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团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团发言稿

社团发言稿范文1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大学生 体育社团 发展

一、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深层理解,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它既是大学生余暇生活的乐园,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社团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等提供了广阔天地。它更加有效地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为学生成材和优化高校体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和充分肯定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对加快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

1、拓展体育兴趣,满足健康需求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体育活动不仅塑造自身形象美,还加深了对美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达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和能力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健身健美。体育社团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个释放能量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天赋,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

2、为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能力。在学生社团内部,虽然有“社长”、“副社长”、“会长”、“副会长”等职务之分,但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社团负责人一般由社团成员民主推荐,在活动时只是起到牵头组织作用,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体育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1、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长远眼光,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需要时间的验证。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只是简单的成为书面形式,流于形式;在社团的真正实践中很难得到很好地落实、贯彻和执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大,体育社团管理也比较松散。

2、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性,缺乏继承性和规划性。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社团不看重社团的新老成员衔接和对社团传统的继承,这些继承包括社团活动资料、对社团档案的留存。通过发现一些社团在前几年开展活动的影响反响很大,而最近几年没有什么起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社团核心责任人仅重视在任期间里社团活动开展的如何,而忽视了对下一任的核心社团领导进行培养。即使真正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同样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实施社团发展中重要的“人才战略”。这样就导致了核心成员毕业以后,使得该社团的活动开展单一,由此走向终结的道路。

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单一。

活动经费的短缺已然成为制约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是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性学生团体,使得学生体育社团没有丰厚的资金收益。体育社团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拨款支持和收取会员费。但是体育社团经费的支出用途又比较广泛,不但要购买必备的运动器材装备,租用运动场地,聘请社团指导员,还要进行广告宣传和组织活动。这就使得在社团经费支出方面显得捉襟见射,出现青黄不接状态,势必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质量。

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对策

1、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领导,学校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体育部要切实担负起协管职能,充分发挥拥有场地、器材和师资资源的优势,落实各教研室或专业教师对应的联系制度,指导相关专业单项体育社团的工作,为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和专业指导。学校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和后勤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共青团与体育部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2、扩展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是使高校体育社团得以继续延续的基础,各体育社团的开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团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经费来源,以保证各项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与持续。社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扩充自己的经费来源,如争取学校的拨款、向会员收取一定经费外、向社会企业拉赞助、举行各种体育培训班、进行有偿服务、与外单位合办体育赛事筹集资金等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以维持体育社团的正常运作。

五、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中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非营利性的组织,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公民教育视野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体育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不断开拓思路,针对现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社团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发展对策

一、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里面,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只不过这些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接近一半以上的高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和管理的。这类社团组织是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这类社团组织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往往社团内部成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体育特长的,一些准备学习和已经在学习的学生因为对某一个体育项目感兴趣而加入这些体育社团,在体育特长学生的带动下共同提高体育技术动作的专业性。当然,除了这种组织形式之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体育社团组织是由一些体育教师组织发起的,一些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一些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有些高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活动的开展,鼓励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一些专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往往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学奖励,另外一种组建形式是教学部门鼓励,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项特点发起的体育社团组建,这类社团组建往往需要教师来承担学生的管理、讲授,甚至会外出参加一些公益或者比赛活动。从形式上来看,这类社团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而前两者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但是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逐步增强,这类社团组织形式逐步成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流趋势。在高校当中,还有一小部分体育社团是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给学生组建的,这类社团往往是这些部门为了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生活,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外面聘请一些体育健身人员进入学校来为学生指导各类体育项目的健身特点和健身方法,当然,费用一般也是由这些部门所支付。总体而言,如果社团需要成员支付一定的费用往往在人数和开展周期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所有经济来源都需要依靠父母,即便是一些学生有兼职打工赚钱贴补生活费用,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日常开销而言还是不能自给自足,再加上体育观念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学生面对缴纳费用的健身社团还是心有余悸,所以社团的开展时间和人数就容易受到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很难持续性开展下去。另外,学生在学习开始参加社团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到学期末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就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期末大多数学生需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上,所以很难有时间再参加体育活动。

