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1
【关键词】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文化文化心理
贵州省黔西南的南、北盘江流域是布依族其主要居住区域,其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布依族和中华其他民族一样,在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其表现出来的审美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及调查方法
黔西南布依族信仰文化心理发展变迁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2010年5月21日至6月19日,选取了有布依族民族特色和文化习俗代表性的黔西南7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作为调查点。这些村寨90%以上的村民是布依族,共调查了665名布依族村民。调查表的项目可以选择多个答案,因此,总答案多于665个。
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部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迁,对了解和传承布依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评价标准调查。在文化审美中,对审美对象的评价与鉴赏产生美感,而这是与审美对象的特点、审美主体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分不开的。
审美评价标准选择心理。对于“您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种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总计选择694人次。选择“本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有264人,占38%;选择“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有173人,占25%;选择“当前社会的潮流(跟随大多数人)”的有193人,占28%;选择“父母或长辈或寨子中长者的看法”的有55人,占7.9%;选择其他的有9人,占1.3%。可见,黔西南的布依族在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和评价上有明显的民族审美价值取向。
服饰反映的审美选择心理。今天的布依族对本民族的服饰选择情况,反映了黔西南布依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观的传承与评价心理。布依族传统服饰穿戴,目前主要是以女性为主,男性穿传统服饰的较少。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您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的情况如何?”这一问题,总计选择684人次。选择“几乎不穿”的有178人,占26%;选择“偶尔在过节日时穿”的有250人,占36.6%;选择“经常穿”的有230人,占33.6%;选择“其他”的有26人,占3.8%。
黔西南布依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布依族通俗文化具有慑服人心的审美力量,布依族重视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在长期的民族共同体生活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服饰、饮食、建筑、节日、歌舞、婚嫁、祭祀、工艺等审美文化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表现的。对于“您如何看待和评价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例如服饰、音乐、建筑、饮食等)?”总计选择669人次。选择“很多布依族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的有123人,占18.4%;选择“对现代社会生活很有借鉴和帮助”的有360人,占53.8%;有25.4%的人选择“对现代社会生活有帮助,但作用不大”的有170人,占25.4%,选择“其他”有16人,占2.4%。
布依族通俗文化审美的心理评价与选择。对于“您如何看待布依族传统服饰、房屋建筑、音乐(如八音坐唱)和民歌等?”总计选择669人次。选择“很喜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有483人,占72%;选择“不喜欢,更喜欢现代化的东西”78人,占11.7%;选择"一般,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有89人,占13.3%;选择“其它”的有19人,占1.8%。
布依族男女青年赠送信物的审美心理。布依族青年男女进行交往时所赠送的信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现代布依族人的审美观念发展变化情况。对于“现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时,一般送什么作为信物?”总计选择687人次。选择“自己绣的花鞋垫、手帕、香(荷)包等手工品”的有197人,占28.7%;选择“戒指、项链等现代饰品”的有194人,占28.2%;选择“手机、MP3等”的73人,占10.6%;选择“其它”的有223人,占32.5%。
布依族娱乐活动对于乐器和歌曲选择。以民族乐器伴奏民歌是布依族的一种习惯,既能演奏这些乐器同时还可以唱布依族民歌的人还是比较多。对于“现在布依族在娱乐活动中唱歌时,一般使用什么伴奏、唱什么歌曲?”总计选择680人次。选择“使用牛骨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唱布依族歌”的有307人,占55.7%;选择“使用卡拉ok伴奏曲,唱现代流行歌曲”的有118人,占17.4%;选择“使用牛骨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唱现代流行歌曲,”的有29人,占4.3%;选择“其他”的有154人,占22.6%。可见民族艺术还是黔西南布依族的主要娱乐方式。
布依族审美世俗化生活样式的心理评价与选择。布依族文化的审美世俗化倾向,是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布依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个性,使布依族在生活中追求美,决定了其有着突出的世俗化倾向的审美文化。
布依族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了其对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世俗化审美心理选择与认同。对于“您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总计选择680人次。选择“安逸、简朴的布依族村寨生活”的有440人,占66%;选择“忙碌、富裕的城市生活(如有轿车楼房)”的有89人,占13.2%;选择“介于城市和村寨两者之间的生活”的有123人,占18.4%。
