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2
一、前期准备
(一)资料准备
网站将要上传的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护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网站简介以及与护理和网站相关的护理论文、会员制度、护理百科知识等其它资料,这时充实网站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软硬件准备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房,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等,这是确保网站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三)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涉及到网站的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和维护人员,这需要网站设计与建设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站设计和建设技能,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经验,能够对一、二、三级网页进行开发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以 FrontPage 2007 软件为 主 ,Flash 5.0 、 Adobe Photoshop CS4 、 Macromedia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 等软件为辅,对护理信息网站的网页进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普通模板的使用创建主页,然后借助超链接在主页上建立若干个子页的标题索引,子页的背景与相关标题对应,使其某一大项内容风格一致;编辑时,根据内容适当插入或处理一些与之相关的剪贴画或动画图片;文字标题采用与内容不同的字体、颜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便于选择查看。
三、栏目设计
网页的栏目设计主要由学习园地、整体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百科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护理信息方面的服务。
(一)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护理信息网站最主要的栏目之一,一定要保证护理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要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要有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资讯,及时传播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增强网站内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设计专门的模块来收集优秀的护理论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护理常识以及与护理相关的散文、诗歌等,增强网站的趣味性。此外,应当开辟会员专区,鼓励以护士为主的会员踊跃参与网站的各项活动,例如护理体会征稿活动、护考培训与交流活动、护士风采评选等。
(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栏目是护理信息网站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到各种护理知识的问答、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项疾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护理知识的讲解等,可以按照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女性护理、男性护理几大模块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划分,要详细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饮食、心理、手术、护理、出院、康复等相关护理信息和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满足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护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
(三)护理管理与护理百科
该栏目主要是介绍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重点、护理难点、护理程序、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标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等;护理百科则应当重点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知识和护理小技巧,如高血压的自我护理措施、正确的脸部护理措施等。四、护理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要点
(一)设计目标
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应当坚持以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建站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的护理需求,坚持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动态性。同时,护理信息网站所设计的内容,应当有着明确的分类,积极宣传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步骤,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统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务。
(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脚本制作等环节,可以根据网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设计,即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网页的具体功能和信息,制作页面蓝本。
(三)详细设计与建设
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主要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编写文字脚本时,主要依据设计目标与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脚本的内容,突出新颖性和吸引力,确保网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时,对于图片、声音等媒体素材要进行精心设计,增强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2.素材的设计与收集
在网站的详细设计阶段,素材主要来自于收集和制作两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素材准备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素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图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网站浏览者的关键环节,是吸引浏览者主动涉猎知识的重要因素。
3.互动交流设计
为有效丰富护理信息网站的交互功能,实现网站对象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网站建设者要充分重视互动交流设计,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设计、协调设计等环节,例如可以在网站中增加留言板、论坛热点、在线答疑等内容,增强护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维护
为保证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并定期对网站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增强网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网站工作的安全和畅通,例如单位可以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讲解典型事例等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网站维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可以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网站维护制度,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对网站运行情况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定期对专科护理、护理论坛、教育园地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更新。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人类信息行为信息用户
[分类号]G258.2
1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简称ELIS),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我定位,并解决与完成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各种(认知和表述)信息内容的获取活动。这一概念由芬兰学者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而在此之前,“非工作信息查询(nonwork information seeking)”或“市民信息需求(citizen information seeking)是国外学者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词。萨佛雷连认为,信息查询行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虽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相对复杂、不规律,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开始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的逐渐关注。笔者希望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外图书情报领域近10年来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两者间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我国今后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历史沿革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有学者开展了关于市民信息需求及信息查询行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但到了70年代后期,相关的大规模调查开始减少。从80年代开始,定性研究方法被图书情报领域广泛接受,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实证研究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不过,研究对象的规模有所缩小,且更倾向于对某一特定人群的研究。
