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讨论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讨论发言稿

讨论发言稿范文1

近日,对2013年以来山西省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和集团公司近年来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重新进行了学习,每一次看到这些画面都使我触目惊心,事故留给我的除了沉痛更多的我想应该是反思,特别是在观看了《安监局长》影片以后,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作为安监处长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个人认为这次的"三个敬畏"大讨论活动对于我们每位干部来说很有必要,这是在目前安全形势下的重大举措。

一、生命至上、生命无价

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而且是最宝贵的,敬畏生命就是要求我们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绝不能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来获得所谓的利润,要做到以人为本。

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我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人的生命得以保障,生产活动才能有序进行,企业的经济利益才能够稳步提升,因此敬畏生命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去保护生命,

那么如何去保护生命呢?这就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作为公司安全监管部门,充当着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神"的角色,保护每位员工的生命健康就成为了我们不折不扣的职责。

二、责任重于泰山

从发生的这些重特大事故来看,基本上都是责任事故,这说明我们还有绝大多数干部和管理人员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然而事实证明:无视责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都扮演者一定的角色,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虽然只有七条,却句句都是生命线、底线、红线和高压线,这七条规定固然是为矿长制定的,但是我们要继续分解,做到人人都有责任心,事事都有责任制,每一项工作的责任都能得到落实。

作为安全监管部门,做好每个施工地点的安全监管工作就成了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要尽职尽责。说到具体工作就是查隐患和抓三违。

查隐患是安全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在现场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隐患问题,更要发扬"三铁精神",发现的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一条解决一条,而不是放任问题而不顾。对于已经存在的隐患,责任人就不能推诿卸责,相反地,应该理性面对,敢于承担责任,只有将隐患消灭萌芽状态,安全生产才能得以保障。

"三违"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罪魁祸首,要想彻底消除"三违",我们就要坚决抵制"老好人"的作风,就要对有"三违"思想的人员下重药。对于违章行为,不论责任者处于什么目的,无论是否造成后果,一律按规定进行处理。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管理干部要彻底转变观念,作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必须按追查落实机制,一追到底。

安监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落实责任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督促责任的落实,然而如何落实则是重中之重。

三、有制度不落实,难成方圆

作为一个企业,制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光有制度不认真执行,就会事倍功半,就不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讨论发言稿范文2

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岗位的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就要做到正确行使权力,落实相应责任。正确行使权力重点是准确用权和廉洁用权。落实责任,重点是突出工作的“细”和“实”。

一、正确对待和运用岗位权力,要有法制意识

正确用权、落实责任,要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知识,要进一步完善正确用权和落实责任各个环节的实施细则,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克服随意性,强化严肃性。

二、正确对待和运用岗位权力,要有责任意识

权力就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就意味着服务,意味着奉献。所以领导干部做到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首要的就是要树起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用权、落实责任,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对待各项工作都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随时问一下“我的责任是什么?有无落实到位?”要有责任政府,权力责任化的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要明确权中、权后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落实各项责任,做到政令畅通,工作到位。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必须从“责任”二字做起,才能去为人民、为百姓服务,才能不求索取地无私奉献。

三、正确对待和运用岗位权力,要有服务意识

我们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在人民面前丝毫不能有高高在上,自以为比群众聪明、做官当老爷的思想。要树立当干部就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意识。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加强宣传、政务公开、热情办事、主动服务。

四、正确对待和运用岗位权力,要有务实创新意识

正确用权、落实责任,要不断地在创新上动脑筋,思考新方法、新措施,使创新成为我们干部创业办事的“永动力”。而绝不能用老套套、老办法、老经验去吃老本,或者无所用事,昏昏碌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种。务实创新对工作思路和各项工作任务要认真落实到位,要分清轻重缓急,尤其是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更是要做细做实。“细”就是要全面深入,突出重点,及时有效;“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摸索经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克服工作的平平淡淡,做到又好、又快、又准。

五、正确对待和运用岗位权力,要有廉政意识

党风廉政建设不仅事关社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民心向背,影响着各项工作的落实。党风廉政抓不好,不仅正气难树,人心难聚,事业难兴,稳定难求,而且各项工作都会导致无序化。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当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廉政意识,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跟反腐败联系起来,特别要从生活小事上树立廉政意识,切不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讨论发言稿范文3

简单说一下我们的讨论结果:这五堂课精彩展示了“三四五高效课堂”的四种模式,向我们呈现了视听享受的大餐。我们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每一堂课上,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巧妙而睿智,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每一堂课都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五堂课颇多共性,又各有自己的亮点:

在专题活动课《马的世界》中,贾xx老师精当简洁、充满智慧的课堂语言将各个教学环节巧妙衔接起来,过渡自然,令人叹服。

在阅读教学课《芦花荡》中,王xx老师将学法指导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态度严谨扎实,给我们的教学以很好的启发。

