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毕业生;途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重点的教育课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创新性的方式融入到大学毕业生的认识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与挑战。本文就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进行论述。

1. 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如何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是一项重要课题,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使其变得复杂。

1.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自身认知程度、心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常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大学生是易受社会负面环境影响的群体,表现情绪化和随意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和行为上过于偏激,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1.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形式单一僵化,内容空洞古板等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赖于“两课”,或是把工作简单落到学生辅导员身上,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从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了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大多停留在应急性,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层次上。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制度上的保证,需进一步加强领导管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交给学生的辅导员,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等同于几节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组织制度上完善长效机制,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学校应加强领导,成立有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通过组织上的领导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要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和毕业生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通过专业性和了解学生实际的教师队伍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最后,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应做好相关的考核工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形成由上至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2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以简单的形式或笼统的方法进行,应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具体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的带动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体现针对性教育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可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①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到社会适应上,应将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后从事工作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上,使毕业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②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其分析自身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心态的调整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树立信心,迎接挑战。③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对于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诚信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律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变以往笼统单一的教育形式,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3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导向性,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如“三支一扶”,“应届生入伍”等等多种政策,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与大学毕业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让毕业生对国家政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更具价值。

例如,目前国家政策上非常重视让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也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但仅仅依靠一些普通的宣传手段难以让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导向性作用,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扶持制度和办理程序讲清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教育政策这种与大学毕业生紧密联系的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教育新途径。

2.4加强校园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学生生活

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上来分析,空谈思想政治的大道理往往取得不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将校园生活中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等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择业、成才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祖国命运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空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毕业生的长久发展服务。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要把握时展的特点,紧跟时展的步伐,贴近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究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盖守双,刘廷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牵手教育的运行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8-89+131.

[2]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1:86-87.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中西方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成果。在当前全面抓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针对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究其原因,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1、指导思想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教育者往往满足于把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高校毕业生却缺乏思考。仅仅满足于把毕业生派出去,致使毕业生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现在,各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设,到了大三大四根本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没有准确的定位。

2、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管理学生”,强调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毕业时有对老师、母校的怀念、他们工作的压力很容易情绪失去控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教育者却缺乏对毕业生的关心,将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们往往自我定位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他们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找工作时不尽人意。很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思想扭曲。

2、毕业生诚信缺失。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如在自荐材料中,有一些毕业生并没有真实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有的同学在同一班级中出现四五个班长,还在自荐材料中大部分介绍自己的长处,对不足一字不提。还有的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而同时从中进行选择,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等。这都是毕业生的诚信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二、究其原因

1、从学校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于高校自身。对于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快速模糊,培养模式的僵化,部分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2、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象牙塔尖,该做“白领”,对普通就业岗位看不上眼,只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总是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的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办学特色、就业指导,对于毕业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挑战,高等学校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所有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实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学校方面

1、高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衡量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责任意识,树立全员做就业的观念。学校从上到下应该高度重视就业,把就业工作分配到个人,形成全员参与。而且高校要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加强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强化服务意识。

2、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由传统型向适应型转变的大学生,所以高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变化。如天津大学实行的“弹性学制①”,对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黑龙江大学实行每年三个学期制度,可以在一年内学到更多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修学分,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由此可见,学校不管其采取哪种模式,模式的变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同学们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生找工作并不像以前那样,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学生只是在学校就可以被动地去选择工作岗位。现在应转变为学生自己走出去,去找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找用人单位协商。最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不好找,学生应转变观念,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找什么样的工作上,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你所适合的工作。

2、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组织保障,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师资建设和教学研究,如何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并不是大学白上了,你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找对了好的项目会比工作赚的钱多。要在心理上消除没有工作的想法,行行出状元,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将是大的发展方向。创新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大学毕业生,也应从创业着手,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晨光,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技信息

[2]李忠英,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教育与职业,第三期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就业 职业选择 创业 毕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4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只想到大企业、大公司或到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失业大学生种种心理压力。

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多数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一是就业心理的期望与失落感;二是就业观念不合理,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三是就业人格缺陷,表现为盲目从众与依赖;四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与自大;六是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七是就业心态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

二、失业大学生引发的其他问题分析。

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对当年7个省34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公务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失业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来自农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这一调查至少表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学生就业危机,仍然主要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在当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大批出生农村的失业大学生游走于城市和乡镇,成了知识游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大学就业分配体制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录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们远离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当期就业,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临返还农村的尴尬。因此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据相关调查显示,极少数失业大学生已被流氓意识所支配,而大量由失业大学生构成的年轻知识游民,已经面临退守道德底线的边缘。

三、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失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因素,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岗位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他们没有在考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促进事业成功的求职观。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73-02

在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了牵动人心的热点话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也逐渐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做到: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更新其择业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职业发展意识;二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业指导体制机制,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本文就以上几方面谈点自己浅显的经验和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更新择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意识