1995年,萨佛雷连正式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LIS)这一名词,并被欧美学者广泛接受,ELIS领域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在国际会议方面,自199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的“基于情境的信息需求”(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简称ISIC)国际会议,其中一个固定议题便是“日常生活信息查询”;②在专业期刊方面,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 Research 2001年第4期为ELIS研究专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如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年第8期为健康信息查询及ELIS研究专刊。因此,尽管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研究,ELIS研究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与过去相比,ELIS已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新热点。
3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外2001-2010年关于ELIS研究的进展情况,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法中的综合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等英文数据库,以“everyday life”、“everyday”、“daily life”、“citizen”等分别与“information seeking”组配作为题名、关键词或摘要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检索的文献类型以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论文为主。然后,笔者利用追溯法进一步检索。通过对检索到的该领域研究中引用较高的80多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笔者总结出国外近10年来有关ELIS研究的现状如下:
3.1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国外关于ELIS的研究对象多为某一特定人群,而对各类人群的划分主要采用两种标准:一是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二是按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划分。
3.1.1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
年龄。申顿和迪克森对4-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在满足其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会求助于三类人:一是在需求产生时可以方便询问的人,二是与自己有相同经历或类似信息需求的同龄人,三是可以为之解决问题的专家。但迈耶斯等人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指出,9-13岁是人从儿童时期向青春期转变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他们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外,阿冈斯托等人则对14-17岁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他们针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提出了专门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并通过对贫民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调查,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
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相比,对于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查特曼对退休女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而在2001年以后,美国学者威克斯采用角色理论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老年人在参加社区组织和俱乐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而且还会利用社区组织的内部印刷资料;他们倾向于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获取医疗及金融信息,但在获取与业余爱好有关的信息时,则倾向于利用印刷资料。另有学者利用萨佛雷连的ELIS模型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健康和娱乐休闲信息是其重要的信息需求,而人际交流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性别。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例如,查特曼的早期研究对象是退休女性以及低收入女性,而麦肯齐则关注孕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通过利用建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法,她对孕期女性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信息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这类人群与医护人员沟通的障碍及其获取信息的策略。此外,麦肯齐还采用定位理论分析了孕期女性在与护理者沟通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具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男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近年来也引起了图书情报界的关注。例如,威尔斯德以在人生过程中遭遇危机的男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其信息行为的特点。他建议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关注图书馆潜在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并争取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
种族。美国学者费希尔调查了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移民人士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公共图书馆是否存在信息场的现象。
她认为,公共图书馆为移民人士提供的相关服务和培训有利于信息场的形成,而信息场的存在可满足移民人士心理、社会和实践等多种需求,并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此外,留学生和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是学界探讨的重点。
社会经济地位。低收入者一直是欧美学者进行ELIS研究时非常重视的特殊群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查特曼就曾先后对低收入女性、大学清洁工以及退休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信息贫穷”、“圆周生活”等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001年,斯平克和科尔对美国德克萨斯州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个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赫什伯格对无家可归的父母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位学者分析了这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需要的信息。他强调,大部分无家可归的父母都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但他们往往不能把他们的信息需求与能解决问题的信息源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面临的问题涉及多种类型的信息,但却较少会想到通过咨询图书馆之类的信息机构来解决问题。
韦斯特布鲁克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通过获取相关信息摆脱困境的行为进行研究。她将这类人群查找信息的过程分为5个情境,并对每个情境中的信息需求、情感问题、所需知识以及信息源进行探讨。此外,她还具体分析了家庭暴力受害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并探讨图书馆应如何为之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
3.1.2按所承担的角色划分在一般信息查询行为研究领域,国外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具有选民资格的普通百姓、发生购物行为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接受治疗的病人,或接受不同水平教育的学生。与之类似,国外ELIS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病人。约翰逊等学者对癌症患者及其亲属朋友查找癌症遗传信息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遗传信息查找技能模型,以帮助人们查找和评价癌症遗传信息。另有学者研究艾滋病患者及其朋友、家人的信息查找和交流行为。威格伦对病人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讨论组成员引用的80%的信息源均为网络信息源。通过讨论组,他们不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还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冰岛有学者对该国居民的健康信息查找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业余爱好者。不少学者对业余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例如,雅克尔对族谱爱好者查找族谱信息的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图书馆和档案馆并不是这一人群查找族谱信息的首选,他们更多地是依赖于族谱爱好者群组来获得信息和支持。此外,美食烹饪爱好者、硬币收藏爱好者心和针织爱好者如何获取与其爱好相关的信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高校师生。曼索雷安对大学教师和博士生利用网络作为日常生活信息查找来源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他们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的行为与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为之间存在哪些异同。除前面提到的留学生群体外,成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受到了美国学者的关注。
