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实习医生 问题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8-01
内科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中心血管内科是的重点和难点,但实习时间比较短,大多教学医院都只有3-4周,而此阶段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临床内科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实践水平,对掌握疾病的诊治有很大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员。本文根据自己担任教学秘书时的几年带教经验,总结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具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实习生方面
首先,理论知识不扎实和参差不齐:内科学的内容多、范围广,要让同学们在短短的一年内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同时,成绩的好坏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决定了每个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同。其次,目标不明确: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犹豫于考研和工作的抉择中,想两手抓往往两手都抓不好,从而忽视了实习的重要性。再次,缺乏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同学学习被动、求知欲望不强,不主动观察病人,学习也常常是老师牵着鼻子走,这也一定程度上打击老师的带教积极性,更有少部分同学直接选择性放弃实习。第四,心态未摆正:部分学生往往认为实习就是“打杂”,总是干琐碎的事情觉得没意思,导致小事不想做,大事或重要事做不了[1]。
2.管理层面和带教老师方面
首先,管理层面、也就是临床部与带教老师,即上、下级在针对实习同学的要求和纪律上,不能形成“默契”,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关系背景,给带教老师开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专业的特殊性和医疗环境的影响:由于心内科常常病情重且变化快、以及近来医疗环境相对紧张,导致实习同学在科室缺少沟通、操作的机会,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积极性。再次,带教老师不规范和工作繁忙: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和带教方法参差不齐,以及工作量繁重,没有足够精力对实习生进行比较规范的指导[2];最后,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技巧,部分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进而不能很好的带动实习同学的积极性。
二、如何改进上述问题
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实习是理论走向实际的重要过程,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合格医学人员的方法。但近年来对实习医生的感觉是一届比一届差,所以改进临床实习治疗迫在眉睫,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改进方法如下:
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古人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3]。”医德的培养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潮流,它是判断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先决条件。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学坏人”,在带教过程中,除了学习《执业医师法》等相关卫生法规,提高实习医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和执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外,带教老师还要以身作则,注意平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树立良好的榜样[2]。
2.严格的纪律和执行力:在实习生管理中,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并按其执行,尤其是临床部与带教老师之间要达成一致,不能出现带教老师按纪律严格要求学生,而学生通过所谓的“关系”而减免对他的纪律约束,让相应纪律形同虚设,必须避免此现象的出现。
3.实习同学自身要有紧迫感,要知道毕业后自己的身份就是医生了,面对的是生命,所以必须利用好实习这一年,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4.目标明确:尤其在考研和就业上,就个人的经验而言,两者并不冲突,考研中西医综合是大头,如果西医综合能考到200分左右,那考研根本就没有难度!目前西综更侧重于临床,所以在内科实习中,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病例分析题帮助极大。
5.摆正心态: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实习过程就是一点一滴积累临床经验、现在的每一位医生,都是你们这样过来的,甚至过得比你们都苦。所以,实习同学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6.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活课本,同时带教教师及时了解新动态和指南不仅是对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带教过程中与时俱进,提高对本学科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指导科研有很大帮助[4]。
7.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的普遍现象是初到临床时有较高的热情,但随时间这种积极性明显降低,所以这时老师需要调动同学的积极性。首先,实习生无临床经验,对知识仅限于书本,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临床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可通过病例分析,帮助学生捋顺临床思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5]。其次,方法上可通过教学查房、操作培训、小讲座、出科考试等来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在教学中还增加了小讲座互动,通过分组指定知识点,让各组在出科前进行相互PK,让同学们主动参与进来,既增加了各组的协作能力,调动了积极性,增加了医学生的自信,促进去主动学习,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6]。
三、总结
综上所诉,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重要过程[7]。带教老师相当于将来医生的启蒙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决定一个实习医生的走向,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医学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所以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更需要实习生、带教老师和临床部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震,周琦,张宇.我国医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6):76-77.
[2]张晶,陈春红,郭靖,孟欢.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生带教方法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3):1514-1515.
[3]王新霞.角色扮演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10):74-75.
[4]胡文胜.新型医患关系下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6):39-40.
[5]管睿,惠宁,徐明娟.如何在临床带教中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5):934-935.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语言
1引言
医患语言沟通是指医患双方围绕诊疗、健康等内容展开的语言沟通,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旨在使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并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以促进患者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维护.医患语言沟通是医患沟通的最主要形式,对于增进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口语分析入手,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医学生在医患语言沟通特点及问题,以便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在三级医院实习一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设计医学生自我评价和患者评价两类问卷对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情况进行调查.发放医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其中男性301人,占60.7%;女性195人,占39.6%;患者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98人,年龄跨度为20—65岁,平均年龄43.2岁.