于xx老师的专题复习课《怎样读懂古诗》,直面中考,从五个角度指导学生解读古诗,设计巧妙、内容很多、信息量大,流程清晰条理。

在《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处处可以看出陈学燕老师注重细节的特点:如陈老师给学生总结的九字口诀、讲到诗歌常用艺术手法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学练结合。

讨论发言稿范文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也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行动纲领。现在正值站在新起点向新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开展学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恰逢其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人武部门将紧密联系当前任务和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查找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理念、思路和措施,并通过狠抓落实推动人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市或县)人武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人武部领导班子大胆决策,提出了“建一流的班子,带一流的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得口号,在勇于创新上下功夫(可以加一些具体的事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全面提高了办公、训练、指挥自动化水平。现在人武部机关和各基层武装部做到了办公设施全、战备物资齐、制度职责清、开展活动频繁,基本实现了工作任务目标化、办公设施规范化、资料管理标准化,兵员管理信息化。创建了一套完善的训练组织机构和训练制度。建立健全了训练计划、登记统计、考核验收、总结评比、奖惩等民兵整组训练制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档案资料,有性能良好、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的训练器材,以提高训练效果,保证训练质量。逐步达到了训练步骤秩序化,训练内容系统化,训练管理制度化,训练手段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民武装队伍。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得到了群众的爱戴。连续X年被XXX评为XXX单位光荣称号。(加一些单位获得的荣誉)

二、存在的问题

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定期的工作分析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单位内部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理解不够深,仍然停留在字面得理解上,没有深刻领会其深刻内涵二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只做表面功夫,科学发展的理念树得不够牢。在工作方法上,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循守旧、小进即满、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创新意识,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陈旧观念和过时做法还没有得到彻底得改变。在人际交往上,党员干部之间还或多或少的存在关起门来自己干自己的现象,干部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工作容易脱节,造成了不必要得误会,给工作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武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后,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三、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改变现状,促进人民武装队伍科学发展

(一)把握住重点环节,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一是在思想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在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想办法。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武部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思想政治建设与正规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胡主席关于“三个确保”时代课题的重要论述,着力打牢广大人武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抓,用人武部光荣历史搞好教育引导,用身边典型事例强化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认同,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激发热情、激励斗志、激活动力。二是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加强党委的领导带头作用,把民主集中制建设作为党委班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认真学习贯彻《党委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党内生活和领导行为,严格按照规定和纪律办事,自觉接受“双重”领导。要加强集体领导,做到重大工作、重大问题、重大经费开支党委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严格执行党的各项规定和人事、财经等纪律,严格按照党委决定、决议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作风纪律建设是人武部建设的重点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先进和思想道德的纯洁。要侧重抓好遵规守纪教育,强化制度管理,抓好养成教育。自觉克服地方化、散漫化和庸俗化。四是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我们坚持从适应市场和战场的需要出发,针对人武部人员流动快,业务生疏的实际,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干部,搞好技能培训,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考核,确保干部达到“一通六能”(精通本职业务。能独立完成任务;能独立起草文件;能为民兵讲课;能组织民兵训练,熟练掌握民兵训练武器装备;能掌握一至两门当地生产技术和有关经济管理知识;能操作本单位的现代化办公用具)。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建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人武工作与地方工作的关系,强化职能意识。人武部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政府的兵役机关,所从事的大量工作又离不开群众。但它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又有着明确的军事目的。因此,人武部工作虽与地方联系较密切,但作风不能地方化。应按照军队的条令条例来规范行动,自觉维护军事机关的形象,妥善处理好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与干好本职工作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人武部机关建设与基层建设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抓人武部带基层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思路。坚持把抓人武部科学化、正规化发展建设的根本目的,放在促进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大面积落实上。在建设中抓好机关建设,更在抓建设的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整个基层工作向前发展。三是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全面建设上下工夫。搞好人武部的建设,“硬件”是依托,“软件”是关键,在指导工作上,我们将坚持“软件”、“硬件”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尤其要注重提高人武部的内在素质和整体水平。不但要看设施好不好,图表资料全不全,更重要的是看干部的军政素质是否强,工作姿态是否好,工作标准是否高,工作作风是否实。通过正确引导,使人武部真正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四是要正确处理好集中抓和经常抓的关系,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加强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将充分认识人武部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经常抓、反复抓的思想。克服运动式、突击式的工作方法,杜绝浮夸造假现象,在持久养成和经常保持上下工夫。做到经常分析人武部面临的现状,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得方式方法;经常抓基本设施建设,牢固树立建为用的观念,纠正建为看的倾向;牢固树立量力而行的观念,纠正贪大求洋的倾向;树立长远观念,纠正短期行为。

