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1

中职院校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等。建立完善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接

1.与机电行业企业内部的对接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理念是:发展生产行业,注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模式中,不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校中厂模式。在引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学生日常的实训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小型企业,建立健全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校企的零度对接。

2.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数控维修工种、维护电工工种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要求等级较高的职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正确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企业内部聘请资历较深的专家,教授学生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与课程体制的对接

我国的中职院校涵盖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内容,即: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即: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的维护、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电气控制等。

4.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第一,完善教育教学平台。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完善教学机制。与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活动,例如:签订校企订单培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强化师资力量等。在企业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体制。第二,建立健全职前职后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职前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市场的需求,全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中职院校一些合作的单位、企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场所、相关设施以及日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中职院校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订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的企业化培养。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企业员工开展重新回到校园学习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机制。中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工程,努力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贯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地与企业之间实现零度对接,从而有效地拓展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机制。

总结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2

Abstract: Mechatronics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ne of the popular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y with the port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dea, target positioning of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专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港口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construction;Mechatronics;harbour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3-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港口的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港口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青岛港为例,2013年吞吐量已达到4亿吨,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隶属于青岛港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港口特色的企业办学制高职学院,其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港口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付诸大量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依据山东省周边经济发展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出发,总结职业能力需求;以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建设中,利用企业办学的体制优势,实现校港共融、校港共建、校港共利;“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专任教师进码头,港口专家上讲台”,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要素实现专业建设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是山东半岛港口发展的龙头,目前,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亿吨,尤其是近年来董家口港区的大规模建设,将青岛港的吞吐量提升到未来的6亿吨。港口的大发展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港口是以货物装卸为主要任务的企业,港口的主要装卸设备是以门座式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装卸桥、轮胎式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维修、安装调试、保养维护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合港口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调试、保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企业、行业的各个就业岗位,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依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提炼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据此将这些知识、能力化解在课程体系中,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山东省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以及周边锦州港、曹妃甸港等港口进行调研,根据港口装卸作业的流程提炼职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从事的核心职业岗位包括港口机电设备司机、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电工、机械加工操作工等。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总结归纳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其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部分。

3.1.1 专业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和技术交流;看懂本专业英语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并具备初步听说能力。②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利用所掌握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对一般低压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排除、器件更换;③能使用普通机床进行常规机械加工;④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基本能力;⑤使用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检修专用工具,能对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进行故障检测、器件更换;⑥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能力。

3.1.2 方法能力 ①针对岗位常见问题,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②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③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④工作岗位常见问题的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1.3 社会能力 ①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其过程中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和自信心;②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一般鉴赏能力;③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2 知识体系的分解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解知识体系,采取校企合作分析会的形式,由教师、港口技术人员、港口专家、往届毕业生等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核心的知识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机械结构基本原理;电机及电气控制应用;PLC及变频器应用;液压系统原理应用;港口机电设备原理应用;机械维修方法;电气维修方法;专业英语阅读;机械电气识图;港口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安全用电知识。

将知识体系归纳整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4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路,开拓实训、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室,如表1所示。②从港口调用大型机电一体化装卸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各一台,用于教学、参观、技能培训和鉴定。③定制港口大型机电设备“岸边集装箱装卸桥”的仿真设备,用于教学实训。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青岛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大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办学体制的优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港口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感受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学习更加有目标和针对性。除此以外,通过与其它港口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员工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院的教师要求教学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并重,国家也提倡职业学院的教学具备双师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①“请进来”。根据个人意愿,从青岛港港口装卸、维修等一线岗位选拔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调入学院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由于学院和港口同属于青岛港集团,使人事调动手续简便、渠道通畅,客观上促进了教学团队的的发展。同时,长期聘用港口同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外聘教师,不定期到学院进行专业讲座,交流港口装卸一线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的改进和调整积累资料。② “走出去”。青岛港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院制定了专职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每学期都要选派专职教师到港口实践锻炼,深入到港口装卸、维修第一线,参与港口生产活动,了解岗位工作过程、设备运行情况、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动态,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 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摈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专业性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内容紧贴港口发展的实际,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实时进行调整,专业性课程采用自编教材,逐步实现全部课程均采用自编教材授课。教材编写邀请港口一线技术人员参加,所选设备与港口同步,做到“港口用什么设备,我们就讲什么设备”。