3.2研究方法
尽管大部分文献在论述过程中都会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但对ELIS研究方法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发现,访谈法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贝茨对访谈法在ELIS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在进行ELIS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叙述性访谈法比较适用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这种方法与目前该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相适应,并尤其适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
除了访谈法,学者们在ELIS研究中还常常利用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日志法是参与者在规定时间段内,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如录音机、纸笔、网络等)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信息获取的行为。摄影法是参与者或研究者利用相机记录参与者需要信息以及寻求信息的情境和行动。观察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环境,尤其是与信息查询相关的情境和行为进行观察,以接近和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而问卷调查法则一般通过邮寄、实地发放、电子邮件等方法,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的研究并非只是单一地应用某一研究方法,而是多种研究方法共用,尤其是与访谈法结合使用。
另有学者探讨如何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的方法。例如,凯里等学者曾研究孕期女性、自助支持小组和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并认为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有助于图书情报理论的提高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考虑如下因素:①尊重参与者;②尊重和体谅参与者的生活世界;③灵活处理;④通过时间来赢得参与者的信任;⑤意识到相互信任的重要性;⑥对相互信任要加以维系;⑦角色的调整;③互惠措施。
迈耶斯等学者则认为,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这一人群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社会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另外,申顿等学者认为,对青少年信息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但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如何对青少年信息的需求进行清楚界定,二是研究人员如何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图书馆不仅要对青少年的馆藏利用情况和参考咨询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而且还应以访谈的形式了解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其访谈的对象可以是青少年用户群体,也可以是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业人士。
3.3理论与模型
3.3.1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模型的构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也不例外。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活方式”(way of life)和“生活支配”(mastery of life)组成。“生活方式”指事物的次序,其中“事物’’代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活动,“次序”代表对各种活动的喜爱程度。事物的次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个人决定各种事物的次序又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认知次序”,表示他们对各种事物应如何进行的看法,且只要个人认为事物的次序有意义,这种次序就会维持下去。“生活支配”是指“维持事物的次序”,其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关,特别是当事物的次序受到威胁时。信息获取是生活支配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支配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事物的情况”和“事物应该怎样”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ELIS模式表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源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而诸如价值观、人生态度和心理倾向之类的个人因素,以及诸如时间、目前健康状况之类的情境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获取行为。该模型的提出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会利用该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并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和完善。
3.3.2信息实践模型麦肯齐在已有信息查询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获取信息情境的话语描述,并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信息实践的二维模型。该模型主要分成模式和阶段两个维度。从模式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积极的查找、积极的察看、无意识的观察和通过人4种类型;从阶段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建立联系和利用信息源两个主要阶段。必须说明的是,由于麦肯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建构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只是局限于特定领域。换句话说,她所提出的模型只适用于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有待测试和检验。麦肯齐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在图书情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约曼采用该模型对更年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这一人群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也可用这一模型加以解释,但由于其个人处境的不同,相比双胞胎孕期女性来说,其信息行为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适用于各类人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特点的一般模型的探讨,是图书情报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题之一。
3.3.3信息场理论费希尔最早于1998年提出了信息场(information ground)的概念,她通过对足疗诊所的护士、老年人和其他人之间如何获取和分享信息的现象进行分析,从情境的空间层面提出了这一概念。简单地说,人们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聚集在某个地方,但却无意识地、偶然地分享到信息,这一暂时形成的可供人们分享信息的社会环境就是一种信息场。信息场的特点是:①信息场可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暂时存在的环境,但它必须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②人们在信息场出现的主要目的不是信息分享和获取,而是出于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③在信息场中,社会互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信息流动只是社会互动的副产品;④人们参与到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信息分享中,而信息流动的方向则可以是多向的。虽然信息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分享信息的需求,但信息场与信息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能为了获取信息而有意识地参与到某一信息场当中,也可能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近10年来,费希尔利用信息场理论探讨了各种相关现象,如家庭主妇、大学生、移民的信息场等。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信息场理论来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
以上理论和模型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萨佛雷连还认为,更为早期的德尔文的意义建构模型、查特曼的小世界理论和威廉森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生态模型也是ELIS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模型。此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模型。如前面提到的城市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模型和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4国内ELIS研究