二、对应的策略

(1)是重点培养社团中坚力量。在任何一个体育社团内部,都会有一些项目基本功比较扎实,从事该项目时间比较长的学生,作为有限的师资教学力量,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帮助这些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无形中就为教师培养了一批助手,在面对大面积的教授和管理中,这些有经验和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就能成为教学的榜样和辅助指导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人数不足和精力有限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毕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但是又对某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同学给与自己技术上的指导可能会更坦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2)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开展多项目体育社团,对于高校而言,尽可能鼓励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开设社团,这样学生可以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多,学生人数相对就会比较分散,不会造成人数过于集中,活动难以进行的尴尬。(3)制定合理的社团训练计划是非常关键的,面对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与学校场地设施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合理的培训计划才可以让所有学生有序的进行锻炼,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空间。(4)学校有关部门在学生社团参与和社团建立方面应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只有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逐步形成社团氛围,才能对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全面促进社团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体育人的努力和坚持。

参 考 文 献

[1]崔丽丽.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

[2]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

[3]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社团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类社团;创业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特长,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创业社团是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结合高职院校专业领域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教授学生基础创业知识,辅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最终为学生进入社会体现社会价值,为学生就业寻求新的出路。

一、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创业类社团的必要性

(一)创业类社团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

2015~1206月16日,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更应该紧跟国家和时代的脚步,以创业社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新载体,践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强国之策。

(二)创业类社团是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器

高职院校创业社团的发展是将高职院校以往单纯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心逐渐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转变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组织,配备专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进行初步尝试,在高职院校营造一个良性的创业教育氛围。

(三)创业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主阵地

高职院校创业社团以“启蒙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为宗旨。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本领,积累社会经验,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使创业创新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技能。

二、创业类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业社团活动缺乏实践环节

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社团活动围绕创业基础理论展开教学,极少组织学生去实际性的参与创新创业调研活动。参加创业大赛也是组织最核心专业骨干学生参与。创业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创新创业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创业社团活动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够

通过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创业类社团下设在专业系部当中,影响面小,只有本系部的学生知道社团的存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始于专业领域创业大赛,只有少数人参加,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旁观,由此造成多数学生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环境。

(三)创业类社团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有调查显示,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较缺乏,主要依靠校内的兼职教师或是外聘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将扼杀学生的创业潜能和创业激情。

三、创业社团发展对策

融入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构建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业社团发展的有效助力。

(一)开展管理创业课程

KAB,英文全称为“Know About Busines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和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KAB俱乐部”,将俱乐部下设在创业社团中,将课程建设融入社团的管理,设立学分制选修课,充实创业类社团理论基础,使学生通过社团创业课程掌握系统科学创业知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在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支持和培养途径。创业社团发展要将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以所学专业为基础开展全校性的创业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专业领域创业基地或创业园区,与校外的各类创业机构或组织联合承办创业大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业潜力。

社团发言稿范文4

高校学生社团大多数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为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组织(刘岗,2000)。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课外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展,社会对高校语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高校中,专业化的课堂学习满足不了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丘怡,2008)。因此,将学生社团作为提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语言类学生社团不断发展,成为语言类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锻炼自我能力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现状,本文立足于高校语言类社团组织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审思语言社团的功能,指出建设不足并提出建议,以完善语言社团建设和提高人才质量。

二、调研设计

本调研涉及高校20所,类型包括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医药类、农林类、政法类,通过走访等方式获取信息,详见表1、2。

三、高校语言类社团组织现状

1.高校语言类社团基本数据统计及分析。

(1)成员组成年级分布。

20所高校59个语言类社团,共计成员2780人。其中,一年级学生1534人,占总人数55.18%;二年级学生1002人,占总人数36.04%;三年级学生231人,占总人数8.31%;四年级学生13人,占总人数0.47%。