7 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中,体现行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专业技术更新的脉搏,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专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综合技能; 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是学习了简单的几门专业课程,或者仅仅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毕业后很多学生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电气公司和学校开始陆续开发适合机电一体化学生学习的实训设备,例如亚龙、星科、天煌等教学仪器。其中亚龙教仪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出现在历年的全国技能比赛中,深受广大职业院校的推崇,逐渐成为各职业学校机电实验实训室中的必备设备。

该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很好的概括的阐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包含的内容。

应用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实训教学,必须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设置实训任务。

首先,制定的实训任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若对教学任务感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实训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其熟知的事物或现象设计实训任务,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教学目标、知识点隐含到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对于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机械手抓取工件作为一个实训任务,通过演示基本的动作过程,使学生明白整个的控制过程,并能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2)“任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

在PLC入门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编程元件和基本编程指令,对知识点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还不是很牢固,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难度,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对所学知识点能再认不能再现。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一整套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可以完成对产品的生产加工、传输分拣、检测包装。每一个生产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编程方式实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要求,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各个模块相互配合完成。

(3)“任务”要结合工业应用实际

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一整套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很好的模拟了工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实验项目准工作过程化。通过对学校周边工厂的调研,结合学校设备的实际,将机械手、分拣装置等设计成“工作任务”,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教学密切结合工业生产实际。

(4)“任务”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特点就是综合了各专业知识,把本来分散的学科知识综合到一起,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综合的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在不断的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5)“任务”实施中要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训中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之外,希望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各个工作任务,在协作中完成,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商讨最佳解决方案,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每学习完成一个实训任务,既提高了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结合以上要点,从硬件装调和软件编程两个方面入手,确定适合综合实训流程的实训任务。

其次,制定任务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

在每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以“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 “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最后,制定考核评价方法。

项目教学的考核过程不再采取“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而是采取以任务完成为主,以素质考核为辅的形成性考核(见下表)。任务完成主要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素质考核具体包括平时出勤,劳动积极程度,完成项目的态度,遵守纪律,项目完成的程度,困难问题的解答,团队合作,5S实施等等。课外包括资料查阅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项目总结书完成情况。

核 序号 考核内容 标准 评分(打A、

B、C)

1 机械设备安装 A、很好 B、一般 C、差

2 基本知识应用 A、很好 B、一般 C、差

3 项目完成情况演示 A、很好 B、一般 C、差

4 团队合作能力 A、很好 B、一般 C、差

5 工作态度 A、很好 B、一般 C、差

6 教师评价成绩 A、优秀B、及格C、不及格

教师签名 总评

以“传送带的分拣任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工作任务实施过程。

工作任务要求:

当有物料放到传送带上时,传送带启动运行,运行频率30Hz。如果是金属工件,被电感传感器检测到后,推入料槽A;如果是白色塑料工件,被光纤传感器Ⅰ检测到后,推入料槽B;如果是黑色塑料工件,被光纤传感器Ⅱ检测到后,推入料槽C。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下:

(1)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编程知识;

(3)能正确安装调试工件识别装置;

(4)能编写调试工件识别的PLC程序

实施过程如下:

(1)布置工作任务。

①介绍工件识别装置任务要求;②视频演示任务工作过程。

(2)任务实施――学生分组进行。

①小组成员根据分工不同,自主分配任务;②安装调试设备,画连接图,编写程序,分别进行;③老师巡回指导,并答惑解疑,同时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

(3)考核与评价。

①评价标准,参考考核评价表;②评价内容:机械设备安装、基本知识应用水平、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项目完成情况演示;③评价方式:小组成员互评、自评各占30%,教师评价40%。

通过使用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整的认识到了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同时通过综合训练,很好的掌握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练习,做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化、全面化。通过完整的综合实训,克服学生学习中不能综合、灵活的使用各个学科知识,采用“聚零为整”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的技能型综合人才,使毕业生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职业技能,在进入毕业实习单位之后,快速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提高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5

[2] 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2

[3] 孙振强,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4] 李晓钟,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6

[5] 王庆有,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6] 亚龙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实训指导书

