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1
油建公司机械化施工技术培训班于2007年元月15日开学,历时6天,在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公司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师、学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培训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培训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期培训班的学员情况
该班共有来自各基层和机关单位80名生产、管理精英参加了培训学习,其中川东分公司24人,川西分公司24人,公司机关13人,建安公司11人,特服司5人,管道焊接技术中心3人。学员有科级干部12人,占总人数的15%;中队级干部23人,占总人数的28.8%;技术干部13人,占总人数的16.3%;施工员17人,占总人数的21.3%。
二.培训班的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该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对培训班进行指导、动员和讲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兵在开学典礼上做了动员和要求,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胜金对培训班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周剑琴进行了安全专题讲座,公司副总经理吴立斌进行了焊接专题讲座,公司总经理周勇在结业典礼上做了重要指示。
公司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并以川油建生运发(2006)3号文专门发文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安排组织好培训人员,对学习的目的、内容、形式以及对学员的要求、具体培训时间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公司生产运行部和管道焊接技术中心组织了教学组、后勤组和班委会,确保了培训的正常运行。
2.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班公司专门安排了12名有专业技术、管理专长和丰富经验的干部执教。学习了机械化施工的施工组织、机械的配置、测量放线、扫线、挖沟、布管、组焊、下沟回填及地貌恢复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既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又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既以机械化施工为主题又进行了安全、质量、焊接专题讲座,既有集中上课又有经验交流、座谈。
3.老师准备充分,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高
上课的各位老师大都牺牲了休息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备课,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上课认真,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启发性好,讲解生动、清晰易懂,得到了学员的好评。
4.学员学习积极性高
本次培训班纪律严明,参加培训的每个学员都统一着装、佩戴学员证上课,并且都按培训班安排的座位入座。没有无故迟到和早退现象,自觉遵守请假制度。学员上课认真听讲,并认真做笔记。讨论会上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气氛活跃,课后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分析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年的机械化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本次培训全体学员参加了结业考试,总计平均成绩为87.17分,最高分98分, 最低分72分; 90分以上有34人,占参考人数的42.5 %;80~90分有36人,占参考人数的45%。通过这次培训、交流,评选出了公司近几年来机械化施工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班组和优秀项目施工组织奖:优秀项目施工组织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机械化施工优秀作业队4个;机械化施工优秀班组6个;评选出了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员,优秀教师6名;优秀学员32名。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组织学员进行现场观摩。建议以后应结合工程施工现场开办相应的培训班,创造现场交流的机会。
2.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培训班人数多,互动教学较少。
3.个别单位学员选派不合理。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业实训 职业技能 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
注:本文为黑龙江职业教育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整体改革实验研究》阶段性成果。
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而机械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在装备制造业中,有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机械制造方式加工而成。迫切需要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高职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则是整体提高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我校争取做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一、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
通过对行业岗位调研分析,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以真实零件为载体,遵循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递进提高。以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教学实施地点进行课程教学。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加工、机床维护、工艺标准制定、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在真实企业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实践技能和技术知识相融合。通过校内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操作技能有很大提高,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毕业后就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环境和工作岗位。并在实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二、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工学结合式的教学情境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种复合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实验验证为主、演示参观为主、走马观花为主的教学形式,应融入工作岗位(群)课程设计、校内外实训教学。以课程标准建设为指导,以专业理论技术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构建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场教学,结合工厂的产品组织教学。针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工学结合式的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系统化训练从认知实践、金工实习到课程设计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完整的教学体系。1
实训课程情境化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融合了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学生按着实训教学情境、探索地、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满足了学生好奇、求知的个性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并提高了教学效果。
2. 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各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认真地备课,给予学生更清楚和更广泛的信息,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很少。
我认为应建立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圆满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应在课前作好实训动员工作,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拟定实践环节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双证书”制度,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每个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也对其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2
在实训教学中,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个个动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促进他们在人格、意志、身心、体魄等方面健康发展,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 注重实训内容总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教学中,我会根据实训内容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实训教案的准备、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设备的检查、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技能指导等环节,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实训内容总结这一教学环节,达到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实训结束,我都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和实训总结。首先学生根据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步骤、总结完成实训报告。其次根据实训项目完成实训总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实训中使用的设备及工具的功能及操作方法;(2)实训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实训的改进措施。这样使学生完成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坚持实践环节内容应面向生产实际,可以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共同参与指导。使学生既能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又能提前了解、体会到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