(2)社团涉及语种数目。

英语社团在语言类社团中占主导地位,日语、韩语、法语、俄语社团均有学校成立,但小语种社团数量极少。

(3)指导老师数量及参与社团活动次数。

20所高校59个语言类社团,均配备有1个指导老师,并参与至少一次社团活动。

2.语言类社团基本运作模式。

(1)语言类社团管理模式。

语言类社团的组织体系按照会长、部长、会员三级管理体制设置。会长任命各部长,各部长承担其责任并为社团分工效力,依据章程及学院有关规定,自主设计策划组织。社团内部对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自主招新。

(2)语言类社团活动组织方式。

语言类社团主要活动形式有:志愿服务、影音资料共享、经验交流、竞赛、角色扮演等。社团组织方式有:内部交流、联合活动、开放式活动、社团承办活动等。

(3)语言类社团开展活动频率及参与人数。

语言类社团活动频率一般为一周一次,选择学生空余时间,参与率为70%~80%,部分同学参与活动不积极,对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持无所谓态度。

(4)语言类社团经费来源及投入情况。

语言类社团经费有90%来自于会员入会时所缴纳的会费,约10%的经费来自于企业等赞助。据学生反映,语言学习几乎不需使用经费,因此社团经费多用于社团成员的聚会、出游活动。

3.不同高校语言类社团组织情况。

(1)品牌大学与普通大学。

“985工程”、“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社团建设较好。品牌学校至少有1个语言类社团,且会与其他社团合办多种活动。而普通大学语言类社团数量则少于品牌大学,小语种社团发展速度较慢。

(2)文科性大学与理科性大学。

调查数据显示,文科性大学(即偏重文科教育的大学,如:师范类、政法类、财经类)语言类社团规模大于理科性大学(即偏重理科教育的大学,如:理工类、医药类、农林类)。理科性大学,则主要集中于发展英语社团,服务于大部分非语言专业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

四、高校语言类社团现存问题

影响高校语言类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上至政策支持,下至活动开展,社团成长需要积极有利的环境与和谐高效的人才组织。因此,从高校性质、社团组织、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效率四方面入手,客观分析社团现存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1.语言类社团在各大高校受重视度不同。

(1)品牌大学与普通大学。

品牌大学重视语言类社团建设与发展,鼓励小语种社团建立,部分学校各二级学院内部就有1-2个语言类社团,满足各学院学生需求。普通大学,学生一般只建有英语社团。

(2)文科性大学与理科性大学。

文科性大学语言类社团发展规模大于理科性大学。文科性大学社团发展全面,学校也定期开展竞赛、志愿者服务招募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社团所学的平台,学以致用;此外,跨专业参与社团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理科性大学中,语言类社团以英语社团为主,活动较少且单一。

2.语言类社团组织结构不成熟。

(1)社团种类不丰富,发展不均衡。

尽管各高校语言类社团数量不断增加,但种类不丰富,社团发展不均衡。从名称上看,语言类社团多取“俱乐部”、“沙龙”等笼而统之的名称,社团具体职能没有进一步细化,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了活动开展的难度。此外,语言类社团间没有平衡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作用。

(2)社团组织活动形式老套,与语言专业结合度不够。

高校语言类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活动形式老套,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通常所见的授课、观影等形式老套,且不适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此外,语言类社团开展的活动与语言专业结合度不够,活动开展不能完全依照语言专业方向走。

(3)社团资金使用不合理。

社团资金多用于社团内部聚会出游,不能真正发挥资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社团资金管理也应是一门学问,成熟的社团应有自己相对完善的财务制度,做好预算,控制支出,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3.学生参与语言类社团比例失衡。

高校社团主力成员为一、二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数量极少,导致社团专业程度降低。高年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程度不够,也会导致低年级学生对社团的误解,认为社团只是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载体,从而打消了长期参加社团活动的念头。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社团发展逐渐举步维艰。