[7] 三菱通用变频器FR-700使用手册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6

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不容小觑,其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将知识由理论层面转为实践层面,还能提升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许多不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拥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依靠系统的综合性实验。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高职院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最佳模式,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创新,这样就会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拥有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实验设施以及场所,不过实验却往往限制在演示以及参观的层面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不是很多,就更谈不上创新设计的实验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借助建立不同机电设备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机电领域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实验教学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了。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合了机械原理以及微电子技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产品,都普遍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其一定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其次,其生产的过程应用了电子技术,让产品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拥有高效运作流程的封闭体系,包括多种基本元素,各类元素之间分工合作、彼此衔接,进而实现系统的预设功能。当前,综合性的实验方法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产与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方法令很多技术又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技术具有很高综合性以及很强实践性的特点,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

1.科学安排实验流程。

实验应该紧紧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各学科的重点以及难点为中心,从单一至融合,从容易至困难;实训则需要按照实训室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规划中需要清晰列明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做哪些训练、如何进行、完成哪些目标、最后达到何种技术程度等,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可以进行量化的实训内容。另外,还需要设计一些和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建立起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该如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实际应用的初步认知,从而为后续的综合系统设计做好铺垫。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训项目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三个模块,这种循序渐进的流程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2.更新实验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实验中已经有很多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了,像是微机原理对应的实验,还沿用着单片机系统,必须先以汇编语言写好后台程序,然后人工将其翻译为机器码,最后再重新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耗时很长,极易出错,而且还很难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后台程序的编码有问题;也可能是翻译成机器码的时候出错了;也可能是输进系统的时候出错了。学生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还需要学习多种系统的操作指令,将其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脑类的课程主要还是应该从应用层面入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淘汰该实验方式,把汇编语言不经任何处理的输进计算机,让计算机将其翻译为原始的机器码,之后再运行相应的程序。如果计算机在翻译的时候发现程序中存在错误,那么它就会给出错误提示,用户只要找出汇编程序中相应的错误并将其修改过来就可以了。这样自然能够大幅提升实验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做更多的实验,从而有效巩固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再也不用在无谓的找错以及改错上浪费时间了。

3.给学生实验设计的自由。

实验应该逐渐从教师演示转为学生设计。其实,由学习理论知识至实验设计,是学生由接收知识至应用知识的转变过程,此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任务驱动倡导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这和今天的教育关注现场以及案例教学的特性是非常吻合的。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并安排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摸索并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实验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以现有的设备与装置为基础进行系统设计,让实验对象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并且系统保持稳定;最后,评价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并总结任务完成全过程的得失。通过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专业中各学科的知识,并理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解决专业方面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该实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丰富实验形式。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发展路径;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职业道德;双元制

1.引言

现如今,世界科技的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取得突破,也激发创新新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高新技术不仅影响高新产业,也影响到传统行业,引发传统行业的重大变革。新的生产设备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传统机械电子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可靠性。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实现柔性化方向的生产方;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降低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节约成本,提高制造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将成为当今世界及未来制造工业技术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制造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具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如CNC加工中心,数控设备,智能机械手,机器人等,都是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成果,为实现这样的成果,就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需求。而从业人员则必须掌握各类技术,以及对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等。我国现行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的老化,与当前的机电行业发展脱节较大,难以胜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操作、维修及管理等工作。虽然大学不断扩招,但由于课程理论化太强,学科太多,再加毕业后”眼高手低“,对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急剧短缺,所以对于技校专门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2.分析技校普遍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2.1 办学模式改革方面

2.1.1 存在问题

现在的竞争可以说很激烈,各种公办民办技校、职校、大专、大学遍地开花,对于中职技校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瓶颈,没有发展就会落后的很快甚至被淘汰。技工教育的发展受限较多,首先招生难,其次就业难,特别是专业对口有提升的就业非常难,造成技工教育的发展空间较小。而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既有外部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办学模式,教育机制,教学成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

2.1.2 可以利用政府政策导向,逐步改革推行双元制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促使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培养目标。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而且是使用企业正常生产所用的设备和技术。而且培训以实际性的生产劳动方向进行。学生既可得到培训,又为企业创造了成果,从而节约成本,并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完成企业培训后可立即加入企业工作,也明确了培训是为了工作的根本学习目的。

(2)企业积极参与技工培训。德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甚至技工学校,即便是一些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和学校联办工厂的模式进行技工培训,为自己培养技工,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3)完全真实的生产模式和设备,学生在实训中就完成了职业化的基本能力培养。