1995年,张晓林等学者对成都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运作中查找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这被看作是我国有关ELIS研究的先河。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市民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并未充分关注。直到近年来,李桂华引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概念,并进行了一项有关市民信息需求的调查,探讨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在10余年间发生的变化。他还针对青少年、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石德万等学者也开展了针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研究,并重点探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特点。肖永英等学者则采用人户访谈的方式对城市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台湾,近10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例如,张郁蔚对萨佛雷连的ELIS模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介绍和评价;不少学者则对社会某一类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如大学清洁、台湾的越南配偶、单身女性。此外,有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爱好信息的查找行为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例如,林珊如对背包族在旅行前、旅行中以及旅行后三个不同阶段中查找相关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5总结
5.1ELIS研究国内外比较
综上所述,ELIS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说,国内外ELIS研究的差异主要有: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研究涉及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而国内研究的对象尽管也涉及不同性别和年龄层次,但对不同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人群的研究较为有限;对诸如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较多,但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如个人爱好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ELIS领域运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访谈法、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而国内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则相当有限,多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他方法的运用则比较少见。
从理论和模型上看,国外ELIS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几种独立于一般信息查询行为模型的专门模型,这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实践活动的调查和研究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国内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模型和理论的介绍、评价和运用,目前尚未见到有学者提出专门适用于ELIS研究的理论模型。
5.2 ELIS研究今后发展趋势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ELIS)在最新修订的《图书情报学百科全书》一书中已经作为独立的词条出现,其中对ELIS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对其核心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可以说,ELIS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始走向成熟。ELIS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将ELIS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人类信息活动背景下,与其他信息行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萨佛雷连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就主张将ELIS研究置于信息实践(information practice)的背景下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查询行为与信息利用、信息分享等行为的密切关系。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对象
1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普及和深化,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日益显着,我们只有改变原有老的护理模式,才能优化护患关系,减少及避免护理纠纷_1。病人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效果的一项反馈性指标。它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许多关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表明,确实存在大量病人对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现象。因此,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护理策略,提升眼科患者对我们眼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近年来护理专业领域在讨论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在通过对抽样病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眼科住院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进行微观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策略。
【病例】选取2008年7—1O月我们院眼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病人年龄为16—75岁,平均47.8岁;男44例,女56例;收入:<500元/月4O例,501~1000元/月42例,>1000元/月18例;职业:干部36例,工人15例,农民32例,自由职业者17例;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3O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专2O例,本科或以上1O例;费用支付方式:医保28例,公费14例,自费58例。采取深入访谈和电话回访的方式,获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2引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2.1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众所周知,病人往往希望了解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有关情况,希望护士能解除其担心治疗效果和害怕眼睛失明的恐惧感。正如王文兰等所报道],眼科患者入院时侧重对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及主管医生治疗水平的了解,而术前则侧重于满足情感需求。但由于眼睛局部解剖结构抽象,致使病人对疾病知识难以理解。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病人担心手术后眼睛失明甚至丧失眼球,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对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可能为成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护士往往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常规的治疗与基础护理,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加之由于护士本身对角色和护理功能定位普遍存在偏差_6j,护理教育中对护士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心理知识的教育不足,致使护士缺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的能力,造成健康教育不足。
2.2临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不够:一般来说,眼科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有的术后需包扎双眼,自我照顾能力下降,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帮助,此时病人对护士的主动服务需求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可能由于护士只能做到病人要我做什么,而不能做到我应为病人做什么。另外,如果忽视患儿的特点也会使患儿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病人眼睛局部有病,但绝大部分病人全身状况良好,致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麻痹,警惕性不高,放松了对病房的主动巡视。护理人员对治疗护理方面可监督检查的“硬指标”如注射、点眼等比较重视,因为不能完成就能被发现而受批评,严重的会引起医疗事故,而对巡视观察无法监测的非硬性项目则不重视,尤其是晚间无人监督时,不能按分级护理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巡视病房,主动解决问题。
2.3没有考虑到病人的收入、学历情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刘伟等研究指出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需要更多的尊重,更重视服务态度,提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病人的经济状况、文化也影响其对满意度的评价”。因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既要注重护理质量的全方位提高,又要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特殊的政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一般地,病人收入、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高,病人所期望的护理服务质量不仅仅是服务态度好、技术操作好,而且对病房环境、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健康指导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收入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其主要重视医疗护理结果,对环境、生活服务及心理护理的要求相对低,因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3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若干策略
