点,包括:项目适当名称的起法;中文摘要的精炼写作和英文摘要的常用句型;项目组成员合理组成;项目资金预算和合理分配;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

析;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

果;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学生听过课后,按照学校给出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申请表要求的内容,每个学生结合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来写,而且要做5分钟的PPT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学生指出申请书的不足、PPT写作的不足等,教师最后总结,提出修改意见。

一学期的课程都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的,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且兴趣索然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借鉴了国外研究生的授课方法,学生课下很辛苦,但真正学到很多实用的技能。这种方法只适合给研究生上课用,因为研究生人数少,6名,能够一一指导,而且学生素质相差不大。

3 本科生课堂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生物工程英语阅读是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选这门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想考研究生,增加专业词汇、学习科技英语的翻译是这门课的主要学习目的。考虑到考研学生的需要,增加研究生英语面试的训练,即每个学生准备不超过5分钟的英语自我介绍,每次课会有3~5个学生上台演说。其他学生可以提问点评,教师总结,从讲解内容到仪表仪态等。这种训练,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好。

课本教材中主要学习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发酵工艺学,第二章是酶和细胞固定化,第三章是生物产品的分离。第一章内容以教师为主,带动学生一起逐句翻译。第二章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己预先课下翻译的方法,因为人数很多,83名学生,4~6人分成一组,自愿分组,将一章的内容一组一段来翻译,课堂上来讲解,每组上来讲解的人的分数代表全组人的分数。这样一来,课下每组学生之间需要互相学习,减少个别学生偷懒的行为。每次讲解之前并不提前通知谁准备讲解,第一次讲的时候,是让每组的最佳选手上台,以后就是随机抽选。每一段内容讲解完毕,教师点评和修正。

第二章内容结束,后来访问学生哪种效果好,学生普遍认为还是教师讲效果好。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不同的,相比于授课几十年的教师来说,讲解效果总体差很多,对于用心读书的好学生而言,教师讲的收获更大;但对差生而言,这种方法能够一定程度督促课下的自学。这门课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课外还要求学生查阅2015年的最新专业文献,每人翻译至少2页内容,提交作为部分平时成绩。

由于第二章采用学生讲解为主,导致效果失败,因此,第三章内容又以教师讲解为主。期末学生评价,这门课的成绩比往年要低,可见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不能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特别是大班课,必须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跟随教师节奏的授课方法。

第二门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生化分离技术,由于课时较少,才32学时,而课程内容多,人数多(103人),因此难以采用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的讲解法成为主要方法。为了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每节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课上大范围提问。比如讲解双水相萃取时,让学生查阅“双水相萃取”这个关键词,要求学生给出文献的研究实例,采用的哪种双水相体系,然后与课程内容结合,加深理解。因为每个章节都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前告诉学生资料的查阅方式,了解学校的数据库,最简单的百度搜索或百度学术搜索都可以,对学生课下所做工作给予充分的鼓励,保护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个方法很好,学生课后负担并不重,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对于好学的学生,可以引导查阅更多的资料,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了解R悼物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稍微懒惰的学生,根据对自身的要求不同,掌握相关内容。因为对大学生来说,学习应该是自主、自我行为,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那种被动被迫的学习,对于差生来说尤其没有效果,反而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比前一学年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地方,从期末考试来看,学生的成绩有提高,特别是概念部分掌握很好。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66-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大众化教育,教育部本着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目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增,导致人们对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改变。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把对知识的消化、溶解、吸收与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放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首位,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传授知识的能力又是其综合能力素养中的最重要的体现。医学研究生学习阶段面临强大的科研压力,如何在全面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强化传授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让研究生担任兼职助教,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1925年美国医学教育者Abraham Flexner所述“医学研究不能与医学教育分离,正如医学教育不能与医学研究分离一样”。

1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意义

1.1 符合研究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来推动,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在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日趋成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经过研究生入学选拔和课程教育,有能力胜任部分教学任务。虽然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他们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不满足于一般的校园学习生活,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强烈,希望自身的才智和个性能够得到展现和张扬。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正好与他们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合,给他们提供了融入社会、参与实践、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