布依族对传统农耕生活的心理评价。依山傍水、种植水稻的农耕生活,可以说是布依族传统中的传统。对于“您如何看待传统布依族依山傍水、种植水稻的农耕生活?”总计选择680人次。选择“很好,稳定而又平静”的有502人,占75.4%;选择“不好,有些保守和封闭”的有58人,占8.7%;选择“没有认真想过”的有76人,占11.4%;选择“其他”的有30人,占4.5%。
布依族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心理评价与选择。面对现代城市生活,生活在村寨的黔西南布依族怎样评价和选择?对于“您如何看待现代城市生活?”总计选择669人次。选择“很好,繁华迷人”的有275人,占41.1%;选择“不好,太喧闹、太噪杂”的有197人,占29%;选择“对城市生活不了解”的有162人,占24.4%;选择“其他”的有35人。占4.2%。
布依族参加传统节日的情况。黔西南布依族的一些习俗活动中,参加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外出学习与打工的急聚增多,加上家庭承包制的推行,族群聚集的机会就少了,对民族节日活动有浓厚兴趣的人固然是积极参加。对于“您参加布依族唱歌、跳舞和‘三月三’等节日的情况怎样?”总计选择675人次。选择“几乎不参加”的有255人,占37.8%;选择“参加比较少”的有125人,占18.5%;选择“经常参加”的有255人,占37.8%;选择“其它”的有40人,占5.9%。
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调查结果析评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以其智慧所创造的、传承的、产生久远影响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意识、行为举止。美是使人愉悦的造型,有自然存在和人类创造两种形态。文化有美丑之别,审美层面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总和。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面对现实生活。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美丽的生活世界背后,有着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布依族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审美创造过程。审美创造使世界充满了美丽与欢乐,思想与情感。审美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在布依族共同体中,审美文化活动,是主体性的一种自由生命情感活动,它使生命得到自由和快乐的体验,其价值取向在当代有着现实意义。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2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共有包括苗、布依、侗、土家等17个世居民族。各民族节日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丰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非物质实体。如何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又通过开发来更好的保护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保护贵州文化千岛,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 节日文化 开发保护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共有l7个世居民族,他们是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水族、白族、满族、壮族、瑶族、蒙古族、羌族、仡佬族、毛南族、畲族。其中布依族、水族、仡佬族3个民族的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的90%以上,苗族和侗族人口也超过了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他们在历史上曾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狩猎文化、稻作文化、山地游耕文化,具有千姿百态、多元文化的色彩。由于交通阻隔和开发较晚等历史地理的原因,一些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现象在贵州得以延续保存下来,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特别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的民族节日文化至今仍存在于少数民族群众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节日文化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贵州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多彩贵州风”文化品牌的宝贵历史资源。
一、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贵州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贵州民族节日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贵州民族节日堪称全国之最,据有关统计贵州各少数民族一年中的节日集会共1046次,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苗年、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侗族的祭牛神节、林王节;彝族的彝年节、火把节、赛马节;水族的端节、卯节;仡佬族的祭山、吃新节;瑶族的盘王节等,这些民族节日基本上是本民族全体群众的节日,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内涵丰富,除本民族群众参与外,往往还吸引相邻的其他民族的群众参加。每逢节日来临,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上刀梯、击铜鼓、斗牛、斗鸟、赛马、摔跤、赛龙舟、舞龙灯、演地戏等活动,其场面之盛大,其情景之感人,让游客们留连忘返。
民族歌舞、民族服装、民族礼俗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节日中得以集中展现,每一个节日盛会就相当于一个露天民族风俗风情博物馆。其中,舞蹈性质节日最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祭祀性民族舞蹈就有苗族的木鼓舞、粑棒舞;布依族的转场舞、回旋舞;侗族的龙脱皮舞;彝族的海马舞和水族、瑶族的铜鼓舞等等。代表性的节日喜庆类舞蹈就有苗族的板凳舞、芦笙舞、古瓢舞;布依族的铜鼓刷把舞;侗族的哆耶舞;彝族的跳脚舞;水族的斗脚舞;瑶族的狮鼓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这些舞蹈原汁原味,形象生动,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有强烈的感染力,最具有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具有民族特性。民族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民族文化是贵州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的灵魂。