2.2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以SEGUE量表为基础,以医患语言沟通中的口语为主要内容分别编制两类问卷.医学生使用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医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医患语言沟通行为、效果及意见;患者使用的问卷主要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与医学生语言沟通情况等.
3结果
3.1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我评价
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行为的分析主要考察医学生沟通态度、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医学生整体做得最好的是能够尊重患者,并注意使用开放式提问;在语言表达上的医学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最为欠缺,详见表1.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医学生的性别因素与其收集反馈信息、沟通意识(主动意识、换位意识)以及遵循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因素与其语言沟通过程的控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医学生对自身医患语言沟通能力的整体评价:约50%的医学生认为自己与患者语言沟通的能力一般;三分之一的医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与患者语言沟通顺利;12.4%的医学生认为与患者之间能够进行非常好的语言沟通,效果好;有21人认为与患者语言沟通整体效果不好,如表3.影响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效果的因素按照程度高低分为1、2、3三个等级.医学生对影响其与患者语言沟通效果的因素集中反映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社交焦虑三个方面(表4).
3.2患者对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行为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患者对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的态度、语气、耐心等方面表示“好”或“非常好”;对医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引导以及安慰鼓励等约80%的患者认为“一般”或“差”;约60%的患者对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能力给出了“一般”的评价,详见表5、表6.医学生和患者在对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行为的整体评价基本一致,如表7.
4讨论
4.1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的现状
总体上来看,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能力评价一般的,超过总数的50%;好及非常好的约占总数的40%,是差的4倍,说明大部分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医患语言沟通能力,而且有接近一半的医学生的医患语言沟通能力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这也是今年来医学高等院校逐步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加强医患沟通教育的体现.
4.2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的优势
医患语言沟通态度好.医学生在医患语言沟通过程中基本能够做到尊重患者,使用礼貌用语,认真倾听患者讲述,有非常强的沟通意愿,有利于与患者建立起医患沟通的初步信任.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与患者进行沟通,语义表达基本清楚,这是促进医患语言沟通的有利条件.
4.3医学生医患语言沟通的不足
医患语言沟通的主导意识欠缺.医学生对于如何发起、调节和终止医患语言沟通的过程控制把握不够,还不能很好地引导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医患语言沟通的内容不精准.一是患者信息获取不充分,患者职业、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不够,而且容易受到无关内容干扰;二是语言沟通内容的专业性过强,没有根据患者特点调整语言输出,特别是一些涉及医学专业性强的内容患者往往不容易理解.
5结论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内科实习最常用的方式是传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方式。医学生在完成见习阶段之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内科病房,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由病房主治医师担负主要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而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1.2传统实习方式的弊端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内科实习时间为12周,需在4个三级亚科的不同病房中进行轮转,更换至少4名以上指导教师。这种轮转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内科不同亚科的相关疾病,但同时也带来了指导教师更换频繁的问题,由此导致师生之间难以充分沟通达到深入了解;而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方式,深入了解的缺乏使指导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这时的学习就更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参与教学的教师人数众多,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就难免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少数教师责任感和教学意识不强,使教学效果相差较大。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下,1名主治医师需要同时管理5~8名学生,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就造成对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因此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可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也更难以对学生的科研、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关心和指导。
2在八年制医学生内科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2.1实习生导师的选择内科实习阶段
导师全部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研室,要求至少具备主治医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德高尚、医疗作风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热爱教学工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导师选聘以个人申请和专科推荐相结合,择优录用,最终经医院教育处审核批准。
2.2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习生导师制由教学院长直接牵头负责、内科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导师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教学计划、导师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导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导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每名实习生导师在每个实习轮次负责指导1名实习医师;而每名学生在内科实习阶段始终由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学生每周书写大病历1份,由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修改。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见面2小时,由导师带学生在床边诊查患者、分析病情。导师着重对学生的临床能力、沟通技能、学习方法、科研能力和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辅导,尤其注重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实施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的意义与本科生不同,八年制医学生有专门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其科研工作。虽然导师制的核心内容都是“因材施教”、“个体化”教学,但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施行的导师制与其在研究生阶段所施行的导师制存在明显不同,实习生导师制并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八年制医学生的实习生导师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导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导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到达临床实习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实习生导师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医疗作风;(2)对刚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重点加强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如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基本临床操作等;(4)训练学生规范的临床思维方式,做好从书本到临床、从学生到医生的思维模式转换;(5)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6)使学生初步接触科研,培训其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7)可为学生今后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建议;(8)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不良心理状况及时予以疏导。