现代“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并对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受到手术室护士的热情与亲切,让尽快地消除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
3.1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沟通能力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逐渐养成在任何沟通场合下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沟通的理论和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护士与病人不断互动的眼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工作的一言一行中。
但在临床上为什么有的护患关系和谐而有的却总是发生冲突呢?这就有一个沟通的技巧问题。沟通可大致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沟通护士要首先注意在语言表
情及动作上表现出对患者的友善和同情,态度诚恳而温和;其次,要注意在谈话方式和谈话的内容。在非语言性沟通过程中,要语调舒缓而温和,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同时,在与病人交谈时,眼神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特征,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有人说:“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这话颇有道理。
总之,护理工作始终与沟通相伴随,沟通能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特别是对那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应该体现出同情、体贴和尊重,使我们的心理护理工作能够做到病人的“心坎”上,能够运用我们的沟通技巧更加有效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2对眼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温和友善的态度,热情亲切的语言,真诚备至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解释宣传指导等,会使病人尽快熟悉适应环境,感到欣慰,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起到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起不到的和不能取代的心理治疗作用。因为良好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系统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此,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情况,同时,让患者充分了解医院的概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医生的信任。有条件的医院可让患者观看以往手术过程的录像,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和安全感。具体地:
a.满足病人的自尊心。当病人踏人科室时,护士应立即主动热情地上前迎接病人。表现出主人的亲切和友善,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b.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病人,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c.消除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恐惧。病人人院后,护士应及时完成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入科后的治疗护理等。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回答病人所提出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并给予鼓励,指导病人在治疗期间应注意的有关注意事项,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焦虑,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处于良好的治疗状态,达到医患协同治疗的目的。
d.避免和缓解焦虑悲观心理。病人手术后急于知道手术效果,必然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会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心态,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使心理冲突得到解脱,由悲观转为乐观,由失望转为充满希望,从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毅力,把焦虑的心理转移到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中去。
综上所述,眼科病人特别需要高水平的心理护理。因此,应该通过努力加强心理护理工作,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眼科护理工作质量。
3.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感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说明不同年龄、职业、工作和收入状况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护理。例如,在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时,由于患儿来到陌生环境,主要表现是惧怕陌生人、陌生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此,可以给患儿安排了单间温馨病房,室内挂放卡通图片,允许摆放患儿喜爱的玩具、图书、鲜花,但要保持整洁。配置电视、录音机,低声播放音乐,使病房里的气氛轻松、活波、充满童趣,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他们的满意度就高。如从边远山区来的病人,家中条件非常艰苦,医院的环境、饮食可能优于家里的生活环境,如果视力恢复良好,他们的满意度就高;而一个教授住院了,由于其平时生活优越,对医院的环境自然要求高,而且其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滴眼液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眼病与全身病的关系等知识都急于了解,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对其进行这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病人满意度就会相应下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告诉我们,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如果缺乏,人们对环境将产生不满意。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却能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因此,在眼科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健全保健因素,更要注重采用激励因素。在保证患者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3.4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人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面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
a.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人性化服务理念。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方便护士转变为方便患者是护士工作的宗旨,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收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b.转变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人院时,热情接待,介绍人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
C.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这里有温暖、有爱心、有同情、有支持、有理解、从而有治愈的信心。
d.加强护士礼仪服务的规范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人文关怀贯穿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居家养老
一、前言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因此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有足够的实力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运行,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近乎瓦解,其养老的功能不断削弱。而国家提供的机构养老受我国经济实力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机构养老的服务设施数量少,增长缓慢,服务质量低,收费过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老年人的入住率很低。因而也不能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贵阳市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推行机构养老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而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将落脚点放在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区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保障社区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它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组合,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更好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因而是贵阳市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理想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种老年服务。