1.2 有助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学是医学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从教学任务的下达,到组织实施、考核上报、分析讲评,是一项极其严肃、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在组织实施阶段,从备课开始,要经历熟悉教材、参考文献、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试讲;授课时的仪容仪表、语音语速、板书设计、师生互动也是必须注重的细节。研究生经过教学各环节的锻炼和培养,可以不断地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关注细节、统筹管理的观念,还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1.3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提高研究生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带课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和透彻、生动地讲解,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无形之中锻炼了文献检索、阅读、提炼的能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病理切片的过程中,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对组织结构作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在特性之中总结出共性,在共性之中归纳出特性,进而激发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自己掌握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综合分析、全面衡量的能力。

2 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

2.1 参与教学的时机和方式

我教研室研究生参加教学的时间是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即总共六个学期的研究生教育中的第二个学期)这时正是我教研室教学任务最为繁重的春季学期,人员相对短缺,研究生参加教学有助于缓解教学压力。此时,研究生刚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核,理论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进入课题的科研实施阶段,需要文献的查新等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充裕。

我教研室研究生一部分是医学院校的应届本科生,从未接触过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对病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本科生学习阶段的课本里;有的是在医院病理科或病理教研室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基础,但还不是很牢固,对理论课的授课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很欠缺,难以保证授课质量。针对研究生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结合我教研室工作实际,他们参加教学的方式主要为实习课的教学。这样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课,既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再提高,也符合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2.2 强调教学观摩

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和魅力。特别是在实习课的教学中,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课前讲解、课中辅导、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是由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主导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体现。为了达到实习课的授课目的,我们强调研究生要跟班听课,观摩教学,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员的授课,从中汲取有益的方法和技巧,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教学能力。

2.3 强调认真备课

助教是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重要阶段,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我们认为关键是强调认真备课,其中撰写和完善教案又是重中之重。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和指导性文件,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的,精通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教案。而完善教案的过程则是提高、巩固、再学习、再强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研究生助教的教案进行指导和批改,使之达到教学要求,并督导其实施。

初次站在讲台的研究生多少都会有压力,感到紧张,不知道课程该如何开始、展开和结束。试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试讲,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战胜胆怯的心理,还能够帮助他们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不断地指导和改进,他们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强调督导和总结

经过实践,让研究生担任助教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一种手段,对全方位地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有确实的效果,也能够缓解教研室的人员紧张的压力,但前提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的。除了备课和试讲之外,我们还强调对研究生助教的授课进行督导和总结。这样不仅是对研究生助教的督促,还能及时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难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授课质量。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所说:培养青年人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和高科技工具,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当中去完成。通过参加教学实践,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也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加上行之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缓解了教研室的教学压力,并为病理学教学事业的人才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结语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热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重视和规范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使之成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健.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知识经济,2009,(12):139-141.

[2]周沐科,何俐,徐严明,等.医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4):47-48.

[3]孙洪滨,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49.

[4]贺岩,金晓明.研究生参与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500-501.

[5]蔡跃明.新形势下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8.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教学环节

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大学生能力体系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居于关键地位。法学教育既要注重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又不能忽视训练法律实务能力。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主要应当围绕法律实务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法律实务人才。[1]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符合了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层次要求,需要在整个培养方案中设置多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衔接、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校法学专业在学校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总体思路下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环节的安排

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大学四年中都应结合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培养。总体来说,针对国家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政策,法学专业课的开设较之以往通常在第二学年才开始开设专业课的惯例有所不同,从新生入学开始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开设专业课,截至第三学年结束即完成主干专业课的学习。并结合法学专业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1、理论课堂中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等实践环节的设置;2、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3、认识实习、业务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实习环节设置;4、开展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科研训练;5、专业方向强化班与本科生导师制引导下的符合法学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环节的开展

(一)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

1、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课堂。理论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要求教师尤其是高年级课程教师结合课堂中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等实践环节向研究式、讨论式、友爱式授课方式转变,向师生学术地位平等方向过渡,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乃至对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创新能力。

2、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主要围绕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设置诸如《科技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课程。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系统考虑认识实习、业务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识实习的主要内容是观摩,是学生对法律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以集中实习方式进行,主要以听取法官、检察官、律师报告、观摩法庭等方式开展;业务实习则是为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统一将学生分别安排至各个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参与具体的法律实务工作,以分散实习方式进行;毕业实习是学生检验本科学习效果、搜集毕业论文资料的重要环节,采取学生结合就业方向自主联系实习的方式分散进行,学校对实习过程进行不定期检查以实施监控。[2]

