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1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 历史教学 应用

采用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

传统初中历史教案教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侧重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的呈现,而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行备课,学生课上只能被动学习。在时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又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上场面“活跃”并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所学的新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疑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施

1、编制历史学案

制定一套设计科学、适合本校学情的历史学案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历史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循课标要求。编制历史学案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具有启发性。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有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后,自主地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历史学案相关环节和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意识和习惯。

3、课堂教学重在引领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防止学生的讨论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努力达到以下目标:(1)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2)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3)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浅显的问题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做好引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精选巩固练习

学案中的巩固练习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练习题的选择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调动和能力培养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5、课堂总结

在历史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为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收获及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等能力,促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成效

1、促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案导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如何把握,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以往备课,备学生环节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按着教师备课的路子走的状况。由于历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低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 案例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素材,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案例教学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得到广泛运用,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越来越被重视。

二、管理学基础中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管理学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会计学专业本科、工商管理专科、行政管理专科的统设必修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参与性、实践性,能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吸收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感不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需要提前搜集查阅大量相关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案例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站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观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并对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在管理学案例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锻炼学生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既是师生,又是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一方面要学会自己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与他人协同合作,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作出贡献。

(二)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将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案例课堂中,教师应定位于课堂规则的制定者、案例讨论的引导者,案例分析的组织者和课堂进度的掌控者。教师把填鸭式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参与式的互动教学,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知识让学生浅显易懂地接受,同时又要关注社会变革和发展现状,对现实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在与学生互动讨论中能从容解答各类问题,并调节好讨论气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后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学生的反应和答案随时要求教师给予引导,这些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三、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导入案例。

案例作为教学的主线,是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案例教学模式的载体,所以要求精挑细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生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选编案例一般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典型性原则。也就是教学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作用。第三,多样性原则。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选择多个案例就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以反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管理艺术,以便让不同经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真谛。第四,难易和篇幅要适中,素材应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课前准备阶段。

在讨论课之前,教师应将打印好的案例发到学生手中,并将与案例及其相关的材料传到网页上,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便于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及情节,分析案例并写好发言提纲。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3~6人组成。小组讨论中每位小组成员都要简述自己的观点及对问题的看法,组内互相启发,补充,分工协作,寻求最佳的解决对策及方案。全班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最完整的阶段。在案例讨论中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辩论会式”,教师担任主持人,不参与讨论,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间进行反驳或辩解。二是“情境体验式”,教师选出一些学生,分别扮演各角色,然后要求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彼此交锋辩论,通过换位思考,提高学生全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师生较量式”,教师就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一一提出,由某个学生回答,在多轮的问答中,教师逐步深入地引导案例讨论的开展,由学生发现案例的关键问题并找到解决的策略。

(四)总结阶段。

这是案例教学法面授阶段的最后环节。在总结阶段,主要是由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组成的,但总结的重点不应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学生总结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克服,等等。教师总结应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总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多肯定,还应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总结,这样学生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对案例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学生在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中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当前在管理学基础的案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要与其他教学法整合运用,优势互补。

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教学应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进行。另外,案例教学法要与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分享教学法等整合运用,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能有尽可能大的收获。

(二)案例库资源不足,质量欠佳,缺乏共享。

储备丰富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也是促使教师专业化,了解更多实务的平台。目前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共享缺乏一个长期规范有效的机制,而这本身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学生沟通和辩论能力。

管理学中的案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但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适应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接受管理中的解决之道是“道并行而不悖”的,减少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人不习惯当面质疑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2]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9-88.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3

近年来,我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綦江隆盛中学等课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5+20+5”(教师的教不超过15分钟,学生学习探究不少于20分钟,知识反馈不少于5分钟)的课改方案,为了把这一课改方案落到实处,我校全面实施了“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进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系。在初一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对“学案教学”模式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地理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2、灵活性原则:由于学情不同,学案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丰富多彩。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学案设计和使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3、探索性原则: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尽可能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由浅入深,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敏捷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设计、编制学案是核心

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教辅资料,要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案内容。我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组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出学法指导,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基本模式编制学案。

学习目标中包括“双基内容、重点、难点”两个方面,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体现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图文转换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思考探究”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问关系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

“训练巩固”,“拓展提升”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可以采用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要紧扣学习目标并突出重点,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知识要从多角度考虑选编习题训练。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学案,而要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引功能,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教师要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

关键词:乡镇教师 教学瓶颈 教师专业发展

在对某乡镇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后,本文就针对这所高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则案例进行分析,对乡镇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讨论。第一位是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这里就用A老师代之这位老师。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比较混乱,A老师怒斥了学生一顿,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但是很快课堂就又是一片混乱了。B老师是教初中三年级语文的,当B老师走进教室中,学生都是比较安静的,课堂就在朗朗读书声中有序的开始了。C老师教的是初中的二年级语文,这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学习,最后掌握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1]

一、教师发展专业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这个过程主要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学生进行问答的形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有专业素养都是各不相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不只是让学生成长的场所,更是可以让老师成长的地方。在案例中,A老师就很少会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采用照本宣科比较枯燥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B老师对于教研改革活动会比较积极的参加,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都很高。C老师是自我学习型的老师,其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以及一些资料不断的自我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

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已经能够意识到课堂的教学,是教师发展的最好展现平台。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语文教师在专业性方面的发展,不只是在阅历方面经验的增长,更是教师在专业方面内涵的不断革新。