二、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自己的服饰饮食文化,有自己的节日文化。就贵州省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居住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也导致着周边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较深,大部分和汉族居住在一起的弱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汉文化同化的趋势。因此,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中,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文化开发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着同化。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贵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比如四月八是苗族传统的节日,而苗族地区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过起来了四月八,给本民族造出一个节日来。这是典型的弱势民族节日被强势民族节日文化同化的节日。很多人口少的少数民族纷纷抛弃自己民族固有的节日,转而投向周围人口较多的民族节日。这种现象的存在,为保护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带来巨大的隐患,是对本民族节日文化传承的毁灭。
(二)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低俗化和滥用的现象。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部分旅游目的地为了满足游客的观光要求,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了众多非传统的成分,使原本内容丰富的节日变成了逗游客开心的“丑戏”,甚至加入了黄色下流的成分。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传统节日的节期也被随意改变,内容也被随意编排,节日文化在某些地方已经沦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表演,失去了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不少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获得媒体的吹捧,各出高招来打造旅游胜地。在黔东南某地举办的国际苗节期间,其中有个表演节目就是在大街上进行苗族歌舞游行。为了争取政府的关注,吸引游客的眼球,各个游行的队伍各出奇招,有些队伍为了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竟然把原来短裙苗族服饰里的绑腿换成了性感的肉色,虽然很前卫吸引人的关注,却破坏了原生态的民族风俗。还有各地经常举办民族小姐、民族形象大使的选拔活动,这种活动从出发点上开是好的,但商业化操作下来就变味了。很多地方选出来的民族小姐、形象大使根本就不是原住的少数民族,甚至连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一点都不了解,试想这样的小姐如何能代言该民族?
(三)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开发品味不高,没有作为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最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贵州十八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整体上都出现一个自然风光与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结合部紧密的问题,绝大多数民族节日在旅游区仅仅是陪衬而已。同时节日旅游活动部丰富,旅游景点开发的节日旅游大都形式单一,基本上年年重复,缺乏创新,看得游客都厌倦,回头游客人数极少。民族节日旅游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化的表演上,缺少高文化品味、高质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多元化民族节日文化。
三、建议与对策
有关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贵州部分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发生变异,传统的某些类历史及文化内涵不复存在,更多地衍化为纯粹的表演和旅游节目;许多民族手工技艺如某些刺绣工艺、蜡染技艺、雕刻技法等,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曲目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近年来,贵州开始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已于2002年7月 30日经省第9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
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节日文化旅游。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把握和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旅游开发,必将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商业价值观念的冲击,其民族特性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旅游业的开发中一定要谨慎,各地政府一定要重视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亡。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给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限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行为。