(4)在培训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产品,设备,科技,材料,实现无缝对接。

所以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也可以在沿海大企业寻求合作,各学校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另外生源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技校也能做到“宽进严出”,真正让技校的文凭也“值钱”。逐步形成“ 产教联动、校企融合,企业环境、工学一体,素养为本、技能为用” 的办学模式。

2.2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2.2.1 现我国技工教育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专业知识多,且都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并且实用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对课程体系和内容也要求有相应的对照。应以培养具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能满足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求的学生。当前,我国技工教育中机电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各校专业偏重点不同,有些学校注重“机械技术”,有些学校注重“电子技术”,这些都与当前“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三元结合的发展方向相悖。

(2)实习实训设备与社会应用脱节,实训水平不高,缺乏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比如大部分中职技校的实训仅限于车工、钳工、电工、数控等项目的基础训练,而现在企业大部分设备都已实现自动化,以后对设备维修保养这块的人才非常需求,所以不仅要强调基本功的练习,也要增加数控设备维修课程及相关实训设施。

(3)理论知识和实训缺乏紧密的结合,学生学习动力不强。

2.2.2 构建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学。

(1)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在技工教育的全程。除了培养专业技能,还要重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综合发展。

(2)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

(3)整合“机械、电子、计算机”课程内容以及设备保养维护维修知识,使课程的内容能够紧跟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4)突出知识技能结构的应变性和综合性。使学生有兴趣学,能使枯燥的理论融合到实践要求中去,由被动记忆变成主动学习,做出的产品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在社会上能体现价值。

2.3 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2.3.1 分析学生现状

生源整体素质较差。很多是在中学基础较差以及行为习惯缺乏约束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都较低,而且基础课特别是物理,数学等交叉,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理论课比较枯燥,抽象,学生自信心差,家长对学生成绩关注度不够。甚至有些学生有不良习惯,迷恋网络游戏等。如果技校的还是按照中学的传统方式,以分数为衡量标准,那只能让学生更加丧失学习动力。

2.3.2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专业的需求。应建立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边做做学,以实际目标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实际的生产目标和岗位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选择实际生产案例,对课程进行分析,先从理论入手,以实训为过程,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推广行动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完美的融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采用制定任务――分组实践――结果比评的模式,逐渐推进教学,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技能要求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和技能。

(1)理论课可以根据学校情况改革,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合理安排利用政府职能引进很多很好的仿真软件,以帮助学生学习很枯燥的理论知识。

(2) 实训课中职学校第三年基本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校时间短,要加大实训的时间,练好扎实的技能,学校要提供的条件,不像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等可利用自家电脑在课余时间加以练习。加强设备更新及技术交流,多增加机电设备检修等适应实训项目。

(3)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多开展校内技能比武,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学习项目要和比赛接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技术交流。

(4)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精通一门,熟练多门”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开设职业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引导课文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知识竞赛法、畅想落实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法、观点评论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概括归纳法等等。在文化课、理论课及实训课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当然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各门课老师只要备好自己的课就行,那现在需要形成多样化的备课格局。比如要求本专业的老师包括实训企业一起集思广益,集体备课,互助备课,合作备课,现场备课。特别是专业课基本采用项目式教学,更需要合理全面规划出一个“渐进式”典型学习模块,再去分配如何实施。总之,我们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才能真正使教学改革适应技校的教学。

2.4 师资队伍建设

2.4.1 存在问题:

(1)教师数量偏少、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多。

(2)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严重缺乏。

(3)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建立不够。

2.4.2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1)制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与教学改革推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经常性开展继续教育,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加大对青年教师,班主任的培育培育,建立教师考核,师德师风考核等。

(2)重点抓好“双师型”名师培养。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培养梯队。扎实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革,及时掌握和总结企业生产中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流程。定期开展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发挥名师队伍示范作用,定期开展名师讲坛、教学示范,促进教学相长。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名师“一对一”工程,在坚持以老带新的同时,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尽量为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倡导竞争,激发青年教师奋发进取的精神。明确骨干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为骨干教师铺好路子,压上担子,为他们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2.5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

以前80年代,很多技校属于工厂子弟学校,也就是“一体型”厂办技校。它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环境结合生产实践学习,但也有它的弊病就是学习内容太单一等。那现在技校的实习靠学校实训设备,第三年企业实训也会存在相互脱节不对口等问题,那如何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呢?