三、加强教育技术手段建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图书等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3很大程度地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用动画模拟加工过程,图文并茂,形象逼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有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探索研究,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
积极支持教师开发和应用网上教学资源,建立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放在网站内,包含课程简介、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师生交流,网络课程等内容,建设网络课程和在线答疑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的及时交流沟通。学生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随时学习、理解和掌握。
经过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训素质,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补充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增强实践教学案例,结合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进行教学。并通过剖析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选择优化解决方案,培养实际工程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步发展。学生毕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成为技术骨干。这就坚定了我们以培养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构建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企业生产实际也为这部分学生的理论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基地。
在实训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改善和提高。比如,相关实训室是否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提供平台;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进程密切整合,建构出一种较理想的学习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2] 敖道.浅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钳工实训课程教学的方法.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19期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机械专业;积极作用;方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网络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而且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学技术和教学渠道。网络教育不再受到时空、地域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强大优势,为师生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教学条件,让师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信息化技术对机械专业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以前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述机械理论和一些实践知识,这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机械专业教学中,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而且传统的依靠本书和课本的授课模式,难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数与形之间的结合,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机械图形的具体布局,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简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可以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发动机的类别时,学生很难清楚地了解到二行程内燃机和四行程内燃机的区别,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异同。另外,机械专业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如果不及时总结和巩固,学生很容易忘记理论知识,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知识点,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机械专业教学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具体方式
2.1在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
基础课程主要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合理引入信息化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Flash、3Dmax等工具,制作教学课件,把专业知识点转化为动画或者积件,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或者网络实时操作,形象化的展示知识点,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前制作一个简单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直观地展示出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但是难以清楚地体现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运动和极位夹角,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探究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极位夹角、急回运动和死点位置等,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2在实验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
实验课程是机械专业的必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再加上没有定期检查和维修仪器设备,很多学校不能有效组织实训活动。另外,机械专业的实验课程比较脏、累,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操作,导致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设置合适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室里,进行实际操作,以有效解决设备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学生进行机器零件的装配和拆散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在实训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
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机械的正确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工作岗位的需求。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实训场地和机械设备,比如《金工实训》、《车工工艺学》和《数控操作实训》等实训课程,所以,学校需要购买大量的教学设备,机床的维护和维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学生是初学者,在实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操作失误损坏教学设备,从而增加学校的投资成本,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仿真教学,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节省教学设备的投资,是非常可取的。另外,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反复进行操作演练,可以很快地提高初学者的操作技能,减少教学设备损坏情况的出现。
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机械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运用信息化技术,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詹祥飞.信息技术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230
[2]黄金荣.信息技术在机械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南方农机,2017,02:185
[3]王宏.信息技术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31:86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 普通车床 中职院校
1 .引言
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普通车床实训是一门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课程,同社会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很多专业的知识,并特别需要学生的手动操作,在课程的全过程保持学生以大量的操作来对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知识广、操作难度大、结构较为复杂,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何能够通过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教学,则成了中职教育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2 .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普通车床实训教学改革的途径
2.1 优化教学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中职机械专业普车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应当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以多种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启发等互动性质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能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严谨的知识理论和思考方式进行培养。另外,还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如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演示中对课堂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同时,在中职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综合性的思想为学生进行教学。除了按照学科要求内容对学生进行验证性实训之外,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训方式,即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对操作设备进行参观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实训操作进行影像化的展示,而对于不便使用实训方式进行开展的技术也应当通过录像的方式为学生演示。另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通过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对于素材进行全面的收集,并通过创新设计方式的积极开展,来使学生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