当前,面对异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和职业发展意识对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大有裨益。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大学毕业生总是感到就业难,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心里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太大。他们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或者是能到收入高、待遇好、轻松舒适省心的岗位工作。这样一种就业观念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明显会形成强烈的落差,于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与提供的岗位有限便成了很多大学生择业的“拦路虎”,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所以,大学生应该改变自己的择业价值观,更新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应该把自己的就业目光多多投向基层、投向农村、投向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同时要克服择业时的浮躁心理,要有服务基层、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决心和耐心。目前,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对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因此,高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观教育,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要让他们相信基层和广大农村同样是创业的大舞台,在那里就业同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人文职业素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高校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职业素养。

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的原因不是在其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而是在于其人文素质不高所致。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不高或缺失,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对其感到失望,直接决定大学生就业时的困难局面。面对这种困境,作为高校应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灵魂”[1],对求职的毕业生而言,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包括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所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二是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乐观、自信、坚毅、勇敢、上进、个性健康、人格独立、情操高尚、胸怀宽广、敢于正视困难、敢于面对挑战等。三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要让大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时又要善于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学会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同样能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四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其自我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对事情的变通处理能力等。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实践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积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自己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又多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毕业求职前能积累更多工作经验、社会经验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让其就业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高校在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时,要注意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信息,做到有针对性地动员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各种勤工俭学、打工兼职、服务社区、服务农村的活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类社会工作。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组织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团队的自主创业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其实践能力,为日后的求职就业积累经验。

四、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制机制,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该正视和面对,应该建立健全一整套旨在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就业指导体制机制。

健全的就业指导体制机制应该包括:第一,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组织机构。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当投入。并要确立各级领导带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2]的良好局面。第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高校要发挥一切力量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让大学毕业生能及时了解到国家就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就业信息资源,明了就业供求信息。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资讯交流网络,让外出求职的毕业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时知晓就业需求变化。高校还要建立与市场职业中介的联系,充分发挥其服务和咨询的功能,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参加或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为大学生就业提高多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第三,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第四,形成有特色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既要形成对就业指导对象的常抓不懈,也要做到就业指导内容的“长常更新”。从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与个性化,建立大学生就业档案制度,进行全程跟踪。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则要做到“常常更新”,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就业技能与求职技巧的培训,让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前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除此之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还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异常复杂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唯有在艰辛的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勇于创新,齐抓共管,人人关注,形成合力,才能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中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目前最严峻的考验,为了提高就业要从现实背景分析出发,不仅要研究就业现状而且要研究就业形势,不断地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努力,改善就业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200万人,2012年毕业生仍有超过20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①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从就业形势分析出发,以大学生的角度透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条件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就业形势分析

如图1所示,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增减幅度与日俱增,以2004年的毕业生为例,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80万人,到2013年7月份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99万人。②

再者,逢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有大量国企的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无疑面临巨大的就业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以目前的现象不断增长,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将与日俱增,导致各大高校以硕士,博士占大学的主要人群。2010-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失业率15%左右。

2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很多,包括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功利化、教育及产业接轨、职业能力不足等,以下从六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

2.1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

据教育部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参考图1], 1980-1990年间录取率只有21.55%左右,所以在校大学生都在206万左右,而1999-2009年间报考人数最高都达到了1050万录取人数达到了607.7万,录取率达到了57.88%,在校大学生也就达到了2021万以上。因此,单从数据上来看,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以幂次方的形式不断上升。

2.2 择业观念没有明显改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没有明显改善,其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③其中,在薪酬方面,往往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往往“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等,这就大大缩小了就业面。中国各大城市出现技术工人处于短缺状态。根据相关报告,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达400万人,证明许多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就业岗位是充裕的,但对大学生而言,排除这些领域。④

2.3 就业功利化

尽管大学毕业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由于受职业的社会评价,择业的功利化和强调自我因素的作用,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小事不爱干大事干不了,缺乏责任心。对企业忠诚度不够高,有些人跳槽并不一定是岗位不适合自己,而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以及攀比心理。

2.4 心理素质欠佳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盲目从众攀比依赖的心理误区,也存在紧张焦虑自卑、自负、淡漠、躁动、犹豫、失落等心理问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求职受挫时部分毕业生会动摇信心,产生自卑,意志消沉。

2.5 职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的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缺乏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2.6 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无疑影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减少劳动者就业空间。世界经济危机促使大量的出国留学后的人才回国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竞争增大。⑤

3 大学期间应提高综合能力

就业难相关互动调查显示,⑥超过800名网友参与,69.4%的网友表示还是要靠自身的强大。

(1)提高规划学习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如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⑦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可以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有利于找到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所匹配的职业。大胆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存在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

4 总结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社会稳定与民生之本,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方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否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每个高校乃至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他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有着专业设置的狭隘性及缺乏市场导向性。首先,教育体制方面应快改散教育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这也符合教育部人才培养要求;接着,学校应积极开展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课程;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内容,政府需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

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并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今大学生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和培养相关因素,进一步结合就业为主题,规划了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为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及学校教学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崔振东为本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张文双[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②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增19万达699万人.人民网,2012-11-25.

③ 林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④ 丁守海,刘昕,蒋家亮[J].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2009(2).

⑤ 吴进.弹性就业: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J].200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