(1)领导重视,学校积极。只有发动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合作在技校教育上,才能让很多好的想法变为现实。

(2)订单培养 。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或者社会需求,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方案,在师资培育,实训实习设备,场地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招生,技工教育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3)聘请行业专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引入企业文化。引厂入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学校先行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以实训动手操作为主。通过两方面的转换教学,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解放,在实训中进行实际的技能培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在企业的实训中,还可以让学生“带薪实习”,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生活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总结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很重视,也有很多有利政策,比如助学金免学费资助政策,教学设施的投入等,那希望在办学模式,教育体系,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能有更深入的改革,才能真正让技校教育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机电、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等基本理论,掌握对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掌握机电加工技术和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能的技术人员。使技校应做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双元制教育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机电;工程体验;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丁度坤(1981-),男,广东汕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广东高职研究会重点课题“增强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工程体验方法研究”(编号:GDGZ11Z001),主持人:丁度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PCB板微钻视觉检测方法研究”(编号:2011c13),主持人:丁度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86-04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相关的工程能力;必须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与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必须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备对企业工程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美国的ABET对此都有相关的文件规定[1]。

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均是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其工程文化、工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进入相关工作岗位之前,普遍缺乏基本的工程经验以及对工程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根源所在。

培养工程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使得在进入相关设计制造岗位之前,对企业工程文化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培养其严谨朴实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主线,以机电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工程能力与工程文化一体化教学的自动线实训课程,着力使学生获得一种类似于实际的工程体验。

一、体验感在工程类人才培养中作用

体验感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指的是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所获得的个人经验。概括地讲,人的知识来源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书籍、老师传授、图片或者文字等方式间接获得;一种是通过实践直接获得。而体验感更强调的是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实践直接获取的知识要比通过间接手段获取的知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环境的信息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背景,方便学习者协调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和奖励也会使学习者建立起更为浓厚的兴趣和自信,激励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体验感教育对工程类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工程类的课程绝大部分均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工程科学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发明与创造新事物中得到发展的。可以说,工程知识的认知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过程。工程师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社会生产的实际。将工程体验感融入工程类课程的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朴实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为其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回忆我国第一批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他们绝大部分都有工厂、农村的实践经验,所以尽管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如应届高中毕业生,但他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却要比应届高中毕业生强,因此这批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骨干,在各岗位大显身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反观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入学后就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一门又一门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工程经历的缺乏使得各门课程对他们而言都是独立的,无法在相关工程背景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了。不少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课程,都还没弄清楚这门课程的用途,要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了相关的技术岗位,参加了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才能理解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作用,这严重制约了个人未来的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营造一种工程体验感,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均专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美国哈佛的三一学院工程系就开设了“工程设计导引—移动机器人”课程,每年选课人数约2O人。课程以灭火机器人竞赛为背景,通过研制参赛的机器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年的工程经验,以培养专业技能,建立专业视角,了解工程世界的社会与人文环境”[1]。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系开设了“航空航天与设计导引”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和航天器设计项目为学生营造了“提供真实的工程体验”[1]。瑞典的林克平大学开设了名为“Engineering Project Y”的工程导引课程,学生将用一学期四分之一的学时修该课程。课程包括讲课、讨论、项目工作和项目总结报告几个部分。每年大约有140名学生选课,来自5个系的教师参与指导,构建10个不同的项目。每5个学生为一组开展工作,完成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评价的全过程[2]。Joy Beatty等提出了一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工程需求分析师的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工程体验[3]。René Sallier等根据测试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血压测试项目,使用了NI公司的LabVIEW平台,让学生自主去构建相关的软硬件,并体验血压测量,增强其工程体验[4]。国内深圳大学的费跃农等以机器人教学套件为载体,为新生开设了灭火机器人的早期工程体验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各企业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的困境,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它能有效地缓解企业“用工难”的困境,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且能将人类从单调、恶劣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是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全球知名的制造企业—富士康甚至提出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生产线上配置百万台机器人,用来代替人工进行生产、搬运。而以单片机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机电一体化方向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现在,基本每个工科类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可是目前国家却没有关于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标准出台,这使得各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有特色,有的偏机械方向,而有的偏重于电气方面。同时,由于缺少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以及机电产品本身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机电一体化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明确机电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并以此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摆在各院校面前的一道研究课题[5-7]。