2.2 加强安全教育
普通车床实训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在实训车间中,学生要操作的是时刻高速运转的机床,而在车床之上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发生,无论是旋转的砂轮还是有可能突然飞出的金属碎块,都有可能为学生带来重大的生命威胁,而这也正是作为普车实训课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安全作为教学的核心思想,在课堂的任何时刻都将其放在第一位。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关于安全的集中强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能够一直对教师的要求进行遵守,并逐渐使自己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当对操作不规范、有安全隐患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醒与纠正,并在每堂课程的总结环节将关于安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强调。通过教师在实训课程中对于安全问题不断的宣传、强调,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良好意识,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加强实训考核
按照中职实训教学最新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日常成绩的考核。通过适当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加强,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掌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通过将成绩细化的方式,比如在一个工件的各个工艺中,以每个工艺的加工环节为一个考核点,并对这个全过程进行逐个的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学生轮换操作的周期进行缩短,还能够通过分段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实训任务的掌握情况与各环节掌握质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训任务的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整。
2.4 优化教学计划
中职机械类专业普通车床实训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很多其它的课程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所以中职院校对于课程计划进行设置时应当注重其安排的合理性,首先对学生安排机械制图、金属材料这种中职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这样才能够为刚接触机械专业的学生打好机械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实训教学铺好道路。比如,在学生进行实训课程的过程中,肯定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工件切削、切削方式等知识,如果学生在此堂课程之前根本没有接触到相应的知识,那么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就会云里雾里,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从而在后续的操作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在中职机械专业中,车工工艺学科和车工的技能训练学科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由于其之间联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车工工艺学科是偏理论的学科,它通过理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也是最基础的知识。而车工技能学科则是在理论智商的验证与补充,是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这就需要中职院校中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应当由同一教师担任,这样才能够良好的对这两门课程的连贯性进行保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把握。
2.5 开展互动活动
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外,还应当积极的开展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自身能力进行发挥。在互动活动中,学生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使裁判者,通过学生间角色的互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通过教师对某一课题的发起,学生则可以进而对此问题进行自学与提前的了解,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内的讨论和组间的交流,并最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定。除了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之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同教师间的交流,通过教师同学生的积极交流,则可以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掌握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职机械类专业普通车床实训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作,对于教师以及学生而言都带来了很高的挑战。这就需要实训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对教学情况进行把握,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系列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改革方式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切实的提高实训课程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7):157-161.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5
文/卓建华?叶焕锋?徐浙明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时, 以“一体化、系统性和示范性”为原则, 按照基础技能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分别设计, 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
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创建省级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经验,探讨并总结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主要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形式存在。但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设备、场景与企业现状相去甚远,学生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是与企业真实情景相去甚远的基础性实训;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也只能进行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上述情况严重地影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绍兴中专在总结近30年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建设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战略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成功建成“建筑专业实训基地”“化工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确保专业实训室建设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二是相关实训室改建、扩建及新建方案制作及实施。两大部分内容须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1)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流程。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包括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机电实训基地的布局结构是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及预测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项目。机电实训基地规模的规划须依据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规划、预测学校未来三年机电专业招生规模的,并以此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是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及新建项目申报的依据。
(2)机电专业实训室建设流程。依据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确定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并按照实训室建设原则,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和设备招标方案。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由教务处、实训处初审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交校务会议审批,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的实施环节。实施环节具体由学校总务处负责,专业教研室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实训处组织建设方、使用方及相关专家进行验收。
2.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1)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百余家相关企业的走访与调查,笔者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有80%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我们对调研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清晰地得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机械传动机构核心的装配与调试技术以及以PLC技术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来支撑。这些技术从特性上来说是一个个层次清晰、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而从岗位应用的角度来说又是以技术综合的形式存在。其中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包含识图与制图技术模块、钳工技术模块、机械焊接技术模块、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模块、机械传动技术模块、液压气动技术模块;控制技术包含基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模块、照明技术模块、继电器控制技术模块、电气仪表使用技术模块、PLC技术模块、变频技术模块、触摸屏技术模块、传感器技术模块、伺服控制技术模块。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围绕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思路,建立了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能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技能等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课程体系。