保护不是保守,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提倡;保留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在舍弃与创新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合理的开发,提升当地的旅游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来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资金,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参与保护。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这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例如大型民族歌舞 《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多彩贵州风》是省委、省政府为贵州旅游市场量身订做的一台歌舞节目,目的是为提高贵州的整个旅游软环境。与周边省市相比,贵州旅游市场缺乏常年演出的文艺节目,这是与邻省旅游业的差距所在。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的推出,不仅弥补这方面的空白,而且荟萃了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使得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传播和继承,备受赞誉。《多彩贵州风》集多民族的风情为一体,囊括了众多民族的优秀代表性节目。该节目的创新,在于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融入了舞美、灯光,体现出很强的现代气息,既保持了原生态的元素,又有强烈的时代感。集朴素、华丽、原始、现代为一体的《多彩贵州风》,以她特有的绚丽与清新,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青睐。《多彩贵州风》的成功推出说明了它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多彩贵州风》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时候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得到了突破性的开发,同时也继承和传播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我们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开发利用上,同时总之,在旅游业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既要考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辩证地看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对立统一的, 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保护与开发是密切关联的,是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这样才能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优势,为推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贵州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再加上贵州有着49个少数民族,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构筑了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贵州民族旅游的核心应是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这是贵州民族旅游的精彩之处,也是值得挖掘和升华的元素。在自然资源基本上被开发殆尽后,贵州只能开发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来满足不断升温的旅游市场,在民族文化中,民族节日作为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成果,它积累、继承、发展,并周期性的展示自身的传统,坚持民族拥有的文化身份,是贵州旅游最具有魅力的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 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
[2]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3
2012年春节来得早,长假一结束,春天就接踵而至,“凤凰之旅”又要开始新的旅程。
贵州,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多民族聚集地,苗族服饰的大气磅礴,侗族大歌的婉转流长,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让人留连忘返。但在这里,我们要推介的是贵州的“金海雪山”。
在中国西南,提到雪山,可能更多的人会想到云南玉龙雪山、四川西岭雪山等著名景区。但如果说贵州也有“雪山”,那一定会让不少到过贵州的游客,尤其是珠三角及港澳台的游客大跌眼镜。不错,就是“雪山”,不过这里的“雪山”,已经没有了西岭、玉龙那样的寒气逼人,反而有一丝丝春到江南的其暖融融。
实用资料:
最佳赏花期:3月
交通:自驾――从贵阳出发,贵新高速往都匀方向,行至盘江收费站下后就有路牌指引至音寨,约5公里。用时约1个小时。
自助游―― 可从贵阳坐火车或乘汽车至贵定,在贵定运管所(坐盘江车),由运管所乘车到贵定盘江音寨(5元),或者直接打出租车到盘江音寨景区,约40元左右,可坐4人。
住宿:音寨内主要为农家乐,旁边有家山语院――金海雪山水疗度假酒店。音寨距贵阳较近,也可以考虑返回贵阳住宿。
金海雪山 独此一家
“翁城河水清又清,音寨李花像雪银。几座雪山照金海,金海雪山传古今。”这是一首无从考证的布依族山歌民谣。不过,在贵州中南部贵定县盘江镇有个叫音寨的山村,四面环山,绕水而居,每年的春分时节,远山近峦,数万亩李花盛开,仿佛漫山飞雪,山峦上成片的李花宛如“雪山”;而音寨瓮城河两岸满田满坝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犹如一片金海。
“金海”与“雪山”相映成趣, 构成一幅“金海雪山”的壮美奇景。再加上粉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翠绿色的树丛衬托其底,布依族山寨隐约其中,与音寨浓郁的布依族、苗族风情交相辉映,形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观音显灵的山寨?
布依族村寨“音寨”之名,传说为观音菩萨幻化来此而得名,音寨后山亦因此而称观音山。传说观音菩萨云游天下,来到贵州贵定一个村寨,见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山水环绕,波光粼粼,民风淳朴,居住了两天不忍离去,临别时施舍灵丹为寨中染病之人疗疾;还劝大家继续行善积德,终有好报。等到寨中病人痊愈想起为他们施灵药的人时,观音早已离去。后来,寨中一位罗秀才到省城考试,在大庙中见到观音塑像,面貌与来他们寨中施灵药的人完全相似,回到寨中时,又见大家围在寨门岩上观看不知何人刻下的一个“音”字,方醒悟是观音菩萨下凡到此普救众生。因而,大家就把这个寨改名为“音寨”。
