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院(简称高职)会计专业的社会需求也随之增加。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和培养模式规范性、标准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院校以及用人单位的关注。高职会计专业应严格按照培养目标来设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实训的教学环节创新,增强高职会计人才的操作实践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社会会计需求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加强中国高职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胜任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本文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训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会计实验实训的重要性
对会计学专业而言,其较强的实践性必须能够理论结合实际,使得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会计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老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会计教学效果并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会计实验和实训是会计理论知识的保障。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我们可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从而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更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要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存在的不足分析
第一,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缺少针对不同行业的实训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会计实训内容是基于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这使得学生仅能掌握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但是,学生无法准确地对其他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求能独立操作,及时上岗,熟练处理有关会计业务。这要求会计专业学生不仅熟悉工业企业会计,还要熟悉其他行业会计。当会计专业学生遇到非工业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则会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因为他们在学校很少甚至没有接触到其他行业的会计处理业务。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实验实训用具和仿真环境不够理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一般会以公式、文字和图表等来表达和讲述会计业务的教学模式,可能考虑到理论教学方式远比实践教学方式成本低,可反复教授,便于学生掌握,但这种教学方式更适用于本科及以上会计专业学生来学习,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对会计实验实训所提供的实训材料或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案例中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及相关材料年代久远。一些手工模拟实训中涉及的原始凭证经过反复印刷,存在数据缺失或信息失真等情况,并且实训内容也缺少真实性,并未实现真正的实验或实训,而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理论性地实训。另外,由于学校设置的仿真实验室通常是单项实验,不能提供综合实训项目或环境,实验实训内容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多由理论教师担任,而这些理论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会计工作实践经验。他们可能无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会计实训课程。比如,会计教材中的经济业务多以文字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则以各种单据、票证出现,很多教师由于不清楚各种单据的传递程序,所以在指导中只侧重于业务的账务处理,忽略实际环节的具体操作手续及流程的指导,在实训指导与解释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第四,高职院校校外企业会计实训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采用的校外实训形式多以顶岗实习为主,目的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的结合,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指导教师不能亲自到学生实习单位了解情况和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或上网与学生联系,对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不十分清楚。因而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有些学生实习不认真,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很多单位虽然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但实际上并没有允许学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毕竟财务工作涉及到企业或多或少的商业机密,同时又担心学生不熟悉业务的处理而出现差错,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影响工作,所以只是允许学生旁观或做一些辅的工作。因此校外实训往往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改革建议
第一,注重实训教材的内容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局限于工业企业的财会工作。因此,校内会计实训,除开展工业企业会计实训外,还要开展多行业的会计实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行业特殊业务会计教程》的课程,根据地方上的需要,选择学生就业较多的几个行业来开展会计实训。例如进行商业企业会计实训、建筑安装企业
会计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实训等。为了开展多行业会计实训,就需要编写相应行业的会计实训教材。教材不仅要有模拟企业基本情况和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而且要有该企业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而且要求学生进行具体会计业务处理手续的操作。同时,行业会计实训教材应介绍各个行业会计岗位具体业务处理操作程序与处理方法。
第二,构建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具体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与方法,就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建立模拟财务科、模拟银行、税务申报模拟室等。以建立模拟财务科为例,可以按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设置布局,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包括材料物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薪酬核算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稽核岗位、出纳岗位、总账岗位等。通过环境的建立使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先使学生从心态上重视实训,增强职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具有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和手工核算功能。对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业务,让学生将一系列的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先进行手工核算操作,然后再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让学生进行双重会计实训,同时注重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账务处理。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柔性生产线 高职 传感器技术 项目教学