(2)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架构实训基地。基地共建有由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CAD、钳工、机械焊接等类实训室构成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由照明线路安装、电子产品装接、继电器控制三类实训室构成的电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气动技术、变频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控制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液气压技术为核心的,融合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液气压传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液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伺服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为核心,融合PLC技术、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等以机械传动与装配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传动与控制一体化实训中心等。
3.合作研发实训装备,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水平
机电综合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技术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应的实训设备是机电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对市场上各类机电技术实训设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实训设备技术含量低、适应面窄,缺乏真实性和教学性的有机结合,难以承载机电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设备厂家利字当头;二是研发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三是没有现场教学经验。因此,不可能研制出既具有现场设备真实性又适合教学现场的实训设备。当然,教师自行独立研制也不可取,一方面受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制作设备也不是教师的长处。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走联合研制的道路。
在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实训室建设项目组注重对生产性企业、教仪企业和兄弟学校的整体调研,始终坚持适应企业和教学需求的适应性原则、体现生产现场职业特点的真实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的先进性原则、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开放性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我们相继开发了由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平台一体的系统性实训设备。其中基础平台主要承载核心技术的基础性训练,而典型应用平台主要承载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融合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一方面可真正实现“项目驱动边学边做”,另一方面使“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应用情境”为特征的实训项目教学得以开展。
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建设的基本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了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绍兴中专特色的职业能力“递进式·分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与区域内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系列化教材,使机电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完备率达100%,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升
依托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系列化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考证中,初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100%,中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技能竞赛方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率均在90%以上。近5年来,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0项14人次,二等奖8项14人次,三等奖1项1人次。
3.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组合型”实训室的构建与使用,专业教师机与电跨界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实训机电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使机电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研室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教师22人,职业技能鉴定员10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
4.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与绍兴电力局、绍兴市安监局、绍兴市农办、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开办了进网作业电工取证班、电焊工培训班、维修电工考证班等共64期,培训人数达3769人次,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如山.“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高职
中国分类号:TH-39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它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1】。
2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2】。根据对多个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现将目前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照搬机械制造专业、电气控制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使课程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
(二)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可有些课程有脱节,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学生不能理解。
(三)课程设置太偏机械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仅仅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增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相关课程。
(四)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训技能课程少。
课程体系优化,如何优化、精简、合理组织以及创新开发课程是关键。
3课程设置优化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中,课程是关键【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因而,课程设置与优化对学生个方面素质培养非常关键。
(一)调研高职机电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及管理,其次是面向家电、智能控制行业企业、智能玩具行业企业等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修人员。
(二)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因素
1)课程设置一定要从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技能出发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无缝衔接的员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岗位群的需要,量体裁衣。
2)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点和面
机电专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多学科多专业,因而课程设置不能只偏向否一个学科,面太窄,就不是机电专业。当然在课程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突出重点。
3)课程设置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机电专业,动手能力一定要重点培养。因而在课程中就要设置实践课,不仅仅在某些单独的专业课中有实训项目,可以独立出来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将电工技术、PLC技术、伺服电机技术等根据高职技能要求整合成电控实训课。
4)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系统性好,前后衔接自然。
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5)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加大学时。专业技能的训练,要孰能生巧。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实训重在学生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训。
6)专业课程要构建模块化。把几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或者根据完成实际项目所需要的联系紧密的课程构建一个模块【4】比如,编程模块,可以包括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等课程,因为现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用C语言来开发。
7)课程内容一定要优化,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堂,融入课程。我们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一定要简化,删除复杂理论推导,重点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实践能力训练。行业企业标准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都将成为高职课程的特色。
4总结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集思广益,不断实际总结,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对机电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立勋,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筱调,编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