4.指导老师队伍不完善。

高校语言类社团虽然聘请了专业人士担任社团的顾问或是指导老师,但这些老师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很少给予语言类社团专业指导。此外,一个老师可能承担着多个社团的指导工作,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社团出现了社团顾问“顾”而不“问”、社团指导老师“指”而不“导”的现象(汪建华,朱世广,罗凯,2009)。

五、语言类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语言类社团产生的问题,应从高校加大对语言类社团重视、社团自身完善建设、指导老师职责方面入手,改善上述问题,实现语言类社团的特色化建设与发展。

1.高校应提高对语言类社团的重视程度。

各大高校应该重视语言类社团,为它们提供发展空间。因社团属于各团委管辖,团委应给予帮助,促进社团健康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

(1)提供政策引导、协同组织。

团委应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语言社团申报;此外,团委可以提供各社团、展示的平台,加强社团与社团之间的配合与互动,促进良性竞争。

(2)长期打造语言品牌社团。

语言社团的活动内容应与学院办学特色相一致;团委可对社团体系制度进行一定的抽查监督;对于社团精品特色活动,团委可以协助宣传,将品牌活动传递。

(3)充当为社团联系指导老师的桥梁。

社团可以通过团委邀请社团所需数量的、具有专业素质的指导老师。

(4)设置、完善评优等相关奖项设置。

除了给予优秀社团物质奖励及荣誉之外,团委可以授予一些优秀社团举办特色活动的自主权,使这些活动的举办无需申报,免于审查,直接开展。

2.语言类社团应完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优化社团组织活动。

目前语言类社团活动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长期参与活动。因此,社团应创新活动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

(1)开展常规活动,打造品牌活动。

社团人员在吸纳成员时询问成员,希望开展哪些活动,将一些可行的活动纳入常规,对特色活动进行推广。

(2)推进内部活动与开放式活动开展。

社团内部活动进行的同时,可以定期邀请其他社团观摩,交流社团管理经验,加强社团间的联系。

(3)强化学生活动,淡化师生角色。

社团可让成员自己当老师来主讲,让成员把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把单纯的“输入”模式改成“输出”模式,提高其综合能力。

(4)财务制度与专业相结合。

语言类社团所收集的资金,应该充分运用到相关活动开展中,适当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奖品,奖励表现突出的成员。

3.指导老师应加强对语言类社团的指导。

语言类社团建设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指导老师团队。因此,指导老师应提高对所指导社团的责任心,给成员提供意见;同时,指导老师具有教育的职能,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活动的成员,指导老师应与社团人员审慎研究,采取合适的措施,维护良好的社团风气。当社团活动开展遇到困难时,指导老师应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给予精神支持。此外,一名指导老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时,另一名指导老师可以现场聆听。多名老师既相互辅助、相互提高,又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学期末由学生、老师互评,选出最佳指导老师,充分肯定其工作,有利于语言类社团更好地建设。

社团发言稿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33-02

2014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鼓励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规划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本科高校能否顺应形势需要适时转型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从定义上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指职业教育系列中从事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系列的完善。很多民办本科高校在建立之初,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专业实施了应用型课程的教改,但如何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打造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团队,促进专业快速、稳步转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需要。民办高校在转型中定位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的公办本科高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可见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是校企合作。要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协作。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根本性要求的改变,构建以在校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

2.适应各专业知识综合性发展趋势的需要。随着国内国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日新月异,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特性越来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综合化趋势使得各专业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专业应用性研究方面,都离不开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因此,组建以专业知识综合性应用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是适应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3.锻炼和培养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中由于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和激励机制,很难产生实践型的“教学大师”以及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氛围,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正是民办高校转型的重要条件。通过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重点将热心实践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他们为核心,组成实践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联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又可以形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带动整个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团队大多仍以传统的学术科研为建设目标,成员中缺乏可以开展高水平实践教学的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一方面因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不长,在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团队方面更是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学团队模仿重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由教授牵头,带领某一专业的青年教师做科研,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此来推动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没有帮助。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型教师工资待遇方面往往不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甚至会因为要花较多的精力在开展实践教学上,影响职称的评定,因此教师也不愿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团队建设效果较差。