高职教育在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思想的指导下,一直在以能力为本位,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着。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行动导向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都被应用到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如何更贴近企业生产工作岗位实际,学生怎样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有效的融合,培养专业素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主要讨论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柔性生产线为亚龙YL-221型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实训系统。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思路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工程类、机电一体化类及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常用传感器及测量电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信号处理,培养机电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多数高职院校的传感器技术课程还是相对独立的进行学科式的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原理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再配套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箱上完成。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也只是泛泛的介绍,或空洞的引入一些工业应用实例。这样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会感觉到这门课程非常深奥,非常难学,听不懂,没有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便是部分教师在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整合调整,引入更多的应用实例,学生也会感觉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笔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业现场任务为主线,以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结合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整合了课程知识,综合了专业技能。主要以工业企业实践中常见物理量的检测组成几个项目,将被测量融合到每个工作项目中形成项目教学。结合传感器综合实验台及柔性生产线,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技能操作实战中理解各类传感器原理,掌握相关的测量方法,掌握各类传感器在工业企业生产线中的实际应用(安装调试)和技术维护。每一个项目都会是一个典型的实际应用,各个项目综合,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模拟系统。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企业工作岗位综合素质的养成,真正达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实践
教学项目的确定
教学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以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指导,将知识分解整合为具体的项目。笔者在进行项目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将柔性生产线的各分站作为教学项目,结合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设置六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知识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色标传感器等,知识涵盖了工业企业中常用的现代传感器,更是一个个具体的应用实例。项目在柔性生产线上实施前,还可以提出相关的子项目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按要求在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上完成。下表1是基于亚龙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项目。
表1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 主要传感器 项目主要技术应用 实践能力
供料单元 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光电反射传感器 托盘定位检测、工件到位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喷涂烘干单元 温度传感器 喷涂室温度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加盖及顶销单元 接触式行程开关、光纤传感器 加盖检测、上销钉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 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 工件重量检测、工件盖、销钉的有无检测、销钉材料检测、工件颜色检测、链条电机转速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成废品分拣单元 电磁阀控制传感器、涡流接近开关传感器 机械手电磁阀控制、成废品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提升入仓单元 伺服电机磁电编码器、光电反射传感器 提升台控制、工件入仓检测 应用分析、安装调试
项目教学的实施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将教学项目确定好以后,授课教师在课前先实施完成各个教学项目,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分析处理。一方面对整个教学项目会有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便于教学实施,也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在项目的提出时,可以在柔性生产线上给学生展示成果,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知的过程,了解实施该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关键点在哪里。在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设备条件限制,要求对教学班级分组分项目进行教学。下面以“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为例说明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学项目:检测及链条传送单元
项目描述:项目的功能要求分为工件的指标检测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工件的重量、工件盖和销钉的有无、销钉材料是否是金属的、工件的颜色识别(能识别红绿黄三种)、链条传送带的运行速度(直流电机转速测量);安装调试内容包括各传感器在生产线上的安装调试。本项目的重点传感器主要有: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和数字编码器。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识别常见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熟悉其原理,并掌握传感器在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安装调试与应用。
教学组织:将教学项目划分为四个单元来实施:单元一,教师结合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及多媒体,介绍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的实体、原理、应用,演示项目功能效果。小组成员自行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分析讨论用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单元二,学生根据之前的小组讨论分析,在柔性生产线对应的工作站上安装传感器、配线调试。完成后教师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出现的问题或故障,学生继续调试,直到安装合理、配线正确后进入下一单元。单元三,小组成员结合PLC控制技术,实践称重传感器、色标传感器、数字编码器的程序控制。要求能实现项目的功能要求,教师负责关键编程技术指导。单元四,项目实践总结,教师和学生分别就项目的实践过程总结。
