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1
1.1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5所高中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材料和文献,进过分类和整理,全面地掌握新形势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经验,为论文构思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分为体育教师和高中生,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体育教师的问卷发放数量为50份,回收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发放高中生的问卷数量为500份,回收率为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为高中体育课堂带来许多优良现象,但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还相差较远,在高中体育课堂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
2.1.1高中体育设备和场地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保障高中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师有关体育硬件设施的问卷调查,从表1中可知,接近60%的体育教师反馈学校体育场地是足够供应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但是体育设施处于基本足够状况的现象存在也较常见。这充分说明了近几年来的新课改带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部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2.1.2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偏差
该文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众多体育教师并不能全面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对教学设计的内涵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存在一些偏差理解。体育教学普遍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淆一谈,实质上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划同等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备课”主要是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整理和构思,而教学设计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长远发展的构思。教学设计的概念引入到我国教育事业中并不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才备受人们的关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相似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2.1.3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访谈了解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单一,缺少深度和广度,目标的制定多围绕着单个运动项目为目标,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与其他类别的运动项目的安排比例严重失调,竞技体育所占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他项目,竞技体育对技术动作的标准性、统一性、复杂性要求极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竞技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心理倍感压力,单一的训练使课堂枯燥无味,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的实用功能也失去原有的价值。
2.1.4课堂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是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表2、表3是对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从两个表格中可知57.78%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需求,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有5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其导致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并没有具体的分支和归类,内容存在“杂、乱、多”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分类上存在缺陷;二是由于高中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发展特征,认为高中体育运动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常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变化运动项目,学生面对多种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疲惫心理和身体状况,这违背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长期如此,高中生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特征的运动项目,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2.1.5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自己的感受较少
体育课堂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尤为重要,这同样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4、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学生的感受占大多数,这表明教师意识到学生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手段并不理解和接受,或是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在操作中不容易把控,这均造成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并未关注自己,调查显示,只有34.93%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关注自己的,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对等性。从以上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可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还未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目标,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带来忽视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2.2课堂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确定
2.2.1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与结构化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和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技术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内容安排,其中要尤其注重对内容的重难点划分。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弥补以往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枯燥性等不足,尽量安排出灵活多样的内容供学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创新和丰富,依据教学目标的变化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例如在田径短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爆发力、速度和坚强意志力,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若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则可选择接力赛、追逐跑等体育项目加强教学效果。如此看来,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通过加工和创编促进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和组织,使教学内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传达给学生,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构想,这种方式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加工和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简洁性、思维性,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归纳和总结,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2.2教学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要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能和训练方法等内容。在受到竞技体育训练思想的制约下,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对高中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因素,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成熟。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竞技和复杂,并实施用运动技能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倍感压力,久而久之,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身体水平、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做一步评估,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安排具有差异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层次,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胜利的喜悦,并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应刻意追求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技能。