2.民办高校的教学团队虽然具备了教学团队的基本表征,但却缺乏教学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较差。对于民办高校普通教学团队而言,能得到的资源投入非常有限,导致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等难以开展;加上学校扩招之后教学基础设施紧张,教学团队通常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和设备。大家上完课就各自回家,教学团队成员都“单兵作战”,缺乏协作的意识和经验交流,教学改革更多的只能是“个体化”模式,得不到来自团队其他教师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更缺乏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使教学团队建设活动难以深入,流于形式。

3.团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只有拥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成员队伍,才能达到团队内部的有效沟通和信息整合,便于团队管理和成员知识技能的互补,取得团队发展的最大合力。但在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团队规模、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考虑不足,有的高校认为团队成员优秀的人越多越好,把整个学院或整个教研室的专业教师都拉入教学团队,没有考虑到教学团队合理的团队规模和专业方面的互补性;有的民办高校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申报过程中的成功率,往往会以学术影响大、知名度高的专家为核心或牵头进行申报,对其年龄方面的考虑较少,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三、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措施

1.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要建设适应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学团队,首先要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团队建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依据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培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专业应用性为重点而协同配合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围绕这个建设目标,民办高校转型中可将教学团队分为偏理论型的教学团队、偏实践型的教学团队等不同类型,既各有侧重,又可以相互支持和促进。一方面继续提高原有的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抓紧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发展“校企结合模式”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转型中既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又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打造“校企结合的模式”的教学团队,是适应学校转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建立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选派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开发,让教师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岗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改变教师队伍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等参加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强企业与校内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为民办高校注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师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成功转型。

3.建设具有“应用性”特色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校企结合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教师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突出团队“应用性”的特征。教学团队可围绕专业实践课,调整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团队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开展对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实践性教学以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模仿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仿真培训等,所以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传授,重视技能操作,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成员选择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团队建设重点,邀请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要实现高质量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并且团队内部达到有效地交流、协商,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人数在10人左右,而且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对其他成员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适应专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展现知识“融合”的魅力。民办{校可以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原有教学团队的优化整合,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积极营造内外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投入。首先,要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为开展教学改革、交流和研究等给予条件支持,适当增加对实践教学仪器、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增加对教学团队运行所需的经费支持力度。其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赖于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因此,需要高校在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选择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教学团队能够吸收到合适的教师成员,实现成员结构和教学资源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2]李璐.融合之惑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4-04-18.

社团发言稿范文6

摘 要 武术社团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中重要的社团之一,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为目的。但目前,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社团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器材场所条件不足、社团经费严重短缺、缺乏专业老师对社团的指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社团本身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科学性的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武术社团 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有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任务,体育课的教学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校园里不断的出现了以学生自发和学生参与为主的体育类的体育文化社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武术社团作为最有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就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总结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为今后社团的壮大和规范化发展提高科学性的参考意见。

一、现状分析,

(一)武术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武术社团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机构等内部建设不完整,社团运转不交混乱,社团内部的机构设置是决定社团内部职务的分工,权利义务的归属,任务分配及责任的承担等。如果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就会出现先管理方面的混乱。没有任务的具体分工安排,领导者的决策等。社团组织活动就无法开展,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二)武术社团内部活动计划实施方案缺失