为便于组织教学,建立项目实训小组:6人一组,共6组。每个项目的教学学时为14学时,其中单元一4学时;单元二4学时;单元三4学时;单元四2学时。单元一可6组同时进行,单元二、三、四分6个站6个小组分别进行,10个学时后循环轮换项目,即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各专业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学时或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项目。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下发项目任务单,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介绍传感器的外观、结构、原理并演示。学生了解了其原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知识后,教师再在柔性生产线上演示传感器在生产线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安装调试及控制。学生可以在综合型传感器实验台上完成一些主要类型传感器的原理验证及测量,如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电涡流式、光电式等,以及温度、气敏、湿敏等传感器。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拟出项目接线布局图纸,在生产线上进行传感器的实际安装、配线调试。小组成员之间要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跟踪指导。
3、学生在柔性生产线上进行传感器应用的可编程控制,完成项目功能目标,并讨论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要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会的带不会的,直到全都会。教师跟踪指导。
4、学生在完成了项目任务后,需要提交一份项目报告,总结主要传感器在柔性生产线工作站的应用,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6个实训小组在完成了一个工作站的项目后,进行下一项目的轮换。到第二轮换学时时,各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项目教学的效率效果。
项目实施的总结
项目的总结也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师的评价主要基于各组各个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所提交的项目报告,即采用过程考核方式。根据每组各成员在项目实践中的完成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表现,给出一个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加上学生的项目报告成绩,即是该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每组学生分别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个人收获等。教师最后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具有创新的实践方法进行表扬,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期待下一个项目的实践了。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工作项目选择知识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企业工作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在我院系的教学中已在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以生产线为项目实施平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浓厚了,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也让学生感到技能训练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了。每一个项目经过实践,学生都掌握了一类或几类传感器的外观款式、基本原理、安装接线、信号处理、实际应用维护等技术能力。对授课教师来说,通过项目教学,使得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更加紧密,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更有活力。学院对课程的项目教学实践的评价是:有效利用了自治区示范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场所从教室搬到实训基地,让学生的技能训练可以更加贴近岗位工作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给相关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项目教学在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解决提高之处有:一是如何根据有限的教学条件,增加完善更全面的、适应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的教学项目;二是如何有效地对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就是出现6个项目同时进行,课堂管理稍显松散、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解决改进的方法是:一是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起,不断研究传感器新技术,并在生产线上增加新的传感器类型、内容,保持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全程共同指导学生。每个实训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协助教师管理课堂,其他服务等。通过项目管理卡,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过程监督,对那些不主动学习,坐享组员成果的学生,进行全班通报批评,并在考核成绩上体现。
基于柔性生产线的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能够更好的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巧占.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期刊网.2010
[2]秦志强.现代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知网.2009
[4]乐文行.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5王煜东.传感器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化工;实训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训练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职业技能,实践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层次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验实训基地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职业规范化训练,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培养。另外的功能就是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抚顺乃至周边城市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一、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训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
三、建设基本结构
1.基础类实训基地是化工类的各个专业都离不开的化工基本知识检验、基本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地方。
2.理化检测是培养学员如何应用各种常规的基本技术手段(如化学分析、电分析、光谱分析等),对化学品、油品以及表面活性剂、涂料、粘结剂、化妆品、洗涤剂进行各种物理化学性能的检验。建设油品、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理化检测实训中心。
3.典型化工实训装置及小型化工工艺类工业生产装置,供教学实践和小规模生产使用,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石油化工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基于此,学生在石油化工企业实习时常遇到无法进行具体操作、得不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的机会。(4)石油化工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石油化工生产现场操作与化工仿真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解决长期以来生产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将理论知识、工艺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培训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石油化工仿真实验中心。
四、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