2.3课堂体育教学设计手段的确定
课堂教学手段是指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是连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桥梁的重要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件化,是指学校为课堂教学所配备的教学场地、设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媒介物质;另外一种是软件化,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表情等一切教学非物质辅助。
2.3.1注重对体育课堂教案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需要教师为本节课设计出精彩的教案做准备,教案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中重、难点内容的划分。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考虑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操作性,紧密联系教案与实践过程。最后,教案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体育负荷和强度是否超出高中学生的承认范围,技术动作中常见的错误、出现的事故损伤与急救等。
2.3.2注意教师的传授语言和示范动作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需要在室外和室内两种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技术体系外,还需要较强的课外组织和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感召和引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据调查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语言魅力存在较多不满,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声音亮度、表述清晰的高要求,教师语言的使用可根据具体课堂的要求灵活变化。在体育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示范,一次要注重自身动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自身服装大方、整洁的搭配。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观察教师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对完美技能的求知欲,教师的传授语言和动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志,良好的教师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3结语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超级秘书网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3
微课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1至10分钟之间,这样的时长对于现在习惯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学习者是非常合适的。微课对视频质量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有好的内容,只需借助手机等一般的视频设备即可制作。微课舍弃了传统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教室环境等信息,只留下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和可视化处理的精华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冗长。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一般较小,打破了人们习惯的系统化的知识呈现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包括慕课等形式,往往是将知识系统地进行呈现,动辄数十分钟、数十集地进行录制和播放。微课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无论知识点有多小,只要适合以网络的形式传播,就可以进行制作,使人学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知识点小,微课可以将其讲解得十分透彻精细。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既有专业的内容,也有生活的常识和窍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即使是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很快掌握。微课使师生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因而使知识传授更加精准。微课的制作门槛低,只要有基本的互联网知识就可以制作,更有利于广大制作者发挥创造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微课作品没有传统课程“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形式多样,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微课可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了教学维度和知识广度
首先,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环节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一般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课前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预习,但这种要求是被动的,效果也不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制成微课。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比较不容易掌握的技能点制成微课,穿插在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微课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一些知识点、技能点以各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技能要领,如表现技法课上的手绘辅导、电脑软件课上的工具使用技巧等,只经过一次演示学生往往掌握不了,可以通过微课反复演示,这样既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课后,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主要的知识点制成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达到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目的,还可以扩展学习和应用。其次,微课不仅从时间、空间、授课对象三个维度上拓展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还能扩大知识的广度。微课使部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传授,课后、假期等各个时间段,只要有时间,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学习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微课便捷高效的授课方式,使教学不被限定在教室这个空间中进行,将课堂拓展到了教室之外的空间。在专业教学中,由于专业、班级、学校等的不同,很多专业课教学是不能共享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难免有缺漏,微课使授课对象更加广泛,打破了班级、学校甚至专业之间的界限,任何人只要想学,均可以利用微课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点。运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广度。如,教师可以将很多在传统课堂上难以见到的生产工艺和新材料等制造环节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工业设计专业中,除了技能训练,对生产工艺的了解和掌握也十分重要,在这一点上,微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这些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
