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要更新挂念,随着“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教研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认识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使“素质教育进课堂”可望有新的突破,将着眼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内容往往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内容学生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要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为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而继续进修,有利于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课题的参与者,指导课题研究的合作者,他们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自行选题,自主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又不要介入过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使师生真正处于一种平等互助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分工,具体做法如下:

一、 实施流程

班级动员与任务划分

辅导老师的确定

小组及组长的划分与确定

小组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与方案等

分组进行活动与辅导老师辅导

形成活动报告与小组总结

辅导老师评价与小组修改

形成论文

各组交流与探讨

二、具体实施

(一)集体辅导: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期向全体高中学生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辅导报告,报告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期集中辅导,使学生初步学会类似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题的申报和课题组的成立

课题的申报可以采取教师提供课题和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相结合的方法。在申报过程中,我们先请每个学科辅导老师拟定若干个备选课题供学生选择,课题既结合学科知识又结合校本实际,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文学艺术、乡土文化、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等,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课题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拟研究课题。课题经小组长汇集上报后,学校辅导老师针对学生每次选择的上百个课题进行可行性审核、分类。然后把交由各小组长选择。

(三)课题活动的管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可以编制《研究性学习课记录簿》,内容有课题名称,课题立项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工,工作记载和讨论记录,材料整理,预期成果等栏目,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起了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活动有的放矢,科学严谨。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空间上看学生已离开了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学习;从时间上看转向更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从方式上看由单体学习转向了团队协作学习;从内容上讲由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综合利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学习。然而,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思维尚未成熟,容易受非课题研究因素干扰,在课题研究的时间段里游玩。为了克服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求课题研究小组在每星期的第一节活动课,先在学校指定的集中地点集中讨论,向指导老师汇报上星期的活动情况,研究进展以及本周的活动计划,把研究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与指导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坚持“指导到位,参谋到点,检查到时”的原则,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分工到位,提示学生相关的资料和线索,及时点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随时指导学生设计和修改研究计划、问卷调查、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制定下一阶段的活动计划,了解学生的活动步骤。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引导作用;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搞好研究性学习,就要明确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我理解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重在我们进行科学知识的研究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旧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生的智力潜能,以此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路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3

?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 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 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 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 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 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 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 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 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 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 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 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 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 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 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 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由失败走向成功.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4

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当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研究性的学习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研究课题的提出,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探索课题和教师原则指导四个环节。

一、     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类 别

页 面

课      题

实验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小实验

13

用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要求比较起床后和临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习题

14

怎样用刻度尺测乒乓球的直径

小实验

27

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实验

42

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小实验

60

纸锅烧水

小实验

78

制作针孔像机和潜望镜

习题

79

用手电筒和平面镜白纸做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实验

小实验

97

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镜、研究物体的颜色

小实验

112

自制天平和量筒

小实验

129

橡皮筋测力计

小实验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实验

158

个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小实验

173

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小实验

188

自制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

小实验

201

研究自行车的构造

小实验

218

比比谁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课本将近二十个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   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3.   物理学科与新技术的交汇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总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授第一章测量,讲到纳米这个单位,我们可以借机介绍一下纳米技术。并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探究这一高科技领域。

4.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第3章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题:①研究我们家乡浏阳河的污染情况;②我们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

5.   物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联系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如吹肥皂泡,细心的人便会观察:肥皂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为什么总是先升后降,为什么有时无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后可让学生以肥皂泡为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物质间的三态变化后,学生就能解释露珠、霜、大雾、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到底是不是水蒸气,等形成的原因。

二、     课题的选择

我认为,初中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应遵守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2.   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种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因此确定的研究课题,应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   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般应能很好的体现物理与技术、社会关系、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问题,获得关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   可行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学校及社区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指导专家的指导水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落到实处。

三、探索课题

在确定课题后,学生应该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为什么,或由学校组织教师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征集意见。提出方案后,还应送交物理教师进行相关的审核,以免提出违背科学规律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论渊源;形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07-01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研究性学习解释,可得出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3、研究性学习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渊源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学习就是关于事物意义的建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建构起来的,主体的建构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2、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首先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奥苏伯尔则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前,首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然后再进行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他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有一种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用于问题解决的明确限定的程序,学生现有知识与所要学的知识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以便让学生求得问题解决的办法。

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观点,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形成。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包括认知、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涵盖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类知识的学习。

1、认知目标

言语信息:用言语陈述有关事实或事件的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有组织的言语信息便于信息的储存与提取,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它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表征、资料的筛选、对问题的口头或书面的传达与交流、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等。