1.化工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化工专业学生具备本行业岗位基本技能,提升知识和技能, 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分析检验实训主要由“有机化工产品检验室”、“无机化工产品检验室”、“冶金与建筑材料检验室”、“药物检验室”、“环境分析监测室”、“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检验室”和“电子天平室”7个实训室构成。学生应能掌握常规检验分析仪器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常见化学样品的分析,掌握相关产品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技术,具有综合分析和编写综合报告的能力等。同时,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工业分析、环境监测、矿石品位检验、重要材料理化分析与检验,检测仪器要定期鉴定、定期保养、定期校验,并确保实验室所有设备和计量器具均可量值溯源。对采用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实验室则需要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价它是否与检测项目相适应,是否为最新的有效版本,实验室要动态跟踪相应标准的更新,及时对其进行研究确定。
3. 化工工艺类和单元操作技能实训
实训车间的布置除了有黑板、投影、台凳等,还应该按照生产车间的模式布置,如管廊管架、冷却水的循环利用,操作空间的预留、工具的摆放要求、逃生通道、消防设施等,墙面上挂放装置图片、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危险标识等尽量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有代表性的操作进行实训,如阀门、管件的安装、应用,离心泵的操作、切换,换热器的操作等。
5.计算机仿真实训
计算机仿真实训在化工生产过程实训中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学员仿真系统的构建是按照实际工程而设计的, 因此在该系统上的操作十分接近实际情况, 学员通过该系统的训练,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运行状况联系起来,模拟操作各系统运行检故排障。仿真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实训平台, 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获得知识和技能。 弥补了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的不足。由于没有安全问题的顾虑, 可允许学员对部件、工具等进行仿真随意性凋节。 通过指导教师实训现场循循善诱, 让学员完全进入角色, 直接接触感性知识来强化形象思维, 使学员把不合理的随意调节转化为从中总结经验的手段, 从而给予了学员个性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思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 由于实训系统可以由电脑直接进行成绩评定,不会受到教师的主观色彩的干扰, 因而更能体现教学的公平性。
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还可扩大培训项目,可以面向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产教对接;高职教育;工业园区;协同创新;
当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的依赖程度大为增强。高职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高职院校更应积极探索教产对接,研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模式,走一条多元共建特色鲜明、多方共赢的“政校企深度融合,产教研无缝对接”的办学新路子,实现工业园区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突破。
一、产教对接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职能的新途径
纵观高校职能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教学职能发展到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更需要符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组织科技与教育服务力量,创造性地开展产教对接、教研合作,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一)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能
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的产学之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学校教学的资源,互惠双赢。同时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脉,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与市场接轨的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可用的人才。走产学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合理化。
(二)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科研职能
高职院校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技术专利与研究成果,应寻找一个推广与利用的场所。走产学之路,可以达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企业可以借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新,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了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反过来,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拉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行。走产学之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专业对口的人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得到了应用,起到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产教对接是高职教育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
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产教对接存在的最主要不足是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合作的有效的机制。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产学合作的企业与机构,但在双方合作的关系中,关于双方各自的责、权、利的认识不足,往往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往往只是一时的热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没有在产学合作中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高职院校资源也是很有限的。高职院校在教产合作中存在的不足,给了我们一个深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双方互助互惠、紧密长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呢?在此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平台的构建为例,探索产教对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思路。
(一)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
首先,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学院向企业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校内分别组建了富山模具生产车间、光大光学生产车间,成功建成“校中有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由于学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园区拥有六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1000余家企业,具有得天独后的“园区特色”,为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办学优势,凸显政府的主导地位,深度挖掘工业园区资源,学院采用租赁和联合的方式,先后建设了“厂中有校”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生产实训中心”、“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建设总规划占地约200亩地,建筑面积约120000 m2。
1.政府牵线,校企联姻,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
经政府牵线,学院与中山骏建公司合作,骏建公司提供7100 m2的厂房和价值1600万元的包装印刷设备建成学院的生产实训中心(并预留8200 m2后期建设用房),成立了“骏建实训中心管理办公室”,纳入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该中心由学院授权包装印刷系负责建设,组织师生进行生产和实习实训,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由系的教师担任。
2.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