讨论发言稿范文5

为期一周的省委组织部“双联”行动联系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很快就结束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市县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我们环县、舟曲县近40名村官同仁经过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村民自治与乡村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与涉农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使我们开拓了知识视野,全面了解了农村政策与农村工作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与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及推广典型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结合电化教学、现场观摩等帮助我们站在另一个高度来解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体会到“低碳、环保”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几天的培训即将结束,在这里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关爱,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们给我们精心细致的讲授,感谢他们给我们这样一个学习进步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更深刻的认识村官工作的任务与重要性,为继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讨论发言稿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高职教育近几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质量未得到保障。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缺口达数十万人。现有的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职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普通高教,严重滞后于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与国外高职教育相距甚远。

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1.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多方面偏见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到当代则变为学而优得到高人一等的工作,得到好身份,当干部,或成为企业的金领、白领,而不想当工人,当蓝领,上大学则上普通高校,上名牌、重点大学,最次也要上普通本科,而不上高职院校。社会公众有这种心理,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指出,这与我国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不愿过普通的生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1]。他们内心中仍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在他们心目中读高职院校将来当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很没面子,要上真正的大学。高职院校声称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学生普遍不愿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因此,社会公众心目中鄙视高职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末流教育”。

再有,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也极为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类型,而是视为一种办学层次,把高职教育定位低于普通高校的专科层次,即高等教育中的最低层次。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招生时,高职生的录取低于普通专科一个批次,最末一批录取,录取的生源较差。说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心目中,高职教育的地位也是很低的。社会公众歧视高职教育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高职生毕业就业时,不发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所持的证件与就业规定也与普通专科毕业生有别。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也有歧视心理,面对众多求职的毕业生,首选高学历者,把高职生视为差生,即使录用,待遇也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做法,层层强化了社会公众轻视鄙薄高职教育的意识和心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给中职学校解困,把不够设置条件的中等职校升格为高等职校,更降低了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信任度。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不正规,层次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多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是不情愿的,感到很无奈,感到低人一等,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时难以就业。造成高职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一些优秀的学生怎么能来读高职院校。上述问题不解决,再怎么说高职教育重要,也无济于事。目前社会中是人人说高职教育重要,但就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教育。

2.法律保障不足

世界发达国家都通过完备的法律来推动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达到相当的水平。我国高职教育方面的立法存在相当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立法不完备。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现有的《高等教育法》69个条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法》主要是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不足[2]7。其二,法律刚性规范不够。如《职业教育法》中第二十七条“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在拨款方面说“应当”怎样,这好像是某团体倡议书的号召语言,法律用语应当是“必须”,“应当”之语,弹性很大,没有规范力量。拨款单位可以拨,也可以找借口不拨或少拨。国家还有一些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多半是以“决定”、“意见”、“通知”、“办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效力层次太低,而且往往只有规范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致其变成了口号式、宣言式文件[2]6。所有法律法规中对办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经费投入问题没有专门规定。高职教育经费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其三,已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如《职业教育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确立了劳动准入制度,由于各有关部门未能拿出完善的配套措施,这一制度没有很好实施。职业教育的一些规章、政策出台后,没有相关的责任条款,对不履行法律条款者没有制裁措施,对没有遵守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者无法处理,违法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上述情况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办学条件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需要高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需要相当数量的实训设备,特别是最先进的设施。设备更新速度要快,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资金投入的量要大,购一台数控机床需几十万元,一套汽车检测维修设备要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办高职教育要比普通高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靠学校的自身之力无力购买。高职院校大都创办时间不长,办学基础薄弱,教学设备短缺,图书资料不足。这些学校大都办在各地、市、州,由地方政府所办,国家对高职院校不投资,省政府对高职院校也不投资,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市(如深圳)对所办的高职院校给予充足的投资外,很多地、市、州政府对所办的高职教育投资极少。一些地、市、州政府教育投资偏重普通教育,对所办的重点高中的投资多于对高职的投资,在这些领导心目中,本地多一些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自己脸上有光彩,职业教育办得怎样,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政绩不明显,不予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在“贫血”的状态下运行,缺乏投入、缺乏实训设备,还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4.教学改革不到位,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技术类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3]2。这种培养目标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更有创造性。每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是跨专业的,教学者要精心设计,把各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融合,实现最佳组合。使学生能适应岗位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原则是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仍因循守旧,理论教学搞本科的压缩饼干式,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每个岗位的哪些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学了哪些为“够用”,还不十分清楚。课程改革仍停留在砍课时、减内容、降低程度上。这些“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怎样实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不十分明确。没有考虑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实训实习由于条件所限流于走过场。一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学校理论教学时间少,内容又随意剪裁,所掌握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就大大打了折扣,由于实习实训的条件所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就造成了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专科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生,理论知识不足,又缺乏一技之长,处境尴尬,不被社会认同。