这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方式,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它实质上是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一种福利。精神养老主要由家庭和社区承担,而物质养老则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它在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是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该模式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在社区中建立相关的为老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二、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贵阳市作为西部一个落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慢于全国水平,但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据相关部门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65岁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4.4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48%,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后普查5.98%的比例相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因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资源不足,现代年轻人更多的追求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空巢家庭显著增加并且空巢期的延长。这些变化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不可靠。对于一个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在政府有限的财力背景下,贵阳市的机构养老设施缺乏、政府养老投入严重不足,现存的养老机构有很多问题弊端,使得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高,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贵阳市在2006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彼时贵阳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城市,因此贵阳市的人口老龄化呈现了“未富先老”的显著特征,政府根本无力建立像起像西方国家一样的国民养老保障制度。
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还是现代的机构养老方式,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家庭和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供养的水平和能力都很低,与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这些都反映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已陷入重重困境。为了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的养老模式必定要经历转型和变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新路。这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社会供给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即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能极大满足老年人的现实要求,达到节约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健康等服务设施和网点。”2000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大力兴办老年服务设施。2001年,民政部下发[2001]145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这项计划在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将彩票福利金的80%用于资助老年人福利。贵阳市筑党发[2008]27号《贵阳市关于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总之,社区养老已经具备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政策依据。
2、居家养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积累。2001年6月,民政部在全国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近年来来各地在推进机构养老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应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途径,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券”、北京市“无围墙养老院”以及大连市“家庭养老院”的模式的发展,这些经验的积累为贵阳市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借鉴。
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整合社会中各方面的资源,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又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其投入收费低廉、成本低、服务方式灵活的特点,以及服务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不同生活需求,不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社区也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因此建立一条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中心,通过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是贵阳市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条切实可行的主要方式,并将成为贵阳市大多数老年人和家庭的必然选择。
三、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贵阳市居家养老保障发展现状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88万,是我国31个特大城市之一。城区建设面积220.31平方千米。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
1、贵阳市老龄人口状况
目前贵阳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如下表所示:
年龄段
60—64
65—69
70—79
80—89
90—99
100以上
小 计
男
78661
61207
83016
22753
2814
35
248486
女
73588
59439
86117
25577
3861
58
248640
合计
152249
120646
169133
48330
6675
93
497126
所占比例
4.18%
3.31%
4.65%
1.33%
0.19%
13.66%
性别比
106.89
102.97
96.40
88.96
72.88 60.34
99.94
70岁以上的老人优先就诊,免挂号等优惠政策,全面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
第五,城镇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优先落实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老年人慈善事业,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2008年6月起,各区(市、县)政府负责组织发放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护理补贴。高龄老人营养补贴按90岁以上每人每月100元、100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所需经费由市级和各区(市、县)级财政各承担50%;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护理补贴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所需经费由各区(市、县)级财政承担。使贫困老人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第六,推动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励和倡导老年人“老有所为”。目前贵阳市各辖区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学204所。入学率达4.28%。此外,全市设有多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文体组织健全,共有458个户外活动点,还有丰富的书法,摄影,舞蹈,老年艺术团等,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第七,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加强老年人维权体系和队伍建设。贵阳市由司法、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组成的老年维权工作网络也初步形成。全市现有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定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设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这些法律服务机构负责接待老人来访、处理老年人来信、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开展老年人法律宣传,对老年人给予全免或减免诉讼等法律援助。
(二)贵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贵阳市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行中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居家养老模式产生的时间尚短,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多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1、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