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院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知识的多少、掌握职业技能的深浅、毕业时能从事的岗位以及是否能较好地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等实际问题。

我院近年来非常重视对机电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通过召开培养方案研讨会、到相关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式,着力于制定最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机电一体化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1)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运行、安装、调试和维护;(2)各种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3)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岗位;(4)新兴的岗位如机器人的维护、维修技术员等。

据此确定了我院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与管理。围绕此培养目标,我院将机电类的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职业工具课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职业选修课模块,如图1所示。

三、机电类工程体验一体化实训课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获得一种更为真实的工程体验,我院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选取了“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作为试点,将工程文化课也融入其中,如图2所示。将其贯穿于整个实训课的开始、实施以及最终的课程评价当中,极力营造一种类似于实际生产的全过程,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接近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程体验,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严谨朴实的工作作风。

(一)工程文化课程的选取

工程文化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部员工所认同的、带有特色的价值观、生产作风、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准则等各方面的总和[8-9]。它是企业全体成员在长期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优秀的工程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从目前许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情况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难以真正转变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适应岗位需求。而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意见又可看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并不是当前用人企业看重的第一要素,企业更为重视的是员工的基本职业素质、对企业的忠诚感以及对企业工程文化的认同程度。所以,在校期间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工程文化的相关教育,培养他们对工程文化的认同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一个企业的工程文化,往往是各具特色的,但也有其共性所在。因此,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文化四大共性部分作为我院学生的工程文化培训课程,它们分别为: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6S理念(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企业的品质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选取了丰田的看板管理方法)。将这些共性的企业文化贯穿于实训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工程文化的认同感。

(二)工程体验实训课的设计

为使学生获得一种类似于实际生产的工程体验,选取了“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作为实施载体,并在其中贯穿了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我院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是作为“机电一体技术”理论课的实训课程而专门开设的,课时为84学时,共历时3周时间。要求学生在实训前必须具备电工电子基础、传感检测基础、PLC编程基础、电机原理与驱动等前期知识。

实训课选取的设备是亚龙公司的YL-335B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台,如图3所示。它模拟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下料、搬运、加工、装配、分拣的全过程。

整条生产线包括了5个工作分站(即供料站、搬运站、加工站、装配站与分拣站),各分站使用了西门子的S7-200PLC进行控制,可对其进行单独控制,也可将各PLC组合起来,进行联网控制。根据实验台特点,将实训课划分为供料站、搬运站、加工站、装配站、分拣站的拆装与调试,以及整线的安装与调试六大实训模块,每个模块均可自成一体,对学生的机械拆装、电气路连接、PLC编程、触摸屏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其中的“供料站拆装与调试”实训课为例,其具体的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先由指导老师讲授企业工程文化课,以及讲解体现企业工程文化的实训注意事项,总共为12学时。然后进入实训环节,实训环节极力模拟实际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采用采用小班制,每班学生数在40~50人之间,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训,各组配备一台实训台,各小组的学生数为5人左右,配备2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对每一模块的实训,其教学实施过程是先由指导教师对实训内容做简单讲解,然后并对各组下发任务书,最后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相关的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四、结束语

工程能力的匮乏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未来的岗位适应程度,乃至企业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因此,本文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为载体,融入了职业素养、企业6s理念、企业的品质理念以及丰田的看板管理模式等共性的工程文化课程,极力营造一种类似于实际的工程环境,进行工程体验一体化实训课教学的探索,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获得一种工程体验感。

从实施的效果看,参加过工程体验实训的同学,其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许多,实训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去年我院第一次参加“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全国技能大赛,就取得了团体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工程体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费跃农,邱建,李卫民,等.早期工程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

[2]Edward Crawley eta1.Rethinking Engineeir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York:Springer,2007.

[3]Joy Beatty,Mike Alexander. Games-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raining: An Initial Experience Report[C]. NewYork: IEEE press, 2008.

[4]René Sallier, Rüdiger Miβler, Andreas Schütze. VenDASys –a versatile experimentation platform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C].NewYork: IEEE press, 2010.

[5]林昌杰.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6(04).

[6]孙余一,黄玮,杨普国,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6).

[7]谭宪云.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J].高教高职研究,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