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问题的对策

1.强化高职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宣传,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世人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刻,现在应换一个角度让全社会了解高职教育滞后的后果是什么。这样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杨振宁先生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4]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未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缺60万之多,一些企业中没有一流的技师,操作不了一流的设备,生产不了一流的产品,而生产出一些次品。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人民币[5]。这一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密切的教育。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经济飞速发展,德国政府曾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高职教育办得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如不发展高职教育就不能迅速改变我们国家经济的落后状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滞后的严重性。

2.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特别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首先消除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不能一边大讲特讲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一边又出台歧视高职教育的政策。而现在的情况恰恰如此。这就形成一个自相矛盾的怪圈。高职教育怎能发展,怎能提高质量。目前要改变高考录取时高职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状况。高职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就应该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高职教育既有专科层次,又有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办本科一是适应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需要;二是给优秀的专科生深造的机会。前不久教育部将高职都改为两年制的构想和七部委联合下发的2010年前高职院校停止升本的决定,引起高职院校的强烈反应。实际上还是把高职教育定位为低等高教,低于普通高教。目前应该允许办学时间长、条件好、效果好的高职院校升本,或几所高职院校组合升本。歧视高职教育政策的消除才能有助于消除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歧视,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保证高职教育的发展。

3.完善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已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仅靠这一部法律还不能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要加快职业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应建立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的同等地位,强化职业教育经费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6]。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与法律相关的实施细则,如就业准入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中一定要规定违法责任,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强化法律的执行,避免法律法规的口号化、空泛化。根据新的形势不断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加快出台和实施与现实形势相适应的新法规、新制度。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高职教育被社会轻视的环境下,高职教育处于高教中的弱势地位,高职院校如单凭自己之力求得大的发展,求得办学质量的提升是相当困难的,需政府多方扶持,教育行政部门更有力的领导。

首先是资金扶持,加大投入。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难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拨款高于普通教育,鉴于我国的国情,起码要同等待遇。各级政府应从发展高职教育来强国富民、以技术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加大资金投入,从资金投入方面显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应该是,国家投一部分,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应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拨款数额,促进学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办学特色。

其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高职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主要是与企业的协调,科研机构、普通高校的协调。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就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需要企业参与。学校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但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不积极。校企合作停留在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从两者关系看,是学校有求于企业,企业较少有求于学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的项目研究去找研究型大学,企业录用人时是供大于求,无求于高职院校。还担心接受高职生实习实训会影响生产,商业秘密泄漏,这样需地方政府出面,促进校企合作,利用地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还可帮助高职院校协调本地科研机构、及本科院校的关系,这些单位有较多较好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在他们设备空闲时可安排高职生实训实习,实现资源共享。

再次,政府扶持高职教育还可以做到政策倾斜,对高职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像韩国教育政策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补助,免收10%~15%的学费;当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职业高中的学生[7]。我们如做到职业教育投入高于普通教育,适当降低高职生的学费,高职教师的收入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这样为平民百姓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读高职,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来高职任教,改变高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次等教育”的形象。

5.高职院校要讲诚信,切实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自身要苦练内功。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有就业能力,即有从业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学生家长花上万元的学费就是希望学生有一技之长。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招生简章上承诺,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让学生拿到技能证书,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并未掌握学校所承诺的该项技能。2006年《文摘报》载一则消息,某汽车维修公司招聘人才,一些高职生来应聘,这些高职生还拿来高级维修工的证书,公司让应聘人员在一辆外国进口的小轿车上操作,但竟无人能拧下汽车上的螺丝钉,高职生中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高职教育中的软肋,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低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要千方百计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请企业的技术状元到校演讲,做技术表演,在校园开展技术大赛,多方培养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一定要讲诚信,守承诺,一定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达到标准。如学生到了毕业时技能仍未达标,要无偿再培养,到达标为止。学生能力培养还要做到有较强的转岗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3]3。以此来改变高职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不良形象,获得认同。

6.加强应用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实践课教师的技术水平

这两项工作是高职院校应必须做好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不用搞科研,或教学任务重无法搞科研,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高职院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搞基础理论研究,但必须搞应用性技术研究,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实现校企互惠,密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通病,高质量的实践课不多。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实践课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当地的高级技术中心。如教师没技术学生怎能学到技术。教师如只有中级工水平,那学生只能达到初级工水平了。实践课教师有高水平的技术,学校真正成为令人瞩目的高级技术中心,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就会刮目相看,高职教育才能真正从“次等教育”的地位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N].报刊文摘,2007-01-12(2).

[2]孔凡彬.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李小鲁.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着力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J].读报参考,2000(22):5.

[5]“中国制造”面临挑战[N].文汇报,2002-08-17(5).

上一篇个人发言稿

下一篇企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