优质的教学过程不只是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增长教师的自信心。

二、乡镇教师在职业方面发展的阻碍因素

目前国内研究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主要有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因素还有个人因素等三方面重要因素。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对其职业专业性发展阻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自主性,还有学校进行教学实景演示。总体来讲教师职业发展是由其自身还有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乡镇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比较低,同时没有一定社会地位,教学环境也并不理想,有一定家庭负担等多方面原因,都直接影响着乡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但不论是哪一种理论,对乡镇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是受外界因素以及教师自身因素两方面所互相影响的。

在当前的乡镇中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比较落后,经费不充裕,学校也不重视教师参加教学方面培训等诸多问题。从主观上来看,教师缺少学习提升的机会,同时在教务方面又得不到相应支持,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在职业中的发展可以主要的分作是五个阶段。在案例中的这几位老师都已经过了最初教师的预备生涯阶段,是在向专家生涯阶段进行过渡。但是怎样进行过渡,掌握不好度,很容易会提前进入到退缩生涯阶段。这种现象不论是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还是对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工作都将是一种挫伤。[3]

在这一阶段的老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教学工作熟悉以后,逐渐对教学工作产生麻木心理,从而在工作中比较没有激情。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及时同这些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将这种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在案例中的A老师不愿意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活动,是典型的处于职业懈怠期。B老师主动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素养,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这样积极的工作热情是应该及时给予肯定的。C老师与时俱进的进行一些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加自己信息储备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改革也应该是学校所大力倡导的。[4]

三、对乡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实现路径

对于乡镇语文教师来说对专业发展的实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在基于对乡镇中学客观条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只用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要在自己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知识储备的完善,以及时刻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教训,才是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同其他同事进行学习探讨,同时取得学校的支持与理解,还有就是学生家长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是作为一个集体形式出现的,只有建立起全校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才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所提高。通过集体协作也可以有效打破个人在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乡镇教师专业性的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强乡镇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认识,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不断调整教师的精神状态,相信在这一系列的努力过程中,乡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同时学校以及社会也要重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可以从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使乡镇学校的校本教研逐步走向正规化,语文乡镇教师专业发展才不会成为空谈,乡镇语文教育的明天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瑞祥.延边地区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万丽君.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5

关键词:地理案例 特征 成效 不足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选编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高中地理案例,一是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二是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高中地理教材和热点地理问题;三是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符合地理客观实际,精选案例,切忌“信手拈来”。

2.高中地理案例的类型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

3.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首先是教师提供和呈现高中地理案例,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学生、教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学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分析和讨论高中地理案例,教师根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学生经过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讨论问题、寻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交流。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们的成绩,特别要鼓励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最后,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这一程序可以看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的养成。这与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异曲同工。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

1.以学生为主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幽默、故事和儿童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地理问题,我就以极大的热情去组织教学:

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海啸大劫难。我结合到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的内容设计了《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本案例全文发表在2005年1月4日《扬州晚报》)

再如2005年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对此比较关注,希望老师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于是,我在6月5日前后结合高中地理第六单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和第八单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节内容,设计了《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案例进行教学,还发动学生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中国主题)每人自编一份宣传的手抄报进行展出,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兴趣更加浓厚。

2.重视实践和归纳

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为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个高中地理案例,收集地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而且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的周五将围绕案例的5个问题印发给学生(①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20年、10年前河流的情况?③观察并思考引起河流变化的原因;④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解决?你自己将怎么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如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全面,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还发现:自从农村有了自来水后,农民们就不注意保护河流水的清洁了;养殖业、洗浴业、医院、诊所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解决的办法也很多。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案例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表是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的弊端

案例教学的优点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依赖教科书

重理论

以演绎法为主

注重正确与详细

强调服从统一

强化考试

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运用教材

重实践

以归纳法为主

注重生动和有趣味

强调创造个性

强化兴趣

学习方法

被动式学习

依赖老师

学生一元化

勤奋,强调记忆

服从听话

为考试而学习

主动式学习

依赖自己

学生多元化

开拓,发挥想象力

不接受教师的摆布

出于好奇而求知

课堂气氛

纪律性强

紧张、正规

严肃、艰苦

纪律性差

放松、随和

轻松、愉快

教材

单一,资料少

平淡一色

容易使学生厌倦

难度教大

多渠道,背景资料少

丰富多彩

较生动活泼

较容易

学习效果

考试分数高

独创意识低

理论基础强

动手能力弱

考试分数低

独创意识高

理论基础弱

动手能力强

转贴于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成效和不足

在三年多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成效

1.便于学生理解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高中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6.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有: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高中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参考资料:

1.《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历史教案范文6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教师在向学生提供案例的同时要向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兴趣。最后,教师所做出的提问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意义,能够推动整个案例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中,利用“意大利屠狗洞”故事作为教学案例,提出“为什么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屠狗妖是什么?”“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

2.注意引导,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考虑和解答案例,并及时将学生拉回案例讨论的主要方向上。同时,教师要专心听取和记录下学生讨论的相关观点和解决办法,而不要向学生传达一些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观点或者解决办法。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并注意以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讨论氛围,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阅读案例及个人分析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通常情况下,教师可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案例中的这个化学事件下一步应该怎么解决?”“案例中包含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化学方法是什么?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法最适宜呢?”等。通过设置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在黑板上写出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3.总结案例,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