春季,是音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布依族人在各自房前屋后遍种的李树随着花期的到来,顿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李’花开”,远远望去,观音山洁白如雪,使人恍如走进冰山雪岭。而坝子里、田垄上,金黄的油菜花也来争奇斗艳,蝴蝶、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就像一幅美轮美奂的油画。
采摘云雾贡茶
音寨布依族民居背靠观音山,面向清澈见底的瓮城河。
走进贵州古山寨
同样是布依族的村寨,背靠观音山的音寨是特别的,它没有砖瓦、木柱建起的寨门,有的只是村口那四棵相依相抱的千年古树的守护。音寨旁边有一条美丽的河叫瓮城河,宽阔的河滩,水波荡漾,清澈透明的河水哗啦啦的流淌着,像在唱着布依山寨美好的生活。
穿寨而过的瓮城河把村寨民居、田坝一分为二,只有一座七孔石桥连接着。在这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寨里,青瓦房、封火墙、硬山顶、石院坝、古朝门,向人们展示着布依村落的浓郁风情,常年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山水――“青山绿水鸳鸯鸟,翠柏银杏布依家”。
淳朴少数民族老乡
油菜花开得艳,雪李花开得欢。村民们可没有闲下来,农妇牵着活蹦乱跳的山里娃,姑娘小伙搀着穿上漂亮衣裳的阿妈,村民们随着纷涌的人流来到那片平时耕种的田地,也挤着来感受这“金海雪山”的美景。有的在河边则搭起了小舞台,布依女穿上刺绣精美的民族盛装,唱着布依民歌,令游人沉醉。寨里的农屋不再关门闭户,家家户户搞起了“农家乐”,让客人到此一游而不能不尝一口音寨别具风格的农家饭。每户农家门上都贴着鲜红的对联,不论是写着“种李致富”还是“财源广进”,望着眼前的“金海雪山”与潮涌的游客,淳朴的庄稼汉个个喜笑开颜。
尝一遍音寨美食
音寨的农家乐是贵定县盘江镇的一大招牌。音寨盛产酥李,家家户户都种植李树,每至春分,万亩油菜花和千顷雪李花构织成了“金海雪山”之奇景。据村民介绍,每逢周末天气晴朗,自驾车到这里来的游客就有上千人,景区是一片红红火火,也火了路边的狗肉馆和寨里的农家乐。
当地为布依族聚居地,村民以大米为主粮,喜酿酒、饮酒,饮食口味以酸味为特色,有发酵的酸水及腌制的蔬菜、腊肉等,芳香可口,酸汤野生鲢鱼、人工娃娃鱼是待客珍品,还要提到的就是盘江狗肉,不能错过的美食。每逢“四月八”,除了传统的赛马、斗牛、斗鸡,身着盛装的布依族人便用他们独特的布依歌声、自家酿制的白酒来庆祝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热闹非凡。
别样的雪山
“梨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更足看”。远处的山坡一片雪白,漫山素洁晶莹的李花带着淡淡的清香和雾气一起萦绕在山间,诉说着亘古不变的隐世传奇。放眼望去,寨前寨后一丛丛的盛放的李花正好勾画出“青山绿水鸳鸯岛,翠柏银杏布依家”的诗情画意,让游人久久不忍离去。漫步在李花林中,欣赏李花的淡雅清幽,头顶上的蜜蜂嗡嗡地叫着,洁白的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毛茸茸的花蕊好似孩子们绽开的笑脸,那种典雅、宁静和温柔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品味得出。
. 布依族妇女围着场子载歌载舞,布依帅哥手持长短不一的芦笙吹奏,尽管曲调简单,竟是和谐的和声,听来颇为悦耳。游客与村民同乐,尽兴而归。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4
xxx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XX年底都匀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其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
都匀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匀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匀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5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全球海外华人也纷纷在各地以各种形式“闹”春晚、庆新春。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国春节庙会上,华人华侨走出自己的社区,把春节庙会、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庆祝活动搬到当地的商场、街道,让更多的南非人了解中国文化。
2月13日、14日在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处小礼堂,来自中央民族乐团的18位音乐家进行了3场演出,演奏了经典曲目、新创曲目和西方乐曲,让法国观众耳目一新。
同一时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的阿拉丁行星好莱坞剧院,一场汇集了中美著名艺人的“2007海外双语春节晚会”以中美两国流行音乐互动为立意,向世人展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倾倒了现场的观众。中方艺人包括成龙、张惠妹、李宇春、五月天、信乐团等。美方包括6次格莱美音乐奖获得者卡尼・韦斯特、纳尔斯・巴克利组合、瑞翰纳、卢佩・菲亚斯科等同台献艺。成龙身着唐装出场,他演唱了电影《神话》主题歌《美丽的神话》和《男儿当自强》,精彩的表演把晚会推向。
2月16日晚,恰值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科威特国家宗教部以及科威特华人华侨协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华人华侨春节联欢会在科威特城隆重举行。600多名生活在科威特的华人华侨以及科威特政府高级官员,部分科威特友人应邀出席活动。这是近年来首次在科威特举办如此盛大规模的华人华侨迎接春节联欢活动。一个以《春节》和《窗花》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宽敞明亮的联欢会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阵阵鞭炮声使与会华侨华人仿佛置身祖国的怀抱一样。生活在科威特的华人华侨子女以及科威特阿拉伯俱乐部的青少年朋友表演了歌曲、中国功夫等节目。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6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竖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了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会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