三、结语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4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轻松地进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并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在情境中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创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并让这种欲望成为支持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美术知识的动力。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中学美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绘画内容,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地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在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美术功底,在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创设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美术能力,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学生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二、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挖掘现代教学设备运用
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感受美,激发学生用美术表达美的欲望,使他们对美术知识深入探究,提高美术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欣赏的优秀作品有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学好美术的信心。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之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直观的表现方式都能让学生有美的享受。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能丰富教学容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有关美术的知识,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学习过程中喜欢上美术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
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五、主动评价———合作学习研究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5
中专专业课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而制定的,但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从最简单的作画规范一步一步的教学生怎样用正确的姿势画画,怎样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怎样观察,怎样构图等等。一定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需求,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逐步习惯比较规范的作画方法和步骤,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固然重要,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调整适当的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帮助学生。
二、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学生有时候完成不了作业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为没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作业觉得无从下手。记得刚从美院国培回学校就接手工艺美术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过一种什么方式让学生既喜欢上专业又能对我比较信服。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古诗为主题的写字活动。我先示范写了一张给学生看,学生当时都觉得他们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这么大难度的作业,一点儿头绪都没有。通过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辅导,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一张特别出色的作业,当我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教室的墙上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也很惊讶和高兴。在给学生上图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统一购买了白卡纸和黑卡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完成作业,学生一开始很不习惯这么严格的要求,但经过了几张的训练之后发现这样按部就班画出来的作业质量非常高。当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一张一张干净漂亮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渐接受和习惯了这样的方法。最后学生们把每一张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纸上,再用金属环将黑卡纸装订成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对学生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作业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再加上一点儿耐心和细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学形式,充实扩展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课本上的东西,可以变换教学形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上有许多优势,给自己带的班级上课时学生比较听话,课堂秩序也比较好,教学任务都可以顺利的完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了许多的活动,比如我们开展的数字油画比赛,元旦的贺卡设计制作活动,为装饰学校教学楼进行的装饰画制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学生却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很多,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更有意义,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加适应集体生活。在从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常常会觉得对学生的耐心是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只有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成长的的每一步,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是学生需要就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当学生信任你了,并感觉到了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他们也会信服于你的专业,在课堂上也会很好的配合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亲其师信其道”所要说明的道理吧。
四、结语
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6
一是,恰当选择演讲主题,演讲主题是微课的灵魂。微课的目的在于精炼地阐释某种观点或知识点,即微课的主题。主题内在地包含着某个核心问题,主题及其内在核心问题是微课及其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对主题及其所蕴含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构成了微课的主要线索,因此主题选择是否精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成败。但是,什么主题才算是好主题?是不是只要是社会热点或理论难点就是好主题?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公选课微课而言,题目本身无所谓绝对好或不好,但考虑到演讲者和受众的特征,主题便有了合适与否的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公选课微课来说,好问题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1)恰当,就是适合预设受众、演讲者及微课本身的特点。对于大学微课而言,适合受众特点就是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符合他们追求直接、便捷、高效获取所感兴趣知识的需要;适合演讲者的特点就是适合其身份、知识储备、表达习惯等,使演讲者能准确鲜明有说服力地阐述其思想和观点,如战地记者荣格尔恰当地选取了“老兵为何恋战”这个演讲主题[2]。试想如果是一位从未有过战地采访经历或参战经验的演讲者选取这个主题,其演讲的信服力可能会降低很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点,选取那些能够在有限时空条件下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
(2)真实,就是要选取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一个假问题或者似是而非的问题。何谓真问题?即是符合基本逻辑规则和客观事实的问题。如“秦始皇为何修长城”就是一个真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发明造纸术的”是一个假问题,而“孟姜女是如何哭倒长城的”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3)明确,就是主题的意义清晰无歧义,主题所蕴含的核心问题意义明确,问题域和解答域清晰可辨。如“跟乔布斯学演讲”就是一个意义相对明确的主题,而“跟史蒂夫学演讲”则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主题,因为史蒂夫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其蕴含的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问题域和解答域,或者说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难以在短时间理清主题的意义。