社区老年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组织发展滞后。社区的养老救助信息系统没有有效建立,社区的“银发工程”落实不到位,社区养老产业及资源无论是有偿、低偿、无偿的整合发展不够,难以满足老人的就医、就餐、家政等服务需要。以南明区为例,其老龄工作的覆盖面广,工作开展主要在老龄委,各级党政领导也很重视,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未被动员起来,工作力量薄弱。
2、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的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向不同步,这一点在贵阳市的发展中也得到了体现。贵阳的居家养老主要是靠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投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而民政部门的投入主要依靠福利彩票,而彩票的收益本来就有不确定性,加之配套不到位,使得居家养老的发展受阻,不能让广大的老年人从中收益,影响他们参加的积极性。像贵阳碧海花园投资3000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只能是少数。南明区在06—09年间财政投入老龄事业经费共252万元,但对于日趋庞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源不足将必然制约贵阳市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3、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目前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增多,己不仅仅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事实上,贵阳市各地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务,真真能做到的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要。并且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医疗网点条件差,设施设备不全、水平低、医疗技术不适应救助服务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中,还没有更多的考虑养老设施的配套问题,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己经在一定规模的居民居住群里,不仅配备有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并且这些设施已经是具有了综合服务型,兼顾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可见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4、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的规模小、素质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因为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偏低,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般都是受薪的人员。并且,这些服务人员也基本上是“4050”的下岗人员和外来女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南明区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多少社区的“老大妈”、“老大伯”,而且多数还是义务帮忙。老龄工作队伍缺少知识化、年轻化、技能化、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人才,影响养老服务质量,也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贵阳市在居家养老的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考虑贵阳市的社会现实,积极探索符合贵阳市社会发展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新途径:
(一)充分发展非营利组织,推动居家养老社会化
应当积极引导鼓励非营利组织分担相应的老年保障责任。因为非营利组织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强的使命感,是多样、灵活、平等、多样式自治性组织,因而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必然具有比政府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优势,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服务行为。贵阳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比较充分的。要充分利用活动于法律咨询与服务、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社区发展的非营利组织为居家养老服务,将这些组织的力量纳入社区养老的范畴,不仅会提高并促进全民的老年保障意识,使老年保障政策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会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鼓励,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更加广泛,捐赠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一方面丰富为老助老队伍,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广开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由于贵阳市经济实力限制政府现在还不可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投入最大的资金,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筹资集道,通过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关注养老现状,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提供资金援助,走出一条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投资新路,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长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此外,还要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限期整改,切实杜绝资金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截留、挪用等问题,对违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放和使用规定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绝不迁就姑息。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精神慰籍等。同时也应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还可以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社区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辩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维护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四)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建设
第一,充实专业队伍人员数量。专业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根据当地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置。第二,加强队伍的专业化素质。目前,各地都有老年护理的培训机构和相应项目的提供,在培训方面要严把质量关,重理论更注重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敬老爱老,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强考核,持证上岗。第三,合理设置居家养老的工作岗位。实际上,由于居家养老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设置也应该根据实际来设置。可以设置固定的全职岗位的同时设置灵活的兼职岗位。比如,固定的全职岗位有护理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等,而灵活的兼职岗位有文化娱乐辅导员、老年健身指导员等。第四,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样可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五,引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贵阳市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本市中多所大学中开设有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除了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本专科毕业生,是老年工作队伍年轻化,也可以为相关为老服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
(五)建立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就是对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保证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因此,评估的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料能力、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其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
建立养老服务供给质量的评估机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同时还要对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现行政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等进行评估,以此不断完善评估工作。
(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丽.我国城市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2 阳艳珠.贵阳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3 冯怀珠.我国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J].西北人口.2006(3):47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6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护理的老人急剧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然而由于我国养老保障体制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不太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养老保障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成为需要紧迫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