经政府协调,学院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合作,建设“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政校企三方设立实训校区管理委员会对校区进行管理,合作方式为:工业开发总公司将现有约200亩的加工区物业(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总计约100000 m2)根据规划分期分批投入用于生产实训校区的建设,以低于市场租金价格向校区管理委员会收取场地管理维护费并负责物业管理和资源整合。学院每年投入约六百万元用于实训校区内生产实训设备的建设,目前该实训校区内已引入五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直接在基地的生产线上开展。
(二)多元共建,特色突显,合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在企业的生产线或生产车间设立实习基地,此类合作校方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和贡献难以体现,实践教学也多流于形式。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训平台的建设大大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上述瓶颈,构建了以个体实训基地为“点”,合作实训中心为印刷行业完整的一条生产“线”,共建的实训校区为从“面”上带动各专业生产实训的系统性产学合作平台,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建生产中心,共同生产经营,“教学做”融为一体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实训中心是学院以包装印刷系师生为主要生产力量和技术力量负责投入;学院负责制订具体实习计划、生产实践计划组织师生进行生产。骏建公司仅负责提供设备、厂房及场地和中心的物业管理。双方共建的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建设与专业(课程)对接的生产实训基地,帮助企业扩张产能和技术升级。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是由学院与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建,由该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实训校区的建设、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在扣除相应成本后由学院与工业公司共享(各占50%的比例)。学院负责组织企业进驻园区成立与各系(专业)对接的实训基地,负责组织学生和教学实训团队进驻基地,负责制订具体实训教学计划配合生产。目前,十五家企业进驻生产性实训校区,上述企业分别与学院的包装印刷系、光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经济管理系有关专业对接,共同制定了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考评等内容的实训教学详细方案。学院对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生产控制也提出了建议性的意见与建议。
3.教室车间一体,校企设备互补,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收益共享
在中山火炬职院的实训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训教学和生产培训,学院增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以保障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室建在车间内
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各实训基地内,均设有由学院投入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该教室设备所有权归学院),专门用于双方生产实训的教学使用。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同时为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也提供了便利。
(2)生产设备双方投
在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各实训基地中,学院结合企业的生产和根据实训教学需要,每年都为企业增配一定数量的设施、设备用于辅助生产和教学(该部分设施设备的所有权属学院)。此举提高了学院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学院投入的盲目性,有效地抑制了资源浪费,更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3)帮助企业降成本
在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进行了物业功能的转换,由工业企业场地转为事业单位教学场地,能够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上享受部分优惠。另外,各合作企业在生产过程管理、员工工资和技术升级方面由于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成本也得到有效降低。
(4)合作收益同分享
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的所属行业和生产经营社会环境,在合作效益多方共享的原则下,针对不同企业对校企双方合作收益进行了约定。例如骏建生产实训中心由于双方的责权几乎对等,生产经营收益则由学院与骏建公司各按50%进行分配;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佳信达包装实训基地和俊鸿五金实训基地则由佳信达公司和俊鸿五金公司除了向校区管委会支付场地使用费之外,将各基地的年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支付给校区管委会,作为合作收益。鑫海洋实训基地则是按每年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合作收益支付给工业生产实训校区管委会。
(三)优化资源,服务社会,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高职院校要增强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辐射力,准确定位,特色办学,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发区管委会的主导下,通过实训基地为“点”——实训中心为“线”——实训校区为”面”的系统建设,在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实现了学院、企业政府、的多方共赢。
1.学院层面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平台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院的实训教学场地由不足两万平米增加到可利用的十万平米;可利用的实训设备总额增加约三千万;更增加了一大批具备丰富企业生产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
在内涵建设方面,学院利用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设备等优势,有效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各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骨干人员被聘为学院兼职实训教师,车间教室的一体将“教、学、做”一体化成为现实,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保证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更具操作性,从而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企业层面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不少企业关、停、并或撤离,开发区部分厂房、物业闲置。例如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就是一家主要以物业出租为主业的企业;中山骏建公司拥有一家包装印刷企业价值1600万的设备也处于闲置。学院的骏建实训中心和工业实训校区建设无疑是雪中送炭,使骏建公司的千万设备得以生产利用,工业公司数万平米的厂房和宿舍得以盘活,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效益。
3.政府层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平台的探索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保障、创新平台、评估监督等等行政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牵线搭桥,政府在减少了近三亿元直接办学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 ,同时也应成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教对接运作模式,以建设实训平台为切入点,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如同中山火炬职院实现办学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一样,将高职教育与本区域经济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建.《我国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8):11-14.
[2]吴峰.论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能的培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34-35.