(4)典型,它的意义在于“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典型主题上凝聚了受众普遍关心的诸多问题,对典型主题的探讨能够给公众提供一个思考某类问题的范式或视角,从而产生“小主题大影响”的效果。如被评为2013年度TED最佳演讲“两种制度的传说”聚焦到对两种政治制度的比较,启发那些囿于传统政治范式的人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点和优势[3]。二是,合理安排论述逻辑,论述逻辑是微课的骨架。论述逻辑多种多样,如叙述逻辑有正叙法(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等,论证逻辑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等,论述逻辑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针对不同演讲主题和受众却有合适与否的分别。一般来说,正叙法次序井然,适合叙事性的演讲主题,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倒叙法悬念横生,引人入胜,适合溯因性的演讲主题;插叙能够对主要情节做必要补充和照应,适合与正叙法和倒叙法配合使用。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经验进行综合归纳的主题;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特殊现象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的主题;类比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借助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相似性、相异性、因果性等),以前者为中介对后者进行说明的主题。如霍金借助台球桌布有空隙来说明时间空隙(他形象地称之为“虫洞”)的存在与性质;对比法与类比法有些相似都是借助熟悉事物来说明不熟悉事物,但对比法强调不同事物间的相异属性,而类比法则强调突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属性。无论采取哪种论述逻辑,都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基本部分。通过对100余位大学生的随访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微课开头的1~2分钟内容决定是否继续收看下去,因此微课视频的开头至关重要。什么样的开头能吸引大学生继续看下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以下几类微课开头能够较好吸引大学生受众:
(1)开宗明义,能与受众的某种成见产生强烈碰撞的开头。如赫芬顿在“如何成功?请多睡一会”的微课开篇说:“我的绝妙想法实际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激发层出不穷的绝妙创意,这些想法雪藏于酣睡时我们的大脑中。那么如何用我的想法使之释放呢?就是睡觉。”[4]几句话开宗明义,但主题似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起受众极大的好奇心:睡觉难道与成功有什么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2)由熟到生,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头。如思皮娃在“为什么蜜蜂逐渐在消失”的微课开端展现了两幅有蜜蜂和没有蜜蜂存在时超市水果摊的图片,瞬间就抓住了观众:原来小小的蜜蜂如此重要。(3)情境闪回,能够营造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开头[5]。如埃利亚斯在题为“坠机让我学到的三件事”的微课中,首先向受众构想了一个在三千多英尺高空发生大爆炸的恐怖情境[6]。通过把听众带到那种特殊情境中,激起他们与演讲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精心选择论述材料,这是微课的血肉。有了好主题和好论述逻辑,还须有好的支撑材料。什么才算是好材料?总结优秀微课发现,好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与微课主题和论述逻辑密切相关,能够精当地阐明主题和论点,力戒与主题相游离甚至节外生枝的材料,它们不但起不到阐明和强化主题的作用,还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冲淡主题。
(2)确凿真实,材料来源必须确凿可靠,最好是一手资料,同时材料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只有材料真实,论述才可信,才能达到说服受众、传播思想的目的;反之,来源不明或内容虚假的材料,或许暂时能蒙混过关,但迟早会被揭穿,那时受众对演讲者的信任危机便会如多米诺骨牌,恨屋及乌了。
(3)新颖典型,追求新奇感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主题新颖、材料新鲜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之,主题俗套、材料老旧则会让人闻之生厌,更别说接受其观点了;此外,材料还要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4)材料全面,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整个历程和相关因素。既要关注对事物或观点的肯定评价;又要关注相关的否定评价,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事物或观点的特征和发展历程,避免论述的片面性,提高论述的说服力。
(5)生动感人,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生动感人的材料。生动就是如简笔画那样,粗中有细,寥寥数笔,事物特征跃然纸上;感人就是要选择那些能与受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材料,以情传理、以理动情、情理交融,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选择好的表现形式,这是微课的着装。微课视频包括声、光、电等表现元素,除了满足声音纯正、图像清晰、播放流畅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演讲主题、论述逻辑和内容设计好微课的片头、片尾以及演讲课件(PPT)等。以TED片头设计为例,第一种片头时长14秒左右,伴随由远及近的犀利音乐,黑色屏幕下众多演讲者的图像旋转切入,进而图片组成地球形状,而后“TED”字幕由近及中并由黑变为鲜红色,寓意融汇全球才智、共铸思想盛会;第二种片头时长8秒左右,在由远及近的战鼓声中,浩瀚星空中有一滴水珠由远及近,溅起圆形水花,寓意“小观点产生大影响”,而后红色黑体字标题“TED”及副标题“IdeaWorthSpreading”极速切入,底色变成纯白色。两种片头都设计精巧,寓意深刻,堪称经典。片尾设计主要是交代录制人和录制时间,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现在绝大多数微课都使用PPT演示文稿,关于PPT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与其他课程的PPT相比,微课PPT除了内容上有差别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包括:
(1)要求每页PPT显示字数少而精,突出主题,字体与背景颜色有强烈对比醒目,字体稳重,片头字幕显示时间适宜(6秒钟左右);
(2)尽量采用恰当的图片来说明,因为图片包含更丰富的信息,也更能直接生动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3)声音的应用要有辨识度并且与主题基调相符,如果微课主题比较悲恸,旋律低沉的音乐比较适合。
二、微课设计案例简要分析
2010年,笔者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期间对“什么是科学大师?”“当前中国有没有科学大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2012年开设了“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公共选修课(共16学时,1学分),教学效果优秀。随后,又争取到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开始将该公选课的核心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2014年4月全部制作完成并试播,共有500余位大学生收看了该视频,给予了较高评价,也提出了改进意见,这又促使我深入思考公选课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方法问题。一是,选择一个什么主题。针对选课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崇拜科学大师,很想成为科学大师,但对“什么是科学大师”这个关键问题认识模糊,这个问题不仅是“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生厘清科学大师特质、培养科学大师情怀和努力成为科学大师的实践起点。因此,它是一个比较恰当、明确、真实和典型的问题。二是,采用什么论证逻辑。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由熟到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述过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先从大学生们熟知的案例钱学森之问入手,引导大学生对“什么是科学大师”的认识从似乎懂不很懂有些懂真正懂,从对科学大师的内涵和特征有本质地认识,使自己立志成为科学大师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努力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三是,选择什么素材。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众多青年学子的偶像,随着钱学森的去世,“钱学森之问”经媒体宣传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的“李约瑟之谜”。以此导入“何谓科学大师”问题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示论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展示前期调研成果可以达到两个效果:
(1)向受众说明对“何谓科学大师”的通常看法,其中很可能包含受众既有观点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然后进一步的质疑。如为什么大家认为大师具有这些特点?为何说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衡量是否是大师的重要标准?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算是重大创新?引导受众对自己既有观点进行自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