4、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科研训练是培养方案内综合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注重与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密切结合,并注意三者的递进关系。

(二)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

高等教育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第一课堂时间外进行学习的又一课堂,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尝试以专业方向强化班与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载体加以开展,部分环节落实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之中。具体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1、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法学是一座瑰丽的殿堂,积累着丰腴的智慧,而这些智慧主要记载于浩如烟海的著作里。又由于法律现象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所以除法学著作以外,很多法律思想还蕴藏在其他部门学科的著作之中。假如对这些著作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我们甚至不能具备法学的基础知识,更勿须说在法学方面有所创造了。所以,多读书实在是法学研究的首要功夫。[3]我们遴选了若干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组成若干阅读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加入,形成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定研究方向下若干(不宜过多)必读材料,学生在必读材料基础上进行自主扩充。阅读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定期以讨论或学术沙龙的形式表达出来。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法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应用学科,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具备。具体来说,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第一课堂中能够用于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等环节的时间不多,能够参与训练的学生人数及训练时间都有所限制。因此,我们选择在时间相对充裕的第二课堂组织演讲比赛、专业辩论赛、学术沙龙和模拟法庭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并采取多种方式循序渐进。(1)第一课堂讲授、讨论、辩论中的争议问题、前沿问题由教师布置课下作业供学生继续讨论或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小论文;(2)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3)指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甄别,去除不是问题的问题和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对实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培养学生完成论文选题的能力;(4)结合文献检索课程布置题目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5)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别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4、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法律实务能力是处理具体法律案件的能力,是法学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质内容。该能力除在培养方案内安排的实习环节聘请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对学生加以培养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成立法律志愿者协会深入社区进行日常法律咨询和特殊纪念日的特定法律宣传与解读,并积极探讨组建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搭建大学生直接参与法律实务工作的平台。同时,随着司法考试的命题从对法条的单纯记忆加以考核逐步向解决具体案例的实务能力考核进行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授课内容加以调整的同时,还结合第二课堂进行专门训练,进行司法考试备考的专门辅导。

三、取得的成绩

从学生的培养过程和结果来看,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开展体现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我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在第十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近两年内学生一次性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70余人,(据辽宁省司法厅统计,我校是辽宁省高校中法学专业本科生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人数最多、办证人数最多、通过比例最高的学校。)考取外校研究生30余人,毕业后直接进入检察院、法院工作的学生20余人。

四、今后的工作及应注意的问题

1、进一步科学地安排培养方案

业务实习作为学生直接参与司法实务工作的教学环节,在法学专业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施过程中学生反映时间安排较短,我们将结合我校提出的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学生顶岗实习的新模式逐步加大实习力度,将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末的后四周和第三学年初的前四周,中间的暑假期间有学生自由选择参与连续性实习,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要在假期继续锻炼自己的需求。另外,法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第四学年上学期期初的司法考试与期末的考研备考及就业压力,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充分予以考虑,为备考与择业减压。

2、能力培养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整体性

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应结合法学专业特点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相衔接。同时,第一、第二课堂内及教学环节也应讲求系统性,如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衔接,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3、建立切实有效的学生激励制度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对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参与其中,使得一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他们而言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正在探讨一系列的激励制度,如对在专业方向强化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学院的推免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中、学院的资料室和实验室使用、参加各类培训和竞赛等方面给予优先权,对于学生,按期刊的层次给予出版费用的报销。[4]

4、教师的能力提升与角色把握

教师在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处在引导者地位,教师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自身的应用能力就有所欠缺,必须加以提升。针对此种情况,学校拟定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司法实务部门进行锻炼。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尽量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为主要指导内容,树立师生学术地位平等的观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对问题独立思考,提出个人观点,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能抹煞学生“求真”的科研精神。

5、硬件教学环境的保障

学校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所在地法院、检察院及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协议,保证学生实习的开展;加强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及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购买丰富的图书资料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彬.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12月4日(第002版).

[2]孙振江.法学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不足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72~274.

[3]吕世伦.谈谈法学论文写作[J].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卷: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