活动计划是社团内部活动的总规划,需要有具体的目标,活动方案、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俱乐部的活动计划可以分为一学期的活动计划和一年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的详细制定是保证社团活动有组织有阶段性和有目的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社团没有阶段性的活动计划,那社团在组织活动时就无法有目的的进行,没有目的性在活动开展时就比较混乱和没有秩序性。同时,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针对活动计划进行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实施方案的制定是社团活动计划开展的基本保证。实施方案根据阶段性的活动计划可进行具体的实施。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这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社团活动组织不规范,没有目的性,阶段性、无法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武术社团的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目前,武术社团开展的主要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剑术、刀术、棍术、枪术等,武术表演套路为主。很少涉及对抗性的教学内容,如;散打,自由搏击、女子防身术等。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这些对抗性的武术技法比较感兴趣。由于武术社团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的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武术社团的发展和壮大。武术社团的特点和积极性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在参加武术社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能够强身健体和培养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武术的学习,真正的掌握武术的知识和武术特有的技击性。武术本身具有这种特性,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武术套路的演练,把武术各种具有攻防含义的武术动作有机的编排成一定的套路,来让练习者进行练习,同时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对抗的表现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武术散打,散打的技术动作比较实用,基本动作由拳法、腿法和摔法组成。练习者可以通过散打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在社团活动组织方面也比较单一,除了每周2次的武术教学指导外,基本没有开展其它任何形式上的活动。学员很难在社团中学得较为全面的武术知识和掌握全面的武术技术。在参加武术社团中的学员,由于武术基础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一样的要求和进度,不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不需要再学了而有的学生没有学会。社团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会员的具体掌握情况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内容。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影响了武术社团整体的发展。

(四)缺乏武术专业教师的指导

高校武术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社团,学生是社团的主人,主要管理和组织都是有学生完成,学校的管理部门这是起到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也是由社团内部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社团的主要负责学生基本上是社团内部的骨干承担。由于学生的武术专业水平不高,在教学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知识,在社团内部对其他同学进行武术技术方面的指导时总是会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无法保障,教学内容也统一,在没有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情况下进行武术技术的教学显得没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武术社团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对不统一。学校体育教师队伍里有不少武术专业的教师,但是武术教书一般都不承担对武术社团的武术教学和指导,由于学院没有明确教书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工作量和课时费等相关政策,所以,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不愿意主动程度各个体育类社团的活动中目前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师相对较少,专业师资数量无法满足高校武术教学,更无法满足学校的各项武术组织的指导需求。同时很多武术专业的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也参差不齐,有的武术教师是其它专项转成武术的,在武术教学和武术指导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武术社团的教学任务和效果。

(五)专业场地器材的稀缺

专业场地器材是社团发展和壮大的基本物质保障条件,由于学校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备和投入不够,专业武术场地和武术器材数量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武术社团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随着武术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热爱武术的学生和喜欢参加武术社团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场地就会越来也相对减小,器材的数量也随着人数的增加不断减少。导致,最终无法满足学校武术社团的基本需求。专业场地和器才数量和质量的不达标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武术社团的壮大和发展。

(六)社团经费数量较少,经费渠道单一

社团的正常开张是离不开经费保障的,经费是社团组织教学开展活动的经济基础。如何活动的组织和比赛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运作。目前,武术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参加武术社团的学生自己向社团所教的会费,还有一种是院团委根据社团准备组织的比赛相应的划拨的专项经费。学员所向社团缴纳的会费数额相对较低,一般一学期5到10元。根本满足不了社团的正常开支。院团委所划拨的专项经费也仅仅是能够开展活动的基础保障,想要把活动做大做强基本实现不了。于社团本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自身能力的不足,通过社会上的一些渠道来募捐一些社团经费也是相当有限的,社团的影响力不足,在为企业或是个人做宣传时也无法给对方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的自身想要在他们身上得到所得的活动费用。

二、结论

高校武术社团是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体育类社团,本身承载着很多教育意义。经过分析,总结出现状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社团内部制度的不健全、开展活动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同时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触动你地和器材以及经费的不足也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客观因素。总结目前存在的额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三、建议

(一)规范社团内部管理机构的建设,健全和完善做到责任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二)增加和补充教学内容,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会员的不同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

(三)建立体育教师的工作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参与性,同时提高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学校重视,增加场地与器材的数量和面积的投入,扩大武术社团在学校里的地位。

(五)扩大经费渠道和增加划拨数额,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青.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

[2] 尹双双,王珍.论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

[3] 邓昔平.长沙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及多功能开发的研究[J].

上一篇新闻发言稿

下一篇捐赠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