智慧技能:运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包括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五个亚类。在研究性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推理、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2、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是指学习者学会在一系列组织化动作行为中完成运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实验或活动的操作技能、语言文字表达等传意技能。

3、情感态度目标

态度是指学习者获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运用、检验和改组知识的习惯;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的开放心态;不满足现状、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对社会及环境的合作意识和人文关怀。

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课堂形式。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沿用一贯常规的教学手段之外,适当地在课堂中开展简而易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的预准备(将要研究的内容)。特别在引入新课之前,老师结合已教内容、学生将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甚至动手做一些小小的研究实验,要求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但不作评价)。在老师讲完所学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结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刚才研究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2、课外形式。在课外,学生相对具有比较灵活的时间和自。在目前实施的课时标准和课程教学中,对高中学生特意安排了研究性学习时数,就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单人或集体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个人的研究课题应为小方向,简单易于操作的(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就安排了比较多的适合学生个人动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对于集体内容,可安排几人一组,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是广度的,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研究小组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集思广益,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共同得到对某一研究课题的最终结论。对于学生课外研究的课题,大多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结合生活中化学让学生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3、社会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很重要一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往往感到知识的浅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社会形式。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娴熟使用、驾驭工具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作调查、作访问、小考察、体验学习、上互联网等手段,针对提出的研究课题,学生从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汇总,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个人见解,再融合成集体对研究课题的共同意见。在这过程中,取长补短,对每个学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90-02

目前,中小学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研究性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国家教委下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做出了这样的界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由此看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着眼于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语文课堂,着力从学生、课堂两方面对研究性学习展开探讨,从而继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劳作的过程,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也不是简单的来自于教师作业布置的外推力,而是产生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1.学生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综合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题,并对主题进行探究。高中学生是已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完《鸿门宴》之后,有的同学就写《失败的英雄》、《项羽人物新探》等研究性文章,颇有见地地提出自己的认识,不仅从历史角度,而且从人性的角度看待项羽,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探究世界、揭秘世界,并创造出新知识。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特点,要求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学生都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了学生研究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舞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还在于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构成平等自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从而以自主的身份去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二、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尤其是有着巨大升学压力的高中语文教学,其目光的聚焦点仍在课堂。所以,这里主要关注的是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即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语文课堂。

1.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搭建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首先,从比较阅读来说,如孙犁的《荷花淀》,可推荐阅读茹志娟的《百合花》,通过比较,深刻领悟作品中同一时代两位女性的形象和人格,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比较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比较二人对清华园荷花看法的异同。其次,也可进行延伸阅读,如教苏轼的《赤壁赋》,可推荐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其中作者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的异同。第三,采用新观点新理念指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文,如《项链》在教学时,可以抛开传统观念,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身上是否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美德,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美学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再创作。如教《祝福》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把握祥林嫂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甚至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知道的和祥林嫂类似的文学形象做比较,如金庸《天龙八部》的叶二娘等。

2.创造思维课堂,增强研究气氛。语文课堂也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在课堂上形成问题中心,养成辨析问题的习惯,这样既有针对性又能集中注意力。如《祝福》中“祥林嫂是怎么死的”:①这个问题与课文的三次肖像描写有关,肖像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生理上的衰老。②生理衰老是反常的,祥林嫂不过中年,她怎么会变得老态龙钟呢?与心理压力和精神打击有关。③心理与精神上的打击者是鲁四老爷吗?祥林嫂是如何看待自身命运的?再嫁,本来有利于新生,她为什么撞香桌?④是穷死的吗?又不是,祥林嫂对生活容易满足,她丧夫之后来到鲁家,不是有了“笑影”,也“白胖”起来了吗?这一中心问题不仅是课文的线索,也是整个课堂的线索。抓住一个问题,层层推进,研究性学习才真正达到了目的。其次,创造思维活跃的课堂,仅仅有问题还不够,学生还要深入课文,进行情境角色体验活动。比如学习《茶馆》时就可转换思维,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学生充当演员,深入体会角色。学习《鸿门宴》,看似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也可通过情境角色体验,把课文学活。通过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了解得更透彻。还有课文空白处,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后面显然还有话要说,但作者没有说。再如《边城》结尾,翠翠的爱情究竟怎样?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和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尝试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空白之处,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具魅力。

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大力展开研究性学习,那么高中语文课堂就不再死板而枯燥,而是学生放飞思维的起点。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获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嵇永宁,苗广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