工业企业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 市场营销 教学 分销沙盘
一、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
在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传统的营销课堂是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应用原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然而社会的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企业对营销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很高的实际管理和操作能力要求,这迫切要求营销专业教学在课时分配上强调实训教学,体现“实际、实用、实践”原则。
2.课堂活动主客体错位,考核方法传统
传统的营销专业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启发性和互动性低,课堂上教师扮演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学习活动的结果;考试及评价方式不合理,忽视过程考核,注重最后的文字考核,使学生成为理论考试机器,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现代化手段运用不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作业布置不合理,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对知识实践应用的效果;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弱,毕业以后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
3.教学实训设备和场地有限,企业环境仿真效果差
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教学中注重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营销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由于中职院校缺乏实训设备和场地,教学计划的安排一般是理论集中几个学期学习,最后实训一学期,或一本教材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用少量时间进行实训。这样营销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会产生时间差。
为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尝试引入分销沙盘教学模式。
二、分销沙盘教学模式的优势
沙盘教学模式微缩了企业营销过程,通过设备、人员、货币等道具的配合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直观地呈现出来,分组分角色进行。每一个小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即一个独立的财务,在分销沙盘模拟对抗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经营团队,不具有共同的财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些分散的企业实体,比如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和利益。最终有一个唯一的企业经营绩效来展现一个团队的经营结果,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在立体仿真的职场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职务角色,分配在虚拟的业务环境中完成相关业务。它是一种融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实战操作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
三、分销沙盘教学实施过程
1.播放视频和PPT
教师首先通过几个现实中的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营管理过程,便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能够迅速把自己转变为企业工作人员角色。然后教师用“企业分销沙盘认知”多媒体课件和沙盘模型讲解生产企业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业务流程,进一步让学生对沙盘产生概念。
2.分组并进行岗位分工
全班进行分组,班级共有48人,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8人,完成企业开创任务,分配岗位,强调每个岗位分工及其任务。
供应商2人,提供原材料,审议商场上所有订购方案,登记原材料供应,记录明细账,对企业运营负责。生产商2人,主要负责制订生产计划,按时完工,登记材料采购和生产明细账,汇总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批发商2人,主要负责制订广告计划,分析市场,了解竞争对手,建立销售渠道销售产品;根据产品批况和预订情况计算单等,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库存商品明细账和总账等。零售商2人,主要负责预定和销售产品,并进行销售记录,财务登记,保证资金链衔接。
3.实战与指导并存
实战:要求小组按照企业运营模式在同等规则下完成五年的市场经营,按小组、岗位分工及其任务和流程交由学生自主操作,直至完成本岗位、本小组每一年的核算任务,每位学生完成本岗位核算任务。
指导:在整个企业运营实务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处理各个生产环节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财务核算进行教练式指导,学生在仿真的生产制造业环境中实操,详细考虑企业内外部运营环境、资金链维护以及订单完成情况。
4.教师点评与学生总结
教师点评:教师在对各组核算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讲评,引导学生找出解决的办法,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特别针对企业年终报表不平的小组,要更加细心指导小组成员发现和总结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导致错误,以后在这些地方尤其要细心。
学生总结:每一年的运营结束,教师要求各组总负责人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年终总结,并且要求各小组成员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这一年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总结整理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和其他各组分享,相互切磋,帮助共同成长。
5.成绩评定
根据各小组课堂出勤和表现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准确性、速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企业盈利情况,评定小组成绩;根据各人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和速度,评定学生个人成绩。这样,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牵制,共同努力。最终个人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小组成绩占40%,个人成绩占60%。
四、分销沙盘教学的效果
在沙盘教学实践中,发现该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高度仿真环境和任务驱动式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沙盘模式的自主操作、体验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期考试中,对比实施沙盘教学模式的班级和未实施沙盘教学模式的班级,发现实施沙盘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财务会计考试成绩显著提高。
另外,沙盘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操作能力,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全面、动态的业务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学过、做过和做好的问题,不出校门就积累了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