一、我国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障取得的成就
我国养老保障基本体制正在不断完善,资金来源逐渐多元化,养老金覆盖面逐渐扩大,服务机构逐步增多,服务人数也日渐扩大。尤其在养老服务方面,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雏形。
(二)我国养老保障的不足之处
1、老龄化问题紧迫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截止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占总人口14.9%;其中65岁以上人口1.3161亿,占总人口9.7%。我国已进入老龄型国家。另外,人口老龄化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约有4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亦达38.3%。我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属于未富先老。
2、家庭养老面临危机,社会化养老又存在困难
中国目前由于家庭呈小型化趋势,传统的敬老文化衰退,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减弱。加上由于养老金发放困难,企业负担沉重,快速老龄化等问题使社会化养老出现了许多困难。
3、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目前,我们只重视养老制度,而忽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导致养老保障的质量下降。所以应当加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使养老保障体制更好的实行。
二、构建我国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政府机构
政府在老年养老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包括对老年养老保障政策的指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市场和服务的规范和质量。也要扶持对老年养老保障的研究,调动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老年养老的保障工作做好。
1.政府应对社会养老保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优惠
养老保障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千千万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推进和实施。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明显滞后,目前只《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几个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文件和通知,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应抓紧制定老年保障法的相关法律。养老是一个投入高、管理要求高、服务质量要求高、需要很大热情和爱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为了保证养老事业持久的发展,国家和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社会养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2.政府要履行对养老保障机构管理与服务监督的职能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对养老机构详细的管理和服务标准,根据标准定期对养老社会保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布,避免养老机构过于趋利或管理不善引发对老年人身心的危害和影响。
(二)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包括以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老年康复医院为主的老年人养老机构。现阶段,全国各地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很低,使许多老年人对到养老院养老心有余悸。老年人对于生活的舒适、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愉悦,对于亲情和温暖等都有着十分强烈和敏感的需求,所以养老机构的服务只局限在普通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照料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从科学的生活安排、创造健康愉快的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老年人发挥一定的作用,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养老环境方面努力,把养老保障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三)个人及家庭
老年人自身与其家庭对老年人有赡养义务的成员们应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赡养义务。家庭或自我保障不仅符合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格局和法制规范的必然选择,故应继续发扬光大。我国一直有赡养老人和孝道文化的传承,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物质照料与体贴的精神照顾。
(四)社区
在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注意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层次性衔接,以便实现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过渡。要建立配套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供给等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养老生活服务、法律权益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护理服务、心理健康服务、老年消费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失业发展服务等内容。这些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持续而有效的运行至关重要,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划。对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资金来源要多元化,可以建立居家养老基金,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助。还可以多吸纳民间资本,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之路,根据不同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服务档次,实行有偿服务或低偿服务,更加丰富资金来源。
(五)志愿者与专业人士、机构的结合
尊老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部分人都愿意自觉地为老年人服务,养老服务志愿者给人带来的则是助人为乐后由衷的幸福感与道德成就感。我国可以尝试组建专业化、组织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比如医疗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者服务队、突发事件应急服务队、网络志愿服务队等专业化社区志愿服务队,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
三、构建我国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意义
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传统家庭逐步解体,养老责任逐渐社会化,政府负担日益加重,养老功能市场化的要求慢慢凸显,老年人各方面需求上升,养老服务人性化要求曾加,这些都是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现有的制度覆盖面没有扩展到应该保障的人群,需要尽快改革,以适应新的保障形势需要。在老年社会保障责任社会化、服务人性化、制度多元化、功能市场化以及消费市场化的趋势下,构建新的养老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大范围内和高层次上满足养老保障的需要。多元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根据不同的经济保障目标,通过各种经济保障方式的有机结合和补充而形成的养老保障机制,更能适应我国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其次,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条件。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下放地方管理后养老保险待遇的降低。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最后,多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较好的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不仅能够缓解离退休人员收入与在职人员收入的矛盾.在退休员与在职员的收入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关系。还可以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减轻养老保险的远期财务风险,为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创造条件。
所以,我们应当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34页.
[2]张静,张丽霞,《将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2008年,第47页.
[3]孙德福,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三版,第144页.
[4]张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既面临的主要问题》,《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第六期.
[5]王之佼,《扩大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的思路及政策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