与传统的八年制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模式相比,导师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实习方式的松散的管理模式不同,在实施实习生导师制后,学生虽然仍分散在各个不同临床科室、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实习,但导师可与不同科室带教老师互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全程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每名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每周固定时间的师生接触,使导师能够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个体化指导,这种方式尤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临床基本功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相比起八年制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实习生导师与学生年龄上的差距较小且交流时间较多,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沟通、交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实习生导师更容易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加以干预。对导师而言,固定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导师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并能够激励导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对学生而言,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有了归属感,带来的是更强学习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导师制源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但导师制在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中的实施目前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未成熟。实习生导师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如何、教学态度和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师生之间是否能够真正有效沟通、如何对导师进行奖优罚劣等问题都会明显影响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下制定合理完备的导师选拔、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从而使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个体化”教学的有益作用。
5总结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02-02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一、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在实际社会环境中合理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实践能力欠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其就业质量。
医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看重,而医学专科生由于受到学制短、学历层次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专业基础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其职业发展。
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医疗卫生单位在人才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较快转变职业角色,缩短岗位适应期,减少单位培训成本。因此,加强医学生在校其间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
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之后,工作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体,救死扶伤是其工作职责,需要经过细致精密的操作来挽救生命,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要具备极强的临床操作技能。因此,提高实践技能是医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
3.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这就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具有社会、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克服“重智轻能”,造就大批适用型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总体水平的关键举措。
二、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临床医学是一门极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医学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医疗技术手段都要求更加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来实现操作。同时,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人的创造性要求越来越强,对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和塑造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工作。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这又给实习带教医院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提高医学专科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实现,其主要实施途径有以下几种。
1.加强医学专科生临床实践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医学院校通过模拟临床教学实践,可以使医学生实现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之间的连接和转化,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求职时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就业优势。
同时,可以适当加大操作技能考试在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中的权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更加注重临床实践环节的学习,真正有效解决医学专科生临床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还要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宗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校、院双方共同承担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增加实训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2.加强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医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医学院校要搭建合理有效的专业教师能力锻炼平台,制定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教学考核标准;鼓励校内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实践及社会医疗技术服务等社会锻炼;经常组织校内校外专业教师座谈交流,邀请医院的一线专家来学校讲学,学习别人先进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多渠道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将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抓好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因为他们才是临床实践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是青年学生的精神和学业导师,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堂学习之余,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讲座及培训,制作教学模型、挂图、课件等,指导医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编写PBL教学病例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注重医学生个性发展,做到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将重点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医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到“授人以渔”,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4.完善医院带教制度,为医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机会
实习医院在培养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做,在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应让学生多学、多想。要做到这“四多”,临床带教教师应努力承载当前社会舆论的压力,破解医患关系阻碍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社会性难题,敢于带领实习生参与到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言传”培养医学生临床操作的风险意识,通过“身教”教会医学生临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悉、掌握处理常见病的基本技能,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
临床带教教师还要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量化临床操作的内容和指标,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和管理
加强见习、实习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量化指标,分解任务,定人定责。在各科室实习时,实习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要系统完成询问病史、身体检查等工作,并能写好完整病历及诊断处理意见。实习学生在每科实习期间,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整大病历的写作,严格规范临床基本操作。
加强对临床实习学生的入科出科环节的控制,保证医学生获得更多临床实践机会。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侧重学生临床实习技能的实际运用,考试成绩应纳入学生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并且占据重要比例;出科综合鉴定是对学生实习情况阶段性的评价,涉及学生本科室实习期间的全面表现内容,加大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力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学生不准出科,同时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主管部门。
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则更加严格,然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必须有关各方联动起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共同实现,唯有如此,医学专科生才能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盼盼.医学生实习与就业力培养[J].新西部,2012,(Z1):167
[2]丁建飞、朱慧、陈镭.浅析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4-135
[3]崔泽文、曾长虹.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医学生就业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0,17
[4]王凤枝.当前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38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能力培养对提升医学专科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12]-JKGHAD-0294。
作者简介:
医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在医患之间的心理壁垒如此严重的情况下,部分医生会将患者和家属视为潜在投诉者,而部分患者和家属也会将医生视为潜在的被投诉者而对就医过程百般挑剔甚至超前取证,医患关系对立导致医生和患者都会对实习医生的操作采取一定的回避措施。由于《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实习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差错由其带教老师来承担,带教医生会因为担心实习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过错而不让实习生进行接触患者的任何操作而仅仅把他们作为临床跑腿的“工具”;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也会排斥实习医生的医疗操作,“你到底有没有行医资格?”是当他们遇到年轻医生时常问的问题。同时,实习医生也会因此而感到困扰,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临床实习中产生不可避免的倦怠情绪———“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实习和见习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医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的来自临床教学施教者、施教对象和受教者的三方面阻力,严重制约了临床教学实践阶段的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医学本科生毕业分配到医院后,即便是经过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动手能力却几乎为“零”,甚至必须重新转科学习的主要原因。
2实习阶段对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实习是医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阶段,要求也是最高的。笔者在临床本科实习阶段时的实纲明确要求,实习阶段独立完成临床常用的“四大穿刺”,在普通外科实习阶段要独立完成一些门诊小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等。当时的医疗环境允许医学生进行这些操作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而目前的实纲虽然也有关于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的要求,但是要求的内容却很宽泛而不具体,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达到。笔者甚至在临床中还见过有些本科毕业3年以上的高年资住院医生都不能达到过去的实纲要求的操作水平。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目前的医生队伍质量的下滑。长此以往不能不令人忧虑整个医疗服务行业质量的大幅滑坡。以国外医学生临床评价体系为模板,我国的临床医学生评价标准包括八项主要内容:①病史采集和书写能力;②诊断性检查运用和诊断能力;③全面体格检查的能力;④临床操作能力;⑤治疗计划制定能力;⑥工作态度;⑦自学能力;⑧语言表达能力[3]。其中病史采集和书写能力、全面体格检查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通过和病人交流,并在实际病人身上操作进行培养的实践能力。由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为推进医学教育全球化而研究并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规定对医学毕业生的考核范围必须包含七个要素:①职业价值和态度;②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④对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⑤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⑥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的应用;⑦“要求”中明确指出临床相关技能的考核需要在实际病人上进行而不是模拟人。那么,为了适应我国和国际上对于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
3在当前医患关系状态下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阻碍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根本性原因是目前相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而现实性阻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带教医生、患者和学生。就带教医生而言,教学科室需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带教的医生必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认识到临床实习带教是培养医疗行业接班人的重要过程。教学科室选择承担教学任务的临床医生应该是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层次以上的医生。这部分医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而且每天从事着大量的直接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工作,交流经验相对丰富,可以较好的应对患者和学生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带教医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胆大心细”和“言传身教”,首先要敢于带领学生参与到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但同时又要防止实习生出现不必要的过错,通过“言传”建立学生临床操作的风险意识并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身教”手把手的教会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一定要做到在实习生参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中“放手不放眼”。例如,在采集病史的时候可以首先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和解释,然后以实习生为主体进行病史采集和查体,带教医生只在相关问诊和查体操作结束后进行查漏补缺的善后工作。首次带领学生进行创伤性诊疗操作的时候必须亲自进行操作和讲解,由学生在一旁协助,如果学生有操作不当的地方应当给予相应的暗示和简单提醒,要注意避免在患者面前直接指出,防止患者和家属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要坚决杜绝实习生单独与患者相处或进行任何与诊疗相关的操作。患者作为临床教学实施的载体,带教医生必须进行相应的选择和把关。病情较重的患者或者患者和家属在入院后表现出对医疗行为比较敏感的,应该避免让实习生接触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烦。经过选择的能够理解临床教学工作的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开始前还应该对其做相应的沟通和说明,取得患方的理解和支持。应该让患者及家属明确两个问题:①临床教学是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必经之路;②实习医生的诊疗操作是在临床医生的严格指导之下进行的,不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最后,针对来自于实习医生方面的问题,在进科室学习之前首先应该由科室的教学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入科教育,要让每一个实习生在接触病人前端正实习态度并树立正确的爱伤观念,建立“多请教,多提问”的学习风格,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临床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患者的感受,动作要轻柔,坚决杜绝盲目操作和“暴力”操作的现象发生。